一部抗日题材的影片,我却只看到了人性的善良和唯美的画面语言。
从艺术角度来看,冯小宁身兼多职打造的这部影片,完全可以打上“a film of xiaoning feng ”要不是这部片,冯小宁可能只留给我《孝庄秘史》《皇太子秘史》等无聊的清宫剧。
想说的是,这部片让我看到第五代初期的那种艺术的纯粹、真诚。
没有现代的高科技电脑特技,所有的预算精打细算用在硍节处,开场大动作的战争画面,能看出细致入微的仔细。
还有中间那场着火的戏,在没有技术作假的那时,他们兢兢业业地极力造真,又不避讳技术的局限。
这就是真诚,对艺术的真诚。
与现在那些穷极奢华的大制作相比,《紫》的朴实让人感动。
冯小宁身兼导演、编剧、摄影,我才发现他对画面的把握能力也很强,也许那个年代的人们都强调画面吧。
他的画面还是非常考究的,语言简炼流畅。
剧情伸缩有序,不拖沓,不过于紧凑。
跟现在相比,《紫日》非常的规矩,规矩的有点愚,但有那么真诚,都怀疑,第五代们是不是真的退步了。
和平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所有人的共同追求。
回想历史上硝烟弥漫的日子,那血水汇成的河流中,裹挟着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恩恩怨怨,冲刷着历史的河岸。
那些红色的记忆是刻骨铭心的,然而遥望那轮紫日,一切都将会过去,成为历史与回忆!《紫日》是一部经典的反战题材影片,无论从其精心的景别运用,还是镜头的运用,无论是从色彩的搭配还是音乐的伴奏,都紧紧围绕中心展开精彩的表现。
影片开始,一个近两分钟的长镜头,是被日军关押的中国人的脚部特写,他们带着脚镣,拖着沉重的步伐,赤裸裸的脚上挂满累累伤痕,哐啷哐啷的声音敲打着观众的心。
有力地表现出日军对中国百姓身体的巨大摧残,映射出对心理上的折磨,那画面令人压抑愤满不已。
随后,是中国百姓被带到刑场执行枪决的全景镜头,接着是连续急促的枪声,画面中的中国人应声倒地,那无辜的孩子、身怀六甲的妇人、壮年的男子,瞬间逝去了,那珍贵无比的生命。
正是这样的开篇,连续的镜头配上震撼人心的音响,表现出了敌军轻视他人的生命和对人巨大的摧残,令人心痛,又发人深省,日本人丑恶嘴脸侧面烘显的淋漓尽至。
同样,在“杨”的回忆中,他母亲被日本兵当作练习“刺刀”的活靶子,导演冯小宁通过顽抗的杨大娘,心如刀绞,生不如死的“杨”,还有那步步沦为杀人禽兽的小日本三人间不断摇移切换,以近景、特写表现人物对比鲜明的性格,给予观众的心理和视觉强烈冲击,使观众既痛恨小日本队的没有人性,又哀痛“杨”的手无缚鸡之力,更为杨大娘的不屈折服。
不仅仅这样典型的镜头表现了战争给予了人民的苦难及法西斯的惨无人道的观点,更在许多细节的捕捉中显现出来。
敌机坠落,降在一群俄国孩子们乐园之中,最后定格的那个画面令人心痛——在飞机附毁的废墟中,夹着一个染满鲜血的“木马”,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被吞没了,留下的只有长长的叹息,影片导演虽没有直接拍下孩子们血肉模糊的尸体,却从带血木马的特写镜头中,使人们深刻了解战争的罪恶。
木马原本是隐喻孩子的幸福快乐的童年,现在却成了孩子们坟墓的标志。
导演所运用的这个隐喻蒙太奇意味深远.人们是向往和平的,这是人的天性,也应是一种本能,当“杨”、“娜佳”、日本女孩“秋叶子”在饥饿的森林中遇到那只鹿时,导演用特写镜头拍下鹿的“表情”,它是那样安然与无辜,它有权拥有生命,而举枪瞄准的娜佳也终于承受不住心理的煎熬,放下了枪,这一抒情蒙太奇的运用,揭示了人心底的向善性,同时也在呼吁一种对生命的尊重,甚至是崇尚。
