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彩蓝林嘉欣:聪明叛逆的青春期,却又处处透露着聪明有主见,相比林耀国更为洒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能为自己负责,这样有个性的女孩,应该会让每一个处于不惑之年的男人心动吧。
这个女孩总是能让林耀国平静的心再起涟漪。
尤其那一句你要习惯没有我的日子,这个女孩子真是聪明,知道这个男人喜欢上她了。
林嘉欣演技5星。
陈文靖梅艳芳:年轻时的她应该是和年轻胡彩蓝一样,聪明早熟,肆意生长,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敢爱敢恨,后来当盛老师说出回台湾那些话时,她选择不告诉他怀孕的事,去打胎,她骨子里是倔强的,是有主见的,20年过去了,她依旧是倔强,她要去照顾盛老师,不顾丈夫反对。
当她对儿子说:如果只是为了解决问题,怎么可能过了一起过20年。
平静的说出这样的话,这个女人真是理智又充满智慧。
可是后来她逃避丈夫向她解释在外边过夜的事,又莫名让人心疼,她不想听或者说害怕听到丈夫出轨的事。
尤其结尾,陈文靖对林耀国说:没办法和我一起生活可以出去找工作。
她说这句话是下了很大决心的,她害怕丈夫会同意离婚,又觉得对不起他,因为自己所以这些年一直穷困潦倒,是试探却又担心试探的结果。
因为她真的爱上这个男人,不是因为感动,不是为了解决问题,是因为他的人品。
梅艳芳虽没有太大发挥演技空间,不过肢体语言倒是把一个家庭主妇诠释的淋漓尽致,什么角色都游刃有余,看过她的其他作品再来看这个,大跌眼镜,如果给她多些时间,或许能获得更多电影奖项。
张学友林耀国:我看到的林耀国真别人的是个好男人,接受妻子过往养大儿子,尤其是那一句我想当了老师就可以每天都看见她的正脸,真是感动,对于胡彩蓝感情总是在克制,多年来没有改变自己曾经的梦想,即使贫困依旧做喜欢的职业,对非亲儿子那么好,宽容的去看盛老师,对于妻子,即使没有那么爱了,依旧舍不得离开。
很符和张学友本身气质,温和,宽容。
林耀国和陈文靖最后应该不会离婚,毕竟林耀国是个好男人,俩人就是那种即使不爱了,也舍不得离开的夫妻。
日常生活:一個悠閒的沙灘,卻是黃昏……〈男人四十〉整部電影帶出濃烈的生活質感,質感的豐厚的支撐在於場景的力量。
電影開首的場景是一個悠閒的沙灘,中年男人林耀國拿著一本《萬曆十五年》,向兒子訴說和諧家庭背後的風暴般的故事。
沙灘的意義在於參差對照的力量,表面看來悠閒,林耀國在平靜地讀書,誰也不知道他的內心的紛亂和激盪。
然而沙灘的時間是黃昏,鏡頭(即導演)似乎出賣了角色:內心總從某些表象裡露出馬腳,與此同時把電影重要的主題:時間,帶出來。
整部《男人四十》都發生在最日常的空間裡:學校、細小的房子、公園、醫院等。
可是最強烈的情感關係亦同樣在這表面上平平無奇的空間裡發生:胡彩藍(林嘉欣飾)表面是一個反叛的學生,卻有挑釁整個理性制度的力量,愛上國文老師(看似最僵化的科目),自立開店,漠視大學魅惑,以輕鬆的姿態向主流意識形態說不。
胡彩藍表演的,是一種女性力量,在學校裡、商場裡、公園裡,每一時刻佔著先機(相對林耀國)。
一本畫滿老師咀臉的課本,可以拆掉天空。
但原來一切師生戀婚外情的出現,為了揭開一段傷感往事:林耀國的太太陳文靖(梅豔芳飾),與自己最敬愛的盛老師(庹宗華飾)相戀,陳文靖未婚懷孕,盛老師不打算負責任,還是少年的林耀國成為陳文靖的唯一救助者,二人到深圳墮胎不遂,生下兒子安然,一切風浪過去了,隱沒在房子裡、書架裡、床子下,卻沒有消失的可能:反過來說,正因為日常生活空間具有相當的隱藏性,愈是隱藏,那反彈的力量更大。
整個和平的城市永遠在移動。
於是《男人四十》中的日常生活空間有新的意義。
日常的場景,是「時間淡化一切」這句美言的具體化(與此同時打破它),每天瑣碎的細節:上班、下班、買餸、吃飯……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彷似真的可以忘記一切。
當陳文靖向兒子安然說出故事的下半場,日常生活場景的功能立刻變成為失效的止痛劑:陳文靖在暗暗的廚房,埋藏不了一股清晰的聲音──她記憶猶新。
日常生活的埋藏之力,完全被推翻。
林耀國的位置轉換林耀國處於男性的位置,在整部電影中表現無力:總是受事者,他無法知道胡彩藍和陳文靖的內心,亦只能跟隨著陳胡二人的反應生活。
他與胡彩藍發展一段出軌戀情的時候,把胡彩藍視為一個障礙,並以「越過障礙」獲得主體性幻覺。
與此同時他與胡彩藍的師生戀,實際上是把自己當成陳文靖,具復仇意味地強行與陳文靖交換位置。
