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戛纳电影节获奖的短片,第一时间就找来看了,这是一部关于家庭观念的影片。
①故事内容故事主要以对话和回忆构成,讲述了导演和他母亲关于性取向的问题进行的争论。
很多老一辈(应该是基本上)对同志的接受度很低。
但是进过他们的对话,戳动了我的痛点,尤其是他母亲说,她生下了他是不是个错误。
导演对他母亲说了一句,我们都没错,我们都没错。
长辈希望看到晚辈结婚生子,这就是他们这辈子最大的满足,但是她见不到了,哭了。
他们都哭了,哭得痛彻心扉。
②拍摄手法在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对他的拍摄手法感到很惊艳,基本上都是回忆的画面,对话都是想旁白一样一同进行,还有一些导演自述。
其次,我对摄影的画质很好奇,很有老胶片的感觉,不知道是因为转载过多/盗版的缘故,还是由拍摄工具有意为之(因为画面中导演确实举着一个东西)。
如果真的是后者的缘故,那我很赞同一个网友的一句评论,他的摄影可以改变以后摄影的思路(原句差不多是这个意思,之前在他的另外一个短片评论里看到的)。
我是很喜欢这部短片的。
这就是我这部短片的一些自己的感受。
(原载于虹膜公众号)《当我望向你的时候》,戛纳予以了酷儿棕榈最佳短片奖的回馈。
这一届,短片、温州、90后,成了中国电影人与世界影坛沟通的关键词。
一方面,更多人感受到了中国年轻作者与地方叙述、私语影像相结合的魅力,而另一方面,长片,特别是非新生代导演的长片,再次零入围的事实,不外乎宣示了中国电影与世界影坛的进一步脱节。
戛纳当然不是衡量电影的绝对标准,我们可以不用功利算计奖项多寡,但是无法忽视因为各种原因无缘的中国电影,还要花费多少力气才能重新找回自己的语言和声音。
中国电影确实难。
不稳定态势下的行情持续走低,使得电影这盘生意愈发集中在固定步调上,保守,重复,潜入主流,自我压缩。
太多曾经生猛的、锐意的导演在某个人生或产业的阶段,不约而同步入精神的中老年,随着暮气四合,别说他们能够枯木逢春,单是初生牛犊,也难有几位可以不那么计较地走出头几步。
所以《当我望向你的时候》的导演,1997年出生的黄树立,就有非常宝贵的真诚和无畏。
因《海边升起一座悬崖》获奖的陈剑莹、因《地儿》获奖的李家和,凭《风筝》入围的李映彤、凭《口腔溃疡》入围的涂琳等等同样如此,当成熟长片输出有限,他们更加是这次世界影坛上的声浪。
不过最出圈的,还是影后竞争者汤唯的温州老乡黄树立。
获奖是一大原因,而这些天Festival Scope网站提供了难得的正规渠道,也提升了国内影迷的戛纳参与度,哪怕很多人因为没能搭对梯子而遗憾止步「Sold Out」关,此外,针对不当传播的热议,也提高了电影的知名度。
再者,这本质上是一部关于年轻同性恋者的私故事,题材依旧的禁忌与当事人的自我袒露也能勾起更多兴致。
黄树立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毕业之后,以电影专业MFA候选人的身份去了纽约大学,在他重返家乡的日子里,就带着新买的超8摄影机随处记录周遭人等,直至他选择跟家人出柜,扭转了这些本无目的的素材的立意,也扭转了自己作为电影人,更作为中国式儿子、同性恋者的轨迹。
也就是说,原本的城市记录与人物捕捉,最终会人为却自然而然地,指向一种家庭的传统困境,以及一种个人的生命抉择,而这,又贯穿了国内千百年的所谓传统束缚。
观看《当我望向你的时候》,我们能够看到故乡在以一种碎片化的模式交错呈现。
在超8mm/16mm胶片上,温州的日与夜、市区与郊外、家人与陌生人成为观察的对象,也成了最大的风景。
身为一位电影摄影师,他带有清新文艺气质的处理,使得画面具有生活化的充沛诗意。
而他拍摄的行为本身,也夹带着童趣,他会饶有兴致地把视角对准飞起的塑胶袋,会通过影子的动作跟自己的镜头打招呼。
有点游子归来,在召唤过往以及过往的自己的意思。
他还找到许多故地。
比如父母年轻时工作的旧址,那里有他们婚后故事的甜蜜初篇。
又比如以前他们一家人的处所,如今住进了一位打工的女孩,他还打探了,租金是一年8000元。
琐碎的叙述性出来了,而悠扬的怅惘尾随而至。
