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那种油画般的感觉,还挺受用。
没有玩过游戏,看开头还以为是惩罚者又来了。
结果出现的一堆飞翔妖人让人又联想到吸血鬼,原来不是现实,是超现实。
越狱里的费尔南多演的反派根本没有什么表演的机会就一命呜呼了。
主角怎么都不死,让人觉得敌人的枪都是长眼的,故意绕着走。
唉,这片子,不会续集了吧。
在国外看的这套电影,没有任何字幕的情况下,看得还津津乐道。
算是不错的一套电影。
但是怎么来说,没有一点引人入胜的感觉。
有点紧凑过了。
没有一刻能歇着。
电影效果也一般。
如果是结合game题材来说的,好像感觉不是那么鲜明。
尽管我没有玩过这个game。
得过且过吧...
一部由热门游戏改编的电影,如果没有游戏玩家中的口碑,没有小马哥(马克•沃尔伯格)的鼎力加盟,估计这部影片也拿不下北美票房冠军。
在2001年发行的《马克思•佩恩》号称是射击类游戏的革命之作,但作为影片的《马克思•佩恩》在前部分被导演约翰•摩尔处理得相当糟糕,犹如一碗索然无味的凉白开,前半部更是平淡令人昏昏欲睡,只有小太妹撩人的风骚和挑逗的台词才使人稍微打起了精神,很是期待小马哥的床戏,不过最后还是未能如愿以偿。
影片真正能吸引人的部分出现在影片50分钟以后,那个在荧幕上令人熟悉的马克•沃尔伯格又出现了,虽然熟悉但还是百看不厌,枪林弹雨中帅气十足,尽显英雄本色。
如果不是影片的标志性的暗色背景,还以为自己也磕药了,怎么看怎么像马兄主演的《生死狙击》,标志性的一瘸一拐,总是能得到幸运女神的垂青,还有永远以自己为法律准绳,若不将仇人送上西天誓不罢休的精神。
其中还配上一些《叠影重重》跳湖逃生的镜头,俨然是《生死狙击》与《叠影重重》的超强整合,不过貌似当今某人的整容手术,约翰•摩尔这回也一不小心将《马克思•佩恩》给毁了容。
影片宣传推广时所许诺的精彩特效也只能得到凑合的评价。
在预告片中夸得神乎其神的天使展翅也就那么几秒,最后击毙仇人的酷劲十足的开枪慢镜也只有区区两个,,好的镜头毫无保留作了预告片,让兄弟姐妹们空欢喜了一场,怪不得大家总结预告片的精彩程度与实际影片效果成反比。
也不知道是20世界福克斯的银子没给够,还是约翰•摩尔同志的个人能力有限,剧情过于平淡,影片是根据游戏情节改编,其中许多精彩细节部分还遭到唯利是图制片方的无情排挤;特效毫无新意;游戏具有的吴宇森慢镜式效果和子弹时间的场面,但对现在的观众来说早已是见怪不怪的视觉麻痹而已;还选了个丑花瓶,女主角米拉•库尼斯还不如在床上卖弄风情的邦德女郎奥尔加•柯瑞兰克惹人注目。
此类三无影片,完全是马克•沃尔伯格一个人的独角戏。
2001年时,评论说约翰•摩尔拍的《深入敌后》像部愚蠢的游戏,那是在骂他,如今,要是有人说约翰•摩尔拍的《马克思•佩恩》像游戏的话,那绝对是至高无上的褒奖。
我不是一个狂热的游戏玩家,但是我打穿过马克思佩恩的游戏,一代11遍,二代15遍,还找遍了几乎所有网上的游戏MOD,只为了体验不同角色下子弹时间的快感。
记得大学时那段时间天天在国外论坛下载无比庞大的MOD文件,以至于室友整天抱怨我占用了太多带宽。
这部电影对我来说是个惊喜,首先在于它几乎完整无缺的复制了游戏的一房一景,一花一草。
