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一部西班牙惊悚片横空出世。
凭借反乌托邦的奇观设定和生猛大胆的讽刺表达,它迅速火遍全网。
豆瓣上,它的口碑也低开高走,目前共有超过33万人评价,评分7.9。
这部电影就是有着“垂直版《雪国列车》”之称的《饥饿站台》。
时隔四年,这部好片终于等来续作,但口碑却遭遇滑铁卢。
爆款佳作扑街,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今天就来给大家好好聊聊。
饥饿站台2El hoyo 2导演: 加尔德·加兹特鲁·乌鲁蒂亚编剧: 大卫·德索拉 / 加尔德·加兹特鲁·乌鲁蒂亚 / 埃戈伊茨·莫雷诺 / 佩德罗·里韦罗主演: 米莱娜·斯米特 / 霍威克·库区科利安 / 娜塔丽·特纳 / 奥斯卡·贾恩那达类型: 科幻 / 惊悚 / 恐怖上映日期: 2024-10-04(西班牙网络)片长: 99分钟
先为大家简单回顾第一部的内容和基础设定:片中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垂直的“监狱坑”里,一共有333层。
在每一层里住着2个人,提供洗漱、如厕和睡觉的简陋设施。
除此之外,这里一无所有。
在监狱坑的中间,是一个贯穿每一层的通道。
监狱坑的管理者,每天只为关在这里的所有人提供一顿饭。
这些食物被统一放置于平台上,从监狱坑的第一层,层层往下传递。
它们在每一层停留的用餐时间,只有短短几分钟。
等时间一到,放置食物的平台将继续往下传送,一直到最底层。
或许会有一些投机取巧的人,想先私藏食物,等饥饿的时候再拿出来食用。
对此,管理者也有一套残忍的惩罚措施:一旦在非用餐时间发现食物,就会将该层的温度调到极高或极低,以此来逼迫每个人维护既定的用餐规则。
在这种变态的规则之下,每天的同一顿饭,却要供所有的人食用。
于是,越是靠近最上层的人,吃到的就是越精致干净的美食盛宴。
而越到下层,就只能吃剩下的残羹冷炙。
超过一定的层数之后,甚至连一根骨头都不会剩下。
这个监狱坑是谁设置的?
又由谁管理?
这些人是从哪里进入监狱坑?
这些问题,在片中并未给出明确的答案。
但关于进入这些监狱坑的人,以及他们的食物选择,监狱层数的分配变化等等,延续了上一部的种种设定。
第一,这些入坑者都是报名进入,且进入时要先参加面试。
每个人在面试时要讲解自己的入坑动机,并且选择一种食物,以及一件可以随身携带的物品。
换言之,监狱坑里每天传递的盛宴,其实是每个人所选择食物的大集合。
第二,每一层共同生活的两个人是随机分配,初始分配的楼层同样是随机。
但在每个月底,管理者会把所有人迷晕之后进行重新分配。
如果某层楼其中一人死亡,会为其安排新的室友。
第三,管理者除了对每天的用餐时间、每个月的各楼层人员分配进行管控之外,不会对监狱坑里的其他行为进行干涉。
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要努力让自己活下去,并且防止被其他人伤害。
一个弱肉强食、等级森严的反乌托邦人性实验也就此展开。
在第一部中,男主角体验了三个不同的楼层,见识了人性的自私与卑劣。
最终,他为了将布丁/小女孩送回顶层,主动选择留在暗无天日的坑底,保留了一名理想主义者对这个世界最后的抗争。
在第二部中,主角佩伦是一名艺术家,她在一场意外中害死了一个人,想要来监狱坑获得心灵救赎。
当她醒来时,发现自己处于24层,其室友是一个名叫扎米的中年壮汉。
初来到监狱坑,佩伦对这里的规则一无所知。
通过和室友及上层的人对话,佩伦逐渐明白了这里建立起来的新秩序。