到頭來他當然失敗:發現自己根本不想越過這重障礙,他知道自己的屬性正是安份地飄流:《前赤壁賦》的重點之一;因此電影最後部分他清楚冷靜地向陳文靖提出離婚:反過來在這一刻獲得了主體性。
前赤壁賦:吟詩的聲音電影的傷感之處在於,即使個人的力量如何強橫、一生的故事是如何風起雲湧,面對生死,我們也只能退回日常生活之中。
但《男人四十》最後向觀眾提出的,是吟詩的聲音的可貴。
結局一段林耀國一家在盛老師病危的床前一同唸著《前赤壁賦》,吟詩的聲音成為了想像的共同體:《前赤壁賦》的最重要觀念在於以豁達消解永恒與一時的矛盾──我們總會離開世界,而世界卻不停流動。
而詩文,正超越了時間撼動人心。
而唸的重要性在於:把感覺轉化成聲音,再流動別人的內心,把孤獨的閱讀變成一種流動的互通。
這亦是導演對於國文的執著與癡迷,把生活詩化的一個過程。
默写课上,他坐在窗前,手里拿着粉笔,呆呆的看着窗外“我撕下一张纸画你。
将来我做导演,一定要拍这个镜头。
你不要笑,我想做的事情就一定能做到。
”彩蓝的课本,书边上这里有面林耀国的侧影、那边是株开花的树。
最好的一张里,林耀国微笑着,嘴里衔着一朵花。
夏日闷热的教室,吊扇的叶片徐徐转动,最沉闷的文言课、最昏昏欲睡的45分钟,林耀国依然谈笑风声指点方遒。
老师要与学生扮好朋友,这样学生才会给面子他,才会来上课,不然就逃学或者睡觉。
讲台上的林耀国已经早已习惯扮演这样的角色,三尺讲台就是舞台,所有的辉煌就在这方寸之间,那一刻无须考虑房贷、儿子、老婆、没事打打高尔夫用“纳斯达克”赚到的钱请客的昔日同窗,那一刻倒掉的偶像盛老师灵魂附体。
讲台下一双清澈的眼睛紧紧相随,集中人生所有的精彩。
“你在讲台上那么民主,下来却这么老套”“我本来就是一个老头子。
”记忆在不断闪回。
海边山上,盛老师微笑回头“林耀国,快点跟上。
你没有去过三峡吧?
等联考结束我们可以组队一起去,去看看苏东坡笔下赤壁和长江。
”林耀国独自坐在昏暗凌乱的办公间,坐在更加昏暗的图书室,一人静静的坐着,他不太说话、不太习惯表达自己,除了在讲台上。
开心、不开心、诸般心事,藏匿压抑着,无处也无法述说,他心里有太多的结,这次第,如李白诗曰“唯见长江天际流”。
长江,他至今不曾去过;盛老师送的书,被他塞进学校图书馆书架里,长出很大蛀虫,从来没有任何人借阅过。
结发二十多年的妻子陈文靖说“我想送他最后一程”,“去吧,菲佣也有假,你在家做了二十多年的饭,就当给自己放个假吧”。
极深的落寞,再加一笔浓重的不安和失望。
林耀国没有想到,二十年了,他还会回来,而妻竟依然一如当年义无返顾的要再去找他。
自己辛辛苦苦这么多年,到头来还是输在那个人手里,他承受不了;而此刻,年轻、主动的彩蓝正在步步逼近,她比林耀国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在做什么。
课堂下的她倒象是林耀国的老师“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
不好你可以给我打四十分,最土就是六十分”“你必须给别人自由”“我在想,你从小一定常常反省别人、反省自己”。
港人董桥说“中年是下午茶”,红茶加奶加糖,刚出炉的两碟饼干和小面包,慢慢悠悠,与三五好友闲话聊天,那是英式的、事业成功家庭圆满的中年。
林耀国的中年是场期中会考,“做人本来就是一场考不完的会考”。
事业一事无成的压力、解不开的心结、对妻子的不满和怀疑,还有彩蓝大胆直白的诱惑。
他也要给自己放一个假,甚至潜意识里刻意重蹈盛老师的复撤——在他更年轻、与学生们年龄更接近的时候,他没有尝试师生恋,此时他却在彩蓝的引导下,渐渐释放自己。
“你刚才的眼神很凶,盯着那个流口水的老人时候。
我原来以为你会很有同情心的递上一张餐巾纸”“有些事情你不懂得。
我来给你讲个故事吧。
十一、二岁的时候,隔壁住着一个女孩,她有一双很美很美的腿。
我看着她会心跳、会脸红的!
有一次,我趴在窗口,她在楼下等的士,我想:哇,太好了。
今天我可以好好的看看她。
正这么想着,她突然“呸”的,在人行道上吐出好大一块痰,还用那双美丽的腿去踩。
““不就说了你一句没有同情心吗?
编这么一个无聊的故事来讲,真是老套。
那你以前怎么炮妞的?
”“我以前用诚意泡码子的”他们在黄昏的林边大声说笑,流云急速的掠过楼群。
林耀国有多久没有如此开怀大笑了?
这笑里,有苦涩、自嘲、搪塞和秘密。
苏东坡的《前赤壁赋》,在电影中吟咏过两次。
一次是林耀国为有钱同学的儿子的家教做教案,找出一大堆三峡、长江的录影资料,还有二胡独奏曲《江河水》,如泣如诉的二胡触动耀国与文靖,他们一起诵咏“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然而被儿子一声大喝打断“妈!
