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十二月

May December,忘年恋,五月的你,十二月的她(台)

主演:娜塔莉·波特曼,朱丽安·摩尔,查尔斯·梅尔顿,克里斯·坦齐斯,安德里亚·弗兰克尔,加百列·钟,伊丽莎白·于,米肯齐·泰勒,乔斯林·谢尔福,迈克·洛佩兹,乔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3

《五月十二月》剧照

五月十二月 剧照 NO.1五月十二月 剧照 NO.2五月十二月 剧照 NO.3五月十二月 剧照 NO.4五月十二月 剧照 NO.5五月十二月 剧照 NO.6五月十二月 剧照 NO.13五月十二月 剧照 NO.14五月十二月 剧照 NO.15五月十二月 剧照 NO.16五月十二月 剧照 NO.17五月十二月 剧照 NO.18五月十二月 剧照 NO.19五月十二月 剧照 NO.20

《五月十二月》剧情介绍

五月十二月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这对备受瞩目的夫妇——格雷斯(朱丽安·摩尔 Julianne Moore 饰)和比她小23岁的丈夫乔伊(查尔斯·梅尔顿 Charles Melton 饰)成名于一本充满八卦的小报之后,他们的浪漫故事已经风靡全国整整20年。如今,他们准备送他们的双胞胎孩子去大学。同时,好莱坞女演员伊丽莎白(娜塔莉·波特曼 Natalie Portman 饰)正在为一部拍摄格雷斯和乔伊爱情故事的电影做着演出准备,为了更好地理解她的角色,她决定前去格雷斯和乔伊的家中生活一段时间。 乔伊从未真正面对过自己年轻时的过去,现在他已经超过30岁,成为了一个空巢家长,他开始直面生活的现实。在伊丽莎白和格雷斯互相审视对方的过程中,两位女性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逐渐浮现。外部世界的压力也让这个家庭的动态关系逐渐出现裂痕,导致了一系列的冲突和挑战。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我的不和我做的费洛蒙男友冬季战争今天明天特殊身份小猫跳出来3D零号追杀临时演员真情玫瑰真救世主传说北斗神拳托奇传圣诞奇妙公司理想照耀中国自我救赎洛克王国3:圣龙的守护费里亚:至暗之光撕票风云为爱担当肇事逃逸服装店的故事复仇者妈妈“骗骗”喜欢你老炮敢死队夜限照相馆麻衣神婿那就是声优特别篇变种女狼远去的飞鹰简单易懂的现代魔法强袭魔女OVA寂静人生

《五月十二月》长篇影评

 1 ) 蝴蝶的翅膀在镜面拂下细碎笔记

脑子的事情先不说,眼睛还是喜欢海因斯的。

天真是种天赋。

化妆剧情部分有一个平淡但很戏剧性的视线变动,双方通过同一面镜子互相观察,并细碎地瞟自己,然后g帮e化妆,轻声细语彼此的童年、父母,随后双方再次面向镜子,e的脸颊和嘴唇已经染着一部分g的粉色,两人在镜中的视线被粉色搅乱了一些,我的视线也开始在虚构的镜面打滑,但和之后的一次镜前补妆一样g更多地注视自己,她仍然是剧中天真的自己,但e如之前和学生所说的暗示一样,存在界限模糊的状态。

差点可以是一个改编剧本×兰花盗的“危险关系”故事,可落地得太轻太轻了,顶多褒奖一下演员发挥。

——如果我们所命名的真爱是可以用结果论的方式推判,那么我们必须、肯定是幸福和相爱的——毕竟不是这样的话,毕竟我们的选择果真是错误的话,你口中的故事,我的人生不就未免太可怕了,而人生又可能真的如此险恶,它因破茧蝴蝶最小的波动而偏向某一个不可逆的方位。

随着e这个真真假假来去自如的观察者和界限渐渐模糊的参与者的到来,g的人生故事看起来被质疑和证伪了,年轻丈夫的爱在新的语境下也被一个个“可能”和“如果”揉碎了——即便g在倒数第二场戏重新宣言了自己故事的真实。

“Grace——Elizabeth,I think it's a little more complicated than that.”——这句似是而非的grace就好像一句对e作为演员无意识的被动褒奖,波女士在“演出一个努力演出剧中人”的角色上发挥尚可,虽然不知道这种她身上令人熟悉的生涩感算故意为之还是演技有限,摩尔如今俨然一副我就是戏的姿态了,平静的疯癫感角色很适合她。

 2 ) 补充一个视角,浅谈一下对娜塔莉波特曼和Elizabeth这个角色契合度的理解

(本来想写短评的,但写着写着字数超了一点,大尴尬!

不想删,只好发影评了,从来没在豆瓣写过影评,不过既然写影评了就再多写一些吧。

)首先来补充一个视角。

制作方是娜塔莉波特曼的制作公司,她自己也是producer,剧本是她看过之后发给托德海因斯看的,聊剧本的时候托德海因斯想到了朱丽安摩尔。

摩尔也是娜波从很多年前就公开说过最想合作的演员,她最爱的五部电影里其中一部《安然无恙》也是托德海因斯执导摩尔出演的,但一直没什么机会正式认识。

所以从根本上是娜波和她的团队主导了这部电影,对于她自己来说就是一场“追星之旅”。

说这个点是因为看到短评里有人提到,托德海因斯的选角是不是在讽刺娜塔莉波特曼。

而且那条短评写得挺好的,我觉得是真的看懂了这部电影才能提到击穿第四堵墙的这一点,而不是像戛纳之后的热评,都是一些简单粗暴的“朱利安摩尔吊打娜塔莉波特曼”。

我想说这俩人的演技孰高孰低好像从来就没什么争议,但看电影不是看竞技体育,也不是做小学数学题。

所以与其说导演选角讽刺,不如说是娜波的自嘲,毕竟也是她自己看中的黑名单本子。

不过就角色本身来说,至少我的观影感受是,娜波确实很好地给予了Elizabeth作为表面上的叙事者、实际上的旁观者,一些复杂的性格设定,让这个角色变得更加讨厌而真实:Elizabeth看似做了很多努力,但其实都是机械性的,服务自我性质的。

她其实根本就懒得去理解或者共情一个特定的对象,却要逼着自己在为艺术而“发疯”的过程中实现自我高潮。

她明明一点都不在乎普通人的生活,却为了艺术还原而过度用力地戴好社交面具。

感觉这个角色一看就是那种已经从业多年、家喻户晓了却还在努力构筑代表作来证明自己的女明星。

也就是摩尔所说的“Insecure”表象之一。

对于流量明星来说,保持虚伪就是她们的真实生活,所以她对艺术的关心是肤浅而惨白的。

表演只是一个容器,承载的完完全全是她对于自身职业突破和挑战的野心。

Elizabeth不能多一刻沉浸于当下的体验和亲密关系,即使激活了自己赠送给自己的人生体验卡都难以掩饰的、经常会通过微表情传达的不耐烦,在很多镜头和细节中都有体现,就不详述了。

