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宁写于2012年2月17日)“更多的人活于现世,然后在整个的人类历史中死去。
”(片首独白)无论不幸降临在谁头上,那都将是一场个人的全身心浩劫。
同时,人们对待灾难的应对方式和走出阴霾的历程,也体现着每个人各自的阅历和性格,影片《特别响,非常近(Extremely Loud and Incredibly Close)》中丧父的男孩奥斯卡释放痛苦的方式之一是嘶吼,而经历过二战又在“911”中丧子的老人家则以沉默和出走度过了他人生的大部分时间。
老人左手纹着YES,右手纹着NO,偶尔写下只言片语作为必要的回答,仿佛遁匿在一个遥远的精神国度里。
似乎片中的小奥斯卡是个不太讨人喜欢的角色,突发的不幸让他张皇失措乖张出格,令原本缺乏勇气的他因气恼自己而变得暴躁易怒神经质且时常嘶吼,他对最亲近的人抱有莫大的敌意,将自己的痛苦加诸他人,又常常表现得很聒噪,仿佛他一个人把全家人所有的话都给说尽了。
达内兄弟的影片《单车男孩》中被亲爹遗弃的西里尔也愤怒暴戾,怀有敌意,甚至对监护人动过手,但西里尔的痛苦纠结虽有外在表现,也声嘶力竭过,但他有戏走心的能力,让一种悲悯哀伤油然而生自然萦绕,而这部片中悲催的奥斯卡的声嘶力竭却只给人在用劲演戏的感觉,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该片自公映以来,招致了很多负评,如果它出自一个普通导演之手,或许尚不至此,但它偏偏由才华卓越的史蒂芬·戴德利执导筒,他的舞台功底,他的过往作品《时时刻刻》、《舞动人生》、《朗读者》,都令观众折服,于是观影期待值被拔高了,可此次的最终成色只能算过得去,难怪招致恶评。
何况英国人接拍911创伤题材的影片,本身就是吃力不讨好的事,很多人认为,倘若由亲历者执导可能会hold不住,没料到非亲历者也没hold住,小主演更没hold住,编剧埃里克·罗斯这次也失了法,而全片最hold住的,恰恰那个不说话的老爷爷和有点个性的奶奶。
影片前半部分似乎想要表达在父亲离世后,一个男孩的苦苦追寻,后部分着力涉及到疗伤和成长,触点则有点多,有男孩和老人之间的互动(这部分戏会让观众想起很多类似的影片,如《亚特南蒂斯之心》、《有人在吗》),有男孩与陌生人之间因为机缘巧合的戚戚共鸣,还有母子间的情感对手戏。
似乎触点多了反而令剧情略显凌乱,而很多地方又有煽情之嫌,这也是它被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片中最耐人寻味的表演出现主要配角身上,马克斯·冯·西多的沉默老爷爷表演得十分传神,淡定而细腻,堪称举重若轻,虽不能言说,可眼神里充满了潜台词,当男孩逼迫他听托马斯最后的电话录音时,老人的面部神情因留言时间和内容语气的改变而默默地递进着,给予了一种情绪上的紧绷感和灼痛感。
佐伊·寇德威尔的奶奶自然而真实,其中一场趴在地上,和躲在床下的孙子交流的戏份很动人。
《帮助》里的维奥拉·戴维斯在片中依旧有戏,当小奥斯卡喋喋不休时,她那因陷入自身境地而滑落面颊的泪水说明了她和她的家庭正在经历的变化和煎熬。
据说乔纳森·萨佛兰·福尔的同名原著写得颇为文艺,属于不好改编的类型,且书的侧重点在于表述祖孙三代在各种人祸中的经历和感悟,其中各类型的情感交流很细腻很动人,而影片只着力打造911这段,似乎想以此慰藉美国人受伤的心,如今看来,这个意图从开始就是自寻烦恼的。
当然该片也并非缺乏亮点,除却老戏骨的精彩表演,镜头画面充满了或丰沛或迷离或辽远或压抑的美感,剪辑水准也不俗,回忆和现实的衔接转化颇为流畅,配乐也悦耳而入情,而且,桑德拉·布鲁克奉献了她表演生涯中为数不多的心理戏,值得肯定一下。
http://nicolew.blog.hexun.com/72883166_d.html
自从特别响出来之后,美国影评界无论是职业联盟还是业余联盟都在对这片子进行惨无人道的口诛笔伐。
IMDB 6.4,烂番茄45,Metascore 4.6……几乎被整个评论界完全否定了。
而他们的论点也几乎相当一致:Daldry不过是个外人,不过是拿9•11的伤痛来骗钱骗奖骗名声骗眼泪,而且技术还无比拙劣,根本就没触及到9•11精神的核心。