喜事有了老去的痕迹,故乡有了他乡的性质,日升月落,人来人往,反而是自己,在历史与现下,都少了一个未来的稳固位置。
所有的事件与情感,就这样跟着画面、声音逐一浮现了。
这种复古的慢调,恰恰跟极具当下性的《口腔溃疡》形成强烈对比,后者以拼贴形式,刺激地融汇视频直播无处不在的侵入性和空虚感、恐怖意象呼应的生活态度以及女主角口腔溃疡般的痛与麻。
追求隽永意境的《当我望向你的时候》也有痛感,但那是绵长的,连皮带肉的,而且是跟家中至亲环环相扣的。
对很多跟他一样,未能遵循所谓传统去结婚生子的人而言,返乡是兼顾期待与折磨的举动。
越是偏离快节奏、独立性都市生活的地方,越会在纠缠的人际关系中遵奉习俗与规训,进而排斥导演这类异己,毕竟同性恋根本无法契合这种宗亲生活,只能带来所谓羞耻。
这时候,注定只能远离的家乡会最大程度地保留旧时印记,如同琥珀一样成为具有凭吊意味的根,而它强烈的陌生化具有排他性,把曾经的主角边缘化,直至对应上本质的「流浪」身份。
看这部短片,也有这种感觉。
用黄树立担当摄影指导的一部作品的名称来形容,就是「再见,乐园」。
短片中的流逝时光清晰可见,越是怀旧,就越是难堪,而越是新奇,就越是残酷。
这里有一个过去和当下的母亲,而母亲是跟故乡紧密关联的。
他对母亲,对故乡怀有深厚的爱,但是,却因为对方直白的排斥,即对同性恋身份、对不婚状态的抗拒,而不会被接受乃至回应。
感情投射的落败,是电影内核最明显的痛苦与悲哀。
影像处理中非常突出的一点,是精巧的割裂感。
关于母亲的懊丧、痛哭与失控,有三段声音带来的暴击。
她会拖着哭腔数落儿子,「你现在的生活,像个正常人吗?
」「我真的是生出个怪物来。
」又有转向对自己的责怪,认为都是她的错,才会让他是这副模样,看似刀口朝内,实质上往外扎得更深。
这时候,画面是晃动的景致,或是暗调的人面,哪怕是白天,也是拜祭或烧火的场景。
而在那些暴风骤雨的话音过后,会立马排上相对美好的画面,譬如骂完「怪物」后,是母亲在对付一只螃蟹的影像,继而,同在厨房中,中年的母亲被迅速切换成青春时期的模样,笑意盈盈,爱心满满。
她看得到沿途花卉的美,每每停步欣赏,但她看不到儿子情感世界里的盛放繁花,同样很美。
这些有意为之的割裂感很有情感冲击性,而不仅仅是为了解决这种现场不可能进行录像的拍摄困境。
观众很难不代入黄树立的处境,会从极其熟悉的话语里,思考曾经带给你最多爱与最大支持的母亲,为何同时也会是最不理解你,最能伤害你的人?
就像是他以一种开诚布公的方式,很努力地靠近母亲,但只能接受被否定的噩耗。
这种矛盾性,是我们所见怪不怪的。
不可否认,母亲很爱儿子,花费了无法衡量的金钱与精力,让他出国留学,走到现在这一步,因此,当儿子无法按照自己所希望的样子光宗耀祖,就感受到失望与屈辱。
在中国,甚至东亚,等价交换反而是家庭最凸显的牵绊。
没有办法收支平衡的两代人,永远无法达成平等与爱。
生命不再是一场允许你「自私」去体验美好的历程,而是从出生开始就背负债务的沉重任务。
为什么明明是私人的故事,却让这么多人找到共鸣,原因就在于,大部分的中国儿女,一代代都在默认这种成长模式,而等他们成了父母,又会传承这种教育主张。
显然,《当我望向你的时候》的情节已不新鲜。
而它进一步的动人,源自多年以来,亚洲绝大多数人依然突破不了这一情感困境。
到了这里,就不只是同性恋者的独有问题了。
我们也要看到,上一辈固然无意中展现了令人难过的交易思维,但是,被勒令担当等价商品的儿子,也让母亲在影片中成为转变基调的叙述工具。
而摘录并强化这些声音内容,已把短片与导演推向了某种关乎利用的道德处境里,毕竟具有编排意识的私密记录,已经走向了世界。
这自然不是有意为之的反击。
就像他在采访中所透露的,「一切都自然地浮现。
通过电影来质疑和展露自己,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是一场对自己内心的真挚对话,我在自我经历和记忆里漫游着,直到找到了那个最残酷的真相,这既让我痛苦,又治愈了我。
」
他需要呈现这些话语对于自己的伤害,也要由此呈现自己作为领受恩惠的人,并没有忽视这些供养,只是一度无能为力,手足无措。
终归,短片很实诚地把我们一代代人共同的问题摆在面前,如何修复彼此造成的伤害,如何审视自己,如何面对未来?
