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无人烟的公路,被侵害的女司机,若无其事的乘客,只身一人下车救援却被刺一刀的小伙。
走向毁灭的四十四路公交车。
伍仕贤导演的短片《车四十四》通过这样一个令人唏嘘的故事折射出对于人性,对于社会的深深反思。
影片中被赶下车的救人小伙的生以及44路公交车全车乘客的死,正如人性一般,生死,就在一念之间。
影片中,导演运用一系列视听语言呈现出这样一个引人深思的故事。
影片开片,在一个大远景镜头之中,44路公交车缓缓驰行于公路之上,画面下方的44路公交车显得颇为渺小。
暗示着灾难即将降临于这趟缓缓弛行的公交车。
女司机的红色外套,是影片中重要的色彩语言,红色,是暴力,是鲜血的颜色。
而女司机的红色外套为影片中女司机受侵害以及女司机把救人小伙赶下车,把全车漠视,旁观侵害的乘客送上不归路的情节埋下了伏笔。
当两个劫匪跑上44路公交车进行抢劫时,导演运用一个过度仰拍的镜头拍摄其中一位瘦劫匪。
并结合画面前景中高傲的劫匪与画面后景中“老弱病残专座”字样的构图,形成鲜明反差,颇为具有讽刺意味。
当女司机受到侵害后,导演运用女司机的主观视角环视车上的乘客,乘客们若无其事,仿佛刚刚的一切并未发生。
甚至有的乘客翻起了白眼。
这个主观镜头,暗示了女司机此时内心的绝望以及她走向死亡与毁灭的决定。
令人颇为唏嘘。
短片中导演的叙事思维颇为考究,其中以反差与隐喻效果的设置最为突出。
当女司机受到劫匪侵害时,瘦小伙下车救人的举动与全车乘客的漠视、观望形成了一对反差。
正如二者之间的人性一般,瘦小伙英勇无私,具有正义感。
而乘客们是自私的,是冷漠的。
这样鲜明的反差,也为后来二者之间生与死的反差,埋下了伏笔。
小伙被刺一刀时,导演再次运用了一对反差,将镜头在车下受侵害的小伙与女司机二人与车窗边观望的全车乘客之间反打,这一对反差极具讽刺意味。
仿佛是导演在指责乘客们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与漠视。
当女司机受侵害后回到驾驶座时,导演运用了女司机的主观视角,使女司机看了一眼前挡风玻璃下一只正在摇头的玩具小狗,而这个玩具小狗充满了隐喻意味。
预示着女司机内心那抹善良的人性光辉。
喻示了之后她将救人小伙赶下车,把全车自私漠视的乘客送上死亡之路的情节。
人性的生与死,或许就在一念之间。
英勇地帮助受害者抵御不法侵害,人性的光辉将会永恒的存留。
而面对不法侵害选择观望,选择漠视。
人性便早已死去,荡然无存。
《车四十四》虽然只有简短的十一分钟,但是影片带给观众的深思,完全不亚于一部院线长片。
在影片背后,观众更应该关注身边漠视观望不法侵害的现象。
及时帮助受害者抵御不法侵害。
让人性的光辉得以永存。
這個故事很古老,流傳也很廣. 今天才知道有短片.可能很多人都遇到過這類事情,只是沒有這麼生猛和殘忍.我小時候也經常在車上看見兩三個人正大光明摸包,一大車人漠視,當然我也是其中之一.看那幾個小偷的架式,恐怕都跟那路公交車的司機和售票員相熟了.我也在深夜,只有幾個人的空車裡看見小偷失手被毆,不過也需要當事人的勇猛先.小時在家鄉的城市中心地帶的巴士上等車出發,突然一個人很貼近的坐在我旁邊,用刀抵在我腰間,問我要錢.因為坐著,他隔著褲子摸我的錢包不出,不知道跟他對話糾纏多久,他突然自己跑掉,原來是看見司機從駕駛位走下來.我馬上指著逃跑的他喊:勒仔兒搶劫. 車上稀少的幾個人也是漠視的看了一眼我這個小朋友...在另外一個城市的車上,一個手上纏滿繃帶的傢伙像對我下手,我直接面對他,他會意跑去後面找其他人下手,只是周圍的人都已警覺.如果我正面跟他衝突,不知道旁人是否也是冷漠...我一個朋友,曾經看見旁邊的扒手對別人下手,只是以碰的方式警告他,在同一秒,他居然也被扒手同夥以同樣的方式警告.
