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往人生

Past Lives,前世因缘,前世姻缘,前度人生,之前的我们(台),从前的我们(港)

主演:格蕾塔·李,刘台午,约翰·马加罗,文胜雅,尹智慧,崔元英,严晟敏,安敏扬,徐妍宇,黄胜妍,乔尼卡·T·吉布斯,丽莎·丹尼特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韩国语言:英语,韩语年份:2023

《过往人生》剧照

过往人生 剧照 NO.1过往人生 剧照 NO.2过往人生 剧照 NO.3过往人生 剧照 NO.4过往人生 剧照 NO.5过往人生 剧照 NO.6过往人生 剧照 NO.13过往人生 剧照 NO.14过往人生 剧照 NO.15过往人生 剧照 NO.16过往人生 剧照 NO.17过往人生 剧照 NO.18过往人生 剧照 NO.19过往人生 剧照 NO.20

《过往人生》剧情介绍

过往人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Nora(Greta Lee 饰)自小便因家庭因素搬离首尔移居加拿大。她与青梅竹马 Hae Sung(刘台午 饰)的关系最终停留在稚幼的凝视不语。而在二十年后,命运令两人于纽约重逢。可此时 Nora已拥有新的身份,甚至已和Arthur(John Magaro 饰)建立家庭。和Hae Sung 分开二十年后的重逢,也令她重新思索生活中的真正渴望。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兵王之绝境狙杀棋逢对手爱情语言学超时空罗曼史不义之财:十年不晚第一季反恐特战队之黑日密钥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12回合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蒙面的毁伤者平行森林追风筝的人烈血狂沙别惹小孩法医秦明之亡命救赎乒乓天启Z:完结的起点想星的大天使MythofEmotions感谢您的服役台风的新娘亲属关系鸟笼山剿匪记野马分鬃网络杀人案壳中裂缝俏黄蓉20061988年的妮可哥哥教我唱的歌乱世芳华我心里的那家伙

《过往人生》长篇影评

 1 ) 《过往人生》多伦多观影记

为了观赏新晋女导演Celine Song的口碑佳作,我找到一家位于多伦多downtown的小影院Imagine Cinema。

这里的装潢是古早的风格,从门口标题开始,大量使用自由排列的字母。

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visit PAST LIVES,说不上工作人员做如此排列,是别有用心还是无意之举。

关于人生困惑的解答,的确有不少是藏在往事中的。

同时放映的还有《蓝甲虫》等院线片,区别是这里的票价相比主流院线Cineplex来说,显得异常便宜——《未来》只要5加币——你看,“过往”的正下方就是“未来”,一定又是工作人员刻意安排的彩蛋!

《过往人生》在3号影厅,门头有大号的字母指示牌,让我这位观众在进门前犹豫良久,怕进了那扇白色木门后,会立即离开今生,穿越到前世,抑或是回到人生某个已翻篇的章节。

然而,选择在放映厅里体验一部近2小时的剧情片,这件事的动人之处,不正是因为能在一个安全安静的环境里,让一个被当下生活所束缚的个体,暂时从头脑和身体都离开一会儿,沉浸于另一个时间和空间的故事?

影厅很迷你,屏幕也不大,整场电影加上我不到10位观众,上座率不到百分之十。

很担心女导演的电影能否回本,艺术电影的生存空间,即使在多伦多也很有限。

这个空间让我想起五道口电影院,是我10年前住在北京海淀东升公寓时,经常造访的地方。

那儿也是面积很小的厅,老旧的设备,但许多清北的学生图性价比和方便,也会去那里。

记得有一年《速度与激情7》首映日的凌晨,散场后的人群浩浩荡荡,一路延伸到十字路口的韩国烧烤店。

《过往人生》正好是一个从韩国开始的女性故事。

电影的叙事横跨24年,涉及首尔、多伦多、纽约,上海四个城市。

在这几个城市里,除了首尔外,在另外三个地点,我都有实际体验。

女主角跟随家人移民多伦多,她妈妈在离开韩国前,说了句台词:“当你在身后抛下一些东西,自然也会得到一些东西。

”过去十几年我也不停经历地理位置的迁移,所以整个观影过程充满代入感。

女导演Celine Song是88年生人,12岁跟随父母从韩国移民到多伦多,定居在安省Markham,又在20出头的年纪赴美留学,电影讲述的正是她自己的故事。

相近的年纪,所以我对电影中使用的通讯方式不能再熟悉——女主角24岁时使用的Skype、facebook,那声经典的来电提示音,是汹涌而来的时代记忆。

还有单身宿舍的杂乱环境,时差和距离造成的隔阂,都是过去的自己所习以为常的。

I missed you. 或者更精确一点,I missed myself, and the authenticity.同样使我对主角产生共情的,还有in-betweener的身份。

既不能算是Korean Korean,也不能算是Korean American,同时操持着两种语言,有着Nora和Nae Young两个名字,但无论与母语文化或是与英语文化,都保持着相当的距离。

丰满充实不断向前的阅历的反面,是不安孤独与追忆往昔的心灵。

然而时代变得这么快,谁能真正回到已经不存在的故乡?

又有谁能真正与久别的故人重逢呢?

We are all in-betweeners in some way.Hopefully, we have left something meaningful behind. And we will, trust me, we will be where we want to be.

