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部电影是在深夜的时候,很冷静很沉默的看完,觉得情节有些逻辑性太弱,只是这一幕幕让我想起高中时在外租房的经历,有苦有乐,而且人不可以孤单一辈子,能有人陪,才是幸福又温暖的事情...
看了前面几篇关于这部影片的评论,觉得写的都很棒,很惭愧自己没有这么好的文笔来描述这部让我深深感动的影片。
这是一部描写一老一少两个原本陌生人之间情感的影片,整部影片的风格淡雅,象是一张清新的山水画。
破落的小院在一年中的四个季节中都有着它特别美。
少女的演出明显是本色表演,带着浓浓的学生气,而老人家的表演很到位,尤其是那混浊的眼睛中透露出的或精明或无奈或温情的眼神,让人越发感动。
片子讲述的故事很传统,但在个别镜头的运用上似乎也有一些后现代派的风格,从那个老保姆那件搞笑的黑T恤和紫裙子,到老人被送走时小巷中伫立的三个人,都给这部片子带来了很多新意。
尽管这是是个小成本影片,人物不多,场景不多,但整部影片洋溢着淡淡的美,结尾也是那样淡淡的忧伤。
导演在这部影片中用她自己的语言讲述了人生中的生离与死别,值得一看。
金雅琴的台词说得真是好,百分百北京老太太的味道,又很干净,没有那种撇着嘴的腌菜缸味,听着真是享受台词也好,真实,又简练掉很多真实中繁琐的东西,所以并不会让人决得沉闷拖沓小女孩那个角色反而没啥可多说的,纯净水又被过滤了一遍的感觉,嫩红的肤色和清亮的眼神,不成熟和善良做底,怎么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很好看的片子,一看就是一个女人拍的,目的简单,但十分诚恳,很好看自然,我是哭了,不是流泪,是哭了,真的,太煽了,那么小心的等着最后的结局,肯定是死别
现在的一些国产电影也是很不错的,不说前面的《疯狂的石头》,那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
昨天看的是《我们俩》,一个耗时三年的小成本电影。
不过耗时三年啊,从经济学的念上来说,已经不叫“小成本”了。
影片讲的是一个在电影学院上学的外地女孩子到一个孤老太太独居的四合院租房子的故事。
故事经历了春夏秋冬,女孩子和老太太也就经历了人情的冷暖四季。
根据介绍,这部影片是根据导演的亲身经历改编的,的确应该如此,因为细节刻画的非常好。
比如说女孩子和老太太关于电话、电冰箱、电暖器等日常生活方面的小矛盾,对白听上去如此的朴实,绝不是那种文学化的编剧式的。
小女孩提出电费应该如何分摊的建议,看到老太太一直沉默,小女孩转身就走,随口说了一句:我觉得可以。
这句话让我想起自己倔强的时候,心里也常常会冒出这样一句的;电话线被掐断后,小女孩和老太太站在院子中央打嘴皮官司,你一言我一语,都是孩子般的语言:你这个坏孩子,难怪没有男朋友!
——你是个坏老太太,难怪没人来看你!
