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自【奇遇电影】,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感谢【奇遇电影】编辑:不跳舞的猴子。
---今年上影节一众得奖华语影片中,还有一部足以入围年度最佳华语片的电影。
它是新人导演的处女作,入围亚洲新人单元,最终凭借出色的摄影拿到了最佳摄影奖。
首映后也收获了不错的口碑——
这部电影就是《淡蓝琥珀》。
上影节拿奖到现在半年的时间,它也终于在今日揭晓了真面目。
《淡蓝琥珀》改编自作家须一瓜的小说《二百四个月的一生》。
说到须一瓜,大家应该不陌生。
曹保平导演的口碑作品《烈日灼心》,正是改编自她的作品《太阳黑子》。
须一瓜《太阳黑子》文本中蕴藏着的复杂人性,赋予了《烈日灼心》在犯罪推理的类型创作之外更震撼人心的力量。
而《二百四个月的一生》则完全脱离了犯罪推理的类型。
短短几万字的篇幅,用平实的手法描述了一位从小镇来到山城重庆的女人的故事。
在小说标题中,《二百四个月的一生》代指204个月。
在故事中,是女主角荷洁(王真儿 饰)的丈夫阿峰意外死于交通事故之前,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时间。
在这个故事里,所有东西,都用金钱(数字)衡量。
包裹住蚂蚁尸体长达几万年的琥珀值20万;名车刮一道痕值4、5千;阿峰活了32年零320天(电影对小说进行了改编),赔了30万,一天值25块。
而这也是一直萦绕在荷洁脑中的一个问题,就是:人活一天到底值多少钱?
荷洁有一个小本本,像是那种街边推销赠送的劣质笔记本,上面记录了她的每一笔开销。
在一个中产家庭做保姆的她,在主人不在的时候帮主人付了快递费27元,说起这件事,对金钱数字没有概念的女主人不在意的没有理会。
27元,比她的亡夫阿峰的一天,还要贵2块钱。
影片就在这样的精打细算中构建起了剧情,也在同样一笔钱对于不同的人的意义之间,建立起了对立关系。
荷洁所工作的家庭,是典型的中产阶级。
男主人收入不俗,一家三口住着高档小区中的三室一厅,生活虽非大富大贵,但也温饱有余,有钱请荷洁来当保姆就是最好例证。
在做保姆之前,荷洁是幼儿园老师,因故丢了工作之后,来到曾经自己的学生家中当起了保姆。
虽面容姣好,但学历、收入、家庭等各方面因素都让她很难选择自由恋爱,经热心大妈介绍,嫁给了底层本地人阿峰(吕聿来 饰)。
这种契约式的婚姻关系,将两个人的条件一一摆上台面作比较,户籍、学历、收入、家庭,最后才是相貌。
但好在,荷洁和阿峰也并不是合同婚姻,两人住在重庆特有的筒子楼,简陋的房屋连电扇都是奢侈品,但一穷二白的日子倒也不至于吃了上顿没下顿。
炎热的夏夜,荷洁在楼顶帮阿峰洗头,阿峰望着不远处的霓虹灯光,幻想着那里面的女人多少钱可以摸一次,胸到底大不大。
简单的生活被一阵急促的刹车声打破,只留下倒在血泊中的阿峰,和在一旁不知所措的小狗小白。
阿峰唯一的亲人,他的老母亲因为儿子的去世悲痛欲绝,摔下楼梯死去,荷洁的生活发生了180度逆转,她成了原本的筒子楼的房主,肇事司机赔的30万也都归她所有。
得到了钱,拿到了房,但这并非荷洁所要。
她开始郁郁不得终日,不仅仅是丈夫惨死在心中系下的结,更是在思考,钱和命之间,永远也捋不清的换算关系。
影片并没有建立强烈的戏剧冲突,淡蓝与暖红的色调构建了回忆与现实部分的温暖与冷冽。
我们在银幕中看到的荷洁,永远一副淡然的表情,却怎么也隐藏不住内心的悲伤与汹涌。
急于求解心中的疑问,荷洁病急乱投医,找到了号称能够通灵的大妈,再一次次的加钱才能和亡者继续对话之后,荷洁终于承认这就是一个骗局。
荷洁目睹了肇事司机家的惨案:入室抢劫的小偷不仅偷了价值上百万的钱财,更将肇事司机的老母亲,残忍地杀害。
看着曾经将自己的丈夫压死在车轮下的肇事司机痛不欲生的哀鸣,荷洁惊慌离去。
这是报应吗?
也许。
这是轮回吗?
可能。
但荷洁心中的结系得更紧了,上百万的珠宝,按照阿峰一天值25元计算,将近110年。
这个老太太的命,到底值多少钱呢?
是有钱人的命更加值钱,还是说,人的生命,本不应该用金钱去衡量?
