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部电影,感觉不咸不淡的。
如果一部电影给人这样的感觉,看过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会让人心里痒痒的,不说点什么总觉得不痛快。
电影的故事结构和细节是电影的两条腿,哪一条腿短了都会变成瘸子,这部电影的细节除了一部分有点假以外,作的还是非常精彩的,但是故事结构就有点惨不忍睹了。
我知道大家都已经接受了10多年非人的中心思想教育,谁如果胆敢再提这个话题,一定会被飞来的砖头砸得满头是包。
但我还是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在这里斗胆问一句?
这部片子要说什么?
并不是说一部电影一定要有一个多么高尚的主控思想才成为一部好片子,而是说你要明确自己要说什么,然后集中你所有的火力拼命的说这件事,而不是絮絮叨叨的说了一大堆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而且事实也证明,你想说的东西越少,最后说出来的东西反而越多,你越是想一口吃个胖子,最后得到的东西反而越是苍白。
这部片子在讲什么?
讲爱吗?
这就像说所有的电影都在讲人类文明一样等于没说。
如果看这部片子的主线,他在说爱需要表达,需要沟通。
那么片子的副线呢?
简直是莫名其妙不知所云。
寻找联系与意义是人的本能,而当我耗尽了心力也看不明白这几条副线到底是在干吗时,我觉得不是这片子了有问题就是我太弱智了,而不管是哪一个显然都不是我买票进电影院的原因。
这部电影的复线就像一个本来很美的姑娘走在大街上,看到好看的东西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律往自己身上打扮,到最后反而弄巧成拙。
砍掉所有的支线,片子会更好看。
而这一切也不过是小问题,故事的主线的问题更大。
故事的结尾是一个败笔。
林夕站在镜子前,问水树你爱我吗,答案留给我们去想了,看似是一个不错的开放式结尾,其实不但不开放,反而将故事引入了死胡同。
回答是吗?
故事变成了一个童话。
这是一个史瑞克的时代,是一个调侃童话的时代。
不是因为我们已经可怜到没有心情欣赏童话了,而是王子与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与其说是童话不如说是谎言,我们更愿意看到的是活生生的童话,世界上并没有圣诞老人,但是我们的生活中依然充满了惊喜与祝福,王子与公主最终没有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但是……但是后边的是一个更加美丽动人的童话。
回答不吗?
未免太后现代解构主义了。
那你这一个小时折腾个什么劲呢。
结尾本该是高潮之后留给观众平复情绪的,这个结尾不但没有使观众的情绪平复下来反而给观众留下了一个巨大的两难,不免有些调侃观众的嫌疑。
而且事实上发问本身就是愚蠢的。
几个小时以前,林夕还万念俱灰为东东要结婚了而伤心不已,这会儿已经在向水树表白了,那东东算什么?
爱算什么?
不免一下子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了吧?
对比一下《翻译风波》和《迷失东京》的结尾,哪一个更高明一目了然。
其实结尾的场景非常精彩,为什么不将他放到高潮呢,使本就艰难上升的故事有一个畅快淋漓顶峰。
说了这么一大堆,但还是推荐大家去看一看。
都市题材是导演们逃不掉的功课,而张一白无疑让我们看到了脱去黄土与古装气息的中国电影还是很有希望的。
上一次看的时候还是去年,从07年起,期间也只反复看了4遍。
昨天晚上,听广播的时候,突然传来Frally的breathe,一股深海下的压抑感油然涌动,我已记不起当时第一次看《夜·上海》的感受了,只是觉得很压,很伤,很好。
突然很想找回那种感觉,于是打开电脑搜了下,起初还在埋怨没有太好的画质,但是等到屏幕淡入的时候,我什么都忘了。
《夜·上海》是为数不多让我记忆深刻的片子,或者可以说是我最爱的一部,几年前,我一直想写一篇关于它的影评,但是我怕,我怕我写不出来,况且我也不是什么作家,那些风云般变幻的段子我无能为力,只是那种心情形容不来,有点想哭,有点执着,有点后悔,有点期盼。
整部片子就像是呼吸,或者只是一个小憩,我只是借着余温回忆下这部电影。
水岛是国际著名的化妆师(后来我看过他演的入殓师等等),林夕是一个不懂得打扮的,挺有性格的出租车女司机。