汤已经滚了。
”“哎哟……”文靖冲进厨房,诗情终归为现实的嘈杂中断。
《前赤壁赋》的第二次的出现,表达着一种宽容与和解。
妻子文靖、养子安然、林耀国,病床上奄奄一息的盛老师。
“盛老师”林耀国俯身在昏迷不醒的老人身边,他知道老师已经听不到他说话,然而他还是温柔的说“很久没有跟你聊天了。
你从前送我的书和钢笔,有些我已经送人了,你从前教我的文章,有些我还记得……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文靖吟诵“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安然:“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小小的病房里,吟咏声错落起伏,竟似有一轮冉冉攀生的明月,流水潺潺,如人生种种美好渐行渐远。
盛老师就在清冷的月华里离开人世,他终于得到林耀国的宽容和原谅。
观《男人四十》,处处有种无法言说的凄凉。
这凄凉,下午茶里饮不到,在中国的山水、诗词、曲目中却比比皆是。
“我们读了这么多李白杜甫苏东坡,却从来没有见过长江、三峡。
等去了长江三峡,回来再说吧。
”淡淡的对话、淡淡的凄凉,无论面对的是生离还是死别。
张学友生涩,林嘉欣的彩蓝不应这么风尘,唯梅艳芳演出了文靖的隐忍、痛苦与挣扎。
我心目中的香港电影有两个时代,以亚洲金融风暴为界限,之前是极尽繁华,之后是流水落花。
梅艳芳们在两个时代间挣扎徘徊,,终于也随春去也。
这话外音,亦为电影增加一层落寞与凄凉。
http://blog.tianya.cn/blogger/view_blog.asp?BlogName=tlccd
《男人四十》让林嘉欣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新人奖和最佳女配角奖。
这一阵子我老说hk出色的男演员太多多到可以演水浒;其实想想也是,好的女演员确实死的死走的走嫁的嫁歇的歇……梅艳芳一举手一投足,林嘉欣一颦一笑,唉……尽在不言中了。
老说苏杭的吴侬软语如何如何,呵呵,我咋觉得粤语更是幽幽怨怨荡气回肠?
小林真不错
胡采蓝望着她的老师,眼波流转,仿佛要滴出水来。
轻轻咬着自己的嘴唇,忽地又绽放开一个笑容,那么青春的脸庞,即使是有着心机,有着心事,笑容依然天真无邪。
林嘉欣适合演这一类的角色,天真的性感,不羁的诱惑。
张学友一出场,手里捧着一本书,我定睛一看,是万历十五年,简直要跳起来。
在香港的电影里,难得出现这样的书。
第一次看到张学友演这么内敛的角色,不是黑社会,不是白粉仔,不是搞笑的,而是正儿八经的一个儒雅的,内敛的中年男人,鬓角有星星点点的白发,心里忍不住叽叽咕咕笑起来。
但其实他演得很好,尤其是胜任好父亲的形象。
张学友在电影里是林耀国,中学国文老师。
男人四十,以往的同学都已飞黄腾达,而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教书匠。
他是好老师,好父亲,好丈夫,性格如传统的书生一样,狷介到固执。
林耀国当年暗恋的少女陈文倩,是他现在的妻。
梅艳芳在剧里的表演,中规中矩,但是她瘦瘦的,绷着的身子,让她的背影看来是如此倔强。
她收起所有的刚烈,头发如一般家庭主妇一样随便盘起,碎发溅了一脸,专心致志熨衣服做饭。
一个安稳的家庭。
故事就是这么简单。
上课,下课,放学,回家。
只是校园里,不时晃过开得极之热烈奔放的凤凰花,影影绰绰的绿,大蓬大蓬的红。
如果不是有事情打破了本来的平衡。
陈文倩要照顾她中学时所爱的国文老师,现在是垂垂老矣的暮年老人。
林耀国拒绝就此事进行沟通。
表面上波澜不惊,内心终于找到了出口。
为什么不,为什么不可以?
电影海报剪切了这样一个镜头——电影院里,张学友的手,拘谨地放在林嘉欣的穿着校服的大腿旁边,真是绝妙。
有什么敌得过无敌的青春,有什么敌得过自己的借口和原谅。
事实上,一早已经失衡。
林耀国,心里还是后悔过吧,只是没有表达出来。
如果不是这么早结婚,如果不是这么早就有了家庭的负担,也许人生会是不同的样子?
胡采蓝越发明目张胆地挑逗,很难说不是满足了林耀国的自尊心。
她的青春就是一切,大胆放肆的笑声,直接的言语,适当的知道进和退,简直完美。
但是,这些,统统都是林耀国的借口和理由。
他需要证明和放纵自己。
胡采蓝只是正好契合了这个时机。
当然,他依然是个好父亲,好丈夫,好老师,他还是负担起整个家庭的男人。
影片最后,他的妻,幽幽地提起离婚。
他还是拥住他的妻,拥住他暗恋过的少女,提议去三峡旅行,这个千年以来被唐诗宋词熏陶,被文人墨客吟诵过的地方。
这样的结局,简直让人感到绝望。
许鞍华并不肯干脆利落地解决恩怨情仇。
生活依然是要这样模糊地度过,些许欢乐,些许无聊,些许挣扎,些许悲伤。
年轻的时候,总是希望黑白澄明,光明磊落,只是这世界,不停地告诉我们,黑白中间有着深深浅浅的灰。
近期看过最好的电影这出戏恰好是现在看到它,因为我已是阿城控(张学友推荐学生阅读《爱情与化学》),并激发了我对每一个国文老师的怀念(说起来都是“奴有一段情,讲拔剌诸公听”哈)。
轻描淡写,任其暗涌,这样处理中年危机,贴合事实面,因为大部人的中年转捩,心理或行动上,都不至于闹成表面的危机,同样煎熬的妻,甚或是老成的子,都对此时家中的这个男子有一种体恤的包容吧。
要闹,到底需要彻底的一鼓作气,而生活,实在是雾数的时候太多了。
省点气力加餐饭,缓和过。
很多人,很多代,都有这种明澈。
一切都好,林嘉欣也实在漂亮,如果没有那一重情节,就是梅艳芳同老师的那一段戏剧化的隐情。
如我之类从小以矫情为乐长大的人(做过诸如对月诉愁肠的妄诞事),看到一家三口在老师病床前背《前赤壁赋》也都失笑了,仿佛急于撇清和这类行为的关系。
不过那个作文竞赛太有趣,“摇头丸作文比赛”,不知其指另外片中出现长江的镜头竟隔了近二十年而和中国八十年代的纪录片感觉无差,难道但凡拍长江必然是这样?
