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我说成长和告别童年显得很不合时宜,我已经太老太疲惫。
但我还是会为这部片子打动,片中小波一次一次地挽留小伙伴杨晋留下,让我想起小时我用各种小玩意央求表哥表姐陪我玩。
电影中他们两个玩水捉鱼在山路上一遍遍地走着拜访奶奶舅舅姐姐,最大的烦恼不过是去河里泅水而不被父母发现。
童年的某个时刻成为此后人生中的一个锚点,也是刻舟求剑的划痕,前者是打开回忆的起点,后者也是无法找寻的无奈。
(人生真的是一场体验吧!
到底能留下什么抓住什么呢🤔……唉
杨晋和小波没有提及,我们作为观众却不该忽略:他们已经小学毕业了。
他们学习成绩悬殊,接下来多半不会在同一个学校上初中。
甚至小波是不是还继续寄宿在他姑姑家,是否还和杨晋在同一个城市,都很难说。
一次长久的告别正在默默降临。
明白了这一层,我们就知道:小波一次次挽留,一天天拖延,并不仅仅是少年贪玩的天性使然。
他们对即将到来的长久告别只字不提,却想尽办法延长此刻相聚的时光。
这“只字不提”是值得玩味的,其中有懵懂,也有成熟。
正是一派纯真,哀而不伤的赤子之心。
小朋友们的相处之道是神秘的。
当我们身在童年时,我们不用学习就精于此道。
当我们年齿渐长,却又往往将这一技能忘得一干二净。
所以看这部电影,就像温习自己的童年。
特别是那些花招伎俩,无不熟悉亲切,让人会心微笑。
比如说,一定要在父母面前强调自己的朋友学习成绩好:“杨晋是第一名”。
只有这样才能换回父母对朋友的认可。
而事实上,在这对朋友的友谊中,仿佛世上并不存在“学习成绩”这回事。
孩子的纯真在于,他们哪怕耍花招,也并不是故意欺骗谁,而只是下意识的维护友谊。
杨晋最后被奶奶带走了,离别就此来临。
小波追逐高呼再见,他们真的能再见吗?
片尾动画给出了答案:杨晋和小波肩并肩,走过黄河铁牛,走过鹳雀楼,走过关帝庙……走遍了山西,也许还走出了山西。
一路上他们身形渐长,从一对小朋友变成一对老朋友。
通过这段片尾动画,观众们内心深处的纯真情怀,最终得到了保护和安慰。
完全没有料到,我被重返童年的感觉、小伙伴的友情、还有浓浓的乡土味击中了!
本来看预告的时候,我还有点儿犹豫不想看呢。
现场和好多观众一起,多次被片中的幽默和童真逗笑。
在赞美小主人公们“很聪明”、“真聪明”的多个场景,导演也很聪明地让我们感受到了许多人夸奖小孩聪明是带有目的性的,而姐姐的夸奖则是真心的夸奖,当姐姐说起奶奶说起大坝说起他们的未来的时候,三个人那种亲情和友情多么让人温暖。
“你能不能再多陪我玩一天呢?
”“你的衣服!
”“你穿走吧!
”突然结束的假期,像足了人生,也是这么猝不及防,我们就长大了……
话唠小矮子王小波,父亲煤矿工人,平时在姑姑家住为了上学(想吃爸爸做的西红柿炒洋白菜了)常考倒数第二;高个子杨晋,常考第一,父亲县医生。
二人坐大巴小学毕业旅行回小波家,中途下车,偷看女生nn。
小波带杨晋回家吃饭,棍棒父亲,真凶。
二人去看奶奶,白菜被抛到地上都脏了hh熊孩子,奶奶给好吃的,小波好懂事,要吃完不然奶奶生气。
动画解说奶奶的“不让…”挺有意思。
过年妈妈带杨晋看外婆,爸爸带妹妹看奶奶,奶奶把20块换成了5块哈哈哈,哭了好几天哈哈哈,虽然很心酸,但是这么讲出来蛮好笑,把刺痛消解了。
小波的奶奶则是喜欢黑猫,哈哈,小波被猫猫咬了四个大洞。
给舅送白菜,得知要建大坝了,政府给钱,三峡大坝?
贾樟柯?