 2 ) 德国影院里笑声一片时只有我在哭

德国人在电影院特别爱给Reaction。

这不是我的片面看法。

我与很多在这边的朋友讨论过这个问题,大家都表示明明没什么好笑的,但德国人在电影院里能笑得跟看二人转一样。

娜英要移民的时候两个孩子相顾无言,德国人笑了。

娜英说Hae Sung是来看她的时候,Arthur不知道作何反应,德国人笑了。

Arthur与Hae Sung见面了,德国人又笑了。

我怀疑德国人是否能看懂这部电影。

那一闪而过的军队服役片段,可以肆意挥霍青春的德国人是否明白这意味着怎样的迷茫。

每次娜英说,我没有理由去首尔,德国人是否明白回不去的故乡是怎样的感受。

娜英说连自己的母亲都不愿意叫自己韩国名字,德国人有没有体验过失去了自己本名的伤感,是否有过只能在梦里说母语的体验。

Hae Sung是过往玩伴,也是那一部分被忘记的自我,是那个曾经会哭的娜英,渐渐地在异乡被封存了起来。

Hae Sung的到达,让娜英想起了那一个自己,她说,他太韩国了,身材也很韩国,想法也很韩国。

这个彻头彻尾的韩国人就像那个被留在回忆中的她自己,身份认同的危机发生在了她意识到自己无法剥离的韩国性时。

可能是因为我在电影院里听着韩语对白,看着德语字幕,一种异乡感油然而生。

也可能是因为很快又要搬家,于是在娜英到加拿大机场那一个瞬间突然特别难过。

还有可能,是我也很害怕,以后我爱的人再也无法认识说中文的我了。

还有可能,是我想到了我爸妈,好像在借Hae Sung之口说,出来对了,故乡太小,容不下你的。

总之,德国电影院里笑声一片时只有我一个亚洲面孔在暴风哭泣。

 3 ) 限制了我的词汇量

某些词语不能发,限制了我的词汇量——我说的就是脏字。

看之前我就知道这狗嘴吐不出象牙,但内心总还是希望有所突破。

结果比我们那几位女导演还厉害,这我真是没想到。

这皈依者还有比赛吗?

首先我必须说,故事其实还行。

把故事聚焦在女主身上,以24年后男主与女主首次见面开场,然后随着两人的话语向观众一步步剖析两个人的过往才对吧!

就像《长别离》那样——逐渐把观众带入女主和男主的情感世界。

这可倒好,完全按照时间线来剪:24年前2个小孩,然后12年前两个青年人,然后是24年后的两个人见面。

真就是完全按照小说的结构来做剧本,把毫无关系的两个小孩放到观众面前,足足浪费了20分钟。

“请问,他们俩是谁?

和你封面海报的俩人啥关系?

他们俩和故事有什么直接联系?

”真正的要想讲抗日战争,咱们就要从中日两个国家谈起,要谈中日两个国家就要从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开始。

让观众足足难受了45分钟,才真正讲到了故事的核心,电影一开始的提问:这个亚裔女人和那个白人男人与亚裔男人什么关系?

你可真有范儿,比tm安东尼奥尼、费里尼还懂作者电影。

然后在这个故事刚有一些有趣的地方的时候就果不其然的结束了,请问两个人在美国的时候聊了什么呢?

哦,聊前45分钟观众已经知道的事。

观众处于前45分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而无聊,后45分钟发现前45分钟貌似挺重要,但因为无聊已经忘了的窘境,总之,你俩当初处挺好,后来就因为女人想要如何如何就不联系了,后来呢?

没有后来了…… 然后咱们说说私货。

第一张画面。

你还有脸问我,这3个人是什么关系?

这是个人都能看出来吧,女人离白男如此近,身子同白男一道转向亚男。

女人在那矫揉造作了半天,跟夜总会公主似的,最恶心就是最后眼神朝向摄影机。

啥意思?

一个女人和什么种族的男人上床决定了她的身份?

结果怎么着,还真是这么个意思。

小姐姐多少年颠沛流离,从韩国两次移民到美国。

咱也不知道怎么加拿大还要移民到美国,还为了早点拿到绿卡和这个美国人结婚。

到加拿大的时候说,韩国得不到诺贝尔,到美国的时候说加拿大拿不到普利策。

行行行,可和丈夫说的是,“你忽略了一点,我对你的爱。

” 啊?

这是男主在韩国时的打扮。

这是男主到美利坚的扮相。

这是个什么情况?

亚洲人到美利坚是必须打扮成美利坚土生亚裔的模样吗?

美利坚有这个要求吗?

穿我在原来国家的装束会被认为不符合美利坚核心价值观吗?

还是因为你们美利坚都是捡破烂的,所以穿的太好会让你们自惭形秽?

就为了矮化丑化本民族男人是吧。

很抱歉啊,本民族男再丑也比不上您二位邋遢,俩臭要饭的。

就这还要我们亚男强行挽尊。

啊,对对对。

你做的都对,因为你就是你。

就我能理解女人会这么想,真的。

但是你给我个理由,这个男人在这个时候为什么要说这些?

这个时候,人是必须是欲言又止的,是有万语千言但碍于公共场合说不出口的。

我飞了18个小时,跑到美国来见你,我不是要跟你说,你当初离开我做得对,我要是你我也离开,不说一句话。

那我来这干嘛?

电话不能说。

意难平的心绪一点都没有表现出来。

维托里奥的《终点》讲的就是这个事,我们在公共场合想表达埋藏许久的情感,却因为公众空间对私人空间的介入无法表达。

同样有名的电影《相见恨晚》也是表达同样的情感。

我飞了18小时的飞机,我是想至少听到什么或者说点什么的。

结果,把这一切归为了东亚男人的含蓄,合着我们东亚男人不是人,就见到你那个啥一样的男人是人。

看见他,我们就服了。

“你好幸福,我要是你我也这么做,”这都违背人性,反正一切丢给神秘的东方哲学就行了。

还有保留节目:原国家的各种不好。

你们美利坚的亚裔女导演是都统一培训过吗?