片头的线索十分有层次,以至于后来的剧情让我有山涧溪流汇入大海一般——水岛参加上海音乐节的进程,水岛女友的爱慕者的跟随,两个年轻人的努力打拼,行程负责人的搞笑,然后他们怀揣着自己的目的一齐汇聚到上海音乐节,而与此同时林夕在这个城市奔波靠开出租车赚钱养家还有一个不成器只知道去日本的弟弟。
其实从一开始我就喜欢上林夕这个角色了,不爱化妆,不拘小节,带点小任性,甚至还有点泼辣,也许要成为一个女司机,在这样一个纸醉金迷的城市生存下来是必须的。
水岛与其女友的心结也许是这一夜的导火索,两个人常年在一起,彼此的对视已经不觉新鲜,彼此的感情也就淡了。
其实我一直挺相信距离产生美这句话,两个人长时间处在一齐,之间没有了隔阂,也没有了神秘,彼此心照不宣,彼此清楚对方的心思,所以就会减少交流的必要,感情也就慢慢消磨吧。
在他独自闲逛的时候不小心砸碎了别人的玻璃,一路奔跑,一路欢喜,那些朴实无华的街头艺人一点一点触动这个凡事都被(女友助理)安排好的外国人,这才是最真实的水岛,最真实的生活。
随后,砰的一声,戏剧化的一幕开始了,林夕开着出租车撞飞了水岛,虽然水岛的表演略显夸张,并且我一点也不觉得好笑,但是后来我才慢慢喜欢,因为这样的剧情是的确需要的,至少我需要。
林夕与水岛的上海一夜这样开始,途中的各种经历俨然成为了两人的默契,尽管片中有很多穿帮和矛盾,但我并不在意,我在意的是那段陪伴的长情。
林夕与东东之间的感情让我压抑许久,也许东东也明白林夕喜欢自己,但是终究没有选择她,东东其实内心挺在乎,否则他不会最后一个告诉林夕他要结婚,他只是不知道如何开口以至于到了最后关头才说。
林夕后悔,后悔一直没有表白,东东有女友,也许是不想让他为难,她只是在想他的时候不注意把车撞坏让东东修,然后趁机看看他,把他修车剩下的零件带回家做成一个个装饰。
哪有车撞坏了还高兴的呀,全世界可能也只有林夕了。
水岛为她把翘起来的头发编成一根小辫子,然后林夕在婚纱店的橱窗外驻足观看,东东和女友在试婚纱,灯光打在新娘身上,光彩照人。
曾几何时,林夕也许幻想身穿洁白纱裙,手捧鲜花站在东东旁边。
她纹丝不动站在窗外默默地看着,眼泪不自主渗出来,这是真的结束了,然后我也感到快要窒息的难受。
好在那些戏剧性但是我并不觉得搞笑的剧情出现,然后我才回过一口气,暗自伤感。
林夕不喜欢化妆,她把所有钱花完买了很多口红,其实她是有很小女人的一幕,不高兴的时候,就要买些东西来发泄,哪怕自己真的不需要。
最浪漫的场景莫过于林夕向水岛请教我爱你的日语,反复练习,然后他们用所有口红在一条街的道路,墙壁,玻璃填满了爱的印记——你爱我么,我爱你,铺成一道红色地毯和窗花印在这条古老的街道,随细雨如何冲刷。
林夕最后一次故意撞坏车是为了找机会见东东一面,她知道也许这一面之后,东东就不会再修车,也许就没有下次了,我以为她会对自己诚实,勇敢表达自己的感受,可她终究还是没有勇气表白,选择用日语说了句,你爱我么,我爱你。
那种想说却没有勇气说出来的心情像一堵墙堵在我的胸口,东东并不理解,也许是察觉了什么,安慰她会找到心爱的人。
林夕拥抱东东,无语言表,只能口里却说成友情的拥抱。
也许就是最后一个拥抱,之后再也没有资格了。
我很怜惜林夕,感慨她的无奈,她的倔强,她的一切,然后那种窒息感又来了,我好想帮她说出那些她不曾说出来的话,一瞬间我竟然悲伤得不能自己,也许有的时候真的不是我们没有用力抓住,只是在这之前就已经没有机会。
我还是很感谢接下来戏剧性的一幕,然后我又活过来了,那些想想甚至连可笑都算不上的剧情,或许就是怕我陷入这般压抑的空气,就像是深海之中解救我,好让我呼吸。
你也许觉得这些荒唐的剧情根本不搭调,可是少了它们怎么办,我只会觉得悲伤得单调。
我以前都在想,最后林夕与水岛站在玻璃镜前,林夕用日语说了一句你爱我么,水岛究竟会作何回答,他们的结局究竟会怎样。
然而电影淡出,我还沉浸在那一片黑暗中。
我曾期望他们最终走到了一起,但这终究还是上海的一夜,一夜之间也许会发生一段感情,也许只是作为相识一晚路人的怜惜。
也许水岛会回答我爱你,也许会沉默,但绝不可能是不爱。
就像他之前说的,所有人在这个世界都有自己扮演的角色,或许这只是南柯一梦,他们终究会回到自己的轨道,水岛学会了如何独立表达自己的情感,继续做自己的化妆师职业;林夕继续穿梭在这谜一般的城市,只是再也不会不小心撞车了。
可是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很感谢《夜·上海》,感谢这样一个漫长的似乎有点荒唐的夜晚,这样一个让我深感窒息的夜晚。
Without you, But I have to Breathe.好些伤感,好些淡然。
世界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总是复杂多样的,特别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关系。
是恋人,情人,朋友还是知己?