杨晋生气了,小波不和其一起睡了,hh二人该如何破冰?
二小只吃工地饭,政府不让炸鱼了,感觉剧情有点松散..小波有个弟弟,跟这俩人玩掉河里了……😂😂😂这就破冰了??
妈妈想让小波和弟弟在里屋大床睡,小波的拿着被子陪杨晋,有点好嗑。
目前为止看过最好看的儿童电影。
比《菊次郎之夏》更能打动我。
不是去展示儿童人性之美,而是把自己知道的那一点讲出来。
因为就是在农村,所以场景在身边随处可见。
就在我敲下这段话时,从窗外传来了小孩说话的声音。
我循声向外看,天蓝,光亮,正值冬日,显得清冷。
狗在吠,收废品的喇叭喊叫着,摩托车的嘟嘟声渐渐远去了。
村里死了老人,有丧事,奏丧乐。
街上因为今天久违了的阳光冒出一群孩子在大喊大叫。
我也就想起我的童年来。
这部电影很真实,也很诚实,没有去刻意强调一方去达到表达特定主旨的目的,而是简单的平淡地讲了杨晋童年的故事。
整体感觉很淡,包括动画也没什么技巧,配乐也很淡,并不特别抒情,催人泪下。
但看过之后会感觉像是回顾了自己的童年。
我们会第一次独自离家出远门,第一次住在朋友家,第一次遇到家庭的困难,第一次和最好的朋友分别,第一次感到自己的成长。
其实我是认为这种影片不必抒情,情是自己的。
童年最是无限美好,现实生活还得继续。
这样看起来,这倒不像是一部儿童电影,更是导演杨瑾对自己童年的回顾,更是电影创作者送给仍葆有童心的成年人的珍贵礼物。
我们突然间就毕业了,就和好朋友分开了,就长大了,就开始有新的朋友,新的生活。
就只能和童年说再见了。
我在屋里打着字,看着屋外还在童年的孩子也会因为什么事一夜长大,飞离童年。
我心淡如水。
《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是一部看不到太多企图心的电影,影片以非常平实朴素而又不失风趣的语言讲述了一段童年的小故事,鉴于影片主角和导演名音相近,大概可以推测这是一部作者本人的自传类电影,影片中的两个小主人公,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这种性格似乎是两人在对方身上的投射,或许都是来源于导演本身。
这部有着奇怪片名的童趣影片,躲避开了浮躁而又苦大仇深的纷纷杂杂,以贴近生活、贴近人物内心的真实态度,完成了一次质朴、纯真的叙事。
小成本的电影难以避免制作上的粗糙,这种粗糙的表现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到影片思想主体的完整性,《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是粗糙的,但是主体上的完整性保持得较为优良,两娃和片中所有演员的演技可以忽略不计,影片节奏、摄影也粗粝的惊人,但除了影片本身贴近真实生活的“纪实美感”之外,影片中大量穿插的动画片段,挽救了这部童趣片在想象力上的视觉延伸,它不仅仅增强了影片叙事上的轻松、诙谐,也非常契合影片本身的童趣味道,孩子的纯真和天马行空的跳跃想象力得到了影像上比较自由的释放空间。
而影片对白使用的地方方言也给影片带来了更强的真实性,在国内很多方言电影中,地方性的语言运用,带来的似乎不是隔阂,而是一种袒露的自然与真实,因为你不会向外人说自己的母语。
影片伪纪实的风格加上大多数人年幼时熟悉的许多段落、对白,应该可以给观众带来很多的共鸣和认同感,一个好孩子、一个野孩子的搭配,似乎总是可以产生点有趣的碰撞。
影片要是全部以真人的形式出现,那么很多儿童跳跃的思维和想象便得不到镜头上的延伸展现,而要是以全部动画的出现,恐怕便会丧失很多的真实感和纯真感,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以真人、动画2比1的比例搭配,算是最大限度的利用了影片的预算和叙事空间,而那几十分钟的动画算是一种画龙点睛,这种形式对于资金捉襟见肘的作者电影来说,或许是一种非常聪明的方式。
