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不散邀请去欣赏弄堂深处的光阴标本!
期待了11年的电影终于上映!
当上海老弄堂的蝉鸣穿过泛黄胶卷,在《恋曲尘封》的银幕上凝结成琥珀。
这部包裹着怀旧糖衣的影片,实则是一把精密的时间手术刀,剖开了记忆的肌理:当主人公推开石库门转角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轰然坍塌的不仅是斑驳的砖墙,更是被岁月封印的青春骸骨。
导演用浸透江南烟雨的镜头语言,将1990年代的上海折叠成一张泛黄的旧报纸。
霓虹招牌在雨夜里晕染成水彩画,弄堂晾衣绳上飘荡的的确良衬衫被风掀起又落下,这些充满质感的影像符号构筑起时代的容器。
在女主教男主画画时的镜头堪称神来之笔,两人若即若离的肢体语言与逐渐浮现的影像形成奇妙蒙太奇。
女主用相机给男主拍的照片被定格在相纸上的瞬间,既是私人记忆的存档,也是时代洪流的切片标本。
《恋曲尘封》历经十二年沉淀,绽放出独特艺术光芒。
它以日记为媒介,在上海石库门编织出跨越时空的爱情寓言。
双时空交织叙事,通过日记、画像等意象构建时空隧道,映照两个时代的爱情。
老上海的市井烟火细节丰富,空间隐喻情感,融合时间主题。
演员表演出色,黄轩展现少年莽撞执着,蒋雯丽刻画中年女性内心挣扎。
在快餐爱情片时代,其文学气质与艺术追求难能可贵。
适逢上海国际电影节,看到影院排片表上有一部叫《恋曲尘封》的影片。
海报上是黄轩阳光帅气的侧脸,清澈的眼神、紧致的轮廓、瘦削的身形,这么多年过去还能保持满满的少年感真是难得!
后来才得知这是十二年前拍摄的电影,正如尘封的恋曲再次被奏响,尘封的影片时隔数年登上大银幕对导演和主创们来说是一桩幸事,对观众而言有机会重拾一枚璀璨的遗珠也很令人惊喜!
狭窄的里弄,斑驳的阁楼,接地气的俚语,街头小吃生煎包,搓麻将的阿婆,扑面而来的市井气呈现出跟精致洋气的魔都形象完全不同的风格。
故事背景是九十年代的上海,其中穿插着对十八年前青春的回忆。
虽然我不曾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上海,但很多老物件我都是熟悉的,看到这些心中荡漾起亲切的怀旧感,很享受这种时空穿梭的感觉。
影片通过一个男人的口吻娓娓叙述了少年时期的初恋,这段感情饱含了初恋的纯真、浪漫和炙热,然而却还没有开始就无言地结束了,若干年后重听这支恋曲仍有一种人散曲未终的遗憾。
初恋本来就难修成正果,何况是非主流的忘年恋呢!
现在觉得最好的初恋应该是两情相悦、双向奔赴、门当户对的,中规中矩,符合主流,在美好的岁月遇到美好的人,沐浴在阳光中被人狠狠地羡慕,应该是多年后回想起来心中能泛起淡淡的喜悦,让人感到此生无憾的一段珍贵感情。
但这样的初恋或许太普通,过于顺遂,不够drama,不可能像罗密欧与朱丽叶那样成为经典。
不管是哪种初恋,想必都拥有纯度和和浓度最高的质地,都一样的刻骨铭心。
这段忘年恋或许是令人遗憾的,但缺憾美也是这段初恋最好的注脚。
当时看到蒋雯丽和黄轩主演挺惊讶的,现实中的姐弟恋也许很美好呢!
哈哈!
