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街日记

海街diary,海街女孩日记(港),Kamakura Diary,Umimachi Diary,Our Little Sister

主演:绫濑遥,长泽雅美,夏帆,广濑铃,大竹忍,堤真一,加濑亮,风吹淳,中川雅也,前田旺志郎,铃木亮平,坂口健太郎,树木希林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5

《海街日记》剧照

海街日记 剧照 NO.1海街日记 剧照 NO.2海街日记 剧照 NO.3海街日记 剧照 NO.4海街日记 剧照 NO.5海街日记 剧照 NO.6海街日记 剧照 NO.13海街日记 剧照 NO.14海街日记 剧照 NO.15海街日记 剧照 NO.16海街日记 剧照 NO.17海街日记 剧照 NO.18海街日记 剧照 NO.19海街日记 剧照 NO.20

《海街日记》剧情介绍

海街日记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临海古都镰仓,顺山而成的小镇,不起眼的角落里生活着香田家四姐妹。她们的父亲早年和情人离家出走,母亲则干脆将女儿们抛给了外婆照顾。外婆去世后,外孙女们继承了这栋有着悠久历史的大房子。过早担负起家庭重任的大姐香田幸(绫濑遥 饰),尽心尽力照顾着两个妹妹佳乃(长泽雅美 饰)、千佳(夏帆 饰)健康成长。这一天,父亲去世的消息传到姐妹手中。她们结伴而行参加了父亲的葬礼,并且结识了从未谋面的异母妹妹浅野铃(广濑丝丝 饰)。许是血缘中的亲近之感,幸在临行前邀请铃搬来镰仓同住。未过多久,抱着对姐姐们的憧憬,铃迈入了父亲曾经生活过的房子。四季流转,姐妹们的故事悄然上演…… 本片根据吉田秋生的同名漫画改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为情所困火线第二季成为名垂青史的恶役千金吧!父母的婚事(戏曲豫剧)国王口信四季情第一季我的军中情人山鹰之歌纪念品:第二部分心动大游行天空上三公尺边桥谜案第二季走到尽头直插金三角爱玛不思异:电台作戏文成公主我的间谍勇者大冒险第一季这个勇者明明超强却过分慎重曲点鸳鸯谱血战钢锯岭鲭鱼罐头不久再相见冲浪救援队权宠犯罪症候群第一季婚姻生活病毒禁区

《海街日记》长篇影评

 1 ) 《海街日记》作品中呈现了丰富的生活美学元素

一直很喜欢是枝裕和的作品总能读到细腻、优雅、温暖、乾淨、美景、美食、日常、和谐......这些都是我极喜爱生活美学元素《海街日记》采取了相类似的“日记”手法记录香田家三姐妹在父亲葬礼后接纳同父异母的妹妹浅野铃,四姐妹一同生活的家庭琐事。

四姐妹的演绎真的非常出色,如同现实生活中真的姐妹般存在那样自然,可谓超越表演的表演临海的古都镰仓 四季移动变化的光影 火车经过小镇 梅雨落在石阶上樱花盛雪、仲夏烟火、细海沙滩、微风阳光咖喱、梅子酒、沙丁鱼、炸鱼定食、小鱼面包.....家里的柱子上还留着刻画你成长的身高标记在烟火红光映照着青春明媚的脸庞乘着单车飞快行经樱花隧道时你的笑颜在那个小镇日积月累的“生活点滴”串起来的故事 家人的和谐相处、理解关怀、陪伴与支持 給人安定與希望流光如詩 岁月如歌 温柔隽永 平淡靜好生活原來可以如此簡單 細緻 明媚 生动 美麗 饱满细腻美好的家庭剧,很温暖,很治愈,年度推荐!

 2 ) 花开花落,生命的流失最容易带来救赎-《海街日记》

在日本,有一个说法叫“物哀”,意思是人心接触外部世界时,触景生情,心为之所动。

懂得物哀的人,就是我们俗话说的“性情中人”。

物,能触景能生情,还能治愈。

过去的伤痛,需要的不仅仅是时间,还有仪式,我们需要有途径真正的和过去说再见。

十五年不见的父亲,二十年前的一道菜式,五十五年的梅子树,三场葬礼,一片樱花海洋。

这就是今天要和大家说的电影《海街日记》

梅子酒入喉,樱花飘落,海风拂面,春夏秋冬,四季流转,小镇里的生活和故事就在日本的海边城市镰仓里徐徐展开。

第一场丧礼故事说的是同父异母四姐妹的生活故事,故事起源于影片的第一场丧礼:他们父亲的丧礼。

对于十五年未见的父亲的丧礼,二妹加乃和三妹夏帆欣欣然前往了,大姐却借口有事不去,最后在葬礼上大姐还是出现了,还大义帮助了正被后母为难的四妹小铃。

电影就是在这看似复杂的关系中慢慢展开,并如蝉丝剥茧般一点点展示在你面前,让你在凌乱的关系中感受着她们的纠结和痛苦。

大姐最后和他的同居男友说:还好我去了。

这次去,大姐香田幸正面了自己父亲背叛家庭的事实,对于这个童年的伤痛,她勇敢的去正面相迎,同时也收获了同父异母的四妹小铃。

同情、大姐的责任、血缘,这说不清的缘由让她主动的邀请小铃一起去镰仓同住,并且走上了真正自我救赎之路。

有的时候,我们不愿面对过去,纠结在痛苦的漩涡内,任其伤痛折磨自己,最后化为自己的思想与血肉,最终成了一生的心理负担,这就是童年阴影无法摆脱的终极原因。

和自己和解,和过去和解的第一步就是敢于去面对,面对过去,面对自己,承担起现在可以承担的责任。

任何开端既是新时代的起点,也可能是旧时代的终结。

第二场丧礼姥姥的祭奠丧礼终于让我们见到了三姐妹的母亲,也引出了三姐妹的第二重童年阴影:没有母亲陪伴成长的童年。

二妹和三妹见到妈妈都是一脸的开心和期待,更有一种悲哀的讨好,因为妈妈的夸奖会非常的开心;但是大姐见到母亲只有抱怨和怨愤,更因为母亲要卖掉她们现在住的老宅而大吵起来。

在父母因父亲外遇而离异并相继出走的时候,大姐香田幸应该已经记事,所以这个家庭对于大姐的伤害也是最深的。

母亲临走前又来了老宅,并给了早已为四个姐妹准备的礼物。

母亲临走前想去姥姥的墓地看看,当母亲关上门的那一刻,大姐内心起伏,最终提出陪着妈妈一起去姥姥的墓地。

微微朦胧的梅雨,青间小路,两把雨伞,大姐试图去了解母亲的想法。

“那是一个对于我来说添堵的地方,对你们却很重要。

””对不起,我没有做个好女儿。

“妈妈对姥姥的墓碑这样说。

香田幸似乎明白了什么,在母亲临上车前,她赶回家,拿来姥姥酿的梅子酒。

这一次,香田幸和母亲和解了。

她之前是那么的不理解,可是似乎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想面对的过去,哪怕是自己永远无法割舍的妈妈。

缘起缘灭,有的时候,我们身处事件当中,深受间接影响,怨愤当事人的无情和软弱,可是我们不是当事人,永远无法理解和真正的感同身受。

想要解脱自己,就先感受她人的痛苦,理解她的痛苦。

当青青梅雨停下,我们也该收起伞和同行的人并肩聊聊天,也许可以一起走向晴朗的明日。

第三场丧礼最后一个丧礼是饭店老板娘二宫女士的,按说一位路人的丧礼并不会影响四姐妹什么,可命运就是将她们牵涉其中,并实现的最终的救赎。

大姐香田幸和父亲一样也深陷婚外恋的漩涡内,她和医院的一位已婚医生同居。

这样的关系也许是童年阴影对大姐最深刻影响的反射,她自己非常清楚这样的关系不好,却无法自拔。

最终医生想离婚带着她出国,她拒绝了,这里有她需要照顾四妹因素的影响,更多的是,影片到了这里,大姐已经从过去的关系和阴影里逐步走出来了,她需要的是最后清理的推手。

香田幸最后选择做了医院的临终关怀护士,而关怀的对象正式四姐妹经常去的饭店的老板娘二宫女士。

二宫女士的离去是剧中的最后一个丧礼,福田先生说她走得很好,葬礼办的好,在医院也很安心,而这都得益于大姐和二妹得帮助。

他们在最后得丧礼中找到自己真正想做得事和懂得生命得价值与意义。

这是最后的解脱,生命就是这样,不要纠结于过去,做些有意义的事才是最好的和解和自我救赎。

”那时候的樱花真漂亮啊,虽然知道马上要死了,但依然能感到美好的东西是没的,好开心。

“这是二宫女士和福田先生说的话,即使知道自己马上要死了,也去感受樱花的美好。

四妹小铃说父亲死前也说过:但依然能感到美好的东西是没的,好开心。

最后解脱的何止是大姐,还有隐藏自己伤感的四妹小铃。

樱花隧道,四人的海边,就是最平凡美好的仪式感。

电影的结尾:如果在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候,还能有感受美好的能力,那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吧,真是不错的人生啊。