影片最后,睡梦中的荷洁在梦中回到了和丈夫一起洗头的屋顶。
她的丈夫、婆婆、雇主一家、肇事司机一家都在,在美好的暖红色调中和像极了夜总会门口的彩色挂灯中,这些人坐在一起,吃饭、喝酒、笑着,之前的一切仿佛都没有发生过。
就如同片名《淡蓝琥珀》一般,影片的淡然贯穿全片,无论是悲伤还是痛苦都藏于表面之下。
像极了前年的《海边的曼彻斯特》,用插叙的手法将主人公的痛苦往事静静地展示在观众面前,慢慢地走进内心,让观众和主人公一起和自己和解。
也正是这样的淡然感,让影片有了超脱大部分国产电影的气质。
在这部电影中的角色,不再是脸谱化的功能型角色,它更像我们生活中所熟悉的人,就如同在生活中的我们,各有自己心中的结。
导演周劼在影像上极具天赋,影片的淡然感绝大部分都归功于影像的气质,宽幅中景的运用,简单的美术置景恰到好处,对人物关系用构图的方式巧妙呈现,都是用影像讲故事的典范运用。
▲导演周劼与女主角王真儿例如荷洁在男主人耿乐家里劳动时,男女主人和荷洁分别置于画框的两端,这样的构图形式更好地表述阶级差异所带来「人的价值」不同,营造失去丈夫荷洁内心的孤独,适应宽银幕的同时更好地进行主题表达。
而演员表演方面,周劼的调教功底也可见一斑,饰演女主角荷洁的王真儿已经是大众熟脸,但过往都是在网剧领域积累下来的认知度,从《无证之罪》到《上海女子图鉴》,王真儿饰演的都是强设定的角色,表演也都是外化式的快餐审美。
但在《淡蓝琥珀》中,王真儿彻底沉淀了下来,全程喜悲不显于神色,却用真正理解人物的方式,将角色的气质从内而外的散发出来。
而有趣的是,在《上海女子图鉴》中,王真儿饰演的罗海燕,同样是从小镇前往大城市的年轻女孩,但在这部剧中,展现的是罗海燕通过自生长,逐渐融入大城市的美好童话故事,在剧集介绍中,称罗海燕是不忘初心,坚定、独立的新女性。
但这是否说明《淡蓝琥珀》中嫁给底层本地人,给有钱人做保姆的荷洁就不够坚定,不够独立呢?
我想不是的,《上海女子图鉴》中所编制出来的,不过是少数人才能够拥有的生活,对于大部分小镇女性来说,不过是美好的肥皂泡,颇有意淫色彩。
但在《淡蓝琥珀》中的荷洁,或许才是大部分人,最终成为的样子。
这也便是《淡蓝琥珀》作为现实主义题材与其他影视作品中间的分水岭。
影像和主题气质上的高度统一,现实主义的题材表达,让《淡蓝琥珀》成为了今年年底最好的国产片之一。
人活一天,值多少钱?
她在地摊上花500块买了一块琥珀,树脂里裹着一只小蚂蚁。
博物馆里也陈列了一块晶莹剔透的琥珀,里面包裹着一只亿万年前的蚊子,这是价值几十万的文物。
她来到博物馆,把自己的这块琥珀与博物馆里的琥珀放在一起,打量之下,除了相差悬殊的价值,其实感觉也并无不同。
镜头逐渐拉远,她瘦小的身影浮现在玻璃窗上,窗上倒映着城市的高楼大厦,置身其中的她就像琥珀里的一只小虫子。
这是影片结尾的一个镜头,也是今年青年影展的活动现场,导演周劼给我的答案。
我的问题是,她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地摊货”与博物馆的“珍宝”放在一起比对?
世界万物似乎都有一个价值,反映在市场上就叫价格,价格是人们定的,一个事物有没有价值到底值多少钱,也都是人为判定的。
一般来说,没价值的东西没人稀罕,价格越贵价值就越高人们也就越珍爱,可是,价格真的能反映一切吗?
一个事物真实的价值是否就是那个人们给它定的价格呢?
这是困惑女主角荷洁的地方,也是本片引人深思的地方。
荷洁的丈夫出了车祸,肇事者给她赔了30万,是法定的最高限额,看起来没毛病。
她收了钱也没有讨价还价,可周围人都觉得钱给少了,婆婆因此被气得暴病而亡,她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寡妇。
事后她仔细算了算,才有了惊人的发现。
她的丈夫死的时候32岁,一年有365天,她的丈夫总共活了11680天,拿30万除以这么多天,平均一天大概是25块。
也就是说她的丈夫一天就值25块。
这个结论让她震惊,于是她找肇事者理论,却被冠以“敲诈勒索”而拒之门外。
也大概就是从这时候起,她第一次开始认真审视自己生活的这个世界。
原来一切都是有价格的,快递到付是23块,比先付后寄贵8块,一件好的女款外衣要花3000块,有钱人打麻将一晚也会输3000块,找巫婆算一次命市场价是500块,修复小汽车门上的划痕要4000至5000块不等……这就是这个被价格包裹的世界,是荷洁与我们每个人所生活的现实世界。
正如本片海报上的那个问句,“人活一天,值多少钱?