影片中两人的造型一个痞帅、一个端庄,即便是特写镜头也没有很大的违和感。
不知是小清新文艺片定位还是删节镜头了,总之就是点到为止的克制,也是一种恰到好处吧。
最近是一年一度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很多影片的票都被一抢而空,频频出现“满座”的盛况。
有些所谓的“经典”不过是被奉上神坛而已,至于有多大的艺术性、思想性和审美价值真不好说,倒是应该对我们国产电影多多支持,多给本土创作者信心和鼓励,争取以后有越来越多的中国题材影片能跻身国际电影节并大放异彩。
如果是把这个电影当爱情故事看,那就当真是相当寡淡又矫情的了。
换个视角,这个电影的骨架实际是从两个少年的意外死亡撑起来的。
一切意外不能简单归之于偶然。
偶然是各种必然的某个交汇点。
结合1975年和1993年,不难联想彼时的时代伤痕是什么。
1993年的罗辑和玛利亚一个经营路边小吃摊,一个委身夜总会,这个就是下岗职工街头谋生的既视感。
如果说夜总会经理勉强可以和资本符号扯上关系的话,罗辑之死就是资本/权力对草根的戕害。
而1975年那个少年,就像是殒命于无序错乱的街头乱斗,导演在这里就是一点历史符号也不敢指涉了,其实也完全够用的隐喻到了。
简单说,两个少年都是被历史车轮碾过。
轩和罗辑的偷窥,是带有伪装的审视,是创作者想看清历史的脸庞,作画何尝不是想要描摹过往。
为何一直不能记清恋人的脸庞,其实就是审视历史的态度,暧昧遮挡了真实。
过去如何成就了现在,现在又会指向什么样的未来,这是创作者的潜在追问。
恋曲尘封:7.2分。
看完《恋曲尘封》,像是无意翻开了自己锁在抽屉里的旧日记——有点慌,又忍不住嘴角上扬。
18岁少年挖出一本泛黄的初恋日记,愣头青似的跑到“日记主人”面前复刻青春现场,“错位时空”的初恋,荒诞又扎心!
导演及编剧吴有音是懂上海的,邻居阿姨们打着麻将时的闲聊、生煎包的蒸汽、老克拉的外公……让人一秒就感受到上海石库门的烟火气
在数字洪流冲刷一切的时代,《恋曲尘封》以近乎固执的姿态将我们拉回那个胶片尚有温度的年代。
导演用光影作诗,摄影机如同一位怀旧的考古学家,轻轻拂去记忆表面的尘埃。
那些泛黄的画面不是技术的缺陷,而是情感的温度计,测量着被现代人遗忘的心灵悸动。
影片中每一个镜头停顿都像老式相机显影般徐徐展开,提醒我们:有些情感需要时间的化学反应才能显影其真实模样。
这不是一部关于爱情的电影,而是一曲关于爱情记忆的挽歌,在快节奏的当代生活中,这种对慢的坚持本身就是一种温柔的叛逆。
吴有音导演,黄轩、蒋雯丽、马思纯、黄小蕾出演的《恋曲尘封》,最近在艺联院线公映。
看上去很强的阵容,拍出了一部极其古早风格的平庸之作。
以爱情作为切入点,展现时代变革之中的人物命运之动荡,旧日岁月中的爱情与亲情不可挽回地丧失,站在当下的弥补也是徒劳无功,朝向未来的迈进同样带着巨大的创痛。
此时,爱情颠簸的悲剧成为表面内容,敏感时期的社会背景则是暗指层面,共同作用到了人物的命运。
于是,它具有了风云变幻的时代性、浪漫情爱的文艺感,契合中国文艺的惯有审美,又加入了中国文人普遍难以脱离的“政治性”隐喻。
这种打法,在中国的文艺作品之中,肯定属于常规套路。
而在执行环节,它也非常地中规中矩,做出了模板样片一般的“规整打法”。
黄轩与蒋雯丽通过日记本而隔空相识,当下的黄轩对过往的蒋雯丽实现了一种超时空恋人般的爱情,而当下的蒋雯丽也将后者当成了自己过往恋人的灵魂寄托对象,由此站在现实的维度之中,复刻了好莱坞经典作品的模式。
黄轩与蒋雯丽互相描绘日记本与脑海之中的恋人样貌,作为不同形式的“记忆”--日记本也是其主的记忆,由黄轩复刻出来---落实形式,直观表现出了二人找回“过往”的努力,也加成了影片的浪漫、文艺氛围。
同时,在影片的开头,导演就确立了时代性的层面。
黄轩与胖邻居一起成为“顽主”,正是敏感时期生活的体现,让他们在当下也只能做一个无所事事的混混。
于是,黄轩的找寻过往、挽回努力,也就有了弥补更复杂缺失与遗憾的意味。