从警局,歌舞厅,办公室,天台,电梯,地下铁,飘雪的街道,破旧的房屋内景,以及原作中最令人难以忘怀的妻儿遇害场景,在失焦且扭曲的镜头表现下,显得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结尾一景做了巨大改动,原作中的直升机没有出现,但仍可看出飞机平台的造型和设计与原作中的相似。
子弹时间的运用同样是个意外。
最起码在数之不尽的动作片模仿了《黑客帝国》的这个绝佳创意,以至于该创意快要成为俗套之际,还能有此表现,实在值得嘉许。
即使比起《战争艺术》中极端写实的闪避子弹,本片也丝毫不落下风,既表现了子弹的强大杀伤力,又使英雄显得酷劲十足,而且非常之物理。
最为人诟病的情节部分,也没有令我太失望。
游戏中充斥的枪林弹雨在本片中只集中出现在后半部分,这是对电影情节合理性需要的安排。
剧本中加强了原作中略略带过的毒品,使之成为主线,从而为复仇故事安排了更有据可依的缘由,更解释了佩恩为何在结尾变得如此神勇无敌,能如游戏中一般杀入敌阵,堪称游戏改编的神来之笔。
而众多选角与原作人物的神似,也是一绝,包括只露了几面的幕后女反派,隐约暗示本片还有根据第二部游戏剧情改编的续集。
至于吸毒后的大量幻觉刻画,无疑为全片添加了魔幻和神秘色彩,效果如何,只能见仁见智,作为我个人来看,略微显得过火,但是表现形式的创意,无疑是令人激赏的。
全片的不足,大概也就在于反派智商过低,犯了和大量动作片反派一样的错误。
另外,令人期待的子弹时间在片中出现过少,也是我给它扣分的地方。
衷心希望有续集,both电影and游戏。
Max Payne作为游戏来讲,这是一部传奇,一部经典。
直到现在还记得当年我坐在我老爸腿上,看他开子弹时间一个打十个的场景。
然而这样一部经典改编出来的电影为什么这么不忍直视…情节拖沓,转折生硬,前半部分淡如白水,后半部分强行加打斗戏。
为妻儿复仇的剧情插入的太过牵强,几次回忆杀看得我尴尬症都犯了,就算要这样玩也先多给我们一些内心戏的铺垫啊。
角色性格也烂到抠,感觉狂霸酷拽的Lupino最后连个特写都没有就怒领便当,潜伏Max身边多年的BB是个智障,我亲爱的Mona姐姐蜜汁出现,说两句话又突然不见…建议编剧回家多看看Max Payne的过场漫画,我大Max是个坚韧刚强的汉子,不是个嗑了药才能打架的挂逼!
即使我们都在为情怀买单,那也请尊重我们的情怀。
看完后我艰难的在win7系统上装上了600M大小的Max Payne 1,退出游戏时还是那句熟悉的:I couldn't stop. I had to push on.电影0分,一颗星给Max Payne这个名字,一颗星给自己十年的情怀。
马克思·佩恩》:一个小时的故弄玄虚 姗姗来迟的动作高潮这部电影改编自同名的第三人称动作射击游戏。
这款游戏深受广大玩家追捧,据说其中有好多好莱坞动作电影的叙事手法和摄影镜头。
正因为游戏大受欢迎,好莱坞才会购买版权改编成电影。
结果,游戏中枪林弹雨的场面迟迟没有在电影版中露面,看过之后还是让期待这部影片的人有些失望。
迟到的高潮 前松后紧的影片节奏观众跟着主人公的视角如同捡拾记忆碎片一样,一边追忆着往事,一边在莫名奇怪的案情中查找真相。
这种压抑一直到了约57分钟的时候,才有所改善,出现第一次大场面的枪战。
这时距离传统好莱坞编剧中的第一次转折时间或者说第一次高潮时间也就是第二十分钟已经过了三十多分钟。
无法理解导演花如此大的笔墨来烘托这些莫名其妙的死亡,本以为这些神秘的死亡是超能力所为,然而只不过是瘾君子的幻觉。