任何时候,只要我们还有感知美好的能力,我们都能治愈自己治愈他人。

当花落下时,我们和自己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回归自己的内心深处,往前走,下次还有樱花盛开。

写作后话:看完这部电影,写完这篇影评,感觉真的很舒服,有种一直在樱花浪漫氛围里的感觉,那种不急不慌,生活徐徐展开的美好,虽然影片也有纠结,也有伤感,但却很美好,和樱花一样的美好,生活不就是这样嘛。

这就是自己想写作的感觉,也是自己要坚持写下去的初心,让所有人包括自己一直美好着。

欢迎关注“麟红读书”,一起解读更多好书好电影。

 3 ) 梅树的意味

凌晨醒来给孩子掖被子后,就再也没睡着,这是冬夜里经常做的事。

于是又开始回味《海街日记》,其实这两天一直在回味这个电影。

想到影片里,树木希林演的姨姥姥在大姐幸接小铃来家里住后对她说的,“又不是养小猫小狗,养育孩子可是很辛苦的。

”幸的确有母亲的担当和气质,虽然并没有做母亲,生活的经验让她充满母亲的温柔和细腻。

《如父如子》探讨如何做一个好父亲,《海街日记》应该是关于母性和女性的电影。

而同样是关于弃子的故事,《海街日记》之所以和《无人知晓》有截然相反的人物命运走向,其关键作用的应该是因为有香田幸这个灵魂人物吧。

很喜欢幸这个人物,端庄、坚强、笃定,性格颇似《幻之光》中的江角真纪子。

此片中绫濑遥表演得也好,如导演是枝所说,有“昭和味”或是“昭和颜”,上一回让我觉得有昭和味的人物是山田洋次《东京家族》中的夏川结衣,她戴着围兜做家务的样子让人想到田中绢代那样的有厨房气质的昭和女性。

田中绢代在成濑巳喜男的《流浪记》里,出演一个经常忙碌在厨房中的女仆,其中有一段山田五十铃与杉村春子在前厅弹唱,田中绢代在厨房中凝望她们沉思,而后背转身擦碗,扣碗,再擦饭勺,摆好。

这一系列动作,真如泰戈尔说的:“女人,你在料理家务的时候,你的手脚却歌唱着,宛如山涧溪流歌唱着从卵石中流过。

”尽管事实上,田中绢代本人连饭都不会做,但她演得多好。

《海街日记》里,幸擦洗楼梯、淘米、收衣服,做这一系列动作时的样子,也像溪流一样轻快平静。

片子里也有意无意提及,幸很像外婆,对老屋、对庭院,对梅树,她有自己的执念。

庭院里的这棵梅树是她们的外婆种下的,已五十五年。

冬天的时候,幸打理庭院给花草浇水,干枯的梅树下夹杂着黄色的洋水仙、八角金盘或南天竹(从后来幸有次晚上回家顺手摘南天竹红果子判断出),她和妹妹们学外婆的口头禅,说梅树,“要除虫要消毒,活着的东西是很费功夫的。

“然而她还是很乐意去费这个功夫,每年养护它,充满期待之心,看梅花开、摘梅子、做梅酒。

很遗憾,片子里有摘梅子和做梅酒的镜头,却并没有拍梅花的镜头。

看是枝裕和访谈,才知道梅树是为拍电影而移栽的,可能刚移栽开不成花吧。

访谈里写到导演在电影完成几个月后回访拍摄的老屋,看到庭院里白色的梅花正尽情绽放。

有梅花和没有梅花,意境应该会不同一些的,如果电影里拍了梅花,我想四姐妹在阁楼窗口看梅树的夜晚会更有意味,片子里四季流转的感觉也会更为浓烈。

关于梅花,井上靖也写过,梅花会让人有等待春天的心境。

他写幼年在伊豆半岛,家乡的庭院多梅树,初春季节齐放白英,也许是幼年时代熟悉梅树,年纪大了他依然喜爱梅花。

后文他写道:“故里家中的梅树都已枯老,但东京书斋旁的唯一的一株白梅,却尚年轻,因而花是纯白的。

梅树过早地长出坚硬的小蓓蕾,这个季节可还没着花。

正是在这尚未着花的时刻,自然地培育着一种望春的心情吧。

水仙的黄花,山茶的红花,恐怕是这个季节屈指可数的花朵了。

”这样的一种心情,我想幸也应该有过吧,热爱是相处所得的。

李慈铭说,“一年春物,惟梅柳间意味最深,至莺花烂漫时,则春已衰退。

”想把莺改成樱,梅谢柳浓之后,正是四月上中旬樱花烂漫时,樱花开过,春渐去也。

四月浓春,虽然无复新意,然而还是很快乐的,春天总归是充满生命的欢欣愉快。

电影里,樱花隧道骑车那段,小铃真是美,健康、青春,充满生命的活力,令观影者感动于这样的生命力和美,以及活着的力量,从而不知不觉也会眼泪盈眶。

后来四姐妹放花火那段,也有相同的感动。

从物候角度看,电影里,樱花的狂欢过后,就是五六月幽寂的梅雨季,雨气里绣球花遍开。

老屋前一丛一丛清翠的叶子上开着雪球似的花,下雨天的时候,可以听得到滴沥的雨声,老屋透出闲静的味道。

为了顺应时令生活,老屋门厅的花器里也插着一朵绣球花。

所以很能理解幸对老屋的执着与守护,也让人共鸣(我老家山中的祖屋也还在,虽然已经很破旧,每年我都会回去山里住一段时间),能拥有这样可以倚托心神的地方,是何等幸福,何况还有妹妹们。

如果樱花能代表小铃的青春,绣球就可以代表香田幸的成熟稳厚。

把人物放在相应的植物环境里,也许并不是导演的刻意安排,而是偶然为之。

总之,正因为有幸这样的人物存在,传统古老的事物才不会消失殆尽吧,像老梅树、每年采梅子做的梅子酒、淡淡的腌菜、萩饼、沙丁鱼刺身、炸竹荚鱼。

换成中国就是清明的清明饼和青团、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冬至的麻糍、春节的年糕和饺子、元宵的汤圆等等,当然相应的也有一系列植物,一切都有岁丰物茂、顺应自然而活的感觉。

幸可以说也是一种“旧人”吧。

是枝裕和在采访时也坦言自己是一个“旧人”,不是纸的书籍他完全无法进入状态,在国内只要是电子文件他都会打印出来。

这种地方真是让人喜欢。

有时候,旧人像旧物一样珍贵,像那棵老梅树。

幸和妈妈一起扫墓那段戏我也特别喜欢,墓地周围也遍植绣球,刚下过一阵梅雨,绣球花湿漉漉的样子,树木鲜翠如洗,风景澄澈明净,路途中还不时传来寺院的钟声,一派悠然。

一起听过这样悠然平静的钟声,想来什么样的心病都会消解吧。

妈妈说,好多年没经历梅雨了。

幸说,北海道没有梅雨啊。

是啊。

妈妈接着说,做完梅酒后,才会感觉,啊,夏天来了。

幸说去拿梅子酒给妈妈。

大竹忍很温柔地提醒女儿:“那边很滑的,小心点。

”太喜欢这段对话了。

在这样细碎又充满时令感的家常话中,母女关系也和解了。

真是令人心绪触动。

妈妈和女儿的关系很是奇妙的,年纪越大,就会觉到母亲的好;而做了母亲后,更能懂母亲的温柔。

看这段时,眼睛也湿了,代入感特别强,作为居北地的南方人,甚至连梅雨的乡愁记忆也被唤醒了。

原作者吉田秋生当初要求是枝导演,拍电影的时候要重视四季变迁的转换。

是枝裕和做得很好。

樱花、梅雨、绣球,接着是梅子熟了,摘梅子,做梅子酒,夏天来了,蝉鸣日盛,紫薇花又渐渐开了。

物候又轮回了一年,生死也轮回了两次,电影开始于葬礼,又结束于葬礼,片尾的那场葬礼后,几个人站在一棵很好看的枝干虬曲的紫薇花下说话,背后远远地也有几簇紫薇花,他们谈人的生命到了最后的时刻,仍然想看到美丽的事物,并为之开心。