9•11过去已十余年,一向金钱嗅觉敏锐的好莱坞在这上面却鲜有建树。
不然就是华氏911这样嘲讽性的反战题材,不然就是板着脸严肃地给你放纪录片。
我觉得这种现象跟美国人在这个问题上深沉的伤痛是分不开的。
没有人有这个自信能够把这个题材拍好,或者更准确的说,没人能有这个自信把这个题材拍到完美。
平常意义上来说,很多好导演能把这个题材拍到好,但是倘若留下了哪怕一点点把柄,就恐怕一定会触到某些“深受创伤”的美国人,而他们一定会跳起来用最激烈的话打击你,而他们因为他们的身份也会得到最强烈的同情和支持。
于是刹那间你就变成了赚美国人民苦难钱的混蛋,变成全国上下人人得而诛之的对象。
这便是特别响目前困境的实质。
说实话这种潮流的结果就是没有任何人能够拍这部片子:没经历过9•11的人自然没资格,因为你们无法理解我们的伤痛;经历过9•11的人,要不就还在伤痛里无法工作,而挺过来了的人,也没有资格拍,因为这么快就挺过来了说明你们根本就没体会到最深刻的伤痛。
特别响绝对是部好片子。
Daldry的摄影和叙事手法都细腻流畅,诸位演员都诚意十足地做到了最好,连我一向不太待见的Hanks在他不多的戏份里也真正让我见识到了影帝的风采。
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好故事,它深沉它柔和,它散发着和九月那天的漫天尘土不同的明亮色彩。
原著是亲历9•11的孩子来旁白故事,Daldry就小心翼翼地把整个片子几乎都用孩子的视角来表现,而且做的真实且滴水不漏。
倘若不是因为这个敏感的题材,没有人会说它是感情诈骗谄媚学院,但既然触了雷区,影评人什么表现手法都不管你了,大把的烂番茄就往你脸上扔。
确实,9•11对于美国来说,是一场千年都不会被忘记的历史。
对于千千万万个家庭来说,9•11是一场永远都无法愈合的伤痛,它痛得那么深那么真,痛到除自己以外的任何人都无法理解的程度,就像Oskar在片中不停地强调的那样:You wouldn’t understand. 可能对于这些人来说,特别响的确是一个可耻的令人愤怒的作秀,它的确打出一张令人最不齿的牌。
但是另外一个事实是,这样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是少数。
我不管9•11到底给美国人带来了多大的挫败感和耻辱感,我也不想假惺惺地去说什么我理解你的痛苦之类的屁话,因为我不理解,我也永远不可能理解。
而和我一样的,世界上还有几十亿号人,都是这场悲剧的旁观者。
的确我们都看到了双塔倒塌的那一瞬,的确我们都看到了在灰尘和血污中挣扎着哭喊着的纽约人,的确在那一刻我们的心都揪紧了——但这些都仅限于“那一刻”。
可能我的立场很明确——这是恐怖主义的暴行,纽约人是值得敬佩的,也需要我们最大的支持——而不像我们这几十亿号人里还有在散布阴谋论的那些一样,但我无法虚伪地说什么我能苦人所苦,我会将这份灾难永远铭记在我的心上。
我可能在没人提到的时候根本想不到9•11这码事,我继续过着我庸常平淡的生活,充满欢乐,没有创伤。
而特别响的意义,在于给这个健忘的我,这个无法去感同身受那些废墟和尸体的我,一个更亲切的方式来领会这场灾难。
那些真实的记录,的确给我造成了震惊;那些对当事人的真实的采访,也深深地动摇了我的心灵。
但我还是需要一个故事,一个完整的故事,从头到尾地,能让我带入角色地,牵着我的手从十一年前的九月十一号开始,走过“他”也是“我”的几天,几周,几个月乃至几年,无论他痊愈与否。
这可能不是9•11里最凄惨的故事,而我确信我不需要也无法接受那种猛药,因为我无法在我平庸的生命中找到任何相似的能够让我产生投射的东西。
相比那些刻骨铭心的悲剧,特别响的一点一滴,都更能让大部分人产生共鸣。
可能在生命中失去了一些重要的人,也为之奋斗过想要记住,也最终接受了——孩子高于常人的痊愈力其实把9•11的苦难中和到了一个常人能够接受的程度,能够让我们泛着泪花地看下去,能够产生共鸣并记住这种共鸣,这就够了。
而我无法理解的是影评人的愤怒。
真正还在伤痛里的人,是没有力气站出来用最大的音量,且换着花样,炫耀着词汇,堆砌着修辞,编织着句法骂人的。
而偏偏是这些影评人挟9•11受害者自重,以为受害者发出良心的声音自居,拒绝去看相关题材电影里任何值得肯定的部分,一味闭着眼睛疯狂地摇着头说“我不看我不看我不看!
