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片買回來應該有2年了,我放到了昨天開播。
哭到眼晴都腫了;一直很愛日式電影那種淡淡的風格,畫面乾淨清新。
亦讓我重新愛上了小田切讓XD本身就是眼淺的人,從雅君在澡堂找尋母親的身影時,已經開始哭了。
整部電影裡,找到了太多童年的感覺。
記得小時候,有一年暑假回了外婆家過,那一個月時間,不是過得不快樂,有表哥表姐陪著、有很疼我的外婆,只是就硬是覺得缺失了一塊甚麼似的;直到,我媽回鄉把我接回家。
我還記得,剛看到我媽出現在巷子那一端時,我就飛身去抱著她的大腿,忍著不讓眼淚流出來…那一年,我6歲。
所以,當我看到雅君在澡堂終於找到媽媽時,抱住他的那一幕,那慢動作的鏡頭,其實,是整部電影裡我最喜歡的。
小時候,我媽雖然很忙,但總會抽出時間陪我跟我弟;而我老爸,他是一個古怪至極的人,在我的記憶裡,他佔據了很小很小的一部分(跟電影名字:偶爾還有老爸,還真相呼應)。
所以,我的童年回憶中,幾乎大部分充斥的都是與母親的回憶。
還記得第一次離家升學,在機場跟我媽離別的情境,我哭得很慘…第一次離家那麼遠的生活,第一次充分享受了自由的快感,過著沒有拘束的生活,但,用著媽她辛苦存下來的錢。
雅君他那糜爛的大學生活,我想每個在外生活的人都有過。
放縱自己時,並沒有想到媽。
但每每接到她的電話,總會有種內疚感油然而生。
但又死鴨子嘴硬,不低頭,不認錯;之所以對親人的態度往往是最尖銳、最不加修飾,是因為你知道,你轉身遠走,無論到了何方,一回頭,他們還是會站在你身後支持著你。
總以為以後還有很多機會,這個“以後”應該還有很多的時間。
但原來,“以後”,可能只是說了再見一聲就沒了。
雅君以為他有很多機會可以帶老媽上鐵塔俯瞰整個東京市,但,原來七年時間,晃眼即過,最後,他帶了上東京塔的是老媽的牌位。
小時候,是老媽溫暖的手牽著過馬路;長大後,是否也應該牽著老媽的手走過那車水馬龍的馬路呢?
請珍惜彼此的光陰,因為,不想自己或是母親的回憶裡,最多的就是對方的背影。
PS: 最最難過是,目睹至愛慢慢離世而自己又無能為力,只能愣住站在床邊,不知所措。
前几天说《永远的三丁目夕阳2》,将东京奥运会抽了出来,其实在第一集里头,东京塔的竣工落成是全片的外线。
江国香织的书、黑木瞳的片甚至江美琪的歌都在唱东京铁塔下的幸福。
于是,今年又撞上了一部关于东京塔的影片。
小田切让主演的《东京塔》,看过近2个半小时的本片,会对何为主演有个清醒认识,不是《光明的未来》或《彩虹老人院》,小田切让变化着服装和发型,又是难得的大孝子角色。
即便如此,他依然排在老妈的演员树木希林后面,所以,本片最大头的人物,其实是雅也的老妈(原著作者也是认为如此,右图是电视剧版?
)。
有人一定很奇怪,这年轻时的老妈和晚年时好像啊,OK!
来宣布答案了,年轻时老妈的扮演者是文学家内田也哉子,她正是树木希林的女儿,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那么像。
她上一次客串出演要算到《东京日和》(看来都是文化圈跑的啊),内田也哉子的丈夫则是本木雅弘。
树木希林还会出演是枝裕和的2008年新片,所以看个眼熟总是要的。
《东京塔》估计还是近一两年中,最值得日片迷眼尖耳聪去发掘隐藏配角的片子,远强于《有顶天饭店》这样的群像作品。
松隆子这样大配角不说,奇怪她角色在片中好生拘紧。
被老外称为“the chubby-face semi-gormless comedian”的荒川良良、几乎没认出来的宫崎葵、不知道在哪里湊着的伊藤步,外加小泉今日子、柄本明等等,被自己用听声确认出来的是寺岛进,连唱主题曲的都是老牌帅哥福山雅治(有出山的迹象了)。
戏外的说完,讲戏内的东西。
在看《东京塔》之前,一直在犹豫要不要看完这个绵长的催泪片,冲小田切让,它是长得有些过了,期待值一下放低,至少影院老板都会恨不得砍它短些。
影片镜头什么没啥好说的,普普通通。
中间拖泥带水的地方不少,但行进算平稳。
内心独语出现小时候自己略显刻意,有些片段也故意煽一把情,但基本上还是比较规矩。
时代在不停变化,母子情,父子情却依旧。
从大山小路到两个大烟囱、半截东京塔开始有了点好感,小时候的雅也在铁轨上放小动物被压死的场景,愣是想到《泥之河》里的烧螃蟹。
时光流转,小孩子的模样也是一变再变,右脸颊还有了颗醒目的痣。
结果在童年到长大间,分了两次看完,最后躺床上看着老妈不堪病痛折磨(真是抱怨让小田切让哭得太多了,还好角色是从小一直爱哭),自己也跟着稀里哗啦一直掉泪。
雅也在东京上大学混日子的酸样,勉强毕业后又没工作,拖来拉去,老妈啥都没怨言,就是给他钱,终于待到他觉悟,好好做人,又接到东京生活。
有过灰暗日子的人大概都会清楚些类似的苦涩,就个人而言,基本上也是要钱才伸手,否则都爱理不理。
有机会时总是一次次错失,基本上也没啥成就可言。
在初中时候,自己总是恨不得他们俩离婚算了,回个家都没几天清净。
现在见不着,也不知道还是不是那样,不重要了的。
当然,也不至于看完影片就打个电话去安慰老人说想念他们之类,很多像我这样的人,表达起感情从来不是这样的(甚至不大会表达),反倒做好正事才对。
看完片尾演职员表,再一次回想为什么会一再哭了,大概是自己也曾经混得很差,或者现在也不怎么好。
家里抱怨过,唠叨过,按照他们的固定思维来牢骚认为应该找个稳定的,有地位的工作,却没真正的翻脸不认。
《东京塔》里的老妈确实完美,除了她自己说的失败婚姻。
分不清这是日式的、东方式的还是世界通行的母爱大义,然而,衡量间,又发觉雅也的幸福在于他是难得的大孝子,终于日本电影里破碎家庭里畸形压抑的长大成人终于修炼成了中国式千金难买的浪子回头型,不多见的亲切。
这很容易被人打成温情打成催泪,但谁说家庭不合一定要种出难吞的恶果。
我看,都是人的天性。
有批评说片中雅也(小田切让)画得并不好,讲的荤段子也很差——那是不是可以这样看,他确实混得不怎么成功,否则早该发亮了。
问题还有,即便是做不到最好,又有什么关系,因为这样就无颜见江东父老、家中老母?