“音乐盒”在片中是重要的一个表现元素,也是一个导演着力刻画的细节。
在它响起美妙的音乐时,一切杂音都被祛除了,唯有那宁静之音,安乐之音,和平之音回荡着,回荡在人们心中,回荡在人们的灵魂中。
几次特定镜头——满面笑容的小娃娃转动着,音乐声随之响起,那是硝烟弥漫的战场极不相配的物件,但正是运用了对比蒙太奇,凸现了和平的难能可贵,也表明人的心声——渴望和平、安宁。
《紫日》一名,初读不知所云,但当观看完电影之后却颇能被它感动。
全片多次对即将落山的太阳给予全景和特写等镜头,回应着人们,告知着天下——战争像是快要落山的太阳即将远去,这是一个隐喻效果极强的蒙太奇手法。
这也正回扣了影片想要表现给人们的主题,战争是残酷无情的,它吞噬着人的生命与人性,然而它终究又要被历史吞噬,因为那是时代的要求,人类的呼唤!
纵观影片,曾多次出现拉镜头,拍摄三人——“杨”、“娜佳”、“秋叶子”在绿黄相间的森林与草原上向山坡上奔走,这里不仅刻画出他们要逃离森林,寻找逃生的出口,更影射出他们要逃离战争,追求安宁的生活,追逐和平.尽管与森林相比,他们如此渺小,但是在逐渐拉大的镜头中,他们是坚持的不停向上攀爬——那个大大的斜坡——他们不停攀爬,这就给予观众一种向上的力量,这也是所有人努力的方向,有所隐喻。
因此这些看似没有作用的镜头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着,也是在对我们的鼓励,同时也很自然的升华了主题,深化了主旨。
整部影片运用多种技巧,利用不同蒙太奇手法将不同景别和谐错落的连接,又运用多种镜头的运动方式,使整个影片内部连接顺畅有序加这逼真的音响,动人的音乐,无一不向人们透露它的主题——反对战争,向往和平!
完全是无意识的,我看见了这部紫日。
只是从书店回来,在电视机前翻着刚刚买来的希腊神话,无意中看到了CCTV6。
本来是看书为主,渐渐书本就躺到了旁边,开始一心一意的关注起电影。
故事很简单,抗战末期的中国东北,一个即将被日本人屠杀的普通的中国农民幸运的在死人坑里被苏联红军救下来,在随后的激战中,这个名叫杨玉福乘坐的军车误入日本军营,一场激战之后,他和一个叫娜嘉的苏联女军医成了幸运儿,侥幸躲进了大兴安岭望不到头的林子里。
在那里,他们遇到了一个走失的日本女学生秋叶子,三个人开始在永远找不到方向的大兴安岭苦苦求生。
三个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人,其中还有一个所在的国家和立场和另外二人有着刻骨的仇恨,这注定是个不平静的组合。
秋叶子一度企图害死另外二人,就像电影里一再闪回的那个日本军官不停冲她以及她的同学叫嚣的一样,但她毕竟只是个孩子,一个和所有其他的女生一样,爱美,爱哭,对杀戮充满恐惧,对恋人充满思念的小女生。
让她杀人,她只能颤颤巍巍的端着枪,被一个手无寸铁的人顶着不住后退。
娜嘉就像一个硬被拉近这个场面的局外人,在丝毫没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在这片陌生的土地陷入了困境。
她有的是一个军人的理智和判断,和一个女性的脆弱。
当她从昏迷中恢复意识,脑海里第一个出现的总是是她年幼的孩子。
军人的理智让她一再怀疑秋叶子的动机,但脆弱如她,却无法一人承受在陌生的土地上独自一人的巨大孤独和压抑。
