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N次看《萨维奇一家》,却是,第一次认真地看完。
前N-1次,往往目的性很强烈——奔着一部传说中很牛很多人喜欢的片子,自恃不能有没接触过的经典于是赶紧搜出来,看。
只是看,完全不带欣赏的眼光,鼠标不停地快进快进快进以致看到将近一半还不知道电影在讲什么。
只好放弃。
失败于浮躁的N-1次。
好在最近特别平心静气,许是因为波折太多有点见怪不怪,考试、棘手的事务、混乱纠缠的人际网、还有半夜的威胁短信……都成为生活中的平常。
静静心心地打开《萨维奇一家》,看,用着淡然的眼神。
故事很简单:一个妹妹,一个哥哥,一个将死的老人——他们的父亲;生存,工作,生活,亲情和爱情,责任和良知;健康,帕金森病,衰老; 孤独;死亡,生者,爱。
这是故事的全部了。
淡漠地静静看完,已经是凌晨3点,很久不失眠了因为从来不给自己失眠的机会。
当时只觉得这是部很反应伦理与人生的电影,很好,平静掩上电脑,躺下,瞬间却泪水哗然。
无法明白为何有如此大的反应,一部没有震感的电影,却有无限的余波。
没有原因的泪流满面,不为谁,不为什么。
只是很想流泻。
百年之后,谁会来埋葬你?
这是个很悲伤的话题,年轻的人,多半不会去考虑。
往往以为:我们还年轻,还健康,还离死亡很遥远……难道真的很遥远麽?
在四、五年前,我会这样想,直到我最爱的人得了那么重的病,直到有个和我年纪相仿境遇相仿的优秀而阳光的女孩子永远地停滞在20岁之前……方才觉察到死神的呼吸声,他在我们的周围,轻轻地徘徊。
当我们逐渐地长大,当我们的父母和亲人逐渐的衰老,疾病和死亡,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痛;我不敢去想有一天美丽的母亲会满面皱纹,有一天充满活力的父亲会很难照顾好自己……有一天突然的心就少了一块、周围就少了一个我们已经熟悉到视为生活中的一部分的人,那时,生活不再完整。
电影里,当他们的父亲被疾病所羁绊的时候,他和她,兄妹俩,事业还算顺利生活还不算糟糕,尚且如此艰难地克服着;如果有一天,是我这样的独生子女,要怎么办?
一个人,要应付工作,应付生活,要照顾孩子,还有老人,还有朋友,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抑或,那个衰老的人,是我,要怎么办?
死亡和孤独,纠结着衰老的人们。
的确,我们可以在年轻的时候努力的挣钱,攒钱,积累起足够的养老金,可以一直衣食无忧地终老,那又如何?
那不过是一个华丽的物质世界,那么精神的家园呢?
想起“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个美好的憧憬,美好的梦,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实现。
有太多人,在大半辈子之后,孤零零地面对着疾病和死亡。
比如,张爱玲,这个美丽的女人在经历了无数华丽的奇遇之后静静地在孤独和苍老中离开,数天之后才被人发现;比如,潘玉良,这个充满了传奇的女人在爱情和梦想的沉浮中耗尽一生,最后在异国他乡、贫病交加地死去,幸而有那个平凡的暗恋了她一辈子的男人一直接济她、帮助她,甚至为她打理了后事;三毛的选择,是出于很多无奈,很多错过,还是她看透了注定孤独着老去的未来,一条丝袜,早早地投奔了她的荷西……在你百年之后,who would bury you?
其实关心的并不是葬礼——不过是身后事,而是之前的那个过程,那个苍老的衰竭的向着终点踽踽而行的过程,想想这条路一定很可怕,黑暗。
可是,如果真的可以“执子之手”,互相扶持着、互相鼓励着一起走过,那么慢慢变老又何尝不是一个美丽的历程?