或许每个人所面对的感情线缠绕的方式不尽相同,但是有一点是人们不得不承认的,在各种不同的关系中,事物的发展变化会导致人与人之间原有关系的改变和消失。
而《夜·上海》讲的就是这样一个略带童话虚幻色彩的故事,那些徘徊在感情世界与自我之间的故事。
《夜·上海》最主要的人物关系是知名化妆师水岛直树与无名的姐林夕之间所擦出的火花,次要关系则有水岛与其女友兼其工作伙伴美帆的关系,林夕与修车师傅东东的关系,美帆与其追求者的关系,助理与翻译的关系,水岛同事与酒吧驻唱歌手的关系以及广告代理商与女警官的关系,分别描述了在上海这个大的都市背景环境下,多种可能在陌生男女、情侣、朋友、暧昧男女之间发生的状况。
《夜·上海》这部电影最大的卖点在于男女主角在陌生人的基础上,同时成立为两个语言不通的个体,因此能够在感情这个万年不变的电影主题中添加一些新鲜的调味料。
导演强调语言并不是交流沟通的障碍,通过表情以及肢体动作的表达,同样能够让人与人之间产生共鸣,比如,坐在路边摊吃完水饺的水岛和林夕互通姓名时同时停顿的手指,比如,水岛和林夕彻夜在大马路和马路旁的磨砂玻璃上着魔似的用中日两国语言书写‘我爱你’,‘你爱我吗’这两句话。
这些微小的细节描述了一个感情累积的过程,并最终达到了质的升华,缓和了两个陌生人彼此面对的感情问题的不适度。
东东即将踏入婚姻的殿堂,林夕最后一次用撞车的手段达到见东东的目的,水岛靠在墙边用眼神鼓励。
于是林夕略带犹豫略带害羞的用日语对东东表白,略带伤心地抱了抱东东。
水岛最终回了美帆预定的酒店,美帆喝醉了酒穿着高跟鞋躺在床上。
水岛轻轻地给美帆盖上白色外套,第二天早上清醒而无奈的两个人终于结束了这段已经没有激情了的感情。
倾慕美帆的年轻人充满着朝气彻夜伴在美帆的左右,但美帆终究在床上侧头拒绝。
时尚的助理与戴着黑框眼镜的翻译摒弃了之前的成见在天桥上歌唱。
水岛的同事与酒吧驻唱的妖艳女歌手碰杯相约于日本。
广告代理商与女警察坐在路边思念着远方的那个人。
影片的最后,在那个清新的早晨,水岛说,有个人我想把她变漂亮。
洒水车驶过写满大字的道路留下一地鲜红,水岛与林夕站在马路两旁相望。
故事的结局披着狗血的外衣,林夕踩着高跟,穿着改造过的红色小礼服。
你爱我吗,林夕对水岛说。
爱情爱来爱去无非这点破事儿,我爱你,你爱她,你不爱我,我不爱你,他爱我,他不是你。
那些爱情故事似曾相识,又极其陌生。
或许某次心血来潮的午夜漫步,会改变已经重复的麻木。
(这篇影评属于停留在江心的分界线http://www.douban.com/review/2449110/的后半部分)两个同是在长江边上的城市,一个长江头,一个长江口;一个暗潮汹涌,一个波澜不惊;一个水汽围绕暧昧不清,一个灯火闪烁表达无力;一个重庆,一个上海。
同样是无法沟通不能被理解,《夜•上海》就被表现得从容一些,沟通障碍被外化成了一种明显的语言障碍,而不是内在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故事发生在一辆穿梭在上海城里面的出租车上,影片总是插入一些从车里看出去的景象,使片子像是一场围绕着整个城市的旅程急匆匆的不曾停歇。
上海是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跨越地区、国际、肤色的人在这里寻找明天。