但是影片镜头上的粗糙以及叙事上的松散也有点惨不忍睹,因为节奏、演技和摄影的问题,在观影的时候,我很多时间经常开小差产生错觉误以为这是一部纪录片。
说到纪实,影片中对现实、乡土的映射也有一些,大坝建设、煤矿挖采、地方上的妯娌亲疏、计划生育、方言语境下乡土归属感,这些都丰富的东西是对该地区人文乡土一种不错的影像记录,但是从电影的角度上来说,似乎都没有很好的发挥叙事力量,只是停留在捎带说了一下的地步,真是要平实朴素到底了。
如今的国产独立制作似乎在国外找到了一条自己的生存之道,此片参加了不少国际的影展,也获得了一定的成绩,或许能弥补一下此片经济上的压力。
鉴于国内的童趣电影比较少,而这种商业色彩几乎没有的童趣片更是无迹可寻,《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以这种洒脱的姿态出现,让人眼前一亮,但是反过来说也让人惋惜,不过就宛如这个奇怪的片名,或许这也不算是是坏事,喜欢的人自然会喜欢,不喜欢的人大抵也看不到这部片子,再多夸奖再多质疑似乎对这部片子也并无甚影响了。
我们所有人都经历过童年,我们都能从《有人赞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片中俩孩子投射出的倒影,是无数人最真实的童年。
但是如今利益所主导的时代,童真童趣是可以明码实价贩卖的,大家显然更愿意花时间去意淫星二代农家乐的故事。
第四国际网站上一篇2013年全球电影的综述文章,其中写道:今年的商业电影显示出,娱乐企业的文化产品对百分之九十五世界人口的生活情况几乎没有兴趣。
(贾樟柯微博) 还是寡淡、平实一点的电影回味起来更有余味。
乡间尘土飞扬的小路,烈日下奔跑的小伙伴们,三五成群的玩着不知道从谁那学会的游戏,心底最深处的记忆都被这部电影勾起来了,看的时候很投入吗,看完才觉得唏嘘不已。
曾几何时,我也信誓旦旦的说谁谁谁是我这辈子最好的朋友,哪里哪里是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什么小食品是我最爱吃的,认真的说将来我会上中国传媒大学,我要做一名主持人······我也想不起来是到了什么时候,我知道了传媒大学分太高,我考不上;主持人要求太高,我做不到。
在不知不觉中我懂得了太多我不想却又不得不懂的东西,懂得的代价是不再单纯,很难再用单纯的眼光去看,很难用单纯的想法去想,懂得的好处,就是没成为普罗大众眼中的”缺心眼“。
那些最喜欢的东西,现在都想不起来是什么样的了,你说奇妙不奇妙,人一旦开始长大就会先嘲笑自己曾经的梦想是因为无知才有的无谓,笑话自己无边无际的说大话,忘记曾经的最爱,每天想很多其实并不重要的东西。
可是那时候的自己才是最纯粹的吧,说的是自己想说的,做的也都是自己想做的,没有阿谀奉承,也没人对你冷嘲热讽,用不着考虑什么为人处世八面玲珑,至少有一颗自由的心,活着不就该是那样的吗。
满身的俗气,却没有勇气,不敢做自由的自己,只求有一颗自由的心给自己就好
可以说,《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下文《有人》)吸引观众的,更多的不是片子本身,而是来自于对这样一个拗口片名的好奇心,可在这个复杂的名字之下,包裹着的却是一个无比简单的故事。
对于许多导演来说,他们自身的童年故事所具备的奇趣性与特殊性,以及浓烈的个人标签与故乡情怀相对于其它电影题材是较容易发挥的,至于电影本身能否更加出彩,关键是依赖一个导演的能力。
当导演杨瑾在面对自己的童年,面对自己的电影时,选择以“简单”为突破口,以一段“友谊”为依托,将着力点放在故事叙述本身,他不刻意追求繁杂的电影结构与叙事手法,将简单化作影片朴实清新的风格,即使全片因其低预算有制作粗糙之感,却仍见真诚,这种真诚就恰恰源于影片由里至外的简单。
《有人》的原名是《夏天的日记》,俗气,但更贴切电影里杨晋与王小波的那段童年往事,最后改名的原因是杨瑾导演想向自己的恩师崔子恩致敬,故从崔子恩的一篇同名小说里取名。