知识分子气浓厚的电影。
当然,知识分子也要面对父亲的死亡,以及与之相伴的屎尿、怅惘和无助。
如果这父亲是挥之不去的儿时阴影,那么对他的临终照料就更背上各种关于负债与偿还的纠葛,说也说不清。
本来如北美这样的老龄化社会,长辈的赡养问题一直就是困扰中年儿女们的心病。
让他们自己住在阳光宜人的佛罗里达,还是安置在有人照料却注定压抑的养老院,经常成为饭桌上的热门话题。
这个从来讲求独立自主的社会,虽充满活力,代价却是一代人的晚景凄凉,不禁令人唏嘘。
〈金色池塘〉固然浪漫,但养老院里独抱红枕的老人大概才是更真实的生活吧。
另一面,中年人文学科知识分子的生存危机,也是值得被反复把玩的议题。
“发表或者死亡”(publish or perish)是自我解嘲,却也是苦涩现实。
被研究经费、截稿日期和终身教职压得喘不过气来的生活,被一个略显潦倒和抑郁的霍夫曼演绎的活灵活现。
而选择走在体制之外的自由知识分子林尼,却又要面对因为无根而带来的那种东飘西荡的不安全感,以及兄弟的小小的不屑。
这压力与张力,都是戏剧性的不尽源泉。
养老问题和知识分子,原本鲜有交集,却在这部影片里擦出了令人拍案的艺术火花。
这火花最耀眼的时刻,就是霍夫曼在停车场教训妹妹时的那番力道十足的话。
他说死亡永远都是污秽、肮脏和令人难堪的。
养老院把自己打扮得恬静祥和,目的并非老人本身,而是为了招徕那些负罪感深重的儿女,让他们心甘情愿大掏腰包。
“They prey on your guilt.”一语中的。
当批判理论遭遇养老院,我们便有了〈The Savages〉。
天才的作品。
所有的人都会老去。
那个养老院的看护说,在死亡降临之前,他们的脚趾会收拢起来。
那是最后的气息在离他们远去。
那是一个漫长的冬天。
所有的事情一起降临。
消失多年的父亲,忽然出现在他们的生活里。
一起出现的,还有老年痴呆症这样的字眼。
那个曾经把他们遗弃,给他们的童年留下不可磨灭烙印的父亲,现在只是坐在轮椅里,被衰老和涣散的记忆所折磨。
这对兄妹各自承受着生活的压力。
温蒂没有固定的收入,服用各种抗抑郁的药物,和大她二十多岁的有家室的男人上床来逃避寂寞。
约翰也是儿时家庭阴影的承受者,即使同居三年的波兰女友因为签证到期要返回故国,他依然无法奉上婚姻的承诺。
如果不是因为父亲的消息,也许他们会一直这样继续。
焦灼或者冷漠,力不从心的对抗生活。
父亲的神志时而清醒时而模糊。
他们陪他一起看黑白电影,带他回家过圣诞节。
模糊的时候,他是一个脾气暴躁的孩子,会随时朝着自己的女儿大嚷,我付钱是为了让你照顾我,不是让你告诉我该怎么做!
清醒的时候,在车里听着儿女们的争执,他默默地关小助听器的音量……那是让人心碎的一幕,然后的那天晚上,父亲的脚趾也蜷曲了。
他最后还是累了。
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里,他唯一的平静,也许是那些凝望着那盏红色的浮动的灯火的夜晚。
他更像一个得不到保护的孩子,所有的神志渐渐离开他的身体,他无法维护自己的尊严,他无法感觉到自己的力量。
一切都在丧失。
一切都在模糊。
一个老去的世界。
这个我们终归要面对的世界。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没有再接触到这样真挚的电影。
让你在回想的时候,对每一个细节都感同身受。
温蒂的红色抱枕。
约翰半夜电话里的哽咽声。
温蒂做爱时候凝望着狗狗的表情。
第一次和父亲说到死亡的事情。
那个冬天发生的所有事情。
越是回顾越是想念。
当父亲走了以后,镜头对着那个父亲曾经短暂居住的房间,静默的,静默的停止了很久。
这个镜头几乎静默得要让我流泪。
所有的人终将老去。
死亡永远是生活的教科书。
而在漫长的告别来临之前,那些值得我们珍视的,不要再找任何借口回避。
在下雨天看完这部电影。
一直不明白这家人感情疏远的原因在哪儿,直到最后那出戏剧。
老父亲一直以一个病态的角色出现,可他也许也在为自己没有带给儿女快乐的童年而内疚。
我在想,如果之前照顾老人的日子让这对本来就缺乏沟通而感情不和的兄妹产生更多矛盾,老SAVAGE的去世也未尝不是好事。
老人不仅从自己所承受的病痛中解脱,也从这样的精神压力中逃脱出来。
片尾lou reed的I'm sticking with u.为这残缺的一家响起最后一声哀叹。
希望所有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对自己家里的老人更好一点。
送养老院吗?