不同于第一部中对食物的肆意分配和挥霍,第二部中的入坑者们主动制定了一条规则:每个人只能吃自己报名时选择的食物。
这样一来,即便每个月被随机安排到底层的人,也不至于忍饥挨饿,是最为公平的一种方式。
但在规则面前,总有一些拒不遵守的人。
于是入坑者们又附加了一条新的规则:如果有“野蛮人”吃掉了别人的食物,其他楼层的人就会层层传递消息,最终让此人接受“受膏者”的处罚。
所谓“受膏者”,来源于监狱坑里流传的一个传说。
传闻曾经有人身处监狱底层,但却挨饿整整一个月而不死。
不仅如此,此人还割下身上的肉给其他挨饿的人食用,这个人最后被大家奉为“大师”。
没有人确切地知道大师叫什么名字,目前处于第几层,但他的伟大事迹却一直得以流传。
而“受膏者”就是曾经接受过大师赠肉的人,他们拥有极高的威望,也成为了当前监狱坑里的规则捍卫者。
一旦有某层的人违背规则,偷吃别人的食物,“受膏者”就会通过传送食物的平台去到该楼层,执行最为残酷的惩罚。
轻则断手,重则丧命。
有了“受膏者”的介入,食物以一种较为公平合理的方式在各层间分配。
但由于监狱坑人员众多,且执行惩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总有一些试图浑水摸鱼的人,也使得这套规则并不能完全保证食物能到达最底层。
因此,越靠近最底层的人,依旧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生存难题。
在监狱坑的第一个月,女主角佩伦和室友扎米逐渐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到了第二个月,两人却被分配到了180层。
传送台到达时,已经没有任何食物。
经历了数日的饥饿之后,精神恍惚的扎米用带来的打火机自焚并跳下深坑。
佩伦经历了扎米之死带来的打击,也意识到了这套规则的局限性。
不仅如此,他还发现“受膏者”借由执行规则之名,残暴不堪、豪无人性。
为了让自己活下去,为了改变既有的规则,佩伦不得不进行新一轮的反抗和逃脱……
作为一部高概念电影,《饥饿站台2》有许多隐喻。
比如监狱坑一共333层,每层2人,一共是666人。
在西方神学中,666被认为是撒旦的标志,这其实说明了所谓的“监狱坑”其实就是一个宛如地狱的无法逃离之地。
电影中还出现了一幅名叫《溺水的狗》的油画,其在现实中的原作是西班牙画家戈雅的画作《半淹没的狗》(Perrosimibundido)。
画中的小狗被淹没于流沙之中,只露出一个头悲伤仰望高处。
这其实也暗示了每个入坑者的处境:在致命危险的环境中起起伏伏,身体不由自己掌控,只有被命运摆布的无力和窒息。
此外,片中还多次出现了在监狱坑底,一群小孩奔跑玩乐的场景。
他们聚集在一个宛如金字塔的地方,争夺最高处的位置,胜者就能被人带走。
这似乎也在暗示,不论年龄、性别、身份如何,只要你进入监狱坑,就必须与其他人进行竞争有限的资源,陷入一场无止境的争斗游戏。
可以看出,《饥饿站台2》在第一部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的高概念设定和关于政治、宗教等方面的抽象表达。
如果说把第一部看做资本主义寓言,以一种生猛犀利的方式展现自由无序的分配下,阶级的分化与矛盾,以及它所带来的人性的异化。
那么第二部则让大家看到,在引入法律(规则)之后,信奉原教旨主义的“受膏者”的残酷与暴政。
不管监狱坑以哪种模式来运营,最终受到伤害的都是处于底层的千千万万普罗大众。
从片中的时间线和细节来看,《饥饿站台2》似乎更像是第一部的前作。
但相比前作而言,在这部新作中却留下了更多的疑问。
比如监狱坑里的小孩是怎么来的?
为何死去的人都会在坑底重逢?