电影中涉及片名字意仅是寥寥几笔,杨晋到同学王小波(导演的又一致敬)乡下老家玩耍,王小波的爸爸,舅舅,姐姐有的赞美他聪慧,有人则不,这句带有第三人称视角的话语是对故事片段的一次择取评判,虽不如“夏天的日记”一般能够精准概括,却内在呼应了电影文本于细节上的注入,颇为用心。
电影截取导演童年的一小段往事加以塑造,片名则截取这篇夏天日记里的一处细节,从细节入手,电影的可看性也落在这二字上。
在趣味性的呈现上,《有人》投入于生活,三送圆白菜,三访小波亲戚各有笑料,三分之一的动画段落为该片增色不少,一些难以实际拍摄的画面用动画形式补缺,契合影片追求的童趣理念与其针对儿童市场的创作诉求。
影片并没有在画面构图上多加深究,更多的是把镜头对准人物,人物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引发了趣味效果,杨晋与小波在送白菜的路上滚白菜,扔白菜、奶奶不停地给两个小朋友零食吃、杨晋之于杨戬的童言童语等等皆让人会心一笑。
在描绘一个儿童世界的同时,导演以三送三访的叙事模式将其融入成人的世界,奶奶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迫使小波的亲生姐姐被领养,小波舅舅因政府征地修建大坝多赔钱而忙种树,这些只有成人才能理解的行为皆从孩子们的视角一一带出,导演没有在其中表达任何的自我观点,没有刻意的人性揭露与批判,一切回归于真实展现。
舅舅放下锄头想和杨晋、小波游泳,最后被妻子阻断一处,隐晦性地隔阂了儿童/成人世界,潜藏着对于成人化的无奈。
除却影片对生活细节的捕捉,两位小演员亦是一大亮点,自然纯真且略带稚嫩的表演,以及那些不时迸发的对话言语执拗又可爱。
而结尾则是给予了观众最大的惊喜,是真人与动画、真实与虚幻的一次互错。
然而简单,观众会真的买单吗?
可以看出,导演在电影整体的处理上还是略显稚嫩,传达追求儿童纯真快乐的愿望,追忆自己逝去的童年,无疑是这部电影所要表达的,但在导演个人情怀抒发与理念诉求上其实有所失衡。
从三送三访阻碍孩子们玩耍的文本结构来看,玩的趣味从主线上已被割断,怀的情感也没有更多直接性的流露。
以游泳和炸鱼作为两位小朋友玩耍的最终追求,不得不说,索然无味了些,就像前文所提及的一样,杨瑾也试图从生活细节与动画加以在主线上补充,丰富这个夏天的小故事,但做的还远远不够,所以《有人》的整体感觉可以说是简单到轻松,也可以评价为清淡乃至乏味,少了后劲。
在视听语言的掌控上不够成熟,选择用长镜头拍孩子,这种冷静的镜头下是孩童时而欢愉时而郁闷的情绪,形式与内容些许的不搭调,让人不经怀疑导演更多的是在抒愁情还是在传乐意,二者并没有很好的融合。
其中几次追跑的晃动镜头,在视觉上也是不舒服的。
侯孝贤总爱把长镜头搁在远处,拉开与被摄者的距离,这种冷静观察的画面最初就是为了照顾非职业演员的表演,这个做法其实不无道理。
《有人》的镜头多对准人物,且多是近景,少远景的拍摄,演员基本都是非职业演员,他们的表演看起来都较为粗糙,导演并没有仔细在画面与角度上加以斟酌来规避这些缺点。
同样是孩童们的电影,《有人》不如《童年往事》来得淡然,生死相交,轻重点于回忆,不像《菊次郎的夏天》一般处处充满惊与喜,更不似《奇迹》那般温情得舒心,不管这个简单的故事能否打动观众,笔者认为它还是能够唤醒你关于自己孩童时代的回忆。
至于观众是否买单,导演杨瑾早已在片名里提醒了自己,“Don’t expect praises”。
有的电影你不用猜就知道电影是要讲什么内容,名字或者译名已经给你写的清清楚楚了:像星际穿越、疯狂的赛车、鬼子来了,简直是一种福利,是院线还是电脑里下载都有了提前预知的能力;还有以物易物的名字,两杆大烟枪、三块广告牌、大红灯笼高高挂,你使劲绞尽脑汁也能感觉出个大概,人们看电影大部分是看个兴趣嘛,哪怕你是专业看电影也是兴趣使然,总得有第一眼抓住你眼球的信息。