相信导演在拍这些场景的时候,应该是带着微笑的。
所有这些在当时看来难以容忍的细节,现在回想起来都是那么的温馨可爱。
人的感情的渐进本来就是很细节的。
小女孩从一开始凡事要和老太太商量掰哧,到后来随意到老太太房间里睡午觉、帮老太太洗头、给老太太重新布置房间、给老太太拍电影,情感在慢慢成长——没有戏剧冲突的生活只有在回忆中才会觉得如此美好;而很多人并不知道珍惜平静的日常生活——在这一点上,做一个艺术工作者是很幸福的,因为当她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她有能力用某种形式把那段生活再现出来。
老太太从头到尾都是可爱的。
演员金雅琴,一个八十多岁的老演员,因为这部影片获得国际大奖,正是因为她我才决定看这部影片的。
老人的历练就是不同。
老太太的倔强、心眼儿、孩子气、宽容到深藏的孤独与情感,表达得恰到好处。
她的主要方式就是眼神和语言:平日里,老太太的眼神总是炯炯有神,严厉背后带有年长的笑意,但小女孩离去之后,老太太的眼神就立刻只剩下一个老人的惶恐和涣散;和小女孩斗嘴的时候,大嗓门的老太太说起话来掷地有声、抑扬顿挫,甚至可以说得上动听,小女孩搬走后,老太太中风了,“她现在什么也说不出来了,但是心里都清楚着呢。
”电影中,导演给老太太的拐杖很多的戏份。
老太太叫小女孩的时候,有时候叫“小马”,有时候就用拐杖点地或者敲门敲窗子。
这是有区别的——老太太一直孤身一人,独居的生活让她的感情隐藏的很深,只有当她要和小女孩理论什么的时候,她才总是大叫小马,当她理直气壮地时候,她也会大叫小马,但当她处于某种感情或者情绪当中时,比如看到小马失恋,比如自己错怪了小马,她反而用拐杖来说话了。
真实的细节是中国电影最缺乏的,但也是生活中最丰富的了。
很喜欢导演对这些细节举重若轻的描写。
不过,电影带给观众最大的审美挑战,还是其中戏剧化情节的处理,处理得好,就是点睛之笔,处理不好,就成了烂片一个。
影片中,老太太多次给小女孩介绍自己的孙子。
原以为只是一个老人常爱干的事情,一个小插曲而已,看的时候笑笑而已。
到了片尾才知道这个设置对于升华整部电影所要表达的情感,起了关键的作用。
老太太孤老一生,扛过枪,抽过大烟,什么都干过,就是没有儿女,收养了一个女儿,也就有了所谓的孙子,孙子来看过老太几次,女儿只是在片尾才出现,来了也是买了两条鲤鱼,一直在打电话。
大概是这个院子留住了女儿和孙子的心。
老太太答应,孙儿结婚就把小院给孙儿了,自己就搬走。
老太太虽然孤独,但是对这个院子是有感情的。
她可能曾经以为撮合小女孩和自己的孙子,自己没准还能住在小院子里,因为她已经和小女孩建立起了感情,把这个院子交给她,自己也放心;不过,小女孩不懂得老太太的心,孙子也娶了一个从未谋面的贵州女孩,为那个女孩,孙子偷偷打了老太太300块钱的电话费。
老太太搬进了老人院,她只带走了挂在墙上的一幅画,那是她的主心骨。
那一年的冬天,大雪中,老太太离开了人世。
去世前,女孩子去看过老太太,老太太不能说话,只能抓住女孩的手,眼睛里有无数的话,依恋和期待……好的电影就是这样,尽管悲伤,但让你直面人性,而且通常不能言语。
其实这个故事本来可以有另外一个讲法,同样是讲一个老人的孤独,讲感情的可贵与真挚,讲生命的归宿,讲得更加激烈,但是,我以为现在看到的已经是一个更好的版本了。
因为它更符合生活的规律,散乱的、偶然的、轻如鸿毛的,不到最后,谁也不知道自己到底不能承受什么——不能承受的一定是永远不能再来的。
小女孩在天桥上深深的哭了,她无法承受的是自己对生命对情感了解的如此肤浅。
题记:“醒了睡,睡醒了,吃饱了歇会再睡”只要你和老人生活过,你就可以理解里面的细节,她是金奶奶的今天,也将是我们的明天。
中国人,活着,就这样活着…――――卡夫卡·陆(KavkaLu)冬天,很冷心冷吗?
你敢说冷吗?