还是请人照顾?
还是自己放弃工作自己照顾?
这是一个不远也不近的话题。
在影片中,两个一直忙于自己生活而形同陌路的兄妹俩,因为父亲的女朋友去世而无人照顾,又患有帕金森无法自理时,两人把父亲接来身边照顾,但是两人自己的生活状态也是很不如意,妹妹和有妇之夫纠缠不清,靠政府的补助生活,哥哥有一个三年的波兰女友,却没有勇气求婚,自己的研究项目也一直在出问题。
父亲的到来,让两人慢慢在相处过程中打开了心扉,学会了正视自己的问题,像天下所有的兄妹一样,他们因为父亲的问题焦头烂额,却同时因为父亲的问题学会了关爱和理解。
片子里面有两段争吵,第一段是温迪因为第一个疗养院条件不好而心怀愧疚,想把爸爸转到一个环境好一点的疗养院,乔恩不同意这么做,因为她却不知道即使换到好一点的疗养院也掩盖不了人会死这个话题,死亡是丑陋和航脏污秽的,但这里所有的美景都只是为了减轻人的罪恶感。
两人在冷风中的争吵也让人不寒而栗,的确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逃避死亡,物质都是非常虚幻的,我们赤裸裸的来到这个世界,我们终究也会赤裸裸的离去。
第二段争吵是关于温迪撒谎拿到了古根海姆基金,乔恩知晓了这一实情,对妹妹进行说教,却的得知妹妹一直靠联邦救济金过活,这样的小吵小闹即使伴随着情感的爆发,但是我们也只是会在最亲爱的人面前爆发出来,因为只有他们最在乎.......结局的后面,父亲还是离开了这个世界,但孩子们学会了如何自己去更好的面对生活了,温迪开始指导自己的话剧作品,哥哥下定决心娶波兰和自己的女友生活,他们都在继续自己的生活,即使也会有什么困难和苦恼,不过还好,我们都有了依靠,有了彼此的存在,在困难的时候,有了最强大的武器。
香港上映時一直沒機會看, 不久便落畫了. 前陣子買了影碟回來, 是日賦閒在家, "的起心肝"看影碟.原來"The Savages"港譯"沙煲兄妹日記", 真難聽. 不過又的確, 全片都是Philip Seymour Hoffman和Laura Linney二人擔大旗. 差不多只是為看他倆的演技.故事其實也很有意思. 身在亞利桑那州的年老父親患了老人癡呆, 其同居廿多年的年老女友又忽然過身. Wendy(Laura Linney)和Jon(Philip Seymour Hoffman)分別居於紐約及紐約州的水牛城. 妹妹從事劇作, 哥哥是大學哲學教授(戲劇及社會研究). 他們都很少和父親聯絡, 這回二人擔起兒女應盡的責任, 把父親帶到水牛城, 安排他進安老院.差不多兩小時的電影, 就是講述這段兄妹照顧年老父親的日子: 進出安老院、 帶父親去設備比較優質的安老院面試、感恩節聖誕節. 各人都有自己生活上的煩惱及沮喪處, 加上父親要面對的大變遷, 兄妹唯有互相支持.Jon工作尚算順利, 為了令波蘭藉女友可以留在身邊, 卻偏不和她結婚. Wendy和有婦之夫糾纏多時, 失意時男友始終是其精神支柱.有時這類電影在家看也不錯的, 窩在沙發上捲進被子裡, 感覺比較溫暖.電影值得一看.本身對lava lamp沒有偏好, 不過對片中那支lava lamp印象深刻. 女兒買來一支lava lamp給在安老院的父親, 父親問要來幹麼. "Nothing, I think it's just something nice to look at." 對, 沉悶的睡房, 看著日子一天一天的流走, 有點顏色鮮艷又會動的東西在眼前, 或許給人一點希望.後記: 記得Paris Je t'aime那個說法語很難聽的女人嗎? 她有份客串. :)
http://www.hbol.net/_CMS_HBOL_IMG_/039/39651/Poster/Ssawqyj_full.jpghttp://120.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8/4/26/0/23/11a2559a39f.jpg这俩海报我都稀罕的不得了这个世界 到底什么化了粮食危机 战后危机 中年危机地球太大也太老了 负荷的太多 走不动了 也减产了你认为一天还是你手表上的24个小时么???????