让人觉得长江怀着股子愤懑在生闷气。
男老师总让我觉得是个尴尬的身份,可以出现在各种类型电影里。
曾经写过个中年男老师的故事,为了应付中文系的基础写作课,写到被女学生瞧不起,和办公室里谈论酱油价。
这样我不忍心去喜欢他们,觉得林嘉欣很了不起可以对笼罩在爱人周身的泄气视而不见。
对电影的接受度,视乎碰面的timing,如今的我渐对人事起了放弃的宽待心,从积极面看,也算作是在稳健地顺水推舟。
看到影剧中如是处理的方法不至跳起来泪奔,只觉本应如此。
忽然对剧中长江三峡的话题产生了一重理解,我,还有故事里中年的夫妇,都被岁月建坝,使我们与前身隔离,静水掩埋了曾经的重峦险滩。
对于这部影片,我更多的初衷是想讲一下林嘉欣的表演,这个背景有些坎坷的女孩儿,从出道被张洪量签约出唱片到一年后被张洪量因个人感情原因而雪藏,直到被尔东升带回香江,与许鞍华导演一直合作这部戏,当年一心想成名的15岁的小女孩终于在5年后正式进入娱乐圈。
我想她应该是个天生的演员,凭借这部戏她赢得当年香港金像奖和台湾金马奖的最佳女配角和最佳新人奖,林嘉欣开始一炮而红。
除此之外,张学友,梅艳芳的加入我想这部戏一定值得一看。
剧情似乎很老套 高中男生是语文老师的得意门生,暗恋着前排的女生 高中女生爱上了她的语文老师,并不小心怀孕了 女生告诉老师这个事情,老师却对他说他已经辞职了,要回台湾,他老婆在台湾等着他呢…… 女生打电话给男生,男生毅然陪女生去深圳生下了孩子,并且结了婚 20年过去了 男生也变成了语文老师,面对昔日同窗都成为富翁,他还是个默默无闻的中学老师 女生成了家庭主妇,照顾着两个儿子 日子似乎很平淡,却暗藏危机 当年的语文老师回来了,却是个将死之人,女生决定照顾他,送他最后一程 男生很不平,多年来的心理压力难以发泄 他的一个女学生爱上了他,似乎正要重演过去的故事…… 影片带有浓郁的文学气息,毕竟导演许鞍华作为一个文学硕士会比其他人更能把握这些细节,显得更加性情,更加煽情。
而我是第一次觉得用粤语念起古诗词别有一番情韵,听说以前唐宋时期都是说粤语的,看完电影之后似乎更能印证这个想法。
片中吸引我的更多的是一些小小的细节,岸西ms是个很厉害的编剧,整个故事发生的很流畅很自然却又不会有任何多余的镜头。
场景一:沙滩上那段父子对话,儿子突然说的一句话“老爸,你和妈妈吵架了?