“各家自扫门前雪”是中国一种传统的思想,可当危险降临在自己身上时,难道就没人选择不关己事,选择隐忍了吗?
一辆小车,一段人生,自己是那始作俑者,也将是那品尝苦果者。
影片没有华丽的背景,出众的演员。
有的只是一条平坦的小路,一位普通到不行的小人物(男主角),然而正是这样的平凡,然人觉得更加真实,更加能打动人,似乎这真实的故事就发生在自己身上。
影片的几个镜头片段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当女司机被拉下车,全车人都很冷漠,这时一个特写镜头拍摄男主角,男主人公的疑惑神情清楚的展现给受众,同时他反问道:“怎么都坐着”这不仅是在问车上的人,更多的是对受众的一种投射,叩响起受众的心弦,给受众留下思考。
说完话,男主人公迅速准备冲出去救人,但他到车门的那一刹那突然停下来,又一特写镜头,男主人公望向车内的乘客,眉毛紧锁,心中充满愤怒同时也有一丝担心与害怕,毕竟寡不敌众,事实上也如此,但他还是毅然的冲向抢劫犯,一丝神圣的光辉笼罩着他。
在他殊死搏斗时,车窗外用移镜头拍摄车内人,离的很近,似乎就是每一位观众用自己的眼睛去洞察着乘客,一种人性的的冷漠更加冲击观众的内心。
道具除了一辆44路公车,还有唯一的一支点头的狗来升华影片主题。
司机被强暴之后回到车内,全车人都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盯着她,透露出的是鄙视的神情。
无助的司机只能趴在方向盘上哭泣,但抬头却发现面对自己的事一条玩具狗正对着自己点头,似乎也在嘲笑她,本来就对全车人有种怨恨,看到玩具狗便更增加了自己的怒火。
玩具狗是人性冷漠的再现,同时也推动了影片的发展,为后来44路车失事埋下伏笔。
影片的主题是深刻的,导演用了以大见小的手法,从反面彰显了人性的冷漠是当今社会得一大悲哀,同时也是对社会存在的事实真相进行透彻的揭露与批判,人性的冷某不仅会对他人有所伤害,对自己同样是一种威胁。
男主人公一个人冲下车去救司机但被刺伤,全车人肯定在心里想他是一个傻瓜,救了人还被赶下车,巧妙地设悬以及后来他是唯一的幸存者更加升华了主旨,一与多的对比同样是生与死的对比,是正义与怯懦的对比!
小人物的生活折射了整个社会存在的问题,到底是司机害死了乘客,还是乘客自己酿成的悲剧?
结果很鲜明,人性的冷漠才是正真的凶手!
祸之行,福之祸 —浅析影片《车四十四》艺术特色 一段路葬送了十几条生命,生命中某刻的卑微彻底被导演栓释出来,这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但导演独特的拍摄风格和塑造人物性格的特殊手法,使观众的视觉感更加强烈,这部短片是导演对事件的还原与祭奠但更加深刻的是对社会中人心复杂与人性之间的各种矛盾,简单的拍摄手法却通过细节和人物将人性中最底层的恐惧之面和心底那份丑陋完全展现出来。
短片里的一如既往的黄色光色,题目首先呈现四十四,四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很不吉利的数字而短片名取为“车四十四”或许就是导演对于整部短片的一个暗示,也就等同于点出主题,之后一望无垠的黄光色与女主红色的衣服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红色代表着什么?