如果没有许鞍华的女人四十 我会觉得这个片很nb我们一辈子都做了什么小时候父母照顾我们 然后我们结婚 照顾自己的儿女 慢慢的我们一边照看步履蹒跚的父母 一边教育青春期容易变坏的孩子再然后 慢慢等死一个没有短期记忆的帕金森老人 颤抖的拿不准一个茶杯 对不上一个纽扣 满身的臊臭 一屁股的溃烂 满眼的疑惑 黏在胡须上的饭粒 嘴角流不完的液体 和一头疯狂的白发被儿女推来搡去 居住在周围一片死寂的 地狱 养老院附上对白妹妹为父亲选了一所自己认为不错的养老院妹妹一直想为父亲营造一切所谓干净 整洁 舒服的环境 这同政客们没什么两样 粉饰太平结果是 父亲不认得这个女儿 以为是雇来的保姆哥哥想让一切来的 平淡 这对白 就是兄妹之间的争执兄 那就是这个地方要掠夺的东西妹 我认为这里很好兄 你当然会这么想 因为你就是他们想要的目标顾客 你就是那个充满罪恶的人口统计景观美化 还有关爱的邻里 那不是为常住者准备的 那是为来访者准备的 就像你和我这样的 不愿意承认事实的妹 那事实是什么兄 他们在等死 就在这所漂亮的房子里 这是场该死的表演 所有的这些美好的宣传还有美化景观 全都是在掩盖人们在悲惨中死去的事实 死亡是无形的 是令人厌恶的 它充满的肮脏与不堪 发出腐烂的恶臭……片中 妹妹给父亲买了很多实用 好看的东西 其中有两个最引人注目一个是妹妹认为可以帮助爸爸 起身的red big pillow 却被父亲送给一个不认识的邻居老太太一个是红色的装饰灯 里面有几个浸泡在红色液体的球状物质 不断的缓慢的下沉 然后上升父亲貌似很喜欢这个 让护理整晚开着它 我认为 老头相信生命是轮回的 最后倔老头死了妹妹对哥哥说 就这样结束了么对 我们就会这样脱掉鞋和袜子 在你们熟睡的时候 离开 什么都不带走哪怕是遗憾
题记:是不是有一个人不光可以和你携手一生,还会与你有相同的兴致,在昏暗的街灯下,吟诗作赋。
演员: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Philip Seymour Hoffman演技派明星,很有自己的表演特色,没有一般演技派的那种咄咄逼人,而那种从润物细无声的表演,让人难忘。
第一次看他的片子是一个很小成本的赌片,他扮演一个陷入赌博绝境的银行职员,生动的演绎了“越陷越深”这个词,印象颇深,后来他成了影帝,也参演了很多大制作,一直都不温不火让人动容的表演,他参演的片子有:《天才雷普利》、《冷山》、碟中谍3》劳拉·琳妮 Laura Linney看过她的片子不多,印象有一些,但终是一个不太有天赋的普通演员,没有办法能成为巨星了,参演的片子就是大家熟悉的《刚果惊魂》。
人生:老去不如死去如果一部片子的配角都是暮气的老人,而讲述的是人生和死亡,那一定很沉闷,Savages就是这样一部片子。
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就是两个老人骑着双人自行车从午后的街上经过,让人可以体会其中的甜蜜和温馨,但镜头一转,观众就直面了没有一点诗意却近乎作呕的真实。
之后,同居20年的父亲女友死去了,已经有轻微老年痴呆症的父亲成了子女们重新面对不幸童年的回忆和现实需要解决去的问题。
由霍夫曼扮演的哥哥和由劳拉·琳妮扮演的妹妹,抛下不叫生活的生活,到他们之前都不知道在哪里的城市去安排父亲的后续生活。
昏暗的灯光,冰冷的病床,老人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尿袋中的液体在一点点的增加,站在病房的门口木然,疲惫而悲伤的兄妹,这是他们几十年后重新见面的第一个情景,这无论对那一方都是人生的悲剧。
理想中的爱情都是相濡以沫携手共进,有李清照与胡兰成灯下赌书饮茶的浪漫,但现实中是同居前的分割协议和另一半离去后留下父亲无家可归。
相对于我们面对生老病死更多的是庸医,经济负担,财产分割不同,解决温饱的他们和一无所有的老人,让兄妹更多的考虑的是时间安排,地点和赡养方式,最后儿女做了最理智的选择,把父亲送到了老人院。
老人院中关于遗嘱的入院文件要求,让老人和子女不得不直面一个事实,老人不久就要离开了。
兄妹开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陪伴和照顾老人,但最后没有普通故事片中的破涕为笑和团圆结局。
黑人护工告诉妹妹:“空气离开身体的时候,人的脚趾就会卷曲,几天之后人就会死了”为老人的离去打了铺垫,当影片的气氛从一直的阴霾与灰暗一步步的提升,并终于转到了喜庆的圣诞节时,老人离开了。
