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好演员好导演的电影,究竟是什么造成了一个如此烂电影的结局?
本来挺好一题材,却从头到尾的拍脑袋喊“怎么可能?
”。
暂且记录一下从头到尾的焦虑点:1,天空异相,闪电都那么厉害了,还在外面看热闹?
请问你心有多大?
2,跑到了出事地点查询情况很好,但是一直近距离的观察,你是猫九条命吗?
3,从最先出事地点跑步回家的距离,邻里还不明情况?
那个yripod很大的啊,看不见吗?
听不见吗?
尖叫声也早该传过来了。
况且,外星人出来攻击就那么点范围?
跑步到家都没事?
主角光环亮瞎了我的眼。
4,唯一有点脑子的剧情就是男主知道别人可能会抢车。
但同时,大家一起步行时,总有个机会够公布修车答案吧?
或者自己再找个车修。
怎么就至于一直步行了?
5,傻X儿子的心更是比他爹还大!
一开始还挺懂事,知道保护妹妹知道逃命。
可怎么就突然发疯了的要参军?
请问你受过军训吗?
会发导弹吗?
你去参军除了给部队添麻烦外,还有啥作用吗?
6、收留他们到地下室的老头,本来挺精明一个人,知道与其跑不如躲。
可为啥中途突然变了路线了?
大声喧哗,我明白你是心理承受不了了,可这剧情怎么看都太傻逼。
7、简单几个炸弹就搞掉了一个tripod。
大家高处坠下都安然无事。
然后莫名其妙的外星人全体被异体蛋白干死?
都那么先进了,侵略了不知多少个星球了吧?
这个入门生物问题没弄明白?
还是人类变异出了宇宙最毒DNA?
8、为啥同样是大城市的波士顿就有房子安然无恙不说,就连老头老太都安然无恙?
更神奇的是,傻X一号的儿子居然凭空出现在家里?
这狗血剧情是不是抄袭了 vinillar sky?
都是男主的幻想世界吧?
匪夷所思。
〈E.T.外星人〉、〈機場客運站〉大導演史提芬史匹堡,拍起大製作的外星襲地球的科幻片來,前有〈天煞地球反擊戰〉大美國旗幟飄揚,〈強戰世界〉脫不了這類片種的公式──危機、衝突、和解。
有些更恐佈的災難片,還會以站在道學家的位置說:愛你的朋友,珍惜自然……。
而〈強戰世界〉早已站在邊緣的位置。
我不要公式 荷李活的災難片是有公式的。
地球面臨強大危機,主角通常是男性英雄(多是為人父親),家庭關係總有問題:子女不和(常有童星)、離婚,最後經歷生死一線的境遇,彼此得了諒解,這是庸俗的溫情主義;加上大家早已耳熟能詳的大美國主義──他們在幾天便打敗世界第一強國!
為什麼日本人能擊倒機械怪獸而我們美國人不能?
;再配合只有荷李活才有的超級特技:超凡音響視覺享受,地球英雄站在滿目瘡痍的大地上,新生命再次誕生。
重要的是,公式背後告訴我們什麼呢?
人的自戀。
在導演的眼中,地球總是被侵略的對象,總是存在於地球之外的他者希望奪取我們眼中相當美麗的地球。
那種歇斯底里式的被害心理,其實是自戀的一體之兩面──難道你會爭奪垃圾和渣滓嗎?