对此我愿称之为“理性地发疯”,和那些从事理性主导的职业,人却非常感性,所以就会特意学习如何避免情绪化处理问题的人一样:她在逼着自己发疯。

这个角色的确是娜波的舒适区。

因为娜波一直以来给我的感觉也有点别扭,出道太早,很在意自己聪明的一面,所以不愿意放弃理性的内心世界对于感知的侵占。

她年轻的时候也经常因为“太假”被一些美国人讨厌,但其实这种虚伪反而是质朴和真诚的。

所以我甚至不知道哪一刻她在演Elizabeth,哪一刻她在假装自己不是Elizabeth。

好像既要成为Elizabeth,又要和Elizabeth的职业缺陷划清界限。

希望别人觉得我就是她,又怕别人看出来我就是她。

娜塔莉和Elizabeth都是那种非常敬业没在敷衍的演员,热爱表演,且有着极致的专注力,呈现出来的形态就是笨拙、自卑和无趣的,但另一方面,又因为这种扭曲可以被透视,就显得很有趣。

但区别是Elizabeth更直面于自己单一的职业,更迫切地需要解决自己表演肤浅这件事(其实从她的视角来看整部电影也都是在挣扎于这个)。

娜塔莉波特曼本人对表演艺术的执念是比较点到为止的。

所以如果说本部电影的遗憾的话,就是Elizabeth的人物小传不够立体,除了一段不耐烦的电话之外,几乎没有什么篇幅在铺垫她的人生困境和欲望来源。

她作为一个明星的事业野心,作为一个观众对于不伦恋的本能性排斥,主观地认为Gracie一点愧疚感都没有是难以置信的,这些都是太正常的情绪了。

可以说,Elizabeth在进一步介入“故事”之前,除了一些来自女明星的造作姿态之外,她身上几乎没有任何可以blame的地方,但却仍然是悬在半空、让人很难理解的。

这也就导致了影片的后半段,很难为她的心理动线找到一个落地的出发点。

单纯从人类窥私欲的角度出发,她这个居高临下的社会身份好像也不是那么合适。

这就像拍一个推理片,主角是个侦探,他为了挑战自己而努力接近真相,但智商不足又导致他做了一切努力还是在原地打转,但你并不知道这个人到底是经历了什么才会对于挑战自己的执念深到这种地步。

那这人其实就是一个工具人,可见这电影重点在于推理,不在于侦探,只是为了不让侦探的形象看起来那么单一无趣而随意加了点道德模糊性,以便引发更复杂的矛盾和剧情冲撞。

所以立项之后我记得看了一眼简介,大概就知道这电影就算效果非常炸裂也扫不到什么leading的奖。

因为Elizabeth本质就是个旁观者。

但冲奖不是拍电影的唯一目的,我能写这么多证明它还是好看的。

至于摩尔(这篇影评也不是主要写她这个角色,有空可以以后写写),我个人觉得她其他方面没有什么问题,就是气场弱化处理得不太够。

她演得不太像个防御心理极强晚上会痛哭的普通宠物店员工,她演得太像个丑闻发生之后退圈多年、为了这段爱情放弃了往日的一切风光,然后眼看着一个把野心写脸上的晚辈过来一边尊敬理解自己一边疯狂挑衅自己的前女明星了。

不过总体来说,这部电影的主题深度、剧情的复杂性与趣味性、镜头的风格化处理、目前的媒体口碑都是相当不错的,对于波特曼的制作公司来说肯定是个不错的开始,对于男配查尔斯来说也是。

摩尔就有点像是回馈老友(托德海因斯)和粉丝(娜塔莉波特曼)友情出演在线教学的感觉了。

娜波在表演上缺乏体验和共情能力,这一点她自己应该也知道(ESTJ绝对不会不知道自己的职业缺陷在哪)。

摩尔恰好很擅长这个部分。

这部电影宣传期的主创采访尤其是双人采访我都看了,这两个人此前的采访也看过一些,娜波绝对是一个演讲型女性(TE),但也明显能感受到她的表达舒适区更多的是在社会学领域,让我记忆深刻的punchline永远在于一些思辨性的问答里。

而电影主题、人物理解这些方面她也不能说聊得不好,就是聊得比较功能性,缺乏抽象的分析。

朱丽安摩尔的抽象性阐述能力就太强了,一聊起表演这些事就是主打一个开闸入海般的丝滑,用词凝练有力,节奏感也很好,显得娜波像车轱辘话背托福口语答案,在摩尔说话的时候一脸迷妹相地看着她。

看到短评里有人说忘年恋居然不是摩尔和娜波的忘年恋大失望,因为我确实看了一些采访,就顺便也从采访里找点这俩人戏外的友情线发一下(因为从戛纳到现在宣传期拉得很长,采访太多了,也是想起来啥写啥了)

若干年前的采访里被问到最想合作的演员因为娜塔莉波特曼就是那种会把目的写脸上的人,她拿着剧本去找托德海因斯的时候,朱利安摩尔这位导演缪斯的名字应该就已经在她大脑里跳跃了。

但她的克制式小心机就是,不显山不露水,假借他人之口,听到自己想听的名字。

托德海因斯在采访里回顾他和娜塔莉波特曼第一次会谈:托德海因斯:至于另一个角色,你觉得朱利安摩尔怎么样?

娜塔莉波特曼:你觉得她会来吗?

听上去非常像你出于一些想认识某人的目的而组了一个局,找来朋友策划:我们应该请谁来呢?

朋友一下子就点出了那个人的名字。

你抑制住内心的激动,没有说你觉得合适也没有说你觉得不合适,下意识问出口的是:你觉得她会来吗?

假装有缘,实际上哪有任何缘份啊,都是单方面的努力。

一部仅仅拍了23天的电影,娜波说:每天和她在一起就像在家一样,完全感受到了爱与被爱。

戛纳新发,首次和娜波作为队友亮相的摩尔说:我爱她,我就是爱她。

朱利安摩尔:我记得娜塔莉的一件事是,我们一直在赶进度,只有23天的时间,时间真的过得很快。

我们上午花了很长时间在一个场景上,我不记得是什么场景了,但托德说我们要去拍晚餐那场戏,我才意识到我一直在想上午的工作,却没有想过下午的工作,我有六页纸的对白。

我说到我们是怎么认识的,他当时在上课,我不记得了,我们得摆桌子,我和Gabriel一起喝牛奶,娜塔莉like,然后发生了什么,然后发生了什么。

我就一整个乱掉。

当时我很害怕,我觉得我做不到我做不到我做不到。

娜塔莉对我说,你可以的(模仿了一下波波的you got this,虽然只有三个单词但模仿得真的好像,冷静理性又慵懒的语调比波波本人还波波,比Elizabeth模仿Gracie也是像太多了)。