于是她一再妥协,虽然是被迫。
而杨玉福,这个从长相到名字再到做事方式都土里土气的标准的中国农民,这个从死人坑里捡回一条命的小子,到是个彻头彻尾的中国爷们。
固执,倔强,骨子里透着一股硬气。
但他也会流泪,为了被杀的兄弟们,为了被捆在树上活活扎死的奶奶,为了,为了最后被陷入疯狂的日本军人杀死的秋叶子。
整部电影,几乎就是这三个人出现在镜头前。
很少对白,有的只是一个个特写,只是不断闪回的各个人脑海中的画面。
导演在镜头的运用上让人暗叹,整部电影你看不出多少主观民族主义的色彩,能感受到的只是对战争的反思,对这些不起眼的小人物的命运的思考。
我们能不停的看到这三个人脑海中的画面,娜嘉想的是她的孩子和遥远的莫斯科,那是属于她的地方,是她心里永远的港湾;杨玉福总是在父老乡亲被鬼子残杀的噩梦中惊醒,那是他永远无法忘怀的噩梦;而秋叶子,不住回想的是学校的操场上,和恋人及其他同学一起接受日本军官歇斯底里的训话的场面。
影片在无声的告诉我们,这就是战争给他们的影响,这就是战争带来的扭曲。
不自觉的去关注秋叶子,不是因为另外两个人物缺乏色彩,只是在不计其数的抗战影视中,杨玉福和娜嘉那样的形象我们看过了太多太多。
而这样一个日本女中学生,一个在军国主义的“教诲”和自己纯真的天性之间苦苦挣扎的女中学生,却在故事中焕发着一些与众不同的亮色。
在刚遭遇杨玉福和娜嘉的时候,她的心里想的一直是军官教师的训诫:“去为了大东亚帝国,杀掉那些中国人,美国人,俄国人!
”于是她试图这样做了,然而让这样一个孩子去杀人,已经不能用强人所难来形容了。
她理所当然的失败了,于是开始被当做战俘,捆住双手捂住嘴巴被绳子牵着走。
然而,在一再被杨玉福和娜嘉从死神面前救走之后,她开始怀疑自己一直深信不疑的东西。
我不知道能不能说她之前的做法是错的,这只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很乖很听话的按照师长的话去做事,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犯罪。
而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孩子纯洁的天性也不时的透出来,让人不忍像对待一个刽子手一样对待她。
之后,三个人的命运被紧紧的联系起来,开始为了活着走出这片林子而齐心协力。
秋叶子脑海里想的也不再仅仅是那个军官越来越歇斯底里的叫嚣,她想到了她的恋人,被战争硬生生拉开的恋人,镜头里那个迟迟不肯上军车的男孩和哭着化好妆然后冲向军车的秋叶子,看着让人难以自制的心酸。
这个时侯,我们看到的不是虎豹豺狼一般的侵略者,而是两个再普通不过的恋人,在忍受着可能是最后也确实是天涯相隔再也不见的命运。
战争,扭曲的不仅仅是受害国的民众。
在面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时,所有善良的人,纯洁的人,都是受害者,所有的。
于是,当秋叶子颤抖的端着枪被杨玉福顶着一步一步的后退,嘴里发出越来越大的呜咽声时,我们看到的不是什么侵略者的丑恶嘴脸,只是一个无助的孩子,一个一直以来被灌输的观念被推翻的孩子。
而当她再也经受不住这种打击瘫倒在地上大哭的时候,没有人会不心酸。
就像她控诉的,那些人是骗子,让她去杀人杀人,最后都是被杀。
什么是悲剧?
把最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你看,这就是悲剧。
我们能怪谁?