”25块。
这是电影里女主的结论,数字有些冰冷,可以说贱命一条。
我当时也震惊了,可这个数字究竟是对的么?
无论是与一件动辄上千的衣服,还是与修理汽车的钱相比,一天25块的人命显然不值钱,那至多只相当于一次快递费的钱。
更不用说和价值几十万的琥珀相比了。
难道人命真的这么低贱这么不值钱?
对于一条命的价值,我不知道,相信很多观众也与我一样迷茫。
可在荷洁心中,丈夫的命却比任何东西都值钱,绝对不止一天25块,可他已经死了。
这就出现矛盾之处了,凭什么你觉得值钱的东西别人却觉得不值钱,再说人命怎么可以用金钱来衡量呢?
商品社会明码标价天经地义,在世人的眼里,无论社会里的吃穿用住,还是天上地下飞禽走兽,似乎都有一个价格。
也正是这个貌似清清楚楚的价格,让事物本来的价值变得愈发可疑,也让整个世界变得愈发模糊不清了。
如果一个人的生命可以被定价,那么请问,善良值多少钱?
一段真爱应该怎么衡量,一个梦想又值多少钱呢?
而花多少钱能买到一个纯净的灵魂,用多少钱能买到一双不流泪的眼睛,又可以通过付出什么代价让晨昏颠倒让时光倒流呢?
可以说,金钱让一切事物丧失了其原本的价值。
而恐怕有些事是无法被明确定价的,比如灵魂,比如情感,比如梦想和未来,当然也包括生命。
正如结尾的那一幕,荷洁在博物馆里沉思,两个都是源于自然界的琥珀,也看不出什么本质差异,一个在地摊上只值500块,一个陈列在博物馆里,就被人贴上了几十万的标签。
细想之下,这种差别待遇是否合理?
它们是否需要被贴上价格的标签?
人们以为的所谓价值又是否有意义?
我想未必吧。
虽然她与丈夫不能算是“模范夫妻”,甚至感情也起起伏伏过,但在丈夫短暂的一生里,他们俩人也有过浪漫动人的甜甜蜜蜜,有过柴米油盐的平平淡淡,有过相濡以沫的分分秒秒……而那个承载了这些美好回忆的躯体,结果一天就真的只值25块吗?
所以她困惑,所以她愤恨,所以她像个孤魂一样走走停停,目睹着每个人不等价的生活,却不知道到底哪里出了差错,而她原来的世界已经快崩塌了。
一条人命能值多少钱?
这个问题貌似很重要,实际却又不那么重要。
有些人,他在的时候你感不到什么,等他离开了才怅然若失,金山银山也换不来的重要;而有些价值,并不是用来看的,也不是用来贴标签的,而是需要用心好好感受的,分分秒秒都嫌不够,一生一世都嫌太少。
所以这人间,失去最伤心,错过最遗憾,真爱最无价,珍惜最划算,相守最值钱,愿你一生都平安、如愿。
挂念了好久的片子,终于看到了。
在两年前的上影节创投会上,导演思路清晰、语调温和地介绍完电影项目,获得了曹保平等评委的一致好评。
借着学校项目的机会采访了导演,导演声音轻柔,谈吐斯文,文艺气质浓厚,便在心中给导演留了个崇拜的地位。
后来这个项目获得当年的“最佳青年导演项目”奖,更加坚定了期待和信心。
电影是根据须一瓜老师的中短篇小说《二百四个月的一生》改编的。
原著讲的是乡下女人荷洁嫁给因为没有生育能力跑了前妻的城里人文仔(电影中改名为阿峰),二人和婆婆以及文仔救回来的狗“小白”生活在一起。
直到文仔出了车祸,随即婆婆也死去。
荷洁拿着肇事车主赔偿的20万(电影中为30万)开始了一个人的生活。
须一瓜老师记者出身,文字又极为老道,这就让《二百四个月的一生》区区几万字的小说,大可关照社会,涉及贫富差距等现实问题;小可洞悉人心,关注弱势群体的内心和生存状况。
文本蕴含巨大能量,也让电影拥有呈现多样化的可能性。
不过,似乎就像电影里时不时出现的风,总是轻轻的,这些问题都被做了弱化处理,留下来的是最大的主题,生命与时间与金钱的关系探讨。
就像在两年前的创投会上,导演说的最关心的问题:“人活一天,到底值多少钱”?