杨瑾的本电影我第一眼没记住这是啥名字,还带个逗号。
好像是另一个实验导演李睿珺拍的《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一样,很诗意但是摸不着头脑。
《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这到底是讲什么呢,连个主语也没有。
剧情非常轻快可爱了,杨晋小朋友家里墙上贴了一墙奖状,比一般小孩都牛逼不少因为他在厕所里意淫老师的鸡鸡也没被批评,但是他听着好朋友小波炫耀自己的生活会悄悄愣神,脑中是小波吹嘘在湾湾的清水河边抓住鱼,回家他妈妈把鱼裹上面粉炸着吃的画面简直折磨着他躁动的心脏。
这段遐想在电影中被表现成了一段动画,顺便把片头打上。
《有人》就是一部导演本人经历改编的电影,是一段奇妙的旅行。
对于没发生在杨晋眼前的事情,用动画最符合年龄的设定,又很具象的还原了青春的不清不楚的色彩。
在本电影中,对动画和画面语言的编辑简直达到了完美的能力,不是说剪辑,而是在什么时候需要遐想,杨瑾导演是真用上了小孩的视角看到大世界,于是后面你也能想象到所有回忆的部分都使用动画形式,这恰恰是不多不少的,摄影画面和动画交叉并行,相辅相成。
在此一提,本片里绘制的有半小时的动画都是导演张勃的作品,画风有一点像良心国漫《快乐东西》。
《有人》获得第63届柏林电影节“水晶熊”奖,这也是杨瑾导演可以在一大波新人导演能脱颖而出的实力体现。
特别的地方还在于,这部片不能与许多一部分片子做比较,是因为它少见的纯儿童视角。
当然是一部公路片,这也是小成本的成因,但是公路只是一种表现原手段,分析起来只能让人欣赏我的无知就不做多讲。
儿童片其实很吃香,成年人讲不出来的话和看不见的东西儿童都能看到,这样朴实的青春的情感真的动人。
在影坛内虽然这样的题材表现力不及剧情片,却对节奏的掌控却简单实用的多,更能逃脱一些体制的压制。
因为宗教以及政府的管控,儿童片在宝莱坞的发展就非常卓越,许多部金熊影片都出自于宝莱坞的儿童片,也是导演优秀吧,这与题材和视角也不分联系。
我国也有优秀的纯儿童视角电影,姜文和蒋雯丽推出的俗称男孩的童年和女孩的童年两部电影是大家随便想想就能夸的。
就因为独特的动画回忆和如此结构稳定精致的剧情和儿童视角,再加上真实的情感和朴素动人的音效之美,我先把四星给出来。
中国新生代可以有这种导演,不疲累不急功,踏踏实实的做让人舒服,给人共情的,和和缓缓的电影,只要有一个就可以足够了!
当然不止一个。
遐想,不单出现在青少年,但是只有青少年的遐想最让人感到无法捉摸,你可能不再时常回想起小时候拿两只飞机和一个浴缸就能海战,拿一本书一个下午就耗过去了,随着能接触到的东西越来越多,我们都渐渐失去了脑补和遐想的能力,当然咸猪宅男不算哦。
幸福快乐的农村经历在小波看来平淡无奇,可以炫耀吐槽,在杨晋这里却是触不可及的自由。
期盼,是新鲜和期盼让这段画面变得诗意了。
这也能解释通杨晋这个沉默稳重的小孩怎么敢骗家长说去奶奶家,实际上是跟小波去溜走玩了。
一路上杨晋见到了小波的亲戚们,杨晋他自己的亲戚们的身影在脑中清晰的不行。
滚滚的黄河上盖着一个预支的大坝,靠自己锤子敲到桶里的鱼居然被信佛的小波奶奶放生了。
从来没受过姐姐的温暖和随便吃冰淇淋,来到这里就享受到饱,下河泳也游了个畅快。
几只蜜蜂就能把杨晋和妹妹带到天上飞去,以为自己长大了但是长大只不过是写在纸上的一句毕业了。
杨晋的奶奶迟迟不见失约的杨晋,来到小波的家里把杨晋抓走了,杨晋知道了,严厉的奶奶为了找到杨晋把珍爱的大黑猫抵了人。
杨晋明白,要走猫的坏人头顶上射出的亮光已经把郁闷的他带走了。
杨晋什么时候才有资格说自己长大了呢,是他看到清水河边人们的大迁徙的时候,聪慧才有点用处。
当然问题也能看清楚,选的演员确实次,大小演员找不到人物的感觉,整个含有对话的部分干巴巴的看不下去,非得坐等上一个演员把台词念明白了才往下接。
演技真是很严重的故障,小成本也要用心试镜嘛!