〈強戰世界〉同樣地處於這個心理上,人類的最終勝利,勇戰成果,更為這場自戀戲寫下完美的結局。
總有驚喜 然而,史提芬史匹堡在這類商業大賣片的公式制肘之下,個別場面相當有力。
姑勿論地下室一場多少有點侏羅紀公園的影子,和結局的草草了事。
例如爭車一幕,人性表現得淋漓盡致。
生死關頭人性中的自私怕死、以智慧作為算計,一一表現出來。
這橋段固然並不新鮮,但看起來依然驚心。
電影末段機械人以一個「雞籠」狀的物體囚禁人類,特定的時間裡便會吸起一個人,吸他的血,以作為外星人的生命燃料。
人類一下子便成街市裡的雞,這與結尾說理聲音裡所謂「與萬物共存」互相呼應。
這場戲在說教以外,隱約看到導演對人類的反諷,而這反諷總是無補於事。
整體而言,〈強戰世界〉前段以外星高科技機械殺人武器如死神索命處處驚心動魄,很有功力。
然而故事內容畢竟相當單薄以致結局大失所望。
電影張力在中段以後只能以特技和大場面維持,非佳片風範。
而演員方面湯告魯斯所飾演的工人,一反英雄形象,他畏死、恐懼、逃亡時六神無主、動殺機,他只為保護自己的子女,卻更加討好,也比較貼近人性。
而童星在災難片中總是搶鏡,但這女孩卻稍為老成而欠缺本可在災難片大派用場的童話童真。
後話 美國近年災難片不脫公式,但前有〈明日之後〉一反大美國主義,表現人類無能,以見其進步,今次〈強戰世界〉,美國在九一一之後,聲勢大不如前,大美國主義再度回歸,不失為鼓勵國民的好方法,而這方法卻帶有一廂情願的性質。
史提芬.史匹堡或許不是最具創意、最具個人風格、最令影迷神鬼魂顛倒的導演,但有一點我們不能否認,他是近二十年來最成功的導演。
他的作品從來沒叫人失望;小品創作可以叫好且叫座,龐大資金巨製在叫座之餘也不乏評論界叫好的聲音,總知他就是獎項不缺,票房不輸,產量特多,題材豐富,堪稱近代表現最全面的一位導演。
他的最新力作《強戰世界》打正旗號是荷李活最愛拍的災難片,正當大家以為又再是更誇張、更密集的死人塌樓大串燒和大美國拯救地球的失真英雄主義電影時,史提芬.史匹堡給觀眾帶來了一次耳目一新,直看得人心驚膽跳又喘不過氣的地球末日之旅。
此片改編自著名的科幻小說《The war of worlds》,故事內容可以一言概括,就是火星人侵略地球。
本來這種外星人侵略地球的電影早已屢見不鮮,只是本片有別於過往失真的英雄救世模式,改以尋常百姓的角度切入描繪外星人侵略地球所帶給人類的恐慌和伴隨而來所揭示出的人性自私底蘊。
沒有了大美國的高科技對敵設置加上由頭帶到尾的尋常百姓,雷和兒女三人的小市民遭遇,再再都使本片充滿實感,輕易引來觀眾的代入,也就讓觀眾更形心驚膽跳,隨影像的流動而心內七上八落,全然喘不過氣來。
另外不可不提的是,筆者尢其欣賞導演除了把重心放在尋常百姓上營造代入外,同時又特意調整出「粗粒屏幕影像」使電影看起來更真實。
對於營造觀眾忘我投入的實感而言,兩者可算是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出來的效果著實叫觀眾如看驚慄片般手心冒汗。
至於劇情方面,總體上做到一波未一波又起,層層遞進之餘高潮迭起,絕無悶場。
其中最出色的要算是電影前半部,導演特意安排外星人神出鬼沒,只時而釋出連串戰慄閃電、時而無端發生驚天爆炸,這使觀影者發揮想像,自行代入體現當中人民的徬徨無助。
此舉實在是無招勝有招,比盡情描繪我們都看慣了的外星機械正面殘殺來得含蓄轉折卻更為恐怖。
說了這麼多好話,性好挑骨頭的筆者當然得舉出本片的一些敗筆。
首先要指出的是,當筆者正在設想地球人的結局將有多慘淡時,外星來客忽爾紛紛倒下,不用地球人打勝,外星人就已自行敗亡。
筆者認為結局的原因合理可以接受卻一點也不精彩。
這點不用爭辯,因為事實上收筆的確太快太突然,觀眾未能作情理上的準備就已完結,自然多少讓人感到失望。
愚以為影片中間能為結局多留點伏筆,出來的效果將會好得多。
第二點要指出的則是主題意涵的矛盾。
有說本片傳達了人類不應滅絕任何生命種族的訊息;原本我們可從外星人自食其果的敗亡中窺見這個道理,只是想深一層,他們最後敗亡的因並不是他們要滅絕地球人,卻只是在窺探了地球數百萬年後仍無法認清地球原來並不適合自己生存之疏忽而種下來的。
此外,筆者也用心構想過何以主角湯告魯斯的背景一定得設定成兒女都隨媽媽走了的爛老爸呢?
是想要借過往只懂自己顧自己的湯告魯斯喻自私的人類嗎?
那麼湯告魯斯於這次外星人侵略災難中沿途對女兒的著緊及至最後大團圓結局就是導演對人類應當放下自私,關懷愛護別人而作成自我救贖的積極註腳嗎?
