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得曾经不这样也许你在13岁的时候没有这么坏 也许你的思想还没有到这种时候但在你长大之后回想起来你没有想过要这样子颓废么他只不过是 放大了我们的曾经
看完十三岁的时候没想太多 除了觉得美国人长得真是老之外一直快进快进 到最后Tracy被背叛被误解后和Melanie精疲力竭睡去倒是被触动了一下,想到自己的十三岁也是有这样的坏朋友然后丢掉校服疯狂的想有男朋友(尽管没有真的见过面),学着坏朋友那样把没发育完全的身体急切的用少之又少的布料掩盖, 路人惊讶的目光全部当做欣赏 十三岁的自己自信的可笑 把自己的年龄说成18岁 学着满不在乎学着说脏话 发各种暧昧的或者接受那些下流的短信 欲望一点点变得越来越多,觉得到最后自己肮脏又虚伪 看电影最后一幕 母子睡去,想到十三岁的自己最终觉得愧疚的自己和妈妈也是这样沉沉睡去 十三岁就是这样 什么都想尝试 什么都想手欠摸一摸,庆幸的是十三岁的自己终于和自己远去 面对现在 偶尔看见寒冷冬日 一群青春脸庞的女生约莫十三四的样子却坚持零下10度为了露出细细小腿把保暖裤偷偷塞进书包 那些十三岁的手欠的日子虽然像刺青一样在生命里永远抹不去,可如今用时光的衣袖轻轻一挡,便什么也看不见了。
原来,也是部大有来头的影片.第76届奥斯卡.但,我真正在乎的,根本不是这个小金人的荣誉.第一次看,是Fox借我的.即使如今是第二次看,感觉还是相同的,不差一毫...而更深刻了.自愧不如,感叹,汗颜..(但没有效仿的意思),痛心,难过,无奈......其实,我明白她的感受.真的是明白的那种.我与她一样,在某种方面.但是,她比我更严重.大概是我的勇气不够她多,大概是我的伤痛不及她那么疼痛,大概是我比同龄人更成熟,也更为内敛,因而也更容易控制,忍耐,理性......大概......大概吧.......的确,我如她般.我也会自虐,但不是割.我会做的,只是咬...咬手.......直到感到肌肉将被撕裂,肉体的痛意稍微麻痹了精神的痛楚,才松口.转儿咬其他地方.如此般呵..忘了自己是何时开始这样的,微有记忆的是高一.但是,忘记了不代表不存在.看到她自虐的场景,我觉得很痛心,亦很难过.那种痛楚,仿佛是刀子划落在我左手上,真实地,深深地.每一个细胞为之而窒息几秒钟.因为我明白,不知在将来的哪一天,我也会如她般拿起刀片,狠狠地割落,在极端中寻求解脱.
是的,人人都有十三岁,所以都有过叛逆的欲望,却走向不同的道路。
一个词,选择。
记得我十三岁的时候,我也曾像Tracy那样,用刀片划过自己幼嫩的手背。
直至今日,手背上还留有一条不深不浅的疤痕。
这是为了什么呢?
这样的痛感是为了什么呢?
也许当时也未必清楚。
当我二十岁的时候,再看这样的电影,对这样的女主角,没有任何同情,因为怎样都是自己选择的。
如果我们只用一种悲观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那么我们眼中永远没有值得去爱的,永远都是别人欠我们的。
这不是大道理,这只是一种真实的体会。
所幸电影的最后,Tracy在母亲的怀抱中恢复平静,也看到母亲那双为生计所染污的手,我想她开始明白,究竟谁才是真正爱自己的人。
不论是十三岁、十五岁还是十七岁,其实大家都在经历,都在成长罢了。
那些伤痛,那些痕迹,也不过是一种回忆。
“如果我是她老妈早就一巴抽死她个七佬了!