这样就把前面所营造的神秘感和恐怖气氛一下子打破,因为当观众明白到不过是角色的心理活动时,很容易产生一种“不过如此”的抽离感,以至于后来马克思自己成了瘾君子之后,这些妖魔鬼怪更加肆无忌惮地出场,但对观众已经失去了威慑力。
这种吊人胃口的做法让我想到了之前遭受恶评的《巴比伦纪元》,同样在片子一开头就采用了一个濒临死亡的预告镜头,然后就回到事情发生的时间开始倒叙,而且还不告诉观众幕后主脑是何许人物,大家只好云里雾里地跟着镜头中的主角东闯西荡,直到时间点到了片子开始濒死的时刻。
主角自然没有死掉,之后的二三十分钟,就是把前面一个多小时没做的事情做完,该杀的人杀掉,不该杀的也杀掉。
我有点怀疑,这样的电影节奏是不是一种新的迷魂手段,是不是好莱坞新的编剧手段。
或许,只能给特定的非正常人类研究中心的朋友们观看。
天使的士兵 宗教化的瘾君子形象前文所提到的本片一大特点就是对人物吸食药物所产生的精神摧残运用了具象化的表现手法,即片子所提到的“天使的士兵“。
第一次看到巨大的带翅膀的影子出现在建筑物的立面时,我一度怀疑本片是讲叙一个有超能力的男子与恶魔的作战,类似于《康斯坦丁》。
加上浓重的黑色电影的风格,美式漫画的阴暗色彩,电影呈现出一种用肉体救赎自我的基督教意味。
尤其是在最后一击的时候,红色反复出现,营造了超现实风格的影像格调。
导演花了大量的金钱和时间用在主人公化身瘾君子后的心理幻觉缔造。
他头上不仅仅是黑色天使士兵在旋绕飞翔,而且天空也被撕裂,云彩被驱散,周遭一切都在剧烈燃烧,然后马克思佩恩就像《肖申克的救赎》里的主角那般仰天长啸,摆弄出很痛苦的表情。
可惜,这时候的妖魔鬼怪只不过一堆华丽的花瓶,失去了神秘感,让人觉得华而不实。
同时,马克思成为瘾君子的时间点过晚,也成为本片无法进一步描绘主角人性的原因。
总结首先先说说《马克思·佩恩》这款游戏,一共有两部。
如果你看过《黑客帝国》,为里面的子弹时间所着迷的话,你一定不能错过这部影片。
当年我刚在玩这款游戏时,一直以为《黑客帝国》里面的子弹时间是向它学去的。
当你手持双枪,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从容的躲过所有子弹再给他们致命一击,想想是多么的爽快和潇洒。
游戏的配置要求不高,几年前出的作品,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玩玩。
另外游戏的过场动画是采用漫画形式的,挺新颖的。
接下来说说电影本身,原作游戏学习电影手法学习得很成功,万万没想到改编成电影后成了一部悬疑片而不是纯正的动作片。
简单的借鉴了游戏的故事构架,但完全没有吸取游戏动作部分的精华,实在让人遗憾。
挺多只能算一部,茶余饭后,无片可看的情况下,随便找来的消遣下的地摊货。
不过话说回来,游戏改编成电影的,我觉得只有《寂静岭》还算比较成功,有那么些味道在里面。
其他的《生化危机》,《古墓丽影》,《最终幻想》,《毁灭战士》等都质量一般。
--By 白菜
很遗憾我真的不能再看下去。
马克思佩恩是我玩的游戏中地位很高的作品,不光是当时炒得很火的子弹时间概念,她的剧情我可以说是我到现在为止玩的所有游戏中的上乘之作。
虽然过了6年多,很多游戏中的剧情还历历在目,我甚至当时爱上了里面的女主角,但是看看这个片,尤其是里面那个邦女郎,动不动就来脱衣服这种哗众取宠的演技让我对这个电影的印象大打折扣!!