导演用圣诞节中走廊布置的喜庆告诉我们,相对于老去中的病痛与无力,死去可能会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人生:幸福与不幸照顾老人的兄妹,相比于老人,其实是更不幸福的,当他们面对这样那样的人生问题苦闷而痛苦中爆发成争吵时,坐在副驾驶的老人,调低了助听器的音量,近镜头的眼中比痛苦更多的是平静。
哥哥是大学教授,他的波兰女友签证到期要离开美国,三年的感情他还不能往下一步走,他对让她留下的未来没有信心,但却在面对波兰女人早餐煎好的鸡蛋时哭了。
妹妹的男友是一个有老婆的苍老男人,她只愿意从他那里得到健康的性和对宠物的共同喜欢,或者说只能得到这些。
哥哥在写一本书,他出场的第一个镜头就是躺在另一侧是手提电脑和书的床上,邋遢的外形很合适单身知识分子的打扮,霍夫曼不温不火的表演,也给这个内敛,理智,窝囊的形象增色不少。
相对于42岁的哥哥,39岁的妹妹就更是一团糟,她不但感情不顺,事业也是一团糟,戏剧创作基金被拒绝了8次,靠申请911救助基金而延续创作。
就是这样的两个兄妹,做到了传说的中产要求的所有条件,健美操,精致与情趣,住房,好工作,好学识,生存对他们不是问题,但他们也不得不面对人生的苦闷,没有应该的幸福,没有一个有一些希望的感情可以作为归宿,你不能说这是不幸,但这终不是幸福,终是人生的大缺憾。
这一方面会归结于童年的家庭不幸,另一方面也会被评论家们归结于社会的冰冷与工业化的进展。
其实这里面就有一个最深层次的问题,如何的人生是幸福的,老人,哥哥,妹妹,老人女友,妹妹男友,哥哥女友,老人女友子女,我们可以在这些人中看到我们的影子,当妹妹吻照顾老人的护工,护工拒绝了,他说“只是我很爱我的女友”。
人生:重新开始在苦闷中的妹妹爆发了,与有悖道德的关系分手,老人的人生弥留让兄妹重新面对了心中对不幸福童年的回忆,也得到了解脱。
他们终于长成人,有机会去寻找“赌书消得泼茶香”的人生。
妹妹新的戏剧在排演,被请来提意见的哥哥看的流泪,因为那就是他们童年的故事,画面亮了,哥哥也要去波兰开会了。
就这样,影片结束了,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人生的片段真实的呈现在观众面前,没有说教,没有故弄玄虚,没有填鸭,没有像中国导演更多着墨在裤腰带的压抑,一个典型的小品,娓娓道来,不紧不慢。
温迪·萨维奇的生活一团糟。
她是个剧作家,但她的剧本从未被采用过,人到中年还只能靠打零工,甚至领取政府的救济过活,她没有老公,没有孩子,唯一的恋人是个五十多岁的有妇之夫,只能趁溜狗的时间填补她的生理需求。
温迪有个在大学教书的哥哥约翰,同她一样由于小时候饱受家庭暴力的影响,多年来刻意封闭自我,甚至在波兰女友签证到期不得不回国的时候也不肯与她结婚。
突然有一天,温迪接到电话,她多年没联系的爹得了老年痴呆症,生活不能自理,她只得求助于多年没联系的哥哥。
这对满是问题的兄妹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不得不面对新的问题--共同照顾这个给他们童年留下阴影的将死的爹这就是今年奥斯卡参加原创剧本角逐输给《朱诺》的影片,而《朱诺》仅仅胜在了新鲜的题材上。
影片的导演兼编剧 Tamara Jenkins(塔玛拉·詹金斯)自从1998年拍了处女作《贝弗利山辣妹》之后时隔九年才拍出这部影片,女主角 Laura Linney(劳拉·琳妮)凭借温迪这个角色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提名,男主角 Philip Seymour Hoffman(菲利普·塞莫尔·霍夫曼)虽然没有获得提名,但他的演技绝不逊色于劳拉。
《萨维奇一家》被很多媒体评为2007年十大佳片之一,《洛杉矶时报》更把它和《潜水钟与蝴蝶》一起列在榜首,这两部影片都诚实坦然地表现了死亡这个主题《The Savages》(萨维奇一家)是一部娓娓道来的片子,没有精美的视觉效果,没有强烈的矛盾冲突,节奏舒缓、细腻,甚至有些琐碎,但正是这些琐碎不露声色地构成了片中时不时冒出来的小起伏、小幽默、小伤感、小温暖,它们牢牢地把你按在沙发上两个小时,使你几乎忘掉是在看一部电影,而是在听邻居大姐讲他们家里刚刚发生的事摘录一段对白,发生在温迪想把老爷子送到一家条件更好的医院,但被医院赶了出来,兄妹经过争吵,终于接受了事实约翰:你跟他们说什么了?