一部注定被孤独的电影就像首善之区暮色下寂寥的胡同,没有人。
纸糊的红灯笼点缀惨白的城市,没有人关注心灵,只有时间的鞭子抽得我们生疼,活着,在哈哈活着要学会所有的感谢词。
我们这个年头要记住某些关键词,我们要学会咧开嘴高声宣称我们的幸福,可,《我们俩》过于冰冷。
一个借宿的女孩,一个高龄的老人,在一个四合院里共处。
整部影片大多数场景陷于院落的孤独,窦唯的古琴让本已寒凉的世界无尽怅然,只有偶然路过的脚步让这个院子有着一些生命的回应。
虽然,你可认为这是一部讲述两代人和解的温情电影,然而,它揭示的却是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诸多现实矛盾,老年人在孤独和失落里看日起日落,他们的存在被飞速发展的经济有意无意忽视。
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只有和老人住过的才能体验到高龄老人的古怪,他们就像孩子一样有些“作” 并希望引起世界的注意 ,片中房东老奶奶和房客小女孩的摩擦非常真实,人艺的金雅琴以84高龄出演的奶奶很生活化,那种半睡眠状态的老人模样确实是老人真实的写照,他们看似昏昏沉沉却一有风吹草动就睁眼盯着你。
他们和你较劲往往是为了让他们过于平淡的生活有着一些涟漪。
他们往往因为害怕孤单而用一些小计谋、小算计来引起你的注意,有时候真的让你哭笑不得。
平常的日子,生活无非是柴米油盐,《我们俩》能够打动我们的是因为所有不起眼的细节都来自于生活,特别是老奶奶“敲诈”小女孩买鲤鱼的段落的生活气息浓郁。
鱼在中国文化里有着一种期待,是延续和希望,在除夕的晚上,老人和小马过了一个有着对应的年。
电影编剧的合理性是支撑整个故事的基础,我们注意到电影的矛盾点是电话,而2002年对于学生妹而言手机还是奢侈品,所以BB机和老太家的电话关联就有了增加戏剧矛盾冲突的可能性,这种细微的冲突让两个人物形象变得鲜活起来。
作为新生代的孩子和暮暮垂年的一个孤独老人之间有着太多的格格不入,他们相互的接近正是反映了人基本的愿望“为了排遣寂寞相互依偎”。
在片中老太的情绪波动挺大,这一切和高龄有关,感人的一幕是女孩小马一年后的发现,当苍老的手和年轻的手相握,生命就有了时间的印证。
电话费的争执在现实里也是常见,两个陌生的人了解总是从相互观望开始的,人是情感的动物,房客住久了就是一家人。
中国人太苦,几乎没有机会为自己活着,少时被父母压迫为了生计学习,毕业了为了房子和女子奔波,刚一滋润,小崽子嘎本一出来后面就是循环,好不容易送神出门,却发现老伴已经死了,留下孤独,就像那个老奶奶等待着死亡的通知,这样活着有点残酷。
《我们俩》太诚实,这种诚实让她失去了中国而拥抱世界,在影评人群里我说,这个片子应该改名字叫《落寞寡妇和思春的少女》,观众进来看了就是成功的第一步,只要你和老人生活过,你就可以理解里面的细节,她是金奶奶的今天,也将是我们的明天。
中国人,活着,就这样活着…叶飘零,秋天来了。
电影能够打动人的不是技术,而是她传递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无极》、《十面埋伏》被观众骂的原因不仅仅是编剧的糙,更重要的是它的心思不在电影本身,我甚至怀疑中国电影业已经成为了某些利益集团洗黑钱的工具,打住!
200万的小投资打造了一部感人的电影,那些习惯于拿红包、吃白食的愚记是不会去推广的,长此以往,中国电影恒亡矣!
泱泱大国,良知,覆水难收。
老人的离家和病故背后是孙子成婚的话题,家有了新的主人,唯有老太的沙发破落了,新的开始里,香火延续。
影片自始至终被孤独的情绪包围,饱经沧桑的老人是我们每个人必然的明天,即便那好看的红灯笼也掩盖不住小院的寂寞,无数次老太太就这样孤独地望着小小院落,她对小马的肺腑之言可以让所有的晚辈思考,我们的孝心为什么往往和老人擦肩而过,这样的电影真的应该组织观看,它告诉了我们必有的未来和与世界相处的法子。