总之,我不会后悔没有看完这部电影,而且会庆幸我保存了对马克思佩恩的良好记忆。
Max从冰冷的水里冒出头来,这个开头让我想起了马特戴蒙的《谍影重重》。
镜头一转,房门,光从门板四周的缝透过来,像是给房门描了一道金边。
门后面传出来婴儿的啼哭。
这个开场,瞬间将我拉回到了七年前,嘴边上挂着又软又黄的胡子的我,放暑假在家玩《马克思·佩恩》的情景。
相比游戏中的那个孤单英雄马克思·佩恩,电影中的佩恩确实有点面。
电影中的佩恩除了跳进冰冷的哈德逊湾之外,并没有经历太多的生死一线间。
甚至因祸得福的磕了两瓶药水,变成了“超级战士”之后,神勇无敌,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直到最后一枪解决了大反派,正义战胜了邪恶顺带着还报了仇。
不过电影中的反派和游戏中的反派貌似还不是一个人。
这就是说,电影中的情节和游戏中的情节还不是完全一样。
Alex死得不如游戏中那么悲壮;最后的高潮也从勇闯大楼改成地下车库了。
总体上这个佩恩面了点,没有游戏中小马哥一样飞身射击的身手。
在电影我一直试图寻找游戏中的情节,意识一度游离在电影情节之外,进度条过半了之后,才强迫的告诉自己这是根据游戏改编的好莱坞电影,还是老老实实的顺着导演的思路看下去吧。
之后就看得就比较顺畅了,直到结束。
然后总结一下:其实就是一部和游戏中的马克思·佩恩重名的缉毒复仇片。
如果将之视为一般的、非改编自游戏的电影,或者看这电影的人之前没玩过游戏,《马克思·佩恩》算是一部不错的圣诞娱乐片,冷峻的画面风格,还是很好看的。
给其四星,完全是出于对游戏的热爱。
文/梦见乌鸦看完这部电影,只有一个感受,游戏版《马克思·佩恩》像一部电影,电影版《马克思·佩恩》则是出游戏,而且是一部彻头彻尾的烂游戏。
俺是个电影迷,但偏偏又爱玩游戏,所以每次遇到游戏改编的电影外自然要重点关注。
可是这么多年以来,凡是游戏改编的电影质量一直上不去,因为电影和游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娱乐载体,前者可以在大银幕前享受五光十色的心灵撞击和视觉享受,后者则突出亲自操作的身临其境之感。
游戏改编电影要承受来自电影fans和游戏达人的双方压力,电影拍的好但拍得脱离原著会遭到游戏迷的鄙视,而电影忠实原著但拍的比较烂又会得到电影迷的白眼。
回想这么多游戏电影,大部分可以与以上两方面对号入座,很少可以做到取悦两方面拥护者,数来数去也只有《寂静岭》、《生化危机2》还能勉强混口饭吃。
而本片算是新类型,即两种都得罪型。
“它就象是一部精彩的好莱坞动作电影!
”这大概是所有玩过《马克思·佩恩》的玩家最大的感受。
毫不夸张的说,俺是个《马克思·佩恩》忠实玩家,游戏中黑色无边的氛围,如互动式电影的剧情,各种电影运镜手法的应用,主人公在真实与梦境之间的切换,以及2代与莫拉之间没有结局的爱情吸引着爱好电影我,而最被玩家津津乐道的是游戏中子弹横飞的枪战场景和美轮美奂的子弹时间,正如本作的另一个译名《英雄本色》一样,这款游戏很像吴宇森的电影,双枪,慢镜头、暴力美学应有尽有,游戏把动作电影中最吸引人的部分与射击游戏结合起来,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和刺激感。
这些都是同类游戏无法比拟的,用经典和神作来形容这款游戏毫不为过。
游戏《马克思·佩恩》一共两代,个人感觉第一代难度很大,第二代火爆异常,据说明年要出三代了,在此强烈期待(有点跑题)!