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需要摸索。
把《当我望向你的时候》的英文片名直译过来,就是「你会望向我吗?
」中英之间构成了一个伤感的问答,黄树立说那里有「沸腾的沉默」,而这的确是无数两代人之间的精准形容。
走到这一步,独属于同性恋的困境,也可以挑衅地指涉广大人群的集体困境。
而且,这部短片也可以随着中国电影的逐步式微、边缘,映射里里外外的双重压抑。
那么之后,该是沉默,还是沸腾?
对除己以外的客体的观“望”、猜测和臆想正在彻底代替呈现、表现和代言——原子化的当代人对外界客体的心理隔离和认知失能——年轻导演们的新创作困境在此片集中体现(待写)对除己以外的客体的观“望”、猜测和臆想正在彻底代替呈现、表现和代言——原子化的当代人对外界客体的心理隔离和认知失能——年轻导演们的新创作困境在此片集中体现(待写)
第一次写长评。
我太喜欢了,喜欢到我愿意放弃思考给五星。
看完第一分钟我的感受就是一句我草和一身鸡皮疙瘩,第七分钟实在不行了只能暂停。
这也是我最近第一次看完一个片子之后看到海报都觉得悲伤,然后发现人悲伤到极点是流不出眼泪的。
我觉得片中讲的是一种中国社会中游离于主流之外的人们共同的困境(性别取向、心理疾病、不婚主义、学艺术等等)。
上一代人的包容开放更多出现在这一代人的笔下,是一种被美化了的理想状态,而大多数现实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提问:你让别人怎么看我?
我怎么生出了你这么个怪物?
这种困境的形成很复杂,传统、文化、制度等等,像是无法撼动的山,搬不动移不掉又找不到翻过去的路,家长和孩子都被困在其中,只能反复问自己:是我的问题吗?
中式家庭中父母子女好像总是捆绑关系,不是在索债就是在还债,用相互折磨表达爱意。
每一种糟糕的家庭关系都能在其中找到映射,片中妈妈的台词我一模一样从我一位患抑郁症的朋友的母亲那听到过,即便只是旁观也觉得很窒息。
我认同影像中的一些情感是无国界的、能共通的,但大概只有在这里成长起来的人才能真正理解片子里面的那种复杂情绪。
我已经很久没有和父母对视过了。
我逃避他们的眼睛,逃避他们的接触,逃避他们的话语,逃避他们本身。
我知道爸爸看过我的日记。
在房间外,我看着他一页一页地翻动,全然不知我的凝视。
日记本里写了一个女生。
那是初中的事。
我不知道妈妈有没有同样看过这些日记,但我觉得她会,她是从我的头发丝到细胞都不会放过审视的人。
我搬到了新的城市,例行公事地和他们视频。
“你要多交朋友。
”“我一直都在交新朋友啊。
”“不是交女朋友。
”一阵错愕,性取向这件事我从未敢提及。
长久的沉默。
“唉。
你今天中午吃了什么?
”“吃了鱼和蔬菜。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交流漩涡,她擅长的转移话题,我擅长的逃避。
她不想转移话题的时候,便是无休止的争吵,我是弱势的那一方。
她的责备、评判、哭泣一上来就封印住了我本就难以说出的感受。
“你怎么变成这种自私的人。
”“我们辛辛苦苦给你出国读书的钱,你回来就是这样吗?
“”我们每天担心你,你爸爸头发白了这么多,你什么时候关心过我们。
“”除了我们,谁还会对你这么好。
你反正现在是不听我们的,等你出社会就知道了。
“”中国人就是要传宗接代、建立家庭、孝顺父母。
你是中国人就该做这些事。
谁不都是这样过来的?