”可是那个九岁的孩子Oskar Schell已经走出来了,也有千万个9•11受害者已经走出来了,可能也会有些受害者在看了特别响恸哭一场后走出来了,将来时间也会抚平治愈它能做到的一切——而你们这些影评人,明明也走出来了,却在高贵冷艳个什么劲呢。
我无法像一些看似专业人士的影评人那样,用理性,技术性,批判性,挑剔性的眼光去看一部电影。
看电影时我只有感性情感,和被带入的思维。
有一些片子会带给我一种吸引。
一种神秘的吸引。
让我一步步地停不下来地看下去。
让我脑海里思绪万分。
让我有一层一层,一波一波像海浪一样涌过来的共鸣,它们让我思考,让我流眼泪。
我理解死亡,不是理解世界上每一个生命每一种物种的死亡,那些死亡离我很遥远。
我了解的是这种死亡,是这种最深爱的人猝不及防的消失,是这种不安全感,不信任感,封闭感。
奥斯卡在被死亡包围之前,就有很深的思想,他不是普通的小孩,他比普通的小孩承受得更多。
把所有的事情都变成数字,使他觉得安全,觉得能够掌控这些事。
“Because people aren't like numbers,they are more like letters,and those letters want to become stories.”但在那天之后,他的恐惧和不安全感,还有最后知道的那通电话让我懂得,他的深深的内疚,压得他找不到出口。
导演用很多东西来显示他的不安全感。
一直响起的手鼓,不敢走过的桥梁和不敢坐的交通工具,伤害自己寻找疼痛感,也许很多人觉得情节做作,或许是有一些偏离真实。
但没有经历过死亡的人,知道什么样才是真实吗。
在生命中第一次经历那种可感的死亡的时候,我认为自己的一切正常的表现都是恶心的,我怎么能流干了眼泪,我怎么能微笑,我怎么能吃得下饭,我怎么能正常的走路,我怎么能做一切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的事情。
我无法脱离与死去的亲人的关系,我开始相信有一种方式可以让我们交流,有时候我感觉她还在我身边。
我感觉她给我带来了一些讯息,我尝试去解读。
奥斯卡为什么要执着于寻找到属于这把钥匙的锁,也许在有些人看来这件事无意义,不停止的探索只不过是爸爸和他玩的游戏。
但我明白,奥斯卡想延长那八分钟,与死者还有联系的八分钟。
他用尽所有的力气。
其实有人知道么,死亡的阴影有时候并不是无法摆脱,是那个还活着的人不愿意摆脱。
在奥斯卡遇到租客,大声地,不停顿地,向租客说出自己的秘密的时候,心里像被奥斯说出的每一个数字揪着一样,眼泪就流了出来。
我知道,我也曾经保有一个属于我和那个去了另一个世界的人的秘密,我不愿意告诉任何人,因为他们不懂,他们会评论,甚至嘲笑我的秘密,这个秘密对我来说很重要,但对其他人无足轻重,我不需要让任何人来玷污我的秘密。
但把死亡带来的一切苦痛恐惧不安全部憋在心里,让人似乎进了一个黑洞。
也许这种时候,一个陌生人是最好的倾听者。
是给沉重的心找到一条缝隙,是一个终于的突破口。
但并不是解脱。
还有另一个爆发点,相信也是所有人的爆发点。
是奥斯卡告诉另一个陌生人最重要的那个秘密的时候。
Are you there。
Are you there。
是you, 不是 Is anyone there. 他知道我在那。
奥斯卡说,他知道我在那里。
所有的悲痛倾泻而出。
你可以原谅我吗。
奥斯卡问。
我知道,死亡常常带给生者深深的愧疚。
让我想到最近读过的一本书,书里也在叙述死亡,一个女人的丈夫死于车祸,她和奥斯卡一样,回想着丈夫去世的那个时间里,自己正在做些什么。
那个时候,她正在做着再普通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她没有任何预感,一点也没有。
奥斯卡在放那段电话录音的时候,也推算了自己正在做着什么。
生者都愧疚于自己对于死亡无能为力,什么都做不到,甚至什么都感觉不到。
所以生者需要一些方式来惩罚自己,或者,来对死者做一些补偿。
也许奥斯卡寻找钥匙的锁,也是对爸爸的一种补偿。
到片子的后半部,开始一层层褪去神秘感,走向一个温馨,完整的故事。
妈妈很伟大,奥斯卡也开始感受到妈妈在身边未离去。