成本确实可以说很小了,本来拉到了100万投资,后来投资商临阵走人,杨瑾导演向岳父借了20万又自己凑了5,60万最终才得到了成功的本片。
电影中语言的运用有时会产生意料之外的好评,王家卫在他的电影们里使用的台词几乎成了经典,每一句琢磨和推敲几乎成了影迷口口相传的诗歌;张艺谋的台词运用虽然不被写意化但是胜在能清楚的交代明白,写实派的导演们以他欣赏他为跨上神坛的第一步。
但是在本部电影中,我不是因为他用山西话我听不懂才骂的啊,台词就是很一般。
演员念不出来,写的也一般,完全配不上可以封神的动画镜头。
切镜头也突兀过头了,幕与幕之间的转化不连贯,可能是由于镜头比较单一。
学校的教学楼上大大的标语写着“幸福生活一辈子”,我们每个人都上过小学,没有学校在操场上贴这个的,一般是校训或者德智体美劳。
契诃夫在戏剧创作时提到一种观念,如果在第一幕里边出现一把枪的话,那么在第三幕枪一定要响。
这样看出,这个标语的作用不是一个具象的布景,而导演本人谆谆用心的一个期盼。
我才看出名字的真意,有人不赞美聪慧,是因为聪不聪慧只是别人奴役你的一个幌子,赞美聪慧是因为那些人要用到聪慧的好处,不赞美聪慧是因为聪慧在他们眼里毫无价值。
别人认为的你的价值在你这里是没用处的,最近大火的电影《伯德小姐》中,女主角说:“你总要求我做的越来越好,可是如果这就是我的极限了呢?
”时空猛然穿越到小波妈妈穿着浆洗的干干净净的白衬衫讲:儿子你已经做得不错了!
原来幸福的真谛就是不要在乎自己在别人眼中的价值,一些洁净而高贵的的人深深的爱着你,你也为了爱的人而努力。
一直有回忆有念想,就算不聪慧也有自己最满意的自己的价值。
每个人都要幸福生活一辈子啊!
如果偏爱了聪慧,那么就会少掉傻乐的乐趣。
几乎想不起来上一次看专门讲儿童生活的影片是什么时候的事了,所以,将本片定义为“我看过最好的关于童年的电影”,不为过。
该片导演是80后杨瑾,片中的演员应该都不是专业的,所以除了两个小孩以外,其他人的表现都比较生硬,要么没台词到不正常,要么背台词到不正常,每每有出戏的感觉。
导演对非专业演员的掌控,与同为80后导演郝杰的《美姐》等类似,跟张艺谋的《一个都不能少》等作品还是有差距的。
缺点到此为止。
而整片画面清丽可人,情节流畅又不乏曲折,真人表演与动画相得益彰,天马行空而不矫揉造作,想象与现实完美结合,无疑是对孩提时代的最好展现。
杨晋总听他的小伙伴王小波讲老家的各种趣事,小河、游泳、抓螃蟹、炸鱼……,他经不住诱惑,放暑假后告诉父母要去奶奶家,却偷偷跟着去了王小波家。
然而,杨晋期望中的各种好玩的事情却没有实现,日子在看望王小波的奶奶、舅舅、姐姐中逐渐消耗过去,直到杨晋被找他的奶奶逮住带回了家。
影片的主线是简单的“城镇孩子乡村几日游”,但表现的内容却非常丰富。
王小波这边全是真人出演,爸爸的教育观、妈妈的亲戚关系维护、奶奶的信佛与重男轻女、舅舅的狡猾与勤劳豪爽、姐姐的悲惨童年与自立自强等等,信息量巨大又写实,简直展现了一个农村全景图。
杨晋这边的故事全是动画加旁白,他对于自己的奶奶、舅舅、妹妹的回忆,夹杂着黑猫、花狗、白猪,与假期中发生的故事相互呼应又天马行空,展现了一个孩子印象(想象)中的农村全景图。
看了之前的一些影评,大多对片名《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不太理解,也有从市场角度说这个名字相当于导演直接说“我不想卖钱”一样。
我谈一下我对该名称的理解。
杨晋是班级第一的学生,他平日里肯定已经受到了无数的赞美夸奖,“你真聪明”这种话听到耳朵起腻,然而这趟王小波家之旅让他得到了不同的感受。
首先是王小波的爸爸。
王爸曾经也是文艺青年,不仅读万卷书,而且还试图与笔友结伴行万里路,可惜他刚行到解州,就吃羊肉泡馍撑到拉肚子住院,不得不取消了行程。
然而这次出行却给他带来了最大的人生感悟:羊肉泡馍太好吃了!