你为什么就要不一样?
““你根本就不管我们。
我们以后老死、病死,你也不会管的。
”如出一辙的话语,除了我很少做到树立那样尽力地去说出自己。
我们日渐稀少的面对面相处里,大部分是平静,或者说普通的。
他们总是有空闲就带我出去,去那些新建的地方,试图弥补上我不在重庆时飞速发生的变化;他们兴致勃勃地给我做饭、买一堆我一年只能用得上2次的家居用品,好像我还一直和他们住在一起,还是那个从出生起就在家里被他们操心的女儿;他们不厌其烦地邀请我去和他们散步,我偶尔会同意,散步的大多数时候我选择默默听他们说出的一切,想听的,不想听的,几乎不太说话地走完全程。
当这些画面被写下,或者被八毫米拍出,它们也会蒙上温馨的质感。
但旁白总是在的,那些无法消解、令人痛苦的话语和鸿沟是埋在日常里的裂缝。
平静下深渊在涌动,于我于他们,皆是如此。
更糟的是,我总想逃开和忽视的裂缝在不经意间也变得越来越宽。
现在,我站在妈妈生下我的年纪,过着与她截然不同,令她百思不得其解的漂浮人生。
从一地游荡到另一地,生活始终悬浮。
我体内流着重庆的山、水、树,但我好像回不去了。
奥卢给我力量和自由,用温暖的手将我推上自己的道路,但我好像也回不去了。
越走向世界,世界就越大,我跟着那个虚无缥缈的东西到处乱飘,试图找准时机抓住它。
它是什么,它有多重要,我不知道。
相遇、告别、重逢,亲近的人们渐渐散落在各地。
树立和朋友们的欢乐时光,也是我和朋友们的欢乐时光。
我漫长地生活在自己的奥德赛年里。
I can only look at you from behind.
导演的画面符合我的审美,是那种自然而然的美学流露。
旁白娓娓道来,自己的声音讲述自己的故事很适合,但文本不算惊艳,比如说“他是我,她也是我”这样的话,看似很有哲学味道,但其实太过频繁出现在时下各种媒介中。
片子最珍贵的还是那段和母亲的对话,特别是最后共同哭泣的片段。
“我不知道做错了什么?
”“你没有做错什么?
”着实令人动容。
母亲是善良的,她还在为此寻找自己的错误。
有时候可能不是某个个体的错误,而是社会的病。
我最共情的是很多人似乎都有让自己不得不偏离固有人生模式的事故和故事。
它们可能是我们撕开规训社会给我们桎梏的切口。
而人生的大山需要我们面对,可能也正是它们的存在以及我们的勇敢,才让我们更能创造独特的人生,尽情体验人生的奇妙。
和他人的谈话录音原来可以以这种形式做成视频。
之前想过我爸妈来美国之后,我们可以找个机会聊一聊各自的人生,然后做成视频,但又觉得录像会影响交流。
这样看来,这部片子给了我以后做我想做的视频的灵感。
而且我发现,做视频甚至电影,不需要每个画面都是清晰的。
最后给母亲的镜头,放大,模糊,噪点多,但依然可以撑得起电影的片段,不影响观众对于表达的感知。
贡献自己的隐私拍电影,为导演对电影的勇敢和对世界对自己的勇敢加一颗星。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我的内心满是愧疚和自责。
我想逃避,想躲得远远的。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你的脸上满是失望和不解。
你万般无奈,你反身自问。
过去的欢笑,亲密,无话不说,现在的伤痛,隔阂,沉默不语。
和妈妈散步时拍的晚霞一部非常个人,但又不只属于个人的作品。
感谢黄树立,感受到了满满的真诚与感动。
电影里母子的对话,让我想起几个月前与妈妈的一次夜聊。
那天夜里我们聊了好多,我差点告诉她我喜欢的人是男生。
当时,我刚结束了一段感情,好长时间都郁郁寡欢。
我刻意不想表现出来,希望可以瞒过所有人,可还是没能逃过妈妈的眼睛。
老家金色的麦浪那天家里来了亲戚睡不下,我让出床挤到妈妈房间,睡在她的上铺。
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妈妈问我最近感情上是不是出了问题,看我一副憔悴的样子。
还没等她说完我就憋不住了,泪水不停地往外冒,抽泣得说不出话来,像个受了天大委屈的孩子。
给妈妈过58岁的生日妈妈见状不停地安慰我。
说了好多诸如:没什么大不了的,你还年轻,以后慢慢找,优秀的女生多了去了之类的话,不知道该怎么形容当时的心情。
我曾经有一万次,想在她说到女生提起婚姻前就打断她的话。
和她说,永远不可能,我喜欢的是男生!