在短片中女主之前是一个健谈开明的女孩,但遭遇强暴过程中,看到那些人性的冷漠的同时,导演安排的鲜艳的红色寓意也被栓释出来,这里的红色代表了女孩的一生的开始,但同样也也暗示这女孩将要结束的一生,我们也不得不反思导演深刻的用意,简单的颜色导演用鲜明的对比让我们理解了人性的冷漠与可怕, 女孩的报复心理出现,到最后男主角最后的一笑,这里是导演刻意做出的一次呼应,他呼应了女主死去的一生和男主活下来的一笑,那一笑难道会是内心真正的笑吗?
在面对失去所有生命的同时,男主最后的一笑奠定了这部影片的基调,男主本身也是一开明的乐观的,再到后来只身下车之前看着人们那些看热闹的嘴脸也是一笑,这里的笑首先笑出了导演对这部短片的一种惦念,也是对后面故事情节发展的一种暗示,同样这里的笑和最后的笑也形成了一种对比,是两种人性的对比,之前一笑其实是对所有人性的一种无奈,这里的一笑让男主看到了人性的卑微与可悲,但男主还是选择下去只身面对这一切的一切,但到了最后一笑的时候这里的男主的内心也已经不再是之前的无奈,这里的一笑使男主的内心也变得黑暗,也生处在了这种洪流之中,或许男主的生命确实留在了人间 但内心最真实的自己是不是还在或许早已不得而知,所以最后活下来到底是福还是祸这些需要我们去思考,到底内心人性的初善重要还是空有一副躯体携带着黑暗的内心苟活在人世重要这是导演在思考的,也是需要我们去思考的。
最后,社会已经冷漠得结成了冰,多久才到要化的时候,是不是需要一个太阳才有足够融化它的热量,但人心到底能否可以被融化,人性能否被融化,希望我们可以深深的带着初善去看待我们的社会,即使会有洪流之末,我们依然可以感受清流带给我们的独有的温暖!
勿喷!
如果把吴超最后的笑,和他从开始和女司机搭讪给人留下的有点多嘴的形象联系起来,可以多一点解释。
他为自己没有死感到庆幸——应该长舒一口气又想一想车上因为怕死怕伤而做冷漠看客的众人,最后还是不免一死——(想不到合适的词形容)一路上想不通自己帮了女司机,还被她赶下车的的心结终于打开——顿悟以影片中所表现出的这个人物的个性来看,最后的笑主要来自于庆幸自己活下来and得到女司机的感谢而产生的得意。
这样,他才是一个凡人,他也贪生怕死,在女司机被拉出去的时候,他犹豫,但最终还是走了出去。
这就是传说中的人性的微弱的闪光吗?
什么时候冷眼旁观也变成了罪了呢?
看着评论是一面倒的觉得女司机做得对,带着一车人去死是解气了,但这真的是毁三观啊,她去死之前有没有想过玩了她的两个抢劫犯还是逍遥法外。
车上的人不过是因为胆小没有多管闲事罢了,就这样被你当做迁怒泄愤对象了,这么勇敢为啥不和歹徒拼死拼活呢,冤有头债有主,仇人没有去报复反而转头对车上懦弱胆小的旁观者下手了,这是欺软怕硬的新解析吧、 作品的意义很好,让人都有所反思,但是评论一股脑的怨恨车上的旁观者,这是何等的毁三观啊,旁观者是会受到道德的谴责但不能作为该死的依据 只有唯一幸存者的庆幸一笑才是真的人性本能
情节一情节回顾:歹徒将女司机拉下车进行施暴时,车上大部分乘客只是看着,无动于衷,只有一位乘客问了一句怎么都坐着呀?
