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贾法·帕纳西,坎布兹亚·帕托维
主演:坎布兹亚·帕托维,玛利亚姆·莫哈达,贾法·帕纳西,哈蒂·赛义迪
类型:电影地区:伊朗语言:波斯语年份:2013
简介:在海边一所终日窗帘紧闭的隐秘房子里,一个隐居于此的剧作家终日与他的狗为伴。而这样的宁静突然在一个夜晚被一个逃到此处的年轻女子所打破。她想在此避难,不愿离开。然而黎明降至,另一不期而至的事情改变了一切。详细 >
很西化,虚拟与真实的结构游戏
影片的开头和结尾很有趣,是连贯的。但中间的叙述非常平淡,要很耐得下性子看
6/10。貌似牢笼的铁门、别墅、永久拉上的窗帘和熄灭的灯,这些物象压抑着主角/导演被闯入的女子逐一打破,她走入茫茫大海并用声音引导帕纳西走出封闭的心灵空间,老男人象征创作欲、胆怯现实的本我,两者如灵魂般消失/出现,影片充斥大量不言自明的符号(天鹅向湖边群聚一处拍得太美),形式决定内容。 @2016-09-25 17:09:47
不要“问”
Well...too self-indulgent and alienated...though beautifully presented.
女人的角色好像比较暧昧,导演和作家直到最后一起离开,他们一直都不在同一层叙述空间内,而女人则能够在这两个彼此异构、想要互相吸纳的平行空间中游离,说明只有她是“纯虚构的”,所以她不能离开这个房子(创作的空间),最后一个镜头观众被指代于女人的视点中,观众成了一种“虚构”。
当为了看明白一部电影的各种符合、隐喻、象征需要了解导演的背景知识,我就知道我不是它的受众
玩概念玩到不好看有什么意思
带着要批判的心情来看的,结果惊诧地不知道怎么评价。手机录像与摄像机互相指涉,真实与虚构来回游移,把形式手段化为无形,非常有张力。和《这不是一部电影》一样在控诉禁令,表达导演自己的无可奈何。
3.5,大量隱喻
导演被困在自己的国家,但所有人都通过他的电影看到了他的国家,这是特别奇妙的事。从前我们只能从国际赛事中看到发达国家以外的他国人,比如我们看朝鲜运动员看罗马尼亚运动员,就像很多年前别人看我们的运动员。终于他们在中国的电影中看到中国人,正如我们在导演的电影中看到了他的人民。人民都是一样的智慧与良善,这是所有有人文追求的电影唯一想表达的中心。
一个虚幻与现实相互冲撞交叠的戏中戏梦中梦,也是贾法帕拉西对在伊朗受到政治压迫的电影人和自己的创作心理剖析。充满了大量隐喻,一个创作人格和一个悲观人格的冲突,还有那只象征他电影的狗。
感觉到评星的愚蠢了;电影是和现实并列的画框;或许这也是瓶颈的来源;忘了。先理清,然后模仿。
除去这个结构真没什么。
虚实之间有点生涩难懂
我还真就不喜欢这种明明涉及到政治,还拍得相当严肃沉闷的电影,因为贾法·帕纳西诉求太明显,整个电影就显得特别的单调,幸好还稍微了解一些伊朗的背景,看起也不算太吃力,但是全片的调子实在太温吞了,像我这种对政治完全就不感兴趣的人,根本无法带入感情进去,看完之后只感觉好无力啊!
虽然我看到一半能理解到作家写作的故事是后半段的生活,但还是看了评论才了解这部电影的嵌套有多巧妙;导演纳帕西虚构了一位作家,虚构的作家写的是导演纳帕西的故事,从进屋子的一刻起,观众与导演处于同一虚构空间,离开屋子后,回归现实
非常实验,开场与最后一场首尾相应,开幕闭幕,镜头始终没有离开屋子。剧本双层嵌套,模糊真实与虚构的边界,甚至一度打破第四面墙,隐喻暗讽自我审视。被软禁并没有限制帕纳西一丝一毫的创作力,真是肃然起敬!