”把过去的和存在的一些事情都说明白了,只是那个儿子和张学友始终不太搭,让我觉得更像个兄弟。
张学友在那个时候(其实也就是2001年)还是看上去满年轻的,拿到今天来演,或许更搭一些。
场景二:梅艳芳和张学友在超市购物,突然的一句“盛老师回来了……”张学友的一时沉默和梅艳芳脚下的那两袋大米更是很自然的道出了盛老师这个心结是故事的一条主线。
场景三:最让我折服的一个细节是,张学友为了教好前赤壁赋这篇文章,在家翻找原来的长江水的影碟,也让他们回忆起过往的点点滴滴,你一句我一句的和着“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我是个粗人对于诗词一窍不通,可是我却能够深刻感受出此处用别的话语都无法代替他们之间的情感,就如同我去西安的那段日子,也只喜欢用歌曲表达我的情感。
正当我陶醉于用粤语腔调念出这段诗词时,他们的小儿子冒出来对妈妈嚷了句“水都烧干了,还在那里讲……” ……如同美妙的音乐在耳边萦绕,突然被打断了,而且是很无情却又很无奈的被打断,生活就是这么的无情,容不得你半分回味的机会…… 对于演员的表现,林嘉欣凭借此片一炮而红,将一个十七岁女生的青春,早熟,性感演绎得让人惊叹,她对张学友的那段台词的声音我想应该是酥到了骨头里,但是不染风尘的那种感觉。
最后却泰然自若地离张学友而去,留下那本画满画像的书本作为留恋,也算是对这段师生恋的纪念,的确她有资格玩的起,而我个人则喜欢她后来的六楼后座,异度空间,救命,阿嫂传奇,怪物等一系列坚强性格的人物形象,我想更适合她的发挥。
今年金像奖她一个获得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的提名,我想认可她的不只是我一个人。
对于林嘉欣,这是她的第一部电影,而对于梅艳芳,则是她的最后一部作品,我在看电影的时候,一直在唏嘘这样一个传奇女人,而她在这部电影里将一个负有愧疚感,将所有心思痛楚放在自己心里面的女人刻画的非常深刻,也许多了些她自己这些年来的深刻体会。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四十岁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心理状态,我无法去了解,我只有试着去揣摩。
在彼此都经历了风风雨雨之后,两个患难夫妻最后还是抱在了一起,我看不出结局是什么,或许导演根本就不想告诉我结局是什么,张学友抱着痛哭的梅艳芳,在她耳边轻声的说,一起去长江看看吧,我们都读了那么多李白,杜甫,苏东坡,也该去看看了,一年半后什么都被水淹了……
有一句很不要脸的话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算了,我还是讲了吧:我觉得我和许鞍华喜欢的是同一类男人。
原来看男人四十,后来看半生缘。
哪怕是玉观音里面的杨瑞。
都有很多令我也心动的地方。
20左右岁被人forced on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把性和爱的界线分得很开。
那时候因为对方是个矮小猥琐没有头发的中国男人,所以表面上喜欢的都是一些身体的孔武有力、头发茂密的大男孩(大概是觉得觉得他们的欧罗巴爱神给他们的费洛蒙,能吓退那些东亚的猥琐老男人,可能也从来不是真的爱他们,但他们都是一个害怕的人,床头的小熊),而私下里最喜欢看的porn的类型却是是父女师生:因为经历的关系、一定要在心理上觉得是被一个强大的阴影欺侮,才会从极度的紧张里找到一种释放。
有时候喜欢看one girl vs 50 guys那种片子,倒不是觉得心理上被50个人凌辱了,真是觉得被50个人温柔的爱过了。
但这种快乐都是基于一种非常delicate的精神状态,一方面是超现实的爱,一方面是对自己需要这么多爱的质疑和羞耻。
25、6的时候理解了Steve McQueen所说的羞耻是什么意思;是极度缺乏善良的爱的,但对怎么获得爱以外的快乐又过于驾轻就熟了,带着对于爱的向往,走进了和它毫不相关的快乐的深潭。
这是一种耻辱。
以为我就这样定性了,除了关于虐恋和orgy的想象,再也不能唤醒身体了。
靠羞耻感维持性活动的质量本来没有什么的,除了最后那一点厌恶感。
是从《男人四十》开始,我看到了一个良心闪光的许鞍华 。
替你谴责社会的是记者,用尽全力帮你原谅自己的羞耻感的人,是鞍华。
起初我自我代入的胡彩兰:觉得自己也有那样的资本和深陷中年危机的男老师玩心,仿佛只要够漫不经心、就能不落入陷阱终究能免受磨难。
后来才理解,胡彩兰是一个幸运版的陈文靖:她遇到了一个没有捕猎欲望的男人。
而这个人恰恰也是“狼师”的受害者,他的爱是成为心中不安的人经验的一部分,他的爱是安慰也是困惑。
是和你一样受尽委屈却从不煽情。
林耀国不是一个平凡懦夫,也不是一个在苏词里寻找良好自我感觉的伪君子,他从作文里看见的不是胡彩兰的“才华”、不是那些能带来价值的小的闪光点,而是自己不如意的一生。
林耀国是每一个被那样诱骗欺侮的少女能够想象且应该相信的心灵良药。
我总是在想,什么样的人我们一眼就知道他心里没有卑怯的欲望呢,是么样的爱是纯洁得敢于回望的呢?
是那种不能言说的体贴和共情吧?
