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自己明确的美好生活目标,并且能够坚定前行,这事本身其实就挺幸福的。
承载通往更好生活之路的车车被半块面包之恩的人偷走,费劲心思深入虎穴的父子携手同心终于找回来,还没兴奋几分钟却被本应该被保护的对象一盆冷水浇灭。
这不过也就是小插曲,并不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产生多大的阻碍,只要人在目标在,就值得前行。
我只是偶尔翻到了这部片子,更好的生活,我想说的也是类似于幸福来敲门这样的happyending吧。
但不是,实际上,它讲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感情。
在面对偷车贼的那一刻,他冷静的接受现实,没有抱怨,虽然显得有些懦弱,但这确实是生活中很多真实父母的写照。
父亲一直睡沙发,儿子睡在卧室,一开始,父子之间的鸿沟就显现出来。
儿子的黑帮女友,哥们,其实与他自己本身向往是相反的,但是生活早已压得儿子看不到任何希望,很破的学校,不正之风盛行,很烂的球队……心中的不满到处都是,于是逃学,不在踢球,和黑帮为伍。
屡次说要加入黑帮,正是由于意外的偷卡车,让父子有了一起寻找的过程,故意耍人,还要赚50块带路钱的墨西哥人,不要一分钱把手机还给父亲的穷人,住满非法移民的窘迫旅社,还有偷卖卡车的圣蒂亚尔,曾经给过没有午饭的父亲半块饼,结果偷了父亲借钱买来的卡车。
一路追赶,面对黑帮,父子协作,终于拿到了卡车,结果,却被交警拦截,被遣返。
西装革履的律师,说是政府派遣来的,不要一分钱,但是还是在暗示父亲不如接受遣返。
父亲被遣返那天,儿子来了,父亲说起了“我们这么穷,为什么还要生小孩,为什么要有你?
”因为我们身边的人都生小孩,我和你妈妈很相爱,但是,人会变的,当我给不了她要的东西那天,她选择离开我们,不过我还有你,我希望你能自己的意愿活着,这样我做的一切就都有价值了。
很感人,中国农村的父母不知道有没有这样的爱子之心,很多父母,最开始对孩子充满希望,但是当孩子逐渐的叛逆,沉迷游戏之后,他们不会像这位父亲那样,帮儿子走回正轨,他们只会放弃这个孩子,随他去的同时,把希望寄托在另一个孩子身上。
当然不仅仅是中国农村,在很多地方,很多人身上都可以看得到,比如英达,二婚生了儿子,就对大儿子不闻不问,或许,某些人天生就冷血吧!
像这样全心全意爱儿子的墨西哥爸爸,也有,但是会有几个呢?
更多的是爱自己的爸爸们!
《更好的生活》,是关于墨西哥非法移民在美国最最最底层挣扎着生活的故事。
主人公是一对父子。
看完让我感动。
因为是关于墨西哥朋友的电影,正好本期中国改革上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高新军先生有一篇关于墨西哥的长文:《墨西哥:政党轮替又一轮》,结合起来一看,有一些感触。
高先生在文中对墨西哥整个国家的社会政治问题的描述,令人心惊。
由此,高先生呼唤墨西哥的良政。
他认为此时此地的墨西哥,良政比政党轮替更重要。
看了这部片子,我感到一些认同。
由此联想的自然是中国,大约有以下的几点启示,其实都是财新和财新的朋友曾经说过的。
只不过因为墨西哥的事,让我觉得它们更重要了,所以记下来:1)中国的农村人口融入城市的问题。
舒立曾在微博上说过:现在如果不弄好农村人口融入城市的问题,未来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想想财新关于北京市郊外来人口子弟上学的报道,想想我家乡那位为女复仇的母亲(她也是从农村进入城市,然后在子女教育方面出现了问题),再看看《更好的生活》中那位墨西哥孩子的处境,我的心很焦急。