一定要做得完美才能将老妈的事情搬出来说么,显然未必。
http://www.mtime.com/my/moviel/blog/675482/
“东京铁塔”一部母子之间的故事。
很多人会把这个和黑木瞳主演的那部爱情剧混在一起,不不不,完全不搭界。
这部片子的全名该叫做“东京铁塔,妈妈和我,有时还有爸爸”,好长的名字啊!
我们姑且就叫“东京铁塔”吧。
这是一个穷孩子,在母亲的守护下成长的故事。
“为了生计,在小吃店工作的老妈, 从来不会叫我念书的老妈, 不曾对成绩单发表什么意见的老妈, 几乎不会责骂我的老妈, 总是帮我买东西,从来不帮自己买的老妈, 只有我一个人吃饭,也会做好几道菜的老妈, 为了让我早上可以吃到好吃的腌酱菜,总是定好闹钟半夜起床搅拌米糠的老妈, 明明手头拮据,却当场付出十几万现金买机车给我的老妈, 一直到得了胃癌的临终,还拚命地用快不能动的嘴唇,不放弃地想在最后留一点什么给我, 怕死后还要麻烦别人,预先为了自己的葬礼每月存3000块钱的老妈……”一部以儿子的视角对离去的母亲做最后告白的电影。
影片有点儿让我想起斯琴高娃那部“最爱我的人走了”,而且是更加温暖和真实。
电影版中,出演儿子的,是大名鼎鼎的小田切让,连我这一向后知后觉且名字永远和人对不上号的影像白痴都知道的人物。
小田切让一向被日本电影界作为中生代最值得期待的演员。
之前看过了他的“彩虹老人院”和“非梦”,虽然很好,但却没能引发欣赏的感觉。
可能一向不喜欢金基德那种用以极端扭曲的叙事却仍然褪不了韩国爱情电影内核的片子;而那部被画画的好友称作经典的“彩虹老人院”更多的是因为对同性恋自然人性的处理而引人注目,其中小田切让虽然帅的很,但些许紧张以至于不那么自如。
另外一部“天堂失格”又有点儿另类过了头,太过放浪多少有些雕琢意味。
对我而言,小田切让不过一个日本明星而已,明星很多也不难当,虽然他和一般明星有所不同。
直到这部“东京铁塔”终于看到了作为一个演员的小田切让。
在某个瞬间、某个角度甚至恍惚让我想起了年轻时候的张国荣。
其实小田切让的五官原本也并非俊朗,细看下偶尔还会有些不和谐的地方,相比较帅气的形象,小田切让更适合邋遢、吊儿郎当的角色,把他骨子里点点儿叛逆气质表露无疑。
“东京铁塔”和后面拍的那部“转转”就是这样适合小田切让色彩的影片。
只不过,较之多少有点儿奇怪的“转转”,这部“东京铁塔”更真诚和朴实。
于是,片中的小田切让也由最初的不务正业的“伸手党”变成一个对绝症的母亲饱含情意的普通男人。
虽然依然穿着又粉红又紫的靓衫,但这部片子里的小田切让已经不是那个最具时尚气质的日本明星了,而是真实表现了日本普通人的内心。
不过,个人以为这部片子卖点虽然是小田切让,也确实可以作为小田切让演技的突破性作品,但若论表演饰演父母的那对老演员更让人印象深刻。
姜到底还是老辣啊。
资深女演树木希林,把电影中这位温柔坚强又不失幽默的日本母亲表现得淋漓尽致,自不用说。
而片中演父亲的小林熏出场虽然有限,但最后几场医院看望母亲的戏把一个虽然没那么有责任感却依然对妻子充满感情的失意老人展示的丝丝入扣。
尤其,最后出殡的戏,小林熏细腻的面部表情和隐藏的情绪连一旁的小田切让都被掩盖住了。
看来,日本奥斯卡没有把影帝的奖项给小田切让,却给了小林熏最佳男配角,的确是情理之中。
一直以来认为日本是一个最不会表露情绪的民族,看过的日本电影也大多不明快,但这部“东京铁塔”却展现了日本普通人对家庭、亲情的甚至比中国人更“传统”的情感世界。
这种温暖、关怀的片子在中国这几年几乎从未出现过,即时是那部“最爱我的人”,主角也是定位在成功的知识阶层。
国内电影界对城市平民的关注甚至还不如电视剧,或者中国的电影人太热衷于拿奖或者自恋,不屑低下头看看芸芸众生了。
或者,目前的中国社会脚步太过迅速也太功利,没有机会停顿一下,回过身来看看国民的内心世界。
于是,国内的男演员也多是所谓有激情的、善于表现“深刻”角色的,其实能够不露声色的表现朴实角色的演员才真的是需要更多的内力,毕竟偏激的角色大家见得不多而平头百姓到处都是。
这种缺失也许要等到中国社会真正成熟才有弥补的机会。
根据畅销“哭泣小说”《东京塔——老妈和我,有时还有老爸》改编的电影,注定是一枚重磅催泪弹。
我对催泪大戏本不感冒,觉得那些煽情段落大多不脱矫情,何况年纪渐长,唯恐被情绪负累。
看罢《东京塔》心里却颇为温暖,煽情固然是有,但都静静躺在生活化的故事之下。
要知道感人至深的,永远不是光怪陆离的新奇事,恰恰是真实与平常。
东京塔这个见证时代变迁的道具从《三丁目的夕阳》里一路借过来,岁月流逝、人事变迁,望望这座沉默的建筑,也许会提醒人们“时间”对生活做了怎样的增删。
故事很通俗,病榻前的男人回忆着关于母亲的点滴,乍看上去有点“浪子回头”的意味,讲的道理也很浅近:岁月教我们懂得自己的儿女身。
故事主角雅也的原型即是原著小说作者,今已事业有成的他年轻时有过一段游手好闲的时光,片中也着重描写。