爱心,有时需要一双温暖的手。
【附录:影片资料】《我们俩(You And Me)》2005中国大陆 导演:马俪文主演:金雅琴 宫哲片长:84分钟奖项:第18届东京国际电影节(2005)最佳女主角、第14届中国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最佳导演奖:马俪文个人评价:艺术性8.5,欣赏性8(一部有意义的中国电影)支持良知的中国独立电影,请伸出援手,购买正版2006年3月27日 星期一 下午23时22分 云间 寒鸦精舍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联络方式:MSN:[email protected]邮箱: [email protected]
(整理新浪博客的时候发现这篇影评一直没贴过豆瓣。
写于2006年4月8日凌晨,我20岁。
) 就算得了金鸡,也并不代表这是一部循规蹈矩的主旋律电影。
事实上,我觉得《我们俩》有力又有趣,看得人心里痒痒又可乐。
的确文艺,可丝毫不闷。
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年时间,一个院子,这就是事情的全部。
本以为这会是又一部《回家的路》,或者是《天堂电影院》:老人以一副饱经沧桑慈祥温柔的面孔带给孩子纯美的净化,向他指点着以后的道路。
可是这一部,在金雅琴的顽固与防备的眼神里,小马同样也带给了她很多东西。
《闲人马大姐》里金雅琴饰演的刘奶奶甚至很会抢马大姐的风头,活脱脱一个市井中自私自利顽固罗嗦的小老太太的形象,说话总是气呼呼干巴巴的,犹是亲切可爱。
而在《我们俩》中,金雅琴放下了夸张的动作表情,却仍是顽固带点自私,只是这些特质在她的静默中被转化成孤独的表现。
我注意到镜头的运用。
小马总是活动着的,而老太太的移动几乎全被省略,没有长镜头,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这使得影片显得格外紧凑直接,但是老人的静止也被突出了。
一老一小,一静一动,以一种完全平行的姿态展开故事。
不存在谁带动谁谁使谁升华的问题,她们互相影响,互相摩擦。
这两个女人,细看之下,却显现出很多相似的气质。
比如都很冷,很倔,方式直接,情绪内敛。
开场,矛盾扑面而来时,两人的脸都恰如北京的冬天,干燥冷冽。
而在最后,当感情吐露交融时,也都是静默无声,存于心底的。
开始的时候对这个老太太的一脸不近人情很是不解,既然是寂寞,现在来人了,而且是个孩子,为何不能作出慈祥怜爱的样子?
作为一个生命尽头的独行者,为何还为一点小事斤斤计较?
后来,另一个总一副可爱表情的老太太说出了她的身世,还挺丰富,丈夫在结婚第二年便死去,无亲生儿女,这似乎解释了老人性格的成因。
战场使她坚定执拗,苦难使她孤独而对外界充满防备。
即便不作这种交代,我们也尽可猜想。
每一张枯槁的脸都藏有一串暗自心惊的故事。
我们楼下曾经也住了位老太太,那时我大概才十二三岁,正是天不怕地不怕的时候,这太婆总来我家串门,面相刻薄,言辞尖酸。
总之我对她的印象不太好。
有一次,不知怎么的,她对我说了一句刻薄话,使我很不快,想都不想便回了一句,自是比那句更显刻薄。
立刻惹恼了太婆,气鼓鼓骂咧咧地走了。
后来的某段时间,我开始很认真地思考“老”的问题,那些蹒跚静默的老人,那些迟缓孤独的老人,那些耍小脾气的老人,那些洞明世事又紧抓不放的老人,那些极度天真又精于算计的老人。
我以为老人是最纯美又最无辜的一群人,无欲无求,但饱受身体与灵魂的磨难。
但是电影里小马堵着一肚子气说老人“像您这么老的还爱算计人的可不多见”,这个老太太说:“我怎么算计了,这年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外面这么乱,你不防着点行吗?