在这个故事里,所有东西用金钱衡量。
包裹住蚊子尸体长达几万年的琥珀值20万;名车刮一道痕值4、5千;阿峰活了32年零320天,赔了30万,一天值25块,比快递费到付还要少2块。
电影还是美化了荷洁、阿峰二人,让这25块显得没那么低廉、无奈和残酷。
小说中的文仔,瘦瘦小小,贫民窟长大的妈宝男,幼儿园食堂采购员。
会在买菜时把好菜让给大妈,还好心解释说幼儿园的菜不用太新鲜,结果被孙子就在该幼儿园的大妈闹得差点丢了工作。
小说中的荷洁,不用描述都能感受到她的低眉顺眼。
为了减轻弟弟读书的负担,嫁给大自己七岁、妻子跑路的男人。
被婆婆呼来喝去,行房也是按婆婆规定,每周六一次,行房之前必须用婆婆的方子炖猪脚汤。
到了电影里,小老头文仔变成了楞小伙子阿峰;荷洁虽然仍然“没有胸”,但不是“相貌平凡”,而是“阿峰见过脸蛋最漂亮的女人”。
故事呢,市井仍有,二人爱情更多也更浪漫。
他们的爱情是两人初见时的青涩;是生活中从此多了一个人的喜不自禁;是一起对抗阿峰母亲的小乐趣;是在露台上讨论夜总会小姐的胸、阿峰说出你在我眼中是最美;是车祸发生在一起散步的夏夜,阿峰死的时候,荷洁也在身边。
如果说原著小说中二人的生活就像空气折射出的灰尘,渺小、平凡、又很温暖;那电影里的二人生活就是平房楼顶上夏夜的风,混合着彩色灯泡的光晕,清新、平凡但有自己的美丽。
摩天大楼之间老破小房子里的生活啊、命被有钱人撞走了家人只得了30万的普通人的生活啊,全因为平房楼顶的风和彩色灯泡的光晕,活成了暖色调。
一个幼儿园采购员的一天,到底值多少钱呢?
故事中,阿峰和婆婆相继离世后,荷洁做起了保姆,因为站在雇主家的阳台上,可以用望远镜看到肇事车主的家。
故事在现实和回忆中来回,生活在高档小区和小破楼之间往返;电影在冷暖色调之间穿梭;画面在分割构图和浑然一体之间切换。
这个问题,在荷洁偶然听到男雇主的偷情电话及女主人的猜忌质疑时,或许得到了回答。
不过,生活没准备停下交卷。
荷洁刚刚决定离开雇主家,另一件更重要的事情发生了。
肇事车主家被偷,价值甚至上百万的珠宝被偷,而荷洁,眼睁睁地看一切发生,与小偷擦肩而过。
而且,家里的老太太被杀死了。
上百万的珠宝,按照阿峰一天值25元计算,将近110年。
阿峰值回来了?
与原著小说相比,电影的结尾无疑做了积极处理。
生命不等式的矛盾,都消解在雇主一家、肇事车主一家、还有阿峰亲朋齐聚一堂的闪烁彩灯中了。
影片散场出来,上海梅雨季的小雨仍在下着,配着绿叶梧桐,正是江南雨季的生意盎然。
看原著小说时,总感觉自己跟荷洁很像,唯唯诺诺、低眉顺目、说得最多的是“好的”。
于是,庆幸自己没有回到强人际关系弱契约精神的县城老家里,否则只能被碾压,活着就像荷洁家楼上传来的音乐时有时无断断续续。
而现在,活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反倒如同放逐在荒漠里的鸵鸟,是一种逃避。
巧的是,演女主荷洁的是王真儿,就是前阵子播的《上海女子图鉴》里,演了外地女生留在上海轰轰烈烈闯出自己的事业与爱情。
两个王真儿,是一个人在不同城市的一体两面?
《淡蓝琥珀》,标签有现实题材、悬疑、文艺片,照理说很有看头。
2018年12月17日在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专线上映,票房才20万出头。
12月26日下午,在爱奇艺上线。
导演周劼没什么知名度,女主角王真儿也不红,今年主演过网剧《上海女子图鉴》,但热度没有戚薇主演的《北京女子图鉴》高。
配角的知名度倒是更高些,有耿乐、吕聿来、张瑶,但也都不是流量挂的。
本片根据须一瓜中篇小说《二百四十个月的一生》改编。
2015年的《烈日灼心》、2017年的《夜色撩人》也都是改编自须一瓜作品。
影片开头就抛出一个问题:一只小蚂蚁顶多活了10天,就被松脂包裹住了,日后成了琥珀,价值20万,那么那只小虫子活一天值多少钱呢?
