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
Μήλα,苹果的记忆(台),无忘果(港),Apples,Mila
导演:克里斯托斯·尼寇
主演:阿利斯·塞勒维塔利斯,Sofia Georgovassili,安娜·卡莱齐杜,Argyris Bakirtzis,Kostas Laskos,Kimon Fioretos,Costas Xikominos,Konstantinos Papatheodorou,Electra Sarri,Natalie Chavez,Akis Bena
类型:电影地区:希腊,波兰,澳大利亚,斯洛文尼亚语言:希腊语,英语年份:2020
简介:由克里斯托斯·尼寇执导,阿利斯·塞勒维塔利斯主演,故事讲述在不远的将来,一种不知名的传染病在城市里蔓延,症状为患者会突然失去所有的记忆,染病的原因不明,也没有疫苗预防与相关治疗手段。而主角作为在街上突然「断片」被安置到新居的人,没有身份证件也无家人认领,只知道自己爱吃苹果。详细 >
lyrical
感觉很奇妙。好像进入了失重、缺氧的世界,被孤独感和无力所包裹,一切动作都是随波逐流,一切话语都是言不由衷,不知道自己是谁,却仅仅愿意为此付出有限且无效的努力,也不知道在躲避什么样的记忆,但总归是要逃的。我想某些时刻,我们也会像一颗削了皮的苹果,纯洁脆弱。海报做得太好了。
电影节用记忆来结尾
失去记忆也许并不是最恐怖的!
选择忘却,却在记忆片段里慢慢做回自己。影片是关于自我找寻与意识形态被控制两者之间的游走的故事。
抒情散文,随笔。
中学时想过“全世界在同一天一起失忆”的故事,在这里看了个失明症漫记版。有点可惜格局小了,失忆完全变成个人行为。也难怪说看下来仿佛一部短片,怪工整的。
【21/HKIFF45】雖然很慢(而且我看到一半也去補眠了),但是很喜歡這種寧靜。原來男主是為了忘記痛苦的記憶才加入失憶人士安置計畫,所以他才格外孤獨也格外溫柔。失憶在片中被寫成一種流行病,有意無意間映照了當下我們要與過去的經驗割裂,與他人隔離的孤獨。而安置計畫這件事,則是對沒有選擇院內物理隔離的人進行一種模式化的記憶植入,這些人會逐漸被同質化,不再有自己的意志和期望,就真的變成入院時的編號一樣。
11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打卡21.09.25
“苹果”的意涵当然还是宗教方面的,简单来讲,它是使人成其为人的东西,使人有了智慧,有了七情六欲,有了“罪”与“爱”、“苦”与“乐”。因妻子离世,他想依靠“失忆症”项目来遗忘、来减轻痛苦,然而,他无法完成接触女人的指令,说明苦与乐、爱与欲是相伴而生的。从另一角度看,他是个善良的人,应当也是个规矩的人,对妻子的残存记忆可视为他完不成指令的伦理原因。最终,他放弃这个项目,说明他明白了一个道理:有些痛苦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有些记忆的痕迹还是保留着的好。所以,他再次来到妻子墓前,他也再次吃起了苹果。
天呐……太浪漫了!当镜头焦点落在凝滞的景观上,难以抵抗的精神联想便无处逃脱,直抵深邃的宇宙!在人类存在的所有无望性中,记忆的感知介质是最迷人的,而在人类存在的所有理想中,“新身份”的形象又是最诱人的。我们穷其一生寻求突破和改变也只能成为自己倒影的追随,探索自我与记忆回溯的过程又有何不同?当希腊怪浪潮的高概念设定遇上情绪的无意识动作,冰冷炙热的未来电影便已现身,是完全与我同频且共振的电影。比兰斯莫斯更加贴近心扉,剥去了凌厉的外衣,留下了孤寂的内核。「苹果」是留存记忆的载体,更是所爱具象的映射,它激活了我们酸楚的味觉,联动了其它知觉,使欲望化之为纯粹的渴望。拿起宝丽来相机留下影像的印记,相片里那个陌生又熟悉的人又究竟是谁呢?遗忘的自我欺骗又能够持续多久呢?在历经所有可能性后破门而入的,是勇气吗?
竟然有点羡慕男主能遗忘过去
85/100。#NHIFF线上第四场#导演其实谈论的并不是一个什么新奇刁钻的话题,但他采用了一种轻盈中带有隐秘的沉重的手法,缓缓打开观众的心房,让他们在平和的节奏中逐渐感受到那一份生命的无奈感。与其说主人公患上了记忆丧失的毛病,倒不如说他是自己想忘却曾经的记忆中那不可触碰的点。当他在寻找记忆的过程中越走越远,那欢愉的表面逐渐被切开之后,剩下的却是那让人颓然怅惘的忧伤。正如影片中反反复复出现的苹果那样,你看到的是它那红彤彤的表面,品尝到的是它那多汁甘甜的果肉,可当你啃遍每一寸之后,剩下的只是那苦涩的果核。人生不就是如此吗?会过去,会试图忘记,但永远都不会忘记。 @2020-11-09 18:22:24 @2021-12-23 01:18:46
苹果的故事比我想得要更感人一点。虽然它是个喜剧,可是讲得是一个悲伤的故事。电影的一些镜头特别慢,好像一个人为了浪费时间把所有的动作放慢了。女友的去世让男主参加了一项为失忆人群准备的项目,就像有主线任务的游戏,他完成事情,他拍照打卡,他和一样为了完成任务的女人做爱,但毫无感情,直到触及死亡的时候,他的感情回来了了。听说苹果对记忆好,他放回了所有的苹果,可当他回到一个人的家,还是拿起了一颗还没有烂掉的苹果啃了起来。其实他早就想起来了。一段记忆太过痛苦,就想忘掉,可往后再遇到此情此景,你还是能想起孤独的城市,有人来了又离开。你会觉得失忆,多美好。
毕设要是也能写出这样的剧本就好了。切入点小,整体审美在线,镜头也很清新,最后的结尾处理,让小的切入点完美升华。#TIFF33
假装遗忘,放下苹果,拿起橙子,不顶用啊。
3★-4★不完美的圆
7分。看完诺兰具有更高、更快、更强精神的《信条》,再看这部近乎无聊的《苹果》(连片名-影片主要符号-都这么无聊),不禁思考,2亿美刀的价值到底在哪里,电影的终极追求到底在哪里。一部和《记忆碎片》相同设定,却完全反着来的电影,从各个角度看似乎都是一部反诺兰类型片,平淡的叙述,却丝毫不影响细思极恐,反观烧脑似乎只带来了兴奋。可惜的是,配乐、摄影、剪辑都不出彩,让本来就波澜不惊的片子更庸俗,有好的想法,却没有更上一层楼的全方位的技术。#77th威尼斯电影节#
多层寓意令人回味无穷,高级闷片🍎
记忆带给新生的价值,事实上更为现实的是,有记忆者的记录仅仅是分享或埋藏某段回忆,难以重复、不愿带有情感的回味;对失忆者重塑记忆变成了重塑身份,人并未丢失所有技能甚至个性和潜意识,但可以有一个完全新的生活来抹去旧日的记忆,此时再回首所有的记录,应该重新做“人”,还是重新“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