所以《马克思·佩恩》的电影版自从放出消息以来便倍加关注,没想到又被泼了一头冷水(为什么要用又呢)。
言归正传,作为一个原著游戏迷,先讨论本片的忠实度,可以肯定的一点,本片非常忠实原著。
电影通篇也是呈现出强烈黑色的气氛,除了Max的人物造型,还有满天雪花的纽约游戏环境,包括直插云天的摩天大楼和昏暗无光的地铁车站。
此外还有Max的真实与梦境之间的切换,这些跟游戏中的毫无二至。
但是本片依然不受玩家待见,原因何在?
首先电影中除了不停的复制游戏中的场景之外几乎一无是处,最为心寒的是游戏中火爆的枪战在电影里难觅其踪,就连赫赫有名的子弹时间也是屈指可数。
既然原著游戏是一出火爆的ACT,别的先不说,起码电影里也应该有点干货啊。
而电影本身有点像迷魂药,整体让人昏昏欲睡,动作场面凤毛麟角而且平淡无比。
相比其游戏中子弹满天飞的场景,片中每场动作戏既没有创意也难成火爆,连满足视听的效果都达不到,第一场动作戏在公司内部,又臭又短,毫无亮点;随后的仓库潜入本可以更精彩一些,没想到又复刻了第一场,还没怎么打就结束了,而且其中一段Max“犀牛望月”的子弹时间,本来与游戏接轨,但放在这里又有点突兀,不合基调,显得多余。
最后一场大楼的决战是本片的亮点,还算火爆,但电影已临近尾声,并不能阻止《马克思·佩恩》石沉大海。
抛开游戏就电影本身来说,他仍然不是一部合格的影片。
其实本片的定位有些尴尬,说他是悬念片但有点故弄玄虚,说他是动作片又显得含情脉脉。
电影的剧情淡如白纸,说实话在这个年代剧情老套也算不上什么弊病,顶多是自然灾害。
可是编剧对角色在故事情节中行为驱动力的设置,营造悬念与创造戏剧冲突也缺乏合理性。
Max一上来就为妻儿愣头愣脑的复仇,也没有铺垫复仇的原因。
直到中间才交代清楚剧情,使得本片在叙事节奏上明显有些急不可耐而没能使主次情节的发展达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同时也丧失了安插更多精彩动作的机会,使得本片大半部分味同嚼蜡,从开始到中后阶段一大堆冗长的文戏让人看的恹恹欲睡。
另外,本片人物戏份分配没有层次感,出场的几个人物主次不分,比如越狱里的那位高人,在前半部分显的一副很厉害的样子,本以为是片中的大反派,没想到此人徒有其表,挂的相当简单,浪费感情。
再说那位背后放冷枪的幕后boss,又是一位主角身旁“恶魔在身边”的典型。
可是当时为什么不把劣势中的Max干掉,反而给了Lupino一枪,要不你就两人一块干掉,为什么非要给主角一个干掉自己的机会?
一般来说留的主角不死到后来都有用处,但是我们的boss前脚救了max,后面紧接着要致其于死地,用意何在?
这样的“仁慈”反派估计现实中人人都希望遇到。
片中像是这样前后矛盾、张冠李戴的情节比比皆是,看到电影里人人嗑药后产生幻觉,本片就像是在编导们嗑药后的产物。
片中的一些场景设置和为数不多的视觉效果能为这部烂片加少许的分数。
与游戏场景类似的气氛渲染和昏暗的色调让我们感到倍感亲切,幻觉之中的CG恶魔做的也有可看之处,除此之外,这部电影毫无观赏价值,整部电影还不如其片尾字幕做的漂亮。
关于本片的演员,刚听说马克·瓦尔伯格要扮演Max有点失望,个人心目中Max Payne的最佳扮演者是基努·里维斯,后者在《地狱神探》中的颓废扮相与Max极为相似。
看了电影之后感觉马克·瓦尔伯格版Max Payne从扮相上还行,只是他那永远不高兴的臭脸看上去很别扭,好像谁都欠他500块钱一样,拜托,一个颓废英雄并不是整天皱个眉头就能诠释的,此男今年的两部片子都很次。
新任邦女郎Olga Kurylenko在预告片中还以为他是女一号,结果出场没5分钟亮了个骚就被大卸八块,实则遗憾。
越狱中的小苏实在有点浪费,在片中秀了几下肌肉之外毫无作为,最后死的也比较窝囊。
本片的导演麦克·摩尔,其前作《深入敌后》和《凤凰劫》还有点看头,感觉这个导演在处理动作戏方面还有那么一手,可是电影出来是这么个文武兼废的畸形,难道也中了游戏改编电影的魔咒,一拍这种电影就神魂颠倒?
