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每次出手,势必会引起社会话题。
如今新作《海上传奇》刚亮相戛纳电影节回国,坊间便传出了由于韩寒的过激言论,让电影差点胎死腹中,走上与《无人区》相仿的道路。
正当一片惋惜声中,贾樟柯携本片正式亮相上海电影节,并高调挺进暑期档,用实际行动回应了被禁传闻。
正所谓无风不起浪。
电影里,韩寒问题不过是《海上传奇》的冰山一角,真正的敏感问题还真排不上他。
譬如开片陈丹青便直指文革,言论大胆让人咂舌,而杜美如在揭秘上海滩闻人即是青帮NO.1杜月笙时也是毫不避嫌,此外,朱黔生揭秘安东尼奥尼电影《中国》的幕后故事(该片曾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国内掀起万丈波澜,甚至还搞出过一份200多页的批判书)等等,随便拿出一条都比韩寒问题敏感万倍,而且涉及到很多历史秘辛。
所以,《海上传奇》想不敏感都难,该片被禁的传言看来也并非空穴来风。
国共关系和历史谜团贾樟柯为了展现上海百年沧桑,在电影《海上传奇》里采访了18位分散于两岸三地的相关人士,其中像张心漪女士、导演王童等都有国民党军方背景。
电影中他们都回忆起父辈的往事,而这正好牵涉国共关系这一敏感话题,这也是华语电影人一直都在回避的。
另外像杨小佛揭秘父亲杨杏佛被暗杀真相,王佩民讲述自己地下党身份的父亲王孝和被国民党逮捕杀害的过程,不但涉及到国共关系,更属于历史秘辛。
1949年的离乱和两岸关系1949年内战结束,大批上海人去了香港和台湾,一弯海峡成了两岸的羁绊。
在那场离乱后,很多人与亲人就此天各一方。
《海上传奇》中,李家同和王童等人就是1949年前后去台湾的,他们对于上海都有很深的感情,这也正应了《海上传奇》海报中的那句“华人的刻骨乡愁。
”虽然近年来,随着两岸经济频繁合作交流,但国共关系仍然是两岸欲言又止的话题. 《海上传奇》通过电影让国共对话,历史上打个你死我活的对手,坐下来一聊家常原来都是一把心酸泪,贾樟柯够胆点国人的死穴,把敌我双方搁在一起,把审查尺度甩在了一边.上海滩的帮会和资本家的奢侈生活《海上传奇》里,贾樟柯还请到了上海滩大亨杜月笙的女儿杜美如,由他来回忆父亲和帮会往事。
众所周知,杜月笙是当年上海滩三巨头之一。
黑社会又一直是国内的敏感话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扫黑力度不断加大,甚至被作为执法部门的一项重要基本任务。
同时上海滩的实业家,“味精大王”张逸云后人张原孙先生也将在《海上传奇》中,为观众揭秘一个真实的旧上海上流名利场。
帮会旧事和资本家的奢侈生活,两者的敏感程度,在今天都是不言而喻。
文革问题和大跃进文革是国内文化节和艺术界一再回避的问题,但贾樟柯反其道而行,在电影中首先就安排画家陈丹青讲述文革时期的成长往事。
其后还有韦然回忆母亲,著名影星上官云珠不堪迫害,跳楼自杀的往事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海上传奇》还涉及到了文革时代在中国引起轩然大波的那部安东尼奥尼经典作品《中国》,当时的陪同记者朱黔生先生也是访谈嘉宾之一,他将会在电影中讲述《中国》拍摄前后,国内的反映和自己的遭遇。
浮夸风和大跃进问题也是国内较为敏感的话题,《海上传奇》请到了大跃进时期被毛主席亲自接见的上海劳模黄宝妹,相信通过她的讲述,观众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上海的真实建设状况。
没有立场,只有传奇一直以来,国内的电检制度就像是悬于电影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使他们在创作的时候难以施展开拳脚。
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也相应宽松,电影人们摸索出来的合拍片模式也逐渐成熟。
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客观性限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联想起《海上传奇》涉及到这么多敏感的问题,明明有些问题已经触动了底线,但仍然能够进入暑期档,令人有点匪夷所思。
或许是贾樟柯独特的创作理念帮了他。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贾导一再强调,自己是要去展现上海近百年沧桑,而不是去进行历史批判。
也正如他十分欣赏韩寒的一句话,“没有立场,只有是非。
”或许,触线本身就是立场.