我非常感激,真的非常感激,因为我意识到了这一点,直到现在我还会这样对自己说:你可以的。

这是一群很棒的人,我觉得每个人都很投入,每个人都很有默契,在合作中互相支持。

能和这样的伙伴们共事,能听到娜塔莉对我说这样的话,对我来说意义非凡。

我们并不认识对方,在拍这部电影之前我们只在一些颁奖典礼见过对方,但我觉得我爱她,我就是爱她。

她给了我能量,让我集中精力完成了六页台词,这可不是什么小事。

娜波对于和摩尔合作的描述是:我的梦想,我整个职业生涯都在欣赏和仰慕的演员,看她工作,和她一起工作,能够和她演对手戏,能够模仿她,这真的太好了。

摩尔对于和娜波合作的描述是:我喜欢娜塔莉的简约(simplicity),我很倾慕她的工作风格,也真的很喜欢了解她这个人本身,我享受和她在一起的每一分钟。

从来没见过不怎么在sns上社交(朱利安摩尔则是个sns社交狂魔)的娜塔莉波特曼祝过谁生日快乐,但自从因为这部电影真正和摩尔有了私交之后,连着两年发story祝她生日快乐。

用词是:Happy Birthday to this goddess who I worship and adore❤️还有最近好像是纽约screening的QA环节,有记者问摩尔和娜波:所以你们俩之前不认识对方吗,我还以为纽约会有个什么奥斯卡影后club之类的东西。

娜波:之前确实不认识,也就是见过几面。

记者:In the club?娜波:Yeah in the club.记者:我就知道有个club。

摩尔:《黑天鹅》之后我给娜塔莉写过邮件,因为我太喜欢那个表演了。

然后我总能看到她,在club什么的。

娜波:我每天都因为自己能和她一起工作而忐忑不安(I pinch myself every day that I got to work opposite her)。

另一场在LA的screening,QA环节有记者:你们两个的表演是如此的交织(so intertwined)摩尔和娜波听到这个词之后彼此注视,笑到不能自已,甚至一起低下了头。

记者:你们如此相互吸引(You’re so hooked into each other),你们是怎么准备的?

看到这里我觉得托德海因斯真的也别花心思拍什么bad people complex relationship了,直接卡罗尔2吧,把好莱坞女明星一对对的都撮合上,大家确实是更想看俩影后拍点禁忌之恋。

娜塔莉波特曼:我想我们还在学习如何心灵感应(I think we’re still learning now how telepathic.)全场哄笑。

这个语言效果主打一个撩得天衣无缝。

虽然大家也不知道戏都拍完大半年了你们还学那玩意干嘛,但反正就是有种还没出戏的羁绊感。

查尔斯在旁边直接喷水了。

娜塔莉:我们一直穿着同一种颜色的衣服出现。

心情平复的摩尔突然拿麦补充:The same color. Every day.

 3 ) 甲辰年正月十四

电影正好和最近的热点上海师生恋同题了,当然电影的时间是20年后,这狗血的故事在岁月的洗礼之后还剩下什么。

电影的配乐几乎是刻意的过度呈现,有种故弄玄虚的疑惑。

关于表演的电影,演员去寻访原型人物,在剥削现实中汲取,有趣的是演员用假呈现真实,而原型人物用也在用表演粉饰自我的生活,“掌控”家庭,生活美满,用生活选取的真实实则是虚假的,两者相对位。

表演时克制自己的真实欲望去表现影片中所需要的欲望,产生了压制后新的更深的欲望,几乎是悖论般欲望在压抑后不会消失只会转换。

镜头前拙劣的表演反而是真实,前女老师不管家庭内外永远在表演,看不见的地方同样在虚假。

除此之外影片还有一种生活中的切片永远不存在着真相,它只是你需要的真相,电影最后仿佛变成了另外的谜团,家庭、婚姻、生活,从头到尾不曾见到两位女主真实的体验,但这种表演的虚假背后反而才能看到真实,它所掩盖的再美妙的表演也会像男主(懦弱与逃避责任)一样感到不对,因为真实不需要表演。

 4 ) 充满禁忌的忘年恋及其他

忘年恋或多或少会引起人们的好奇,而老妻少夫的忘年恋更会勾起无数谈资,因其混杂了不为人知的心理和欲望的因素。

以忸怩作态(camp)的美学风格奠定其影坛地位的导演托德·海因斯带着一部忘年恋题材《五月十二月》冲击戛纳金棕榈,尽管空手而归,却留给影迷无尽的困惑,成为 2023 年最众说纷纭的作品。

海恩斯擅长拍摄上世纪 50 年代的题材,从《远离天堂》到《卡罗尔》均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次跳回当代故事,却依然不改其标志性的美学标签,不论是柔光、滤镜烘托出的氛围,还是两位女主演的表演风格,都努力向做作的喜剧靠拢。

光从片名和情节来看,无非是以忘年恋为核心的一部肥皂剧,但实则导演传达的内容要艰深复杂得多。

▲原型人物与模仿者剧本采用双线结构,一边是讲述一对退出公众视野多年的忘年恋夫妇过着平淡幸福的生活,另一边是一位进取的女演员为饰演这位传奇女性,到访这对夫妇家中搜集素材,并由此引起这个家庭发生意外的转变……海恩斯选用女演员的角度切入这对老少配的生活,可谓相当高明。

这个视角兼有窥探与揭秘的意味,女演员为准备角色,先后查问两人的生活习惯及其身边相关的人物,暗地里像是为了满足观众的窥淫癖,逐渐揭开这对恋人光鲜幸福表面下的疮疤。

在外人看来,这对老妻少夫似乎早已克服了歧视的眼光,心安理得地过上了幸福的日子,即便偶尔会遇到不速之客寄来的“礼物”也毫不在意。

然而,随着情节发展,我们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妻子在入睡前跟丈夫闹点小矛盾,或者发现蛋糕订单取消而陷入情绪失控;年轻的丈夫则是缺乏主见、易受妻子操控,甚至会在儿子面前崩溃……这段婚姻里早已布满裂痕。

不难看出,他俩都努力在经营着自己的公众形象,让外人看来是羡煞旁人的爱侣,尤其当女演员介入后,妻子更摆出镇定自若、胜券在握的样子,似乎不受当年轰动一时的丑闻影响。

▲两位奥斯卡影后擦出惊喜火花另一边厢,女演员为搜集素材不惜一切手段,在恋人当年偷情的宠物店陷入幻想、演绎性爱过程,到东施效颦地模仿妻子的化妆打扮以及口吃,再到之后主动勾引年轻的丈夫,发生关系以换取妻子写给他的信件。

这种全然忘我的方法派演绎使她将自己的想法投射到这个原型人物身上,试图找出她当年做出疯狂举动的根源。

妻子与女演员彼此较劲的情节,让人看得赏心悦目、趣味无穷,上花卉课、试衣间,以及对镜化妆的几场戏值得反复观摩,多亏有两位奥斯卡影后的对戏擦出惊喜的火花。

剧本由此引出原型与模仿者的对比,妻子与女演员施展各种斗法的目的都在竭力证明自己才是真实的模样。

然而,不管模仿得多么像,模仿者始终无法达到原型的高度;换句话说:谁也无法真正理解别人,投射到别人身上的想象只不过反映出自己的固有想法。

比如高潮段落里,女演员被妻子讥讽的一幕就相当明显,她不过是在别人耸动的传言影响下,巩固了自己对原型的刻板想法。

▲高深莫测的妻子格蕾丝除了引入这层对比外,海恩斯将这两个女性角色并置呈现还别有用意。

两人其实都是在某种特定情景里“演戏”。

女演员不必说,她的职业身份就是模仿与演绎,并享受这个过程,正如她在学校回答学生问题时提到的极端例子:在演绎戏性爱戏时,你是在假装很爽,还是假装不爽呢?