就这个词就没有改过的。

那女主从加拿大又移民去美国是几个意思呢?

因为加拿大也不给加班费吗?

剪辑沉闷,剧本拖沓且对丈夫的刻画几乎没有,白人丈夫就是个纯花瓶。

第一次登场就是玩游戏,这个角色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这个男人貌似有些脆弱但也无可奈何,东南男人一样脆弱但也无可奈何。

总之大家都很肌无力。

整体就是沉闷,一切锅都甩给玄而又玄的“因缘”,反正洋人也搞不懂,搞不懂就对了,东方哲学就是让你搞不懂。

 4 ) 怀念都太奢侈,只好羡慕谁年少无知

因缘是佛教用语,指产生结果的直接原因和辅助促成其结果的条件。

因缘际会是因为有缘份的关系在一个偶然的机遇中相会。

他们每一次相遇都是因缘际会。

八千次的相遇,才能促成一对姻缘。

而他们,有缘无份。

《奇葩说》有一个辩题是“伴侣在大城市找到很好的工作,我要不要放下一切跟TA去?

”辩论中两方人马唇枪舌战说着利弊,看得观众纠结不已,而在电影中,两个人在十几岁就已经做出了选择。

两个人都选择了自己,放弃为他人改变。

女家里为了更好的环境选择了移民,女主为了不想回到韩国而主动切断了和男生的联系,女生在写作营因为孤独和那个美国人恋爱,最后提前结婚,为了拿到绿卡。

电影中看起来好像女主是他们关系的唯一问题,是那个一直逃避因缘的人,好像她回到首尔,一切问题迎刃而解,他们幸福生活在一起。

是这样吗?

男生何尝不是自私地选择了自己想过的生活。

他选择学中文而不是英文,因为觉得对他工作有帮助;他在中国因为孤独认识了女朋友,直到和女朋友分手之后才飞去美国见那个女生,那时候距离他们最后一次见面已经隔了十几年了。

只不过男主一直固守以前的自己,接受家庭和社会对他的期待,三十几岁还住在家里。

而女主不断探索自己可能达到的高度,以及各种可能性。

所以男主说他喜欢女主一直在不断追寻自我的路上,每一次见面都会问她的理想。

彷佛那也是他自己的理想。

我也很喜欢女主对爱情的态度,会投入也很清醒,看到没有未来就会主动结束,永远只抓住自己能够到的东西,没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伴侣在大城市找到很好的工作,我要不要放下一切跟TA去?

看完这个电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

她在大城市,他没有放下一切跟她去。

后来他们没有在一起。

爱人嘛,失去这个也会有另一个。

当然也有遗憾,毕竟人生如月,缺时总比圆时多。

再见,再也不见。

最后在等车送男主走的时候,他们望着彼此,好像要把对方刻进脑子里。

可能都知道是最后一次见面了。

他来见她,是因为当初的告别太过突然,这次见面是为当年的情事画一个句号。

不甘也好,遗憾也好,走完这条街,回到两个世界。

这部电影固然有很多不足,但是它足够真诚。

它像是导演的一段回忆投影在大银幕上,非常私人,让你为之心神荡漾。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那个想要寻找的人?

我有。

他是我小学同学,长得高大,眼睛笑起来眯成一条缝。

老坐最后一排,老是不写作业,被老师惩罚。

但是他待人很有礼貌,会骑单车载我出去玩。

他妈妈是医生,他会跟我说一些医院怪谈。

后来他转学了,离开的时候没觉得怎么样。

后来才发现我很喜欢他,喜欢到后来暗恋的人都像他。

后来他偶尔回来过暑假,他没来找过我,我看到他也当陌生人。

莫名其妙的自尊心和没来由的赌气让我们后来再也没说过话。

再后来,他奶奶去世之后,他就没回过老家了。

小时候看综艺节目,节目组都会找明星最想见的人和他见面。

我就想着我要是当明星了,最想见的就是他。

高中的时候qq流行,在qq上搜过他的名字,但是同名的太多了,况且他也不一定用本名当qq昵称。

现在也还是想找到他,想看看他长大了是什么样子,想问他记不记得我。

 5 ) If things are meant to be, they’re meant to be

可能因为我是一个非常宿命论的人,所以很喜欢这种以「因缘」为主题的电影。

丈夫说他才是你命中注定的那个人,如果当时来艺术家驻地的是另外一个人呢?

如果是另一个来自纽约的作家、同样读过你读过的书,看过你看过的电影,会是怎样呢?

我们只是在艺术家驻地的时候因为单身睡了一觉,偶然发现都是作家都在纽约,然后就在一起了。

而你在梦中说的韩语,是我永远无法抵达的一小片内心深处;男主说老公才是这一世和你拥有八千层姻缘的人,可是如果12年前我也去了纽约呢,如果你没有离开首尔呢,如果我们一起长大,我们会约会吗,分手吗,结婚吗,生子吗…..可是人生没有如果,人生就是由遗憾组成的。

即使没有实现12岁的梦想拿诺贝尔奖,即使没有拿到24岁想要的普利策奖,即使变成了一个为了绿卡提前结婚的、再普通不过的普通人…..但如果12年前的移民梦需要有个答案,那当下的一切就是答案 —— 住在纽约东部的小公寓,身边的人是你,我爱的人是你,生活的意义就是「生活」本身。

而这部片子最好的不是女主的笃定自洽,而是深夜 uber 走后的踉跄凌乱,还有被丈夫稳稳接住后的放声大哭,这些都是远走他乡后的重生和阵痛。

那是对竹马的告别,对故乡的告别,对体内那个12岁小女孩的自我告别。

回到宿命论的设定,真的太喜欢了!