有人把贾樟柯的上一部纪录片《二十四城记》和《海上传奇》相比较,贬前者的“真假混合”的叙事手法而赞这部电影的真实拍摄。
在我看来,作为电影,两者都是好的;作为纪录片,只要没有絮絮叨叨的旁白硬把镜头编成一个故事(如《最后的狮王》 The last lion),也是好的,至于纪录片的伦理和导演视角的悖论在哪里,我不想讨论。
我喜欢贾樟柯的一点就是无论他的观点多么鲜明,观众总得通过他的镜头和叙事去找背后的东西,而镜头前的东西永远是干净的,冷硬的,不拖泥带水的。
中国内地现在的导演中,只有他和顾长卫的电影语言如此,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种表达风格。
片子总是阴郁的,镜头中甚至只有灰度,没有色彩。
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建筑,灰蒙蒙的电线。
上海与香港,这两座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双生花,在贾樟柯的镜头中水波粼粼,锈迹斑斑。
这些锈迹就像那些仿佛是从历史后面走出来的人物一样,随着他们沙哑的发音和破旧留声机般的歌声,将发黄的历史推到了幕前。
张原孙的英文舞曲,潘迪华的《永远的微笑》,还有许冠杰的《浪子心声》。
浓烈的历史潮水一波又一波刺激着人的心灵,那些不同立场、不同家世、不同教育的人,黑道的,国民党的,大民族资本家的,为新中国而牺牲的,为文革为牺牲的,为民主精神而牺牲的,每一个故事都掀开这座海上迷城的一角,却看不清这帷幕后面隐藏的是什么。
这些故事看起来如散珠一般没有联系,但这些发生在大历史下的个人家庭的悲欢离合,却是串起近代上海的重要线索。
我们很庆幸这座传奇之城还活着,不仅建筑活着,语言活着,人也还活着。
从老上海人到新上海人,从狭窄的苏州河水道到堂皇的世博园,这座城市背后的影子还在,根基还在。
贾樟柯导演依然按照关怀在环境变迁中的个体的思路拍电影,他这次却把人拍小了。
人在历史中除了无力还是无力,就像在一头怪物面前束手就擒,情绪充盈也只能为自己的悲惨遭遇掉几滴眼泪增加悲惨度。
但是人偏偏不是这样,人能在大地震面前笑,在宝马里哭就能证明人不是那么简单。
受访者口述自己的人生片段,的确有暗杀,有生离,有死别,有伤怀,有爱情,有一夜暴富,这些跌宕起伏的人生的元素,在中央台的《今日说法》里也有,观众不会为《今日说法》鼓掌,就像现场观众没有为这部电影鼓掌一样。
它们的共同点都是,故事足够了,却没有了人,看不到人。
他们的情感并没有立体地从尊严欲望价值观里生长出来,他们在电影里呈献的情感只有历史车轮碾压出来的唏嘘和顺应以及只是轨迹般的故事。
时代可以让人显得小至微不足道,本片也没有把历史拍出来,片中历史只有片段,没有来龙去脉,没有理性的线索,没有历史本来的层次,只是偷偷摸摸的时隐时现。
于是人物所在的空间是单薄的,如果是因为不能多说,那还不如多加几个赵涛,把电影拍成导演擅长的文艺片。
这样暧昧的交代或不交代只能稀释历史,人物自然凝固不出来。
影片结束后贾樟柯导演讲了他的想法,他想勾勒历史,从而关注人物的命运。
从这个角度上我不得不说,艾的纪录片和nhk的一些纪录片做得更好。
导演也讲解电影和电视口述历史类纪录片的差别和价值,但是这部电影却没有能把观众拖进去,如果影像比文字更能还原历史,那么去看张学良口述历史的纪录片更有收获。
如果说电影有更大的银幕可以展现人物的表情细节,那是忽略了特写镜头的作用。