每个人都在积极的工作,正如那两个出现在一头一尾的赶场化妆师说的:我们只能每天向前冲,没办法。
如果不能往上爬还有什么意义啊。
他们应该可以看做是水岛和美帆刚开始打拼的状态,每天急于工作完全忽略了两个人之间的交流。
多年后,两人眼神交汇的时候才发现已经没有了火花,他们已经被生活和工作所淹没。
出租车穿行在高架桥上,拥挤的车道现代化的建筑,这里显得又宽大又拥挤。
白天我们积极面对工作上的一切感觉时间总是不够用,无法交流的夜晚却显得格外漫长。
车太多、楼太挤、人太忙、钱太少,这个城市太过匆忙、嘈杂、浮华。
生活在这个城市里面的人,来不及考虑自己就被拥挤的人潮挤走了。
水岛作为一个外国人白天积极面对一切工作压力,晚上迷失在上海这个城市里,他在林夕的出租车里面观察着这个城市也开始重新考虑他和美帆之间的关系。
他太过努力全身心的投入,当他得到社会的普遍赞誉的时候,他明白自己早就遗忘了想要通过自己的双手使人们更美丽的初衷。
他成为了这个社会的一个符号,承担着社会赋予他的某个意义。
他的工作不再是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去完成一项又一项纷繁复杂的工序。
标准程序化的工作方式让人心变得冷漠,机械化重复的工作使人们变得冷漠。
在上海这样一个大都市里面,现代化的生活环境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看似节省了不少的时间。
但是我们却没有利用这些节省出来的时间去享受生活,而且又把这些时间浪费在繁重的工作中。
于是水岛迷失了,曾令他心跳的协作关系变成了纯粹冷漠的工作关系。
但是对于这样一种改变他却没有勇气去面对,只是消极得等待事情的发生,等待着拥挤的人潮再一次把他带到一个未知的地方。
直到林夕向他询问“我爱你”用日语该怎么说的时候,他才意识到他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说过这三个字。
当他劝说林夕应该积极地去表达自我的时候,他才意识到或许自己也应该去主动改变这样一种混沌不开的胶浊境地。
水岛因为林夕而迷失,也是因为林夕才又重新找到自我。
和上海那些精明能干又妆容精致的姑娘相比,林夕看上去不像一个上海姑娘。
林夕的爱情还没有来得及说出口就没了,她想了一晚上要不要向东东表白。
但是最后说出口的确是一句东东听不懂的日语。
林夕是一场梦,她的行为方式和穿着打扮都过于不真实。
她和这个精致、高密度的城市格格不入,又的的确确存在于这个城市里,游走在每个人的生活当中。
在感情上她在一种最初级的状态,始终保持一个暗恋者的身份虽然人人都知道她的心思。
她被动的性格和这个积极进取的城市完全不相符合,这也是为什么她在感情上会失败的原因。
她不具备一见钟情的先天优势,又不会主动进攻争取爱情。
她被这个城市和城市里的人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正是她这种单纯的性格才能使她碰见水岛,带着水岛在上海城里面一圈又一圈的寻找。
在这个过程中,林夕一直在犹豫要不要改变自己,要不要主动一点去向东东表白。
她和水岛在马路上用口红写满了中文和日文交杂的:你爱我吗?