就这样很淡然地不经意地道出了生命的真意之一。

听他们谈话的时候,三姐千佳手里在把玩一朵紫薇花,正与片头葬礼后的紫薇花相呼应。

影片开头的那场葬礼,正是紫薇花开得繁盛的时候(《步履不停》的发生时间相同)。

葬礼后,浅野铃和大姐幸、二姐佳乃坐在火车站前说话时,三姐千佳站在边上,手里把玩着的,也正是一朵紫薇花。

当火车前行时,小铃动情地跟着火车跑得时候,站台亦闪现一树嫣然的紫薇。

千佳这个人物真是朴实可爱,有趣又热情,小妹铃初来乍到,她帮忙搬行李,整理房间,打点一切。

大姐二姐吵架的时候,她总是在一旁打圆场,岔开话题。

而关于长泽雅美的二姐,最初的感觉是这个人物有点糊涂地过日子,喜欢喝酒,到了一个新地方就囔囔着要啤酒,美而混沌。

渐渐地,就会发现这个人也挺可爱呀,到了后面她的心性也有所成长,大概得益于认识了加濑亮。

有的人是需要认识对的人才会缓慢成长和成熟的吧。

感觉加濑亮在片子里的气质甚至有点笠智众的味道了,淡然平静缓慢地。

片子最后,看着四姐妹走在沙滩上的黑色背影,真希望他们是真实存在的,生活着的,并且永远这样一起生活下去。

真的不愿意她们分散,离开那间老屋、庭院和梅树。

家庭的变迁的确是让人伤感的,所以有时候真的不愿去面对变化,真希望她们能像那棵梅树一样,一直站在原地,在四季中流转。

 4 ) 三姐妹用这种方式找回了父亲

有人和我一样,觉得三姐妹的择偶观都很非主流吗?

大姐姐找的是没有正式离婚,懦弱又绝情的儿科医生,长得并不帅气,但是举手投足间有成熟男人的气质,看起来颇可以依靠。

二姐乃佳容易轻信小男人的甜言蜜语,愿意倾囊相助,作为爱情里那个付出的人,却常被骗钱。

老三更离奇,喜欢上长得怪异少了六根脚趾的店长,而且为他攀登珠峰的壮举深感自豪。

这或许就是导演刻意安排的情节,三姐妹的爱情都有比较大的残缺。

这种影响是谁带来的,当然是那个“不在场”的父亲。

大姐姐懂事的早,完整见证过父母的争吵和类别。

她恨父亲的离去,也讨厌母亲不管不顾,内心里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像这两个人一样不负责任,带着倔强走向他们的反面,所以挑起了照顾家庭的责任,内心里却也有极其脆弱和渴望找个人依靠的时候。

哪怕这个人只能在形式上为她分担忧愁,让她不至于无人可倾诉也好,总比医院里那些毛手毛脚的年轻人看起来可靠许多。

作为事实上的第三者,她忍受着良心上的啮咬,默默付出,在辛苦工作和照顾两个疯疯癫癫不靠谱的妹妹之间,她渴望有一种成熟的,大人式的温暖相伴,哪怕只是一起吃吃饭,安静聊聊天。

可是为了家,哪怕好不容易苦尽甘来,却最终选择不去美国,大概也是没法像父亲母亲一样为了自己的幸福一走了之。

姐姐的爱情观,在纠结中遵循着自己的原则,有一种宗教般的隐忍,是责任感大过自己的享受。

老二本质上很单纯,成长中由于父亲的缺席,让她很难对什么是好男人产生认知,也似乎没有建立起家的概念和择偶的标准。

在记忆里对父亲有着不满,晚上听见父母吵架,看见姐姐安慰妈妈,这些小时候的痛苦记忆让她成年以后只想要自由,快乐,无负担的陪伴就好。

所以她愿意付出金钱和时间挽留不懂事的小男友,也一次次被骗,失恋了就喝醉,发酒疯。

因为没有人教会她,真正的好男人该是什么样子的。

她摸索,碰壁,自我放弃,直到认识了银行课长后,似乎慢慢被这个人所吸引,开始自我成长。

影片没有演下去,但是真希望这个善良,工作负责,有爱心的课长能够成为她的温暖归宿。

三妹男友的出现更像是一个出人意料的冷笑话。

两个姐姐本来就觉得这个小妹妹非主流。

最小的千佳对父亲的印象最模糊,但也最好奇。

她喜欢钓鱼,自己在家摆弄鱼竿,当玲说起父亲也爱钓鱼时,千佳脸上那种神情像个孩子般兴奋——原来我和父亲在这点上很相像。

父亲在她心中依然还是崇拜的对象。

她怀着这种心情慢慢成长为少女,会被店长这样热爱体育,心怀爬珠峰的豪情,充满冒险精神的人吸引,也就不奇怪了。

但是浅野玲(我一直想知道为什么同一个父亲却不同姓氏)的身上却几乎拥有完整的十五年的父亲的回忆。

这正是三姐妹与父亲音讯全无的那些时光。

这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少女形象,她或许继承了父亲美好的样貌,善良的性格和对体育的热情。