影片里也有很多算账的情节。
有人计算买车位还是租车位哪个划算,也有人计算老公的生命一天值多少钱。
故事发生地在重庆,女主人公荷洁,以前是个幼儿园老师,现在当了一名住家保姆。
影片交叉叙事,剧情在她为一户中产之家做住家保姆的和她过往生活场景来回切换。
有一天晚上遛狗,她老公被车撞死在斑马线,通情达理也好,懦弱好骗也罢,反正她收了一笔赔偿金事情就了了,她婆婆伤心过度也在家中摔死了,她自己也被幼儿园开除了。
她回过神来,对赔偿金额心生疑义,找去肇事者居住的小区时,遇到了此前的幼儿园学生,顺势去了他们家当保姆。
有个悬疑一直伴随着,她在雇主家经常用望远镜观察对面楼,而那楼里就住着撞死她老公的肇事夫妻。
外人看她还挺幸运,有30万现金,继承了夫家一套老房子,下半辈子不用愁了。
在她老公哥们眼里,丈夫婆婆都死了,她拿了赔款、出租了旧屋就自己搬走了,也不管老公视为珍宝的宠物狗,也没给老公家留个后,是没良心的人。
没人理解她内心的苦楚,她放弃养狗、离开旧屋是怕睹物思人、触景生情,而去当保姆也是心有痴怨——她想追踪撞死她老公的人过得好不好。
荷洁在路边摊看到一块琥珀,摊主说是几万年前的东西,要价500元,她买了。
琥珀不是淡蓝色的,是淡黄色。
蓝是最冷的色彩,代表忧郁、象征永恒,“淡蓝琥珀”是心理色彩附着在琥珀上,而琥珀是什么?
是时间定格,是走不出来,但也有人视琥珀为吉祥之物,凝固了也就永恒了。
在闪回中,荷洁和老公的往日情逐渐浮现出来。
下城区老房子的重庆,二十九楼高级小区的重庆,像是两个重庆,画风也不一样。
他俩是相亲结合的,相亲时婆婆对她一脸巴结,婚后就变了嘴脸,因为迟迟未孕所以对她很刁难。
她老公挺逗的,爱在天台上用望远镜看对面夜总会小姐换衣服,他对老婆倒也不避讳,会笑嘻嘻跟她聊,他嫌她胸小,但又夸她脸蛋漂亮。
有一天,他们玩一个游戏,给生命里的重要人物排序。
她丈夫的排序是:妈、自己、老婆、小白(他的狗);她的排序是:弟弟、老公、我、老公的妈。
老公对她的答案很不满,觉得不孝顺,但他自己也才把老婆放在宠物狗的前面。
《淡蓝琥珀》在豆瓣只有6.4分,很多人吐槽女主的脸和气质太有都市感,和保姆人设不符。
但其实她讲普通话,她老公讲重庆话,从一些对话细节也可知道,她是从北方去到重庆的,能当幼师,应该也是个文化人,去当保姆并不是因为生活所迫,没有灰头土脸就不符人设?
未免武断了些。
本片主线是如何疗愈创伤后遗症,重要的是心理层面的描摹。
荷洁一直纠结于这个“活一天才值25块钱”,她打电话给肇事者,对方当然不愿搭理了,当初已经走法律程序赔偿了,她也同意了,再反悔就没立足点了。
出事后,她把旧屋出租了,房客答应帮忙养狗她减租了200元,但她回去探访才发现狗没被善待。
这只狗还常跑去主人出事时的街口蹲守,俨然“忠犬八公”式重情重义的好狗。
后来狗也在同一个地方被车撞死了,车主逃逸。
她一直压抑的情绪突然崩溃了。
荷洁去找神婆,希望丈夫附身,解答她的迷惑:丈夫的命获赔30万值不值得。
神婆对于小荷付费200元不满意,说她现在又不差钱,要走了500元。
荷洁一直用望远镜偷偷窥视肇事者的家,看到他们家人吵架她会罕见地展露笑容。
她深夜偷偷去划肇事者停在楼下的奔驰车,人家补好了漆,她又再去刮。
原来她偶然听雇主家男主人说过奔驰车补漆很贵,差不多要4500元,她就按一天25元算,要刮够180天。
后来人家把车停到地库去了,她没法继续划车,受阻塞的报复之心无处疏解,她的行为越来越奇葩,例如寄空的快递,让人家到付,只为对方付出一点金钱,结果人家退件了,她又想用纸箱装一箱石头寄快递,保价、到付,就想对方多出一点钱,其实这能有多少钱啊,她就是图个心理安慰。
而当她再在电梯口遇到肇事者时,其实人家根本不记得她了。
荷洁偶然听到男主人打电话,发现妻管严的男主人有婚外情,而且嘲笑她心理扭曲。
她准备辞职,临走前在望远镜里看到对面楼肇事者家里遭了贼,贼还杀害了肇事者的老母。
她虽然震惊,但心理却仿佛得到宽慰,又去找神婆附身,希望问老公,肇事者得了报应,那30万是不是值了。
神婆又想加钱,她连骂骗子,转身离去。
后来,她把500块买来的琥珀和博物馆里价值20万的琥珀摆在一起,似乎在比价,到底哪只虫子活一天的命更值钱?
此片的摄影在今年上海电影节拿过奖,确实一些镜头语言挺有feel的。
例如窗外窥人。
例如镜中看人。
例如不同空间同框。
例如人与景的共生。
尾声阶段有一个4分多钟的长镜头,展示了一段魔幻情节,宠物狗小白成了荷洁和老公的新生儿,家里在天台摆喜宴,各路人马都来祝贺。
最后也是以一个荷洁直视镜头的画面结束。
仿佛在问观众,如果是你,你会以温柔姿态接受宿命吗?