才有一位乘客准备起身,但马上被他的妻子按下来,眼神里好像在说少管闲事,最后只有那位问了一句的乘客起身,下去救人。
心路历程:看完电影后,我觉得一车的乘客太没有人味儿了,欺辱的犯罪活动就在眼前发生,但人人精明,权衡着自身利益。
我觉得这群看客太缺少同理心,太过于冷漠。
进而,我又觉得很恐惧,人性丑陋部分的直观表现,太过于黑暗。
代入女司机孤立无援的绝望,真的会觉得人间不值得,然后就会降低社会期待,更多关注自身利益。
这样的浇冷水的感受多了,原本热心的人也会逐渐变成看客,如此形成循环,社会产生更多的看客。
所以为了防止自己变成自己讨厌的人,为了不要让可爱世界变成人间失格,我意识到自己要强大起来。
像影片里出现的情况比较严重,确实是世事难料,如果不幸遭遇,我只能想到寄希望于时光和美好能慢慢治愈“女司机”。
但是日常生活中的看客心态更常见,我们要注意提防,事情要经过思辨,不盲目跟风,同时积极反击。
因为如果不理清,不反击,压抑在心里的只会慢慢侵蚀自己,所以请保护好自己。
继续讨论的原因:本来以为这就是我看完电影后所有的收获了,但没想到我和朋友讲完这件事情后,她的感受和我有很大不同,我在惊讶的同时,也不断增加对看客、道德、自身利益的思考。
讨论点:救不救我的朋友同情女司机的不幸遭遇,但她也能理解不救人的举动,如果她在那种情境下,她可能也选择不救。
我听到不救的时候很惊讶,可能她没有看过电影,没有那么深的体会,她更多是站在理性的角度下和我解释这种行为的原因。
接下来她从,事情的危急程度、救人的凶险程度、与受害人的亲密程度、救人的成功率、不救人的后果等方面,综合起来和我解释。
她在想:那位女司机失去是贞洁,但是如果下去就她自己失去的可能是贞洁,也可能是性命,那自己的父母怎么办,而且她只是一位陌生人,不带任何血缘关系,更不值得自己这么大的代价,其次就算下去救,也未必能救下,但如果不救的话,自己不会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帮是情分,不帮也不犯罪。
面对这番言论,起初我觉得她太冷漠了,后来站在她的角度上想,可能她不清楚电影里的情况,电影里的力量悬殊足以战胜歹徒。
在遇到违法犯罪时,我承认自身安全也很重要,但她的言论并不符合电影里的实际情景,并且考虑太多代价,也少了份胆色。
每个人有自己的选择,我尊重她的选择,不会要求她去救人,我只是不敢苟同他的观点。
所以这让我更加仔细的去思考电影让我气愤的点到底是什么呢?
我想是彻彻底底的不作为,事不关己的看客行为。
电影里大家从没有为了救女司机努力过,它传达出来的是没有同理心、麻木、愚昧的表现,而不是单纯的救人的行为问题。
与乘客不救司机,形成对比的是,女司机为了安抚歹徒情绪,会帮着乘客说话,防止歹徒伤害乘客。
“你就把钱给他吧”这样一句话虽然客观上不是在救那位乘客,但是却传达出一种善良,女司机是真的在为乘客考虑,她这样说是因为比起钱来,还是命更重要,她实际上是在保护自己的乘客,所以也算是“救”。
救不救不是简单的力量博弈,打不过就不救并不是借口( 更何况乘客大都是成年男性,而歹徒只有两个)。
女司机作为女性,力量是没有歹徒大,但是她会尝试做出努力,用另一种方式帮助他人,所以救不救除了考虑实际情况,也需要善良、智慧和胆量的美德。
而不是像其他乘客一样,只当个看客,当时他们可能在想:他真傻,不给钱活该,自己也管不了。
就像女司机拽下车时,他们急着站起来,恬不知耻,仿佛在看热闹。
女司机受难回来后,他们也没有一丝作为,反而一个个安稳的坐着,还等着女司机继续开车。
他们只是论事,而对事件的真实人物没有一丝同情,这才是让我感到气愤的原因——看客心态。