父亲会为她做沙丁鱼吐司,带她去钓鱼,并不曾缺席她成长中最关键的那段时期。

所以她的爱情——虽然只是Puppy Love 好像是最让人觉得舒服的。

小男孩风太一直默默的关注她,陪伴她,虽然很懵懂,但是看得出那份美好的感情,就像樱花隧道一样,是“死之前不得不看一眼才没有遗憾”的存在。

非常喜欢导演描绘这个小男孩的爱情时那种柔情又克制的表现。

三姐妹把她接到镰仓时或许只是出于同情,但是慢慢地,我感觉小妹妹的存在,才让这个家感觉更完整,气氛更亲密。

大姐也不再只有妈妈一般的严厉,二姐多了一些责任心,三妹的和事佬角色也多了一个分担。

在她们三个人心里,父亲只是“温柔”的那个模糊印象,第一次变成了具体的存在——“爸爸虽然不靠谱,但应该是个很温柔的人吧,所以才留给我们一个这么好的妹妹啊”。

快接近结束时,有一个镜头,令人印象特别深刻。

大姐姐一直很喜欢玲,但是心结似乎是最后一个打开的。

她带玲去了父亲曾带着她们俯瞰海的山顶(那是她心底一直保存着的对父亲最柔软的记忆),紧紧拥抱了小妹,对她说,你可以一直在这里的。

我觉得那个时刻,她内心里是真正与父亲达成了和解,也是她第一次面对自己内心里对父亲不能割舍的爱。

最后四姐妹走在海边的镜头,是我最喜欢的。

她们看起来那么放松和舒适,天高云阔,海带去了所有的忧愁。

她们还有很多很多的爱和力量,一起期待明天的到来。

 5 ) 最重要的是一家人整整齊齊,吃一餐飯。

是枝裕和的「海街日記」,以鐮倉為舞台,由一場葬禮出發,以一場葬禮結束,頗像侯孝賢台式鄉愁片的處理手法。

舞台的主人公,是四位性格鮮明,卻各自散髮著良善光輝的可愛女性。

連接起四姐妹的ダメ爸爸,雖未在劇中出現,卻又無處不在。

<图片1>四姐妹的戲難拍,吃飯的戲難拍,要拍多人吃飯的戲,那就更見功力。

從事過影視製作的人都知道,監視器可是個毫不客氣的傢伙。

演員的表情在框框里被放大了,那些好的表演自然是不用說,但若是有一絲瑕疵,在監視器中看起來,就像是放大了好幾倍那樣難堪。

<图片2>是枝挑戰「拍吃的」,在片中,用15場飲食的戲,串聯起了四姐妹的感情脈絡。

No.1 香田家 大姐 二姐 三姐 早餐由二姐夜不歸宿為全片開場,一上來就將長澤所飾演的二姐大咧咧的真性情展露無遺(嗯,身材也是展露無遺)。

回到家中,第一場的早餐戲,三姐妹的性格從各自的吃相、口白及姿態中展現。

承擔了家裡實際上是「母親」角色的大姐,自然是一本正經的端著飯碗,一板一眼的認真進食。

三姐是左撇子重口味(選男友口味也是蠻重的),吃飯喜歡扒飯。

二姐則是在姐姐面前稍微收斂了一點,但又有著姐妹的微妙緊張感。

<图片3>No.2 去山形參加父親葬禮的火車上 二姐和三姐 隨車便當交代了父母離異,父親有不倫戀情的劇情背景。

No.3 香田家 四姐妹 蕎麥麵小妹すず搬來和三位同父異母的姐姐,新生活就要開始了。

大姐堅持要現煮蕎麥面,在日本,吃蕎麥面往往有著祝福的含義,像是新年、喬遷等等,大姐用行動默默表示著自己對妹妹的歡迎。

(三姐的怪咖男友在這場戲中也有出現)而初來乍到的小妹すず,則略顯得拘束。

<图片5>No.4 香田家 大姐和姨婆(樹木希林)牡丹餅姨婆為了家中的新成員前來到訪,卻選擇了單獨和大姐交談。

大姐在姨婆面前,才表現的像個晚輩那樣,賭氣的一口吃掉大半個牡丹餅。

<图片6>No.5 海貓食堂 小妹すず和二姐(還有一群足球隊的小夥伴) 定食海貓食堂見證了街道的人事變化,經歷了香田家的變故,如今也接納了小妹すず。

而すず也在慢慢融入新的環境,結交新的朋友,第一次擁有了除爸爸之外真正的家人。

<图片7>No.6 海邊餐廳 二姐和渣男友 米飯可樂殼渣男心機婊,二姐傻白甜咯<图片8>No.7 香田家 四姐妹 早餐二姐睡過頭,急急忙忙加入了早餐,這樣的一天再平常不過了。

すず漸漸在香田家真正「住」了下來,舉手投足都有「在家」的姿態。

大姐還是一如既往的家教嚴苛。

二姐出門前忘帶錢包折返後,又發現錢包已經在包中的小細節,真實感(可愛感)爆棚。

<图片9>No. 8 椎名住所 大姐和戀人椎名 土豆色拉大姐愛上了同在一間醫院工作的醫師椎名,對方不僅是個有婦之夫,還是個像淺野先生那樣沒用的ダメ男。

處理兩性關係不夠決絕,但卻為人溫厚老實。

大姐在為這頓晚餐買食材的時候,若有所思的神情,想必也是在為這段「不倫」關係困擾吧。

<图片10>No. 9 香田家 四姐妹 早餐又到了香田家的早餐時間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四姐妹也吃了好多頓飯了,感情自然加深了不少。

小妹すず已經開始幫忙佈置飯桌,和三位姐姐的相處也更加自然,小表情的流露也豐富了。

這場戲中,すず的撒謊,其實也是交代了她心中一直存在著的「爸爸的事情不太能和姐姐們說吧」困擾。

<图片11>No. 10 海貓食堂 二姐和課長(亮哥) 午餐定食鋪墊了之後海貓食堂決定結束營業的故事背景,加上二宮阿姨的病已經初露端倪。

二宮阿姨和弟弟之間的經濟糾紛,卻也反映出課長為人耿直的性格特點。

二姐這次終於遇到了靠譜男!

<图片12>No. 11 山貓亭咖啡 すず和足球隊小夥伴(還有小男友) 沙丁魚幼子吐司山貓亭咖啡是爸爸常去的店,沙丁魚幼子吐司也是すず和爸爸共同生活里非常重要的一塊記憶拼圖。

這裡看出すず對爸爸的感情,平時在姐姐們面前其實是壓抑著的不敢表露。

No. 12 香田家(不算吃飯的)四姐妹 收梅子香田家的家傳梅酒,串起了香田家的母系羈絆。

每年採摘梅子釀梅酒的活動,すず成為了今年的主力。

無酒精的梅子飲料,是すず作為家裡一份子的表徵。

<图片14>No. 13 香田家(不算吃飯的)四姐妹 姨婆 離家出走多年的母親 冷飲時間當年出走多年的母親重回家中,大姐自然是針鋒相對。

吃個冷飲消消火吧。

<图片15>No. 14 香田家 すず和三姐 魚糕(魚竹輪)咖喱飯ダメ媽媽為了省時間,開發出了海鮮咖喱飯(因為海鮮比較容易熟)。

而外婆的版本,則是非常old school的魚竹輪海鮮飯。

這裡すず向三姐坦言自己之前的謊言,第一次在香田三姐妹面前直抒胸臆。

三姐作為三姐妹中,對ダメ爸爸印象最淺的女兒,也許也是讓すず略增安全感的傾訴對象吧。

<图片16>No. 15 香田家 (不算吃飯的)大姐和すず 梅酒時間大姐多年來一直在家承擔「母親」的角色,照顧妹妹的飲食起居,負責承擔妹妹們教養的義務,大姐的童年,其實也是被「奪走了」。

すず這邊,在父親臨終前盡心照顧,面對繼母的冷漠「被長大」,讓人心疼的兩姐妹,在香田家的緣廊下,逗趣打笑,徬彿找回了生命中缺失了的童真。

<图片17>劇中還有許多小細節,像是二宮阿姨特地準備了的「竹夾魚南蠻燒」(南蠻燒是一種類似糖醋的調料手法)。

各種配合季節更迭出現的「旬物」:紫陽花(花語是背叛喔)、櫻花、浴衣和花火等等。

回頭看片名,海街Diary(海街日記),想起幼時稚拙的暑假日記里,記錄的無非也是這些細碎的吃喝小事吧。

<图片18>家人,就是一起吃很多頓飯的人啊。

 6 ) 只需要一个字,美

不知道有没有和我一样想法的,我觉得最美的一个场景就是玲坐在自行车后座上,闭着眼在樱花“隧道”穿行的那段,景美人美心情美~同样还很美的就是最后四个人在海边,聊着天,打打闹闹。

还有四个人穿着浴衣在院子里放烟花那段也很美~另外绫濑遥和长泽雅美是之前就觉得很美了,这部影片让我又发现了广濑丝丝的美,特别耐看,而且不管是穿开头的校服,日常的衣服,浴衣,甚至球服,都有一种特别好看的感觉~推荐在平静的心境下看~

 7 ) 是枝裕和的短板

找时间看了是枝裕和2015年的作品《海街日记》,第一印象,对男人而言,这部电影简直功德无量:演员涵盖各阶段美女,成熟女神凌赖瑶,长腿傻白甜美女长泽雅美,还有个中学生少女萝莉。

各种食品的特写。

日本的精致,山川河流海滩,美不胜收。

食色都有了。

故事也非常温暖感人。

姐妹情深啦,生死感悟啦,青春烦恼啦,熟女的烦恼啦.....不在话下。

然而这部电影看完,整体上让人觉得失之煽情。

和当年看《礼仪师奏鸣曲》一样,当年《礼仪师奏鸣曲》拿了最佳外语片奖,然而那部片也是有点煽情过度的,但它选择了一个取巧的题材。

非常出彩。

在我看过的几部是枝裕和里,最精彩的要数《步履不停》,它短小精悍,看上去无甚意义,但却回味悠长,如果以小津和山田洋次为参考,这算是枝裕和最接近大师们的一部作品,而《如父如子》和这部《海街日记》一样,是成功的商业电影。