我爱你。
最后在东东面前她还是没有说出来,而是给了东东一个拥抱。
在语言无法沟通的时候,最简单的身体接触是帮我们表达情感的最佳方式。
当然,这样的方式只有林夕能用,只有像林夕这样不按常理出牌又单纯的姑娘才能用。
她代表了现代人想要回归的一个梦,当我们快速向前冲的时候,太多的规则和道理束缚了我们。
使得我们在自己创造的语言里面被越埋越深,最终找不到合适的词语表达我们最真实的情感。
用撞车这种常人想象不到的方式去接近自己喜欢男生的林夕,根本就无法从语言上去实现自我的表达。
最后的拥抱才是属于她的方式,那是一种最原始也是最真诚的方式,也是一种现代人可望不可及的方式。
林夕帮水岛找到了自我,水岛帮林夕完成了一个梦。
最后水岛满怀真诚用自己的双手使林夕变得更美丽,实现了自己的初衷。
林夕也在水岛的手中脱胎换骨,开始由梦幻走向真实。
影片的英文名是THE LONGEST NIGHT IN SHANGHAI,寻找自己我是在上海寻找明天的人做的一个最长的梦。
在电影进入都市题材时,中国内地导演的无能与空白是显而易见,集体无力长幼不分。
也因此,有的人死了我们都要爱,面对都市题材他准确而直接,既不媚外也不流俗,可惜,他月初走了。
而显然,《夜。
上海》顺利拥揽了两个大忌,不是说有日本人和异国情调就不行,恰恰相反,如不是有本木雅弘、竹中直人、西田尚美,基本上,选择观看《夜。
上海》的可能性为零。
可以回忆起本木雅弘和竹中直人在周防正行作品中的对手戏,西田尚美在SABU作品中形象的记忆犹新。
遗憾,《夜。
上海》更像他们假借旅游之名义来中国晃荡一圈的产物,他们不再是他们,好钢没用在了刀刃上。
例如走肢体语言夸张、舞台剧风格表演的竹中直人,一摸不着头脑的配角人物。
西田尚美和从《大逃杀》里出来的冢本高史暧昧上一夜,没人知道其味。
连同李灿森与小妖女乃至纯属鸡肋的酒吧男女,都是形神不在,开脱理由只有他们只是副线,那主线发展是不是就容易心生乐观呢?
久不露面的老帅哥本木雅弘和前年被嘘的上海影后赵薇,开始一段从头烂到尾的爱情追逐,比如开场离奇做作的隔窗一视,之后夸张无比的撞车结识,上帝巴别塔的神圣旨意,肉麻至极的庸俗结尾,我甚至第一次没了看完字幕的信心。
在去年和前年的多线叙事风潮中,张一白的表现再次证明多线叙事发展可以被用到更烂,而不是最烂。
就像1994年之后三段式允许被用到伪劣透顶,泛滥无穷。
没人知道其他一帮神经兮兮的人,到底在上海夜里散步避雨闷骚裸奔都是为啥,多余,根本就是多余。
不断产生一个念头:此类言语阻隔究竟带来什么,反而使这对男女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仅此而已?
而不是更为负责地连串起过往,唤醒其他可能共鸣的心灵。
迷失上海就一定是每个人都有一段邂逅才可以满足?
事到如今,这些不重要了,《夜。
上海》被打为烂片之后,没有人会去在意此类庸人自扰的问题。
恐怕作为编剧或者导演也没想明白过,带着青春浪漫爱情的影片,似乎不需要如此多的逻辑类推以及深刻意义,那,就称之为肤浅吧。
莫名其妙的配角,搞笑发展的副线,生硬设置的细节,刻意模仿的情绪,它们都是《夜。
上海》的弊病。
一个愤青的一生影响不了中日关系,几十分钟的夜景也决定不了上海的城市气质。
可能在很多人看来流光溢彩确实叫他们沉溺于虚假构造的爱情甜蜜,并以电影就是制造梦境为由,夸大着最长一夜里上海所能产生的各种意外相逢。
张一白唯一的正确是在方向性上,在现代上海题材里选择出租车女司机邂逅日本失意型男并点燃火花,恐怕远比《南京大屠杀》中掺杂中日人民友谊万岁来得安全,而行之有效,可惜方向正确并不带来结果正确,很庆幸看到很多人发自本能的厌恶这个片子。
就像张一白自己的好意劝告,就像南方都市报的善意提醒,为《夜。
上海》赶着半折早场已是仁慈义尽,用不着任何哀婉痛惜,什么国产电影月埋没,好莱坞横行霸市。