”于是我好象又明白了,老人的无欲无求可能只是我的一厢情愿,在生命最脆弱的时候,当然还是要挣扎要攫取,要想着保护自己。
这也算自私一种,但想来却是辛酸,那种深入骨髓的无助与孤独,逼着他们连对温暖与慰藉的来临也如履薄冰。
你说纯美,似乎谈不上,但仍是无辜。
人性远不是想当然那么简单遂人心愿,但当它清晰呈现时,却因真实而透明,是种可感可触的美。
那些精微的层出不穷的矛盾冲突,都不过是些诸如房租,用电,电话费之类的鸡毛蒜皮,可是对一个独居耄耋和一个穷学生来说,样样都是大问题。
后来当防备放下,坚冰消融,出现的洗头捶腿,打扫房间,拍DV等温情细节,也是平淡之至。
这部电影没有任何奇观,也没有要让人看到生活中的残酷、疏离、冷冽,而是最终要让人感到温暖,然而我们即使理性观看,仍找不到刻意煽情的处理(除了结尾,且是点到为止。
并且,这戏的高潮是在前面)。
所以这是一部平和之致又奇特之至的电影。
我为它打动我的手法感到困惑。
有那么多地方,两人的表情和语言,你一句我一句对阵,或是剑拔弩张,或只是耍嘴皮子,都是那么有趣。
也许,所有优秀的生活片,反映人与人关系的电影都是喜剧。
两个人自始至终都不存在年龄辈分的差别,也不存在所谓的代沟(两人谈感情问题也可以坦然,不咸不淡),老人对女孩少有怜爱,女孩对老人少有敬畏。
说话都那么直截了当,在内心深处发荣滋长的依赖与慰藉都不被知晓。
她们所体现的只是最单纯的人与人,把两个人换成同龄人或者异性,似乎也能成立。
这是一部做减法的电影,它是如此简单,所以你完全不用费力地去猜测解读它的情节,你需要做的只是感知那于细微处一点点流露出的情愫。
它所有的一切是如此“小”,既区别于那些宏大叙事,又区别于那些感官刺激,它对你丝毫不构成压迫,而只是轻描淡写,放低姿态。
这时你便是一个主动者,你看完了觉得舒服,但是好象并没有收获一个鲜明的态度观点,那是因为留着让你自己给出。
也难怪东京电影节会对它格外青睐,日本这种不动声色的生活化作品已是积淀深厚。
又一出平实叙事,冷静抒情,让我想到了迟子建的小说。
与当今的电影潮流似乎背道而驰,这姿态坚韧而柔美。
因为光看剧情,不看电影,就可以知道这部电影所触及的主题,比如关于老年人的孤独(其实是所有人的孤独,只是以老人的视角讲述罢了),关于成长,关于隔阂与沟通,关于子女与老人等等。
这些主题中的任何一个都已经发展出一大类的电影,多少有些类似的影片比如美国的《金色池塘》,香港的《天水围的日与夜》,甚至小津的《东京物语》也多少沾边。
所以要拍得超越类似题材电影就很难了。
这样的电影,通常不是通过戏剧情节,而是细节真实打动观众。
而观众必须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情经历投射在电影中,才能品味故事的真谛。
这对于观众来说是有些苛刻的。
本片还是做到了细节真实,但是对于细节的发掘还是不够深。
窃以为本片的小小瑕疵,是结局老太太的过世,她的孤独是不需要通过死亡的极端方式来展现的。
导演不是不知道这点,恐怕她对观众还是缺乏信心。
这种缺乏信心还体现在,影片中很多地方,导演还是很努力的以直白的方式向观众叙述着主人公的生存状态。
比如有几个镜头概括老太太的一天,无非是在房里坐着或者睡觉,没有别的事情,非常孤独。
导演刻意的强调了这一点。
相比《天水围的日与夜》用老太太两次烧饭和吃饭概括了她的一天,而那种孤独感让我感受更强烈.《天》的镜头讲述把观众放在主人公的位置上去体会这种单调的日常生活,观众看她做菜烦了,突然想到她日复一日的生活的全部内容,让观众发现一个事实,比导演讲述一个事实要更有效。
有些评论认为本片做作,这是不公平的,虽然有上述的瑕疵,但这决不是一部做作,煽情的电影。
诚然,我是相信导演的真诚的,但我还是觉得这个结局突兀了一点,我还没有机会细细体会.如我上面所说的,我觉得直面生老病死的主题的电影非常难拍,因为太沉重,太复杂了.讲述生活中的小小的波澜,都可以展现得很丰富,有很多层次.一次邂逅,一股思念,一次冒险,一段恋情,一种执著,等等人生经验都可以求得观众的共鸣.这部电影中,一个充满活力的女孩和一个饱经沧桑的老奶奶逐渐建立的感情和信任,已经足够让观众动容了.导演应当关注将一件事情挖掘的更深入.