书念的再好不能挣钱有用吗?
能吃到羊肉泡馍吗!
杨晋给王爸背了山西的全部地区名和运城的全部县名,这些王小波一个都背不出来,但是杨晋并没有得到他预料中的赞美,在王爸的眼里,他和王小波是完全一样的四体不勤,细胳膊细腿的没有一点用处,比一天能搬16吨煤的矿工可差远了。
王爸甚至已经懒得听杨晋背诵《登鹳雀楼》了,比起王小波的一无所知,他更烦杨晋这种死记硬背的小聪明,他不理会孩子炸鱼的请求,而是通过王小波告诫杨晋:“以后少显摆你学习好!
” 然后是王小波的奶奶。
对于奶奶来说,小孩只分为男孩和女孩,对聪明和笨不做任何区分。
她对于女孩的气完全不近人情,同时对于男孩的爱也完全不讲道理。
见到王小波和杨晋来了,二话不说就拿出好吃的,又出去买了一大堆好吃的塞给他俩。
她并不偏向自己的孙子多一些,也不偏向聪明的杨晋多一些,只要你是男孩,就一样。
包括杨晋奶奶在内的这种莫名其妙的重男轻女,让男孩们自己也很郁闷。
在王小波的舅舅那,杨晋提出了自己科学的疑问:树种的这么密,人都进不去,能活吗?
舅舅哈哈大笑,这些树本来就不是种来让它长大的。
杨晋联想起自己的舅舅,他让全村的人敲锣打鼓给自己送了一面锦旗,却又完全不珍惜地随手扔到车后备箱。
这是为什么呢?
聪慧的杨晋和王小波一样根本弄不明白。
王小波的姐姐王小萍问“你们了解黄河吗?
”,杨晋终于找到了用武之地,发源自哪儿、途径哪儿哪儿、到达哪儿、全长多少、中国第几、世界第几,一口气全都背出来(确实佩服这孩子背地名,有点疑惑,小时候的我是不是也都完全没有意义地背得下来)。
但是王小萍说“我说的不是这些”,一句话上面那些都白背了。
王小萍说的是自己的人生感悟,怎样的自信自立,不盲从、不妥协,怎样规划自己的命运。
杨晋和王小波他俩,还根本就没到思考这些问题的年龄。
所以整个片子串下来,就会发现“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这个片名是被处处印证的杨晋的主观感受。
但导演到底想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呢?
是读书无用论吗?
还是往大一点说,深刻揭露了农村老年人重男轻女的陋习?
煤矿工人的辛苦?
农民贪图政府小便宜的奸猾?
新一代青年的有为?
或者是“透过两双孩子的眼睛,全景展现了当代农村、农民、农业的发展与时代变迁……”?
不!
大错特错了!
影片真正的主题就是关于童年、童真、童趣的,那个纯真的孩提时代,那份纯洁的友谊,那种纯朴的语言,每每让人发出会心一笑。
在那个特定的年龄段,评判好坏的标准是那么简单,你学习好,你聪明,所以你得到赞美。
但是长着长着,你就变了,什么是对?
什么是错?