在周遭工作人员目光的注视下,在真实的欲望与扮演之间的紧绷感让演员非常享受。

对于忘年恋的女主角,亦何等相似。

这对男女当年的疯狂举动成为了小报媒体日夜追踪的热点,这种盛行的小报文化往往瞄准各种突破道德底线的丑闻,为满足观众强烈的好奇心与压抑的欲望,也给丑闻当事人大量的曝光机会。

这位妻子显然相当满足于曝光在大众目光下的生活,从婚内出轨未成年的男方,到其后入狱并诞下男方的孩子,甚至主动出售消息给媒体。

她瞬间成为了舆论焦点,尝到了不亚于明星的滋味,哪怕自己深知犯下了严重的道德过错,她也全然不顾地享受其中。

▲易受操控的丈夫此外,她在这段备受非议的关系里显示出与年龄不符的天真幼稚,也可能是刻意而为之。

更阴险的是,她在生活中处处对丈夫操纵,迫使其承认当初是他主动引诱,从而占据道德上风。

这是妻子婚内的假面具,以此掩饰其当年犯下的过错。

然而,这种自欺欺人的举动也暗含着男权社会与传统观念对女性的约束,女性必须降低智商、表现出柔弱的一面,才能突出婚姻中男方的主动支配地位,哪怕妻子比丈夫要成熟、聪明、坚强得多。

由此,妻子在婚姻里与公众表现两方面都有摆脱不了的“演戏”成分,相比起女演员,她的难度更大,却“表演”得更出色,因其对象不仅是外人,还有最亲密的枕边人。

在我看来,所有人在生活中都是在扮演(某种角色),对于这个忘年恋女主角来说,现实与表演之间的界线往往是模糊不清的,你总是难以分清她的真实心态:上一秒是需要丈夫宠爱的公主,下一秒却是发号施令的女主人。

她当年与未成年的他发生关系究竟出于真爱,还是别有所图?

她到底有没有对这个决定感到后悔……关于这些,导演聪明地没有给出明确的线索,因其涉及不少人性与道德的禁忌,他选择用一个啼笑皆非的情节剧来包装这些话题,暗中融入社会讽刺的角度,并将最终的解读与答案留给观众。

 5 ) 小弟弟会长大

看了《五月十二月》,导演是《天鹅绒金矿》的托德.海因斯。

这个片名是一个英语成语,大意是“忘年恋”,朱利安摩尔饰演的女主,在她30多岁时引诱了一个小她23岁的未成年男孩,当时才13岁,因此入狱,但出狱后两人继续交往,等男孩18岁后结婚,生下一对双胞胎孩子。

当年沸沸扬扬的不伦禁恋,由于双方的坚持,成了爱情奇迹。

而娜塔丽波特曼饰演的女演员,要饰演这个爱情故事(显然携带了艳情色彩)的女主角,因此走入二人的生活。

为什么法律要规定18岁成年,此前的性行为都是犯罪?

为什么有婚姻年龄限制,多为20多岁?

是因为这个年龄被认为具有了自主行为能力,有了健全的头脑,有充分的自由意识,不会被剥削,被左右,被侵害。

这是个硬性规定,忽略了个体差异。

李银河也说,年龄更小的人,甚至儿童有没有性自主性?

也许是有的,但不被允许。

这个故事里,男孩被熟女引诱,二人深陷丑闻,万夫所指,但当他们坚持下来,结婚生子,直到男方长到30多岁——当年女方的年龄,又成了人人羡慕的爱情神话,这是旁人的眼光,世俗的伪善。

事实是怎么样呢?

他们为了当年的错误苦苦坚持,迷失自我,心理年龄永远固滞于年幼,两人都在欺骗自己。

男孩因为一时轻率,再没有同龄人正常的人生,不再上学,过早的承担起养家糊口责任,面对一个可以做他妈妈的女人,既无力反驳,又要努力扮演大丈夫,照顾喜怒不定的妻子,而实际上心理脆弱幼稚,苦楚难诉。

女方呢?

她儿时被亲哥哥侵犯,于是把爱欲转移到低龄者身上,她努力装嫩,无法接受任何一点讨论和质疑,动辄歇斯底里。

两人都是病态的,病态的女人害了男孩。

罪恶和痛苦不会消失,只会转移和报复,儿时被强迫的女人,又色诱了男孩。

两人都意识到,当年不是爱,是某种赝品,是个彻底的错误,但只能这么下去了。

娜塔丽波特曼提供一个深入和戳破这个爱情故事的视角,但她不是个理智的侦探,一个悲悯的智者,她是个婊子。

当她被人性幽暗和不堪吸引,她不是、也没能力拯救他们,而是玩味这个艳情故事,玩赏不伦爱欲,甚至和男方发生关系,像看a片自慰,随时可以关掉屏幕,擦擦干净。

生活的美妙表象下是丑陋可耻,真相不可能被认识,人与人之间不可能真正理解。

这个女演员像是一切虚伪的看客,但她逐渐发现,人性的幽深远非她能想象,她以为了解到的二人,有多少真,多少假?

那个亲哥哥强奸的故事是真的吗?

两人有几分欲的放纵,几分爱的伸展,几分痛的释放?

没人可以知道,你们永远是局外看客,不要自作聪明了。

你不过是拙劣模仿女主人公,又被男主人公睡了而已。

影片可以看出含义很丰富,但可惜完成度欠奉,主题很深邃,表现形式比较粗浅。

吃嫩牛的老草朱利安摩尔的扮相挺到位,妆容衣着轻柔温馨,和我身边一些“姐弟恋”配对的女人很像,她们显得比同龄人年轻漂亮,往少女打扮,其实是顶着“你未长大,我不敢老”的压力演戏,你看装嫩大s比小汪大几岁,这是她不能说的秘密,嫁给韩酱老卤蛋终于放松。

可惜再幼稚的弟弟总会长大,喜欢起嫩b。

片子主题是:真相不可获知,人性深不可测,以及人人心里都有的罪恶。

“宠物店男孩”当事人究竟如何,外人永不会知道,他们唾骂斥责,又欣赏玩味这个艳情爱情故事。

人人都是潜在炼铜癖,只是没机会和胆子而已,就像看porn网站时,不自觉点入年龄差那栏。

你深入其间,看不到他人的真实,只有自己的罪恶。

 6 ) 肠道问题

现代性与导演意志

方法派表演是怎么发生的呢?