许鞍华为我们这样遭遇的人,创作了一个林耀国,他不是一个愈合者,只是在用一样沉重的、无辜的人生陪我们经历着的人。
林耀国和胡彩兰走在茱萸花开的重阳街头,突然敞开心扉,对胡彩兰讲了他少年时代对一个女人的观察,以及他年轻时是靠“诚意泡妞”的故事。
为什么是茱萸树呢,传说基督的十字架就是山茱萸的木头做的,从前山茱萸的树木是恢弘结实、可以用来做他受难的十字架的,从他以后,树木不再强壮,但是开满鲜花,看到鲜花,便想起他的苦难。
我相信许鞍华在这里并没有在影射一个宗教故事,这里是我们对于纯洁的感情需要。
作为女性,如果我有性幻想,那一定包含对于这种圣殇一样的爱的向往,不论我从前被多少卑劣的刺激诓骗,都希望每一个吻都是一次原谅,每一下性的动作都是毫无保留的爱。
林和胡的关系在许鞍华的安排下,有了这样的色彩。
胡彩兰是陈文靖的回魂,他和林耀国在深圳度过的一夜,不是林耀国背叛妻子的夜晚,而是他四十不惑、再一次接受陈文靖事件的过程。
而对于胡彩兰而言,林的接纳是对于她所有不羁放荡的洗涤,只要林耀国吻了她,港岛上对于这个新新人类的所有非议都不过是过眼云烟、都被涤荡一空;没有什么比一个遭受过苦难的爱人的全部接纳更能力排众议,也没有什么比年轻的毫无保留的勇敢和热情更加干净。
这样看来胡彩兰和林耀国竟然是在相互牺牲了。
在宾馆那个旋转的门锁柄后面,我想,应该是一场茫然的安慰的性。
林耀国即是他自己的老师,又是胡彩兰的情人,还是陈文靖20几年来最亲密的朋友和爱人;而胡彩兰,这个迷途的小羔羊,作为学生、作为他妻子的影子,作为执拗的爱人,在这个中年的矛盾体里,将会感受到多么强烈、深刻而又怜惜的爱啊。
这样的快乐和失落里面,我相信,是没有我之前说到的那一点厌恶的。
全然的爱也许也使人痛苦,但不会令人耻辱。
这样的爱和性的暗示,是我过去无法想像的。
是籍着许鞍华的温柔和细腻,第一次体会到的。
如果说看《男人四十》时是受到一次启发,那么看《半生缘》后应该算是一次确认。
沈世钧是非常像我认识的一个人,他的对人的呵护不在于具体的行动,而在于每一思,每一想。
奥斯汀的布兰登上校和达西先生或许能以实际行动挽救爱人于名誉的危机,沈世钧却不同,他的善良像秘密花园的钥匙,在于他知道却从不忍心开启。
对顾的姐姐的艳名是如此,对石翠芝的鲁莽冷酷也是如此。
他的善良全在于一颗心,示爱是虚拟语气,实际生活中也不敢不愿过得比其他人更加幸福 。
他说“如果我知道你叫我抢,我一定会抢”,也说过:“我只想你好”这样的话;有人把顾曼桢的不幸归咎于沈世钧的软弱,其实如果他不“软弱”也就丧失了他的可爱之处。
他爱里面没有掠夺的欲望,更没有一锤定音的贪婪。
他的爱是时间和际遇酝酿的一件和节气一样不可思议而又自然而然的事情。
不能讲他无用,只能感叹那样的经济环境下,他的谦和温柔是长期消费不起的。
没有当下的人,只能有千千万万说不出的过去和说不准的未来,这样看来,也未见得是最不幸的人吧。
“永失我爱”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但是在《半生缘》里,许鞍华用了一点闪回(豫瑾和曼璐、世钧回到树林里去找曼桢的红手套),一点实验片段(曼桢被囚)去讲失去,是哀愁的,但不激烈。
人在爱里失去一个自我往往是容易的,但在时代里找到一个自我却很难。
豫瑾为了曼路去和人打架,后又移情于曼桢是由于渴望变成了饥渴,爱情变成了distorted的欲望,人总能适应他的命运给自己找到慰藉。
但是慰藉无非是良心的借口。
而世钧和曼桢这样的人, 就好像doctor who里面的时间旅行中的恋人,即使旧的世界轰塌了,他们罗曼蒂克的友谊仍然能在时间的缝隙里,突然闪回,百转千回。
书里有一段写,冬天的时候,风翻书,声音很是清脆可爱。
等男人、女人都有了经济和心灵的自由,那种罗曼蒂克的友谊可能就不必那么凄惨了。
这个导演给了刘德华第一次好的电影的经历,半生缘也教会了黎天王,而男人四十真正给张学友的演技正了名。
她的片子是让人忧伤的,确切的讲是感伤。
世事洞明,却执迷不悔用在这个女子身上是确切的。
看过她的访谈,大口吸烟,短发干练,可她的电影即使武侠也会拍得非常的文艺。
四十是怎样离我还很遥远,但是这部片子却给了很多疑问。
小时候的好好学生到了二十年后不一定是最有财的那一个,如何面对现实与梦想的矛盾,林老师很好的教好了中文,也很负责的对待每个学生,他是否成功了。
那又何谓成功。
在一个轨迹里行走多年,在婚姻中习惯了平淡如真,习惯了茶米油盐,林老师的感情冒险对是不对。
或对错真的重要吗。
原来的那些是非真的比自己的感觉重要吗。
那个女生,年轻的躯体,青春的热力,无疑是对于林这样的中年人最大的诱惑,但这些还不够,许借用彩蓝的口嘲讽了一切世中人。
反省真的重要吗,我从来不反省的。
干嘛活得那么累。
那应该是怎样了,其实在问这个问题的同时我们已经在反省了。
所以YOUNG一代的简单直白有时真的可以解决很多人生的哲学命题。
看完这部片子开始回忆起自己的国文老师了,一个带眼镜的中年男子。
如果有机会做一个老师的话,一定做一个努力的如林一样的老师,仔细备课,尽可能吸引学生。
如果有机会做一个男孩子的父亲的话,一定像林一样用心倾听与他交谈,不呵求他的成绩,但求他有一个健康的灵魂。
其实在这两点上,我认为林是成功的。
第一次看《男人四十》,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久到那时只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在长江纪录片的音乐中,林耀国和阿靖依偎在沙发上,痴痴地诵着“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两把醇醇声音的气息静谧而安定,我心中想,粤语的音律真是适合来朗诵古诗词,那么动听悦耳每字每句都如同暮风翩翩,听者仿佛被吹起了衣袂飘入了云中。
纵使林耀国的头发上还沾染着粉笔灰,面容被枯燥的生活打磨的郁气沉沉,阿靖穿着围裙,刚摘完菜心的手还残留着泥土,身上是挥之不去的油烟气味。
可他们诵着《前赤壁赋》,眼中的光华让人不敢直视,神情却是懒懒淡淡的,用低低的声音轻声和着,就只是诵给对方听。
他们远离了令人沮丧的平淡生活,心又回到了青春韶华,那被《前赤壁赋》所围绕的时光。
在那一刻,我爱上了《前赤壁赋》,或者更准确的说,我爱上了林耀国和阿靖心中的《前赤壁赋》才华卓著的苏轼在最失意的时期写下了震烁古今的千古名篇《前赤壁赋》,文篇宏大悠远苍郁壮阔的大格局大意境,清朗峻疏的用词遣句,发人深省的深刻内涵无不令人倾倒。
可是,心中涌动着《前赤壁赋》的林耀国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在一间只注重理科成绩的学校当着不被重视的国文老师,一直暗恋着的中学同学是因为意外怀孕而和他结婚,家中的细仔不求上进叛逆任性,财大气粗的同学们总在他面前流露出高人一等的骄傲······林耀国是一个平庸的男人,他像溺水已久的人一样极渴望冲出水的包围却已经被水无声无息的牵扯慢慢拖进了深渊,总有一天他的心会被淹死。
这样的人生境地和他心中的《前赤壁赋》相差何止千里!