找了你12年,终于20年后又在一个城市相遇(换作任何一个白人电影大概都是先干一炮再说?

只有东亚人才会把拥抱和对视拍得如此内敛含蓄而长久)。

我喜欢你是因为你就是会离开的人,我来不是为了带走你,而是想和你好好告别。

大概只有这样,下一世我们才能在一起。

想起很多很多年前,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的地上贴着一句台词——「我不知道我们是否有着相似的命运,还是只是随风飘荡。

」(有一丢丢像 normal people 的主题,也是属于 coming of age 的爱情电影。

看完也会反思,觉得自己都一把年纪了都还天天在谈什么 puppy love….到底什么时候能成熟点吗,唉。

看到友邻短评说 「coming of age的母题就是关于告别,而coming of age的爱情可能就是不停让人回想是否一切只是因为wrong timing. 」告别是人生的必修课,可是如果这个 wrong timing 是注定的呢?

if things are meant to be, they’re meant to be.不过我想说的是,如果可以好好告别的话,我们还是在这一世好好告别吧。

太多没有弥合的伤害带到下一世只会继续互相伤害一人一杀,只有像电影里如此温柔地、好好地告别过了,下一世才能结婚啊!

另外有友邻说「电影并不宿命论,人与人之间确实存在因缘,但女主的每次决定,踏出的每一步都是自主决定的,而不是“destiny lead you here”。

」怎么说呢,我觉得宿命论的理解不是说你什么都不干,坐在家里就有黄男帅哥和绿卡老公从天而降。

人一出生本身就有星盘的,星盘部分决定了性格,性格又决定了行动。

所以每一次命运的指引,一定都是你自己做出了某些行动,离开也好,留下也罢。

能量不会凭空产生的,能量是在流动中产生的。

还是那句话,Il n'y a pas de hasard, que des rendez-vous.一切的偶然都是命中注定。

 6 ) 王后和骑士,夜莺和树枝

《过往人生》豆瓣2023年评分最高爱情片第4名,故事前后穿越二十年,从首尔到纽约,从分开到重逢再到分开又重逢。

在西式文化背景下典型的亚文化,将亚洲人的隐忍、克制表现得淋漓尽致。

电影和文字总是美好的,他们续写了在现实生活之中我们无能触及的遗憾。

可是人生哪有如此体面的久别重逢呢?

大多只是相望江湖,和梦中的背影。

到底是人在梦中,还是人生如梦?

一部在2023年上映的爱情高分电影,男女主角之间甚至连一个吻都没有。

所以最终的和最后的爱情,其实可以剥离情欲,又或者说后来我们在讨论爱情和情欲和婚姻的时候,我们讨论的可以是三件事,也可以是一件事。

女主角和她的白人老公初见的时候,她跟他说有一个词叫因缘,这个词来源于佛教。

这个故事和电影无关。

她在梦里见过你,如果你不相信,她只能打趣着想要跟你讲一个鬼故事,故事里第一世女人是个男性,他是个将军,而男人则是女人在外养的情人,为什么文艺故事走到了今天已经失去了文雅和弹性,只有在纲常伦理之中的嗤之以鼻和大逆不道?

将军觉得自己并不爱他的情人,他有太多硬仗要打,无暇顾及太多儿女情长,情人几乎在思念和不甘之中含恨而终。

第二世女人终于变成女人,而情人投身成了男人。

他有过婚姻,潦草收场,疲劳的中年男人,意外获得了事业上的第二春。

他们有过短暂的相聚,在窗明几净的落地窗前喝过咖啡,在电影院里看一部分分合合的爱情烂片,她几乎无聊得睡着。

然后就是漫长的分离,像老死不相往来一样的分离。

梦里她经常梦见他,只见过三面的人,却梦了一年。

有一种说法,也有可能来自量子力学,也有可能来自佛教传说。

因为上辈子她欠了他太多的相思,这辈子总归是要来还的。

电影里男主角说,你一定会离开韩国,因为你是你。

而我爱着的,就是那个选择离开的你。

真好,在这个年代我们可以看到男性角色说出来这样的话,我们在无声的岁月里试图用有声的话,传达一种独立的爱的意志,就是我知道我们之间的爱充满了遗憾,因缘际会里写满了有缘无分。

但是我充分尊重你,包括你的失败,你的选择,你的梦想,你的成就,你所有的个人意志汇聚成了一个我爱的具象存在。

我爱你,甚至包括你最终没有选择我。

在生生世世的守望里,我们一定有过某一世曾经磕磕绊绊的相伴到老,只是在这一世我们各自都有不同的课题。

如果还有下一辈子,让我们还有时间、耐心和机会好好喝一杯茶。

“娜英啊,如果这一世也是前世,我们在下一世已经是彼此的另一半了呢?

你觉得那时我们会是什么呢?