监狱坑管理者重新分配楼层时的零重力是如何实现的等等。
这些并未明说的谜题,让大多数观众感到晦涩难懂,这也是此片招致大量差评的主要原因。
总的来说,《饥饿站台》保留引人入胜的新颖设定,在奇观营造上也依旧到位。
只可惜过多冗杂的表达介入,让他未能进一步支撑起前作对于人性和阶级的辛辣讽刺,反而变得无比混乱。
加之大量抽象的隐喻和不明就里的结局,让整部影片的观感大打折扣,与前作的整体质感相去甚远。
它在情理之中的口碑扑街,也再次验证了一个道理:观众苦“狗尾续貂”久矣。
感觉第二部是对第一部的一个升华,对于公平、制度的推演,其实制度的公平和公正自始至终很难维持,不断有新人去挑战,绝对的公平和合理并不存在。
现实生活也是一样,制度的不断推演最后总会出现专治、暴利、自由的反抗,可能这就是规律吧,目前好像最好的方法还是增加食物资源,其实发展经济也是现实中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后面333层后的小孩子看不懂,和第一部一样,感觉最后的剧情很抽象,但是还是非常好的影片,两部饥饿站台都很好看,不过剧情比较偏阴暗。
全片最震撼的一句话:“我们是在24层学会了尊重法律。
”在这个站台之间,有上层既得利益者,有下层厮杀掠夺者,有尊重法律维护制定者,也有反动维护自由主义者。
每个人在不同的阶层流动,思想和立场也为之改变。
但唯一不变的是,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核心利益而战。
就连打着公平正义,冠冕堂皇的“法科律条”,本质上也是维护统治和利益。
想起了大学法律教授说过的一句话:“法律的第一要义,是维护秩序,而非正义。
”
首先是设定1。
有333层,666个人(恶魔数),每个人可以选一样食物和一样物品2。
有一个开悟者设定规模,犯规者会被杀。
瘦高者执法,背判反抗者一定死。
3。
每个人只能吃自己的食物,其它人自愿分食可以食,其余皆不能吃,否者犯规受罚。
4。
死了的瘦高者的食物倒厕所,如果吃了也是犯规受罚。
受罚有断手或是刺瞎眼。
5。
每满一个月自动再随机分楼层。
第一部没这么些设定,还没出现开悟者,也没有什么要守的规则。
所以可以看成是人性使然,贪生怕死,贪得无厌。
这一部是前转,搞得很想角中的教条,完全没有逻辑可谈。
1。
电梯没有动力,也不知道是乍么飞起下降的,而且每层没动力却无限负重,哪怕全站上人!
2。
如果都守规则,谁都是可以吃上自己的食物的。
而且吃了别人的会被打死!
吃了会死,不吃只是少点口欲乐趣,谁会选吃??
食物不能留存,如果吃饱了没把自己的食物吃完也是犯规。
所以蛋糕那么大是准备分多少人吃??
3.同理333层的人每个人都选了自己喜欢的食物,所以不会有人不怕死或罚!
等着吃自己的就好了,这样333层一样会吃上食物,而不只是吃人。
但最高才下到175层,说明前面最少有250人死了,被地底人吃。
4。
食物倒厕所就很搞笑,先不说浪费,就是汉堡和面包都是面,烤全鸡和烤鸡翅和全家桶有区别?
能区别吗?一大台子食物本来就混叠在一起,而且时不时还上去打架,食物都是地板扫下来的!!
再分开区别合理?
5。
执法者和反判者都不一定有武器。
第一部主角就是带一本书再说这种地方本来是去除罪的,带武器有什么用??
吃饱了反而是需要精神粮食。
先不说这个问题,断手瞎眼哪能治疗?
如何恢复的?
普通人断一根手指都得三个月才能不痛。
这地牢没药品,连绷带止血都不会有。
6。
规矩是只能吃自己的食物,用自己的物品,所以正常一个犯人会选什么带?
如何安全渡过下半生?
7。
最无语是最底层还有下一阶的地牢。
小孩子是得了冠军才有资格到成人的地牢。。
(就如受精跑的精子)搞得魔幻又不现实。
出生地牢,社会地牢,那地牢出去后的世界是什么??
其它更多的是莫名其妙了,怪不得尖刀叔能活到第一部中·
结合第1部第2部来解析,为了方便介绍用前传来表示第2部,后传来表示第1部。
主要解析剧情中人物的一些细节,主要就是叙事的表层结构中人物之间的一些现实与幻觉分辨,还有真话与假话的分辨。
至于叙事中隐喻的深层结构,有很多人讲了,我就不说了。
先说结论,再说分析关于老头: 老头到底吃了几个月的人肉?
还有老头真的是像他说的那样环境所逼吗?