导演告诉观众说,很多解放后去了香港和台湾的历史当事人不愿意开口是他的遗憾,可以预料得到的,对受访者来说,要认同自己被从大船上自己的房间里赶上救生艇是不可能的,最好的结果大概只能是自己的一些无关痛痒的话出现在阉版里或者干脆就浪费了胶片。
如果按照自己能不能被打动为标准来评判电影,实在是有点狭隘,孤高倒也罢了,只是会错过许多美好。
如果可以有实实在在的类似影片的对比,那么这部电影的能量不足够就很明显,少了赞赏在所难免。
这部电影不算烂片,但也不算好电影,好话有人说。
如果能有更多这种类型的电影上大银幕就好了,资本台前幕后院线付出的努力值得尊敬,钱花在这部电影上比花在“三枪内衣拍案惊奇”那样的电影上好一万倍。
63万人的八月十六世博会。
电影院里人出奇的少。
开场五六十人。
开演十五分钟离开一批,半小时离开一批,一个半小时离开一批。
最后的一小撮人,还有好几个在那里把脚翘在椅背上睡觉甚至打呼。
在这样的环境下,我看完了这部之前很期待的电影。
整个片子里的上海,灰蒙蒙的天,废墟,废墟,废墟。
陈丹青口中的弄堂里的皮大王。
那个表现欲很强的小朋友,不是上海人。
最后轻轨上坐着的站着的,我敢说,一半以上,不是上海人。
那个全片晃来晃去意味不明的白衣女子,我不知道是谁,那张脸一看就不是南方女子。
她,不是上海人。
上海的感觉,只存在于那些老克勒的吴侬软语,还有时不时冒出的十分标准的英语单词中。
而他们,大多数已不在上海。
他们很多人都说,当初到这里(台湾,香港,海外)都只当自己是个过客,都觉得自己始终是会回到上海的。
只是最后,他们都没有回来。
我真的不知道老贾想表达什么。
留在我记忆中的,只有那个略显拥挤的舞池,满眼的花白头发,曲终,行礼,离开。。
还有那个老爷爷哼唱的,I wish I knew
我知道《海上传奇》上映状况惨淡,不排片、没人看。
可能有人始终觉得上海人和上海这地方不友好,因而一部充满上海话的艺术片自然也是不友好,甚至它是一本纪录片,然而我并不认为这是一部“不友好”的电影。
还有一点让他们觉得无所适从,早先的《无用》和《二十四城记》里,贾樟柯涉及了较为明显的商业运作和宣传推广,落人口实。
现在的《海上传奇》主打上海,最初也被想象成众人鄙夷的主旋律面貌——岂不料贾樟柯难能可贵地保全了自我,坚持了作者的底线与自我的表达。
惨是真的惨,可纪录片能进院线,这是体制内的第一步尝试,值得关注。
如果从最近一部短片《河上的爱情》讲起,贾樟柯超级迷恋水上的漂泊感,不知去向何方。
英文片名是一首歌曲,“为我泪流成河”(Cry Me a River),题目先行。
由江河到大海,《海上传奇》沿用这个命名构思,确实不是巧合那么简单。
往大点的地方说,这就是作者电影,自有一套体系,好比贾樟柯一直喜欢用赵涛,继续沿用《二十四城记》的摆拍采访,关注工人阶级,关注废墟与重建,喜欢表现人群的移动和变迁。
出现在院线里的《海上传奇》并非完好无损,“十八罗汉”里头少了一名国民党的空军飞行员,原因也无需明说。
上官云珠之子讲述姐姐遭遇,说着说着连姐姐的命运结局也没讲到,显然它们都被动过,可见杀伤力不小。
这部纪录片有许多巧妙地方,一个串线的人物、用电影来说电影等等。
底层人喜欢听帮派故事,小知识分子欣赏艺术家,大家各取所需,互不打扰。
许多讲述人上了年纪,乡音不改,有些还不时蹦出英文单词,当真对方言美不加掩饰。
不少观众困惑了,他们看得吃力,听不懂上海话,也不明白闽南语的《雨夜花》和粤语的《浪子心声》。
一朋友问,为什么不打上字幕方便观众理解。
