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在咸鱼上蹲到了6月20日《夏日沙上》见面会的出票,花了好多时间和精力。
我也不想有太多的代入感,但这部电影还是让我再次产生了代入感,能感同身受地理解这种窒息的压抑感,尤其是最近几年更是如此,这个电影里面主角和妻子之间的感受真的只有有同样经历过的人才能感同身受,比如在一段狂风暴雨之后松隆子用非常平静却极度克制的情绪让高石明里给自己拉上背上拉链的这段。
不知道小田切让是不是看了玉田真也的《不愿恋爱的雀斑小姐》之后决定做制片人的。
《不愿恋爱的雀斑小姐》也是我2023年上影节的最爱。
最高兴的还是终于看到了小田切让本人,圆了多年的梦想。
他在见面会和新闻发布会上关于爱情电影,艺术电影的一些话我都非常赞同,制片人也蛮好的,虽然和他最初做导演的梦想略有不同。
原来他和松隆子从2000年就开始关系那么好了,之后最默契的女演员应该就是麻生久美子了吧?
以他现在的人脉,来扶持玉田真也,应该还是蛮轻松的,玉田真也能遇到小田切让的欣赏还是蛮幸运的。
其实我还很想知道他对上海的感受,包括对每个吃过的食物的感受,他这次用到了“回”上海,而不是“去”上海。
这也让我想到了很多日本独立乐队来上海也是有一种回来的感觉(因为他们很多票房远超日本下北泽本土,并且得到的台下观众的反应如此真挚热烈)。
日本人还是太压抑了,这部电影中有很多次都是要分别了,才把压抑在心里的话说出来。
比如主角好友的老婆在葬礼上最后才爆发等。
@宛平 报看 实在是不喜欢暴躁超雄男 为什么侄女会不知道自己cousin死了+为啥死的 行为都没啥逻辑的 连人物刻画都非常扁平 侄女对舅舅一句无论去哪里我都要和你一起(类似的话)直接崩不住了 没看出怎么就这么深的羁绊了+两人有点大叔萝莉肢体接触和互动看着略不适 昨天今天连看两个长崎发生的故事了 有些镜头倒是挺美的 但是难掩剧情的空洞 还有一些很不适的 比如男主老婆和前同事兄弟好上了 但同事的老婆出来怪男主为什么不管好自己的老婆❓❓你们两个同样被婚内出轨的人不惺惺相惜 永远是一套默认女人是勾引别人的那一个的逻辑。。
女性对同性的厌女思维 还有舅舅看到外甥女谈恋爱了以后说“龙生龙 凤生凤” 也莫名感觉不太舒服看的时候一直想 没有看出简介里说的男主在丧子之后无法感知时间的流逝 然后满脑子又是漫长的季节里面的台词“你老伴是病死的,死在医院死在床上,那叫寿终正寝。
我儿子儿子二十岁不到,死在水里,我能不天天想吗?
”女主对舅妈的态度也是挺奇怪的 葬礼那天还会帮她拉拉链 等看到她和那个男的在一起又一整个无视她 喝雨水的戏感觉可以拍的更灵动 我看的时候只觉得真的有人会在家里这样泼水吗 多难收拾啊 看得我眉头紧皱天文望远镜的那段戏莫名想到《黎明的一切》虽然也不是也不特别喜欢那个 但那一部两人之间也是淡淡的却灵魂共鸣的联结就拍的很好 而这一部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
《夏日沙上》是今年在上影节看的最后一部片,前一天晚上,这部电影在颁奖礼上获得了评委会大奖。
结果刚出来引起不少议论——本届电影节不乏好片,尤其是那部《德瓦克先生,你相信天使吗?
》,有影迷称之相比起其他电影是“断崖式优秀”。
那么,金爵奖评委会为什么把大奖颁给了这样一部“不温不火”的日本文艺片?