二零零二年,冬天的某个晚上,我第一次见到马俪文,在一个顶着北大硕士头衔的不靠谱投资人的饭桌上,她被介绍为很有前途的女导演,我被她指间的烟雾呛到,而旁边长相过于逼人的制片人也让我害怕,于是泛泛地交谈,听她说在剪辑《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她的双眼红肿,很多天没有好好睡觉,这饭局是该死的人情,她没有心情应酬我,我们互相礼貌点头,用了一个半小时吃饭,然后散去。
三个月后,这部片子感动很多行内人,我在电影学院的小范围观影会上又见到她,互相都没有认出来,帮一个影视杂志作访谈,大家的焦点都在斯琴高娃身上,我觉得一身黑的她很女人的漂亮。
《我们俩》获奖的消息并没有让我关注,看之前早知道故事,看的时候只是酸楚却没有泪流。
我去过同学租住的平房,在广院的旁边,那一对爱情鸟如今已经四散,只一个没有厕所,已经让我胆颤,我自己接触的房东衣冠楚楚,用文明的手段扣押我的押金,我懒得争辩,也没有什么感情,这是公寓的可怕。
两个女人的较量隐隐的,猩猩相惜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怀念。
和老太太做了半年邻居的人说:在一起五十年,黄土也变成了金。
那女孩于是和她经过四季,恋爱成长,改变不得是习惯,割舍的还是温情,这就是人。
女孩子再有良心,也没办法去做大家希望她做的那样,跋山涉水去相顾无言已经是极限。
他们在封闭的小院是整个世界,然而小院的门是可以推开的。
如今我已经不记得马俪文的脸,她的名片上只有简单的手机,我翻出来看了看,放回去。
能看清自己的人最有力量,她发出身为女人的声音,不尖锐但是让你我都能听见。
我远远的作为观众听着,这是我的角色,而我的世界不能只有两个人,女孩变成女人,残忍的远走,这才是观者的道路,或者是我以为是这样。
我想到的是年轻人的爱与现实。
看了两篇不乏指摘的影评,说拍得挺生硬:一开始小马对老太太不怎么地,所以后来一定要老太太死一死小马哭一哭之类的。
我倒觉得它真实,甚至因为太接近真实,反而显得冷酷。
年轻的姑娘小马很倔强。
刚来的时候一件儿绿色军大衣裹着小玲玲的瑟瑟发抖的身体,脸被风刮得通红,声音清脆。
老太太年轻的时候是个御姐,扛过枪骑过马抽过大烟,她比年轻姑娘还倔,但是她老了。
所以老是可怕的事实,在交往中,老人一旦对你动了真格儿,她就永远是弱势的被动的。
春节前小马和老太太拌嘴,多半是因为“被欺负了”而进行种种维护底线的反抗;春节后小马和老太太拌嘴,多半是因为小马无理取闹——出发点是什么暂且不论,拍电影、掏鸟窝、布置房子……小马闹够了,比起先前的委屈,几倍的面子也挣回来了,我们就觉得老太太可怜起来。
是的,她非常可怜,因为她渐渐喜欢上小马了,在邻居帮她重新挂好的一院子彩色的灯笼里,在除夕夜漆黑的不安的风里,老太太喜欢上了这个年轻姑娘,就注定变得可怜。
对于经济独立的年轻人——你不得不承认——一个你喜爱的老人、你的父辈或祖辈最多只是你精神上的向导,而对于老人,这个年轻人便是他精神乃至物质一切的全部。
老太太坐着,用拐子戳戳地,大叫一声“小马!