我想:如果能够拍一部描写北京外来人口子弟上学的纪录片,在相关的宣传和筹款大会上放一下这部片子,会起很大的作用。
最近的各种纪录片影展非常多,以后我会注意这方面的内容。
也建议财新视频能在这些方面有一些跟进,采用合作的方式,发一些这些题材的片子,组成一组有意义的全媒体的报道。
2)赤贫人口的脱贫问题。
茅于轼老师讲过,他为什么要做小额贷款,是因为赤贫人口没有剩余资本,每天为生计奔波,所以根本无法脱贫。
《更好的生活》里的那位父亲,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实例:对他来说,如果拥有一辆汽车,他就有更大的工作空间,就意味着前途。
看了这部电影,我真正理解了茅于轼老师的话,和小额贷款的作用。
我想:如果在小额贷款的宣传和筹款大会上放一下这部片子,会起很大的作用。
3)宪政的紧迫性的问题。
上期中国改革读书会上,张维迎先生说过这样的话:现在最紧要的是宪政。
看了这部关于墨西哥的电影和高先生的文章,我想了很久,觉得此时此地,对于中国来说,确实是宪政更现实、更紧迫。
因为有了宪政的框架,很多事情就可以做,比如废除劳教制度这种明显违宪的,又比如官员财产公开这种可以通过人大立法来解决的。
这比每天喊,要强。
总之,生在中国、长在中国、身又还在中国,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看到墨西哥朋友在美国的情况,我也希望中国人有更好的生活。
我觉得,这种愿景,不能丢。
不能破罐子破摔。
本期中国改革上还有一篇文章,从三国演义到最近的二号首长,讲官场小说的演进,看得我揪心。
其中说:象国画这种小说,还带一点冷静的反讽,而二号首长,完完全全变成了一种炫耀和猎奇。
我看过《国画》,认同作者对国画的评价。
如此,从这个小小的例子中,就可以看出这十几年来人文精神、传统道德精神的进一步衰落。
这确实是一个悲剧。
我一直以来是认同儒家的一些思想以及中国的一些传统道德的,觉得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但现在看来,这些思想和道德都在衰落。
我不知道怎么办,只能用我微弱的声音,表示一点反思。
但电影《更好的生活》也让我觉得,还有一点希望。
电影《更好的生活》中最让我感动的是那位父亲,他对偷他的车的人的容忍、对买他手机的人的一再道歉、对自己诺言的遵守,从中我都看到了君子的风度和中国传统道德所看重的那部分内容的影子。
由此我觉得:这些我认同的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很可能就是普世价值。
由此,只要有人在,它们就存在。
我又过忧了。
看到电影的这位父亲,我就对他的儿子很有信心。
这位儿子在电影里后来也没有让我失望。
想想自己,很多地方赶不上这位父亲。
我要向他学习,也给宝宝做一个好的榜样。
我知道,我改变不了世界,只能稍微改变一下自己。
一个人,站在高处,茫然四顾时、没有过犹豫,偶得佳境时、没有迷恋,只因心中有爱着你的名义我们曾经那么相爱 但是people change 我没有办法给她想要的更多 但我拥有你 看着你成长 我亦欣然我告诉你 告诉自己 你能来我很感谢 谢谢你的勇气 我的值得 走吧 这是我们的家 再一次以爱的名义 我爱你 不离不弃 由你的方向 就是家 *********爸 背过身去听你靠在门框上的咿呀声响 我不敢合眼 愧疚之心使我无法直视内心的阴暗爸 翻过墙去被你托起的瞬间 亦托起了男人成长的尊严我不信宿命 你会回来 正如忘记过去不难 忘记你很难