那麼,何解導演又要安排一幕煽情的「為女殺人記」呢?
這難道又不自私嗎?
總的來說,《強》片各個技術層面都有極高水準的表演,使到全片氣氛一流,觀眾目不暇給。
特別出色的是把外星人侵略拍得充滿實感直如一眾天然災禍片般讓人觀影過後仍猶有餘悸。
可惜結局鋪排不足,主題意涵又不算特出,致使本片錯失埋門一腳,難成經典。
恐惧有很多种。
2001年9月11日之后,多了一种——对于恐怖的恐惧。
《世界之战》要表现的,就是它。
电影开拍前,相关报道一直是在说:斯皮尔伯格这回是下定决心,要炮制出一部彻头彻尾的商业电影,而且定了票房收入必须达到多少亿美元的军令状云云。
显然,这些报道低估了《辛德勒名单》、《少数派报告》、《人工智能》的导演。
“911”之后,任何一部灾难电影都无法规避那场悲剧在美国人心中留下的伤痕,无论其如何商业,如何和恐怖分子风马牛不相及,斯皮尔伯格既然触及此类题材,以他的资历和能力,是一定要达到一个高度的。
看完《世界之战》,我觉得这种高度是人性上的高度,而不是技术上和情感上的。
从技术层面上看这部电影,它说的是外星人和地球人的战斗;从情感层面上看,电影刻画的是父子之情、父女之情。
可这两者都不是重点所在。
电影似乎是竭力还原一个发生的情景(而不是幻想),再现这个情景中的人的表现(而不是虚构)。
也就是说,如果把外星人进攻置换为“911”恐怖袭击事件,把阿汤哥置换为幸存者,便可以更好地知道斯皮尔伯格通过《世界之战》想干什么——他要记录,记录恐惧:记录恐怖如何发生,如何产生恐惧,恐惧又如何役使人作出各种行为。
理解了导演的目的,某些关于《世界大战》的抱怨便显得毫无意义。
许多人说,这部电影打得不像《ID4星际终结者》那样过瘾,人家是战斗机、航空母舰齐上阵,它却只有几台战车、一群直升机在山坡上轰了几下,震撼力不足。
还有许多人,觉得阿汤哥在电影里没半点当年《壮志凌云》、《职业特工队》的风采,甚至不无猥琐。
当然,更多的人对结尾表示了失望:怎么可以就这样突兀地结束呢?
怎么是细菌拯救世界而不是英雄拯救世界?
这个结尾让斯皮尔伯格在中国落了个敷衍了事的骂名。
问题在于,如果斯皮尔伯格真如这些人期望的那样去干,他就不是斯皮尔伯格,而是迈克尔·贝或布鲁克海默了。
阿汤的平民身份是特地设定的,他在电影里的行为只能够根据这个身份展开,于是你可以看到一个被抛弃的老公,一个失败的父亲,一个爱看热闹的小市民,一个自作聪明的家伙,一个阿Q,一个被吓破了胆的逃亡者,一个自私的杀人者,一个硬着头皮反抗的奴隶。
很真实。
也只有在这样的普通人身上,恐惧才能抽丝剥茧,附着于观者身上。
一旦设定这个角色,《世界大战》也就只能放弃全知全能的叙述,忠于个人视角——电影里,阿汤哥就只能够知道他所遭遇的那些,至于欧洲怎么被毁灭、军队如何与外星人战斗、总统是死了还是逃了、自由女神像有没有被炸掉,他不可能了解,电影也就不可能展现。
最为人诟病的结尾问题,也不是什么问题,首先是因为威尔斯的原著就是这样写的,中国人不了解难免大惊小怪,其次这已经不是影片的重心所在,还有,凡人阿汤完全不可能第一时间知道外星人为什么突然就是了,事情的转机对他来说就是很突然,原因只能够通过摩根·弗里曼的旁白来说明。
合情合理。
反正,《世界之战》就是要让你看到恐惧、体验恐惧、深入恐惧的核心。
一句“是恐怖分子袭击吗”的台词泄了它的底——它在“911”发生4年之后,用幻想式的回忆贴近了遭遇那个悲惨时刻的人们,并加据当下人们对全球性恐怖袭击的惧怕。
在这个意义上,它是真正的恐怖片。
事实上,看完电影,稍微配合一些想象,把自己设想为倒霉的阿汤哥,我就已经有些毛骨悚然了。
2005年10月2日早上从迷迷蒙蒙中醒来,好歹梳洗一下,就奔电影院而去。
在家里的最后一天,一定要看这部电影——《世界大战》。
对于欣赏电影,我一向很挑剔,不仅作品本身,还有观影环境。
文艺片,或者已经不可能在院线上映的,比如《霸王别姬》,都在家里看。
找一个父母都不在家的下午,最好阴天,把窗帘都拉上,打开家庭影院,备齐饮品和面巾纸,坐在音效最好的位置,开始投入其中,欢笑或者流泪。
但是场面大的大制作大片,一定要去电影院看(冒着也许会被某些没有社会公德的观众打扰的风险),才可以最充分地体会影片的震撼,例如《泰坦尼克》,《特洛伊》,例如今天这部《世界大战》。