胡彩蓝低头画着,在炎热的课堂上,在林耀国故作老成的调侃学生的色情录影带,开着鲁迅的玩笑时,胡彩蓝在国文课本上画着他叼着一朵玫瑰的头像。
胡彩蓝总是在若即若离的逗引着林耀国,用行动反复表白着“我喜欢你,我喜欢你”,然后戏谑地看着林耀国不知所措的尴尬摸样。
我相信林耀国是有动心的,胡彩蓝冷清不羁的性格,叛逆自我的行事作风,热烈的眼神行为和他古井无波的生活多么不同!
可是呢,毕竟是四十岁的男人,总不是冲动的小男生了,现实和理想在林耀国这里界线分明,他始终躲避着胡彩蓝的“攻击”,有分寸的和胡彩蓝进行着正常的师生交往,《前赤壁赋》中澎湃的江水尽管在林耀国的身体里长流不息,却被他自己筑起的洪闸所挡尽数西归。
林耀国对于长江的执着,林耀国去当国文老师,全是受了盛老师的影响。
尽管林耀国肯定不愿意承认,但事实上他人生道路上的每一步都印着盛老师的影子。
盛老师把他带进了李白杜甫苏东坡的世界,将长江三峡的滔滔江水引入他的身体,教给他“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摘下中天的一抹月光洒在他身上,那是给了林耀国梦想的完美无缺的神。
当美好的幻境被打碎,背后黑暗的现实总是令人作呕。
无暇高尚的盛老师竟然是一个怯懦的情感骗子,在伤害了阿靖之后不负责任的一走了之。
两个十几岁的孩子,惊恐不安的置身于弥漫着消毒水气味的医院,耳边传来女人的哭声,俩人的手应该只有紧紧拉着吧。
林耀国就这样结婚了,尚显稚嫩的肩膀上担负起了妻子和孩子,小心翼翼又无可奈何的走上了通向平淡无味的道路。
而毁了林耀国梦想的盛老师,成为了他想都不愿想起的怨恨。
没错,盛老师就是林耀国的怨恨,是曾经那么真挚热切的信仰过的事物毫不掩饰的露出肮脏无耻的真实面目时才会留在心里的怨恨。
林耀国和胡彩蓝的关系之所以会有那么突飞猛进的飞跃,很重要的原因是阿靖决定去照顾盛老师。
阿靖心中深藏的怨恨绝对不比林耀国少,曾经那样倾心的爱人在她最无助的时候竟然一走了之,让一个年轻女孩儿该怎么办!
但在见到盛老师风烛残年的凄苦现状时,阿靖的心又有些动摇了吧,阿靖决定去照顾盛老师,但并不代表就是原谅了盛老师。
阿靖以为自己可以放下,可事实是她太高估自己了,她冷眼看着盛老师痛苦的咳嗽费力地去够水杯时眼中流露的冷漠怨寒,最能体现她的复杂内心,她绝对放不下。
阿靖告诉林耀国要去照顾盛老师时,林耀国的表面平静但其实他被彻底激怒了。
本来那些恨意随着时光流逝生活平淡已经淡然了,可现在盛老师又跳出来影响他的生活家庭,林耀国心里燃起了一团火,烧得他不复安宁。
可从深圳回来,林耀国惴惴不安,面对忙碌的阿靖,他想说,却只吐出一句“我昨天在深圳过夜”。
就像每个人在年少的冲动之下做过不顾后果的傻事之后一样,林耀国已经为昨晚的事情后悔了。
(不过老实讲我真的很怀疑林耀国和胡彩蓝到底有没有发生什么?
)林耀国始终是林耀国,那个骨子里平凡温吞的普通男人,那个偶尔让长江水在身体中流动却仍要面对繁琐生活的男人,这就是他的性格,改变不了。
林耀国的心结终于能够松散一点了,他要去见见那个影响他一生的盛老师。
在病床前林耀国又诵起了《前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这是盛老师留给林耀国的最明丽的记忆,年少的他,被《前赤壁赋》中的慷慨意境壮阔胸怀荡涤心灵,是再深的怨恨也掩盖不住的。
林耀国不适合波澜起伏的人生,他就是一个勤勤恳恳教书老老实实为家的居家型男人,一时的义无反顾只会让他不知所措。
阿靖提出分手,林耀国吃了一惊,望着阿靖小心翼翼的脸,林耀国放下手中的报纸,摘下老花镜凄然一笑“对啊,你识中文打字哦,房子也供完了。
有空回来吃个饭,看看两个儿子”那样平静的诉说,却句句戳着阿靖的心窝,怎么能够舍得下?!