无所事事,拿着母亲提供的生活费吃喝玩乐,这样的生活想必会令许多人心有戚戚。
儿女难免有犯糊涂的时候,不懂珍惜身边无私的爱,所以之后才会试图成倍成倍地报答。
分饰老、青年母亲的树木希林和内田也哉子是一对母女,故而扮相酷肖,眼角眉梢都流露着相似的殷殷母爱。
她们塑造的或许是一个理想化的母亲,然而理想化的母亲形象里岂不就有着“母亲”最基本的品格——温柔、包容、善解人意。
绝口不提自己难处,只是不断激励儿子的母亲,即使儿子不务正业、“啃老”度日,也只是温柔地责备;而儿子的一切成就与喜悦,在母亲则都当作最大的财富与快乐。
贴着母亲长大的孩子只有在离开母亲之后,才会觉察这条亲子血脉之深之坚韧。
对年轻的雅也而言,母亲是最有力、最可信赖的庇护者;然而年迈体弱的母亲在长大成人的雅也面前,却显得如此柔弱、需要照顾。
片中母亲患病一节也许难逃剧情模式化之嫌,但不妨视为人生变故的借代,这些变故会使浑茫无知的人惊醒而成熟起来,就像感觉到被母亲需要的雅也忽然挣脱了以往的颓废懒散,开始努力工作、赡养母亲。
人不是因为被爱而变强大,而是因为爱人。
同样,很多时候心灵的满足来自于付出而非索取。
日文中有“亲子之绊”一词,芥川龙之介也有名言道:“亲子关系一旦确定,便也拉开了人生悲剧的序幕。
”割不断的亲缘虽然是种束缚,是人生许多哀苦的序幕,但也可以是甜蜜的束缚与高贵的悲伤。
就像这部电影中对母亲的追忆无法不令人动容,然而泪中也有欢笑和释然,悲伤中亦有温暖人心的力量。
片中父亲的形象着墨不多却也令人印象深刻,不太懂事但不乏可爱的父亲倒像是迟熟版的雅也,表达爱意的方式始终粗糙而笨拙。
面对这个曾令自己伤心失望的男人,母亲依然选择了理解与宽容。
我想这也正是这部电影令人觉得舒服的原因:真实、坦然、流照着积极明亮的亲情之光。
好的电影并不需要在剧情中制造哭哭啼啼的场面,让观看的人也随时捏着纸巾配合。
这是我看了电影版《東京タワー~オカンとボクと、時々、オトン~》以后最大的感受。
很遗憾,电视剧版本没让我坚持到底,大概还差最后2、3集这样。
可能我实在受不了围绕着一个悲伤话题和煽情故事的长篇大论,特别是这样一个一开始就知道故事结局的片子,拖11集也只是考验观众的耐力吧。
电影版,其实耗时也比较久,有142分钟!
但不知为什么,这个故事一出现在电影的画面中,味道就变了,陈旧有陈旧的味道、温情有温情的味道。
电影中出现的人物不少,但有名字的就那么几个;也没有陈柏霖这样的角色,人物之间的关系——真的没有那么重要了——只要记得妈妈和我、有时还有爸爸。
就可以了。
虽说和电视版是一个故事,但是电影版的叙事方式比较蒙太奇,并没有按照时间顺序依次进行,而是过去和现在两条时间轴同时进行,一边回忆、一边是现实。
并且也简化了电视版本的很多情节,言简意赅。
比如影片并没有强调男主角和东京的女朋友的恋爱过程和分手过程,比如影片也没有出现母亲来到东京后因热情好客而为儿子在家中画画带来困扰这样的情节,又比如电影版没有强调儿子的画画成果。
在这样的言简意赅下,电影版就没有刻意去制造催泪的效果,而且,即便是快要到达煽情的部分,情节的进程也戛然而止,一切都在淡淡的吉他音乐背景中缓缓铺开,恰到好处。
妈妈拉着儿子的手离开小仓的丈夫的家,儿子第一次拉着妈妈的手过马路,都很淡,但就是触动了我心里的那根弦。
而唯一花时间去强调的部分,是母亲接受化疗时候她的痛苦和儿子的痛苦。
松隆子饰演的前女友去看望母亲时,还没开门就听到母亲痛苦的呻吟,而开了门后看到的,是小田切让饰演的儿子坐在门边掩面。
此外,比起电视版,电影版更加现实,所以也显得更加真实,比如有裸露镜头、有简单的激情戏、有午夜电台节目“性”话题,儿子在高中和大学求学期间无比的邋遢和颓废也更好地在电影中反映出来。
我看电视版的时候,就觉得这个儿子真他妈的不孝,而且速水饰演的儿子总让我觉得他很嫌弃他妈妈。
而看电影版时,我却没有这样的感觉了,可能是小田切让天生的颓废感让人觉得“他即便是邋遢也是很帅气的呀”。
而且小田切让饰演的儿子并不会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全放在脸上,从始至终角色的定位比较统一;速水的角色略微显嫩。
也许我也更喜欢电影版的演员阵容,松隆子、伊藤步,还有随时不经意出现的客串艺人们,他们都带来惊喜。
应该去看看这片子。
而且,应该在父母还在身边的时候抓紧时间对他们好。
“生活有时不是一个人的事,还有那些和自己有交集的人。
”很喜欢网友的这句影评。
自己有时候确实是太自私了。
想到平日各种和爸爸妈妈相处的不融洽,都太不值得,还是要为长远的健康考虑啊,开开心心生活最重要了。
还想到自己曾经没有兑现去妈妈工作的地方一起吃午饭这个约定,竟然只是因为睡了懒觉,想到这就觉得自己实在是好过分,好不懂得珍惜。
况且最令人懊悔的是,之后妈妈要换工作地点了,所以也许再也没有机会看看妈妈之前工作的地方了。