后来我才想到,电影里的上海人离开上海,他们也是听不懂其他地方的方言,入乡随俗,上海人本就是一个充满不确定因素的大集合。
潘迪华说多数上海人一辈子都不喜欢离开上海,说这话的时候,她人在香港。
一句普普通通的话立刻能体会出许多不同,杨百万要到处跑,韩寒也要到处跑,他们似乎也不再是以往的上海人,甚至韩寒就完全用普通话来说事,奉献一个段子。
从吸纳韩寒等人的观点意见来分析,贾樟柯鼓励人们去消化这些公共知识分子的一些看法,同时让许多讲述人掏一把心肺。
《海上传奇》有独特之处,它提供了不属于当下语境的话语表达,这跟《二十四城记》受访人的趋同和所在阶层的纯粹有本质区别。
讲述人里面有真正的老上海,也有出去见过世面的老上海。
有些老上海离开了上海,有些人只是经过了上海,有些就根本不会让人联想到他的个人标签里面居然会有“上海”。
这可能不是一部精彩好看的纪录片,瑕疵亦有,但喜欢它的人可以看得很深很深。
【名汇FAMOUS】
三个空间、沪、港、台;三段原声,梁祝、浪子心声、迪斯科;三种人;没落贵族、小市民、农民工;三段历史,49前、49后、未来,《海上传奇》真的很像《好莱坞报道》的Maggie Lee所言,“I Wish I Knew” offers mosaic view of Shanghai。
只是,他没有看到,这三种互相交错的叙事元素,让上海变得更为传奇。
很简单,给上海打上马赛克正是“冤有头、债有主,出门左拐的那位……”影片开场,便是虚像的“狮子打盹”与实像的铜狮,一种鲜明的声画对位,立竿见影。
然后,渐渐消逝的叫卖声和杂沓的喧哗,缓缓地将观众抽离到另一个虚拟的空间之中。
观众,开始自觉地开始游历那场“传奇之旅”。
因为本来就是“传奇”,又是口述历史,如何让观众参与到影像的互动之中,真是难题。
于是,贾樟柯让一个在街头找人打架的小男孩注脚陈丹青口里的里弄小霸王;他让HHH坐上了那辆开在《恋恋风尘》里的火车;他让潘迪华坐在收拾干净的卸妆台前开讲自己的歌女之路;他让王孝和的死亡(照片)与上海解放(《战上海》的结尾)并置在一起;他让《中国》里的豫园茶馆在当下的豫园茶馆里复活,等等。
不知道,这位当初政治觉悟不成熟的大叔现在成熟了没有。
因为,《海上传奇》几乎没有涉及任何“左拐那位”的直接罪行。
最明显的对仗是,同样的河流,同样的一路向东,不同样的镜头速率,贾樟柯以2009年的苏州河,稀释了娄烨在《苏州河》上编织起的八零迷梦。
粉刷一新的建筑物和平缓的镜头移动,十年之后,苏州河的俗气被涤荡一空,成为城市装饰的一部分。
笔者认为,《海上传奇》并没有拘泥在《24城记》的固态的“乡愁”之中。
这,大概跟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三侠好人》有关。
《海上传奇》用大量的“水像”(雨、灰、烟、轮渡)带出一种液态的漂泊感。
沪、港、台,均用到了渡轮上的售票员的当地话报站。
所以,赵涛是必须湿身的。
她那空洞而迷惘的眼神,就是被用来填补那些巨大的幽灵般存在的乡愁。
基本而言,《海上传奇》有上海的影像记忆(《中国》、《王宝妹》、《海上花》、《阿飞正传》等等),有贵族世家的八卦爆料(韦伟、杨小佛、张原孙、杜美如等等),有时髦的名人噱头(陈丹青、韩寒),也有贾樟柯一贯的作者气质——游走、摆拍、工地、流行音乐。
不足的是,贾樟柯的《海上传奇》并没有深入上海的小市民生活。
大概,杨怀定的“先富”和韩寒的“新富”,正是贾樟柯对于上海当代小市民的双面注解。
贾樟柯同学,你想干嘛?