这部电影场面确实够大,而且相比从前的科幻灾难片,很有些与众不同的新意,特别是它完全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讲述,没有过去美国片一向的英雄主义,没有出现白宫,帝国大厦这些俗套的场景,士兵也是最基层的形象。
一切在最朴实的情感下支撑,父亲对孩子的保护,军队对民众的保卫,都是那么简单,那么令人敬佩。
斯皮尔伯格曾说,他这一次只是想拍一部吓人的电影。
我想他完成的还不错。
汤姆克鲁斯,第一次看他在影片中演绎一个父亲的形象,他对儿女发自内心的爱,眼神中透露出来的恐惧,无畏,都表达地很好。
尤其是他和剧中儿子的几个对手戏,以及在地下室为保护女儿不得不杀人的片断,让我特别感到他这些年来的成长,成熟。
四十三岁的男人了,不再是壮志凌云的年轻小伙,从前扮演过很多救世英雄形象,但这一次这个普通工人背景的父亲形象,格外让我欣赏,简单的真实,这就是生活。
看着汤姆克鲁斯曾经帅气青春的脸上那难掩的人到中年的辛苦和沧桑,不仅感慨岁月的无情推移,让每个人都在成长,都在成熟,年华逝去,无可奈何。
还记得我第一次看威尔斯的原著小说,是小学四五年级的事情。
那时候的我,晚上在台灯下捧读小说到一半,难以控制心中的紧张,惧怕起窗外夜色的黑暗,把家中的吊顶大灯打开才继续读。
而今这样的电影,充满血腥和死亡,充满恐慌和残杀,我一个人在黑暗中看完,也没有多少受惊。
我也长大了,在渐渐成熟……
如此喜欢这部影片的原因在于它把“人”看得不那么重要。
人类不是世界的主宰,而只是整个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外星人的失败也在于它只是针对人类发动了侵略,而不是针对整个世界系统,最后虽然打败了人类,却输给了生态系统。
这种人类非中心的万物有灵观点与泰伦斯马力克的电影其实有点接近,感受一下...影片开头小萝莉被扎入手中的刺就是整个影片的片眼。
简单总结几点吧1。
表演挺不错2。
我喜欢科幻,但是这个里面的外星人入侵情节实在可以用任何其他的灾难来取代,比如火山爆发,台风,或者人类自己打仗。
如果就是为了反映一家普通人在灾难中的抗争和互爱的话。。。
我很不喜欢那些电影制作人员为了吓唬人,满足自己的快感和某些观众enjoy being scared 的奇怪心态,而形式化地设计恐怖角色,场景,和镜头,这样的态度和做法。
从某种角度上说,我甚至觉得对这种dark的东西这么上瘾obsessive是病态的,甚至是evil的。
我不反对纯粹的entertaining, 纯粹搞笑,纯粹唯美,等等,起码还是让人愉快或有积极意义的。
如果影片平面直线,没有什么出奇之处,全部point就是让你be scared, be very scared, 我觉得简直就近乎侮辱。
但是换一个角度,想到这个故事是100年前写的,里面的科幻情节就值得景仰了。
我们看了那么多外星人,怪物,科幻的片子,眼光也刁了,相比之下,这个里面的想象和特技都不算怎么出色,但是放在100年前,这个plot还真是挺牛X的。
可能,只是不该在100年后还大张旗鼓地拍摄这样一部没有新意的影片?或者,应该在原作基础上下点功夫添加新鲜元素? 我对老斯皮尔伯格的要求不算太高吧。。。
再苛刻一点的话,片中有一些原著中存在的硬伤,也有拍片时没有考虑好发生的笑话。
例如影片开始的EMP导致所有电子设备瘫痪,手机电视汽车全部死掉,结果一转眼在事件中心,就有围观者用DV奋力拍摄。。。
虽然此人当即被外星武器弄死了吧。
在yahoo上看到很多对此片的恶评,这个是比较搞笑的:Dear Alien High-council President.by jogurt200 (movies profile) Jul 1, 2005992 of 1052 people found this review helpfulDear Alien High Council President,I am a lowly pilot that was deployed to "Earth" via the lightning to get rid of the humans.However, I found that my deadliest ray guns failed on cotton clothing