也许这样的结局是好的,也许这个寻找的旅程,冥冥之中,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陌生人,为奥斯卡解开的一把锁,让他终于可以走过一段桥梁,在秋千上上下摇晃。
不再害怕。
对于视生命(美国人的)高于一切的美国人来说,古往今来应该没有那件事比911给他们带来更多的伤痛。
和中国人多数以“国耻”来结论此类事件不同,美国人更多的还是看到个体失去亲人的痛苦和疗伤过程。
然而这个痛苦如此之巨也如此敏感,10年来这个题材只有纪录片(如《华氏911》)和纪实类电影(如《世贸中心》和《93号航班》)问世,鲜有从在受害者个体及其亲人角度出发的电影。
没有人能自信拍好这个题材,而这个题材稍有不慎就要被骂死,因而商业嗅觉极其敏锐的好莱坞也不敢轻易踏入这个雷区。
美国人不敢拍,英国人史蒂芬·戴德利在911的10周年之际杀入了这个雷区。
这部《特别响,非常近》讲述一个在911中失去父亲的男孩的疗伤过程。
上映之后美国评论界果然恶评如潮,而论点基本是“你个外人就是拿911伤痛来卷钱的”,如被揭了伤疤一般。
在中国的豆瓣上则是两极分化,一部分哭的稀里哗啦,一部分骂这片子和主角男孩矫情。
哭的稀里哗啦不代表这就是部好电影,而作为那场灾难的旁观者也没有资格说人家矫情。
导演史蒂芬·戴德利一向以情感丰富的电影为名,他最有名的电影《舞动人生》,在选角方面和本片有颇多相似之处。
虽然相隔12年,主角 Jamie Bell和Thomas Horn都是从海选中挑来的新人(如今Jamie Bell早已成名),气质还颇为相似;就连扮演母亲角色的茱莉·沃特斯和桑德拉·布洛克都被打扮成了一个路数的形象: 【对比图见 http://www.saoyuying.com/2012/02/extremely-loud-and-incredibly-close/】 尽管都充满感情,角色形象也非常相似,但《舞动人生》是在含蓄和压抑中让观众感受到迸发的激情,而《特别响,非常近》则是在持续的歇斯底里中寻求平静。
主角男孩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美剧Boston Legal里的Jerry Espenson也是这个毛病),这样一个孩子,还经历了911这样飞来横祸的丧父之痛,站在同情他的角度,我觉得没有理由骂他任性无礼矫情。
影片剧情的主体是孩子访遍全纽约姓Black的人,为了找到父亲遗物中一把神秘钥匙的线索。
在这过程中,他带着观众一起见到了各式各样的普通人,快乐的、痛苦的、凶恶的、醉心上帝的、热爱拥抱的、多愁善感的…… 这是一段很浪漫的剧情,可惜却又被拍的有点矫情。
并不是超现实的剧情就一定矫情,矫情是指缺乏可信度和代入感。
这一段在镜头上各种技巧和出位,却缺少平凡细节的沉淀。
从这一点上,我联想到了《唐山大地震》和《金陵十三钗》,非常用力的情感轰炸未必能有最佳效果,往往压抑和含蓄中迸出的一点情绪更有感染力。
但本片比《唐》和《金》高杆的地方是,最终目的不是要你哭的稀里哗啦,而是希望这场灾难的受害者能和小主角一样从伤痛中走出来,珍惜还在身边的一切。
好好的在人生道路上走下去,这应该也是逝者所希望的。
本片是本年度奥斯卡最佳影片9部提名之一,个人以为够得上提名,但拿奖绝无可能。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沉静如海,伴着忧郁的悲怆流进内心,这就是影片《非常响,特别近》给予我的强烈代入感。
如果不是影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我想我会在长久的一段时间里注意不到它;更毫不避讳的说,如果它不是以“911”事件为题材,我不会这么迫切的想要一睹真容。
看后,当初的猎奇心理不觉间被稀释的无影无踪,留下的,只是整个影片余韵的回响和几度哽咽再不能通畅的 鼻道。
人生在世,必是向死而生,却没有人愿意接受突然的噩耗。
生死离别,悲欢交叠,这是我们必经的轻与重,但,孰轻孰重,只经历过得人才能有所体悟。
奥斯卡说:“逝去的人越来越多,直到有一天,再无埋葬的空间。
那么,在地下建一座摩天大楼怎么样 ?