”当Tracy带着挑衅的眼神摸着一望平川的胸部晃着双腚一边向Mel逼近一边说着“No bra,no panties。
No bra,no panties。
No bra,no panties”的时候,电脑前的舍友终于忍不住拍案而起,爆发出开头那句怒吼- -。
是的,如果我是她老子,绝对会一巴拍死她。
百变发型,烟熏妆,红唇,低腰裤,唇钉,脐钉,露肩,露脐,豹纹,粗口,嗑药,酗酒,自残,ML,勾引,逃学,偷窃,颓废。
芳龄十三,嗯,芳龄,十三而已。
我十三岁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短发,中分,钢牙,四眼,宽大校服,褪色长裤,过长的袜子,土得掉渣的凉鞋,踩着生锈的14寸自行车在学校和家的两步路之间穿梭。
是一个在穿袜子时会不小心连裤脚一起塞进去在去学校时被笑了一路还浑然不觉的白痴。
是一个分泌着雌性激素却在大家眼中为严重发育不良的小男生的小家伙。
除了偶尔爆爆粗口,考试作作弊,带着青春期的叛逆在某些无关紧要的方面和家里顶撞一下之外,我自认为还算是个好孩子。
Tracy的十三很华丽,万众瞩目,惊世骇俗。
我的十三很平淡,现在想想估计当时全校千把人,认识我的只有班上那62个而已。
然后十三岁的Tracy被背叛,被留级,被唾弃。
而十三岁的我平平淡淡地度过了十四十五,然后在省重点中学继续我的十六十七。
也许平庸不是没好处,也许前面那半句想法就很平庸。
我不想讨论青春残酷,不想描述这场华美的叛逆,这类青春期片子在我闷骚的夜晚已经在电脑上放映了太多太多。
那啥,吐啊吐啊就习惯了,看啊看啊就乏味了,再说咱也过了那压抑苦涩的青春期奔二去了。
尖叫,唯一能让我不习惯不乏味的是Tracy的尖叫,Tracy对Mel的尖叫。
她叫着妈妈妈妈我不是你的宝贝了,她叫着妈妈妈妈你不准随便进我房间,她叫着妈妈妈妈你不能看我换衣服,她叫着妈妈妈妈你不准碰我!
是不是很熟悉的句子,是不是在某年某天的某时,你也曾对你妈妈这样子吼过,以歇斯底里的声调,唯我独尊的语气,是不是。
是,很熟悉。
我看着看着在想是不是也有那一个时刻,我妈妈也曾像Mel一样拼命撕裂地板或之类的事,转移女儿在她身上发泄的怒火。
也许有,也许有,但我印象中只记得在高考结束的那个暑假,我把房间里一切能砸的东西都砸了,然后倒在床上沉默。
我妈进来,收拾房间,走之前说了句,你知不知道你这样我比你更难过,带着很浓的哭腔。
那是从我小学高年级开始,就再也没有听过的声调。
为了满足Tracy新衣服的欲望把硬币都淘出来的人是Mel,为了Tracy生活辛辛苦苦赚钱的是Mel,最后以沾满染发剂的双手抱住崩溃中的Tracy的还是Mel。
Mel是谁,是妈妈。
我说我如果是Tracy的老妈绝对会一巴抽死她,所以我不是Mel,不是一个永远站在女儿背后支持的母亲。
也许我该给自己一巴掌,为了我曾经乃至现在仍在继续的十三岁行为。
十三歲的時候我初二。
十三歲的時候學校有作風大膽,卻獨缺火辣與美貌的人。
看了片子才發現,十三歲的小孩兒,在經歷著怎樣的誘惑與現實。
極容易轉變的價值觀成就了她們迷茫與淫亂的十三歲。
對未知事物的絕對好奇心,讓事態一發不可收拾。
快結尾時,小丫頭片子被媽媽強抱著哭,突然感覺很溫暖。
眼淚過後,一切過度到曾經,變成經歷。
然後在黃昏的午後,用相擁而睡的沉沉夢境化解現實。
文/胡子13岁,初一,抽大麻,对着男孩儿会摇着屁股说:“想干我吗宝贝。
”刚上初一的时候,许多本应该不清晰的东西都慢慢变得清晰起来,例如哪个姑娘漂亮,哪个家伙特别欠揍,谁和谁经常玩,社会上谁又能叫来更多人。
这部《Thirteen(芳龄13)》,按照郭敬明老师的话来说,那就是一部青春残酷物语。
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无论哪个学校,都会有坏学生,好学生。
坏学生每天旷课,不听课,欺负同学,打架,也是这样到了期末。
好学生坚韧不拔的学习,任由别人的欺负,也是到了学期末。
初中生活我一直认为对人生的改变颇为大,刚刚由孩童转变为成人的一个巨大过程。
记着小学的时候谁跟我说一句“王八蛋”都敢把命搏上去了。
可是我却忘记了我上初中以后第一个“操你妈”是什么时候顺其自然的说了出口。
那个时候的我周围由一群当时学校里最坏的哥们儿们,可以说看谁不爽一帮人或者几个人更甚至独一个就会冲上去打,然后打完之后蹲在被打的人旁边笑呵呵的说:“我在这里等你叫人过来,来,拿我的电话给打,我看你能叫来谁。
能把我咋。
”初一的学生能有多大的仇恨给人头上盖板砖呢?