不知道,真的真的不知道,我能说的只是这样的罪责世界上没有人能承担,这就是战争带来的扭曲,人性的扭曲,让人痛心的扭曲。
扭曲的还不止是这些。
影片的结尾,天皇正式宣布头像,而三人遇到的是一群崩溃了疯狂了的日军在山坡上屠杀日本民众和伤员,然后自杀。
白发苍苍的老人手里握着被塞过来的手榴弹在念叨着,我们是日本人啊,为什么要杀我们,军官走过来,郑重的告诉她,已经没有日本了,然后拉响了老人手中的手雷,转眼间,除了那声巨响,什么都没留下。
伤员握着军官的手说,我和我父亲本来都是渔夫,现在为了打仗一家人已经没一个活着的人了,请你让我们团聚吧,军官掏出手枪,对准伤员的眉心,扣下扳机,鲜血四溅。
最让人目不忍视的是那些孩子们,他们根本不懂什么是战争,不懂面前这个身上血迹斑斑的叔叔手里拿的东西是什么,甚至凑上去去摸枪管,然后,一声巨响,又是一滩鲜血。
看到这里我看不下去了,我不知道我还能说什么,疯狂?
崩溃?
绝望?
歇斯底里?
穷途末路?
我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汇来描述这些人,也找不到一个词来形容我的感受。
然后就是手捧着刚刚摘下来的一捧鲜花的秋叶子,不要命的奔向这个修罗场,大声喊着,不用杀人了,战争结束了,我们可以回家了!
金色的夕阳,绚烂的草原,手捧鲜花的白衣少女,如此唯美的画面却只持续了短短的几秒钟,一声枪响,军官握着枪的狰狞的脸,漫天飘散的野菊花,以及秋叶子消散的生命。
这一刻,无数人在流泪。
之后娜嘉和杨玉福驾着车悲愤交加的冲锋已经无法挽回什么,他们无法救回秋叶子,只能替她埋葬这些已经彻底扭曲了的日本军人。
那一刻,这两个人心中的痛苦和悲愤,我们,感同身受。
然而,这还不是悲剧的全部。
影片还在最后交代了秋叶子的恋人的结局,日本战败宣布投降的当天,被编入神风特工队的男孩收到了出击命令,依旧是一群疯狂的人,那些稚气的脸庞里我们看到的是本不该出现的狂热,几个孩子一个接一个高呼万岁驾机冲向海面上的军舰,却大多因为缺乏技术而栽进了海里。
这的确是二战末期日本神风特工队的真实写照。
最后轮到秋叶子恋人的时候,本就内腼单纯的男孩在最后时刻拉起机头升空,他试图跳伞逃生,却发现驾驶舱早已被锁死,然后就是一同出击的教官对他不顾一切的疯狂攻击。
男孩死了,含恨而终,又是一个悲剧。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然而有些事情,依旧在延续。
已经不知道能说什么了。
真正的战争是什么样子?
是少女梦中的白马王子披坚执锐横扫千军?
是课本上英明神武的指挥官运筹帷幄指点江山?
还是游戏当中剑与魔法,抑或枪炮与舰船的爽快刺激?
别去试图尝试探究这些了孩子们,这沉重,是我们无法想象和接受的。
就让我们好好活着吧,无论经历什么面对什么,好好的活下去,一直活下去。
结局超级虐心,年少的时候看的,看到我都流泪了。
只记得男主角在死人推里走出来,他目睹南京大屠杀。
亲手运送同胞的尸体。
很不容易逃生,遇到一个美丽的苏联女兵。
后来俘虏了一个日本女孩,日本女孩的未婚夫死于无意义的牺牲。
他们一起经历很多事,一起在大火中逃生,一起经过沼泽地。
发生一定的感情。
终于日本投降,颓废的日本兵自相残杀~影片最后日本女孩大声欢呼些都结束了,却迎来无情的枪声,日本女孩倒地影片结束。
一边是二战硝烟的弥漫,另一边是三个不同国度的人在原始森林里的探索,两者就这样融合到了一起。
而《紫日》这部音乐的重点正是通过这点凸显出来的,那就是对人性的思考。
影片现已八音盒为线索引出了两位老人对以往事情的怀念。
在二战时期,中、苏、日三个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人走到一块而他们的目的很简单,只是为了要走出森林。
开始日本女孩秋叶子受日本法西斯的思想毒害而相对敌人干净杀绝,这也导致一名苏联红军因踩地雷而死。
事后杨玉福和娜佳也曾想过傻了秋叶子,但他们都下不去手,因为那毕竟也只是一个无辜的少女。
而后三人就这样一起上路。
终是患难见真情,先是在沼泽救了秋叶子,而后秋叶子在草坪中救了他们三人,三人由最初的敌视变成了依赖和尊重。
也许正是这场跋涉去了他们内心的仇视,秋叶子那被法西斯泯灭的人性又被重新唤醒。
当他们走出树林听到日本的消息后,秋叶子举起枪对准了他们两个,她全身都在抽搐着,她那为日本帝国捐躯的使命在催促她扣下扳机,而她终究没有,她不忍杀了这两个好人,继而蹲下放声大哭。
而当听到杨玉福歇斯里地地呐喊和控诉时,她再一次痛哭并说:“他们都是骗人的!