”“我不知道。

”“我也不知道。

”“回头见。

”那么我们应该像成年人一样,体面的买单,然后拥抱告别。

晚安。

2024.3.9 巴塞罗那 La pau

 7 ) 平凡而必然的美错

20年重逢之前的内容感觉有些水,而20年重逢之后的那种感觉又太对味,情绪、言语和演员表达的分寸恰到好处。

被世俗所裹挟的“理性”,被情感驱赶的感性,在日常碰撞。

电影吸引人的感觉有三个点:1. 美错。

错过的无奈与魅力。

2. 平凡。

错过才是平凡的人生。

3. 必然。

看似选择错过,但真实世界中却似乎是必然的错过。

美错,其实这类的电影太多了,错过而不得,有自身的美学力量。

但我们看过太多伟大的错过、壮丽的错过,——那种深爱而又经历过各种坎坷最后因为各种剧情需要而错过的人生,那种眼泪呼之欲出的错过,那种大银幕所特有的错过,。

而本片呈现了另一种美错,平凡的错过,普通的错过,每个人的错过。

《过往人生》就是一种普通的人生过往,而似乎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能找到影子。

似乎波澜不惊,但那小小的波澜是可以属于每个人的波澜。

平凡的爱情,平凡的错过,普通的无奈,普通的计算,正常的选择,正常的生活。

萨特说人总是可以选择的,好像在其中的人可以选择爱情,没什么巨大的、不可逾越的阻碍,但是影片所黯然呈现的是一种存在选择可能性,但却又感觉是必然的错过。

换做你我,好像那个黯淡的终点并不会改变。

更微妙的是女主老公的另一个视角的存在,他和男女主一同经历了一种边缘化的无奈与好像没有错过的错过,没什么主观问题,人也挺nice,表达也非常真诚坦率,但他身上同样呈现了一种特质化的现代情感,感觉看到他就emo,那种无可奈何但是生命必须如此继续的emo。

 8 ) 12-24-36 论告别仪式的重要性

在七夕当天看完了这部之前看预告片很期待的电影,虽然没有多有启发性和震撼性,但是它很贴合我当下的心态和情感需求。

我们的人生中有着无数的告别和相遇,我们当然没有办法记住所有的分离与相遇,那些记忆早已被突如其来而又在预料之内的日常所冲淡。

我们能够记住的,只是少部分我们在意的告别,尤其是那些带有遗憾的,仍抱有期望和想象空间的(划重点)告别。

但由于实在界(现实生活)总是突然地闯入我们的世界中,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办法按照期望去处理很多事情。

我们并没有办法给那些告别一个完整的“告别仪式”,我们也没有办法和那些人真正地说再见。

正如我们确立恋爱关系和庆祝周年纪念日一样,告别也需要这样的“仪式化”,否则我们很难往前看。

回到电影,从12岁到24岁,再到36岁,他们经历了三次告别,而在12岁和24岁的他们实在太年轻,并没有能力去处理这样的事情,都匆匆忙忙地结束了。

所以男主在12到24岁之间的生活里才一直不停地寻找女主,企图找回缺失的“那一块”。

而在24到36岁之间,男主停止了这种“寻找”,因为他找到了“替代”(替代是一种行为机制,比较常见的体现就是备胎,有机会我另外写日记,关注等?

)谈了女朋友。

而女主也遇见了自己的丈夫。

她在结婚前曾经回去过首尔,主要目的当然不是为了访问故乡,只是为了见他一面,正如他在36岁访美当然而不是为了观光,只是为了见她。

他们心里都没有把这段情放下,所以才有了36岁的重聚。

如果你有留意,你会发现在三次告别中,两人都有一些明显的躯体化表现。

同样地,在两次重逢中两人的躯体表现也很明显。

第一次告别,12岁的男主在转角离别时,突然大声地叫了女主一声,然后再说再见。

这时的躯体化表现主要体现在男主身上。

第二次告别,24岁的女主在和男主刚接上视频,还没说出“分手”前就表现得十分异常,而在“分手”后有一个镜头特写了女主在面对这个还没准备好的告别的微微颤抖第三次告别,36岁的两人在告别前等待出租车的到达,还未等两人准备好,实在的侵入就以出租车的来临而体现。

而男主走后,女主的躯体化表现直接就是大哭了起来,而在出租车上的男主则是相对淡定地离开的。

如果你看过《断背山》或者《世纪末》,那么你应该会记得主角们离别后,其中一个难过到呕吐的场景。

这就是所谓的躯体化表现。

现在我们来讲讲两次重逢第一次重逢,是在24岁两人通过视频再见。

视角是以女主的视角切入的,她在欣喜地等待着男主的上线。

第二次重逢,36岁的两人约定在某个地点见面。

男主先抵达,看得出来他有精心打扮过但额前的头发还是乱了,他那么地焦急和不安地等待着她的到来。

从这个对比中我们也可以很明显地看到男女的性别差异体现。

而两次重逢后,两人都有点一时半会不知道要说什么,因为这种实在的真实感太让人难以置信了。

而在36岁的重逢和告别中,两人都紧紧地拥抱了。

回到主题,告别仪式其实在我们告别一段过去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如果你心里还有某个放不下的人,某段忘不了回忆,尝试通过一些方式与他们“仪式化”地告别吧。