如果把其当成一个悬念来看,其答案就特别容易被回答成为一个叙事。

有故事的开端,一个人似乎不知道怎么完全沉浸在角色之中,比如查尔斯·梅尔顿扮演的乔伊,恍惚间就突然从一个孩子、一名学生成为了一个丈夫和一位父亲。

同时叙事也还需要故事的结束,在校园中乔伊看到自己的孩子,在一个和自己仿佛相仿的年纪毕业时亦悲亦喜的悲喜交加......无论期间发生了什么,一对经历过很疯狂的、一般人没有经历过、甚至有些违法背德事情进而成名情侣,俨然已经变成了某种“神话”,在外人看来,这段经历几乎是只能作为谈资而不可触碰的。

但随着这个故事逐渐进行下去,当娜塔莉·波特曼扮演的演员伊丽莎白慢慢地深入到这对业已成名情侣现在恩爱夫妻的生活细节之中时,看似不可触碰的纠结和对此的解释,就难以避免地要成为了电影叙事的重要组成。

此时情节内部产生了两个重要的面相:一个是乔伊夫妇可能要主动压抑自己的性格或不满或创伤,为了某种承诺或金钱报酬去回答种种问题甚至欺骗伊丽莎白,进而破坏或守护他们生活中的某种东西;二是回溯一遍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从夫妇现实的层面,和作为演员的伊丽莎白研习表演层面,去追求新的发现或不同的意义和价值。

两种面相组合起来形成的图景如此复杂又引人入胜,以至于某种被社会称之为不正常病态,而格蕾丝乔伊为之牺牲的代价,是一种非常吸引观者接近,又如此与众不同的另类真相。

它看起来不同于创伤,也非不满,更不是性格。

就像想象一个演员完全沉浸在角色之中,或听说一个演员完全沉浸在角色其中(例如DDL在《我的左脚》,希斯·莱杰在《黑暗骑士》,罗伯特·德尼罗在《愤怒的公牛》等)的敬业传奇经历,是夫妻社会框架中,老妻少夫的实质里,夫妻角色这一身份本身该有的表演性。

其维系十多年甚至几十年的稳定形态,仿佛验证着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一派“方法派表演本质是非常人性化的、深刻地彰显人性的东西!

”的论断,叙事从故事中提取的强说之理,犹如电影化不开的氤氲滤镜,让观者与演者沉浸于这种生活和其表演的现象,梦幻又真实。

如果说方法派表演的所谓“理解”是方法派表演本身的性质要求,又一次回溯少夫老妻曾经的过往,则更像是某种窥私癖的病态延伸。

可以看到,在情节中,无论是格蕾丝,还是伊丽莎白若隐若显的道德瑕疵,都毫无疑问对电影本身要追求所谓新的意义、新的价值产生了不小的解答压力。

这种压力显然让《五月十二月》并不单纯止步于一部简单的窥私或解答权力支配关系的电影,并时刻改变着以此为基础的电影中的电影。

那些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扮演关系、模仿关系等等的戏中之戏,所谓追求方法派表演能达到尽善尽美的隐秘的体验,构成《五月十二月》情感纠葛下隐藏的汹涌暗流。

如同娜塔莉·波特曼扮演的演员伊丽莎白是一个喜欢“全身心投入”的演员,她不划分什么是生活、什么是表演的界限,她沉浸在扮演格蕾丝的一切之中。

可以看到在结尾,就算是导演喊停以后,她依旧要求要再来一遍,要更“真实”......回顾方法派表演的历史,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为,为了塑造真正可信的人物,演员可以通过回忆自己生活中的情景来引导自己的情绪;李·斯特拉斯伯格认为,从自己的个人经验中推断出一种情绪还不够,他认为你必须真正经历过它,才能在舞台或者镜头前重温那种感觉;甚至表演教授和成名老师们,要说服演员去看心理医生,帮助演员更多的接触过去,挖掘内在,重温历史。

回溯和再塑那个{已完成的角色},可以说,方法派表演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挖掘,方法派表演要求演员扎根于自己的经验之中。

这样的表演,很容易让观者将银幕上的形象看成是演员们现实生活中形象的延伸,所以当他们表演时,他们并不像在表演,而是代表着在演员在电影中表现她/他的现实生活。

电影之成功,是因为他们的表演看起来很真实,他们都像是在电影开拍前就存在的真实之人,在片尾职员表滚动结束之后还会继续存在。

方法派表演都在表演他们自己,使用自己的情感记忆来理解角色在那一刻可能的感受,让自己经历痛苦,让演员通过做角色可能做到事情来沉浸其中,最终演好一个角色。

方法派表演模糊表演与存在的边界,也即是靠解决演员的存在问题,继而解决表演问题。

托德海因斯也借势在《五月十二月》指出了这种存在主义式暗流不可能存粹的假设:那些为自己的生活付出惨重代价,甚至为此而死或发疯的人,周围萦绕着一些独一无二的,在同质化的世界中定义自己与众不同乃至非同凡响的诱惑,与其通过放大自己的个性来创造一个角色,还不如练习方法派表演改造自己,变形自己,来适应角色,用他人成就对自己的诠释。

所以如果说,最后伊丽莎白与格蕾丝分离时,格蕾丝的警告与忠告,不足以回答表演与生活为什么必须要分离的问题的话,那么《五月十二月》终究还需要解决这个人类精神的存在实在性问题。

从所谓塑造真实可信的普通人、描绘日常生活的动作、夫妻关系感情,甚至堕入越活越觉得自己人生不值得越失去的沉默虚无来看,任何电影严格意义上都并不存在任何祛叙事、祛情节的可能,如同毛虫化蛹成蝶,并不是一个无法解释的玄学过程。

最终落到表演的现场,我们可以看到观察者与表演者理解上则存在着天壤之别。

对于观察者来说,当产生理解感觉的时候,就是观察结束的时候,但对于表演者来说,当他们产生感觉理解的时候,表演才刚刚开始。

这其间,存在巨大的又难以理解甚至想象的的理解鸿沟,导致他们的生活几近崩溃,只能重温、重复和象征性地重新开始。

因为有一个机会来审视自己的生活,并窥视到了其中的表演,此种审视带着机械复制时代的天然赝品印记,与摄像机天然的审判性,可以想见,没有什么生活能经历这种物质主义的审视,尤其当痛苦被浪漫化以后,人们对痛苦的悲剧和自己受苦的偏视想象有种疯狂的执着之时,亦如包括历史学家在内的几乎所有人都倾向于过分强调主体的作用,关于她/他的需要、信仰、决定、选择等等,应该被视为智识理性的唯物主义对情感与生俱来的强烈腐蚀,也是方法派表演“华丽真实”的光鲜外表下,难以避免的、必然经历的、又十分难看的肠道问题。

 7 ) 演员的自我修养

改编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发生在美国的一个真实事件:一位34岁的小学女老师(Mary)怀了她班上一位12岁六年级男生(Vili)的孩子。