”自那建筑轰然倒塌,一座像双塔一样的摩天大楼就压在了奥斯卡心上,他以蜷缩的姿态和令人心痛的恐惧感迎接这对他来说太过沉重的伤痛,却从没停止过对唯一线索追寻,追寻——是对未完成的“第六区侦查任务”的延续,更是孩子心中对父亲生命延续,所有一切,只是为了与已逝的父亲靠近些,再靠近些。
执着如他,所以在毫无进展的现实面前,面对茫茫人海,不同经历的人,恐惧,怀疑,无望,这些无疑都是雪上加霜。
奥斯卡说:“我害怕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害怕经历过这麽多之后还是会灰飞烟灭,爸爸甚至离我更远了,是不是全部意义就是让我放手。
”面对伤痛,我们最终所要做的都是放手,放手——不是无望而弃,而是坦然释怀。
奥斯卡在祖父离去时对父亲的叨念,全是美好的细节一一细数,却带来了难以抑制的慟感,这时放手,将憾对终生。
离开电影院的时候,何老师说了句:你觉得怎么样?
我就愣住了。
不知道怎么回答。
好吗?
我并不喜欢这个故事。
不好吗?
好像我有被感动耶。
矮油,是不是哭点很低?
很不可理喻呢?
一部电影,想让观众哭再容易不过了,谁还没点心事想找个借口哭一哭呢?
哭点何其多,不怕碰不到。
但,感动观众并不能改变故事的不合理性,甚至是荒谬。
9·11罹难的父亲和一个社交恐惧的儿子,还有一把钥匙,加上有些莫名的祖父情节,这个故事太不能够让人满意。
亲情牌是我的软肋,每每中招都是心甘情愿。
没错,我有点想家,有点想爷爷。
而其实,更让我有些难过和害怕的是,会不会我所一直找寻的,如同那把钥匙,也根本与我毫无干系,而这个瞎折腾的过程,到底能给我些什么呢?
到最后,是不是连过程,也不值得被记忆?
How do you make sense of the nonsense? How do you find meaning in face of great loss? How do you grow strength when death and grief blanket you with seeming weakness? This is a story set on "the worst day," but this worst day can be anyone's any day. The story-telling was not drowned by overwhelming sentimentality or manipulating schmaltz; the love, the hope, the journey goes on.