可是我说不出口,我害怕,只想赶紧转移话题,偶尔急了还会发脾气。
虽然内心不想逃避,可每当面对他们的时候,总觉得心怀惭愧,像一个生来有罪的人。
过年在老家吃的年夜饭那天夜里妈妈也和我说了好多藏在心里的话,都是有关她和爸爸的。
说着说着她也开始抽泣起来,我顿时不知所措,平日里那么要强的人,没想到脆弱的时候那么的令人心疼。
她说我好傻,和我爸爸年轻的时候一样,痴情。
妈妈在老家种的多肉夜更深了,人也更感性了。
有一瞬间我感到和妈妈之间似乎没有任何隔阂,我们是那样的聊得来,我想告诉她那个在我心里埋藏了多年的阴影。
当我准备开口时却又不知道该如何开口,绕来绕去,东拉西扯,最后还是忍住没说,我怕她一下子接受不了,她心脏不太好。
胡乱扯道:希望她做好心理准备,不要对我抱有太多期待,今后的我一定会让你很伤心。
回家串门时看到的一颗古树这样一说她反而更不安了,各种试探我,套我的话。
她叹道:唉,没办法,你是六月份出生的牛,生下来注定要比别人命苦。
(妈妈有点迷信)她不知道我要和她说的,是她这辈子想都没想过的:我的儿子是同性恋。
夜聊直到凌晨四点多,困意不断袭来,我们互道晚安后各自睡去。
缄默后的夜是那样的安谧,好像这漫漫的暗影里只有我和妈妈两个人,两个互相守望的人。
听说熏一熏可以保清吉平安之后会怎么样,我也不知道。
谁都害怕当初的促膝谈心变成今后的避而不谈。
我有预想过最坏的结局,也有幻想过最好的样子。
我一方面为坚持自我,向往自由而努力,另一方面又害怕连累家人,害他们和我一样活在阴影里。
终有一日暴风雨会到来,要么勇敢面对,要么继续逃避。
会抗争到底还是低头沉默?
会遍体鳞伤还是风和日丽?
谁都不知道。
但是,不管怎样我们谁都没错。
和妈妈一起游于抚仙湖当我再次望向你的时候,我知道我们都深爱着彼此。
看完这部电影,我久久不知道如何开口,我在回忆,回忆我的出柜经历。
我发现我的性取向大概也是在初中。
同班男同学激烈的讨论他们看的本子,可我似乎对他们的讨论并不感兴趣,在这激烈的青春躁动下我似乎无动于衷。
这一切一直到我一个女性朋友的一句话——你好受啊。
当时的我身材偏瘦,我并没有多想,可她补充了一句——攻受的受。
我好奇的向她追问,她却不愿意多说,只是神秘的告诉我,你去搜搜就知道了。
我搜过了,我也大概明白了什么。
那年是15年,刚好是贴吧火热的时候。
在贴吧里,你什么都能看到,那大概就是我的性启蒙教育。
我把它当做一个秘密留在心里,因为我明白我和大部分人不一样,我不知道这样的我他们是否能够接纳。
这个秘密我在心里藏了三年,初中三年就这样过去了,我会用网络偷偷的看,悄悄的了解,把观看记录删掉,我没有告诉任何人。
等我走进高中校园的那一刻,我有了一些改变,这个秘密我在心里保存了太久,我觉得很累很累,我有一种冲动,我想告诉别人。
在文理分班前,我班上有一个和我玩的好的男生,我有一种感觉,他是我的同类,我告诉他了,而他也大方告诉我他也是,这是我第一次感到轻松。
后来文理分班,我选择了文科,班上大部分都是女生,我感觉我更轻松了,我有个玩的很好的女生,她是个直女,甚至有些崆峒的那种,可我还是选择告诉了她,因为对于我来说她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不想瞒着她。
她知道了后很惊讶,她没有在说话,我也不敢开口,一直到放学她走到我的身边,和平常一样跟我一起放学,走在半路上她突然跟我说:“我一直很讨厌死gay,可是你除外”。
我楞了一下,嗯了一声,一直克制着我的眼泪。
我算是比较晚熟的,初中一直以来没有对谁有过心动。
但到了高中我第一次有了一个喜欢的男生,我知道他是直男,我也从来没有奢望过。
我只是把他作为我的一个奋斗的目标,他成绩很好,长相英俊,我只会把这份喜欢藏在心里,等待淡去的那一天。