事实是,《夜。
上海》还有其他几个片子都做得挺烂的,用行动支持过不代表一定要为它说好话,相反,差距明摆着,叫人汗颜。
昨天上午,我订了黄昏时分的《夜·上海》的电影票。
下午临出门的时候,突然黑云压城,狂风大作。
我有些犹豫要不要回家,可是又实在不甘心在家里待上一整天,最后还是决定去了。
刚跳上出租车,雨就泼了下来。
《夜·上海》又是张一白的电影。
想想我看过的另两部张一白作品,《开往春天的地铁》和《好奇害死猫》,张一白还真的很喜欢在叙事结构上玩点新意,但是似乎每次他的新意都没有玩得太顺畅,反而为之所累。
不过虽然如此,这些尝试还是应该鼓励的,希望下次能够更好一些。
实际上张一白的强项是细节。
《夜·上海》的故事集中在上海一夜之间。
一个日本化妆师和他的团队,分别迷走在这个异乡城市,每一个人都在寻找爱和自己。
限定时间和限定空间中的多线故事,听起来的确有趣,可惜张一白的这个故事讲得不好。
除了主线之外,所有的支线都缺乏驱动力,几乎毫无情节可言,完全靠无聊的对白支撑,而且距离主线越远,这个毛病越大。
例如中国翻译和“Cotton Club”中的那两条线完全是不知所云。
这样的支线只让人觉得浪费时间,扰乱主线,让人根本不想回到这个线索上来。
对比一下《木兰花》《撞车》或者《通天塔》,《夜·上海》的问题是很明显的。
好在《夜·上海》中化妆师和的姐的那条主线还算动人。
上海的姐有一个心爱的修车工,却从来没有表白过。
这天夜里,她接到修车工的电话,却是对方要结婚了。
日本化妆师的女友是他的工作伙伴。
化妆师习惯了依赖这个女孩子,却从不说出自己的想法。
他们的爱渐渐逝去,而那个女孩也投入了别的年轻热情的追求者怀中。
这一个夜里,这个化妆师上了这个的姐的车。
这两个不会说爱的人,在冰冷的夜上海徘徊。
夜上海的扑朔迷离又如何及得上人心中的迷宫。
爱要如何才能说出口?
这两个孤独的人在彼此的身边寻觅。
张一白的细节依然出众,例如雨中的弄堂,或是车窗上的倒影,都让人回味。
不知是否出于巧合,表达沟通之难和孤独之苦的《夜·上海》和那部题材相似的《千里走单骑》都选择了日本。
或许这两个文字相似却又无法沟通的文化,正是这苦痛的绝佳象征。
《通天塔》的原声唱片中有一只曲子叫做“Only Love Can Conquer Hate”。
爱是否真的有那么强的能力?
写满了“你爱我吗?
我爱你”街道,明明在说,仅仅是说出爱,也是那么的难。
《夜·上海》的情节有些有趣的细节。
不知有多少人注意到,男主角水岛名字的发音和女主角林夕名字在日语中的发音是一样的。
这两个人相对在空中书写对方的名字,是一个很动情的段落。
赵薇这次的表演真的很让我钦佩。
即使是表现少女怀春中傻傻的那一面,也没有过去琼瑶剧的痕迹了。
而在这部电影中,她的情绪变化幅度颇大,赵薇的表演却很干净利落。
对比她早几年刚试图转型时拍的《绿茶》,进步真的非常巨大。
电影结束以后,我拍拍屁股走人,倒也方便,可是站在自动扶梯上升的时候,还是觉得有点落寞。
前些日子,和表妹在网上聊天的时候,我告诉她,我周末一个人去看了电影。
她说,你好勇敢。
我现在觉得,她说的很对。
IMDB得分6.7(36人投票),我打6分,http://likeyesterday.spaces.live.com
上海的夜景挺诱人的这不是什么对电影的评论每部电影都要有自己的主题去吸引人这个的主题 都市忙碌人 情感苦恼 我未有体验但故事的发生地 会对欣赏电影的人同样有诱惑两年前的电影 今天看到了想起16年前 高考报志愿 复旦大学 没有如愿16年间 去过5次上海再次 从电影上看到 夜上海 上海的夜淡淡愁 淡淡痛 淡淡涩 淡淡苦周日下午办公室里大麦茶香飘出来意犹未尽