老头应该吃4个月的人肉,老头就是纯正的出生,压根不是环境所逼。
老头在刚到垂直监狱第1个月的遇见前传女主,这个时候是72层他刚到监狱第1天,而且他还能吃到食物,前传女主提出组队,他当场答应了,开始冒着生命危险,造反搞事。
他才不管也不相信什么秩序和长久,他就是天性喜欢为非作歹,按照后续他这个人物体现的理性来看,他这个时候决定这样干,其实是好处不大的,他依然选择这么做,这是个纯出生来的,纯粹是喜欢杀人破坏秩序。
并且第2天忠诚派断粮,他就带头提议吃人肉,然后他第1个月就只有第一天是吃正常食物,其他时间都是吃人肉的自由派。
按照这老头的在第一部也就是剧情后传开头中说他经历的层数72/26/78/43/11/79/32/8/132,乱战结局死了一堆人这个时候老头还属于72层,但维持秩序的忠诚派都死了,那就肯定会混乱,后转开头他和男主一起,他也说了48层是能吃到东西的,也就是按50层以后又没有食物了来推算,他应该吃了4个月人肉。
只不过还有一点,我没想明白:后面在大乱战中又杀死了同样破坏秩序系阵营中的老女人,为什么会杀老女人?
我不知道。
明明之前他和老女人在自由派吃人的过程中怀抱唱歌跳舞,但按照他这个人物性格来看,也可能是当时杀爽了,队友也杀。
还有老头后传时候说,他在132层坚持了8天,有更上层的人自杀了,和队友一起吃人肉,这这也是明显的谎言,分明就是他把队友刀了给吃了。
关于亚洲女人: 前传亚洲女人,应该是想维持第2步前传中的秩序,是秩序忠诚派的一员,她只杀破坏秩序和没有道德的人,她救男主是因为她感觉到男主存在善意,可能成为维持秩序的忠诚派,后面剧情发展也显而易见,符合这一点推测。
至于什么所谓的找孩子,亚洲女人自己从未亲口说过,也没有回应过,片中各种人会有真话和假话,这是其他胡编乱造者的假话。
关于后传男主 我觉得在第1部的后传中,男主的设定明显高位很多,他是一个很有人类之光的角色。
最后结局,抛开幻觉和隐喻的深层结构,后传中结局的小女孩其实是不存在的幻觉,后传剧情的表层结构,就是他和黑人队友一起死了。
关于前传女主 我觉得第2部的前传中,女主有多愁善感,比如她和两个狱友中的互动,但这是次要的,她这个人格最主要的是只要关切到她的自身利益,她为了越狱不顾其他人死活的,故意挑动事情,就是这个逼,直接和间接搞死一大堆人,总结判定,我觉得她是一个精致利己主义者。
可能有佐证说她在自由派吃人的时候,她不吃人肉,但这绝不是她能洗白的点。
我说了不关切到她的切身利益,她多愁善感,关切到她的切身利益,她就是六亲不认。
最后结局,抛开幻觉和隐喻的深层结构,女主在大乱斗中没有受致命伤,吃了那幅画的碎片并不能让她在转换牢房时假死逃脱越狱。
转换牢房时释放昏迷气体,她是成功清醒了,还看见和躲避了监狱工作人员,但最后她还是中毒死了。
因为吃之前她没受致命伤,如果画的碎片只是克服昏迷气体,没有副作用,那她还是有体力逃脱的,但是剧情没有显示。
还有为什么说是中毒死了,而不是被老头给吃了呢?