《步履不停》的精彩是于无声处听惊雷,对西方而言,东方女人对自己感情的压抑与释放都是非常惊人的。

夫妻之间,父子之间的矛盾与表现形式,既具世界性,又有东方特色。

父亲年轻时背妻出轨,妻子为了家庭和睦团员,隐忍负重,藏着这个秘密过了几十年,压抑了几十年,直到儿女长大成人,丈夫已垂垂老矣,才曲折隐晦的发泄出来。

而儿子对父亲的叛逆,一直没有得到和解。

寥寥几句的对白,张力十足。

婆媳之间,母女之间,父子之间,是两代男人和女人的不同选择以及截然不同的生活。

儿媳是一个离婚再嫁(并且带着儿子再嫁)的女人,女儿是个有点儿懒散,有点儿贪心的小市民。

还有一个因为救人溺水身亡的未出场的长子。

这其实是一个反映两代冲突的电影,而日本的传统文化在这种冲突中,缓慢的向前发展。

与之相比,山田洋次重拍的《东京家族》更高一筹。

《海街日记》则因为故事设置太过TVB而令表现结果大打折扣,会令人觉得美好的不够真实。

如果说电影是造梦的,那这是一个美好的梦,无论生者还是死者,每个人都那么完美、自洽,姐妹一起看月亮,酿梅酒,炸天妇罗做咖喱饭,一起海滩漫步,互相支持,互相鼓励。

但生活不是美梦,如果我相信它是真实的因而被打动,那怎么解释日本居高不下的自杀率。

并不是每个死亡都像樱花凋谢一样美好而令人惋惜。

未出场的父亲因为善良,不能拒绝而出轨,导致了家庭破裂,而承担起整个家的大姐,也爱上已婚的同事。

不可否认,这种设置和《步履不停》一样巧妙而富有深意,但是枝裕和的导演之路,似乎朝着一个平庸的方向越走越远了。

然而,我还是强烈推荐这部《海街日记》,原因只有一个:实在是太好看啦,大姐凌赖瑶的坚韧,二姐,长-直-雅-美 (sorry,长泽雅美)的单纯,善良,宅女老三,还有小妹妹,每个都不同,每个都是不同年龄段的美。

日本的樱花美景自然不在话下,那间温暖古朴的传统老屋(和《步履不停》中出现的那个家好像)。

事实上,你很少在日本电影里看到,或者,感到肮脏和丑陋,哪怕是像《新宿事件》这种开幕就发生在下水道,以大城市为背景,包含黑帮火拼的血腥电影中。

也是满目整洁。

更无须说那些日本的乡村,真是随意举镜,满目美景,一点也不夸张。

这部电影中,镰仓这个海边的小镇,幽静恬然,每天一班,只有一节车厢的火车隆隆开过来,上落一两个乘客,再卡塔卡塔的开走。

阳光洒满了窄窄的铁路满山的绿树和飞舞的樱花。

 8 ) 风景如画亲情如风

在日本镰仓外祖母遗留下来的屋子里,居住着相依为命的香田三姐妹,幸、佳乃与千佳。

某天,她们突然收到了从15年前音信杳无的父亲的死讯。

早已印象模糊的两个妹妹感受不到任何难过情绪,而大姐想到曾被抛弃仍无法原谅父亲。

尽最后义务去为父亲上香的三个人在葬礼上意外遇见了同父异母的小妹浅野铃,发现她的亲生母亲、当初抢走父亲的那女人早已过世,丧父后她也并未受继母善待,已无依无靠。

三个姐姐决定接纳这个孩子,到镰仓与她们一起生活。

这就是漫改电影《海街日记》所讲述的故事。

为展现原作中镰仓的四季,剧组拍摄历时一年之久,春、夏、秋、冬分别在不同的季节实地取景。

导演恰到好处、简单利落地把风景和叙事完美结合起来,看似平淡实则灵动地表现着四姐妹间的情谊,让人感受着日本那如春风拂面的小清新电影。

散而不乱是电影的又一特点,温馨的氛围下总让人觉得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家庭、事业、爱情虽然错综复杂,却因姐妹间的互助、勇气,让人充满前进的力量。

 9 ) “平淡”的力量

看电影之前还在想为什么会叫《海街日记》这个名字,看完之后觉得这四个字恰如其分——这就是一部讲述了海街小镇日常生活的电影。

少女铃在父亲死后搬到了住在海街的同父异母的姐姐家里,跟三个姐姐合住,影片就从这里开始,通过这一家人的活动,展现了充满日常气息的海街的生活。

不论什么样的艺术形式,讲述日常生活都是相当难的一件事,因为这类题材本来就不够有戏剧冲突,不容易吸引和维持人的注意力,更不用说在展现的过程中还容易陷入琐碎的呈现,让人觉得没有重点,不知所云,从智力和情感上都不容易抓人。

但是《海街日记》很好地避免了这一点,我觉得主要是因为虽然电影要呈现的是平淡的日常生活,呈现的方式也是平淡地讲述,但其实影片中的几个主要人物是非常具有故事性和戏剧性的。

比如少女铃,她搬来和姐姐们住之前经历了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性格,要如何与有着这样复杂的关系的姐姐们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正值青春期的她又会有哪些成长和变化……还有大姐幸,在铃搬来之前她的生活是怎样的,铃的到来怎样影响了她的生活和选择等等。

这样的人物设定会吸引人,会让人想要跟着他们走下去,看看他们的生活,看看他们会如何选择,如何变化,所以这部电影更多是靠人物的呈现而非情节的发展来推进的。

这个时候就必须要夸一下演员了,几位演员对角色的演绎都很成功,每个人物都能让人感受到过去的经历带给他们的故事性,也就不需要太多的情节和语言特意来告诉观众这是个怎样的人。

除了人物的戏剧性之外,对生活片段的选择性呈现也是这部电影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电影整体情节确实没有戏剧冲突,只是很有节奏地讲述一些人物的日常生活,截取一些比较能凸显人物当下生活状态的对话,大量地重复提及或者呈现人物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东西和事件,比如做梅子酒,去小店吃饭等等,这些情节成功地营造了非常温馨的日常感,很容易引起共鸣,让人整个过程都可以很投入很舒服地沉浸其中。

另外不得不提的就是电影的拍摄手法,这也算是导演是枝裕和的特色了。

不会对片中人物横加批判,没有在某些地方刻意渲染,这种克制的只讲述但不深究不判断的风格与影片的主题其实非常相称。

电影中有很多地方都可以大书特书,比如三姐妹和铃还有他们父亲的不那么寻常的关系,大姐与已婚男人的关系,临终关怀等等,但是却都被导演处理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死亡、人伦、情与欲、成长的纠结,每个都是讲也讲不完的主题,但又真的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奋力挣扎努力逃避不断纠结的所谓“重要选择”其实拉远来看也不过是填充时间的片段罢了,那么千丝万缕复杂深沉但最后都会被时间带走化为回忆,而生活仍将以“日常”的方式继续下去。

还好,《海街日记》里呈现的日常让人觉得,即使会这样一直继续下去,似乎也没什么不好。

 10 ) 斋藤工 专访 是枝裕和

斋藤工 X 是枝裕和斋:首先,恭喜《海街日记》入围戛纳电影节竞赛单元是:谢谢斋:说到戛纳的话,一般作品都会早于日本公映,是枝导演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作品是不是不仅仅面向日本观众,您是不是有面向全世界制作映画的意识呢?

是:有的。

当然,考虑到日本国内票房成绩,我必须考虑到更多日本观众的想法,包括整部电影的宣传工作。

但是,就我个人而言,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我的第一部作品《幻之光》就有幸参加了威尼斯电影节。

当时的体验我至今都觉得非常满足。

当然这并不是因为获得奖项的缘故,在《幻之光》之前我都是拍摄电视作品,电视确实也能够进一步的扩散并影响到不少人与事,但这只局限于日本国内,再大的反响在当时的社会中“日本”已是终点。

所以,拍摄一部电影,开始一段新旅程,从国内发展到整个世界,由外侧各方视角带给我的建议与影响对我而言是非常珍贵的。

我当然也非常重视日本国内的观众,东京的观众怎么看待我的作品,札幌的观众怎么看待我的作品,和纽约观众,巴黎观众一样是并列存在的。

只是,我并不会因为大家的感受去改变我制作电影的思维和方法,例如我不会因为传达不到观众心理就放弃自己满意的片段,也不会因为加入“段子”可以吸引更多观众就“顺应潮流”。

斋:这部作品的舞台是镰仓,这种地域性元素的加入对这部作品非常重要。

但是,海外观众大多数不知道“镰仓”这个重要元素。

那么,导演在权衡这个问题上是如何考虑的,是否非常在意海外观众,还是并非如此,我个人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

另外,关于原作漫画,我原来并不知晓。

在观看电影后,我拜读了原著。

整部电影已经不是特意对准封面上的某个人物的表情,而是登场人物所在的整幅“人物风情”。

就这点而言,我个人已经闻到了“是枝流”的气息了,原作的精髓已经展现在作品之中。

是枝导演在拍摄“小说改编”“漫画改编”的作品时,是不是会去认真寻找“原作的本质精髓”呢?