ON SUMMER SAND长崎的夏天是伴随着蝉鸣声的炎热,脚下是被晒得滚烫的上坡路,远处是层层叠叠的房屋,小猫在河边喝水,蝉热得翻了身倒在路边……电影伴随着钢琴旋律以及男主人公蹒跚的脚步声,缓缓展开。
这是一部极具日式风格和东亚文化气息的影片,弱化戏剧冲突,通过对话和台词来交代人物关系及故事前史,一切的戏剧性都在台词中娓娓道来。
同样的风格在是枝裕和的电影中很常见,只是本片不如后者做得出色:是枝裕和影片里的人物对话,虽波澜不惊,但暗潮涌动,而玉田真也的影片,是真的没有掀起一点波澜就结束了……
《夏日沙上》上海电影节全球首映,玉田真也和小田切让陪观众一起观影。
从电影的人物对话中,我们逐渐了解到小田切让饰演的主人公小浦治是个丧失了儿子的父亲,孩子在大雨带来的洪水中夭折,船厂倒闭让他陷入失业,妻子(松隆子饰演)最后也离他而去。
他的朋友说他“很可悲”,这个男人的可悲在于他无法从过去的伤痕中走出来。
影片里,所有人都在朝前走,只有小浦治停滞不前。
妻子每天给儿子祭拜,却出轨治的朋友,最后跟他离婚,开始新的生活。
同样在船厂工作的朋友,失业后找到了新工作。
全片出现不到5分钟、饰演小浦治妹妹的满岛光,一直潇洒地满世界追求“梦想”(新欢),说来就来,说走就走。
就连外甥女优子,一开始并不喜欢便利店男孩,却轻易接受了对方的追求。
后来两人亲热后优子的手被划伤,男孩说不希望伤口愈合,这样就可以对她负责了,优子却说:“没有什么伤口是不会愈合的。
最后一切都会像光一样,一点一点消失……”除了男主角外,仿佛每个人都选择了若无其事地活着。
而只有他选择屈服于现实,沉溺于过去。
这似乎对应着日本当代社会在失业危机、经济下行的压力之下,“无缘人口”的“低欲望生活”。
(*无缘人口:指日本那些在社会关系上处于孤立状态的人群,他们脱离家庭、职场和地域等传统社会关系而存在。
)
人为何而活着,又该如何处理曾经的伤痕?
影片一直围绕铭记和遗忘的问题进行讨论。
但它又不只是停留在个体命运之上,如果结合故事的发生地点长崎来看,似乎更能触及到影片的内核。
伤痕,是长崎这座城市的标识。
电影用了大量镜头对长崎进行细致的刻画。
当地遍布的陡坡、密集的房屋、核爆炸造成的遗址,不是如同明信片封面的画面,而是这座伤痕累累的城市特有的缩影。
1945年8月9日,发生在长崎的原子弹爆炸,让这座曾经宁静的海港城市以惨烈的方式载入人类史册。
电影将核爆记忆转化为个体的丧子之痛:小浦治爬不完的上坡路,就像长崎人挥之不去的历史阴影。
“我们真的有过这个孩子吗?
”离婚时小浦治的疑问,对应着曾经繁华一时的长崎在一夕之间被毁于一旦时,人们对家园被毁所发出的叹息。
在这场灾难以后,妻子选择离开,去往新的城市重新开始;而治却选择了留下,但生活也没有对他仁慈——工作中不小心切断了手指,曾经给他带来希望的优子最后也离开了。
治的选择对应着现实中长崎人的两种选择,出走或坚守。
而突然闯入生活的优子,则代表一个异乡人的角色。
她来到这里,为这里曾经历过的伤痛而悲伤、叹息,甚至试图去改变(她对舅妈说,以后由她来照顾舅舅)。
她的出现对于小浦治来说,就像那场突如其来的雨,给他带来了希望和转机,但最终,她也只是个过客,总有离开的一天。
就像伤口,也终将愈合。
电影中有两场雨。
开头,小浦治的儿子被洪水卷走而离世;结尾,小浦治在大雨滂沱中喝着雨水,重新找到了活下去的希望。
同样是雨,一场带来死亡,一场让人重生。
雨这个意象,也对应着在那场原子弹爆炸中,落在长崎的“死亡之雨”——原子弹投下后,天空会下“雨”,这种“雨”里包含着核辐射元素,给大地上的万物生灵带来死亡。
在长崎核爆后,“创伤”也变成了日本电影中的一种文化象征,形成了一代人的集体身份认同。
从这样的背景下去看这部电影,似乎也能接受影片比老奶奶上斜坡还慢的剧情,以及略微尴尬的“喝水戏”。
奔着松隆子和光妹去看的,结果两位都只是跟配角抢戏的“主演”。
本来只想打两星,自己盘了半天以后,觉得多打一星也未尝不可。
相比起依靠明星阵容和刺激剧情冲突博眼球的商业大片、“顶流”华语片而言,这样的电影愿意沉下心来,凝视个体命运与集体记忆,展现出了难得的作者意识。
小田切让在见面会上也表示,自己更倾向于这种专注人文表达的文艺片的创作取向。
*如果你也喜欢电影,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Movieday 一起分享好片吧!