我有写日记的习惯,里面会记录我的一些秘密,写完一本就扔掉,不会让任何人看到。
日记我一直放在书包里,随身携带。
我把他也写进了日记里,把一张书签留在那一页。
有一天,我妈突然说她要把我的书包拿去洗掉,要把我的书拿出来,我随口应到。
可我突然想到了那本日记,我就说还是我自己来整理吧,结果我刚走出来,发现我妈刚好打开那本日记,开着的刚好是书签那页,我突然就慌了神。
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知道我妈不是故意的,她如果真的这是我的日记就一定不会翻开。
她肯定只是把它当做我的笔记,想要检查一下我的学习,可是她还是看到了。
我的记录很明显,我一直在上面称他为那个男生。
我有向我妈主动坦白主动承认的冲动,可我有不敢。
我的内心或许还存在侥幸心理,我不知道她看见了多少,或许只是刚刚打开呢。
自那以后,我妈也没有提起日记,可她似乎全知道了,她会有时突然在我的面前提起txl相关的话题。
有一天我坐在我爸车上,我妈正在指责我爸晚上回家太晚,她突然对我爸说:一群人天天在一块鬼混,这日子还不如你和你那些朋友过得了,搞txl又不是不行。
我在旁边听愣住了。
我爸在哪说:在孩子面前乱说啥呢。
还有一次,她和我谈到她一个单身的男性朋友,她说:跟他介绍那么多那么好的对象他都不要,也不看看自己多大年纪了,又不是纯粹的独身主义,下次实在不行跟他介绍男的算了。
她是以一种玩笑的口吻跟我说的。
其实我明白了,我了解她,她说这些不是接受,而是希望我主动告诉她。
我没有这个勇气,可我想到了小学时候我和她的一段对话,这段对话在我的记忆里尘封了很久,但它给了我勇气。
当时丁克族热度很高,许多人在讨论,我妈妈有一次和我爸提起这个话题,我问我妈妈丁克是什么,我妈告诉我丁克就是结婚不要小孩,我妈还开玩笑说,早知道当丁克算了,养小孩这么累。
然后她很严肃告诉我,以后结婚一定要慎重考虑,就算不要小孩也行,又不是非要传宗接代。
当我想起这段话时,我便下定决心告诉她。
告诉她是在一个下午,我很寻常的和她在聊天,聊着聊着我突然就觉得该告诉她了。
我突然说,我是gay。
我妈突然就安静了,沉默了一下说:这可不是乱说的。
我很认真的告诉她,我不是在乱说,我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说的。
在我和妈妈说着话的时候,我爸正在隔壁床上玩手机,可我明显感觉到他安静了。
我妈妈听完我的话后,大概是突然无法接受自己的儿子真正的承认这一切,突然不知道该说什么,她说现在还是应该好好学习,不是考虑这些的时候,这些应该等你大学了再考虑。
说着说着又谈到了如今这个社会还有许多人不会接受这个群体,会有许多人会议论我。
她又说你需要变得很优秀,只有你足够优秀别人才不会对你议论纷纷了。
谈到最后我妈妈几乎要哭出来央求我说:现在不要考虑这些好吗,你现在应该没有男朋友吧。
我说没有,目前也不会谈。
她明显松了一口气,说:如果到大学你还是想谈男朋友,那就随你吧。
我知道她其实还在希望着我能喜欢一个女生,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无论她对别人如何开明,可确定自己儿子是的时候,她还是会接受不了。
后来我食言了,我在高三谈过一个男朋友,然后几个月后就分手了。
再后来我读大学了,她会在各种时候提起结婚生子的事,每次她提起,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回应她,我只能沉默。
有一次家庭聚餐,谈到了哥哥张国荣,我叔叔突然说:他不是个txl吗。
我小姨生气的回复到:txl怎么了,txl就不是人吗?