是:我基本没有这么做。

我映画的基本原作就是“原创”,即以自己的思路制作。

为了创作映画去看小说,看漫画,我基本不会这么做。

不过,我很喜欢吉田秋生先生的作品,他对我而言是一位“只要出新刊,就会去读”的漫画家。

所以,当我读了《海街日记》后,我觉得自己拍摄这部作品应该是最合适的。

斋:如果真的拍摄电影呢?

是:这部作品我觉得肯定会被拍成映像作品,既然如此我觉得我应该是最适合的人选,虽然这听起来有些傲慢。

斋:没有没有,这说明了你对这部作品的爱是:我真的觉得我非常适合拍这部作品,所以我很罕见的举起了手关于广濑丝丝的“发现”斋:关于本片的演员,估计所有采访都会问到吧,应该说她们都是国民级别的女演员了。

是:是的(笑)斋:首先,我想问一下广濑丝丝,她真的是一颗闪亮的原石。

在戛纳或许也会发生当年和柳乐优弥一样“现象”吧。

这个选角对于导演而言,应该是非常理想的选择吧是:是的。

但是,“四女”这个角色一开始就决定以海选的形式招募,我真的见了很多人,没想到真的遇见了这个“完全匹配”的演员。

斋:名字都一样吧是:是的,这种命运般的角色“相遇”。

或许演员们都会遇到几次,所以这对丝丝而言应该是一样的感觉吧斋:广濑丝丝的存在感在这一年里浸透到了这个日本社会中。

电影故事中“四妹”的成长和整个拍摄过程中向“姐姐”们学习后自身的成长很好的结合到了这部电影中。

这与其说是之前就朝这个方向努力拍摄的,倒不如说就是那么“顺其自然”是:按结果论的话,确实如此。

在海选的时候,她刚刚开始CM的工作,基本上是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女孩。

所以,这也算是一种偶然吧。

但是,说真的我没有想到她如今能够如此出名。

斋:确实如此是:所以,对于我这个“大人”而言,要“靠”这么一个十六岁的小女孩来做主力宣传是有点“不情愿”(笑)。

心理其实想着“没有没有,我早就开始宣传了”斋:呵呵。

不过,如果真的能够通过这部作品让更多的人知道她,我觉得很多人都会非常“直接”的感受到她的魅力。

另外,关于电影中的细节。

电影开始阶段,就是姐妹们父亲的葬礼部分。

丝丝的弟弟在那场葬礼戏上完全没有集中起来,那究竟是不是真的在“演戏”,我之后已经完全弄不清楚了,感觉已经很自然的被“电影”所吞噬了。

是:你注意到这段场景了啊,果然厉害斋:呵呵,包括那个弟弟的扮演者在内,大家都好像没在演戏一样。

请问这是怎么做到的呢是:弟弟,张着嘴对着天井。

我感觉这么一直下去有点夸张了斋:一直下去?

是:我当时什么都没说。

后来可能因为我自己也觉得那样也蛮好的。

于是,也没有多加考虑,就这么使用麦克风进行“孩童”拍摄。

这是第二次。

之前是《无人知晓》的时候关于标题斋:这部电影的另一个主人公我觉得是镰仓的美景。

“移动的四季”拍摄日程在调整时间以及幕后工作上都应该非常麻烦吧。

绝不使用CG,让自然风景就以它自身的面貌呈现给观众是是枝作品的精髓之一吧是:从吉田秋生先生那里得到映画拍摄权之后,他完全没有任何条件和要求,随便我怎么处理,即使是原作中没有的场景。

唯一提到的就是希望我能够好好拍摄“镰仓的四季”,那样他就满足了。

我也觉得四季的拍摄,以及四季变化时“光影中”如何拍摄四姐妹是本片最重要的部分。

这可能是我太喜欢原著,完全被其吸引的缘故吧。

另外,故事在什么部分“切断”,在尽可能接近“原创”的同时,做出如何安置“姐妹”的判断。

这两方面对于整部作品都很关键吧。

影片的标题“海街”后接着“日记”这个词,这点对于我来说非常重要。

因为最终故事还是围绕着“小镇”展开,此外故事并不是《海街物语》,而是《海街日记》,也就是说是小镇日积月累的“生活点滴”串起来的故事,我想让观众们留下这种“印象”。

四姐妹在那个小镇生活,在那里有她们的家,周围就是“小镇”。

这样的话,和故事一同“扩大化”的风景中,你可以发现人是怎么生活的,人是怎样寻找属于自己的场所的。

这和我到现在为止的作品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我觉得我的想法和原作的世界观很好的结合到了一起,这也是我拍摄这部作品的最根本目的。

关于绫濑遥小姐,我拍摄之后才发现她是一个骨架很大的女演员,我觉得到目前为止大家应该很少关注到这点,所以在看《海街日记》时,观众或许会体验到属于绫濑遥的新鲜感吧。

斋:是枝导演在评论本片时也提到绫濑遥小姐拥有“昭和味”,我自己也这么觉得,虽然和原节子女士不一样,但和其他三名女演员对比,确实能够发现不同的“存在感”是:我也经常说她“昭和颜”。

她扮演的“幸”因为家庭的缘故不得不提早结束学业,以“母亲”的身份来照顾两位妹妹,其实她们的年龄并没有相差多少。

但是和丝丝坐在一起是,确实有点“母女”的味道,而正是这微妙的“角色”定位,展现出了她的别样的美,给人一种“长者”的感觉。

她自己表示可能是因为之前有过时代剧拍摄经历的缘故,我觉得特别是穿上浴衣后,她的与众不同就更加显著了,完全有别于其她三个姐妹。

人物设定的真实感斋:同样是演员,四姐妹的对话,特别是作为后备的广濑丝丝和前辈们之间对话的真实感,以及逐渐融入三位姐姐世界里的故事情节,我觉得看上去是如此的自然。

四姐妹的对话是忠实于剧本的吗?

还是有不少在拍摄生活中诞生的“原创”台词呢?

是:首先,关于丝丝的角色,我一开始就没有给她准备剧本,在拍摄现场我对她说“千佳(夏帆)是这么说的,你就这么回答”,只传达“声音”斋:没有给她剧本?

是:是的。

所以,她是在拍摄现场听完对话后,自己反射出来的“演技”。

到现在为止,我作品中的子役都是这么做的,我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她才15岁,海选和彩排联系时,有剧本和没剧本的两种形式我都试过,她都OK。

我认为两种形式她都能够胜任,于是问她希望哪种方式,她想挑战“没剧本”的形式斋:这很了不起啊是:之后,拍摄现场我会和她说明“台词的内容”,然后进行拍摄。

她果然耳朵非常好,很自然的就完成了表演,可以说她如“制造现场”般存在。

三位姐姐我都让她们读了原著,唯独丝丝没有,然后我把丝丝的“台词”告诉了“姐姐们”,就这样“串起”了台词。

这点上确实看上去很生动,非常有新鲜感。

但是即兴的台词也不算很多,但整个拍摄现场非常自由,我拍摄时看到长泽小姐在给工作人员吐指甲油,然后就想写一段给丝丝涂指甲油的场景,于是就找长泽小姐商量,让后她欣然接受了。

此类“改变”存在不少斋:关于屋内的动镜,比如餐桌的设定,以及姐妹们的位置等让人感到一股很自然的“姐妹感”是:谁坐什么位置,这真的非常复杂。

三人姐妹是的设定和四人姐妹是的设定完全不同,从厨房端菜进屋的是幸,所以幸就坐这里。

固定了一个座位之后,然后开始设想,比如“佳乃(长泽雅美)要去拿啤酒了,那就坐这里吧”这样设定位置吧斋:原来如此,好有趣是:这方面通过彩排来确定位置吧。

不过她们四人真的非常懂得如何“共演”,我真心觉得选了四个好演员,她们真的很出色斋:也就是说,除了广濑丝丝之外,就想导演之前说得和长泽小姐之间的对话那样,拍摄现场是是枝导演和演员们交流后继续进一步的拍摄?