俺一直很不明白,不管游戏做的相当经典,几乎每个游戏改编的电影水平都是中等偏下,游戏中也不是没有饱满的人物和曲折的故事,更何况《马克思·佩恩》这样的电影化游戏?
难怪capcom要自创一部CG电影《生化危机:恶化》来叫板索尼的电影版。
其实《马克思·佩恩》完全可以让游戏的创造者Sam Laker来撰写剧本或者监督制作,找几个三流编剧和二流导演就想改编经典游戏?
这样的春秋大梦也只有在这个白日梦横行的年代敢做作。
看到预告片的时候对这部电影还是小期待了一下的,毕竟这是我最喜欢的游戏(系列)之一。
马克沃尔伯格的苦瓜脸很适合苦大仇深的佩恩,预告片风格也不错。
先说说优缺点吧。
这部电影用类似Sin City和300的那种镜头,用灰白的主色调塑造冬天里的纽约,十分契合原作游戏的氛围。
马克沃尔伯格对角色的把握也很好(虽然他因为怕游戏上瘾而拒玩原作游戏,看着助手通关-_-+),确实是一个因为妻女的失去而消沉,为了调查妻女命案又不惜一切的探员。
剧情忠于原作,主要角色的气质都和游戏里面很接近呢。
虽然黑帮部分这条剧情线被删除了,但是码头场景出现的货轮也是向原作的黑帮军火库致敬。
电影里面把原作首创后来各种游戏里用滥的Bullet Time,处理为枪战时的表现手法,而不是黑客帝国那样主角的能力,也使得电影设定符合现实。
主角磕药之后的感觉,是全片的亮点。
被当作新型毒品的军用迷谜幻换剂记(这个词好像是和谐词)Valkyr,作用就是让人进入幻觉状态把对方当作恶魔而陷入疯狂杀戮。
当佩恩站起身来,而纽约在他眼里陷入地狱烈火的焚烧时,如果是在影院看一定很震撼(我看的是影碟)。
最后在大厦楼顶的停机场,和游戏一代的最终结局一样,一切结束了。
区别是电影最终战是把制药集团的干部BB做掉了,而不是老总Horn。
它的优点,同时也是它的缺点。
游戏改编电影,成功如生化危机、寂静岭,都是把游戏中的要素提炼出来,而不是试图把游戏拍成电影。
反面教材首推最终幻想,电影里像RPG一样去收集9个还是多少个灵魂,每个的位置和特点都不一样,被批得一塌糊涂。
所以当Max Payne电影版过于去靠近原作,就会陷入无力表现游戏互动时的感觉,而又弱化了电影的感染力的陷阱。
电影就变成了一部粗浅的枪战片。
片子前部分 Aesir这个大制药公司一出现,不用说谁都知道老Boss肯定是出在这里的。
酒吧里有人嗑药,不明蓝色液体,谁都知道肯定是Aesir搞出来的。
所以剧情发展完全没有意外,要不是枪战刺激着神经,肯定要大呼闷死了。
这也难为了电影班底,因为原作实在是用电影手法表现游戏的经典之作,和NPC之间的互动完全是黑帮片的感觉;偷偷接近敌人时听着他们说着和剧情有关的对白,要偷听完他们的对白,还是冲进去打断他们,随你;关卡里的火场逃生,噩梦迷宫,表现力和剧情张力十足。
而对于需要游戏时间十数小时来表现的剧情,即使抛开战斗解谜部分,要完整压缩进一个半小时的电影,也是不可能的。
而编导又的确选择了最不明智的手法:压缩。
黑帮这条线整个删除,并不影响剧情的完整性,但是政治黑手这条线的删除,使得片子整个流于粗浅。
原作中,佩恩原本只是追查杀害妻女的凶手。
随着调查的深入,当发现制药公司的秘密之后,已经无法凭一人之力扭转乾坤报仇雪恨。
这时,一直暗里跟着他的Mona适时提供了Inner Circle这些政客的支持,为了报仇,佩恩成了这些老家伙的Hitman,杀入制药公司。
最后,表明了杀手身份和对佩恩好感的Mona,却“死”在尾随的杀手手里,因为之前的合作两人间产生的微妙情愫,就这样戛然而止。
最后站在大厦楼顶,望着脚下的“深渊”,他只有深深的绝望(这个绝望俯瞰的镜头,比索尼战神奎托斯一模一样的镜头早了整整五年)。
但是,如Inner Circle所承诺的,他最终被洗白了,成了反黑的英雄。
而电影呢?