这件事之所以轰动一时,不光是因为案件涉及儿童性侵,更是因为事态的后续发展:Mary获罪、生下孩子、坐牢三个月、承认错误、得以假释;但刚放出来就又跟Vili搞在一起并再次怀孕,于是二度入狱,这次服满了七年刑;刑满出狱后,Vili也已经21岁,两人正式交往,不久成婚;此后他们曾数次高调的上节目秀恩爱,直到在结婚12年后离婚;又过了一年,Mary患癌过世,这个跨世纪大瓜才终于瓜熟蒂落。

Mary和Vili之间,究竟是惊世骇俗的“有情人终成眷属”,还是将错就错的表演型人格,一直是这个事件的核心,也是本片想要探讨的焦点。

从导演的处理来看,Mary对Vili(片中换了人物名字,但我在这就不改了)的精神控制占了很大比例。

Mary本身有强烈的控制欲,也很懂攻心之术,通过常年给Vili灌输思想来扭曲事实(不断重复"Who is the boss?"那一幕实际来自两人的真实访谈录)。

另一方面,Mary还会因掌控失败而发脾气,哪怕是像香肠不够、蛋糕订单被取消这样的小事也让她无法忍受,这又引起了Vili的怜悯之心。

乍一看Mary是那个得公主病的弱小者,但其实在她的猎枪下,Vili才是被玩于鼓掌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牺牲品。

现代社会为成人与未成年人的恋爱行为划出界限是有必要的,因为后者的心智不成熟,很容易被前者利用。

即使当初真的是Vili先诱惑Mary,那也只代表刚进入青春期的12岁男生的性幻想,作为成年人的Mary必须拒绝或进行开导。

诚然,这样子一刀切的做法可能错过早熟者的真爱;但那也没办法,就像规定未成年人不得开车、喝酒、投票一样,总得有个社会共识的年龄限制才行。

而且这和不能出轨的道德准则还不一样;为了保护未成年人,必须有法律的介入。

本片显然很好的展示了此类事件对当事人的可能危害。

但如果只是一味谴责Mary,托德·海因斯就不是那个常年受到赞誉和争议的导演了。

他在本片展示了比煤气灯效应更近一步的PUA术——自我洗脑。

Mary小时候是否被性侵我们并不确定;但她承认自己不爱其前夫,所以她可能亟需一段幸福的婚姻来“挽救”自己的人生。

尤其是事件曝光后,她被定性为“法定强奸”;此时唯一能挽回声誉的,就是向世人宣誓真爱,把一个熟女诱奸少年的性犯罪反转成飞蛾扑火式的殉情。

而在编织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因为重复太多次,可能连她自己也相信了;于是她愈发离不开Vili,(后来)也很可能真的爱Vili。

其实这种心理每个人都有,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微信朋友圈的岁月静好——那是我们想让朋友们接受的自己,而常年正面的反馈也让我们相信那就是自己。

这么做本身并没有什么错,只是有时候会失去纠正错误的机会;正如Mary,不得不用一生的表演来圆一个“美丽的谎言”。

除了对事件本身的探讨,本片最妙的是安排了一个演员Elizabeth来扮演旁观者、介入者、模仿者的多重角色。

作为旁观者,她代表了广大吃瓜群众,以窥探隐私为乐,以寻求所谓的真相为己任。

影片讽刺了这种行为,比如用坎普风的BGM来调侃人们对类似事件的小题大做。

当然这种让人出戏的钢琴声也可以理解为导演的自嘲,因为从某种程度讲,本片又何尝不是在炒作和贩卖八卦?

作为介入者,她的最大贡献是推动了Vili的觉醒(破茧成蝶)。

其实长久以来被困在虚假叙事中的Vili此时已经接近崩溃了:他在网上搞暧昧,对与他同岁的Elizabeth毫无招架之力(对着她的电视广告YY)。

不过,Elizabeth唤醒Vili并非是出于好心,而是她在验证自己对Mary和Vili关系的揣摩,从而能更好的在电影中扮演Mary。

这就要说到她的第三重身份——模仿者。

Elizabeth践行方法派表演,通过让自己重温Mary的经历来“成为”对方;这种敬业精神值得敬佩,但她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惜勾引Vili就没有必要且道德越界了。

事实上,就像不久前另一部表现夫妻关系的电影《坠落的审判》一样,一段关系的真相是极其复杂的,从而无法被完整获知的。

这就是为什么用整部片体验生活的Elizabeth在片尾仍然找不到感觉的原因。

此外,Elizabeth的部分也可以看做是对演员这一职业的探讨。

按照维基百科的说法,本片其实在Mary和Vili离婚前就进入筹备阶段了,只不过等到Mary去世才开拍。

与片中的“演员找当事人访谈”的剧情不同,本片主创并未向Mary或Vili咨询;为此,仍然在世的Vili还颇有不满。

平心而论,本片作为一家之言是能逻辑自洽的。

Charles Melton至少把这个版本的Vili演活了,锋芒不输双影后搭档朱丽安·摩尔和娜塔莉·波特曼。

三人齐获金球奖提名,但都没得。

此外本片还拿到了金球奖最佳影片(音乐喜剧类,稍显牵强)和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的提名。

本片片名来自英语俚语,用五月和十二月的显著差别来代表年龄差异大的恋人或夫妻,即中文的老少配或忘年恋。

直译成《五月十二月》有些不伦不类。

 8 ) 你的故事版本

这是一部晦暗的电影,整个故事在一开始就已经清楚明了。

一个在宠物店工作的已婚已育的36岁女店员,和一个13岁(七年级)男生偷情被发现。

之后,女店员离婚,和这个小23岁的男生结婚并在很快生了3个孩子。

然后这一事件在当地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媒体铺天盖地的的报道,引发电影从业者想要以此为题材拍摄电影。

电影一开始是一个女演员因为要在即将拍摄这个故事的电影中扮演这个女店员,为了了解事情的真相,她征求了这对忘年恋夫妻的同意,并与他们在一起生活一个月以便更好地演绎这个故事,让世人解除对他们的误解。

女演员描述对电影的理解以上剧透并不会影响你观看电影。

因为这是一部关于人性的罗生门,故事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身涉其中的每一个人怎么叙事这个故事。

电影开始的时候,女店员已经60岁了,而那个男生当然研究37岁了,他们一起生了3个孩子,而最小的孩子都即将上大学了。

由于这种不堪之事的发生,女店员当然也离开了宠物店,自己在家做烘焙,以及做一些教人插花的工作养活全家人。

而那个男生,则未在继续学业,在不满18岁之前就已经成了3个孩子的父亲,也没有什么正经工作。

女演员住在这个家里,试图还原1992-1994年发生的故事,因此也就需要了解牵涉其中的每个人的看法。

在女店员的叙述中,是这个小男生勾引了他,这个小男生是韩国男人和欧洲女人的混血儿。

他的父亲一直忙于事业,无暇顾及子女,而男生的母亲在此事发生7年后去世,总之,是个缺乏家庭温暖的男生。

男生一直以为父亲对此他的丑闻并不在乎,但其实并非如此。

多年后,男生的父亲也为此愁到烟不离手

而女店员的前夫,算得上本地成功男士,前夫还在读大学的时候就认识了当时高中生的女店员,此后恋爱并顺理成章地结婚,家庭幸福,并生了三个子女,其中大儿子和她的忘年恋男友同龄,且在同一所学校。

前夫即便在她离婚后也对她满口称赞,只是诧异于她的行为,以及这件事带给他的伤害并非不严重。

在与前夫的儿子的交谈中,女演员得知这个女店员在青少年时期被自己的两个哥哥和两个弟弟时常性侵,前夫的儿子诱导她去认为这是童年创伤,需要治愈。

但也藉此想要让女演员帮他获得电影音乐总监的工作。

而与故事真正的男主角,那个小男生的沟通中,女演员了解到,是女店员勾引了他,在他不能明辨是非的年纪,不仅通过肉体的吸引,还通过书信精神诱导。

最终他离开了正常的人生轨道,和她厮混在一起。

那么到底谁的故事版本才是更可信的呢?