还是就按照您的指示进行拍摄?

是:现场没有细微到和每个演员交流,只有在拍摄遇到困难或者必须要听取她们的意见时才会交流。

所以,只要演员没有什么障碍,拍摄就如期进行。

例如绫濑遥小姐在拍摄期间异常严肃,为了打破这个状态,我会安排她去触碰门窗,墙壁。

相反,为了抑制“好动”的长泽小姐,我会暗示她减少“多余的动作”。

这么说,每个人的表演方式其实完全不同,但她们却结合的很好。

关于“吃”斋:我认为影片中另一个重要的舞台就是“海猫食堂”是:恩,内容可能比原作更丰富吧斋:食堂里的“炸鱼定食”,以及莉莉先生小店里的“小鱼面包”,还有四姐妹家里的普通饮食,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包括餐桌在内,我觉得“吃”应该是本片的一个重要元素,导演是怎么考虑的呢是:首先,我很喜欢拍摄“吃”的场景,餐前准备以及餐后整理也包括在内。

不过,这些东西原作里都有,这次真的是因为“原作”的缘故,很多问题都变得非常好回答。

其实,原作里对“吃”的描写也非常细致,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吉田先生会这么描写。

关于这部电影,始于一场葬礼,然后进行了法事,最后又描写了一场葬礼。

在这过程中,“吃”的场景,也就是说“活着”,为了活着而做的事情不好好描写,整部作品都会朝向一个“凄凉”的故事发展。

如果这样的话,那四个年轻的姑娘的魅力就会减少许多,所以我重点拍摄了“吃”。

这也是我为什么很重视“海猫食堂”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另外,作为整个小镇的象征,没有一个比较突出的场所,会使得整部作品都显得非常散漫,所以我把一些故事都汇集到了这个食堂里。

四姐妹一起去食堂的场景,原作中应该是没有的,这也是我在拍摄途中加入的故事。

之前在医院中,幸(绫濑遥)和二宫(风吹纯)的对话中有这么一段,“很怀念店里的炸鱼套餐”,“欢迎再次光顾哦”。

我想既然说了“欢迎再次光顾”,她(绫濑遥)应该会去的。

虽然当时的剧本里没有这样的情节,但我依旧坚信她回去,于是就安排了四个人一同去食堂用餐的场景,这也会对之后的剧情带去别样的影响。

所以,这是看了“医院”场景后诞生的新故事,特别是绫濑遥小姐的表演。

其实,绫濑遥小姐和风吹纯女士之间一直非常亲密。

斋:是吗是:她们好像一同拍摄了大河剧(《八重樱》)。

她们真的关系非常好,绫濑遥小姐对待风吹纯女士的态度像对待亲戚一般。

“最近好吗”之类的对话一直能够听见。

风吹纯女士还对我说道“这么好的人,现在的娱乐圈真的没有,能够长期活跃于第一线,性格还那么温顺的,我只遇见过她(绫濑遥)”。

所以,她们之间的关系很适合这部作品,我就是这样看着现场的变化来添加剧情的,这种方式我非常喜欢,所以我不太适合拍摄有原作的东西斋:但是,吉田秋生先生不是不介意吗是:是的,吉田先生真的非常善解人意与摄影泷本干也的相会斋:樱花那段场景我印象非常深刻,就是丝丝和男同学一起骑车下坡的场景。

途中有一片花瓣飘到了丝丝的头上,我当时就认为这是不是故意而为之的呢?

我稍微有点想当然了,是不是想得太多了(笑)?

那真的是偶然吗?

是:恩,真的只是偶然。

我们不可能拥有这周高超的摄影技术,就算想这么做,也很可能会失败。

但是,拍摄那段场景的时候,我都没注意到这点,是摄影泷本先生告诉我“遇到了绝佳的拍摄时机”斋:真的非常棒,这个场景是在太漂亮了是:是的。

那之后,丝丝还面向着镜头,整个特写在我看片时,真心觉得非常棒斋:泷本先生一起是活跃于“拍照”最前线的摄影师,把他带入电影界的是是枝导演吧是:也不能说是我带入的,我只是提了个建议,问他要不要试试看。

泷本先生在《空气人形》时,是以照片摄影师的身份一同参与拍摄的,这是我们合作的开始吧。

其实,在《幻之光》的时候,他作为摄影师藤井保的助手就曾经来过我的片场,我是之后才知道的。

然后,在《空气人形》拍摄时,我觉得他拍出了很多“精彩的照片”,绝对是一个有才能的人。

一张张照片已经超越了电影剧照的“属性”,但是当时我没有像想到会让他来拍摄电影。

泷本先生说他非常认真的看过李屏宾先生的摄影。

之后,他自己的CM拍摄方法也发生了改变,那摄像机的动感好似受到了李屏宾先生影响一样,非常出色。

对于模特儿而言,他也是最出色的摄影师。

我看了他拍摄的大和不动产的CM,绝对拥有拍摄长篇映画的能力。

之后,偶然间我看了深津绘里小姐和莉莉先生合作的CM,当时我就发出感叹,这个摄影师是不是拍过电影?

之后,我一查才发现,拍摄这个CM的正是泷本先生。

随后,我马上电话和他联系,然后就是《如父如子》的拍摄了。

在这之前,泷本先生貌似收到过不少电影公司的邀请,但一直抽不出时间。

我和他的相遇算是缘分吧。

美丽的生活斋:之后可能会有很多观众观看这部作品。

看到了她们在镰仓的生活,会不会感到并没有必要一定得住在大城市中呢?

是:好可怕,我现在只能住在东京(笑)斋:我也如此(笑)。

但是我感觉现在对农业感兴趣的年轻人,开始了远离都会的生活。

这是不是所谓的顺应时代潮流我不知道,但是我觉得“生活在东京中心”这个概念会被不断质疑吧。

这部作品中镰仓自身魅力十足也是一个原因,感受“地方都市能量”的人现在也不少吧。

是:这也是原作的缘故吧。

原作自身的魅力造就了原作中小镇的魅力吧。

那四姐妹的生存方式也告诉了众人原来可以如此生活。

然后,生活可以如此美好。

当然,现实生活中不会像她们那样可以如此轻易的过上这种生活,包括我在内。

但是,清爽与美好确实是生活的必备品。

吉田先生这么创造了这部作品,我算是对原作的解释,也算是一种回信吧。

原来人是可以这么描写的!

特别是幸的生活方式,那种背负着重压但一直向前的生活态度,可能是本片的核心思想吧。

好好地按照自己的人生道路行走,人会是美好的斋:看完这部作品后,我很能感受到“时间的差异”,或许是地方的历史特色,也或许是继承先祖,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

但背负着这些的只有幸一个人,其他妹妹都自由的生活着,而且是在她们都将离开这个“家”的前提下。

怎么说呢,我充分感受到了“屋子”和“住在屋子里的人”之间的距离感。

是:是的,幸一个人守护着这个家庭。

所以,幸在“屋子”里的描写是最多的。

而佳乃(长泽雅美)的登场不是在家里,而是在男友家也算是暗示着哪天她将离开的意思吧。

这部《海街物语》是姐妹们寻找“家”的故事,关于和这个“屋子”之间的故事,每个人当然是不同的,存在着不一样的距离感,我也是按照这个思路拍摄的。

从家到小镇,从小镇到海斋:为了和是枝导演对话,我事前看了好几遍电影。

最终自己的情感花落何处,果然还是这个“家”。

(笑)大家肯定会在哪天离开这个家,建立新家后喜悦的心情,在那里还存在着“父亲”,“奶奶”。

我忘加揣测 ,觉得这个“家”或许是本片最成功的要素吧是:确实。

这个故事就是“家”看着她们四人,整个小镇看着她们四人,或者是看着丝丝。

看着丝丝后你或许才会发现其他人,所以寻找“丝丝”是本片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吧。