我叔叔不敢再说话,在他们说起这个话题的时候,我发现妈妈正在偷偷看我。
我知道我妈妈记得那段出柜谈话,可她从内心还是希望我能结婚生子,她所谓的接受是虚幻的,是为了安慰我顾及我的情绪说的,作为妈妈,她终究还是接受不了自己的儿子是个txl。
我不忍心打破她的希望,可我知道我终究是无法按她希望的去做。
我突然觉得第一次出柜反而不难,告诉她和说服她是两回事,我真的不知道我该怎么办。
谢谢能看完的朋友,我叨叨了一大堆废话,虽然我妈妈目前还没有接受,但我会继续坚持,我知道她足够爱我,她一定会妥协。
虽然我知道我在利用她的爱,但我只能如此。
和爸爸吵架时我总是不敢面对他的眼睛大多数争吵都是在我的闷不吭声中结束的眼泪就跟断线的珠子憋也憋不住爸爸望向我的时候,我也会望向爸爸么?
爸爸望向爷爷的时候,爷爷也会望向爸爸么?
这部电影短片只有20min,但我看了两次才真正看完,也是我第一次看短片。
初看时,静静流淌的画面,平静的语气,只觉得闷,没过几分钟就关掉了。
不知怎的,又打开了,并且完整地看完。
导演是黄树立。
影片讲述了儿子告诉妈妈自己是同性恋的一系列对话,采用声画分离的方式,带着观众看到了一家人平凡亲切的生活,听到了母子拉扯矛盾的心。
在走路的时候,在坐车的时候,我们都在想些什么呢?
于是导演就这样开始了他的讲述,娓娓道来中,像身边的朋友,跟你聊着近况。
平静的语调下,是自己无数撕扯、汹涌波涛的心。
她是被光点缀的影片,窗户玻璃反射的光、透过树叶被风吹散的光,水面上星星点点,是断断续续的回忆里渗进来的光。
追逐着风铃般的背景音乐,这本日记不断被追溯、窥探。
多么多么稀疏又平凡的日常啊!
爱人睡觉时微张的嘴父亲熟睡时胸腔有规律的一起一伏母亲切螃蟹时刀落在菜板的瞬间多么多么亲切可爱的生活啊!
但是为什么?
为什么呀!
14min20s后,一声壶水煮沸的鸣叫,和妈妈的对话猛地撕开一道口子,所有的挣扎与不解一下子暴露在了所有人面前。
我自虐似的看了一遍又一遍,光宗耀祖传宗接代有什么错?
喜欢同性追寻自我有什么错?
妈妈有什么错?
儿子有什么错?
不过是天下平凡的母亲对平凡的儿子的普通期盼!
不过是天下平凡的孩子对本真自我的探寻与拥抱!
他们都没有错。
短短20分钟影片里,儿子手持摄影不止一次地望向妈妈,只是作为儿子望向母亲那样。
结尾,那段熟悉的风铃声再一次响起,我去百度了一下,风铃的寓意是“思念”和“喜欢”。
风吹进来,叮当作响,一切都会流走。
但,当我望向你的时候,你也会望向我。
“母爱的本能能够打败任何传统文化,你们的妈妈之所以乐于臣服传统,根本不是什么时代局限性,而是只有一个原因,不爱孩子。
”这是在网上看过的一段关于母爱的话,我把最后的“女儿”改成“孩子”是觉得套进任何一做爱都是成立的。
妈妈走不出这世道设下的怪圈,只要不是从众的、随众的便是错的。
看到她用不正常去否定自己的孩子,用怪物去定义自己的孩子,用付出去绑架孩子。
这是一代代传统父母索取式亲情关系,作为承受方的孩子,从来没有人问过孩子是否想要这些。
如果这些爱,是有条件的,孩子又能否拒绝呢。
答案,不言而喻。
我没有资格去责怪父母,可他们要是真的在意孩子的话,又为什么觉得他人漫不经心的关心与唾沫重要过自己的孩子呢。
说到底,孩子开心,做真实的自己如果跟自己的本意冲突的话,那便是不听话,甚至能上升到不孝。
他们要的,从来都是听话的孩子。
上辈人的“古板”认知,只认为对错,却从未深想“对错”从何而来,谁又能裁判?!