所以啊,以后一定一定要多珍惜妈妈在身边的时候,多和妈妈说说话聊聊天,多去了解她,她的工作、她在想的事。
求求你了,耐心一些。
虽然平时也有过这种反思,但总是很难在行动上做出改变,尤其发现很难向妈妈传达自己的情感,很难完全打开心门进行沟通。
可能是自小学以后和妈妈相处的时间变少了,尤其是高中时期,几乎三年都和爸爸住一起,仔细想那三年好像都没有和妈妈有关的记忆,想到这心里更难过了,怎么会这样…但人还是要往前看啊,以前错过的要在之后弥补回来。
看到电影里的母亲会给儿子写信,留给儿子的遗物里也有信。
记得最后写到的是她一直以来祈祷儿子保持健康,然后是事业有成(也是奢望),还特别叮嘱要注意交通安全。
真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啊。
同时也很喜欢这种真切、郑重地传达情感的方式。
很难表达自己的话可以先从写下来开始。
无论是什么形式,最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的爱传达给对方。
最后,也要像中川一样,带妈妈去她没去过的地方,或者是去她想去的地方。
看到电影里的母亲的一生浓缩在这两小时里,觉得人的一生真的是好短暂,时间每过去一秒,我们和父母的相处时间就减少一秒。
请抓住现在吧,不要等以后再去后悔怎么没有多陪陪他们。
能活到现在多亏有妈妈在,以后请好好报答妈妈的养育之恩吧。
【一】荒川良良这个故事,就从荒川良良开始吧。
起因很简单,因为最近总在各类电视电影里看见他那令人生厌一脸不快的痴呆相。
从热海巡查官到杀妻总动员。
然后是现在要说的东京塔。
荒川良良在杀妻总动员里扮演一个杀手和客户之间的中介,杀手嘛,是英国杀手;客户嘛,是日本客户。
所以,假设荒川是个掮客,他负责把杀手从英国搬运到日本,完事后再把人送回人大不列颠去。
又因为吃点中介费,所以又和客户经理似的。
身形魁梧的杀手先生不会日语,操着一口有棱有角让人蛋疼的伦敦音。
之所以说他蛋疼,是因为他逢人便问:What’s your function?
然后,荒川良良顶着一副三分痴呆七分小人的嘴脸从旁翻译:你在世界上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你在世界上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虽然说荒川良良表现得很欠人糊脸,我们还是从这个论题入手,然后再缩小它好了。
缩小到,一个国家,几个城市,一个家庭,几个人,最后落到Franky Lily(中川雅也)这一个人身上,就是故事的开端。
【二】雅也·三岁小仓,1966。
我记得十几岁的时候看藤岛康介老师的《逮捕令》,其中有一集OVA里说到,交通课一枝花葵双叶小姐(伪娘)有一次和一个热情奔放正直爽朗为人正派的男子恋爱,全垒打女人夏实惊讶得下巴都快掉了,因为葵小姐一边巧笑倩兮一边指着电脑上对方PO过来的照片夸赞,他有这些优点,因为他是九州男儿嘛……这都快十年过去了,回想起伊举手投足那做派,还是让人萌动……不过,葵小姐不是重点。
重点是,热情奔放正直爽朗为人正派的九州男儿,北海道北九州市小仓生人,雅也,他爸。
和这些词儿一个不沾边。
电影头一分钟响起的旁白说:那是1966年的某天凌晨,我住在小仓乡下的奶奶家,在乡下正统得不能再正统的门前响起了脚步声,五分钟后,这故事就变成了先锋派的故事。
这个一本正经的声音,预示着一个非常没谱的序幕即将开始。
别说,还真没蒙人。
他爸。
他爸回来了他爸。
他爸回来了带着满身酒臭味。
他爸一掌按在他奶奶五官上把老太太给推了个四仰八叉。
他爸走进卧室他妈让他躲他爸书房里他妈拦住了他爸他爸说你丫别摁我的胃。
他妈摁住了他爸的胃他爸说叫你丫别摁我的胃他妈尖叫着说你丫别耍酒疯了。
他妈回头说雅也你快跑啊雅也他爸狞笑着喊小孩儿回来。
他爸说放手你丫别摁我的胃。
他爸就吐了他爸。
真的。
导演给了一个侧面烘托效果,他爸把脸对准了他妈脑袋,摄影隔着纸门那么一拍,哎哟喂,那简直就是一个人间水泵啊。
然后雅也这小子站门后指着他爸影子说:大猩猩。
不得不引用一连续剧名来概括一下:《瞧这一家子》。
这事儿还没完呢,他爸在书房佛像画后边抓住了这小子,说:小孩儿,你爸给你带这个来了。
完了从裤兜里掏出两串烤鸡串来,挺能得瑟地给了雅也。
雅也却把观众视线引向了他爸的老照片上去,那是一修了一半的在建工程,他爸跟那工程前站着,端着一吉他,挺乐呵。
旁白雅也说,真是个令人不快的青年。
是,这话要搁雅也的妈说,也就这意思。
然后他爸就端着个DV对着雅也,瞎拍。
然后他妈也来了,也瞎拍。
人端着平底锅,照着他爸脑袋,瞎拍。
拍倒丫之后,镜头一转,他爸把俩鸡串全秃噜到这孩子嘴里去了,难怪他爸刚才一直嚷嚷,拍DV呢这儿拍DV呢你摆个哭丧脸干啥呢。
瞧这一家子。
【三】雅也·之后的童年这之后,他爸和他妈就分居了呗。
你们说这日子怎么过?