跟西晒的造船厂一起生锈的是我们的婚姻,等母亲来接需要忍一忍的还有现在的生活。我们都不怕伤口,胳膊上玻璃划开的伤口总会愈合,于是让手指留下不会愈合的裂口。伤口才能让你记得我,就像记得水渠里消失的儿子。给你遮光草帽,喂你突降甘霖,空调不需要修好,中暑也没什么,剁开的骨头才像我的人生。
#SIFF2025 多少有点莫名其妙的 影院外也是大雨
siff27 我的第7场也是最后一场电影!前阵子刚去过长崎,喜欢长崎,喜欢电影的调色,喜欢夏天,喜欢2个被抛弃之人的发癫和相互治愈,喜欢让叔,喜欢光妹!小田切让你真的太帅了🥹
他的世界时间停滞了,而其他人都在向前走。当妻子也终于决定放下过去向前走的时候,他终于坏掉了。他执拗地用语言暴力想要留下些什么。——上影节见到小田切让了,有生之年呐。
日本版海曼。城市季节和家庭的进程勾连着,舅舅和侄女分别也共同构成一个很结实的内核,看上去在描写失去、停滞、衰败、死亡,但实质上更接近炙烤、蒸发和蝉鸣(嗡鸣)。ps长崎山上人停水和前几天看巴塞罗那山上人停水真是有趣的对照
连刷3天手机才买上这个张票,很多人说不太行,我看着还有些感动,生活中很多事情就像这样,没有结局,没有因果。2025年,第91部,上影节第17部。
【第2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从小田切让对松隆子说“我们的孩子是否存在过”,开始彻底质疑整部电影的主题,所谓的“大雨冲刷掉过去的伤痛”不该是以剥削配角的形式来证明的,纵使这场戏以松隆子坚定地说“他存在过”为结束。开头和结尾以相同的场景和分镜来对比呈现主角的变与不变,于是更加让人觉得侄女优子与主角本就牵强的互动显得有些无关紧要。
丧子离异失业的中年男人,估计也只有小田切让可以演得这么有魅力
#27thSIFF No.29 -,乏味,效果像是半点心思都没用。除了小田切让更年期了之外我想象不到他投这个片子的理由。
*SIFF2025字幕工作评委场+放映场在评委场的小厅里看和在大光明和大家一起看的感觉很不一样,但我好像真的有点喜欢喝雨水那段。在炎热的夏日,令人烦躁的蝉鸣声中经历痛苦,这种痛苦托拽着你停在原地,但因为过去了那么长时间,所以当你硬要感受它时,又只是不痛不痒,只能仍由它存在。
#siff27 长崎小时代-—
#27th SIFF14 一家凑不出一个正常人……莫名压抑,像真的进入了夏日堆满的沙子里
SIFF27#好闷的片,好俗的核。所以真的有改编成银幕作品的必要吗?
哪个人物故事都不完整,浪费演员的剧本。
一颗星给电影,两颗星给小田切让。今年不想看到第三部讲长崎的日影了
两星都嫌多,难看,难看至极
感觉是想拍一个日版的《海边的曼彻斯特》,但成片是由流水一样平淡的日式空镜和无缘由的强烈冲突构成的,感觉有种不知所云的割裂…… 看完我真的有很多问题,可惜没有机会问主创了。为首映礼上提问的第一个男生点赞,关于那句“我们的孩子是不是没有真的存在过”问得很棒,但是导演的回答让我有些失望,总感觉他自己对剧本都没有吃得很透。
回家的路如此漫长,终究还是得一个人走。
秉持着日本电影固有的细腻写实的特点,编剧出身的玉田真也导演亲自改编了读卖文学奖最佳同名剧本。他第二部剧情长片《不愿恋爱的雀斑小姐》曾入围2023 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单元,《夏日沙上》是他的第5部导演作品。组委会给了该片“评委会大奖”,也是对平淡叙事的日本电影美学的充分肯定,注重日常生活细节,情感表达含蓄而深刻。但对我来说,这部电影还是太平淡了。
マンチェスター・バイ・ザ・シーを思わせるようなテーマや空気感があるけれど、あそこまで胸に迫るものはなかった。でも、いまの自分の気持ちに重なりすぎて、小田切さん演じる主人公のあの喪失感が他人事とは思えない。「失う」って、瞬間的には激しい痛みがあるけれど、それ以上に長く続くのは、心とか感情のどこかが止まったままになる感じ。何も変わっていないようで、すべてがなくなってしまったような静かな虚しさが、ただそこにあ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