我,是一名资深贾樟柯迷,由此上溯到十年前,我在学校一个充满大学小资儿味儿的书吧---好好的图书馆不用,用书吧,是因为书吧里的书比较集中,比较好找---看别人观看了一部充满后现代主义写实气息的电影《小武》,然后,我在北大FTP上搞到它,看之,震撼ing.那时我正在梳理一大堆浓的化不开的中国地下电影,《小武》堪称上品,而且我尤喜欢王宏伟的河南话。
为此,我考证了影片开始时,城际巴士上的黄色二人转,歌词如下:俩眼儿王八瞅(cou)绿豆啊双手按你滴腚后头啊。。。。
若干年后,我看了三遍片长几乎达4小时的《站台》,它几乎就是我所知道的生活本身,几乎就是我所看到的同龄人的生活本身。
到《三峡好人》和《东》时,我忽然看不懂贾樟柯了,但《三峡好人》所弥漫的独有的中国人的麻木,迷惘,绝望感仍令人念念不忘。
他的捕捉是很准确的。
也因此我看到日本影人对它的推崇,以及看到《三峡好人》后的激动之情。
侯孝贤的电影,让我明白了,什么叫『长镜头』,我不止一次在所谓专业影评人的文字中看到他们对此名词的误解。
贾樟柯的电影,我最喜爱的还是真实和叙事。
我带着《银元时代生活史》的背景,一大堆民国时期野史信史的背景仍然对《海上风云》感到失望,更无须说对个中人物毫无所知的观众,所以,这是我第一次在电影院看到有人中途退场。
本来上座就不多,还有人中途退场。
GF在旁边投以幽怨的眼神---是滴,我错了,我应该订《决战刹马镇》的票,再不济也应该订《功夫梦》呀。
而我,怀着对小贾同学的一贯支持和仰慕,怀着『在大屏幕上看看文艺片』的实验心理,入场了。
也许影片结束后,唯一让人觉得不虚此行的,仅仅是最后五分钟,韩寒讲的那个冷笑话吧。
对杜美如,韦伟,潘迪华的访问,还没有一个三流小报做得好。
而镜头选景几乎是《三峡好人》的翻版,我特别想告诉小贾,工地,无论哪里的工地都差不多。
别这么折腾了。
中间用到了《苏州河》的镜头,模拟了周迅站在苏州河桥上跳河的镜头。
而苏州河就是我看过的娄烨电影里最不喜欢的一部,有致敬的必要么?
总之,一句话,我没有发现它的好,它的价值,它存在的理由,更加离谱的是,赵涛在戏里是干嘛的?
这儿立立,那儿站站,《三峡好人》里,她还拿着矿泉水瓶子,到处找水喝,这里就直接是什么也不干,就是走啊,走啊,走啊,愁眉苦脸的走啊,走啊,走啊,请问,是何用意,是何居心?
收了她多少钱才植入这么大块个儿一个广告?
另外,那个生活困顿,辞了工作炒股发了才的杨怀定,究竟怎么搞到了2W块现金,跑去买了2W块的国库券?
也许,他的意义,仅仅是记录吧,若干年后,官方记录缺席的情况下,民间记录变得弥足珍贵。
但是这价值,要在百年之后才得体现了。
作为一个贾樟柯迷,诸多疑问,希望看懂的人行行好,给兄弟讲讲。
不胜感激。
贾樟柯的《二十四城记》于2009年上映,吓退了一群在心理和智力上都没有做好准备的所谓的影评人。
他们在对这部将虚构与纪实结合在一起的作品抛出一片失望之词的同时,却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也是这部电影最可贵的事实:《二十四城记》,是唯一一部由1970年之后出生的中国导演拍摄的关于共和国六十年历史的电影。
在此之前,关于国家命运的叙述,往往掌握在拥有更多资源与鲜明立场的导演手中。
作为与他们不同的动物(陈丹青语),贾樟柯第一次,也是目前青年导演之中的唯一一个,找到了属于他这一代以降的人对历史进行叙述的入口。
若这一以虚入实仅仅是一次试探性的观察,那贾樟柯2010年的最新纪录片《海上传奇》,则代表了他自信地进入了另一个更为激动人心的层面:表达自由。
《海上传奇》从一开始就奠定了彻头彻尾忠于自我的作者电影风格,通片所呈现出来的靛蓝色调是所有目前表现上海的电影中所没有的。
这种意外的靛蓝色很快在影片所引用的《战上海》那褪色胶片的靛蓝色中得到了对应。
贾樟柯清醒地意识到他面对的是一个自己并不熟悉的城市(影片中当口述者说完淮海路上当年没几家咖啡馆,转场之后居然就出现了淮海路兴国路的镜头,谁说贾樟柯不懂这个城市?