周围同伴的欢呼声,我忘记了在什么时候第一次听见别人说“你牛逼”的时候将手上的板砖向那个人头上盖了过去。
第一个姑娘,第一次初夜,第一次为了姑娘打架,第一次我的姑娘被别的姑娘打。
那个时候我的同学们在做什么呢。
啊,他们在学习《济南的冬天》呢。
我在后操场的厕所抽烟跟哥们闲聊的时候,我听见他们念道:“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第一段懵懂的恋爱发生又结束,上课耳朵戴着耳机听歌,没事儿干拿起刀子给自己个胳膊上划过来划过去,看见鲜血渗出,又看见鲜血愈合成发痒的痂。
晚自习因为要打架所以旷课到学校门口和高几级的学生一起喝酒,那个时候我听见他们念道:“这时我便每年跟了我的母亲住在外祖母的家里。
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
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喝酒发疯,在院子大吐特吐,回家跟父母莫名其妙的吵架,骗父母钱说要补课,然后拿去上网或者喝酒。
对着父母乱吼,然后直接跑出家门几天不回家,和朋友在外面租房子住。
找人给耳朵上一次性打了七个耳钉,身上并不缺钱,却和哥们去找人收“保护费”,为人要钱,虽然每次可能就是几块钱,可是依旧陷入当时的那种愉悦感。
那个时候啊,因为问人要钱,被告到了班主任那,我站在班主任办公室罚站,听见教室里的同学们念道:“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
倘若要我 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因此 ,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和哥们拜把子,和女人喝交杯酒,虽然找个漂亮姑娘表白,然后上床或者叫出去在哥们儿面前显摆一下就分手,听见哥们说你看:“你把那XXX甩了听说人家今儿个可在教室哭了一天呢"。
心中却并不感觉愧疚,反而有一种得意洋洋的感觉,仿佛那种这么漂亮的妞,我都不要,何况你们呢。
这个时候我遇见了她,不敢说特别漂亮,也不能说特别棒,但是初中的学生啊,那是单纯的,就是想和她在一起,也不打架了,也不喝酒了,就和她在一起,出去玩儿,去河边,去看VCD,懵懵懂懂的上床。
兄弟问起来还要特不屑的说:“上床这种事情啊,那可就得熟能生巧,你们还嫩。
”终于,她走了,离开了这个学校,感情也就断了,我伤心的趴在课桌上喝酒,喝到迷迷糊糊的时候我听见他们说:“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
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
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
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整天在网吧呆着玩游戏,嘴巴上叼着烟,一只脚蜷缩起来在凳子上,熟练的在键盘上操作着,到中午放学的时间了,和哥们走到学校门口找人借钱吃饭,找人借钱上网。
没事儿了就去理发厅和熟识的人聊天,然后把头发夹的特别整齐,那个时候挺流行。
听说现在连90后非主流都不屑于这种发型了。
这个时候已经有一帮好的学生跟我玩在一起,他们时不时参与我们的打架,旷课,慢慢的和我们一样坐在最后一排,或者干脆不去教室了。
我们把酒言欢,我们杀气腾腾,我们去饭店吃饭不给钱,吃霸王餐,然后逃出来一起哈哈大笑。
虽然可能只要30多就够了。