现在是一个数字时代 ,一切都被明码标价,但面对生活,我们都希望能讨价还价。
女主是个由恨支撑的斯托卡,她的生活中什么都没有保全住,应该属于反射弧太长的那种类型,被伤害了或者心有不甘,都要过很久才能反应过来,她的疼痛感是迟到的,所以没有办法直接解决问题,也错过了正确的表达愤怒。
无责任瞎鸡儿分析:造成女主这种长反射弧,表面逆来顺受实际默默扎小人,不能正确表达自我、需求、愤怒、攻击的内在原因是,她有个弟弟。
从她给重要的人排序弟弟第一丈夫第二,可知她生活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父母把弟弟的需求排第一并这样要求姐姐,姐姐为弟弟服务,为全家服务,婚后为丈夫服务被婆婆支配,存在的意义是替丈夫家生儿子。
丈夫用语言贬损妻子的价值,再给个甜枣,进一步削弱其自我价值感,强化精神驯养。
女主长期自认卑微,造成了她这样的性格特点,所以当不幸发生的时候,她的一切反应都是慢半拍,没有人再替她做决定了,习惯被支配的人不再有主人,她的惶惑是可想而知的。
在外人看来,她有钱有房也有自由。
但没有自我人格的人,不过是丧家犬。
喜欢结尾和字幕的音乐,最深沉的崩溃之后,也许可以重生。
升官发财死老公,祝福她。
1、女主整体形象太文艺妆容太精致了,和阶层不符是我的刻板印象?
我觉得不是…一个从北方漂流到重庆穷苦人家出来的女孩子,因为房子因为想要一个落脚点嫁给了一个当地的男人,虽然后来爱上了那个男人,但不能免除起初的物质影响,而且这也是她通篇念念不忘的计算她男人每天值多少钱的根源。
2、其实这部剧可以看作是一个丧偶的女性,自我疗伤的过程,最后搬着一箱石头到江边,一块一块的往江里扔,就是卸下了心中的负重,表意显然是很浅显了…我喜欢的就是这个疗伤过程,被处理成了一个悬疑的故事。
时间线的交叉处理很顺畅。
3、电影里很重的笔墨是描述阶层差异;比如她男人每天值25,但世界上有部分人一件打折的衣服就3k,且并不care这3k…垃圾袋等种种细节的堆叠,形成巨大的落差,加剧了女主的内心的重压,那30万变的越来越轻,只能扭曲了内心才能维持表面的平静。
但这个阶层差异,个人觉得表现不够;有一部分是因为女主和女主人造型及气质问题,还有一部分是因为女主的行为。
虽然时间、空间都不一样,对比也可能并不适宜,卡隆的罗马里女主人和女佣之间的阶层对比就做的很足,无论是个人形象还是行为。
4、导演还是有点想法的…蛮喜欢婆婆摔下楼梯那段的:抱头坐在沙发—被风吹开的窗户伴随着巨响—回头发现摔在楼梯口的婆婆…电影整体的情绪也不泛滥…最近真的看太多云贵川方言的电影了…总的来说,能在影院看到这个片子,对观众来说是一种幸福,虽然我一个人包场了…………最后不明白,明明她的琥珀是淡黄色的为什么电影名字叫淡蓝琥珀?
本以为《淡蓝琥珀》是一部冲突过后细水长流的治愈系电影,观后才知道这是一部柔中带刚、直击要害的致郁系电影。
剧中的戏剧冲突着重围绕在钱身上,穷人和富人的阶级分化与矛盾也表现得十分赤裸、乍眼。
比如穷人为了买一张茶几锱铢必较,争的甚至昏倒;富人却宁可自买垃圾袋,也不屑于二次利用购物袋,还教育穷人要改变生活观念。
穷人低眉顺眼地伺候富人,但富人却毫不感恩,还在背地里嘲笑挖苦穷人。
穷人什么都在乎,却什么也得不到;富人什么都不在乎,却得到了一切。
很少有这样一部电影,让女主角身边的人个个都那么面目可憎。
就是她的死鬼老公也不是因为真爱才娶了她,而是他没有经济能力找更好的。
他每天都去天台用望远镜窥视高级夜总会里的应召女郎换衣服,不但自己乐不思蜀,还恬不知耻地让老婆也看看人家的身材,顺便抱怨自己的老婆没有胸。
女主角王真儿演出了底层群众精神上的麻木懈怠和性格上的逆来顺受,真实到了让人感觉不友好的地步。
她在剧中受尽了苦难,却只有在那条狗被车轧死后才爆发出了压抑已久的悲愤。
而可笑的是,这股悲愤却马上被另一个穷人给消磨掉了,就是她丈夫的那个发小。
穷人对富人的愤怒,无法发泄在富人身上,就只能找其他穷人晦气。
比如这个发小,他非常粗鄙地嘲讽这个弟妹靠死人得到了钱又得到了房,却没给生孩子,真是个罪人!