是女店员诱导了小男生,以疗愈自己的童年创伤呢,还是小男生在女店员这里寻求家庭温暖呢?

以电影结束时候连续了NG了4次的女演员的表演是:拿着宠物蛇的女店员在不断勾引小男生,告诉他:害怕也没关系。

她不是那种咬人的蛇。

这隐喻已经告诉了我们女演员对故事的真实看法。

电影是在讲述故事的时候,已经先天地带入了导演和演员的视角,而真实发生的事情是否又是电影的理解呢?

我想,这部电影是现代版本的《罗生门》,甚至是超越黑泽明视角的。

因为它想说的是,一切都可能是假的,仅仅只是一种叙事。

 9 ) 故事讲清楚之不能

不是要咬文嚼字,导演不能讲清楚故事是能力问题,故事讲清楚之不能是刻意设计,是选择。

对于这个故事的原型女主,是一边倒的被谩骂, 所以对于一个已经被道德审判定罪的人,如果不跳出原故事的奇情,除了满足于”本片改编自真实事件“ 的名头,没什么大意思。

作为编剧立意上,电影可以藉由这个陈年旧案引出不同的故事走向:谨记道德准绳,不挑战公众极限,但是格局小了,毕竟男女主人公已经结婚,存在即合理。

模糊主题,反问观众,在道德审判之前,是否所有人都自以为是地再现(脑补)了当年的场景,所以导演并没有利用闪回,因为不管摩尔的闪回演得多么天雷勾地火,真爱势不可挡,还会有人相信吗?

就算是编剧安插了一个破坏力十足目的性极强的演员入场,我们来看看她在合理的范围内,最可能挖出多少真相的”可能性“?

猜测1: Grace是恋童癖猜测2:Grace 童年遭到哥哥们的性侵猜测3:Joe太小不具备行为能力但不自知以上导演都没说,难道这不是根据最近各种悬疑奇情叠满的好莱坞狗血套路,最容易和应该暗示给观众的吗?

但, 不。

Elizabeth采访了前夫,邻居,代理律师,宠物店老板,还在学校戏剧社激怒女儿,套和前夫生活的儿子的话,外围摸排一圈之后,似乎除了个性较强,控制狂一些凡夫俗子的缺点,没有什么道德败坏的破绽。

往小了说,无非是些Grace作为女主人的领地意识,作为曾经身处舆论风暴中心的帝王蝶,介意被过分刺探隐私也实属正常。

似乎导演心中有条明确的界限,以防止这些猜测的杂音模糊了他真正想讲的主题。

终于在Elizabeth没什么收获(和观众一样, 没挖到”想要相信“的真相),准备打道回府的时候,进入了影片故事的一个高潮。

毕业聚会之后,Elizabeth被Joe送回家,勾引他(放手一搏)。

Joe对外人的误解,终于爆发, ”这不是故事,这是我的人生。

“观众朋友们,醒了吗不论是心智被侦探游戏迷乱的观众,还是始终拿着人性本恶的号码牌等着剧终好站队的朋友们,真相也许不是那么简单。

所以,后面看到Elizabeth得意洋洋在镜中模仿情书里的Grace, 像帝王蝶一样破茧而出,为自己能附身一样的模仿人物而激动战栗,反而有种观看小丑的感觉。

最后,导演还是忍不住亮明观点,毕业典礼Elizabeth和Grace 的对话,瞬间打脸,原来儿子和妈妈每晚都会谈心,言无不尽。

那些她自以为串联起来的真相,碎成一地。

”I‘m secure, make sure you put that”Elizabeth(和观众)以为抵不过生活的侵蚀,谎言终将露出破绽,但是身处其中的人,一个主动选择做个完美妻子,一个在父亲和青年人设里迷茫自问几近崩溃的丈夫,还有被动选择在舆论里长成的孩子们,当你在窥探别人的生活,枉自揣测,以为自己理解共情了一切,找到了那些seed,其实连皮毛都碰不到。

”故事讲清楚之不能“正是因为这样,真实的生活容不下那么多奇情侦测,但丰富至极。

Trivia:Mary Kay Letourneau访谈,亮点在10:23s, 比电影精彩“Who was the boss? “ Mary Kay Letourneau ( 10:23s ) 影片里Grace的人物原型,在记者面前连环炮一样的质问他的丈夫,跟影片里两人的对峙一模一样,剧本创作肯定引用了这一段,这段夫妻访谈可以说很能说明问题了。

后记:Joe的人物原型Vili说,我现在也35了,但是我不能想象我会对一个十三岁的女孩儿做出这样的事。

这段影片没有引用,其实说明了编剧的意思是是更加开放的,不具有道德审判的。

 10 ) 或许人生就是场巨大的表演

不得不说这部片子是很难去展现的一部片子,它既要顾及到它想展现的那种伦理上的中立,但它又要顾及到对大众伦理的接受度,所以这其实是挺难处理的一个片子。

片子所构建的故事无懈可击,以一个体验生活的演员的视角,一个窥视者的视角去慢慢地了解那个不可置信的狗血故事背后的内容。

在看似的恩爱背后,却又有互相的推诿,互相的表演。

最后那个妈妈告诉女演员说不要相信她儿子所说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她所谓的精神不正常,所谓的那么容易就崩溃就大哭,甚至所谓她各个兄弟的故事,可能也是她的一种表演。

男主也在掩饰自己不安分的想法,掩饰自己对自己当时太小的后悔。

女演员也在刻意掩饰自己对这家人的批判,她电话里说的女主有些不正常,在学校提到的她喜欢有些糟糕的角色,她其实在调查之前就对这一切有个预设了,但她却要掩饰成她觉得这很复杂充满了人性的复杂。

其实所有人都在表演着什么,但人生没有结尾拍摄那般可以再来一条。

有个镜头电视里在播放着他们的故事,在宠物店储藏室的片段,我觉得还蛮酷的。

一切都是那么平静。

就像开场的那场派对一样,但一旦有人介入去回忆会发现一切都不是如表面那般。

所谓的尊重是想让她有点事情做,所谓的恩爱,其实有太多不能选择,所谓的没影响,其实充满了影响。

女演员就像一股外力,轻轻一吹就捅破了这个不经考验的粉饰太平,可是粉饰太平难道不好吗?