”她那被帝国主义蒙蔽的人性终于在此时此刻爆发了出来,至此亦能感受到她对过去的忏悔。
而高潮还是在他们三人目睹日本军队喊着所谓的“为日本帝国尽忠”的口号而杀害自己同胞时,秋叶子为救一个小男孩而冲下去说,“战争结束了,我们可以回家了”的时候被自己的同胞一枪毙命,手中的花儿向上一抛顷刻凌乱、散了——这一幕何其惨烈!
何其悲壮!
为了那所谓的“为日本帝国尽忠”竟将自己的同胞一起惨烈消灭,无疑是可悲的。
一个17岁的孩子就这样香消玉殒,不禁令人愤慨。
也正是如此,娜佳和杨玉福开着车拿起枪作战,为的不仅仅是一个异国少女的生命,更是为了完整而又被唤醒的人性!
那一弹是一个民族不屈的呐喊,更是全世界与法西斯斗争的决心!
最终,八音盒娃娃被送回了大兴安岭,他将永远与秋叶子一起在那里长眠。
唯有消灭了法西斯,紫日才会褪尽它的阴霾,阳光才会返照人间。
唯有世界上不再有暴行与残忍,每个民族在世界上和谐相处,才会幸福快乐。
战争泯灭不了人性,人性的光辉永远照耀世人。
看了三分之一实在看不下去了,自己差点被日本人杀了,枪口下被俄国人救了,归途误入日本基地,边打边退只剩两个俄兵和自己,路上抓住一个日本女孩,让她带路,结果带领他们仨走到雷区炸死了一名俄军,就在动手杀日本女孩的时候又回忆起自己老娘被日本人残忍杀害,本以为要一刀结果了日本女孩,结果哭的下不了手,其实如果把她放了是死是活随她去吧,这也能将就理解,咱们是人,杀个小女孩可能下不了手。
可就在他自己说包袱里的干粮只够他和俄国女兵吃,不够三个人吃的时候,还是把女孩带着一起走,把吃的再分给她点。
看到这我裂开了,菩萨,活菩萨,这就是人道主义?
这就是反战?
后面的剧情我不知道有没有反转,反正看到这给我气的。
不知道大家是怎么想的,你们觉得合理吗?
是我太残忍了?
是还是我没有仁慈的心?
哪位看完的朋友给解释解释,到底我错在哪儿了
起码是一部相对比较“严肃”的抗日题材电影,不像潘长江,郭达那些跳梁小丑拍的调侃抗战的垃圾片。
不过讽刺的是,那种垃圾也是这个导演拍的,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陈凯歌能拍出霸王别姬,也能拍出无极……人,就是这么复杂。
总体来说,觉得中国导演想要在二战(本片明显跳出了抗战的范畴)这个题材表现出战争中人性,功力还是差得多。
冯小宁之流对于二战的进程恐怕理解能力只限于内地中学历史课本的水平。
所以,才有结尾那段堪比40年代水平的模型特摄大西空爆美军舰队的戏,看着简直太特么儿戏太特么假了。
两颗星全给在美不胜收的兴安岭壮丽秋景和毛妹子上……这剧情我就呵呵了,英姿健美的俄国女战士+缱绻深情的水手服日本幼态jk,广阔天地的三人世界里冀北农民老汉做着世上的男人都死绝了的白日梦,这典型京巴鞑子面相的黑皮谢顶中国村夫真是享尽齐人之福了呵!