在将所有的悲剧都归咎在这个可怜的小寡妇身上同时,他还理直气壮地让人家请他喝酒,真是愚昧可恶到了极点。
女主角看似厉害的婆婆在儿子车祸死亡后也没有直接找肇事的富婆一家吵架,只能急赤白脸地迁怒于自己的儿媳,骂她是窝囊废、傻瓜,钱要少了!
然后马上死掉了。
看来穷真是一种病,只要没钱,就没有骨气,也没有了尊严。
女主角反反复复算的那笔账就是人性被物化的一针见血的体现:丈夫32岁被车撞死赔了30万,一个穷人的生命算下来只值二十五块钱一天。
富人的豪华车被刮了补漆要4500块,4500除以25,就等于穷人的180天也就是半年报销了!
多么无人性的比拟,多么细思极恐的逻辑,女主角的精神状态也因此濒临崩溃了。
电影的后半段,女主角一直在找平衡,但越找平衡越失衡,倒霉事也越来越多,这种马太效应让她连狗都保不住。
直到老天有眼,惩罚了肇事车主一家,女主角才找到了些许慰藉,她在最后默默寄去了补漆款,说明她还是依赖于因果轮回、报应不爽的那些自我安慰的迷信思想的。
电影最后出现了暧昧的一幕,女主角在天台自斟自饮,她幻想着穷人们和富人们、活人们和死人们终于消除了界限、矛盾,一团和气地坐在一起吃饭喝酒聊天,亲密无间,一切都非常和谐温暖。
这可能是这部电影里最虐心的、最有争议的一个场景。
本片的摄影非常有心,用镜子和边框分割人物,以造成物理上的隔阂和心理上的分裂,这一招法斯宾德用过,不知是否取经于他。
《淡蓝琥珀》是一部优秀的抓马,它优秀的剧本来自于须一瓜女士的小说,值得一看。
电影里的视觉呈现划分为大量的色块,做爱时是火红炽热的,日常生活是深蓝静谧的。
看到半小时后,我发现从叙事结构上,女主角回忆部分是暖色调,丧夫之后是冷色调。
女主一开头按计算器发出的声音,感觉我妈也会很爱听,有一种通过介质去同声传递的意思。
时间成本怎么算啊但说实话啊你的时间成本和关键因素比起来并没有那么重要我男人被撞死赔偿了我30万算下来一天只值25块钱电影镜头借助了一些物理性道具进行了切割,比如房间、楼梯(在镜面反射里扭曲了),电线杆,望远镜(窥视他人直面自己)。
电影39分钟的时候,女主角打电话那个布景打灯,一针见血。
电影69分钟,青绿色窗帘随风摇曳,女主角的裙子,回眸时侧面的镜子,一气呵成。
最近看的两部院线电影,都讲到了平行宇宙平行时空,可能是很多人的逃避现实的强心剂。
狗被撞死然后在路边随便埋了,这段对于养狗人士来说真的是倒吸一口冷气。
生命的代价,活着的意义用钱怎么算得清呢
《淡蓝琥珀》:淡蓝表达忧郁,琥珀代表真相,一块赝品,值;一条人命,不值。
如此充满隐喻的名字,让我以为这是一部小资文艺片,纯洁美丽,照见灵魂的初爱。
然,耐着性子将之看完,除了通篇回忆不停打断情节,就是女主失魂落魄如行尸般的了无生趣。
一部电影,如果主角没有灵魂,没有观众代入的喜欢,那么她所经历的苦噩欢欣就打动不了人心。
恰恰此片没有讨喜的主人公,没有刻骨铭心的回忆,没有艰辛得到,自然也就没有刻骨相思与失去。
女主再伤心,再抑郁,观众体会不到。
这是我对于电影内在人性的失望。
再来说名字的意义,淡蓝表达忧郁,琥珀代表真相,一块赝品,500块,值;一条人命,25元/天,不值。
大约电影想表达的是社会的不公,阶层不同,价值不同。
在人命面前,没有公平可言。
女主对于爱人的怀念,找不到合理安慰自己的办法。
电影并不好看,即便揭露了些现实,也没引来一声叹息。
个人感觉,现实若想要深挖,可在某一点上做文章,层次深度角度都可以找到合适的点,情节围绕着这个开展,让女主因这一事件掉入到黑暗的社会中,看到了很多丑恶的嘴脸,尝尽清贫生活的难。
观众看到这样的她,或许才能一声叹息,生出一种生在好时代的优越感,为她揪心,从而感念生活。
没看过小说,看完之后断断续续想了想才终于把故事时间线串起来,发现一些观影过程中没发现的因果关系。
剧作很有意思,全篇细想下来很大成分都在谈“利益”。
荷洁和阿峰的婚姻建立在阿峰喜欢荷洁的脸以及其相较于皇宫里的坐台小姐是一种“看得见也摸的着”的存在,荷洁也许是真的喜欢阿锋,但是很难说阿锋对荷洁的爱不掺杂利益的成分(生孩子、满足欲望等等等);而后阿锋和婆婆死后,荷洁不断做出行为让他们死的更“值”一些;最后幻想部分奔驰车老板直接说出“也不知道送什么好就送钱吧”这个就很露骨了。
影片中荷洁为了让阿峰婆婆的死涨价下了不少苦心,但好在出发点是有人情味,手段也都是比较幼稚的,使得至始至终她还算是个好人。
看之前先看了影评,看到有朋友说荷洁的形象在整场戏中没有转变,角色形象较单薄,我觉得在理。
前半部分的声音总感觉有些素材比例不太合适。
不知道为什么最近看的电影服装都不是很贴合剧情…...神奇动物在哪里故事发生时间早于哈利波特。。
但总体环境服装都感觉是动物比较现代化……….然后这本片里。。。
我真的看不出女主很穷啊!!