情节二情节回顾:女司机最后选择与没下车的乘客同归于尽心路历程:我理解她的气愤,在那个时候最让她感到意外的是乘客,歹徒虽然罪大恶极,但是最令她心寒的还是这群乘客,这是压倒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最后女司机的做法很让人悲痛,一方面为女司机惋惜,遭受不公,被仇恨吞噬,花样年华就此终止了,另一方面,也对乘客怒其不争,你们没有真正的加害于她,罪不至死。
但乘客也没有为司机考虑一丝一毫,如果说真的为她考虑,就不会让她忍痛继续驾驶, 也就不会有更大的悲剧了 。
虽然结局大家都不想看到,但是又合乎情理,你们乘客不考虑他人,却要求他人考虑自己,女司机在那种情境下,是接受不了的。
讨论点: 司机做的对不对写到这里我好像觉得没有讨论的必要了,朋友和我在故事情节上没有同频,所以她的观点也只适用于她想象的情况。
她觉得女司机没有尽到一个司机应有的义务,她要负责车里其他人的生命安全。
我只想说人性没有那么伟大,在那种情境下,还要像正常人那样工作,过于苛责于人,是一种道德绑架。
提起“漂亮的女司机”大概很多人都可以条件反射般想起一个在网络上见过千百次的故事以及被猫扑众bt出来的版本。
它确实已经不怎么新鲜,对于《车四十四》这部短片,很多人也是只闻其名,不曾得见。
包括目前这个版本也是画质糟糕,只能开小窗口观看——在很多人看来已经不需要看这短片,因为故事早被说得烂透了。
伍仕贤在《车四十四》依然先亮出“以真人真事改编”的字幕,说实话即使到今天在报纸上隔个几天总是能见着类似谴责麻木看客的报道,真要一一讲来实在是太多。
有人说这种阴暗面的东西啥地方没有,我倒还不至于看完就要高喊:觉醒吧,道德!
因为有种力量叫时间,和很多人一样,时间长了,最初看到故事的愤怒冲动已经慢慢消散。
有人说短片并不好拍,《车四十四》属于短小精悍、简明扼要的那一种,突出了女司机和年轻人的形象,把时间压缩得更紧。
抛开流传故事的干扰,可以看到女司机在歹徒抢钱的时候也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要乘客快点把钱给歹徒;而年轻人的出场也不像什么文质彬彬或者老实巴交,倒像个多嘴的男子。
看完短片众人的争论焦点在于男主角最后的表情。
说实话我对吴超(扮演男青年)的感觉一直不甚良好,尤其是他在王全安的《月蚀》里总感觉神神叨叨,远不如余男的光芒闪人。
扯远了,这也是短片和流传的故事稍微不同的地方。
此外还有歹徒生死、乘客的其他反映,短片也都有所不同,出于很多考虑我分不清隐约不畅是否只是因为听过故事在前,没听过故事的人是否能多些愤怒?!
大概导演所希望的也是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故事的重点放在了那群无动于衷的乘客,短片亦是如此。
固定镜头远远看着强暴现场和倒在地上的年轻人,然后扫了下车上一干乘客。
这透彻心骨的冷漠啊。
地址:http://static.zed.cbc.ca/users/k/Kal/files/2_Buss44.mov
看完后想看看豆瓣是怎么评价的,没想到评分居然没有8,短评第一居然说什么最后的笑有点多余?
感觉有点搞笑。。
因为听过这个故事所以快看完了也没啥感觉,但是到最后几秒钟镜头定格在男青年脸上,表情先是在思考什么,然后突然一笑,当时心里感觉突的一下,震动很大。
基本所有影评除了说看不懂最后的笑要不就是说多余什么的,还有的说是因为他庆幸自己没死。
我却不这么认为,我看完的第一反应居然是他不是庆幸自己没死,而是庆幸全车冷漠的人全都死了!
不知道我的感觉对不对,因为不管怎么解答都可以,我这只是看完后的第一反应,但无论怎么说作为一部获奖短片的最后一个镜头不可能是多余的!