然后嘴巴上牛逼哄哄的跟别人说自己吃霸王餐的事儿,可是内心却下定决心,再怎么以后也不能去那了。
逐渐有些孩子远离了我们,有些孩子由好孩子堕落成了这个样子。
我已经不记得谁带坏了我,我又带坏了谁。
快下晚自习了,我走进学校,准备去围一个人,我们经常这样,害怕对方一放学就跑了,所以提前到学校他们班门口等。
经过教室我听见他们说:“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有些哥们留级了,又认识一些上一级留级下来的哥们儿,当然也都不是什么好苗子。
出入酒吧,琴行,拥有了第一把吉他,写了第一首现在看起来压根不是歌的歌,听着活结,听着枪花,操着姑娘....突然有人说:“今天你们毕业了,我希望你们今天以XX学校为荣,明天XX学校以你们为荣。
”哦,原来是校长在毕业典礼上说话。
曾经把酒言欢拜把子,别人捅我一刀,他们能连命都不要去捅别人的哥们儿们现在还有几个在联系呢。
呵,听说XX要考公务员了,听说XXX吸毒进号子了,听说XX孩子都有了,听说XXX啊,那可牛逼了,玩乐队都老演出了呢,还有那个谁现在听说乖的很,戴个眼睛在学校刻苦学习呢快出国了。
我看完这部影片,忍俊不禁的回忆起了那些遥远的故事和那些音容相貌都已经模糊了的人,我的十三岁啊,我仿佛看见了他,他在记忆的风中奔跑。
而我,看着十三岁的我淡淡的微笑了,我说:你好,我是胡子。
他生气的要过来打我,说:“去你妈的,爷才是胡子呢。
”我转身离开,穿着我的西服革履走,低下头轻轻一笑,是啊,得步伐加快了,再慢一点,我可就要迟到了。
今天的工作还很多呢。
文章出处:www.huzibeer.cn
首先音乐很不错。
关于像艾薇这样的女孩我生活中也有接触,她们看起来好像很坏,但是人很nice,和她们出去玩还是挺有意思的。
和艾薇不一样,艾薇最后背刺翠西是我没想到的。
也可能是因为我遇到的都是和我一样的成年人,只是一些小众文化的爱好者,心性没有那么扭曲。
这个电影让我最感动的一点就是最后翠西的妈妈亲吻翠西的伤口,即便翠西说放开她但妈妈还是用力地抱住她。
看到这个地方我真的流泪了。
但是叛逆定在13岁会不会有点太早了?
如果这个电影年龄设置在15岁,16岁左右我都觉得没问题,可这才是13岁啊,13岁就吸烟喝酒,飞叶子,搞两性关系。。
我很好奇这两个演员演这部电影的时候几岁
是很简单的电影,却没有单纯的快乐。
看完后只有满满一缸MARLBORO和灰烬。
和我一样的舌钉与脐环,比她多的文身。
我们都一样不痛苦。
一样抽烟。
不同的是肤色和我美满的家庭及好的朋友。
我是多么幸福的小孩啊。
几乎同样的年龄做着同样的事情。
结果却那么的不同。
我为我的幸福脸红。
我们应该是得到教训的孩子。
我却自得其乐。
随便看看,仿佛看到自己的背后。
我总是喜欢这一类电影,这一类电影总能让我歇斯底里的爽快。
也许恰恰就是因为,我的生活中,永远的缺失着那样一种歇斯底里,也许在我的生命中不出现一次这样青春期的歇斯底里,我永远都不可能长大。
虽然我已经遗憾的“长大了”。
我所存在的环境太过完美,健康幸福的家庭始终快乐,学习生活不温不火,同样幸福家庭里长大的朋友。
无论从哪方面,生活似乎都从未给过我一次歇斯底里的机会。
有的时候,我甚至似乎在潜意识里羡慕那些被社会击打得体无完肤的生命,羡慕生命中能有这种绝地反击的可能。
也许我太害怕平庸,但并不是害怕默默无闻。
也许,我心底始终有一股可望,想要在生命中有一次歇斯底里的呼喊。
也许,我只是害怕平淡,害怕上一辈最期待我们拥有的平淡。
也许正是这样的原因,让我对一部电影感叹不已。
让我在看到那些晃动的镜头下偶然迷失的生命时,在心底反反复复的使劲感慨。
其实原本,迷失的概念就很模糊,生命中的迷失,其实正是成长中的必然。
有时候觉得,确实的那种迷失,反而成长得很不真实。