更为“标准”的是,导演设立了人物的对照组。
黄轩与胖邻居对应,后者做小吃摊,是烟火俗气的现实版黄轩,借由“顽主”的共有属性而具备了世俗的共性。
蒋雯丽与黄小蕾对应,后者在酒吧卖唱,是世俗风尘的现实版蒋雯丽,借由“文艺”的共通性质而具备了非世俗的共性。
二人组成了黄轩与蒋雯丽之爱在现实里可达成的“烟火、世俗、现实”之希望,更贴合“当下”的日常生活,象征着黄轩的弥补。
影片的最后,二人为了黄小蕾出头,威胁酒吧领班,反过来被领班报复,胖邻居死亡,黄轩也备受挫折,远赴北京。
黄小蕾离开,他与蒋雯丽分手,想要弥补的亲情也只有缺憾的程度,给活着的外公治好了病,却要与其分离,给死去的母亲献上了她喜欢的黄花,却无法扭转对方的故去。
并且,在黄轩离家之时,镜头对准了依旧打牌的邻居们,虽然他已经做出改变,却依然受到她们的色情调笑,镜头对准了聒噪凌乱的牌桌,确立了这一切环境的世俗调性,是黄轩永远无法脱离的生活氛围,而他远赴北京追求的美术之文艺目标,也随之被冲淡,由此带来了“旧日时代的负面结果”的不可弥补。
这一切内容都没有大的问题,但也没有什么亮点,都是中规中矩的文艺片表达方式,其呈现力度也比较平淡。
从开头到结尾,导演一直在使用大量的升格镜头、柔光渲染、精致构图,人物之间的爱情互动,包括胖邻居与黄小蕾的“世俗、烟火、现实化”部分,都非常空泛、离地,快进一样的爱情线索,以及最老套浪漫爱情小说里的塑造方式,严重缺乏细节与延展,更谈不上对“时代性”的深入。
它算是一部卡着及格线的文艺片,主题、延伸、呈现方式,情感走向,都是如此。
包括演员的发挥,也是如此,都在没有什么空间的情况下,拿出了自己最标准的气质与表演风格,而人物的设定也确实贴合各个演员的基础。
让人更有兴趣的,或许是导演吴有音。
能够在2014年凑足如此重量级的演员阵容,堪称不可思议,不知其后有何背景,至少从本片的公映版本而言,导演天赋应该不足以支撑他。
在影片的结尾,过往爱情的日记本被重新尘封起来,象征着过往即是过往,之于当下的补救永远不可完成。
而作为一部2014年在FIRST电影节放映,2025年才拿到院线公映的“存货”,这部作品本身其实也是“日记本”,放置保存即可,没有必要倒腾出来的价值。
🎬《恋曲尘封》一本旧日记,一支素描笔,牵引出了老上海上个世纪,一段尘封多年的错位恋曲。
18岁的少年轩,在已经废弃多年的老房子里,找到了一本尘封多年的日记。
日记扉页贴着少女岚的照片,轩被日记中的少女深深打动,随之通向了未知的情感世界。
他用画笔画下心中 18 岁的岚,并将画像贴在了美院橱窗之中。
机缘巧合之下,这幅画像被已经36 岁的岚看见。
于是,出于内心深处的欲望与好奇,轩决定在岚面前还原日记里的情景。
原本只是一场对他人过往的 “复刻”,却在不知不觉中,让少年陷入了炽热的爱情难以自拔。
在这场爱恋中,少年轩从一个懵懂青涩男孩,成长为能够直面内心的男人;而岚也在轩的爱中,治愈了过去的伤痛,重新找回爱的勇气。
时代变迁、岁月沧桑,当我们打开时光胶囊,那些曾经的记忆与情感,那些过去的美好与伤痛,瞬间如潮水般泉涌而来,让我们沉浸其中,久久难以忘怀。
恋曲尘封 (2014)暂无评分2014 / 中国大陆 / 剧情 爱情 / 吴有音 / 蒋雯丽 黄轩
影片里可以说至少有4段爱情故事,它们都经历了“恋曲尘封”。
A是王轩与林雪岚,是具有巨大的年龄、年华、社会身份的代沟差异的爱情。
是本片的叙事主线,后面展开说。
B是王父与王母,因为母亲的过早离世,这段爱情停留在对母亲的最美好印象的怀念里。
它是王轩在成长历程中对爱情模样的最初体认与向往。
也是母亲这个重要角色在他成长历程中的缺失,使他喜欢上年长的林雪岚更具合理性。
C是林雪岚与初恋,年轻时就生死相隔,“我记不清他的脸,但我想画出完整的他”。
D是罗辑与玛丽亚,是同龄人之间既有成长共鸣,也有性格差异的爱情。
这段的年龄关系既与主线A形成鲜明对比,也让观众得到更多的带入视角。
*展开说主线A的关系处理,两人示爱方式的不同很有回味。
在影片中段,王轩与林雪岚相遇时,“你为什么画这些画?