只有完成了告别,我们才能真正出发往新的旅程。

最后,我用林多多写给他曾经最想告别的人的歌词来结尾:请紧紧拥抱证明你贪心请轻轻一吻证明这个不是路人然后,再然后,请勿回望,请勿善忘

 9 ) 如梦醒来的爱意

昨晚看了电影《过往人生》。

一对青梅竹马,12年后重新在网络上寻觅到彼此,女生在纽约,男生在首尔。

两个人开启了频繁的视频通话。

一段时间后,女生问男生什么时候能来纽约。

而男生说还要一年半才能去纽约,这中间他有去中国的规划,在学中文。

女生想到自己当初去美国,就是要追梦,然而她现在每天在看去首尔的机票。

女生提出暂停联系一段时间。

后来,再联系上已经又过了12年。

男生发消息说,有事来纽约,顺便想见一见她。

这时,女生已经结婚7年,丈夫是在艺术村认识的作家,女生自己也是剧作家。

因为和美国丈夫结婚也有了绿卡。

俩人见面后,在女生的追问之下,男生说这次来就是为了见她。

而女生在结婚前和未婚夫去韩国时,曾给男生发过邮件,他没有回。

也许是难以面对。

男生在来纽约之前,刚和女朋友分手。

大概是他人生中的一个迷茫时刻。

而这个时刻,距离当年女生全家移民,搬离韩国,已经过去了24年。

两人之间再见面,显然彼此都是有情愫的,又都含蓄而止步。

第一天,女生回家后,跟丈夫说他猜得对,男生就是为了她来的。

她担心丈夫不高兴,丈夫说:“那个人做了十几个小时的飞机,应该见一见的,何况是你的少年时喜欢的人。

”大意是这样。

然后是交谈。

中间,丈夫说女生每天晚上说梦话,都是韩语,从来不用英语。

这使得丈夫感到与她之间无论如何都有一层隔膜。

于是,他也去学了韩语,希望能听懂她的梦,她更深层的意识。

这里,几乎是这个丈夫的高光时刻。

这个青梅竹马的到来,也给了丈夫危机感。

他不由地想,如果当初在艺术村,女生遇到的是另一个人,刚好也读过她读的书,刚好也聊得来,刚好也单身。

那么,如今在她身边的是不是就不是自己了。

他其实问的是,他之于妻子,是不是独特到不可替代。

没有人能回答,电影反复提及的“因缘”似乎也不能。

第二天晚上,女生把男生带回家给丈夫认识。

丈夫看到高大挺拔俊朗的青梅竹马,一时有某种不及他的哀伤。

丈夫用韩语跟他打招呼,男生用蹩脚的英语打招呼,彼此都希望能用对方熟悉的方式,然而结果是那么生硬。

丈夫问他想吃什么,他说Pasta,像是最熟悉的外国食物,像是情急之下只找到了这个单词。

然后是夜半酒吧的谈话,三个人。

每个人都惆怅,最尴尬的是一边的丈夫,很多时候他都像被晾在一边。

青梅竹马在用韩语交流,语言像一道屏障,他的韩语还没有好到可以无障碍交流的程度。

最后是告别。

俩人都忸怩、缓慢,不知如何是好。

别后初见的时候,是女生给了男生一个亲切绵长的拥抱。

这最后的时刻,男生拿出了分别时的拥抱,朋友式的发乎情止乎礼的,又意味深长的拥抱。

送走男生后,女生一路凄凄然走回家,有难以言喻的破碎和凌乱。

回到公寓楼下,丈夫已经在台阶上坐着等她了,看到她,一下子起身抱住了她,仿佛也托住了她的破碎和哀伤。

始终不解的是,男主既然对女主如此难以忘却,然而却没有利于关系的具体行动。

他甚至都没有好好学过英语。

他宁可去学对自己工作有益的中文,却没有去学对感情有益的英文。

在俩人彼此有意的视频交流阶段,男生说要一年半才能见面。

他在等待时机,却没有努力创造条件。

而他,像做梦一样想起女生的时候,就会来找她,这时候,又似乎像是有行动力的。

所以,Ta们之间也只是有一些浪漫的时刻,而非整个生活。

后者发生在女生与丈夫之间。

 10 ) 刘台午转发了我的影评

不是标题党,只不过转发的影评不在这里。

借刘台午代表本片走上第28界釜山电影节红毯之机,聊聊演员。

电影节前一晚他敬业地在社交媒体上开直播宣传电影,也是《过往人生》今年8月22日数字发行及六月北美上映后在欧洲、东南亚等更多市场开画后的第一次直播。

刚开始这位中老年网瘾同志还没有意识,照旧用韩语叽里呱啦跟他以往本土观众为主的影迷群体打招呼拉家常,没几分钟就被来自全世界各大洲铺天盖地的英语评论刷屏惊呆了——在主流的呼声中,刘台午腼腆地答应只要影迷用英语提问、他就用英语回答,随后大约2/3的时间都在说英语,夹杂少量韩语和零星德语。

刘老师,醒醒,你现在是好莱坞演员了。

哪怕只是演了一部几乎不用说英语台词的好莱坞电影,制片方A24非主流到甚至不在这次好莱坞罢工对抗的资方联盟名单上,这就是好莱坞显而易见的全球影响力。

好莱坞同时也是一面镜子,让回韩国摸爬滚打十多年一直演外国人、负责在韩剧里说英语的刘台午头一次得到了来自霸权文化的反向认同——他在银幕上因为角色需要模仿韩式蹩脚英语,于是他终于成为了“韩国人”,不仅角色被认证为“特别韩国”,连带着因为《过往人生》第一次认识他的海外观众也大多惊讶于他银幕外流利的英语——所有人都觉得他“很韩国”。

这种非此即彼的二分法,适用于几乎所有不对等的权力动态,比如不娘娘腔的才是男人、非纳入的一方才是“真”男人。

《过往人生》中女主角向丈夫形容与刘台午扮演的Hae Sung重逢的第一印象整个直播问答中最让人高兴的还是听到刘台午说现在虽然没有在拍新项目,但是正在读很多剧本。

这才是扬名好莱坞后演员最大的收获,有得选了。

我当然希望他能接英语片,不为别的,连网飞落地韩国都得随大流安排他演极度厌女的《恋爱大战》,树挪死人挪活,刘台午挪挪四十多岁依然保养得当的翘臀去不那么厌女的地方更合我心意。

尽管好莱坞的东亚裔男们刚拿起导筒、当上男主就示范了一部十分糟糕的厌女片《不足之处》。

两害相权取其轻,英语创作者写出不令人作呕的东亚裔角色的机率始终高一些,起码近年就有《怒呛人生》和《弹子球游戏》。

二十岁前在德国出生成长习得第一语言德语,二十代漂泊求学于纽约和伦敦习得第二语言英语,三十岁回归韩国故土习得第三语言韩语,第一次亮相三大电影节演的是前苏联说俄语的摇滚教父——对于一生都在当异乡人的刘台午,语言始终与其多元而暧昧的身份纠缠不清。