but suprisingly melted steel and humans with high accuracy. Despite being bullet-resistant, I think our tentacles should be made axe-proof. Just slightly more, sir.Also we seem to have some difficulties with our human suction device as a few people apparently figured out a way to defeat one, by simply "holding on" to each other. I propose we execute humans on mass instead of individually killing them with our mightiest "anal probing tentacles."Also I request we re-calibrate our targeting mechanisms as one human easily seemed to dodge every single death ray at him.Perhaps we should also make our 120 feet tripod walks outpace a 2 legged 6-foot tall human. We seem to have great difficulty catching people.From captured earthlings, we found out these creatures have a procedure called a "Vaccination" before sending them to war. I highly recommend we assimilate these procedures before we are sent to war.I also recommend we stop the practice of our sickened soldiers coughing on every other soldier because apparently we all got sick at the SAME EXACT time and shut down simulataneously.I hope this letter reaches you, High-council President.Also please re-configure our shields so that it suddenly doesn't turn off when the pilot gets ill.Yours dearly,Alien # 135-SZ35.3。
同样是以外星人入侵为背景,视角集中在普通一家的求生上面,推荐另外一部片子Signs.相比这个故事平铺直叙地,目的明确地为让你紧张恐惧激动悲痛绝望,signs起码还有一个隐含的plot,有一个计划好的暗线,最后讲了一个虽然有点玄但是还挺有趣的意思。
让你觉得起码不是就被吓得够呛就完了。
而细想起来,Signs的情节跟这个片子还真的很有些相似。
我不说了,谁感兴趣可以看看。
个人而言,《世界之战》并不算是一部好的作品。
斯皮尔伯格导演作品灿若繁星,其是相当不起眼的一颗。
阐述理由之前,我很好奇大家都是因为什么缘由观看了这部作品?
因为导演?
因为演员(不老神话阿汤哥)?
因为原著(H·G·威尔斯出版于1898年的同名小说《世界大战》?
)因为科幻题材?
因为末世情节?
我想,绝大多数人观看本片的初衷都是源自以上某点吧。
而我,一个资浅科幻迷,以上任何一个都是足以吸引我观看此片的理由,所以当年得知《世界之战》在北美上映的时候,我一直蹭着CCTV6不换台,一旦画面出现关于本片的新闻和预告片就非常激动。
后来,自己终于也有机会一睹为快,但没想到,期待落了个大空。
之后过了很久,当自己也快忘了这部影片的梗概的时候,今天无意翻了翻,懊恼的记忆重新浮现于眼前,我也想起了当年自己对这片失望的原因:1.剧情无燃点本片最令人失望的当属外星人的“不攻自破”。