”,小马就风风火火地跑了过来。
一个行将就木,一个生气蓬勃,这不妨碍感情羁绊的产生,但强弱的对比终究衍发了失衡——老太太从强硬变为妥协,又从妥协变得软弱,她的眼神越发悲凉起来。
导演用奔跑表现小马,作为一个上升者和一个发展者的年轻人。
因此小马跑到这儿,跑到那儿,跑进四合院,又跑了出去。
所以当她找到了更新更好的房子,就理所当然地搬走,即便那时候老太太已经离不开她——但这一切都不妨碍她在最后那个凄冷的冬天咧开嘴哭了起来,因为她握着的老太太的手像飘着的雪花儿一样冷。
小马哭得很凶,却发不出声。
我想起我的姥爷了。
因为离得远,我甚至没能见上他最后一面,他去世那几天,我每天都想打自己一顿。
最后我哭累了,跪在他的相前一遍一遍地地说,对不起,对不起,我不懂怎么安慰你,我在你脆弱时离开你,但是我爱你。
小马或者说我又在为什么而奔跑呢。
泰戈尔说:“我心绪不宁,我渴望着遥远的事物……”年轻时人们总爱不断追寻又不断否定自己的生活假想,溯游从之,溯回从之,但东西到手了却因不敢相信自己所求“不过如此”而又抛下她扑进下一个追求中。
我们在重复着,韶华白首,所谓追求却可能永远在水一方。
所以我总想,生命的意义大概都是被附加的。
我们因为追求这些附会物而不断忽视甚至放弃周遭真实的情感,但我们却别无选择,无法停止。
老太太已经过了奔跑的年龄。
她的生命安静、乏味到让她忘了什么是孤独的地步。
小马跑进了她的生命让她回想起来,又跑了出去,把她重新扔回孤独里。
于是老太太垮了。
小马终究没有像一个善解人意的好姑娘一样极力忍让老太太。
她不会哄老太太开心,不会留在破房子里陪老太太,甚至在离开的时候连句软话都没有,因为她年轻的灵魂还要轰轰烈烈地投入到对那些巨大的、沉重的、被附加的生命意义的追寻中去。
但老太太去世时,她的哭也是很真切的,她一定觉得有很多很多遗憾——这是现实,也是我所谓的残酷,我们想爱老人,却不知如何去爱,甚至明明知道,却无法这样爱。
归根结底,情感这种东西缺乏逻辑。
介于在下已经挫到了提笔忘字的地步,剩余部分我还是决定自己YY。
故事是从一个白色的冬天开始的。
一个是苦苦寻找住处的学生小马,一个是独自住着简陋四合院的老太太,两个人从此便有了交集。
小马刚搬进来时,老太太百般刁难,两人相互排斥、相互警惕。
后来天气逐渐变暖,一件件琐碎的小事,一次次误会的解除使两人的关系也从敌人变为朋友,甚至后来有密不可分、相依为命的感觉。
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小马总要有自己的生活。
最后小马还是离开了四合院,带走了自己的行李,也带走了老太太的全部希望,不久老太太便病逝了。
故事是以一个白色的冬天结尾的。
只是仅剩一个从此以后都会深深怀念老太太的小马。
《我们俩》是一部有着鲜明中国印的作品。
正如中国的茶叶,入口虽苦,久品则厚味无穷;也像中国的水墨画,朴实无华,实则耐人寻味。
甚至连演员也那么朴实无华,尽可能的生活化,连名字也省略了。
因为太过朴实,使我在刚看到开头的时候,就幻想小马会在夏天把头发留长,努力减肥,摇身成为妙龄少女。
然后和老太太的孙子发生一段恋情,最后成为亲密的一家人,四合院从此热闹起来。
然而我错了,我想的太过复杂,把这部简简单单的温情剧想得太过浑浊了。
在整部剧中老太太给人的影响极深,先是以一副得理不让人、斤斤计较、人见人嫌的模样示人,后又一点点展现出自己亲和、孩子气、会关心人的一面。
使人对她的感情不禁从厌恶变为爱怜,甚至最后为她落泪。
老太太其实不是蛮不讲理,只是她之前艰辛的生活经历告诉她对人要有警惕之心,不是每个人都知道知恩图报,都会带她如亲人的,正如她收养的女儿和他的外孙。
再加之老社会封建规矩的习惯,就慢慢形成了一个内向、固执、自卫的老太太。
透过老印太太的口也向大家简单交代了老太太的过去。
丈夫早逝,从此单身一人,也没有生下一男半女,后来收养了一个女儿,仅此而已。
虽然对过去没有详细的描写,但完全可以想象在那个年代,一个女人抱养一个孩子该是多么艰辛的事情。
短短几句话就把老太太整个人都变得立体了。
从这一刻起在小马和观众眼中,她就不再是一个刻薄、精明、蛮不讲理惹人嫌的老太婆了。
虽然老太太知道人心难测,靠人不如靠己。
但她最终还是把小马当亲人了,管教她、心疼他、依赖她,当她是自己的亲孙女。
其实亲不亲又有何妨,明明已经是亲人了又何必计较身体里留着的是谁的血。
小马搬走时的那几句“真搬走了!
真搬空了!
就这么搬空了!