这头上沾着啤酒沫脸上挂着紫菜汤的日子。
没法儿过了!
你们说是不是,是不是啊?
必须分居,果断的。
我挺讨厌我这个臭贫的开头我决定换个严肃一点的叙事方式接着和大家唠这个宁拆一桩婚不拆一座庙的故事。
所以雅也和母亲回娘家。
临走时父亲跟了出来,意味深长地点烟又掐灭,用眼角瞥了母子一眼,却什么也没说出来。
只是有意思的是,父亲出来的地方,不是中川家的祖屋,而是小巷子里的居酒屋。
然后,母亲带着雅也沿着铁轨走,小小的雅也戴着小黄帽边唱歌边走在铁轨上,母亲拉着他的手和他一起唱,彼时天很蓝,白云朵朵。
然后笔者想到自己的小妹妹,她总说那是棉花糖,这是颇有意思的事情,大概就是童稚的欢乐吧。
再之后,雅也的母亲见到了她的母亲,在筑丰。
雅也的外婆从第一眼看见自己的女儿归来,就隐约流露出一种若有似无的疏离,或许是循了女儿长住娘家不光彩的老派人心情吧。
筑丰和小仓不能比,这是一个正在开发的工业小镇。
雅也的童年就在这样一个什么都没有的地方度过。
所以他在铁轨上绑上蝼蛄,让火车碾过;在铁轨上绑上青蛙,让火车碾过;然后又在铁轨上绑上兔子,让火车……当然,他没舍得那么做。
然后,母亲深夜在家里携兄弟姐妹打花牌,后来就被外婆狠狠批评了一顿。
这是当然的。
所以母亲为了不让外婆生气,就提议:喝酒吧。
……瞧这一家子。
可是这段记忆的结尾,却是外婆被母亲陪酒伴舞时的奇怪扮相逗乐,变成了和乐结局。
这似乎镌刻在了雅也记忆的深处。
然后的然后,母亲遇到了寺岛先生,在打工的居酒屋里。
再之后,雅也看见母亲画了优美的妆,他愉快地决定和母亲一起去玩。
最后,雅也看见母亲和寺岛先生走了,他在陌生的茶吧里到处找母亲,浑身是汗。
最后的最后,寺岛先生走了,母亲回到雅也身边。
伊深夜起床给雅也腌咸菜的时候,问了雅也:“你喜欢爸爸吗?
”雅也回答说:“嗯。
”母亲应了一声,就没再说什么了。
国中一年级的时候,母亲携雅也离开了外婆家,搬到了父亲原来的单身宿舍里。
至此,雅也的童年告一段落。
【四】流水账写日记的时候把一天到晚的事情事无巨细的记录下来,那就是流水账。
写个电影评论,写的和裹脚布一样事无巨细记录下来的,恐怕还不如流水账。
可是,过日子就是流水账,生活就是流水账,或者应该制衡一下。
可是我又有点不想。
还是节制点继续往下说。
【五】有没有试过当混球?
换句话说叫做,有没有做过对不起父母的事情?
譬如姑娘晚归,小伙打架,瞒报成绩,摸家里零钱,等等等等。
少有人从不欺瞒父母。
真的很少。
那个谁说了,勿以恶小而为之;另一个谁又说了,子欲养而亲不待。
有的时候我们的逻辑很简单——因为做着舒服舒坦,所以就(不知不觉)做了。
家长却总是要死死抓住,你怎么不想想后果这个论点不放。
一次二次下来,父母累孩子疲,最后变成很简单的几个字:好烦的爸妈,啰嗦。
就和一标签似的pia贴上去了,就不晓得撕下来,就是一终身标签了。
可,是吗?
是自己的自以为是更多一点吧。
话归正传,说中川雅也。
他上了专科高中,学美术,得住校。
他临走上了电车之后拆开母亲给他的信封,里面是一万元和一封信。
心里满是对他的鼓励,没一句落寞话。
可他知道母亲挺失落,非常失落。
他知道的,然后他就在电车上哭了。
可后来,这小子高中三年浑浑噩噩追妹子,妹子叫他信天主教否则不和他约会,所以他改约了摩尼教信徒,另一个妹子。
拿着他妈的钱可劲儿造呗。
他又忘了,母亲在居酒屋打工。
他挺自以为是就这么忘了。
后来念大学,好歹挣上了个东京武藏野大学艺术系。
好家伙,拿着他妈钱跟东京住着学生寮,成天不是抽烟就是打麻将不是打麻将就是睡妹子。
偶尔心情不错的时候,就看看他爸爸照片里的在建工程,这时候这在建工程早就完工了,就是东京的中心,东京塔。
临到毕业前,他给他妈挂了个电话,说,妈我没钱了。
他妈说,哎,等我再给你寄。
完了这家伙又说,妈我还一事儿和你说,就是我大学四年啥也没学,我毕不了业了我,我估计得肄业。
他妈妈就震惊了。
握着电话一直问:“你怎么没好好学习呢?
你怎么没好好学习呢?
……”这孙子说,对不起哎。
然后这孙子就把电话给挂了。
后来他妈妈又打过来说:“雅也啊,我和朋友商量好了,我们决定一起盘下一家居酒屋,再努力几年。
你也要努力,留级吧,明年能毕业的,能毕业的对不对?