虽然电影很实诚地照搬了原著的设定——外星人因为感染(地球细菌造成的)病毒全部死亡,但实在是毫无激情可言。
毕竟,书上写的,和影片能表现的,可以是截然不同的内容效果,导演和编剧完全可以用另外一种更曲折、更显眼、更惊心动魄的方式去展现外星人的灭亡,而不是在片尾用一段旁白交代“外星人被地球的微生物克死了,人类因为千万年进化适应了地球环境,取得了胜利”——拜托,你当外星人是傻子吗,蛰伏地球上百万年等待机会,结果连防疫工作都不做就主动GG,达尔文看了都会笑掉大牙。
这简直就像人类登月不带氧气瓶一样。
总之,这不费吹灰之力得来的“歼灭外星敌人的战果”就像一盆冷水,把观众对影片高潮的期待浇灭得一干二净。
2.角色无魅力影片刚开头,看到阿汤哥从前妻处接来一儿一女以后,我就知道俗套的“家庭的爱与羁绊”即将在本片上演。
但登场人物是如此的废且没有任何剧情推动角色的人格升华,让观众根本无法对角色进行感情代入。
汤姆·克鲁斯:我演废柴老爸。
贾斯汀·查特文:我演叛逆歹仔。
达科塔·范宁:我演尖叫狂魔。
全片的表演都充斥着角色的烦躁。
对这些演员我都是喜欢的,且不乏实力派演员,但剧本编排得如此单一呆板,是我不想看到的。
相比之下,同样类型的《我是传奇》、《2012》都比《世界之战》好许多。
……虽然视觉效果拔群,镜头语言牛逼,但影片欠缺了很多真正想要传达的东西,可以说,这是一部让斯皮尔伯格的真正实力付之东流的作品。
开场讲了一大堆,大意说人类就是生活在外星人监视的一个微观世界里,让偶很有同感。
偶也常常有类似的幻想,头顶有个camera在望着偶,而在camera的另外一端是外星人猥琐的眼睛。
然后的一大段里面,汤姆一直和一个长相跟他差不多年纪的儿子,以及非常稚嫩却有着非常成熟声音的女儿在讲述家庭伦理道德。
偶心里很着急,2亿美金的投资不会就拍了一部家庭喜剧吧。
汤姆在片子里是一个码头大吊车操作员,家里客厅也堆着发动机模型。
外星人入侵的时候,所有电子产品都失灵了,也许这么一个机械专业的蓝领工人能够把大家救回来。
可汤姆却是个小人物,小到和偶一样的胆小,会不知所措,会紧张的来回踱步。
但是当有人威胁他女儿的安全的时候,他却毅然的蒙住女儿的眼睛,从容的走进屋子里把那个危险分子干掉,完事之后却还是大口的喘着粗气。
在这样一父两子女的搭配中,背景的电视机里的频道偶尔透露出世界各地不约而同的出现磁爆现象,偶琢磨着和独立日又一样了,外星人分兵多路,先布阵再进攻,可汤姆这里咋没动静呢。
不久汤姆出门的时候就看到周围的邻居都呆望着天空,一个大转身,远远的一团乌云,形状如麦当劳的甜筒,电闪雷鸣。
外星人很快就露出狰狞的面目,躲在一个八爪鱼样子的大机器下面,一路杀下来,于是汤姆带着子女就一路逃下去。
途中被个救护员拉到了地下,救护员讲了一大堆废话。
偶以为他是个隐者,曾经被外星人抓过,通晓此次外星人入侵的来龙去脉。
可他也很弱,欲拿着一把斧子跟外星人干架,面对血淋淋的场面时候又惊又怕的要手挖地道逃跑。
影片有条不紊的向前推进着剧情,无辜的人群一直被追杀,不断地被抓去吸干血液和脑浆,距离两个小时的长度越来越近,偶却看不出一丝一毫可以搞定外星人的影子,偶不禁自问,怎么办啊。
紧接着画面一转,外星人身上的保护膜就没了,被米国大兵一阵猛轰就被搞定了。
结尾又是一大段旁白,原来是自然,与偶们人类和谐生活的自然却是外星人的致命敌人。
几个搞笑的细节:汤姆生活的小镇上一会有电,一会没电的;米国人很喜欢看热闹,还拿DC和DV对着外星人猛拍,结局当然是化成了骨灰;汤姆跑到前妻家里时候却见到了儿子,可见如果和儿子呆在一起的话,会更早回到家里;电影里对外星人的样子的想象似乎达成了共识,四肢简单,脑袋很大,嘴部附近的面庞被揉成一团,粘液包围着,脑袋长的象自行车比赛运动员的帽子。
撇开有点儿的童话剧情不说,单论这部《世界大战》营造出的末世情结,我给了个四分。
斯皮尔伯格的镜头和对气氛的塑造还是非常对我的胃口,慢慢龟裂的地面一直到突然爬出来外星机械,一松一紧,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
还有之后渡船那一场戏,看似已经安全,但是突然一片寂静,远处的山丘上黑压压出来一群外星机械,那时候的恐惧感简直达到了沸点。