这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创作的电影,所以它在艺术表达上做到了极尽平实和简练,用一格格饱含信息量的影像画面和精准又简洁的剪辑组合成一部耐人思考和反省性质的故事。
在整体效果的呈现上,电影已经充分并以极佳的方式向观众传达他所想要表达的东西,而这些都是通过一些看似漫不经心实为画龙点睛的镜头所表现的,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本片作者在整合整个故事素材和讲故事的能力都是足见功力的。
这是一部强调人们冷漠社会现实和道德反思的短片,所以既然想用一部短片的有限长度来表现一个深厚主题的话,那就需要一个平稳的风格中生发张力,这就也使影片初看起来,是比较朴实无华的,用的是一个普通摄像机的画质,在剪辑上也没有用任何转场特效,以简单的切为主,在光的处理与景的布置上又像是一部纪录片所给人的生活感,关于景别又不是特别跳跃,又不足以给人以很强的观赏欲望,极简的配乐明快,又不会给然太大的兴趣,在摄影角度上也以平实为主,但就在这些所有看似最普通的表现手法上,却使厚重的故事用最大化的真实感凸现出来,在观影的整个过程中,在十一分钟的时间里我们忽略了所有的导演痕迹与技巧,将着眼点全部放在叙事和人们在困境当中所面临的选择上,这是本片成功的最大优势。
从刚开始导演就给我们营造了一个最普通平淡沉闷的公车场景,用了一个简单的固定镜头就把气氛表现得很充分,再接着表现了一个青年在路上等车,镜头快摇过车,再上车,接着是青年与女司机的对话,车继续向前平稳行驶,在真实的冲突矛盾到来之前,这一串平淡的镜头连续反而没有给人无聊之感,是因为这一连串镜头都用得极为干净利落,每个镜头都饱含着一定的信息量,镜头与镜头之间的连续变换也特别干脆,中间不掺杂无用的废镜头,在这一连串镜头我们看到:1.青年上车后,整个车上的气氛的转变,如果说车上原本所有的乘客都算是一层静止的背景的话,那么这个青年上车的一刹那,就立刻让人感受到故事的节奏的突变,一个有“生命”的人上场,故事也即将从这里开始。
2.另外揭示了女司机的人物性格,让观众将视点聚焦在这个女司机身上,表层上,导演给这个人物设计上一个大红色的外套,也是一种凸显的作用,再者青年上车注意她之前照片与现在的对比也在点明女司机这个人物。
接着我们面临故事真正冲突的开始:两个劫匪的出现。
其实这两个劫匪出现的效果一下子打破了先前故事的平淡、沉闷之感,这一份平衡完全被立刻打破,但这个劫匪不但劫了整个车上的钱,最后也看中了女司机的相貌,实施强奸。
在女司机被打昏拖出去之后,就紧接着一个青年的特写镜头:他的反应是对车内所有人的“无反应”感到惊讶,接着号召救人未果之后,自己独自出去,准备救回那名女司机,但不仅自己没能救成,反被狠狠地挨了一刀。
接着就是全片个人是一个最好的镜头,也是全片赤裸裸点题的镜头,就是以车外的大远景视角,从远距离用长镜头表现劫匪奸污女司机的全过程以及不远处被刀拉上的青年动弹不得的场景。
我之前有疑问:为什么这个镜头不靠在事发地点跟前,用近距离去拍,不是更能体现劫匪的残忍和暴行吗?
同时,为什么这里要处理成一个长镜头,中间冗长,没有镜头变换?
我个人的思考是,这个镜头旨在以一个冷漠的看客心态来表现整个悲剧的发生过程,这就是影片所要表达的核心重点。
其实这个镜头的眼光是平静的,但是又是极端冷漠的,这个镜头的整个过程就是这群看客慢慢丧失良心的过程。
我的另一个思考是,如果这个镜头处理成一群看客在窗前的过肩镜头会不会更好?
不是会更加突显这群看客的冷漠感吗?
但其实这也不是最佳的处理方式,重要的是,我们在看电影,主体是观众,这个镜头设计的是一个标准的镜头,它不仅是看客的主观镜头,另外也成为了观者的主观镜头,作者的目的是在这个镜头面前,让所有观众都去感受这群悲哀的看客心态。
引起我们观者自己的思考,而不是单单指向一群车内的人。
再之后,影片留下一个巨大的悬念,就是女司机最后为什么要把唯一去救她的那位青年赶下车?