虽然仍不知道为什么取了这么个名字——就是这个奇怪的名字吸引我看的——但是我已经深深被感动。
每个人都有不勇敢的时候,更准确地说,都有不敢触碰的事物。
小奥斯卡不敢触碰的是最后一个电话,布莱克先生不敢触碰父亲寄给他的最后一封信,而老头子租客则不敢说话。
如果一直逃避着不去面对,我们可能得以侥幸逃过那些恐惧,但必定会过得畏畏缩缩,末了抱憾终生。
老头子租客不断地引导奥斯卡去做自己不敢做地事情,却终究也不能面对那最后地一个电话录音。
最后帮助小奥斯卡的只能是他自己,他如不说出来,就永远无法迈过这道坎,无法完成爸爸希望他完成的探险。
电影的小主角奥斯卡有着与他年龄不相称的执着和冷静,在不断的矛盾反思和自我激励中完成了成长中的飞跃,让我们感动。
反观我们自己,是不是总有一件事想完成而未能完成,是不是总有一个人想忘却而未能忘却,这样的坎总是很多,但能像奥斯卡一样直面和跨越的人却太少。
如果说勇敢是一个主题,另一个就应该是爱了。
出事的时候奶奶眼里含着深深的悲伤,却没有流泪,她只是和奥斯卡一起静静地躺在地板上;爸爸在第六个电话中一直在说“你在吗”,因为他想鼓励儿子勇敢地接起电话;爷爷在一开始听完奥斯卡的故事后只是说“我要睡了”,但他陪着孙子到处冒险,帮他克服一个又一个恐惧;而妈妈也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动辄抱着奥斯卡哭,她只是默默地理解他的愿望,悄悄地走过每一条奥斯卡走过的或者将要走的路。
这样的爱太深沉,没有虚浮的拥抱、哭泣,有的是坚强地承受着自己的悲伤,悄悄地保护自己要保护的人。
如果不是电影我们可能很难发现这样的爱,静静回想,我们自己是不是正在接受着这样的爱而不自知呢?
片头是一个男人慢速进入镜头,刚开始我没能明白这和电影有什么关系,但后来知道这就是奥斯卡的回忆和幻想,同时也是他心中恐惧的根源。
电影的构思不落俗套,中间穿插的倒叙很多,平实地讲述着奥斯卡的成长过程。
最后的钥匙归宿有些令人意外,不过如果让我们自己想象钥匙应该属于什么样的锁,似乎我们也不能想出什么有营养的结果来。
很文艺的镜头手法和取景角度,音乐有些伤感但是很好听。
如果认真看,任何人都应该会有一些共鸣。
《特别响,非常近》绝对是那种因为题材而被毁掉口碑的电影。
翻开烂番茄、IMDB上的口诛笔伐,非常意外的发现,大多数的指摘并不是直指电影,而是字字句句都在控诉:忘不了,忘不了,或者说至今仍难以释怀那个“worst day”给他们带来的心理创伤。
9岁男孩奥斯卡的父亲在9-11中丧生,他无意中打碎了一个花瓶,里面藏着的是一把信封上写着“Black”的钥匙。
伴随着与父亲间的游戏长大的奥斯卡,将这当成了他与父亲剩下的唯一联系,并开始寻找钥匙背后的秘密。
从主题上,这更像是一个公路片,“寻找”是支持影片走了两个小时的逻辑。
但从内涵上,这个电影的伦理意义非常强,加上9-11的背景,故事有了更宏大的诉求——这才是影片遭致专业和非专业攻讦的最大原因:“你以为你这部两小时的小男孩儿话痨片能充分理解我们的伤痛;你以为你诉说的痛苦,正是我们历经的痛苦;你以为你能代表我们抚平那些伤疤……”十年了,美国人依旧没有准备好。
虽然原小说在2005年写就,6年后,第一个把他拍出来的不是美国人,而是英国人史蒂芬-戴德利。
英国人戴德利有两大法宝:一是捧出奥斯卡影后,《时时刻刻》让尼克尔-基德曼登顶,《朗读者》让凯特-温丝莱特圆影后梦。
另外,此君故事里的男孩儿总是让人印象深刻,《舞出我天地》的比例-艾略特,《朗读者》的伯格。
跟之前他故事里的男孩儿一样,奥斯卡也是敏感不安,不过奥斯卡更极致,他充满了信念也充满了攻击性,在自信如成人背后,席卷而至的不安一直排山倒海。
很多人不喜欢对于奥斯卡的塑造,觉得太外放的疯癫感,流于做作。
这其实是一个值得探讨不应盖棺的话题:如果不以这样表现一个9岁男孩儿的丧父伤痛,难道我们指望他真的像充满节制的七旬哲学家一样不露声色?
当然,有些细节的塑造的确有走过了之嫌,例如一场戏:奥斯卡回到家,看着电视里直播的9-11惨况,手上拿着杯子的他突然仆倒,跪在了地上——不得不说,这个细节实在太琼瑶。
这部电影最好的地方,是它的圆融得恰到好处。
当电影进行到最后,一切“寻找”的无功而返,会让电影观众深感上当受骗,一个半小时看着半痴半癫的小孩儿跟一个不说话的老头子满纽约瞎晃悠,就等来了这个?