”一句重话没有,这位母亲。
后来雅也这小子好赖是毕业了,母亲把他的毕业证书裱起来挂在居酒屋吧台后面。
这小子却没有工作,天天啃老,借高利贷,打麻将。
打麻将,借高利贷,啃老。
他在东京,母亲在筑丰。
就这么一天天过着。
【六】浪子回头金不换,浪女回头大家看这小标题低俗范儿很衬我说话的恶趣味,其实我不喜欢这句话。
可这句话又是太普遍太大众很具有吠舍气息……错了,其实这话就是很生活化。
很多人年轻走走弯路,然后走回正道来,时不时叹息两句,要是当年怎么怎么就不至于如何如何。
人都无完人呢,能叹息这些的,都已经不错了,比执迷不悟的好太多了。
中川雅也这孙子打麻将又输钱了,给他妈挂电话,妈给寄点钱呗……——这话他还真没好意思说。
他妈说,你给我打电话是要生活费的吧,我明天给你寄,对了,外婆病重,你过来看看她吧,我知道你没钱所以昨天已经给你打了坐新干线的钱了。
然后这孙子就不吱声儿。
然后他妈想了想问他,你是不是把坐新干线的钱都花掉了?
这孙子还是不吱声儿。
……后来他去看了外婆。
老太太一辈子干干净净,临了了,却披头散发躺病榻上;老太太一辈子紧张活泼能收能放,临了了,却神志不清迷迷叨叨。
中川雅也就看了外婆那一次。
外婆指着医院天花板说:雅也,你看,那里有一百万。
你去把它拿过来,我们买锅。
那里有一百万,拿过来,买锅。
然后雅也就走了。
然后雅也给他妈挂电话,在回到东京之后。
结果不是他妈接的,那女的说,你妈病啦,癌症,住院做手术呢,都说不出话来了,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个样儿呢??
然后雅也给医院挂电话,护士找了他母亲来接。
他妈妈说,雅也哎,别担心我,就是个小甲状腺癌,做了个摘除声带的手术。
哎呀只是想说话说不出来啊呵呵呵呵……终于这小子没哭了,他和上文提到的荒川良良俩人在表参道租了间房,开始玩儿命工作。
这是浪子回头金不换,有没有有没有?
可这故事还没完呢……【七】故事没完,我也不往下写了马伯庸老师,提到这位高人的时候,先容我说句“祥瑞御免”。
老师写过一篇妙文,叫做《剧透的艺术》。
此文系统性讲解如何从标题开始将一部电影给剧透了。
我看我是没有人民艺术家苍井空老师那个魄力,我顶多就是个黄宏巩汉林合演一出小品剧——哎,人那也是艺术,我给自己贴金了。
话说回来,剧透剧透点到为止……嘿我这破嘴再叨叨下去你们不用看电影直接看我这评论就足够了已经……其实这个电影我翻来覆去看了三遍了。
写评论的时候抠去了很多原本的插叙情节,我写这半个故事,或者叫做转录这半个故事的时候说话神神叨叨,可是这部电影的温情牌却是小中见大处处见真情。
正是因为我自忖着没那本事好好把电影介绍给大家,有的电影叫评论一写,那白开水没劲的,影响这影像本身,这不好。
我也没按照人科班出身的评论家就甲乙丙丁戊己庚戌那些个法门来写,实话说,我是还没大学会那个写法。
我就想实打实让大家去看看,挺好一故事,我说了一半吞了一半。
忒可恶了。
所以大家就着我这可恶劲儿完整看一遍,就是我写这评论最值的地方了。
以上。
有时候,人就像一只筛子,想要是筛出最迷人的生命宝石,但忘了生命是水,悄然流走,无人可触;有时候,人像流浪者,四处徘徊,总以为幸福在目力可及的远方,殊不知,一开始,生命之树已在背后枝繁叶茂。
你是如何削苹果的?
削皮器,无一例外是这个答案。
杠杆式的物理原理,轻松省力;两个刀片对峙而立,留下一条长长空隙,让苹果皮自投罗网。
三下五除二,你就可以享用了。
可万一,你只有一把木制小刀呢?
我很少使用小刀来削皮,不仅自以为不便捷,削皮技术也不敢恭维。
苹果抵在刀口面上,拇指在刀口轻轻用力,一阵刀光剑影,纽扣大小的果皮形只影单地落下,赢得哄笑满堂。
父辈们的削皮技术是卓越的,随时随地,拿起一个果子,就剥起皮来,似乎只要有一把刀子,就走遍天下无敌手了。
到了春天荸荠上市的日子,街头菜贩子的摊子上会隆起一座座褐色的小丘,贩子们一边吆喝一边操起一把刀,刨了皮,扔进路人的嘴里,白乎乎,甜滋滋的。
妇女们则坐在院子里,削削萝卜,捡捡芹菜,黄昏也就磨过去了。
至于在弄堂里偷西瓜的少年,举着刀,眼睛是贼贼亮的。
祖母很不喜欢刨刀,认为那是糟蹋了水果。
我说,祖母你真是一个老古董,祖母反斥道,你这个懒人,真是什么都图闲。
她那时为一大家子烧饭,光削皮捡菜就忙了一下午,弯弯的驼背像镰刀。
祖母忙里偷闲,用刀雕些花样哄我开心。
挨骂了,我气鼓鼓地翻到祖母膝上,一声不响地发闷气。
她轻轻地在我面前放了只大苹果,用小刀在瓜蒂处一挑,来拉一拉。
小手刚一拉,果皮仿佛有了生命,一圈一圈地,像马达飞机,螺旋般地升上了天,我呆了,不哭了,最后笑了。
我一直认为那次苹果皮是活了的。
祖母常常说,当你把果蔬当人看,它们就会活过来,把最好的味道送给你,我一直把它当作笑话来听,现在才发觉其中深意。
这是祖母的哲学,一种对同等生命的尊重。
她顺着水果的纹路用小刀轻轻地剖开,刀尖的每一次前行,是在倾听大自然的故事,是在答谢生命存在与奉献,是在感受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生命奇迹!
有时候,我们不像外表那么坚强,穿梭在车水马龙的繁华都市,心却是真空在外的。
我们是一个个的流浪者,四处徘徊,寻找幸福的大门。
其实,生命来自黄土,来自那些最原始的起点,终有一天,你会听见它深情呼唤。
那是生命的归宿,心灵的温柔梦乡——家园!