转头一看,发现同龄人有着这种想法的人也不在少数,终究不是个体的问题。
大环境下的随主流,各种意义上的封闭让少数群体毫无生存空间,他们要么挣扎着生存,要么直接融入人流中,扮演着好丈夫、儿子和爸爸的角色,欺骗他人也试图瞒过自己,害人害己。
在夜深人静时,又是否能面对那个最真实的自己呢。
他们在寻找,他们在漂泊,他们无处可去。。。
妈妈的沉默,沸腾地沉默,那沸腾到令人窒息的声音,这一切注定了无解。
成长环境以及周遭人的“关心”让她压力大到盖过对儿子的爱,寻找不到合适的出口,只能埋怨,怪自己,怪儿子,怪当初的每个选择。
她把自己束缚住了。
另外,这其中的父位缺失,也是很值得探究。
父亲,他真的不知道吗?
倘若是真的不知道,我只能摊手。
反之,他在这场家庭“战争”里隐形了。
私电影属性,情绪足,质感佳,超8胶片摄影加分,音效、音乐刚刚好。有一点揪心,那些最终不能和父母和解的人,是怎么活下去的呢?
【2】旁白与画面都在自说自话,完全看不到二者之间有何联系。摄影当然好看,但大多数时刻都是超八相机本身所赋予的“美感”。
过于坦诚和亲密的语气与触感。超8mm质地太棒 是最契合记忆的模样。20min的影像切片即可轻盈带出大陆家庭的一个完整切面。再次证明了一点 有时候 私人的 即是世界的。创作是要绝对忠于自己才能打动人心的。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will you look at me?妈妈 为什么不能直视我的眼睛?在那里 你一定可以看见我最澄澈的快乐与笃定。羡慕如此勇敢诚挚的叙述,难能可贵。
沸腾的沉默,真好。
恭喜在戛纳和台湾,见证了爱战胜偏见
还不错。环境里能拍出来的还是太少了。妈妈的发言太恐怖了,从没看过这样的中式恐怖片。支持八圈那条评论。怀疑有艺术伦理问题。有些地方不喜欢。
或许外国人不会懂,这才是我们的中国故事。审美在线。
#75th戛纳影评人周线上展映|完全被影像与真诚的自我剖析触动,但更多是被如此典型的东亚家庭关系延展出的隔阂所击溃,那场情绪爆发式的对话,夹杂着无解且无法和解妥协的爱与恨,实在是太常见又太痛了,宛如一颗深水炸弹,哭得停不下来。
的确是私影像。同是瑞安人,对这里面的真实和窒息太明了。
影像和叙事都很做作
“我怎么会生出你这样的人(怪物)啊”,即便抛开性向讨论,这句话是多少家庭争吵时,父母会丢出的话语。所谓“隔壁家小孩”,所谓光宗耀祖,多少的寄予众望下的失望,“我们”到底为了什么?和母亲的对望,在这个社会,孩子的问题都会成为家庭中为人母的失职,也又是她们“心中失败一生”的注脚。而影像上的处理,是对这个世界的逃避,也是一次重新认识。
好喜欢啊,痛苦、撕裂但拍得温柔、举重若轻,私人影像就应该是这样的啊😭👊真的不懂以前看的某些影展获奖短片自诩“私人影像”的是在拍什么,优质vlog都算不上吧…
应该是社会的错吧
论私密影像的真诚与功利性。
很私人的影像,其实这个社会的内核多少年都没有变过,不是吗?
青春疼痛文學/故作憂傷/略微無病呻吟/昂貴精緻但過半與敘事毫無關係的鏡頭/初中小女生日記/「新概念」作文體/QQ空間說說集合…加一星給母親真誠的愛。
B站up主水平的旁白,画面酷爱捕捉风的形状,背景音细节处理很好,但故事整体还是私人化的故事,中国万万千千的同性恋都听到过的对话,没什么新意。
可以意识流,但不要意识流到仅仅把创伤摆出来。(和结界)
可能每个人有自己的观影体验吧。这个短片并没有打动我,抱歉。从影像和拍摄风格来说,可以想到许多类似的风格,因此没有在此吸引人。比较有记忆点的反而是在山里林间游泳的爸爸和摘花种花的妈妈,噢还有母子抱头痛哭“我到底做错了什么?”“你什么也没有做错”。
画面、声音和情感是割裂的。画面的质感来自于设备;独白的文本水平堪忧;找了一个讨巧的话题、讨巧的讲法,不真诚、不动人,也略做作。摄影很有美感,但和独白、对话揉在一堆就是不搭,观看时的注意力是悬空的,不知道该往哪儿放,总觉得有点顾影自怜的小资情调,创作者越悲怆,我越觉得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