这还是属于主角们的经历,典型的第一人称般的视点。
而当剧中人物作为旁观者,看着外星机械对人类杀戮的时候,一种“我们也会是那样的结局”的无力感很好地从画面中传递到身边。
特别是看到作为人民生命安全最后一道保障的军队如洪水般溃败的场面,这时候无论是戏中人物,还是坐在荧幕前的自己,都已经濒临绝望,只求生存了。
于是有了接下来的那成人类同族相残的戏,在绝望中父亲为了救女儿和自己,已经无不用其至极。
而最终,在血色星球的画面出现的时候,在荧幕前的我彻底陷入一种绝望的情绪之中。
可以说,斯皮尔伯格对全片的气氛把握还是非常完美的,阿汤哥从一开始的毫无所谓,到夺路狂奔时的慌张失措,再到雨夜夺车时的镇定和勇气,最后到血色星球时的彻底绝望,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把外星人入侵的恐怖气氛传递到观众的面前。
这点是我喜欢本片的唯一原因。
而说到本片的不足,我个人认为有三个方面。
其一,阿汤哥的演技。
不得不说,阿汤哥一直到被外星机器人追赶之前,我都认为他演的不错,特别是灰头土脸地回到家里,一副无能者不知所措的表情。
这正好衬托出一个会和女儿一样害怕打雷,对自己儿子还不如对车好的无能汽车狂热者的形象。
但是当一家人开始逃跑之后,阿汤哥像整个人换了一个性格一样,成了一个好父亲,不但想把女儿儿子负责送回他们母亲家,还非常英勇的要去拯救一个朋友。
面对暴徒也临危不惧,完全不像之前的那个人。
而结局部分更加夸张,阿汤哥不但以一己之力干掉一架机器人,还勇敢地像士兵们指了指以前怕到要死的机器人。
这种过快的性格转变,虽然是为作品想要烘托的父爱伟大所服务,但是速度之快,转变之莫名,可能让阿汤哥完全摸不找头脑,于是也就不知如何去演好这一角色了。
同样流程的父爱改变人的故事,2012里的父亲,就好了很多了。
第二个方面是小女孩的大嚷大叫,好吧,从头到尾我已经听腻了,为剧情服务想让机器人抓,也不必再让我听一次啊。
第三方面是整个故事的无厘头,虽然是改变自100多年前的老SF作品,而且当时的作品本身有这样那样的矛盾不足。
然而,在改编的时候,也不该如此草率从事。
一群监视了地球几万年,甚至几百万年的外星人,难道没有一点点生物学知识?
甲流,Sars我们都进行了隔离,外星人也太急于吃地球人了,连煮熟的功夫都省掉了。
实难想象一个技术发展到能够制造抵御任何攻击的护盾的种族,竟然两个生物实验室都没有。
X,前面还有点像2012的样子后来就垃圾的一塌胡涂最后莫明其妙就赢了,要不是看在导演和阿汤哥的份上,给一星都可以你大爷~~~
无 聊。
10——8.5分
1898年,小说《世界之战》问世。薪火相传,历经一个多世纪,好莱坞在商业与艺术哲学间找到黄金分割点———大导演斯皮尔伯格接手《世界之战》,于是大银幕上血肉横飞,观者无不惊神破胆。作为重要的电影类型,科幻片表达发生在虚构、但原则上可能的世界的事件。观者恐惧何来?不言而喻。当然,《世界之战》首先是一部商业片,非常有观赏性。
最恐怖的是萝莉的尖叫声
这部电影让我对斯皮尔伯格印象大打折扣,虽然本来也不是特别高...
不错的片子,一看就是斯皮尔伯格的作品,演员少而精炼,都是精英啊。
本质上还是“泰坦尼克号”式的大灾难背景下关于小人物的命运故事,立意远高于同类题材的《独立日》,前半段灾难气氛营造的极其牛叉。
1.把原本发生在外太空的、太空舱的科幻恐怖故事挪到了地球表面,来自外太空的灾难呈现出恐怖的效果,再合适不过;2.前面塑造的绝望有多深刻,结尾的仓促和亲情的温馨就有多可笑;3.要是最后人类死光,那可以抵消前面阿汤哥的主角光环加1星。
所有遗失的一切都会在道路尽头重逢,感觉可能是斯皮尔伯格最好的片
5555……实在无法忍受中文配音
还行,但是达不到斯老跟汤哥的一半水准
很糟糕
电影院里我睡着了。对这部电影的唯一印象停留在那个小女生的尖叫声..贯通全片。很烦。
结局莫名其妙
像个半成品。虽然导演技法足够古典、足够成熟,但上映时毕竟已经5002年了,时代不一样了。
这部电影我一共在电影院看了5遍,骗人是孙子,我当时一定是疯了
好莱坞出品
搞笑的结局
如果拍成喜剧可能会好一点,现在这样的结果根40年代的灾难片没什么两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