这同时也是一种幸运,回韩国这些年,也许他的韩语不够地道,也许他星运不佳,正值黄金年龄却几乎没在韩娱体系里尝到东亚父权社会第一性的特权,没什么像样的男主履历,总是演些美籍、德籍韩裔等徘徊在第一性边缘的配角。

《过往人生》他的英语台词量还赶不上他在韩剧《金钱游戏》中演反派一集的英语台词量;哪怕那些让他演韩国人的韩影韩剧,也总是忍不住让他秀两句德语(《新年前夜》)或扮演精通外语的跨国企业高管(《坚持住》)。

最幸运的一次,他本色出演一个在德国长大、回韩国参加夏令营的懵懂少年(《首尔之旅》),那也是他第一次参加圣丹斯电影节,不出意外——导演是美籍韩裔Benson Lee。

韩国人不懂他,韩国也从来没有真正接受他,尽管他长着一张韩国脸、有一副令人垂涎的韩式双开门身材。

所以我猜他不会太介意没有第一性光环的角色。

好莱坞棱镜下的东亚裔男性形象仍处在一个相对尴尬的位置(要么是上个世纪的功夫明星、要么是去性化的/比亚女处于性食物链更下层的亚男),在Steven Yeun和John Cho等东亚裔男星打拼多年后,也许正好需要一个他这样既会演戏、外表出众又兼具传统男性气质的演员,去试着打破更多刻板印象,去扮演更丰富、更立体、更现代的东亚裔。

更年轻、起点更高的Henry Golding和刘思慕做不到的,凭什么相信刘台午能做到?

因为刘台午是真的会演戏。

那又为什么不能像他崇拜的梁朝伟一样大半辈子留在东亚演戏?

何苦非要去盎撒文化里找寻东亚面孔作为少数族裔的立足点?

因为今时今日的东亚影视没有他的容身之地。

既然三种语言都能说,还是多说说动听(而且全世界最多人都听得懂)的话吧。

好在善于取人之长的韩国人也意识到了,韩流对外的形象不仅是K-pop、韩剧和寄生虫构建的,也包括刘台午这样有海外经历和另一套意识形态的韩国人及韩裔。

今年的釜山电影节首次设立了Korean Diasporic Cinema(韩裔移民电影)的特别单元,首次在韩国本土展映包括Celine Song的《过往人生》,Lee Isaac Chung的《米纳里》,Justin Chon(刘台午八年前在《首尔之旅》中的共演)的《加摩贾亚》等近年活跃在好莱坞的韩裔电影人作品。

李沧东的《燃烧》赫然在列,重映想来是借今年Steven Yeun大热的风头。

从年初圣丹斯就不断往美国跑、接下去小半年还将第一次迎战好莱坞颁奖季的刘台午,难得有机会坐镇韩国主场,向他的故国和同胞好好介绍他主演的电影——一部被好莱坞赞扬为“很韩国很东亚”、在片场韩裔导演跟韩裔演员能用韩语交流的美国电影。

《过往人生》短评

最打动我的是Arthur 坐在家门口的台阶上等Nora回家的结尾,相比于观光邮轮上的风景,我觉得爱其实是有人在家里亮起的灯。

6分钟前
  • 自己挖坑自己跳
  • 推荐

三星半。关于“距离”的创作,身份认同与文化亲缘性之外,更多的是关于本体状态与自我认知间的距离,更好地保持主体性是掌控一段关系的基础,而足够遥远的距离才会让人陷入情绪带来的困境。另外一种“距离”是导演与观者的距离,太过感同深受的经历反而会造成因细节差异导致的“疏远感”,这种若即若离如同宿命,从未有定数,从不让人意外

8分钟前
  • 顗礼
  • 推荐

前半部分有些平淡,后面重逢后终于好看了起来,节奏很慢,但感情很细腻。最喜欢的竟然是女主和白人老公在床上的对话,白人老公问她:现在你跟我在一起的生活是二十几年前的你移民时想要的生活吗?大概十年前我也一直在想,十年后我的生活会是怎样的,现在的我时常回想,十年前如果我没有选择某些路,我现在的生活会是怎样的。但一切都是未知,只能想想而已,谁也不知道平行宇宙中的我现在会在干嘛。

12分钟前
  • 又又
  • 还行

符合预期的A24小布尔乔亚电影,前三分之二都挺无聊,但最终确实成功抵达了某些具体的隐痛。我看 Hae Sung 并不是个具体的人,而是象征故土的引诱:在移民的历程里,故土犹如童年的爱人在寂寞时给予陪伴、反复召唤你的回归、描绘与他可以随时重建某种更亲密关系的可能、暗示你们的联系才是更本真更深刻的;因此,移民在一生中要周期性与故土诀别,并每次都为诀别所伤。观看途中我一直在想四年级时全家移民加拿大的小学挚友,我们用msn和邮件又保持联系了四五年,直到有一天她再也没有回复,许是再未打开过那个邮箱。后来我三番五次试图Google她,至今未果,可能她也像Nora般换了我不知道的名字。今年是我们失联的第十三年,有时我还会梦到在纽约街头与她偶遇。我自己也是那个“离开的人”了,但生命中依旧有人比我更早离开。

15分钟前
  • 烤芬
  • 还行

难看的要死,我一个对“克制”,“错过”,“遗憾”命题一直很喜欢的纯爱战士却看得极其不耐烦。首先我完全get不到这两人在那边藕断丝连个什么,A24这次不就是拿非常东亚的这个“前世姻缘”命题作文吗,就前世情缘这种东西根本无法justify他们感情的核心是什么,空心爱情达咩,我感受不到任何浪漫,但是“爱在”系列三部曲想表达的浪漫我是完完全全能感受到的,其次这种命题真的太太俗气了吧2023年了还在拍这种老掉牙命题,加个移民叙事又怎么样,内核还是cliche的要死,几十年下来两个人还有这份念想全靠自己给自己加戏跟自己说一百遍“爱是想触碰又收回的手”, 人的心魔很神奇,要给了他们机会成全那份念想,该做的不该做的都做了,就根本没后面那么多事了,永远怀念就是因为永远得不到,你们两10岁20岁不明白,30岁40岁也不明白吗?