温迪:我就说他挺好的,只是偶尔有点不太正常约翰:“不太正常”?
他现在是痴呆症温迪:我知道,但是他们只接受比较能自理的人。
我这么做都是为了爸好约翰:爸在那个深谷养老院里没问题的温迪:我只是想找一家更好的,这也错了吗约翰:爸现在的情况很好,如果我们非要把他拉出去的话,他会不适应的。
实际上,你这么做都是为了适应你自己,这样会适得其反的。
老实说,这么做很自私温迪:自私?
约翰:因为这根本不是爸的问题,而是你的问题,你有歉疚感,而这正是这些地方所希望的温迪:我只是觉得这个地方更好一些约翰:当然,因为他们正打着灯笼找你这样的消费者呢。
这里景观美化,如邻里般的照料。。。
这里不是给居民住的地方,而是给亲戚住的地方,就像你和我这样不愿意承认事实的人温迪:什么意思你?!
约翰:人都在等死!
就是现在,就在这座漂亮的建筑里面,这简直就是他妈恐怖电影!
所有这些漂亮的广告,美好的景观,都是要模糊一个可悲的事实,那就是--人都要死的!
死是无形的,是可怕的,是充满了肮脏与腐烂,是臭气熏天的。。。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这一刻总会到来,不论是接到电话的一刻,还是用大便在墙上写字的一刻,当它到来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萨维奇一家已经给出了答案
俗话说养儿防老,这句话似乎已经不太适用于现时的中国。
多数家庭只有一位独生子,“四二一”结构式家庭与日俱增。
一旦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不仅要为了自己的生计忙于事业奔波,还需要抚养嗷嗷待哺的孩子长大成人。
再加上照顾日渐衰老的父母?
只有少数人能兼顾于此。
迫切希望为老人寻找一个归宿的中年人们,这时候似乎就剩下了那唯一的选项:养老院。
《萨维奇一家》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典型家庭的故事。
温迪是一个中年女人,一位平凡无奇的剧作家。
她尚未结婚,男朋友是有妇之夫。
温迪的哥哥乔恩是一位大学教授,有一个交往三年的东欧女友,而他不愿结婚。
一日,得知父亲雷尼患了老年痴呆,被赶出居住的人家,兄妹二人重聚一堂,商量过后将父亲安顿在疗养院。
在轮番照顾父亲的过程中,兄妹二人争吵不断。
而当父亲的死亡临近,二人在困惑中重新思考了生活与家庭的意义... ...与其说这是一部虚构的电影,我更愿意将它看做我们生活的纪实片。
父亲突然重病,忙碌的子女慌张地接父亲到身边的养老院。
不仅要担上照顾父亲的责任,同时也面对自己事业、爱情上的问题。
兄妹俩面对的中年危机,正如万千中年人痛苦无奈的缩影。
人到中年,身体状况日益下滑,情绪越发不稳定,可工作、爱情、家庭的问题却接踵而来。
你仿佛在电影中看到自己的人生。
当温迪与乔恩将父亲送到疗养院,道完第一次再见,温迪转头大哭。
“我们坏透了。
”温迪哽咽着说。
我们不禁为她饱含歉意的泪水心疼、动容,因为我们能够理解这其中的原因。
很多人不愿将父母送到养老院,认为将父母送出家门是违反孝道。
但是随着社会发展与现实问题,越来越多中年人无法经常看望父母尽孝,对老年人来说独守空巢的生活更加辛苦,养老院逐渐成为老人安顿晚年的新趋势。