),所以选用了最适合他的进入这个城市的方式:老电影(既弥补了资料的缺失,也是一种对应,比如贾樟柯直接引用了娄烨 1999年《苏州河》那段著名的蒙太奇段落,并用相同的剪辑手法和几乎相同的机位记录了2009年的苏州河,形成了对比)、共同记忆(与《二十四城记》一样的流行歌曲运用)、工业化城市遗迹(上海在被打造成金融中心之前难道不正是工业化城市吗,靛蓝色也正是这种遗迹的最恰当的色彩表述)。
这种色彩上的对应,是一种电影化、小心翼翼的自我审视与自我矛盾:一方面,影片采用了数码摄影机拍摄,影像可以按照导演的意图调整到他喜欢的颜色(造成欺骗观众的视觉效果),另一方面,褪色的原始画面与口述者的记忆一样,其真实性或者历史感,都存在着严重的、令人质疑的空隙。
正如在劳模黄宝妹的回忆段落里,上海展览中心的东大厅从未被拍得如此富丽堂皇,在视觉上与黄宝妹充满幽默感的回忆一样达到了双重奇观的效果,一种关于1950年代的怀旧热情被燃烧了起来。
但很快地,黄宝妹出现在了如今已成废墟的国棉十七厂之中,她依然自豪的神情和话语可以被多义读解,而这与影片中很多类似的笔触一样(比如陈丹青在叙述完弄堂小赤佬打架之后,出现的却是现存的上海老城厢的生活空间,但这种空间已与口述的记忆成了形同陌路的情境),却正是这部“难分真与假”(影片中引用了许冠杰的《浪子心声》)的纪录片的奇妙之处,它昭示了贾樟柯从容进入的不仅仅是上海这座城市,而是整个中国近代史。
为了让《海上传奇》成为更具野心或者视点更为广阔的作品,影片除了在上海,还在香港和台湾拍摄了若干段访谈,在他们的访谈中,或与大江大海的历史瞬间碰撞(王童的《红柿子》)、或与延绵自足的世外新地接轨(贾樟柯直接翻拍了侯孝贤的《南国,再见南国》里的林强以及火车行进的场面)、或与中国电影史上曾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拥抱(《小城之春》女主角韦伟自述拍摄内幕),所有这些个体的叙述,与上海的主体叙述一起(“味精大王”张逸云的孙子张原孙唱歌跳舞不是重点,重点是张逸云花了10万两银子捐献的那架飞机、上官云珠之子韦然的叙述带到了压抑的年代对个体的残害),构成了一部信息量巨大的、活生生的中国近代史。
在这一时刻,历史活了过来(就像影片开篇外滩交通银行门口的铜狮),或,历史被冲洗出了它原来的模样(就像影片中有大量雨水的象征性镜头),或,历史被还原到了某一个层面,就像影片的英文片名I Wish I Knew,……这样也好。
《海上传奇》中所有被引用的影片,包括《小城之春》这种1.37:1画幅的,均被冲印成了《海上传奇》本身的画面比例:2.35:1,这些画幅统一、画质千差万别的画面无一例外地在宣告着一个事实:它们虽然是不同的历史残片,但却在《海上传奇》里展现出了贾樟柯眼中的中国近代史,它也许不完整、也许不符合一些人的心理预期,但它显示了一个中国青年导演对于本国历史完整的自我表达的可能性,终于在《海上传奇》这部光芒四射的杰作中,被开拓了出来。
同样是外乡人看上海,香港人王家卫通过《花样年华》勾勒出一个如旗袍包裹下的欲望躯体的曼妙曲线,台湾人侯孝贤在《海上花》中感喟的是在逝水年华中渐渐远去的花团锦簇,而山西人贾樟柯的纪录片《海上传奇》带给我们的则是无法共鸣的浮光掠影。
这是一片叙事的残垣断壁,茫然地行走在瓦砾之间,我感觉很无奈。
《海上传奇》让我想起了前不久刚刚结束的美剧《迷失》,纷繁的线索和讲述力图建造一个游刃于历史、现实与未来之间的叙事迷宫,但随着碎片式浮生的叠加和放大,原本应该清晰的逻辑动机和情感线索逐渐被湮没,观众可以产生记忆的只是其中灵光闪现的桥段式讲述,但却无法将它们统一在影片的主旨之下。
《海上传奇》有点像浮沙上的城堡,不用说风吹浪打,可能一个手指头就可以让它轰然倒地,留下的只是一地的散乱素材,当然这一地的散沙之间也有耀眼之处,如老照片中微笑赴死的英俊面孔,简陋的舞会上老克腊穿越感十足的自我陶醉,都会让人感受到影像背后的无奈沧桑。
另外影片中最有价值的讲述是有关国共关系和文革的历史风云,韦然平静地回顾着母亲上官云珠被逼致死的经过,这样的讲述他应该已经经历了很多次,淡然的表情与血腥的真相形成锋利的对比,这样的内容能够在内地的大银幕上出现,已经善莫大焉了。
但是作为一部纪录片,做到以上这些是否就足够了呢?