这个时候,泪点撒出来,桑德拉-布洛克饰演的母亲,原来在暗中一直帮着儿子进行着这场不明所以的游戏,剑拔弩张的母子关系,在这场游戏的真相下得以修复。
这是去年好莱坞电影中,最顺水推舟最不着痕迹又最温情脉脉的峰回路转。
戴德利拍得非常善意,以至于在影片的最后,也不自觉得走向了合家欢的结局——黑人夫妇破镜重圆,奥斯卡一直在逃避的祖父重新回到祖母身边……听起来特别像圣诞档上映的《圣诞颂歌》什么的。
但因为这样一个令人动容的故事,这也许是更让人接受的结局。
十年前的夏末,我跟同学在教室的电视新闻里看到飞机撞向世贸双子塔的消息,当时同学间流行着他们自己也不知晓的反美情绪,有些人觉得这真是一个好消息。
十年后,觉得,Sad story不过是sad story而已。
机翻,来源:Stephen Daldry Talks Asperger’s, Depicting 9/11 In ‘Extremely Loud and Incredibly Close,’ And The Oscars – IndieWire我对[已删除]的画面有些怀疑,但它显然是对这个男孩关于他父亲遭遇的噩梦的呈现。
这是完全合理的,但我不确定我个人对于看到那个画面的感受如何。
我同意你的看法。
我认为那是正确的。
在我自己的脑海中,关于什么是适合展示的、什么不适合展示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思考,而你提到的那个特定的画面我权衡了很久——我们应该展示它吗,还是不应该展示它?
我之所以将它保留下来,是因为我认为它是孩子想象他父亲可能如何去世的一部分。
这就是为什么我留下它的原因,但这是一个很大的争议。
这个孩子似乎代表了人们对于9/11事件的理解上存在的复杂反应——困惑、愤怒以及对答案和解决方案的追寻。
故事中有这样一个有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孩子,这是否使你能够表达出一些可能不太符合政治正确的情感,并且同时真实地探索这些情感?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
我的诚实回答是,通过一个男孩的眼睛来讲述这个故事并不是我的选择,而是约翰·萨弗兰·福尔(Jonathan Safran Foer)的选择,他是原著的作者。
我只是接受了这一设定,所以这个问题实际上应该问约翰:为什么约翰想以这种方式来讲述这个故事?
这对约翰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相信他会是回答这个问题的合适人选。
但是我的责任是向约翰负责,讲述约翰写的故事,并将其制作成电影,我明白这两种媒介完全不同。
我需要忠实呈现自己对9/11事件的情感反应,确保我在做一些我认为是真实和适当的事情,并避免我认为不适当的事情。
例如,我不得不做出一个选择,是否想看到Tom Hanks在北塔楼里,我觉得我真的无法接受;对我来说,那真的是太过分了。
甚至像是,我真的想看到双子塔吗?
我真的想看着双子塔燃烧吗?
最后,你能看到双子塔燃烧的唯一原因是因为我们在为Sandy Bullock寻找工作场景时,发现这个办公室的窗户正好可以直接看到双子塔的市区景观,但是通过这种经过折射的旧纽约玻璃,我认为,如果透过这种折射的玻璃看,我或许可以忍受。
而且这确实是那个办公室的真实视角。
所以我想,好吧,我会这么做——不仅是让她接电话,而且走到窗户前,这样她实际上能看到她丈夫在哪里,尽管是通过这种折射的玻璃。
所以在准备电影的过程中,所有这些选择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但这是一部关于灾难性损失的电影,讲述了一个特殊的孩子,他在自闭症谱系上的某个位置,试图找到自己的逻辑——试图理解一些对他来说实际上是毫无道理的事情。
然后,我认为这个故事是关于一个在灾难性的悲痛中开始重组的家庭——我不认为我在谈论疗愈,我在谈论的是一个在那场可怕的损失之后开始走向重建的家庭。
我认为每个人对于这个故事的真实性都会有自己的反应,这是完全合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9/11故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看待它的方式,正如你所说。
对于一些人来说,这可能太过于沉重,而其他人可能会觉得困难,但这必须是个人的回应。
你做了多少研究,或者你觉得有多少研究是必要的,才能准确地描绘一个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的人,而不会在他对周围的人说一些伤人的话时测试观众的同情心?