事实上,不单养老院,从各国不同的养老模式中,我们可以窥见面对人口老化各国所做出的努力... ... 在德国,社区中兴起一股“老年之家”的互助养老风,一些害怕孤独却不愿去养老院的老人们自发组成自己的小天地,互相分担家务,参加社会活动。
在瑞典,政府推行居家养老模式,主管老人社会福利事务的部门会根据老人需要提供全天候服务。
在日本,政府推广老人们参加各种社区活动,如茶道、插花。
在美国,人们开创了“以房养老”的先河,意为在退休前10年买好房子,年老后将多余的房间出租给他人,收取房租维持生活。
可以看出养老也有不同模式选择,它们多注重保障经济来源,充实社交生活。
将老人安顿在哪只是表面问题,重要的是为老人寻得一个精神寄托。
但不论如何,遵从父母的意愿是第一位的。
当温迪想要为父亲换一个更光鲜亮丽的疗养院时,兄妹俩产生了争执。
乔恩毫不客气地指责温迪“为了弥补自己的愧疚感,而不是父亲的需要,父亲在原本的疗养院过得很好。
”我们习惯用自己心目中的优秀为老人挑选安享晚年的场所,却可能不符他们的年纪与标准,而老人的感觉才是排在第一顺位。
这是一部另类的亲情片,有关家的刻画几乎全部围绕着兄妹的争吵与父亲病重的无理取闹,还有回忆中儿时父亲对他们的毒打。
片中甚少描述家人间应有的关爱与温暖,却让人有更自然的共鸣。
影片借直白干净的画面、坦率自然的对话与恰到好处的背景音乐,不遗余力地展现着家人间的尴尬与生活的无奈。
他们的故事如此真实,令人唏嘘不已,又默默感动。
一些零星的画面也会在某一瞬撞击到你的内心:与男友亲热时看着身旁宠物狗一脸落寞的妹妹,深夜中独自落泪却佯装没事的哥哥,在兄妹争吵时默默关掉助听器望向窗外的父亲,遇到知音时失控大哭的妹妹,那个在床头亮了一夜的漂亮灯饰... ... 没有过度的做作与大起大落,影片只是在温和地诉说着平淡真实的故事。
所谓人生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烦恼炽盛,所求不得。
影片不无忧伤地向我们诉说着中年人的困惑,关于亲人,关于工作,关于爱情。
然而影片并没有告诉我们答案,就像生活中不存在十全十美的做法与结局。
人人都要经历父母日益衰老的过程,当父母口中多了更多你听不懂的话,迈开的脚步渐渐缺乏方向感,他们的身板变得薄弱,一不留意便染上足以影响生活的疾病... ... 但无论他们多么麻烦,多么令人感到尴尬,血依旧浓于水。
即使父亲变得疯癫累赘,即使多年来感情冷漠疏离,冥冥之中紧系的亲情丝线依旧连着兄妹对父亲的关怀与眷恋。
电影将两代人间的感情与沟壑刻画得复杂而细微,却又无比真实。
这部看似沉重的电影,却在细节中默默展现出人性的温暖。
年幼时母亲的离家与父亲的暴力教育导致兄妹性格上的缺陷。
妹妹无法踏入正常的婚姻生活,还将自己的儿时经历写成了剧本;哥哥也难以为爱情付出一辈子的承诺。
但当得知父亲患病后,他们还是顺着本能赶去看望。
将不幸的童年记忆抛之脑后,只是单纯地尽全力照顾父亲,陪他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温迪时常回忆起父亲对自己和哥哥的毒打,但当发现父亲行李中有他们孩童的照片时,她欣喜若狂。
家的温暖简单地抵掉了一切痛苦的回忆,她心甘情愿照料父亲。
这就是真实、复杂的人性与人生。
很多家庭并不是幸福的、完美的,从小在家庭中失去的安全感、信任感与亲密感需要经历千辛万苦才能找回来。
也许只有在经历生死离别时,才明白生命的脆弱与人生的无奈,才懂得珍惜现在。
在一个与往常无异的早上,兄妹看着静躺着的老父亲。
“就这么走了?