因为她们转化层数是换到26层去,老头不用吃人肉。
剧情最后的小男孩也是幻觉,代表着隐喻的深层结构,在表层剧情结构中的现实是不存在的。
本片在第一部架构的基础上丰富了一些细节,但个人感觉这部影片传达出的东西带着一些虚无或者说绝望,理想主义和自由主义都救不了这个系统,理念执行的过程中总有偏差,只有探索人的内心世界,可能还有一点点希望。
在现实隐喻层面,影片似乎在表达:理想主义的炽烈会发展形成极端、严酷的社会,而自由主义的扩散会导致秩序的崩解与混乱,人类的社会组织无法解决现有世界的核心问题,只能陷入无尽的轮回。
传说中的“大师”或许一开始真的是一位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他仿佛人类历史中无数的圣人一样,“以身饲虎”“割肉喂鹰”,在十字架上担负人类的罪恶,为建立起一个没有压迫的“乌托邦”而奋斗终身,赍志以殁。
受他感召的“受膏者”除了继承了“大师”的理想之外,也掌握了巨大的权力,他制定并阐释这里的法律,建立起严酷不近人情的统治,然而“饥饿站台”底层的生活并没有改善。
压迫之下,人心思变。
在女主人公的影响下,为追寻自由的众人反抗“受膏者”建立起的秩序,但没有组织的反抗也只能放大每个人的欲望,每个人各取所需、以暴制暴,反抗以秩序的崩塌与混乱收尾,陷入“人相食”的可怕境地。
整个故事仿佛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微观缩影,也暗合了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的王制、斯巴达和克里特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僭主政体的嬗变。
王制只存在于理念中,只要每个人都只拿自己的食物,城邦中具有“金银铜铁”不同特质的人各司其职、各安其位,整个系统就能有序平稳运行。
然而历史的真实却走向了反面乌托邦,在其他政体间不断轮回。
而在精神层面,这个333层的监狱类似于但丁《神曲》中描绘的“地狱”,两部主人公主动下降又让孩子上升的举动可以联想到但丁《神曲》由地狱、炼狱进而上升到天堂的救赎之路,如果说主人公是但丁的话,那么两部都出现的老者类似于维吉尔这样的引路人,孩子则是贝雅特丽齐,主人公只有将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才能走向天堂。
女主人公在弥留之际拯救了孩子,这一段或许是她精神层面的一种幻想。
人只有面对自己过去的错误,不断忏悔,洗净罪恶,才有重生的希望。
看似前半段批判专制主义,后半段批判自由主义,但实际上不难看出创作者实际倾向前者——至少瞎子能让更多的人吃上东西。
在外部恶劣环境无法改变的情况下,专制的秩序好过自由的无序,甚至可以说在这种情况下自由无意义。
很容易就可以找到对应的例子。
假设平行世界新冠病毒的致命率一直维持在2020年初发现时可怕数据——这好比无法改变的监狱环境,历经三年高强度的封控但始终能保持只有较少人感染,但各种严苛的规定以及实际执行者的加码,不可避免地和被管理者人的本能发生冲突,最终高强度封控在无数“反抗者”的砸门下崩溃,全世界一起在高致死率的病毒面前死去。
第二部的片尾更像是对第一部的嘲讽,无论“反抗者”一厢情愿地送多少所谓的希望上去,根本不会对监狱内低组织度的乌合之众产生任何改变,遑论让众人良心发现。
当然,电影仅仅是电影,世界上一成不变的外部环境少之又少,并且当面临真正威胁生命的危机时,是否会有如此多的人选择盲目顺从自己所谓渴望自由的本能,这也值得商榷。
2019已经是五年前。
彼时的年度爆款电影《饥饿站台》,在开放式的结局中,让观众对人性陷入长久的思索。
五载过后,《饥饿站台2》来了。
还是那个导演,编剧团队更强,口碑却是和前作差了不少。
差得地方方方面面,其中最关键的是,易接收程度。
电影作为大众艺术,是要考虑普适性的。
就这点来说,第一部做得相当不错。
扎实的设定铺垫,直白的人性展现,九成九的观众看后都能明白导演想要表达的主题,并能据此引发观众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讨论。
一座333层的垂直监狱,每层两个犯人。
载满食物的平台,每天会从第一层开始下降至底层。
上层人吃过了,下层人再吃上层人的残羹剩饭。
上层人吃饱了、吃光了,下层人就饿肚子、没得吃。
没得吃怎么办?
不是还有一个“狱友”吗?