16分钟前
  • Pirouette
  • 较差

这是一部乍看普通但回味无穷的电影。温柔的羁绊,细腻的纠缠,得不到,舍不得,牵挂又祝福,遗憾又满足。看起来好像是在讲爱情,实际也是关于故乡,身份,各种维度的缘。三个场景很触动,一是纽约丈夫说女主总是用韩语说梦话,自己会隐约害怕但也开始学习韩语;二是送别发小等uber时两人极力克制更近一步的冲动,都在努力表现得轻松和释然;三是分别后女主走回家一路爆哭,而纽约丈夫早就预料到似的在家门口等候。我们每个人可能是千差万别的个体,有隔阂有误解有鸿沟,但爱能支撑我们脆弱的精神世界。

20分钟前
  • 黑腹果蠅
  • 推荐

新移民电影。抛弃了以往同题创作中的两点论,消除了二元对立的局面,完成的是两套观察方式的大转向。当作爱情片去看反而无法成立。#补标#

24分钟前
  • 红酒与谋杀
  • 还行

I miss you. I miss you. I miss you. Here in Berlin and everywhere of this beautiful planet. Wish I could tell you this someday, face to face. Wish we happen to be with each other, for now and forever. Let’s see where destiny leads us to. See you then.

29分钟前
  • 西红柿炒蛋
  • 力荐

韩国财阀渗透欧美影视圈又一力作

33分钟前
  • 春天司柏林
  • 较差

看得满头问号+生理性厌恶,一整个虚浮空洞的东方主义,看得人原地排卵……导演没有一丁点撰写情节或情感的能力,全片只有女主和白人丈夫的几场对话勉强能看。

37分钟前
  • 凹凸
  • 很差

奔四的人了还满嘴前世因缘,属于典型的有色心没色胆

42分钟前
  • slim
  • 还行

3.5,用“姻缘”来解释命运其实是一种非常浪漫的表达,也是一种自我的安慰,只是对过去的留恋所产生的悲伤并不会因此而结束,终究要随着吐露心声的那一刻慢慢决堤。这里电影的处理非常好,无声在形式上克制的同时仍旧能感受到决堤般的悲伤,还有那巨大的遗憾,以至于在结束后长叹一口气,可能在爱情里面,没有是比有缘无分更令人遗憾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45分钟前
  • 宫唯明
  • 还行

错过才美丽 不然就要变成82年的金智英了

49分钟前
  • 人字拖狂魔
  • 推荐

就这点事么。前世因缘说得好听,但我基本不吃这一套。喜欢她和她的老公的对话,还有他们三个人的戏。亚洲女生在纽约找个犹太人,为了绿卡早早结婚。完全没毛病。中间居然有暖暖内含光的reference。

51分钟前
  • 苗儿
  • 还行

新一代移民创作者的态度是,我眷恋过去,但我绝不回头。久别重逢不是爱情的开始,而是要刻意避开所有文化碰撞,才能维护的脆弱美好回忆。同时新一代创作者们不再执着于国别认同,不再以故国作为坐标原点,而更加确定和深入探索自己这一群体的存在。现在(丈夫)并非不可替代的选择,过去(青梅竹马)也不是难以承受的永恒割舍,惋惜难过,也只不过是一场哭而已。

56分钟前
  • 蜉蝣
  • 推荐

#Berlinale23# Nothing. 没有真正的文本,也从未进入任何一个人物,只是任由摄影机的镜头在他们的躯壳暂作停留,摆弄出一幕幕“动人”的情景。一种米娅·汉森-洛夫电影的反面:对影像有一定程度的敏锐,却未能触碰影像之外的任何一切(例如时间、空间、人、呼吸、甚至雨)。

60分钟前
  • 霧鸢野荻
  • 较差

喜欢的是,终于看到从头到尾不大惊小怪大呼小叫的韩国人了。不解的是,这种总要拉扯因缘前后时的感情从何而来。毕竟,我自己就是这样经常全球探访青梅竹马或者未尽缘分的,当然,可能因为蹭吃蹭住,就完全不会感伤哀悼一番。

1小时前
  • seamouse
  • 还行

这才是成年人该看的情感电影。

1小时前
  • JIN
  • 力荐

并不是爱情故事。韩流文化席卷欧美之后的一种新移民表达,在我看来甚至拍出来得有点晚,都是挺陈旧的东西了。比较失望没有什么新的观点,唯独女主与犹太老公的戏份还有点意思;但如果谈身份比喻的话白人社群又是彻底包容的虚幻完美,和导演过度设计的ins风运镜一样虚伪。纽约这么拍出来是真的很好看的空中楼阁,一点都不脏呢。

1小时前
  • stillcxs
  • 还行

注定无法在一起的两人故事承载了韩裔移民史吗?仿佛不能。

1小时前
  • 装老阿姨的少年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