”“嗯。
”随后是隐忍的哭泣,这平静的一幕反而更加攥紧了观众的心。
父亲的离去似乎也使二人宽恕了过去,开始新的生活。
在这段痛苦挣扎、爱恨交织的经历中,兄妹两人用爱与原谅完成了对过去的和解。
半年后,妹妹的戏剧大获成功,哥哥也决心追回女友。
他们明白了借助外力是没有办法改善生活、救赎自己的,只有当自己想通了那一刻就是真的想通了。
终于在最后,故事被温柔地点亮了。
在阳光下努力奔跑的小狗像是在说:即使跛了脚,也要装上轮子,努力地向阳光奔跑。
当问题与矛盾磨平了人们身上的刺,你会发现生活就是这样,无不充满痛苦与纠结,而接受它、正视它、原谅它、拥抱它,并不像想象中困难。
两个理想主义者最终向现实世界妥协,这不是一种无奈的投降,也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给谁看,而是单纯地让自己生活得轻松自如些。
只是一点点改变,浑浑噩噩的人生也能添上色彩。
舍弃不堪的关系、坚持运动、欣赏自己... ... 不再要求他人或是生活迎合自己,而是乐观向上,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有些电影演得像是生活,让我们阅尽尘俗杂事的纷扰与生命的短暂可贵。
它们可能沉闷繁琐,却令人感动难忘。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总有一些相似的经历,或者孤单、或者痛苦,随时会出现在我们漫长而急迫的生命中。
那些注定会发生的事情在我们心中留下印记,轻浅隐蔽却又挥之不去。
当电影里平淡的画面轻抚到这些印记,便会在我们的心湖上掀起深远的涟漪。
这些电影不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告诉你什么是正确、应该怎么做。
但当在电影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你自然而然地知道了生活原本是什么样子。
在我看来,《萨维奇一家》就是这样一部电影。
补遗。
难以置信这么好的电影看过的人不到4K……
About Family
又丧又无聊ヽ(ー_ー)ノ
温暖的生活片,真实且充满力量
为了菲利普·塞默·霍夫曼想再看一遍
把兄妹情/中年危機/患阿茲海默症的父親臨死前的故事拍出了一種古怪的喜感。小片氣質不錯,可以四星的。直到我們的中年小三女主只要接收到任何男人展示一點點點的友好時就想騎上去之後,片子開始廉價。
Wonderful and really touching
老爹祭天,兄妹成长,就这样。
@2024-06-04 15:57:38
孤独和迷茫,一部另类的家庭亲情片
“知识分子气浓厚的电影”
3.8 sun city 喜歡opening
符合预期 没有惊喜
DVD available at BANQ.The actor Philip Seymour Hoffman acted quite well.And, is it true that the toes "always curl under a few days before"?
6/10。霍夫曼的内在化表演不注重大幅度的肢体动作,相反很在意细微的表情对外部环境的吸收,他出场时,乔恩半夜被吵醒,妹妹打电话过来为父亲在墙上用粪写字而发狂,乔恩只是镇定地嘲笑妹妹的焦虑,急着挂断电话以远离麻烦,在另一通深夜电话中,镜头紧贴着温迪的脸,她转身透过一扇敞开的门,看到深焦画面中乔恩坐在马桶上,声音低沉地聊起分手,所处的环境(避免打扰妹妹,父亲疾病的持续压力)压制乔恩的情感冲动,这种无法表达的渴望和悲伤,延续到乔恩看着姐姐把父亲从机场推到他车上,他终于有了特写,松弛的脸上满是伤感。影片后半段作为戏剧课老师的乔恩,在黑板写下戏剧元素,戏剧(情感)和布莱希特(思考)分别对应着温迪和乔恩的生活,温迪虽欺骗补助金、偷办公用品和楼上的已婚男子鬼魂,但明显更有人情味,她的混乱是激励乔恩的一个因素。
文艺人生的哲学体验还是平凡人生的琐碎挣扎?也许两者都是,但最后那么些细微的改变真实却仍显缺乏。题材和演绎都不错,背后的立意还是消极了。
哎,我没有什么感动,太平常太朴实,就像看自己的生活。
有些电影真不能评价它好不好,只觉得它不像电影,像生活。
《萨维奇一家》生活“一团糟“的中年兄妹与帕金森老年父亲的温暖的最后时光。就这样平静的结束了,生活也就这样重新开始了……结尾的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