某东瀛扶桑国动作片都不带这么赤裸裸cosplay的,得亏留还有些许脸面,羞耻方物,没给继续安排上全东北亚的人种集邮type:高丽女人,蒙古女人,女真女人,渤海女人……如此严肃的战争题材,往日彻骨的民族伤痛,也就某某导演还能够有此般低俗猎奇的心情YY了……
打小我就爱看战争片,尤其是抗战的.最开始时是觉得"好玩",因为每次都是游击队胜,不但小鬼子丑态百出,而且游击队几乎是零伤亡.后来再看时觉得整体上发空.-没有艰苦的环境,没有残酷的战斗,就很难把人物的内心世界给观众描绘的一清二楚,紫日并非一部具备史诗规模的影片,在冯小宁执导的“战争与和平”六部曲中,它也算不上扛鼎之作。
但它值得我们去关注与讨论,因为它生当其时。
最震撼我的镜头就是杨和他奶奶被绑到柱子上,日本小队长张狂地指挥一个新兵杀死杨的奶奶那一幕:杨从莫名其妙到知道他们要杀死自己的亲人而歇斯底里地怒吼;日本新兵从害怕到被责打后丧失心智疯狂地把奶奶刺成筛子似的鬼哭狼嚎。
这一幕深深地刺痛了我。
而影片伟大之处就是接下来的处理:杨的奶奶被日本人用这样残酷的方式捅死了,他被抓去做了劳工却眼睁睁看着日本人把他的伙伴用汽油活活烧焦,最后他们还要被集体枪决——可以说他对日本人的恨达到了无以复加的极限,但是他和苏联女兵娜加面对把他们引进雷区的秋叶子仍然没有举起军刺;明知粮食只够俩人吃,却还是和娜加冒着被打死的危险救了陷入沼泽的秋叶子。
——甚至他以一种农民的可爱在情感上莫名地和会说中国话的秋叶子站在一边而固执地同娜加持相反意见。
秋叶子是被他们俘获的,或者说是被他们救下的——毕竟是苏联男兵抢下了她打算吞下的毒丸。
但她仍然把他们引入雷区。
就是在他们仨已经培养起很深的感情后,她依然把他们带回了日本军营,最后还用枪对准了患难与共的朋友。
当然这不是恩将仇报,仅仅是秋叶子简单幼稚地行为,最后她也为自己的单纯和可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当满捧的鲜花撒向天空,当可爱的八音盒无助地滚落山野,当秋叶子圆睁双眼中弹倒下时,她也许仍然不愿意相信,她会死在自己同胞的枪口下,竟然会死在已经从她口中亲耳听到国家战败的消息后却依然举枪的同胞手中!
杨和娜加是善良的,他们在没有粮食的情况下还放走了一头枪口前的麋鹿,当然更不会在仇恨的怒火下杀死一个无辜的日本少女。
秋叶子也是善良的,可是她却消失在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残忍的军国主义情绪中。
这就是《紫日》的伟大!
仅凭这一点,《紫日》就可以傲视中国一切抗日题材的影视作品,也可以傲视一切揭示人物性格的中国影视作品——这体现在作品对秋叶子的人物刻画: 《紫日》对秋叶子这个日本人的刻画并不象以往的影视作品一样处理:先是冥顽不化,然后被俘,在我军或乡亲的感化之后化敌为友,立刻成为我方的军事力量——因为这不符合实际的人物性格,尤其是不符合长期受到军国主义教育的日本人的性格。
这种可怕的复杂的民族情感在我们这些曾经受过侵略的民族面前的确让我们感到气愤、可怕,但我们镇静下来想想,是否应该想到“耻辱”这个词?