我爱你 你爱我吗舍弃了问号.这样的话,只是表达,不需要回答.喜欢的人结婚了.新娘不是我.之前种种的小伎俩小心思瞬间变成嘲笑的凭证.还是会有不甘心.于是开了车到了婚纱店外面,里面的幸福的洁白刺到双眼灼痛,只能转身.于是在他家楼下打电话想要再见一面,说是祝福他,为纪念最后一个单身夜晚出来喝酒庆祝.最后还是放弃.因为窗口边那个男人的身影温暖,与我无关.于是冲进街边廉价的小店,买25元一管的口红,大红,朱红,紫红,一堆一堆,填满所有的口袋.于是和陌生的日本人学说:我爱你,你爱我吗一遍一遍,模仿完全陌生的语言腔调.于是拿了口红,用各色的红,在车窗,在宽阔的马路地面练习刚才的话,他用日文,我用中文.我们各怀心思却是默契无比.可惜,他不是他.没有一点关系.于是最后一次故技重施,猛烈的撞上电线杆后,打电话给他说,我撞车了,你可以来看看吗?他骑着车来了.熟练的修好破损的地方.我定定的看他,有风从破损的心脏穿过,那么疼痛,那样哀伤.他收起工具箱,跨上摩托.我冲口而出练习百遍的话,一定要告诉他.他楞了楞.我又重复.他眼神幽黯.我知道他懂了意义.他眼神清明,我知道我们唯一的结局.还是讨了最后的拥抱.我眼眶潮湿.我知道.以后,我们真的只能是,普通朋友了.再没有以后.我去了他的婚礼.那个陌生的日本人原来是顶级化妆师.那天,他把我变成了最好看的观礼客人.我是一个出租司机.他是修理工人.开飞机的一定是会爱上修飞机的.而开车的我错过修车的他.如果一开始就是好的,那么结局就是好的.反之亦然.PS:1 以上,看了《夜·上海》后的记录.老套的故事看到眼睛潮湿.2 心理活动纯属虚构.
两个无关紧要的人碰到了一切,说着乱七八糟的话,做着破坏市容卫生的事情。
还被雨浇成了落汤鸡。
这一切,都是我“点儿背”的时候做过和碰到过的事情。
但当出现在电影中的这一幕幕,却有点美丽的俏皮。
我不怕被砸死。
要不是我看半截实在受不了跑到外面去透气,我还不知道有这么多人堵在门口进不来,就为了看眼《夜·上海》。
要不是我来豆瓣,我还不知道这个片子居然有这么多三颗星星以上的评价。
情节很烂俗,直接套住《恋爱地图》中的桥段,没了新鲜,所有人物动作的出发点都那么不可信。
那些设置的笑料也显得牵强。
张一白也并没有拍出上海夜晚浮华洗练的感觉。
赵薇表演还不错,就是让故事毁了。
看到最后的大特写的来回剪接有些软色情的感觉。
整个电影就是一大MTV,内音乐煽的,故事煽的,我把拉锁拉到头儿,帽子戴上,仍然有鸡皮疙瘩从脚底蔓延到头顶然后交汇扩散。
这些就算了,你能忍受一个“著名”导演,对焦都是虚的吗?!
不近视的都被张导弄近视了。
《恋爱地图》中,张一白执导的一节还算中规中矩,到了《夜·上海》,简直是惨不忍睹,你不能想像这出自《开往春天的地铁》一个人之手。
张一白,回家自己浮自己一大白吧。
意外
看过点一下。
好烂,导演你不要拍电影了!
看的我要睡着了
最后她无声地问镜子,我爱你,你爱我吗。
温情就已经很好。有了日方的介入,中国的城市片才算有点味道。数处仍是败笔,但不影响大的感觉。赵薇的硬,@@的港台腔,夹杂着上海话,不和谐之美?好在主男女不错,老套也能讲出新意。结局YY一番,印象不错。配乐有意思。影影幢幢风姿绰约,契合了暗涌繁复的夜色。(最后,疑有城市宣传投资。但是都蠢
喜欢用口红写字那段
一颗星给那些期待着的奇遇
没看下去。。
本木雅弘在這里面要比葬儀師里有看點。趙薇真的不討厭...
一般,赵薇变丑了.
...
你真漂亮
搞笑的三个日本助理…林夕和水岛…还有那句你爱我吗?我爱你…有点小小的悲恸和感动
把泪水和爱情都丢在昨天,丢在昨天上海的夜里
赵薇 张一白 本木雅弘 很好, 可惜我是看碟的, 香港沒上沒辦法......
不喜欢赵薇的声音。太童味儿了。
做作.当观众是白痴呢.
后面的赵薇的妆~~~~~~~~吓人
不咸不淡。一杯白水下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