那就吃人好了。
狱友的设定,尤其精妙。
一个人只能干瞪眼,唯有两个人,才能催生出不可思议的精彩。
肉眼可见,片子映射的正是社会的阶级固化。
《雪国列车》与之类似,但相比之下,《雪国列车》更现实些。
上层人还得指着下层人生小娃娃维持列车正常运行。
反观《饥饿站台》,更极端,更寓言化。
下层人的死活与上层人无关。
可以肆无忌惮的在上一层站台上朝着下面吃喝拉撒,完全不顾下层人。
如果影片只是这个设定,惊悚归惊悚,还是显得简单了些。
于是就有了另一个可贵的设定。
囚犯的层数,每个月互换一层。
这个月在199层吃屁,下个月可能就到了第一层当人上人。
曾经给你拉过屎的人,如今跑到了你的下面。
他们大快朵颐的时候不顾我们的死活,有朝一日主动权到了我们手里······
整个故事得以灵活运转,这个设定功不可没。
再配合着影片颇具视觉冲击力的镜头,吃人、爆头等等。
堪称简简单单、有里有面。
《饥饿站台》成为年度高口碑爆款作品,不意外。
再来看《饥饿站台2》。
在易接受程度上与第一部有如云泥。
整部片子拍得相当私人。
导演并没有从观众角度出发,完全是自己撒开欢了玩。
像极了影片中的上层人士,不管观众能否接受。
很多表象看得人云里雾里。
不知所谓。
尤其对于没有看过前作的观众来说,非常不友好。
影片没有任何故事、设定的铺垫,上来就默认所有观众都看过第一部,直接展开叙事。
设定方面,应该,我只能说应该是承接第一部。
因为影片没有特别说明,所以作为看过第一部的观众只能如此默认。
没看过第一部的观众,建议先去补了再来看,否则容易两眼一抹黑。
第一部的冲突是阶级之间,是下层人与上层人的斗争。
第二部则将重点放在了两个派系之间。
不再区分上层人与下层人,默认所有人都可以上下自由穿梭。
囚犯们是一个团体,团体里滋生两个派系。
照电影里的说法,一派人是忠诚派,另一派是野蛮人,也可以称之为自由派。
忠诚派认为,所有人应该团结一致,每层都要定量吃饭,以保证所有人都活下去。
对此还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有相关的惩罚措施。
比如即使谁死了,下一层的人也不准吃原本属于死去战友的食物。
哪怕倒掉也不准吃。
自由派则不管,奉行的是老一套丛林法则,上层人随意吃,下层人吃屁。
两派人因此而常坐着站台上下,战斗。
故事到这,还算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观众还有得思索、讨论。
越往后面,导演越放飞。
他试着将自己对世界的看法融入其中。
他太想让观众懂他。
又不想让观众太容易就看懂,显得他没有深度。
于是在影片中注入大量的抽象画面,强迫让观众去做阅读理解。
结果显而易见。
观众并不买账。
《饥饿站台1》的火爆是因为导演发人深省的哲学思维吗?
是因为他的表达让人振聋发聩吗?
并不是。
是影片在某些方面映射了现实,其阶级问题的呈现让观众感受到了共鸣,于是为其鼓掌。
如果说《饥饿站台1》作为导演的处女作,是扎实的、是真诚的、是服务于观众的。
那么《饥饿站台2》就是导演一夜成名后的虚浮、高傲,凌驾于观众之上的作品。
这便是《饥饿站台2》口碑大跌的核心所在。
导演的思想出了问题。
除此之外,角色塑造的重点是那么显得多余与不合时宜。
作为一部类社会题材的作品,《饥饿站台》的主角本身压根不重要。
主角的存在,更像是一个人形摄影机,记录下故事中的一切,得以让观众看到。
说白了,主角就是工具人。
这是题材所限,并非缺点,而是特点。
都不用多少年过去,哪怕只是一两个月之后,当观众再回忆起《饥饿站台》,留在脑海里的,会是主角的过往吗?
他的家庭,他的孩子,如何如何?
并不会,观众只会记住电影的设定,记住阶级问题的残酷,记住吃人社会的悲凉。
这就是《饥饿站台》的卖点、亮点。
第一部的主角塑造就相当克制,他所有的表现,都像是一个来自正常社会,有着正常道德观念的正常人,仅此而已,就够了。
反观《饥饿站台2》,一个男主角,一个女主角。
男主角的谎言,他的学历、妻子、父母,经历。
女主角的追求,她的画、她的前男友与忏悔,她来这是为了遗忘过去等等。
最终前者玩起了自焚,后者不知是疯了还是死了。
不是,谁在乎啊?