我们进行了很多研究。
我的意思是,就像电影中的孩子所说的那样,对于他是否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的诊断并不确定,但我花了很多时间与不同的阿斯伯格综合征专家交流。
每个孩子在自闭症谱系上都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创造了我们自己的一个版本的孩子,他在某种程度上——不是很严重,但在某种程度上——有一些自闭症的特征,包括恐惧和恐惧症。
这甚至涉及到颜色、织物、触感、气味、噪音和焦点,以及景深和焦点的位置,以及它们可以在哪里,所有这些都花了很长时间来研究。
这就是为什么在电影中,声音和焦点如此重要,不仅对于电影本身来说,对于角色的创造以及他在世界中的行动和存在方式来说也很重要——我把它看作是一种情感的景观。
显然,我最不想做的是刻画一个迪士尼式的孩子;这是一个有麻烦的孩子,我最不想让他成为一个要求观众同情的可爱孩子。
他应该赢得观众的同情,而不是要求——我认为那是糟糕的。
痛经的时候看的这部电影,我真想把这个神神叨叨不停blablabla而且还他妈走哪都带着个叮叮哐哐的破手铃的2B孩子从屏幕里拽出来掐死!!
冗长做作的电影。这个熊孩子从一开始不停地叨逼叨到后来的歇斯底里,他始终在向我们阐述他是一个傻逼的事实。这电影再次用911事件揭开美国人的伤疤,赚取廉价的眼泪,用力的煽情却让人感到拙劣
我还没看完但是对不起,次凹我太讨厌这小逼崽子了,讨厌他的铃鼓,讨厌他的焦虑,讨厌他的rules和plans,讨厌他的对讲机和望远镜,讨厌他买个新的答录机,讨厌他跟他妈说话的操性,这世界上怎么有这么讨人厌的孩子。
非常这个讨厌任性做作的孩子,就是一标准混球啊太恶心了。但是后半段每一个Black都非常可爱,让我掉了几滴泪。这孩子太恶心了,失败。
导演你是不明白什么叫剧情片么,这不是生命之树好吗,本来可以正常点拍出一部雅俗共赏的片子,毕竟配乐和摄影都不错,可是本片非要以一种离经叛道的方式来讲故事,导致观众从头到尾在逻辑上和情感上都理解不了那孩子的行为,最后只能越看越讨厌。
极致 非凡 尽在一颗心的丰盈!深触人心: 母亲对Oskar那么久那么长那么不易的经历和行程的一一追随。那种爱,让人潸然泪下—>影片的结尾处...那用心的一帧帧的活动图像,映衬着Oskar在公园里,坐上父亲曾与他欢笑时高高荡起的秋千 展开了最美的笑颜!经历感受过 理解追逐后 放开并领悟更深的爱的感动豁达
影片开始5分钟后就让我立刻想起另一部电影《时时刻刻》——那配乐、那张力、那种痛、那种撕扯感……非常相似。结尾看到史蒂芬·达德利的名字更加让我坚信每一部电影就像打上DNA烙印的孩子。如果你喜欢《时时刻刻》和《朗读者》,如果你喜欢菲利普·格拉斯,你就不可能不喜欢这部片子。
这小孩,必定是个神经病或者将要成为一个精神病。
角色缺乏代入感,不感人,也没表现出911后美国人的真实伤痛。小男主角跟话痨神经病似的,让人无端的反感。反正,我是不喜欢。
其实小男孩挺不错的。就是稍微有点太过于把自己当回事儿了。不过谁又不是呢。更何况是个小孩子。结尾还是很感人的。让人瞬间觉得那个妈妈真的是很讨喜。
别看
中规中矩。那孩子太不孩子了。就是一个少年唐僧。
作为疗伤类的电影,想法还是好的,但用力过猛,矫揉造作,美国电影的毛病集了一身
三星半,值得一看,题材不错,可惜本该深入探讨的东西流于肤浅了,小演员的表演很棒,让人动容。
很想掐死那个神经质男孩!
小孩子的表演太过用力。全片线索太多,实在找不到共鸣。
看海报还以为是个女孩!
期待越高失落越低。名導演+影帝影后。911喪親之痛老掉牙了拍的也無新意一直賣關子。小男孩選的很一般。
偏执狂小孩和哑巴老头暴走纽约
tomhanks怎么能演得那么做作。。。。我也决定试试看不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