是不是应该想到“敬佩”这个词?
为自己的民族从1931.9.18-1945甚至至今对日本的暧昧态度感到耻辱,为日本民族的这种可怕的精神感到敬佩?
虽然他们遵循的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我们却连基本的民族尊严都没有保留呀!
若鲁迅先生在天有灵,知道他的一些后世子孙看到影片中日军刺杀中国百姓的场面而哄堂大笑时,一定愤恨难平。
虽然电影中的场景是演戏,但在日本侵华的历史乃至整个中国近代史中,这样的外侮暴行很多,这样面对外侮而无动于衷甚至从中取乐的中国人始终不少。
当年,鲁迅先生因愤恨少数同胞的不争而弃医从文,寄望以笔开启国人心智。
今天,我们依然不能对此掉以轻心。
我们不要轻视冯小宁对“战争与和平”主题的苦心孤诣。
他对国家和民族有一份深沉爱心,有一种责任感,更有一种危机感。
“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
流遍了,郊原血。
”即使“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的今世,天下也并不太平。
就在中国的家门口,总有那么几个鬼子鼓捣,所谓亡我之心不死,我们怎能继续沉醉于惰性之中、幻想着歌舞升平?
与我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
看一看好莱坞的主流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U-571》、《珍珠港》……几乎每隔一段时间,他们便会捧出一部警世大作。
他们一直念念不忘战争的阴影,而在我国,冯小宁却孤掌难鸣!
当今的中国电影缺乏一种主流精神。
这种主流精神应当具有发自内心的爱国情感,也离不开开阔的世界视野和文化胸怀。
对比好莱坞的主流电影,它们哪一部不是在强调所谓的美国精神,正因为如此,好莱坞主流电影才成为美国文化的象征。
像冯小宁这样孜孜不倦于中国近代战乱的忧患历史,用发自内心的情感讲爱国主义、也具备开放视野的中国导演实在不多,而他的影片竟然受到嘲笑,这一定是我们在哪里出了问题!
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段历史都有着其主流精神与主流文化,好莱坞电影反复宣扬的“自由、爱国、勇敢、忠诚”主题就代表了美国的主流精神与主流文化。
近代百多年来先贤们前仆后继、孜孜追求的强国梦理应成为我们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它是以爱国主义、忧患意识和世界视野为基础的,在这方面,中国电影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来。
不要忘记,“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
冯小宁的《红河谷》、《黄河绝恋》、《紫日》既拍给中国人看,也要给世界上的人们看一看,给美国人、日本人看一看。
对过去的历史,我们永远都不可以忘却,而13万万颗中国心如果能连在一起,是现实中任何一种强权都抗衡不了的。
电影不能强国,但确实可以开启民智。
历史不会慷慨地给中国许多机会,让我们及早地从少数国人对《紫日》的嘲笑中警醒吧
《紫日》是一部很经典的影片,该片以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为背景,讲述三个不同国籍的青年,在经历了重大的生死考验后,如何从敌对变成朋友的故事。
片中既有壮丽的景色,又有精心雕琢的细节,大气浑然又舒展流畅,影片里中、俄、日三国演员均为年轻的新秀。
影片展现了宏大的二战背景,惊心动魄的坦克大战和海空战为国产片中罕见,航空母舰的使用也是国内首次。