她的出现让男主突然意识是这件事情的不公平,意识到太多之前没有谈过的话,而且那么巧男主也正好三十六岁,和当时女主的年龄一样,这仿佛又是另一个故事的开端。

同时这个片子还引发一个思考就是故事和人生的边界,女演员一直在探索别人的人生,并把这当成所拍摄的片子,但正如男主崩溃的那句话“这不是什么故事,这是我的人生”。

这句话其实也是很戏谑地表达了娱乐,传播的某种糟糕的地方吧。

2024-6-20看

《五月十二月》短评

四星半。正如片名蕴藏的隐秘含义,巨大年龄差、充满情趣的丑闻关系,成为触发一切的根基。海因斯使用90年代肥皂剧的糙白影像风格,借女演员为塑造角色与原型家庭成员之间的暗潮汹涌,辛辣地嘲讽着美国人对轶闻本身的狂热。娜塔莉·波特曼与朱丽安·摩尔的表演恰到好处。

10分钟前
  • HarperDie
  • 推荐

极具侵略性的theme实在有些过分且无必要甚至有些廉价…JM白得惊悚,NP独白一段点睛,觉得这个角色真的太NP了…蝶茧潜滋暗长像这个故事的一切 || 不要搞未成年人警示 || 我本来以为那个没修好的泳池会有人死在里面… #SIFF2024# 爷叔说“关系老开放额” @和平

14分钟前
  • 还行

配乐有点满。剧情显得有点枯燥。最后形象还能称得上立体的反而是男主诶。

19分钟前
  • yoru0133
  • 还行

我的问题,有点浮躁,没能看进去。。。

21分钟前
  • 当局
  • 较差

这滤镜糊得我眼睛快瞎了…

25分钟前
  • 很可能是魔鬼
  • 较差

求求各位导演,以后要是拍这么隐晦的片子,在海报上注上:highly intelligent people only. 不看个影评都不知道自己2小时看了个啥。

29分钟前
  • 宅子路
  • 很差

失望,怎么不是娜塔莉和摩尔doi,两位女演员对手戏不够姬啊,海因斯老师,但凡你拿出拍《卡罗尔》一半的功力呢?

33分钟前
  • 颜落寒
  • 还行

波特曼的部分构成喜剧没问题,其他的………

35分钟前
  • Welp
  • 较差

不太明白joe不用上班的吗?难道是靠女主做蛋糕养活他和三个孩子?

40分钟前
  • 梦游者
  • 较差

找了一圈评论,没看到有人科普一下原型真实故事是什么,从只言片语里搜集信息女主是一个演员,本次扮演一个36岁的女性勾引了一个13岁的少年之间的“爱情故事”,所以来到了真人家里进一步了解故事原来的故事女主少年时的遭遇让社会人(所有人)都觉得自己的想法都有些道理,然而本人不觉得勾引少年不是什么道德伦理的问题……美国社会,或者说美国电影已经在关注这些,什么大众点评,有这时间我不如多看看其他的电影,什么怪僻

44分钟前
  • 紫风月清读
  • 较差

權力是慾望最好的春藥,控制是權力被慾望催化的快感,難以戒斷的毒藥。道德倫常是這個故事裡最無趣但也最重要起因,Gracie 的不倫是一個有毒家庭為求繁衍的結果。Elizabeth 對性愛戲的表述之所以直指人心,是她將每個人對於窺私的慾望以一種豔情的方式,把對她的羞辱轉化成對不懷好意者的羞辱。Joe 被控制了 24 年,直到 Elizabeth 的闖入和兒子的一根大麻才喚醒了他的自我,只可惜為時已晚,這個索套已經長進了他的身體裡,他的心裡。瀕臨絕種的蝴蝶在他的照料下可以破繭而出,而他,即便飛出牢籠也無處可去。「妳瞭解我嗎?」「我瞭解」很喜歡這個結尾。沒有任何人可以瞭解你,包括你自己。P.S 真是一流的視聽設計。

49分钟前
  • 莫呼洛迦-屁股上的青春在歌唱
  • 力荐

剧本打磨的非常细致工整,把一个“假努力”或者说“技巧大于体验”的演员形象刻画的入木三分,沉浸叙事里几乎没感觉时间的流逝,一动鼠标才发现进度条已经到了片尾——节奏真棒。// PS. 娜塔莉本身作为努力大于天赋型的代表,我经常把她跟小李子归为一类演员,有张适合大银幕特写的脸,偶尔有灵气乍现的瞬间,却总不能放轻松,表演痕迹过于严重甚至带来观影疲惫的副作用——体现在观看本片的过程中,我不时会因为出戏而产生自我审美的怀疑——我是在看娜塔莉本人还是在看角色呢?看罢又浏览了几篇电影背调长评,还是肯定了我的疑惑——至少表演这门艺术,对于理性主宰感性的人,不管怎么因循方法派的“用力努力竭尽全力”,都比不上天赋自带的能和受众轻易共情的“魔力”。

51分钟前
  • GIVIND
  • 推荐

编剧垮了,剧情推不动,其他方面再精良也就是没有引擎的大沙发了

56分钟前
  • 荡空山
  • 还行

是托德海恩斯耶,传记是他偏爱的题材。这部片多次镜像,折射出真实的虚构,抑或是虚构的真实?或许是他对传记电影的反思和讨论。传记本体的行为动机,旁人无法真的了解,扮演者更不能通过几天的采访亲朋好友就妄图了解本体,无疑站在道德制高点或猎奇心态去揣摩。另外,他真的很喜欢朱莉安摩尔阿姨。

57分钟前
  • 扬花点点
  • 还行

.5 结尾的剧本不行

1小时前
  • 本位
  • 还行

各种有趣,配乐走偏锋。

1小时前
  • kulilin
  • 推荐

我真搞不懂我为什么要去看这部由我最讨厌的两个女演员演的戏。

1小时前
  • 咖喱波特
  • 较差

居高临下的闯入者,总以为自己有着可以对别人指手画脚的道德制高点,可当真正面临别人的处境时,才发现原来的自己只不过是多了一点幸运罢了。那个滤镜和画面总是精致考究的托德·海因斯哪里去了?整部电影呈现出一种粗制滥造的八点档气质,是故意的吧?因为生活本来就是一部烂剧啊。

1小时前
  • 盲忙
  • 推荐

很久没看过这么慢节奏的文艺片了,其实原本以为是悬疑题材,但无论是戏剧冲突性,还是人物的深邃复杂性,感觉都低于预期,甚至整个故事都表达得有些支离破碎的感觉。当然,朱利安摩尔的演技确实是游刃有余,娜塔莉波特曼几年没看过她的作品,才发现她已经不是印象中那个青涩倔强的形象,现在确实是中年女性了...

1小时前
  • 浅仁
  • 还行

很沉闷的电影,看得昏昏欲睡,完全没看进去。两位演技派女主之间没有火花,两人演得其实是一个角色,但是给人的感觉是各演各的,两人之间的戏剧冲突也比较弱,非常可惜

1小时前
  • zhang 2nd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