这该是影片的重点吗?
一个俨然该是社会学挖掘人性的严肃题材,格局拉得这么大。
愣是掺杂进来两个并不是那么重要的个体探讨。
真不是为了凑时长吗?
本来此前两个派系的对决,还算蛮有看点。
比如看到忠诚派的暴力执行,随意用自造的“法律”惩罚他人,断臂、杀人等。
我还当是接下来要进行人权平等的探讨了,没曾想画风一转,研究起个体命运、自我救赎了?
换句话说,原本饥饿站台大开大合,所映射的硬核“阶级问题”设定,导演将其完全抛弃,转而另辟小道,用抽象画面玩起了浅薄没劲的自我表达。
导演那张脸下面,藏的不会是宋江吧?
被招安了?
吊诡的是,从结局来看,似乎还会有《饥饿站台3》的诞生。
真要拍的话,试着找个韩国人吧。
他们该很有经验。
观看过程中一直有一种不适感:琳琅满目的美食堆一桌子,吃的稀里哗啦,砸的噼里啪啦......(或许我有点洁癖加强迫症)然后突然有了一个想法:前后两部似乎都在说人为了争夺生存资源的种种表现以及可能因此形成的反思进而上升到组织意识和政治制度。
但,真的是因为生存资源么?
每个人进去时都有机会选择一样自己最喜欢的食物(初始愿望或欲望),然后Action!
当平台出现的那一刻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懵,什么?!
面对这么一桌子美食我竟然选了一份扬州炒饭 ?!
(对面那个点了李子的狱友哭的比我更大声,是的,有人只点了李子)还TM得吃一辈子?!
这是啥?
看起来好好吃!
那是啥?
我早就想吃了!
哇!
还有这个!
谁点的?!
于是乎......初心都简单,吃饱就行。
但奈何世间诱惑太多,欲望不断膨胀,于是不断挤占他人的生存资源,最后手拉手共赴黄泉.......现实世界也是如此,想想新闻里的一切,究其根本不外欲望二字。
片中一共333层,每层两人,总计666人。
如果我是监狱长,每天每人一份同样菜式的盒饭(份量管够),666份盒饭在平台上码的倍儿齐齐——天下太平:)
《饥饿站台2》看似展现给观众一场秩序派与自由派的战争,但问题是,绝对自由主义——或者说,以电影中呈现出来的,无政府主义、混乱主义、达尔文主义——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法形成组织。
换而言之,一个真正绝对利己的人,根本就不会参与到女主所煽动起的“反抗”中。
就像一个合格的马基雅维利主义者,不会承认自己是马基雅维利主义者。
要知道,挑战现有秩序,本质上是一种利他行为。
如果一个人真的信奉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以及“绝对自由”,那么他绝对不会为另一个人做出自我牺牲。
他会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在有的吃的时候,服从秩序派的权威;在没得吃的时候,下到下层,去吃别人。
因此,这部电影根本不是混乱/自由派与秩序派的对抗,而是秩序派与秩序派的对抗。
女主所煽动起的暴动,本质上是在用另一种秩序——有的吃就随便吃的秩序——取代忠诚派的秩序。
换而言之,女主不是混乱善良,她是守序邪恶,而忠诚派显然是守序中立——或者说,同样偏向于守序邪恶。
至于电影本身,女主本身是个非常糟糕的角色,她的人物动机太薄弱了,根本就是编剧的牵线木偶,导致整部电影的主要矛盾的爆发也极为牵强。
真是应了那句话:形式大于内容,但你要说形式有多高级,也没多高级,但还是大于内容。
没有法律,人还会是人么;有了法律,人就是人了么。
真的没敢想这电影还能出第二部,前面半部还挺好的,后面直接改意识流了,看的一头雾水。
第一部讲的太全面了,虽然第二部看剧情应该是第一部的前传,也解释了第一部的一些疑问,比如怎么运尸体,第一部的男主和第二部的女主最后还是相遇了,虽然没说明但应该认识
难得佳作,值得一看。
很难看下去