其实也许原本,对于某些人来说,那种晃动的生命甚至不能被称之为迷失,只是每个人,绽放生命的形式不一样而以……
一未成年没文化的人写的剧本能好到哪去?不就是各种问题堆一起,这种片子太多了好吗,一点都不出彩。居然还能是Evan代表作,真是哭笑不得。
从另一种角度看,Evie又无情又有能力,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白莲花反派…… 评论里说她们的13岁太过,我身边真有相同的,少了点叶子,多了点x…… 至于结局和情感共鸣,导演显然知道她片子的受众是我们这群拥有比较normal青春的人,或者少部分叛逆过的。现实里Tracy家这样的社会阶层不允许试错,没有结局就是结局…… 总之,问题teenagers多半是病态家庭的投射
没有任何惊喜但也没有任何闪失的残酷青春片。元素不外乎交友不慎,父母感情不和,和大人世界的疏离,毒品啤酒性。这些我们早已在美国派和成长的烦恼里领教过了。只是小纯洁堕落的太快,醒悟的力度又太小。难得的是其中一姑娘是编剧,而且看这些能直能弯的美国小妞一会纯情一会朋克真的很让人血脉喷张!
Evan Rachel Wood精湛的演技让整部电影熠熠生辉,是一个天然的演员/明星,但是就好像Billy Eilish的音乐一样,一切的疼痛和阴郁都停在表层,也只会用一个又一个更突破下限的事情保证观影的注意力。holly hunter不管演什么角色都是那个好人心肠呀,又甜又好看。最后那首liz phair也是声入人心。
非常喜欢,强烈推荐!
不喜欢.....
太尼玛闹心了拍得再好也只想给三星 那个碧池真是不要碧莲 对了看着看着觉得女主长得好像教室别恋的男主…
资本主义下的青春故事 没啥
14岁的编剧妮基·瑞德虽然演技一般,但写的故事不错,小主演埃文·蕾切尔·伍德的表现实在令人惊艳不已
外国13岁的故事我得拿来当18岁看 很多年前看的 20岁回想起来才觉得好看
我13岁的时候还在看还珠格格呢
两个十五六岁的演员演《十三岁》,还算说的过去。可怕的是,那个十五岁的演员(女二号)是本片的编剧之一!!女一号的脸很标致。
所谓的画面饱和度跟着主角性格变化走...感觉在气氛上还挺管用的,摄影剪辑赞
突然想起了,我擦真没头没尾奥,当时怎么找到的那
nikki reed天才少女编剧女配。evan rachel wood真是什么型都合适啊,连搭配曼森都行了啊。
矮油叛逆期的小盆友絕對不應該看的電影之一。可惜沒人在我年輕時候告訴我。
2003年的纽约时报影评毫不留情地把Evie称为邪教主、心理操纵大师;然而在二十年后当社会已经在关注问题青少年时,很容易意识到真正的villain不是Evie,而是整个社会对青春期少女的照顾不周,当生活本身已经满目疮痍的时候,没有保护网是多容易坠入深渊。本片作为Hardwicke和继女Reed的处女作,在拍摄野蛮生活时显示出惊人的高效和准确,仿佛醉酒的手持摄像机和从低饱和度到逐渐冷却变蓝的色彩处理无一不直接表述主角Tracy的心境,从被忽视的忧郁症到生活逐步崩坏解离的自暴自弃。情节足够戏剧性,但又没有脱离真实,在这两者之间是你能预想到在一个13岁少女身上发生的最糟的经历,最残酷的底层生活比任何恐怖片都要令人恐惧。
Evan Rachel Wood也演的太好了吧,可以值得奥提的水平,这部片表现出来的纠结与挣扎,确实是没有想到如此有爆发力的一部电影,让人深感其中。
十三岁是一个有点尴尬的时间节点,在那之前什么也不懂,而在那之后什么都会了。
只要人在动 镜头就跟着晃 后1/3莫名其妙的褪色处理 100分钟拍得像3个小时那么长 两颗星献给 Evan Rachel Wood 我最讨厌的女演员 哪里有她哪里就有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