影片的导演冯小宁“战争与和平”六部曲的收山之作《紫日》中,在中、俄、日三个角色上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故事,三个语言不通、相互敌对的人之间充满了戒备,有时甚至要杀死对方才能得到自己的安全。
而影片的主题也是战争,人类各民族之间本来都可以做朋友的,但侵略别人,就会造成人间悲剧。
正如影片所述:太阳本来是人类共同的生命象征,一旦蒙上法西斯的阴影,就会改变颜色、降临灾难,只有消灭了法西斯,鲜红的太阳才会重新照耀人间。
过于牵强的情节让影片的主题没有得到充分的表现空间
== 台风片乃是拍不来的……这部电影算乃的佳作了。御姐、少女和……词穷 ╮( ̄▽ ̄")╭
还是小时候的电影了
以当前的审美的来看,确实很一般
很早以前在cctv6上看过,就看了前边一点,还以为又是电影频道拍的小成本抗日片呢。今天终于看了完整版,确实是好片。国内少有的描写战争中小人物、反思战争表现人性的电影。要是投资再大点就好了,里边很多镜头廉价感十足。
三星给前田知惠,上小学那会儿看这部电影时的心态是:【不分种族不分国籍大家在一起相亲相爱世界永远和平!】
日本女学生还是苏俄女战士 好难抉择啊
重温完之后,两个女主很好看,其他很一般
=。=我好像蛮喜欢冯小宁的电影的 战争子午线也一样 关注一些其他的地方 小叶子的娃娃
还是不错的
秋叶子在花丛中欢快地奔跑时,让人差点忘了这是战争背景下的故事,结局的一枪仿佛如一盆冰水把观众浇醒。战争中每个人都是受害者。姜文之后,大陆导演还能拍出如此有深度的二战片,大赞!
7分,被海报耽误的电影,冯小宁战争三部曲终篇。从喜马拉雅雪山上英军入侵与藏民坚守的《红河谷》到黄土高原抗日背景下国民与洋人生与死,健康与尊严探讨的《黄河绝恋》,再到大兴安岭丛林中三个不同国籍的青年,在二战结束中由敌到友身份转变的《紫日》。冯小宁用小成本带来的视觉奇观和主题探索超出预期的生动与深刻,对比当下的战争片,已经十分难得。
两星全给在美不胜收的兴安岭壮丽秋景和毛妹子上…这剧情我就呵呵了,英姿健美的俄国女战士+缱绻深情的水手服日本jk,广阔天地的三人世界里做着世上的男人都死绝了的白日梦,这典型北京鞑子面相的黑皮谢顶中国村夫真是享尽了齐人之福呵!某岛国动作片都不带这么赤裸裸cosplay的,得亏留还有点脸,没给继续整安排上全东北亚的type朝鲜女人,蒙古女人……如此严肃的战争题材,往日的民族伤痛,也就某国导演还能够有这般低俗猎奇的心情YY了…
其实我对这片子几乎没印象了,因为学校组织观影过程中我脑海里一直重复着让男主角的脸和记忆中的奔马形象重合在一起。。。。
前年CCTV6所看,印象很深刻,不是无脑的主旋律,居然还能看到女体裸泳。富大龙是真影帝。7.8
因为有人说里面的那个日本小丫头片子长的像我,我妈才带我去电影院的
哎,战争啊。。。
虽然又是一部一星烂作,无法阻挡富大龙封神
最后 走在那片余晖下,他丢掉了枪
过誉佳作。「太阳紫了,就快落山了。」紫日,指的就是二战即将结束的式微时期,苏联女军医、中国农夫、日本女学生三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三个人的命运 却被这场即将结束的战事而捆绑在了一起。冯小宁居然一个人就一手包办了导演、编剧和摄影。据说,《紫日》是冯小宁导演继《红河谷》、《黄河绝恋》之后推出的 “战争与和平” 三部曲的第三部。通过苏联人、中国人、日本人三个不同国家的人因缘际会地逃进大兴安岭的林区来展开故事,不同于其他的抗日主旋律片、这部电影并没有直面战场的血腥(甚至满屏都是大兴安岭不期而遇的好风光),而是通过三个人在深山的相处模式来反思战争和人性。可惜,有反思却少了剧情,哪怕拍的是二战这样沉甸甸的主题,戏剧冲突也依旧没有展开,我只记得电台广播日本投降器械时的那轮紫日,猩红又安详,这或许就是和平的颜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