纪录片最大的价值在于用自己的眼睛去探索世界和发现真相,但是在《海上传奇》中,我看不到贾樟柯的视线,他在这里只是一个倾听者和筛选者,全片的构架是无主旨无技法的罗列。
用18个人的经历涵盖掉上海六七十年的风雨沧桑,这一点都不难,关键是你要引导观众通过历史去触摸到什么,作为一个导演你到底有没有一个统领这些素材的思想脉络和感情支点,每段讲述之间有没有内在的情感互动和逻辑推动,反正在这两小时时间内,我是看不到这些的。
这就好像是贾樟柯组建了一支由各自为战的11名前锋组成的足球队,也许这些明星前锋个人能力很突出,但却不可能形成摧城拔寨的合力。
把陈丹青和韩寒作为一条项链的头尾抻起来,我看到的只是散乱的大珠小珠落玉盘。
尽管贾樟柯在采访时用了变焦摇移和人物镜像等技术手段,但在本质上,《海上传奇》还是一部电视访谈集锦而已,甚至在深度上连电视访谈都不如,我走不进任何一个讲述者的心里。
赵涛这个行走者的设计可以算做是贾樟柯为了强化影片电影质感而做的努力,但这成为《海上传奇》最可笑的部分。
自始至终的幽怨表情配合着假大空的空镜,让赵涛看起来很像是电视旅游节目中无话可说的蹩脚的外景主持人,我实在不知道该调用什么样的情绪来配合她的反复而单一的出现,况且她的气质距离上海这个城市实在是太遥远了。
也许上海土著会通过那些精致的画面中熟悉的景物得到些许兴奋感,而某些高端观众则可能从影片的色调、剪辑上通过过度解读的方式去获取意淫中的快感,但我觉得这都与影片本身无关的。
另外,《海上传奇》中对《小城之春》、《战上海》、《海上花》等几部老电影的缅怀式再现,让影片带有了点文艺青年般的纯真和可爱,从现场观看的效果来看,反而是这些段落带给观众更大的趣味和共鸣,贾樟柯有没有想到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海上传奇》很容易让人想起贾樟柯之前的作品《二十四城记》,尽管《二十四城记》的伪纪录片风格招致了诸多的非议,但同为用个体回忆来构建历史进程的模式,我更喜欢《二十四城记》,因为贾樟柯在这里对素材有掌控力,大时代背景下个人命运的被裹胁这一命题被逐步深入地被论证和体现着。
而这样的掌控力在《海上传奇》中我看不到,对历史的回顾只有在被现实关照的前提下才有意义,但贾樟柯并没有在《海上传奇》中提供相应的思想出路,拍这样的城市人文史,他并没有做好准备。
即使优秀如《KJ音乐人生》这样的纪录片,也只能作为一个罕见的代表在票房上有所表现。
也难怪贾樟柯只能趁着世博的狂热为他纪录片的梦想找到投资方。
很多声音说这部片是“世博献礼”,噢,你该很清楚贾樟柯是怎样的一个人。
从叙事方式来说,由十八个人,从最老的1918年出生的,到最年轻的韩寒,分别诉说他们各自对上海的记忆,组成一幅连贯的组图,为我们勾勒出一个非上海人能想象出来的画面。
令人诧异的是全部叙述者的身份都是不是所谓的“普通人”,从杜月笙的女儿到上官云珠的儿子,从陈丹青到韩寒。
按照贾导的说法,这些人的故事,能更好地浓缩关于上海的记忆。
你会惊讶的发现,那些属于上流社会的老上海,在他们的上海话中夹杂着纯正的音乐,陶醉在他们关于那过去的记忆中。
你也会发现那些移居到香港、台湾的上海人对上海的依恋和那份固有的骄傲。
贾导在整个叙事的时间轴上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时间,一个是解放时期,一个是文革时期。
从个人的叙事反应到整个的现实,个人命运的改变也是整个社会变化的体现。
解放,使一部分上海人流向香港和台湾。
文化大革命带来的变化更加巨大。