佩恩追查杀害妻女的凶手,结果发现制药公司的黑幕,然后靠嗑药干掉了老Boss和他的保镖,最后就被放了?
出来还盘算着干掉制药公司 CEO?
酒吧酒保最后说“glad to have you back”,你到底是怎么back的?
就算执行公务甚至算正当防卫,也改变不了你嗑药在先的事实啊老大,你以为你是林嘉祥,说放就能放啊?
你爸也不是李刚啊?
还有Mona,原作中,她一直是Inner Circle的杀手,希望保护姐姐甚至解放姐姐,只是个美好的愿望,而姐姐很早就被杀害了。
在和她的任务目标-佩恩的接触中,喜欢上了这个型男,最后却为保护佩恩中了弹,消失在电梯间(当然这个桥段比起生化危机2艾达王坠下悬梯是晚了四年)。
2代里更是毅然和佩恩杀入Inner Circle,(严重游戏剧透注意)=========最后依然是香消玉陨在佩恩面前。
===游戏剧透完毕======到了电影里,她变成了热血太妹,一出来就决定和佩恩共同找凶手,在和佩恩杀入制药公司大厦以后,电梯间的剧情又改成了安然逃脱。
最后stuff之后的一分钟结局最雷,佩恩到酒吧见到Mona,后者扔给他一张报纸,上面写着Aesir在 Horn的带领下现在越来越牛叉。
两人的眼神交汇,明明在说“做了丫的”。
安排续集安排成这样?
虽说Horn肯定是幕后老大,佩恩妻女的死她肯定是有关至少是默许的,但是全片这个老女人也没有任何对他们不利的举动,Jason向她汇报伊战士兵(他们的实验品)的事情,她什么也没说虽然明显知情,BB求助的时候她也没有接电话,把BB做了弃子。
你们这就要去端人家老窝?