我们看一部电影欣赏一部文艺作品,会用自己所学的理论和以往的经验称赞它的结构多么缜密,技术如何娴熟,思路有多创新,表演如何惊叹....而当我们以这种思路来评论一部作品时,往往会忽视最真切的东西,也就是人,生命本身,个体切身体会的思绪和情感。
不久前朋友跟我倾诉她看了一个短视频,是一个还在啼哭的婴儿遭到继母暴虐,让她非常的揪心以致无法释怀,而事实上是那个故事虚假又浮夸。
尽管我们可以嘲笑她的浅显无知,用一堆理性的论断来打碎她的情绪。
但当她作为一个普通又平凡的母亲,以一种有限的眼光来看,那便是再真实不过的故事。
一个局外人或极端的理性主义者可能永远也无法从这一虚假的故事中体会她所感受的强烈的情绪。
为什么我们而对故事的核心,人,情感,生命本身毫不提及,好像我们欣赏的陶冶我们情操的只是那些令人称赞的技术和形式。
你可能会认为我们是理性的,我们要深思,要反省,我们不愿把思绪简单的放在表面的故事上,放在戏剧性上。
可我觉得恰恰相反,当你具备大量的知识技巧,具有足够高的思想境界,并且出于一种人道主义的关怀,你就不用也不愿再受限于形式,不愿下意识的思考这个故事的精神内核是怎样,这一镜头的意义何在,这种场面调度,光线,剪辑,音乐,文化,背景知识又在表达什么。
毫不夸张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彻底的感受电影理解电影,对于任何艺术形式也是一样。
正是基于这种反叛,我往往对此漠视冷淡,在我看来值得被称赞是那些个体的真实情感。
可惜我的学识非常有限,要做到这些还是很难。
技术和形式可以作为我们向别人推荐它的理由,但不应该当作评价它的一切说辞。
生活就像一个女人,你永远不能打她。
你只能用心呵护,那样你才会得到你想要的,你懂得。
可以拿自己的生命做赌注,却千方百计的为儿子考虑周到。
这就是一个父亲所做的。
这部电影深刻细致的表现了这一点。
电影中到处是无奈,到处是现实,到处是生活中你最不想见到的一面。
当你觉得你将会成功时,却往往会被突如其来的变故带往它的反方向。
你可以打到我,但永远不能打败我。
在下一个十字路口等待你的永远是不能确定的事物。
生活中到处存在着选择,见识、阅历是你走向正确道路的保证,但前提是在你的心里必须是向着光明的,这样才能看到生活的希望。
父亲对儿子说:你问我为什么我要生你?
你知道,在小乡村,你只是做大家都会做的事情,找个女朋友,然后结婚,然后向北方(大城市)走。
我也是这么做的,我不知还有什么别的选择,所以我们来到了这里,然后我们生了你。
为什么,因为我和你妈妈非常相爱。
但是人会变的,你妈妈离开了我们,我不怨她,因为我不能给她想要的,于是她走了,就只剩下我和你。
我不知道该怎么做,带着一个小孩,没有钱,没有固定的工作。
我心里有很多愤怒,但。。。
让我,让我度过了这一切的。。。
是你!
想要照顾你,想要看着你的成长,因为我爱你!!!
对于我来说,你是世界上最重要的。
我,我希望你能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如果你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我做的一切都值得了。
这就是我要生你的原因,是为了我,是为了我自己,为了我自己能活下去的理由。
《一个更好的人生》中的一个镜头,当爸爸的车被老汉偷走后,屏幕定格在爸爸的脸,那双眼睛照射不出怒火,也透不出没有丝毫的绝望,那是在昭示对坎坷不绝的宿命式接受。
我为这双眼睛纠结心痛,也肃然起敬。
儿子问,为什么生下我?