另外的一个因素,也就是你提到的“家”了。

这不是在摄影棚里拍摄,能够找到一个能让她们四人生活的“家”是本片的一大难关,真的很不容易。

如果稍微时间上有偏差,或许就错过了。

正好是房东准备改造前的事情。

斋:在影片中,幸给丝丝测量身高,然后在家里的柱子上留下标记,并留下名字。

那根柱子是真的“柱子”吗(房子里的原物)是:一开始我觉得直接用原有的柱子非常失礼,所以在柱子上铺了一层板,之后房东对我说就直接使用没问题后,我就直接使用“原物”了。

所以,拍摄时也要求一气呵成。

斋:那么,那个“丝丝,15岁”还留在那里吗是:恩,留在那里斋:啊,那真的太好了。

斋:丝丝搬到镰仓后没过多久的事情,有一次要迟到的早晨,她和姐姐一同跑向车站。

我感觉到了“原来这个“家”到车站就这点距离啊”。

之后,渐渐地知道了“家”的真实身份,然后开始感情移入,爱上了这个“家”(笑)是:你看得真仔细,谢谢。

整个流程是最初的季节拍摄四个人,然后是搬家,以及“家”的登场。

最后,到了冬天逐渐从家展开到整个小镇。

而为了说明“家”在哪个地方,你可以一开始就加入“小镇”的镜头来暗示,但是我希望是以丝丝的视线来看整个世界,所以最初是姐姐们,之后是家,小镇,以及大海这样慢慢扩展。

说实话,“海街物语”中,海很早就应该登场了。

但为了照顾到丝丝的视线,所以就“迟到”了斋:考虑到镰仓这个元素,我一开始觉得会有很多海的“元素”,原来导演有这样的意图。

关于海的场景,是四姐妹道出真心话的地方,即使不说话,她们的样子也和“家”里的存在区别。

所以,我觉得故事的主要舞台还是“家”,而不是“海”。

“海”就想教堂里的忏悔室那般存在吧是:原来如此,好有趣的解释超越表演的表演斋:日本的观众因为都知道这四个演员,所以一开始就是以对“演员”的目光来观看这部电影。

但是,这部作品中从一开始就给我一种感觉,即四姐妹像真的姐妹一样,这应该只有是枝导演您做的到吧。

把四姐妹拍得如真的姐妹般存在的作品,就连长篇的大河剧或者日剧都很难做到。

一般情况下,她们都会成为“商品”,被当作宣传道具。

这看似“四重奏”版的共演真的一开始就如同现实生活中那样自然,绝对是本片的压卷点。

怎么说呢,是希望吧是:恩,真的非常好。

但是,把她们四人变成“真正的姐妹”是这部作品对于我而言最重要的任务。

怎么说呢,她们都是可以出演主角的优秀演员,像以前东宝映画那样“全明星四姐妹一同登场”一样,给我布置了一个严峻的课题(笑)。

她们能够成功的演绎出“四姐妹”真的非常出色。

斋:影片后半段,绫濑遥小姐摸着丝丝的头,这真的是姐妹啊,否则不会有这种场景吧?

那是表演吗?

是:不是的斋:真的吗?

是:绫濑遥小姐在等待的时候,一直会拍着丝丝(笑)斋:她们看上去只存在着姐妹间的距离感是:刚刚提到的房屋柱子上量身高的场景,丝丝后退后,绫濑遥小姐也做出了相类似的动作斋:是的!

是:那已经不是表演了吧。

我看着现场,也觉得非常了不起。

但是这或许才是最好的“表演”吧斋:恩,绝对压卷!

或许这部作品不仅是一般观众,也是我们这些业内人士,特别是创造电影的人士应该看的作品。

能观赏到这部作品,我真的非常高兴是:你说得如此之好…真的谢谢了斋:哪里。

是枝导演,今天真的谢谢了原载于《SWITCH 6月号》

《海街日记》短评

剧情实在太无聊了

10分钟前
  • 较差

舒服贴心,又一次洗心洗肺的日式熏陶,看是枝裕和的电影总是舍得不结束,希望温煦克制的家长里短连续剧一样演下去,像镰仓的风物,凭海临风百年不变。四姐妹,四千金,大姐沉稳传统,二姐活泼开放,三姐怪咖自在,小妹灵动早慧,融洽呼吸,各得其美。起始于葬礼,有点回到《步履不停》气息了。

13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amp;#34;就像一个优等生,各方面都不错,很多人夸奖,但是有些人无法与他们做朋友。&amp;#34;

18分钟前
  • Sigmund Fraud
  • 较差

感受亲情和生活的美好,有苦有乐,很温暖,很治愈,是一部很细腻美好的家庭剧。

23分钟前
  • 爱情海
  • 推荐

四个都挺美的,不知道娶谁好。

28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日系风格强烈 日本电影现在只能炮制小清新治愈系似乎观众就会买帐,风格化太单一并不是好事

32分钟前
  • Ingrid
  • 还行

想跟她们一起吃饭。

34分钟前
  • 给我辣翅一对
  • 还行

看了一半,也太无聊了。没法共情

39分钟前
  • 呈谦尚腕
  • 很差

卡司不错 配角高亮

40分钟前
  • kana
  • 还行

是枝裕和依旧干净细腻的日常化风格。仲夏,烟火,梅子酒,沙丁鱼,贴窗花的推拉门,四人的暖炉桌,樱花汇成的隧道,火车经过的小镇,梅雨时节走过的阶梯,沙滩上的脚印,最后所有温柔隽永的情感都堆积成随着海风轻轻拍打过来的海浪。真想也这样过好自己的生活。

45分钟前
  • LeungChanXXX
  • 推荐

是枝裕和的许多电影都非常好。但《海街日记》跟小津比,你是搞笑的吧?把每个人都拍成了圣母,不过是一种空洞至极的美。

48分钟前
  • 曾于里
  • 较差

Day 3 二放 略失望 如果没有戛纳光环 其实并没有那么精彩 很容易被拿去和小小的家对比 演技上突破最大的居然是夏帆 小妹妹又萌又美演技回国内拿最佳女主都没问题 当然如果能不能赢过树木老前辈 还看评委个人品味 山顶的お母さんの事話していいわよ还是戳到泪点的 小学馆漫画嘛 能到这一步还是光荣的

49分钟前
  • 球球滚了一遍又
  • 还行

简单、干净、温暖、治愈,海边的风与阳光,又一部是枝裕和亲情剧。难得的大牌云集,虽然在导演最近几部作品里,算平庸的,却也足够感人与回味,何况,还有一群养眼的妹子

5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好拖沓的剧情,好做作的小女孩,电影里面出现的男性全部都是丑八怪,其中有三个渣男,其中一个竟然是小白脸哈哈哈,笑死!电影里面的女性全都是美女,家里家外都是能独当一面的能手,导演是怎么想的?女人都是强悍美丽的,男人都有丑陋低能的吗?还是说女人优秀是理所当然的?反差有点太大太夸张

54分钟前
  • 梦游者
  • 较差

電影的結構是鬆散的,它一點也不緊湊,不像平常的家庭電影要帶出誰是誰非,而是透過四姐妹的軼事輕輕透出她們對家的想法。父親早在姐妹小時離家,而母親也因而受到打擊,認為位於鐮倉的老家是一座囚禁她的監獄。面對父母分別的離開,大姐幸擔當起照顧頭家的責任,而對父親的記憶也只有幸記得比較清楚。

57分钟前
  • 橘子味泡泡
  • 较差

get不到日本這種類型的電影,總給我一種假積極強顏歡笑的感覺。

58分钟前
  • 教主
  • 很差

无聊

1小时前
  • sgrl
  • 很差

太商业了,是枝裕和的灵气还在吗

1小时前
  • mz
  • 较差

不懂哪儿好看。。。不就是长篇MV嘛。。。

1小时前
  • forfaen
  • 较差

四姐妹的无聊日常,困到要人命的节奏,一碗白开水

1小时前
  • A东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