↑ 被剧照吸引才标注了“想看”距标注了“想看”这部电影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一直没有落实。
后来落实了一次,却发现找错片子了。
对的,标题《东京塔》的片子有很多,2019年落实的是一部同名的,讲述的是姐弟恋,而不是原先想看的那部描述母子情的。
又时隔整三年,终于达成了“想看”变为“看过”的转换。
↑ 2019年5月14日观看了姐弟恋的《东京塔》
↑ 2022年5月14日观看了母子情的《东京塔》在相隔三年的同一天观看了同名却不同剧情的两部电影,也是一种巧合。
这次,想聊聊这部叙述母子情的《东京塔》。
先表达一下个人对片名的想法。
观看完全剧,并不觉得东京塔对整部影片的意义所在,甚至觉得将描述东京塔的情节全部删除,也不会对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有多大变化。
东京塔在影片中主要有这样五个场景:第一次出现,是在父亲的照片中。
照片中的东京塔开始建造不久,父亲拿着吉他在未竣工东京塔前拍了一张照片。
第二次是在出现片名时,有东京塔的航拍片段,夜景非常漂亮。
↑ 片名又被译成: 东京铁塔:老妈和我、有时还有老爸第三次是男主将母亲接到东京后,和女友一起带着母亲车游路过东京塔,答应会带母亲一起登塔。
第四次,是母亲住院期间,医院就在东京塔附近,透过母亲病床旁的窗户就可以看到东京塔,影片中此段出现多次东京塔。
第五次在片尾,男主和女友站在东京塔上观景,手中拿着母亲的牌位。
对的,母亲此时已经过世,生前并未登上东京塔。
如果把这五次东京塔的情节删除,个人觉得并没有多大区别,还是能感受含蓄而又饱含温馨的母子亲情,感受得到母爱的伟大。
但原著作者和导演仍然将“东京塔”作为标题,估计这座东京塔牵连着父亲、母亲和男主,也许真是如此。
抛开东京塔的桥段,整部电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小雅(片中男主)的父亲整日酗酒晚归,母亲受不了了,带着三岁的小雅回到婆家。
小雅在这里度过了童年生活。
小学阶段,只要是放长假,小雅还是会回到父亲那里。
父亲有艺术细胞,也遗传给了小雅。
小雅闲暇时总是喜欢画船。
父亲为了能让小雅多角度观察,亲手做了一个木船模型给小雅。
这个模型,小雅自始至终带在身边,后面搬了几次家,都会放在家中的显要位置。
↑ 父亲给小雅做的木船
↑ 小雅在东京工作时的住所还摆放着父亲做的木船国中(应该是我们这的初中)一年级,母亲带着小雅搬离外婆家独自生活。
小雅一直怀揣着要离开现在这里去不同地方看看,还要让母亲真正自由的想法。
在父亲的指导下,小雅考上了美术学校(高中)。
高中住校,达成了小雅的第一个愿望——离开居住多年的地方,但也离开了母亲的生活。
小雅第一次一个人生活,变得越来越懒散、越来越堕落,母亲寄来的生活费都变成了烟费和酒费。
后在父亲的引导和母亲的鼓励下,小雅终于考上了东京的一所大学。
↑ 父亲给小雅指明出路
↑ 母亲做了一桌菜为小雅加油到了东京,小雅随时可以看到父亲照片中的东京塔,但在大学阶段,小雅并没有好好学习,而是整天沉浸在花天酒地,四年来什么都没有学成,最终落得可能不能毕业的地步。
母亲知道了这个情况,没有责怪,却只是轻声地鼓励小雅"再加点油嘛”,让小雅不要放弃。
↑ 小雅电话告知母亲可能无法毕业
↑ 母亲让小雅再加点油在母亲的支持下,小雅留级一年,最终毕业了。
毕业证书被母亲一直收藏着,这是母亲含辛茹苦的结果,不仅是小雅的文凭,也见证了母亲的生活不易和辛劳付出。
↑ 小雅大学毕业证书毕业后的小雅留在东京依然颓废,找不到工作,整天浑浑噩噩,只得四处借贷,靠借款虚度时光。
就连外婆病重,母亲寄给他新干线的回家车费,也被他无意间给挥霍一空。
随后,外婆去世,小雅也无钱返回。
可以这么说,此时的小雅活得猪狗不如!
不管是怎样的家庭,如果出了这样的不孝子,估计都会引来父母的责骂,希望能骂醒这样的浪子。
可剧中的母亲没有这样做,母亲一直在默默承受着,对小雅没有一丝责怪。
看到这里,其实我是心有存疑的,总觉得这种情况太不真实,估计是作者或导演为了渲染后面的剧情而做的艺术加工,毕竟前面矛盾越剧烈,后面的反转或煽情才会越打动人。
但又考虑到日本的家庭伦理,孩子大了,特别是大学毕业了,应该是要独立生活的,和父母的距离会变得疏远,甚至形同路人,所以才会各过各的,互不干涉。
可又作为东方亲情体系,父母与孩子的纽带通常是紧密相连(影片后半段也证实了这点),此处没有责怪显得太假。
影片至此,应该就要有转变了,毕竟留下的时间不多了。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浪子的回头。
走投无路的小雅实在是被生活所迫,最终干起了正事——为杂志画插画、写文章。
其实,没有特别的外因,这样的转变显得有点刻意。
但剧设如此,也就无法深究了。
也正是因为小雅骨子里本身就具备艺术才华,虽然前期消沉懒惰导致一事无成,但只要振奋起来,有了目标,明确方向,成功也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果然没有多久,小雅就将所有的欠款全部还清了,而且在杂志社有了自己的专栏,靠自己的声音也赚到了钱,还出版了书籍,功成名就。
在毕业六年后,将母亲从乡下接到了东京和自己一起生活,还带着母亲四处游玩。
这一切发生得太快,也太完美。
母亲说,刚到东京的这段时光,是她一辈子的孝行😭
之后,母亲得了癌症,在经历痛苦和顽强的坚持后离世了,影片也结束了。
整部影片并没有让我潸然泪下,也没有令我感慨万千。
而让我共情的,恐怕要算小雅的大学时段。
大把的时间没有用来好好学习,成天有的没的虚度着年华,母亲寄来的生活费肆意挥霍,无法毕业却心安理得,觉得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一副欠揍的模样。
若不是母亲的坚持和鼓励,对小雅的信任和不放弃,很难想象小雅的结局是怎样的,但这部电影肯定就不存在了(此电影改编自Lily Frankie的同名自传体小说)。
之前听过“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现在觉得这句话还是要一分为二的看待。
也许对子女的关怀,全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但在表达方式上,却是迥然不同的。
影片中的母亲选择的方式恐怕是最让人想要的,是最令人向往的,是最完美的,也是最难得的。
在豆瓣上看到一篇影迷的评论,建议每一个小孩都来看看这部电影。
本人不以为然。
往往有些事情只有经历过了,回顾的时候才会有所感悟,而当沉迷其中,不是每个人都能及时醒悟的,哪怕周边人屡次劝阻也于事无补。
片中小雅如此,我也是如此,不知其他人是否也有如此经历?