阿靖扑进林耀国的怀里放声大哭,林耀国拥着她,轻轻抚摸着她的肩膀,说“我们游玩长江回来再说吧,我们读过许多李白杜甫苏东坡的诗词,也该去走一趟。
现在天气热了点,但如果不去,不久三峡一灌水,很多地方都会淹没,很多东西会消失······”去看看长江,游游三峡,去那灵秀峻美的大江大河大山大川感受古人的幽思情怀,这梦想已经萦绕在林耀国心头几十年了,如今他再也不要让梦想只是在心头痴缠。
真正的去一次长江三峡,林耀国的心头被这个念头塞得满满的,这才不枉活了四十岁,他可不愿让自己在后悔了。
那么结局怎么样呢?
林耀国和阿靖会离婚吗?
和胡彩蓝又会有什么新的发展?
电影没有交代,也没有必要去交代,林耀国已经决定去完成一直以来的梦想,摆脱生活的痴缠,抛弃自己的胆怯,去追逐一次心的渴望,我相信这就是电影最好的结尾,勇敢无畏起来的林耀国,在观影者的期盼中面目逐渐清朗,竟是那般让人醉心。
一个中年老男人出轨女学生的故事,值得8.1分?感觉就是在浪费时间。
一个挺莫名的故事,编剧是一个喜欢中文的老学究吧,拍的很淡漠,暮气沉沉的,还有点压抑。这个男人,这个女人,他们的选择是那么的让人难以理解。感觉怪怪的,可能因为我是一个敢爱敢恨的人吧,领悟不了这种滥好人的情节
尔冬升说自己拍不了贾樟柯的电影,于是让许鞍华来拍了一部,整体说来贾樟柯的风格对于香港人来说有点像深圳的新疆羊肉串。很膻,很上火,四十岁的男人吃多了容易对未成年少女产生性幻想。许鞍华其实拍的就是幻想电影,想象着出口成章的状元郎做起事来优柔寡断。其实文学中的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最需要的就是喷涌而出的激情,它一定是射出来的,不应该是包裹在唐诗宋词里的长江乡愁,长江的水急得很咧。张学友肯定说不出“一分钟的朋友”,但至少可以说“食屎拉你!”这就是与你两个世界如何接近了。
大眼鸡的引擎逐步失灵了。它在海中心飘汤著,其他人也许还不知道,但,它自己知道。
“生活其实旨在找到个伴侣,面对现实,热恋很快变长流细水长流”电影没有主题歌出彩,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好多东西都没了,就象是遗失在风中的烟花,让我来不及说声再见就已经消逝不见
比女人四十平淡了许多,学友的演技还是一贯的好
中年男人,总有人功成名就,有人相较平庸。困境都是执着于历史遗留,前尘往事,能轻易化解。空虚还有人欣赏,玩一段师生恋。最好,女性足够自由和洒脱,没有重蹈上代命运。对比中年女人,重心全部囿于家庭。落差与失望之感,油然而生,故有观念深入人心,真的更幸福了吗?
女学生怎么这么野呢。不知道说啥的一部电影。咋就对长江有情结了?害,不太适合看许鞍华,不知道,不喜欢
化解“中年危机”的,是文学!此结局让人欣慰但也显苍白了。
没什么感觉,很压抑!本想放松,看过后一点不轻松!
大家都说张学友是被歌神光环而耽误的影帝。一路看到这部,我已经百分百认同了。就喜欢这种内心波动不已,表现出来的却只有小动作这种闷骚的通过细节讲故事的拍摄手法。许鞍华应该也适合拍《色戒》。
#Reference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是真的渺小无奈,山川都会被覆没,何况人与城。
没入戏,预期太高觉得力度不够。当然女学生还是美的。@11thBJIFF | 深影国际影城
不知是不是张学友演技太差的缘故,林耀国这个角色被塑造的过于懦弱与幼稚,与胡彩蓝的性感早熟形成鲜明对比,觉得看的很不舒服。
梅姐行云流水,哭的那段真是令人动容,刚出道的林嘉欣表现也可圈可点。而学友哥,4天王中我一直认为其实他是最会演戏的。本片里他把那种中年老师的酸儒、平淡下的压抑、人性的憋屈展现的淋漓尽致,内敛而克制。如果不是惊为天人的歌唱天赋的话。。。8.3
视角实在太男了看得好无力
我反而理解阿梅的选择。对于学友这样的好好先生而言,即便再重大的人生选择往往也是要靠别人来成全的。一起生活了二十多年,共同养育了两个孩子的夫妻,突然有一天才发现彼此间的感情早已褪尽。三峡啊,李白啊,苏轼啊,同样也是我的梦哪。
想起了美好的诗词,以及国文。东方中年男人在社会、家庭大背景下的状态。一个时代的缩影。整个影片很有东方文化气息,尤其是诗词运用,恰当好处。尤其是在最后在盛老师病床前,他们一家一次背起那首词。
一个潮湿却不太闷热的故事,记忆的闪回和现实的不由自主交织在一起。坦然,直白,却好像林国耀最中意的古诗词,绵长,悠远,好像随时能够落水而去,翩然而飞。家庭,学生,无关乎道德抉择,而是一个不惑之年的男人必须落笔的命题作文。“鲁迅是我国第一代赴日留学兼扫货的型男”……笑喷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