”,字字剜心。
有时我常常会想,也是这部作品又勾起了我这样的想法,如果老太太没有遇见小马,她会不会活得更久些。
老太太刚和小马相处时腿脚都非常利索,说话也十分敞亮,更不用说考虑周全的头脑了。
所以我认为如果她的生命中没有遇见小马或任何类似小马的人,继续平淡如水的生活,也许可以长命百岁,最后寿终正寝。
正是小马带来了老太太一辈子都不曾有过的生命的欣欣向荣、生活的希望和活着的色彩,也是她最后又带走了这些美好的感觉。
正常人尚且无法接受这种忽得忽失,更何况一个九旬老人。
许多事情也是如此。
倘若你本来就穷困潦倒,一辈子这样也就没什么念想平安过完便罢了。
然而一旦变得富有后,就再也无法接受原来那样的穷日子了。
爱情和亲情也是如此。
美好的事情既然来了,就永远不想失去。
话虽如此,但我丝毫没有为老太太感到一点惋惜,如果老太太没有遇见小马,她会活得更久,但终究不曾知道快乐幸福的滋味。
倘若有机会从活一遭,我想老太太还是会选择用自己的寿命来换取那短短一年的美好时光。
因为这一年的热闹、温暖和得到的关怀比她这一辈子的都多。
最终,老太太病逝,小马内心无比痛苦,四合院也变得物是人非。
可这不是一个以悲剧结尾的作品,老太太带着最美好的记忆并及时找到了最好的归宿,不用再受寂寞之苦,这是才她这一辈子想得的、应得的,是最好不过的归宿。
6分
剪的太乱,叙事不流畅
倔强妹子遇上倔强婆婆。
质朴感人,技术上也并不呆板,不同机位与构图、前半段的快节奏剪辑、跳接、快慢镜头等都塑造出一种活泼明快的氛围。金雅琴奶奶演技出彩。几帧高光偏粉的复古胶片与画报对比(青春靓丽的美女海报vs面目模糊为阴影遮没的老旧画卷)也突出了老少交心的主题。(8.5/10)
一种很常见的剧情人物弧光,看导演怎么把握关系。
想外公
为了听窦
带着四星的期待去看的,结果没想到,完成度这么低???(很少用这个词但找不到更准确的描述了(。 就,演员演技仿佛能在班级小品中看到的表演水平,全靠扯着嗓子喊;整体的风格在电视剧(贬义)和网络短视频(贬义)之间,完全不像一个电影。剧情本身也缺乏连贯与现实感。
两个女人太作了
哎,我实在是不喜欢被煽情
老太太获得了一个什么奖的最佳女主角,记不得了,不过老人家饰演得确实让人赞赏。结局让人唏嘘,“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只是影片前部分蓄势不够,“我们俩”的感情积累的总觉得不够深厚,所以到最后感情的喷发有点突兀。
老太太演技真不错,不愧当年得奖。故事整体衔接很生硬,满场就看见小姑娘风风火火跑来跑去。感情的发展比较突兀,造成俩人关系突飞猛进的地方展现很少,只能脑补“打是亲骂是爱”“在最寂寞的时候遇到彼此填补彼此心灵的空白”这样了。反正没怎么感动到我。孙子选角选的好,一看就是学计算机的XD
进入当代的电影需要吐故纳新,更需要开放的胸怀,orz,年轻一代电影出击...昂扬向上,,,,产业化的中国电影
断断续续看完,新一辈与老一辈相处拍得最好最真实感人还是韩国的《爱回家》。
给四五星的都是想起自己姥姥奶奶的,行吧。一点也不好看,老太太演的好,小女孩又没礼貌又刺儿,烦得要死。
没觉得哪里温情了。小矫情。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金雅琴奶奶真是把一个孤单生活的老人演得入木三分。不足之处在于电影剪辑太凌乱,把情绪、话语、镜头都剪断了剪碎了,时常跳戏,使得二人的情感发展缺乏足够的铺垫。女孩始终未称呼过奶奶,始终有着消极抵触情绪。她反客为主再到留恋的变化突兀不自然。12年前房租只要200块
看到一半就看不下去了,太碎了
其实可以讲的更好
马俪文导演善于抓住人心里的思想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