或者说,有些挫折是个人成长道路上必须要面对的,坚持住了就成功,无所作为注定成为loser。
最后,本片的演员,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三位。
第一位当然是德高望重的树木希林,在去世前的那些年演过很多妈妈角色,每一位角色都那么亲切、自然;第二位是树木希林的女儿内田也哉子,在片中饰演年轻时期的母亲,树木希林后继有人,难能可贵;第三位是剧中饰演父亲的小林薰,相信很多影迷对这位《深夜食堂》的掌勺人记忆深刻。
当然,还有很多著名演员参演其中,像松隆子、伊藤步都在片中饰演配角,甚至有些只露了一面(如,荒川良良、宫崎葵),可见此片阵容可谓做到了奢华。
↑ 树木希林(《海街日记》、《步履不停》、《小偷家族》)
↑ 内田也哉子(演员树木希林的女儿,在剧中饰演年轻时期的母亲)
↑ 小林薰(《深夜食堂》掌勺人,剧中饰演父亲)有一种不甘,是想要做一件事时,发现当初说好要一起完成这件事的人已经不见了。
更发现其实当初在一起时,是有很多时间可以完成这件事情的,却被很容易地忽略了。
所以说,想做就做,勿留遗憾。
电影《东京塔》的故事内容,就好像一个普通家庭几十年来的生活记录一样,平凡而琐碎。
然而,这一段看似朴实无华的叙述,却处处流露出一股撼动人心的强大力量。
或许,无论时间如何流逝,社会如何变迁,人们依然需要一些亘古不变的东西去温暖心灵,比如母爱。
影片风格十分朴素,没有跌宕的情节和夸张的煽情,所有的感动都揉合于点滴的生活细节之中:荣子本来还有再婚机会,但由于顾及雅也的感受,最终放弃了自己的幸福;大学留级一年的雅也终于成功毕业,荣子将他的毕业证装裱起来,即使住院期间也将其带在身边等等。
尤其是片中的一个镜头里,成年的雅也牵着头发花白的母亲过马路,这与影片开头荣子牵着幼年雅也的镜头形成鲜明对比,角色的倒置使得一个简单的动作有了如此深刻的内涵,不禁令人佩服导演的巧妙安排。
母亲的力量。
5星是为那85%以上的相似性
果然比起书的话还是差很多啊。妈妈没有演出那种默默支持儿子但是又很坚忍努力活着的样子啊,而是把妈妈那种活泼的性格演的太过变得有点疯癫了。虽然一直很喜欢小田切让,但是让人很失望的是这部有较多心理感情(或说心理冲突)的戏小田切没有很好的拿捏好啊
没什么可以打败支撑着一个家的母亲。
要睡着了。。。
又x又长…完全没有get到打动人的点…
一个家庭的变迁。
混蛋雅也凭什么得到那么多
本来应该打动人的片子看了以后毫无感觉。感觉不会再看树木希林的片子了,都是一样的性格和角色
副标题:老妈和我,有时还有老爸。“大人做的东西,在我看来总是那么寂寞。”大城市生存励志指南。动情-影像。
小田切是这世上最适合粉(桃)色系衣物的男人!!!!
虽然几位大牌主演的演技都是相当在线的,但这种讲亲情的电影实在是看滥了,而且这个故事真的是乏善可陈,许多地方强行刻意煽情。 论怀旧风不如《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论母子情也不及《记我的母亲》
4.5 这部片一定要趁着年轻时看,现在年龄上去了,完全不敢细想,不敢去感同身受,根本不是高能催泪弹的问题,而是如堰塞湖的决堤,因它讲述的每一步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是每个人或早或晚都会经历的都要面对的;每一次分别的场景,都叫人体会到何为“每一次告别就是死去一点点”;病床上迷迷糊糊间仍不忘嘱咐冰箱里有生鱼片锅里有味增汤,这些细节真实细腻之极,为了孩子操劳一生故作坚强乐观的母亲就如此这般;你最最深的幸福也要你用最最深的痛苦来交换,人生在世最悲剧的部分莫过于此 #C2018/214
整部电影都让我有种错觉,小田切让是游离于电影之外的。拍得没有想像中那么感人和深刻,母子之间的情感刻画得也不够细腻!总之还挺失望的!不过小田切让真是有型啊!这个可能就是跟电影不太搭的原因吧!
电影拍得不好,整个一部流水账。。。哎
如果不是JOE桑的话。给3星。
看的下半部,实在不感冒了,家庭温情剧。
书好看很多
牵老妈的手过马路那段………………
不断搬家,几份兼职,胡闹的朋友一起吃顿热乎的就感到开心,非常有都市感,年轻人生活状态的描摹,即便没有过糟糕的过去,也能理解那种真实并感觉亲切。交叉叙事结构不错,跟现实交汇后童年的自己、年轻的妈妈又多次出现,很有代入感。探讨生死的日影真是多,给人力量与抚慰。平实的美感。颜值普遍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