为什么穷人还要孩子。
爸爸顿时语塞,回答说不知道。
爸爸只是在为心中的美国梦坚持着,为照顾儿子一路走来,即使是冒着生命危险。
很多人都在希求更好的人生:赚更多的钱,搬到好的住处,上好的学校,有大把的时间游玩陪伴。
仅此而已。
可大千世界中,无数人无法过上更好的人生。
电影中这对父子更好的人生,相反越来越没落,越来越一无所有。
一切与初衷相悖,即使被驱逐出美国,爸爸依然希冀:更好的生活。
犹如很多的北京梦,北漂将梦想藏匿在北京的上空。
也许,只有夜晚还能看到少数人的梦想在闪烁。
很多时候,我们会忘了此行最初的目的,我们会迷失,会沉沦,荒废时间。
逐渐我们已经不知道为何在此生活,我们被更多的假象所欺骗。
爸爸跟随大多数人,恋爱结婚生子北行……就是按照大多数人的方式去生活,除此之外,不知道是否还有其他的道路可走。
而现在,他只追求的是一个更好的人生。
你呢?
是在盲目地追求着最高目标还是在随波逐流忘记梦想,还是在脚踏实地一步步地更好?
更好的信念,你有吗?
垃圾片把垃圾拍得這麼偉大!?
小男主角問得真好:“你這麼窮為什麼要生我!?
” 無數父母,明知道自己沒有資格生孩子沒有能力養孩子,卻生出來一起受苦,這根本就是自私的表現。
還 “感人至深的父子情”?
這不就是因為自己的自私而造成的自編自導自演的鬧劇!?
對於 “你這麼窮為何生下我”這個問題,這個垃圾電影搞半天編了一堆忽悠愚弄蠢餅的答案出來,他的答案和這個問題沒有一丁點關係。
youtube https://youtu.be/Mw-xxidTwAU 上的網民說得真好:Andy Ashes:“沒錢別生 讓窮病結束在這代吧 人愈生愈多 能翻身的機會只有愈來愈少 現代外在誘惑大 又有多少父母能像影中父親那樣不變心呢?
有的人多生幾個看能不能有一個能出人頭地 在我看來這就跟賭博一樣 只不過人家賭錢 而你是賭命”我回覆:你最後四句說出了真諦,所以生子純粹是完完全全的為了自己,絲毫和偉大沒有一丁點關係。
前世非:“我哭好久……我的父母只是把孩子當賺錢與替他們換賭債的工具,可是有這樣的父親,我很羨慕也有恨,我被父母壓榨了一生永遠當工具,從童工到黑工,到如今還得養育他們,因為他們老了,我還得養他們,我沒有父母,我恨他們生下我,從小看著他們只有賭博生活,孩子賣來賣去當童工,連怎麼活過來的,我回想,我只有淚流乾了,父母的愛,我從來沒有擁有過……”我回覆:無數垃圾渣滓自己沒管好就極其自私的去生子,有些垃圾還生幾個出來。
1.底层片都一样的梗,没什么谁抄谁的,穷人的日子都差不多.2.配乐是老师傅了,抢耳的倒是选歌,选的都很符合情境的.3.男主角上树那段,不知道有几成是自己爬的?4.男主演得没话说,不过更厉害的是演小偷的,出场虽然少,那眼神够绝的.5.姐妹偷拿家里的钱来接济,这个梗真是看得有感觉啊,有共鸣.6.找小偷闯进一群黑户口的窝.我当年租旧房子给一擦皮鞋的,他立马转手租出去一间房给别人.后来我要卖房子不续租,他不肯搬,强调要住到年底,气焰嚣张.我跟片里那傻儿子一样,冲进房里去,家里就一小男孩.一时气血上涌,你丫不搬,你丫敢不搬?找来找去没什么可砸的,后来看一小破黑白电视,砸!小男孩,立马大哭.还没几分钟,邻居跑过来说,你快跑,他们一帮人要来打你.我还没来得及溜,就被一帮人堵住,结果邻居一家人出来帮我说理,那天也怪,跟很假的电视剧一样,一下子楼上都听到了,也跑来围观,我趁着人多,恶狠狠的指着他说,你强占我的房子还敢打我不成?我现在就去报警,一边转头就走.