黄宝妹和上官云珠就是一对强烈的对比。
前者作为一个纺织工,得到了拍电影的机会,成为那个时代话语的发言人,而后者,却走向了自杀的结局。
作为世博献礼,贾导已经很隐晦地把想表达的都表达了,所谓纪录片,就是更好地为我们展示这一段真实的历史。
很有趣的是,贾导影片一开始是采用了《苏州河》的开场的拍摄方式,他本人称已与娄烨商量好了来个互相呼应。
影像中跳跃的画面,不停穿插在每个叙述人之间,现在的上海与那个历史中记忆中的上海相互交替。
作为一个广州人,这部关于上海的记录深深触动了我。
看着一个承载着历史的城市被逐渐打造成一个与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城市无异的地方,就像看到一个人那些有关快乐和忧伤的回忆被帕金森打了一巴掌。
比起那些高速公路,我更愿意我去到上海看到的是弄堂,你来到广州看到是骑楼。
2010 7.2 没看的别去看了,巨差
过去的故事要听妈妈听小武听矿工听纺织厂花们诉说 而不是你们这些巨流河里的名人奇侠
装置艺术 摆拍美学 游走 沪语 以及赵涛的湿身。
苏州河+红柿子+海上花+中国+舞台姐妹+小城之春+阿飞正传……借力用力,还有什么比这种影像组合来得更感怀的事情?要知道,你是在院线银幕上看到这一切
这么多敏感话题,居然都能过,道德总局开明了?故事加上配乐,让人感动。
能在大屏幕上看到晃镜头下的苏州河已然让我很满足了,虽然不过几十秒的光影。城市轨迹的命题稍显宏大,还好没有太多歌颂者的痕迹。拼凑散落的历史碎片也不乏动容泪漾的地方,跳舞那段突然心生感动。总结疑问一,一次次幽灵般飘过的赵涛到底干嘛使的。然后,韩寒你乐到我了,不过你也是来打酱油的么。
发现韩寒确实不是一般的幽默!捷达是东北出租车,桑塔纳是上海出租车,富康原来是他妈北京的出租车!哈哈
除了打酱油的赵涛,还不错
大爛片一個!時間線完全是混亂的!趙濤完全像女鬼一樣在鏡頭前走來走去!侯孝賢不知道幹嗎要出現!沒有中心思想,太過隨意的拼貼各個採訪段落!失望到我都沒有去看導演見面會就走掉了,不想他浪費我更多時間!還浪費了我45大元!
我想知道,民国时候的人,到底是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呢。
我完全败给了这个色调
为什么给五星?因为他用影像的笔记录下了历史。这段历史,正离我们一步步逃逸。
上海,从来都不缺少传奇。片子还行,但是挺讨厌赵涛在那鬼魂似的晃来晃去的。韩寒说话还是挺逗。
http://www.simplecd.org/id/2838371
landscape of memory.
不知道导演版会不会是给观众看的 否则走来走去的赵涛实在难以理解 命题作文不好写
我就是没那个欣赏水平~我只想知道贾导您在讲嘛玩意儿?不过配乐和摄影确实不错
我还是更喜欢贾樟柯拍《小武》和《任逍遥》,看得心惊肉跳,小人物小城市才是他的长板,拍魔都拍名人们真就感觉跟一电视里面做的纪录片差不多了,最多是请的腕儿更大些,配乐更好些,摄影更好些而已。但是赵涛这串场大家都骂,我倒觉得没什么,一杂志里面说赵涛就像是游魂来寻乡寻找自己的,意象很好。
这年头电视台里放的访谈节目都TM跑到大屏幕来骗钱了。这部片要是在电视上放怎么的也能给个4星。跑到影院骗钱只可惜不能给0星啊中国煞笔多啊。刺陵都票房过亿。还好中国的煞笔不爱装逼。不然要是这个访谈节目都TM有好票房。明年小崔可以拍个电影版实话实说了。00000000000000
在大理看的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