这和原作被Inner Circle半胁迫着去杀Horn根本是天壤之别。
所以,如果了解原作,你会对里面的游戏元素产生共鸣,但是无法获得游戏中对佩恩和Mona那份深深的同情。
如果你从不知道原作,那大概这部片子就是一部有着大量爆炸场面和激烈枪战的动作片。
编导对原作剧情的简单压缩,导致了大量数据丢失,依然没有逃出游戏改编电影两头不讨好的陷阱。
当然剧中的枪战场面设计的很不错,和BulletTime的感觉很合拍。
最后加一点自己的YY。
其实理想的节奏应该是进一步紧凑情节,一出来佩恩就陷入追查妻女命案的疯狂状态,自以为找到嗑药的人就能报仇,把Mona不放在眼里;这剧情进展也会符合观众的预期。
报仇是第一个高潮。
而逼供制药公司的关键线人之后,发现如果没有政府撑腰,他们根本不可能这么嚣张,佩恩如果要真正报仇只能把半个政界都干掉。
这里就是出乎观众意料的剧情疑问。
这时候Mona适时给他表明了Inner Circle的支持,然后从线人处逃脱追杀是第二个高潮。
或者佩恩没有逃脱成功,把原作的被捕剧情加入(也可以用电影里BB对付佩恩的剧情),最后,两人一起杀入制药公司大厦,杀掉无数保安,手刃BB。
想要留伏笔的话,最后Alfred Wooden会现身(如果设计Mona“死”掉),跟佩恩(观众)透露了制药公司背后的政治斗争,佩恩会被Inner Circle要挟去干掉Horn。
可以展开第二部电影的剧情。
不管怎么说,如果能认可这部片子致力表现的灰暗阴沉的氛围,能接受Bullet Time的枪战,还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片子。
主角叫Max Payne,谐音正是max pain,无尽的痛苦。
在政治和财团势力的博弈中,他身不由己,失去了一切却无处讨回公道,杀戮是最后的手段,却对于他没有任何意义。
游戏中两作的最后,两次失去Mona的佩恩,虽然杀死了眼前的敌人,但是对于紧紧包围着自己的灰暗天幕,却是无能为力。
对于迷谜幻换剂记(继续和谐)Valkyr,是北欧神话中接引英灵的女武神Valkyrie的谐音。
在北欧神话中,唯有战斗而死(影片说,die in violence)的人,才能被接引至英灵殿Valhalla,灵魂为奥丁而战。
这正符合了佩恩杀戮的宿命。
片子里作为试验品的伊战士兵的酒吧,叫Raglan and Brock,因为照明灯光的损坏缺了几个字母,变成了Ragnarock(就是北京欢迎尔),北欧神话中众神将死的“诸神之黄昏”。
如果这个能接上杀老 Boss的情节就完美了。
装腔作势,故弄玄虚。男猪愁大苦深耶稣样真是让所有人都“max pain”了。
飘着鹅毛大雪的NY好诡异吖...场景很绚丽,但有些地方情节转折太生硬,后半部节奏失调
The city is snowing...
还是游戏经典。。。
还行吧,没有想象中那么糟
剧情3星.Mark半星.特效半星.
最然有Mark参加可还是觉得电影看不进去,前面太拖沓后面直接无脑冲锋。而且故事本身也搞得有点乱。
在游戏改编的电影里还算不错的,比较忠实的还原了游戏里阴郁,诡异的基调,动作场面设计也不错。
没玩过游戏,我觉得这片还可以啊,视觉效果不错,剧情也还说得过去,比那些个恐怖游戏改编的恐怖片好看多了。
看了有点时间了。。有点忘了。。话说。。。真的还是游戏经典。。。
前3/4狠命铺悬疑片路线,后1/4回归游戏特色。可惜3/4漏洞百出,还不如瑟瑟一一,老老实实从头到尾都是枪战
除了那个隐晦的黑天使形象,别的一无是处,完全符合一部游戏改变电影所要具备的素质。
当年玩的很黑皮的一款游戏,很怀念
2009-01-15,整体都太莫名了。4
2009.4.4 DVD
游戏我没打过,听说是经典,不过这个电影吗,就不怎么得了。
这片子真是烂到一定水准了 不知所云乱七八糟……不知道游戏的剧情怎么样,但是游戏改编电影都挺吃亏的。观众没有游戏那么强的代入感,游戏的魔力就是让玩家觉得空洞无味的剧情也很有意思。游戏的话,咯啰嗦所能让你玩十几甚至几十个小时,电影把这么长的内容压缩成两小时,很容易变得啰嗦。
两极分化很明显的电影
2009-01-27,情节极度不合理,编剧极度没有逻辑性,除了些视听场面,毫无可看之处,垃圾
20081117F24暖气太暖,骑车去jw万豪参加活动也不寒碜。水果好饱。风很冷。熊猫配了把钥匙给我,说地位又升呀。他早早插了热水器电源等我回。两人蹦跶去楼下买苹果。达摩流浪者最后几页还是没有看完,被这个片吸引。色调真冷。也真夸张。剧情烂,劲不大。全是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