原来是女司机决定要用死亡报复这些冷漠的看客,而让青年下车是对他的善良做出的一种回报和补偿。
在短片的后半段有三个镜头让我难忘:1.在表现女司机和青年陆续狼狈上车的时候,用的是“过车镜头”,同样是车内人的视角。
2.在表现女司机做最后死亡抉择的时候,镜头对准一个冰冷只会机械摇晃脖子的狗。
3.在表现青年知道获救时,对那一瞬间笑的定格特写。
其实在常人眼里这最后的反应应该是一种莫名的悲哀或者有所觉悟,但事实来讲如果是这种常规设计势必会导致结局的平庸化,对这个笑得特写仅因为它是人物潜意识的第一反应,因为它真实。
这同时又是一种得益的获救姿态,这是当代中国小人物的心理特征,这样就把全片故事映射到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本身,有了更加深刻的写实感。
这是我个人对这部短片的粗浅理解,其实对于短片这一形式来说,一般都以风格化和精巧情节取胜,而本片却跳出这一定势窠臼,实实在在地讲了一个纪实性的反思题材,同时又不乏精彩和引人深思之处,它用了一个十一分钟的长度创造了让人难忘的精彩。
带艺考的时候给学生们放过。片子里头每个人基本上都挺讨厌的,蛮无聊的,像故事会上的那种文章。
女的逻辑有问题
也许本来有意思但是被听得太滥的故事。最后那个表情着实没有诠释好。说真的我觉得中国人民还是没有冷漠到这等程度的,反正长沙人民应该没有
导演啊,你把凯文史派西叫来的那个电影可千万不敢排成这种技术和主题都如此粗糙啊
确实 除了最后一笑 别的都没超出预期 下周老杨还有2节课 好日子就要到尽头啦 哎 莫非我真要一天要去上北影的一年制研究生班?
很震撼,尤其听说是真人真事改编而来后更加心里不是滋味。不过最后男主那一笑很减分,不知是导演没安排好,还是演员没表演好,减一星。龚蓓苾挺美。
这十年,我的感受是,物质世界在进步,社会人的精神世界却在走向衰亡,道德滑坡至无原则无底线。《罗生门》里说:我曾听说住在罗生门的恶鬼,是因为害怕人性的残忍而逃走的。这话用来形容当下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非人间,真是贴切不过。龚蓓苾抱着必死的决心,拉着人间的沉默恶鬼,这一辆车就如同贵州安顺那辆公车一样,注定开往冥界。
拍的是真一般 牛掰的是人家女司机。。。
在18年后,故事的真实性再一次得到了验证。
因为事先看过故事 所以木有高潮了。。。。
网上“漂亮的女司机”的原版,扩大的悲催社会,现实中如果真的发生谁又会惊讶?事实上我对男乘客只抽不过匪徒表示失望,至少得拿根棍子或刀子吧,http://www.soodp.com/thread-1971-1-1.html,哀悼日看禁片再好不过
家人们,谁懂啊,人家被强暴居然没人救我,两个劫匪不就是带刀吗?稍微被捅两下怎么了?乌鱼子真下头,大家一起似了得了
见面不如闻名啊。
#2018.10 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被推荐看的:以后在公交上,谁要跟开车的司机吵起来的,很有必要去冲上去挡刀了。
女司机也太狠了吧…为什么不开车撞死强奸犯?而是要整车乌合之众陪葬,毕竟乌合之众不是强奸她的人
题材五星,剧本扣一星,演绎扣一星,最后的笑扣一星
原来和《独自等待》是同一导演。拍的差了点。
这片子最后的结局:抢劫强奸犯毫发无伤,见义勇为的小伙子挨了一刀,被强奸的女司机和被抢钱的受害者无人生还。这么一看,这个故事是很典型的中国故事。而导演的焦点也在女司机、小伙子和乘客,而不是罪犯。恰恰是这点,真正值得反思,因为罪犯才是罪魁祸首,但是最后却导向了受害者针对受害者,所以女司机并不无辜,最后也都死了。
狗血到从中间就能猜到后面的剧情,人物的表现不合情理。
多好的剧本 拍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