已经没有标准了。
那时的你可能也有忧愁烦恼,也会哭闹流泪,可是为什么回想起来,童年却总被说成是最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时光呢?
心里搁不住事,单纯啊!
小时候赞美聪慧,长大了就不了。
我们都回不去了。
单独赞一下结尾。
前面动画部分杨晋的各种想象在结尾都照进了现实,包括杨戬。
那整部电影,到底是现实呢,还只是杨晋的梦中梦呢?
杨瑾,他也是不愿意长大啊。
最喜欢的是这个有点装逼有点奇怪的名字
平淡翔实,黄河边的风景也美。
太过清淡的童年往事,平整而朴实,但用长镜头拍小孩,确实耗费力气,迎合了大人(导演)思维却少了孩童的美好天性。演员指导的效果也稍显勉强,亲人之间的交流方式,无论放在哪个视角,都不会像片中那么拘谨。山西+黄河的恋恋乡土,动画部分的意图极佳。背地名、背省份的事情,我也干过
视角独特,从俩孩子的角度讲孩子眼中二三事,自然纯真充满童趣。俩孩子演的十分可爱,配上插叙的动画,在给夏天带来清爽的同时,也让人怀念孩童时光。
主题不错,但是内容平淡拖沓,少了孩子的天真活泼。再好好打磨下,应该是不错的
有点小僵硬。按农村的节奏,演杨晋的父母应该都要到爷爷奶奶辈了吧。
希望越大
独立电影中的异数。动画部分还可以再好点
之前做《中国动画柏林电影节历程》发现的这部新生代单元入围电影,国内流媒体可看。剧本结构紧凑、台词很现实、人物贴近时代记忆,属于“真实”电影,就是美学上不太好”看“不太”好听”,身为南方人小城市人听起来很吃力,低成本的摄影多是固定和摇,比起来李行、侯孝贤80年代的自然健康主义审美差些但是立意更真实
看的时候会想到《冬冬的假期》,散场听人也在说。笑点不少,共鸣不少,儿童片里的大人总是不知何所忙,喜欢工人挖煤时定格一样的POSE和一个 “阿多根”扔出的包菜。有诗意,也有现实议题的折射,超现实结尾很飞,人物挨个从动画走出这个点子很赞。有当初看到《光棍儿》时的眼前一亮,向天画画天致敬。
某个夏天差不多就这么过的。
期待一下
卢米埃的VIP厅,有人从小被赞美聪慧,有人则不,而长大后我们都成了不同的人。好傻好傻的对话,现在看来都是回忆。
★★★☆ 應該是《看上去很美》之後最好的兒童片,純真動人且詼諧幽默,不過相對於動畫部份,真人部份還是差了一點,非專業演員的表演令人入戲困難,而導演生澀的技巧也讓影片的人工痕跡太重,不過勝在劇本扎實,從孩子的視角看這個世界的一切,不過如果思考挖掘得更深就好了。
为名字来看的片子,始终不明白为什么是don't expect praises. 山西乡村,第一名与54名的两个12岁男孩不同的家庭,相似的是面对大人世界共同的不解与困惑。杨晋的杨戬、黑猫、爱狗去世故事,小波的螃蟹、炸鱼、姐姐过继故事,明显看出前者具备细致观察生活与描述经历的文学功底,后者复读机且贪玩任性。
能告诉我哪好吗?技术,画面,演员都不过关。不能是因为是独立电影就降低标准吧。不知道多少次想关掉,大概想了解导演想表达的这种淳朴,自然的感觉。实在看不下去,只是噪音就听的我头皮发麻了。
对于一个少年导演,两星不是一个贬义
淡得出鸟
北野武式人物儿童片。能让人会心一笑的场景颇多,但这么多年来这种形态的似曾相识的国产片也确实太多了,看晚了。
出乎意料的搞笑,虽然很多笑点戳的很奇怪,不过很满足,今年电影院十佳走不了了。整个影片风格很干净,两个小孩真是浑然天成,没有多少人工雕琢的痕迹,反而显得弥足珍贵。观影过程中节操是一点一点的都掉完了,事实证明学霸和学渣之间也可以基情满满……另外电影中的伏笔真多,有很多隐藏着的悲伤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