这种高概念电影,第一部把世界观建扎实了,之后就很难再有突破,只能是从中发现问题,然后,解决不了问题,为下一集再做铺垫。这倒符合了电影所想反应的人类阶级社会,总有新的主义诞生,却最终解决不了公平问题。将它设在电影节美食单元也是够妙的。
没看第一部的有难了,第二部上来就快节奏开场,要说第一部是没有法律秩序建立法律秩序,那第二部就是所谓的保护法律秩序。入监狱坑后听从忠诚派安排,不争不抢,安逸过活,但环境变化,人随之变化,秩序被打破,受膏者出现开始独裁处置,盲眼受膏者强调法律平等,执行酷刑,但过于教条和宗教主义,奉行一人论的精神食粮,看似能维持秩序,但随着野蛮人的开化开始集结反抗,人如同兽管理,自己也遭到反噬。忠诚派、受膏者、野蛮人,政治寓意更加强烈,有反抗才会有进步,社会文明不断进步,人类思维不断开化,法律秩序需要不断完善。时隔五年的第二部,虽然没有想象那么好,但细品导演还是直白的表达了好多,法律是人制定的,但不发展人类文明社会,那这套法律体系就是限制人类进步的枷锁,法律很难满足每个阶级的需求,法律秩序和民主自由,永远的话题。
没有那么舒适 没有那么震惊 没有那么收获
故弄玄虚,最后完全没get到
【2024.75】看个电影感觉被上了一课
这一部超脱了人类阶级的命题,换成了法律和自由的对抗,这剧的后面是不是会增加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对抗?一个是法律和计划,保守派的规则、计划,一个是自由的市场经济和货币规律。两大历史阵营的人类社会科学的影视化讨论。电影已经不满足于讲述故事了,开始进行社会试验了。——难怪编剧要这么多人,是要让剧情往更合理的角度去发展了。
时隔5年的续作,时间线上属于前作。补完了第一部最后的一些剧情。但这部硬是要把法律自由塞入,而且从设定上也几乎挖空了,最后使得第二部成为狗尾续貂。但看起来还会有第三部。
构思真的秒啊,我投最佳原创剧本设定,这个系列做成死亡搁浅或者行尸走肉游戏版可能艺术性更佳
多个减肥成功的案例让“饥饿站台”减肥训练营火出圈,第二部讲述一名肥宅想拍男版《热辣滚烫》,需要减肥,为了快速减肥来到“饥饿站台”减肥训练营,短短一个月就减肥成功,从300斤减到了1斤。
第一部尚且還有嘗試顛覆Big Brother的掌控,這一部則變成了在Big Brother掌控下兩種制度的對抗,不僅沒能在高概念之下更進一步,反而退了一大步,變得保守了許多。第一部就已經被我嫌棄話太多太密,倒是留白不足,而一部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前面還會跟著拋出的話題思考,後面就對概念化的表述疲倦了,到了第三幕更是讓人昏昏欲睡,眼皮一度沉得難以自抑。
有人多吃,其他人就只能少吃,饿肚子。上层人一直能吃饱,底层就不一定了。如果不能公平分配,越是底层人就越受伤。
真心没看懂,感觉无论是支持法律,还是倡导特权或无序,都需要团结、暴力才行。前面还不错,后面太玄幻,看不懂,另外,很想看看1 ~ 9 层的人的生活,这个而言还是韩剧《The 8 Show》比较好一些。
这集其实是滑梯模形。一开始井然有序,大家都开开心心。然后大家越来越挤,开始出现恐慌和焦急。人开始随波逐流,拼命往上挤,人群覆盖了滑梯。最后人群变成了向上挤的金字塔,早已经忘记了向上挤是为了什么。
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绝望和希望并存,统治者管理层永远存在,却不在人民之中。
对此类续作我一般不抱着能超越前作的期待,虽然这部的前作就是个噱头大于实质的作品,但续作居然实打实的能言之有物实在惊喜。宗教和律法乃至道德归根结底都要向普罗大众兜售一种幻觉,这份幻觉也可以叫做社会契约。剧情发展到这里还是挺精彩的,但一不留神它就滑向了哲学玄学和其背后的虚无……似乎也只能如此,谁让本质的背后终将是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