耐性啊,一百分鐘看戲的觀眾跟被禁二十年拍戲的導演相比,小巫見大巫啊。。。
很精彩,很具实验性的片子,从开头的铁门到结尾的铁门都仿佛讲诉了导演世界和现实的某种割裂感。我会倾向于认为作家和女孩是导演想表达的两个故事,是他想表达的两种方向,而那个窗帘则更像是一种封闭的表现,某种程度上作家那个故事是想用更温和更忘掉过去,更能被审核接受的点去表达,所以他会畏手畏脚,而相反女孩儿那个点则是更激进,更强烈的一种表达。而这个片子本质上就是这两种的一个对撞。而导演的出现,甚至有摄像机的出现,则是更表达了这其实是两个故事的一种碰撞。有一段女孩走向大海,作家被赶出去,最后导演也走向大海,可能某种程度上也是导演对要不要继续拍的某种纠结,正如片名闭幕所言。但最后还是倒带回来了,最后导演还是离开了这扇铁门。我觉得还是充满寓意的,很值得琢磨的片子。2023-1-5看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很西化,虚拟与真实的结构游戏
影片的开头和结尾很有趣,是连贯的。但中间的叙述非常平淡,要很耐得下性子看
6/10。貌似牢笼的铁门、别墅、永久拉上的窗帘和熄灭的灯,这些物象压抑着主角/导演被闯入的女子逐一打破,她走入茫茫大海并用声音引导帕纳西走出封闭的心灵空间,老男人象征创作欲、胆怯现实的本我,两者如灵魂般消失/出现,影片充斥大量不言自明的符号(天鹅向湖边群聚一处拍得太美),形式决定内容。 @2016-09-25 17:09:47
不要“问”
Well...too self-indulgent and alienated...though beautifully presented.
女人的角色好像比较暧昧,导演和作家直到最后一起离开,他们一直都不在同一层叙述空间内,而女人则能够在这两个彼此异构、想要互相吸纳的平行空间中游离,说明只有她是“纯虚构的”,所以她不能离开这个房子(创作的空间),最后一个镜头观众被指代于女人的视点中,观众成了一种“虚构”。
当为了看明白一部电影的各种符合、隐喻、象征需要了解导演的背景知识,我就知道我不是它的受众
玩概念玩到不好看有什么意思
带着要批判的心情来看的,结果惊诧地不知道怎么评价。手机录像与摄像机互相指涉,真实与虚构来回游移,把形式手段化为无形,非常有张力。和《这不是一部电影》一样在控诉禁令,表达导演自己的无可奈何。
3.5,大量隱喻
导演被困在自己的国家,但所有人都通过他的电影看到了他的国家,这是特别奇妙的事。从前我们只能从国际赛事中看到发达国家以外的他国人,比如我们看朝鲜运动员看罗马尼亚运动员,就像很多年前别人看我们的运动员。终于他们在中国的电影中看到中国人,正如我们在导演的电影中看到了他的人民。人民都是一样的智慧与良善,这是所有有人文追求的电影唯一想表达的中心。
一个虚幻与现实相互冲撞交叠的戏中戏梦中梦,也是贾法帕拉西对在伊朗受到政治压迫的电影人和自己的创作心理剖析。充满了大量隐喻,一个创作人格和一个悲观人格的冲突,还有那只象征他电影的狗。
感觉到评星的愚蠢了;电影是和现实并列的画框;或许这也是瓶颈的来源;忘了。先理清,然后模仿。
除去这个结构真没什么。
虚实之间有点生涩难懂
我还真就不喜欢这种明明涉及到政治,还拍得相当严肃沉闷的电影,因为贾法·帕纳西诉求太明显,整个电影就显得特别的单调,幸好还稍微了解一些伊朗的背景,看起也不算太吃力,但是全片的调子实在太温吞了,像我这种对政治完全就不感兴趣的人,根本无法带入感情进去,看完之后只感觉好无力啊!
虽然我看到一半能理解到作家写作的故事是后半段的生活,但还是看了评论才了解这部电影的嵌套有多巧妙;导演纳帕西虚构了一位作家,虚构的作家写的是导演纳帕西的故事,从进屋子的一刻起,观众与导演处于同一虚构空间,离开屋子后,回归现实
非常实验,开场与最后一场首尾相应,开幕闭幕,镜头始终没有离开屋子。剧本双层嵌套,模糊真实与虚构的边界,甚至一度打破第四面墙,隐喻暗讽自我审视。被软禁并没有限制帕纳西一丝一毫的创作力,真是肃然起敬!
耐性啊,一百分鐘看戲的觀眾跟被禁二十年拍戲的導演相比,小巫見大巫啊。。。
很精彩,很具实验性的片子,从开头的铁门到结尾的铁门都仿佛讲诉了导演世界和现实的某种割裂感。我会倾向于认为作家和女孩是导演想表达的两个故事,是他想表达的两种方向,而那个窗帘则更像是一种封闭的表现,某种程度上作家那个故事是想用更温和更忘掉过去,更能被审核接受的点去表达,所以他会畏手畏脚,而相反女孩儿那个点则是更激进,更强烈的一种表达。而这个片子本质上就是这两种的一个对撞。而导演的出现,甚至有摄像机的出现,则是更表达了这其实是两个故事的一种碰撞。有一段女孩走向大海,作家被赶出去,最后导演也走向大海,可能某种程度上也是导演对要不要继续拍的某种纠结,正如片名闭幕所言。但最后还是倒带回来了,最后导演还是离开了这扇铁门。我觉得还是充满寓意的,很值得琢磨的片子。2023-1-5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