”“因为我爱上了画里的姑娘”在相处时,林雪岚反复地给王轩拍照,用相机作为中介的、间接接触的方式表达对黄轩的好感,对他的形象的记录和留恋。
当王轩提出“我想让你当我女朋友”时,她用力揉摸着他稚嫩可爱的脑袋说“傻小子”,我认为这个短短的细节已经开始表达了她对他也有好感,但她不敢轻易让心动关系成为现实。
而王轩是热烈的,直截的,他拒绝间接接触的媒介,拒绝隔着相机的观察记录,他用手堵住镜头,直勾勾地狠狠地盯着林岚看,巴不得要吃了她的样子。
林岚依然只敢隔着相机与他接触,用绘画的要求与他沟通。
刚好有这张官方剧照,这段交互表露了人物间的心理关系 王轩想象希望的爱的方式是直接的亲密关系、处男女朋友,以模仿成为对方爱过的对象、获取对方的注意力为开场。
而林雪岚优先考虑的是对方的学业、事业成长,是付出实质的努力,帮对方把通向更好的未来的可能性实现。
年轻懵懂的王轩当时不能理解这种苦心和差异,不理解林雪岚让他为了她认真好好画画的用意,愤而以为林雪岚只是利用他当初恋的代替品,他担忧林雪岚不是真的爱他(可能亦如他担忧自己到底是否爱上的是日记里的18岁姑娘还是现实里的36岁熟女,耽于想象)。
【“我后来才明白,一个人不是以你希望的方式爱你,不代表他不是全心全意爱你”】。
这句可以说是理解主线立意的关键昭示,是这个作品里具有钥匙属性的表达,是转动后半段叙事的Key。
林雪岚对王轩的动心里,可能既有被关注被理解被追求被爱的悸动,有对艺术才华、青春激情的意动,也有部分是她对失去初恋的遗憾的代替补偿。
但她知道,这段18岁与36岁的年龄悬殊的情愫,难以真的有结果,王轩随着年龄的成长成熟变化,也不一定总能保留当时心理的迷恋状态。
她主动选择了处理方式。
后来她确实承认了这种代替补偿,用王轩的照片画出完成了她记忆里已记不清的那张年少的脸。
也用自己的努力促成了王轩的学业,让这个少年能继续成长,能通向有更好可能性的明天。
至少在这两重意义上,都补全了她的遗憾,达成了她的示爱。
我想,比起遗憾,她离去的心绪里,可能更多是带着满足,带着对意义的成全。
用奉献(现实的和回忆里的)所爱之人的方式成全自己的愿望。
以这样成熟稳重的温情厚实的方式,在这段感情关系里做好了自我牺牲的利他觉悟,令人动容也令人心疼。
*林雪岚大概填补了她在时光中的一些旧的、新的遗憾,然而打开了王轩的怀念与遗憾,打开了他的更新的人生。
从此对于王轩而言,林雪岚和母亲一样,成为了重要的美好的怀念。
放下执念、默存心底的一种方式,借王父之口说出,插在水瓶里的鲜花总会枯萎,不必经常殷勤采换鲜花、留意照顾供养怀念的对象,“可以放一个绢花替代”,就让回忆沉淀尘封在回忆里,面向现实的和未来的生活,奔向轰隆隆的明天。
“这个冬天,我失去了我爱的初恋”。
最后一个镜头,以再次凝视着那个躺在尘封里的日记本作为结尾。
*观于20250613,上海万达影城•五角场万达广场店。
感谢不散观影团组织的点映,与吴有音导演的简短交流。
有一个趣味点是,生煎在片中有隐喻“生的煎熬”,是示爱的手段之一,有位观众的发言得到吴导的中意,奖品就是一份新鲜可餐的“生煎”。
隐喻象征上,画、日记本、照片,感到这些充满老旧历史感的记录载体之间有互文关系。