虽然衣服很朴素但是设计的小巧思也太多了吧,带入不进他是个家庭贫穷的人设里………话说这部电影的同期录音居然也是作曲,这跨界也太厉害了吧
女主怎么这么有资源啊
摄影真的是很棒了,结尾超现实长镜头很棒,但整体感觉戏剧冲突性不强。
,,,,,。。。。。。。。。。。。。。。
世间的一切早已标好了价格,命也是。
你到底想说啥
创伤后遗症,关于如何疗伤。整体状态不错,也得益于文本的吸引力,很多可琢磨的地方。王真儿挺耐看的。
遭遇家庭变故的精分故事
重庆真的是个电影喜欢的城市,片子里面的摄影就显现出来了,不过看了很多类似的电影,比之最近的阳光普照,确实少了些情感和思考。
摄影真好,山城真美。导演的出口是平行时空,所以他用镜头语言,包括望远镜里的世界拼贴出了和解。从文本到影片的创作真是一个绮梦。
须一瓜的小说还是有很大改编难度,电影对于性命价码的无解和求解,在“平行时空”一般的穿插剪辑中形成一道网,两组时空在恰当的衔接处互文。在保留了须一瓜文学腔调的同时,摄影给予更大的视觉空间和镜像关系,做到了女性隐秘世界的诠释。可惜某些段落较尬,如丈夫被撞等。王真儿的电影感要比剧强。
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个先来...死后被明码标价的生命...时间成本与关键因素...家庭伦理角度看起来人间真的特别不值得...虚伪至极...但谁又能永远孤独而鲜活呢...如果像淡蓝琥珀...保存几万年又有什么意义呢...王真儿的造型真是清秀寡淡...吕聿来和耿乐都没什么发挥的空间...
故事很一般,拍的更一般。
须一瓜原著,非线性叙事,但题材实在是没有什么共感度。摄影比较风格化,大量的中远景不对称切割镜头。摄影师和配乐都是澳门人,印象中很少有澳门人参与大陆的电影制作。
一天的工资买不到1g黄金,一个月的工资买不到1平房子。可计算出一个人的生命每天只值25块钱的时候,这是多么无能为力,多忧伤的事情。导演说平行时空,而我则觉得称为闪回能够营造更好的电影情绪。冷暖交织,冷暖又自知。生活的牢笼总有一两根断掉的空隙,得以舒缓心境。去吧,勇敢的拯救自己。
命如琥珀。叙事上没有很讲究刻意的剪辑点,些许零散,但总体氛围、空间的割裂以及整个概念还是很喜欢。一开始是冲着小说改编和重庆拍摄去看的,没有预期重庆山城的特色取景,后想来也符合人物这般活在富贵与贫穷边缘。石头,鹦鹉,茶几这样细小的编剧点是个人喜爱的。
< 真挚要让人接受,形式不是一律放行的。去实现一种恰当的形式,这是所有创作者的任务。也许我们能够接受所有的内容,但形式永远骨鲠在喉。
还挺意外的。佩服导演去改编这样类型的文本,有难度有挑战,摄影和美术都比较出彩甚至掩盖了片子自身的一些缺点。整体的气质和完成度也在国产电影中显得很别致。缺点还是在于叙事上的不纯熟,过渡的不自然缺少深度的探讨和生活的密度,可能导演的这种视听风格难免的得失结果。美术和摄影让我看过之后比较回味。期待导演下一部能精进糅合。
女主这形象真不是智力轻微低下的富家女被稀里糊涂卖到底层人家吗……一个前幼儿园老师动不动去找跳大神儿的?人设和选角都有问题吧……毫无烟火气,不断想到万箭穿心,颜丙燕要好太多了……结尾梦境一度以为鬼片儿大家都挂了……喜欢最后定格在蓝玻璃(琥珀)中的女主一幕。
摄影和构图真的不错
人的价值如何用金钱衡量?还不错啊,阳台聚会的超现实主义长镜头是高光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