那帮人还真够老实的,看着我逃走.一周后,邻居告诉我,他们真的搬走了,不过随手把空调也抗走了,那年头还是窗机.现在回想,当初那砸人家电视的胆子是哪里来的?大概也是人穷极了吧,我那时候也穷疯了.穷凶极恶这个词,挺对的.今年春节在印度,被乡下人邀请参加婚礼,热舞得忘乎所以,把外套让个小阿三拿着,结果回头取过来,相机不见了...那家主人,一把拉住那孩子,作势要打.那孩子看上去10岁最多吧,哇哇大哭.他家大人见了,过来护孩子,双方扭打在一起.我和俩朋友面面相觑,人家好好一婚礼,被三中国人搅得鸡飞狗跳的.我过去大喊,不要打小孩!找得到ok,找不到算了.结果半夜里,一群阿三们把相机给我送到旅馆了,还真是那孩子拿的,一傻瓜数码,在他眼里,是一稀罕物...所以了,自行车也好,卡车也好,数码相机也好,甚至那位擦鞋钉子户,都是穷人的梗.艺术家们拍底层片,看片的都是些小中产.看完了评头论足一下,明天再去看下部穷人片.这片要和去年那个<冬天的骨头>比,没有后面那个好.可是看骨头的时候,我还真没想到太多往事,大概还没穷到杀松鼠来吃的地步.7.Demián Bichir和John Hawkes的演法差不多,按过去的老话说,深入生活啊.眼神焦灼,神态疲倦,挺符合想象的,就是长得还是帅了点,不够衰,看得我不是很入戏,大概因为他屁股太翘?8.男主那鸭舌帽,和我的一顶一模一样,土黄色,深蓝帽沿,连破损的地方都一样!看得我赶紧去翻衣柜,不是偷咱家的吧?看完了电影,决定把这破帽子翻出来再戴戴.
这导演是暮光之城的导演?呼呼 不错的片子
这爹怂的
2.5 这影帝提名真的还不如给Rundskop的帅比...有动人之处,但整体还是太庸了。剧情推进和台词都太平太直白了,全程音乐响不停,头大。“what if I&#39;m ready?” YOU ARE BOBBY AFTER ALL THESE YEARS NOW YOU&#39;RE DAVID AYER&#39;S LEADING MAN
印象最深的是穿着邋遢的父亲在灯红酒绿的club里迷茫的眼神。电影很感人,只是我接受不了"有爱的人在的地方才是家"这种结尾。。。
我总是难以认同这种抛下一切去追梦的生话
故事是好的,讲述是平淡的。
真好 真挚感情 父爱 责任
结局真是……sigh。“穷人为什么生孩子?”可能只有中国人是为了养儿防老吧……5知,亲情无能患者
電影介乎還行與不錯之間,男主角的表現可圈可點, 故事也設計得有誠意,不過結尾實在不是我的菜啊
3.5,美国版丢汽车的人……但是有了对比就感觉各方面都比不太过啊……
十分喜欢这部片子的色调。相对而言我是喜欢比较平淡一点儿的电影的,因为一部优秀的、看似平淡却电影其实是充满力道的,承载于它的故事和表演,不过这部片子着实过于平淡,缺少了一点劲儿。
想要一个简单平凡的美国生活真的难啊
最后老爸讲述为什么生下儿子的原因的时候,真的很感人。
很好的题材,剧本也不错!
太一般了,感觉故事都没讲完.
《偷自行车的人》加强版
随随便便提个水桶散个步就能偷渡了,真奇妙~
4-...贫穷和无助的滋味真是苦涩,这部片表达的很细腻...但是后半段越来越像米国移民局教导墨西哥人的宣传片,给个减号...
和男主角一样温情含蓄的片子。不算过分残忍,也没有不合实际的希望。
不管你得到什么,父母已经给了你,他们所能给予的最好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