在文艺片里绝对算是质量过硬的,台前幕后的主创很多都是业内大咖。
我发现社交平台上有个现象,很多女性观众喜欢酸女主,一下嫌美人迟暮,一下又嫌妆发不够好看,这种肆意的苛刻也可能是一种同性妒忌的生物本能吧。
男女主演阵容让人好奇,吸引人走进影院,观影后我觉得两人演技相当在线,黄轩跟大腕搭戏也丝毫不怵,超出预期,完全不会让我出戏,甚至让我一度想到了《花样年华》,都是描述很东方、很内敛的情感,都有一种禁忌之恋的意味,但鉴于审查因素,尺度不及我的预期。
当然从美术和配乐风格方面,还未达到《花样年华》那么经典的艺术高度,但也还不错,绝对没有粗制滥造。
不过那段沪语rap,短时间内我实在无法get到作者的用意。
从不足方面来说,中年岚和少女岚的选角还是让我感觉不像同一人,如果能使用AI科技让少女岚的脸庞更神似中年岚一点会更让人信服。
那这个时候,中年岚和青年轩的内心戏就更有意思了,青年轩不可能不知道中年岚就是其画中人,中年岚也不可能假装那幅画跟她没关系。
当然从另一角度说,男女主的偶遇本身就是戏剧化的安排,第一次男主贴在公告栏的画被女主察觉;第二次男主街头卖画,恰好又被女主偶遇;男主从石库门老房子捡到少女日记,到美院两次被中年女主偶遇。
现实生活中发生这么浪漫事情的概率近乎为零,也许这就是小说或电影的魅力吧,能通过他人的故事,体察细腻的人性与内心的挣扎。
男主这个身材看上去还挺文质彬彬的,白嫩的,但脸上的表情让人觉得演戏实在太用力了,走路的时候仪态不错,就是太紧张了,身子刻意的保持挺直就有点僵硬。也有一部分放松调情的时刻看上去很甜很暖,就是表达痛苦,或者最后喝粥能喝出甜的那一部分,能看出来眼睛里没有戏。没想到黄子韬专门给老婆和小鲜肉安排了一个这么尬,但吻戏有这么多的剧。这个10分钟的长度真的是比短剧要长有比正常的网剧要短不上不下的,是因为资源太尴尬吗?不是说北电和中戏的艺人吗?是台词功底不行吗?为什么全程都在用配音?看上去好尴尬。
设定可以 剧情不行 两人也没什么cp感 结局也比较乱
徐艺洋焉栩嘉资源虐到只能拍短剧了吗?焉栩嘉脸那么大身材那么瘦,关键衣服一扒比徐艺洋还白。这两吻戏这么多,黄子韬的大刀还没追上?仔细看了看,出品公司是龙韬影业,也就是说黄子韬出钱给媳妇拍的戏,这名字起的,龙套影业,还真是跑龙套的。啥,黄子韬徐艺洋去年就有娃了,我说恋情瞒了3年死活不公开,突然就领证了,弄了半天是先生娃再领证,在美国生的那就是美国国籍了呗!
m
无聊
演的不行,拍的也不行
这个男的拍了不少剧了,那种表演,怕人家不知道他在表演,他不安分的表情,真的每一个细节都在努力地表演,是如此的尴尬。女的可能是新人,但也比男主好一点。反正,就算故事多吸引人也没用,况且也没有,一来就抱抱亲亲,编剧也是个弱智,所以两星给多了。
设定是很有趣的,但是呈现出来的故事就很一般/为啥是焉栩嘉,因为这张脸令人放心么
期待焉栩嘉
虽然剧情bug挺多,但是女主男主男二男三都挺好看的。冲着徐艺洋来看的,却陷进了焉栩嘉深情的眼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