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白

Macbeth,麦克白2015,马克白(港/台)

主演:迈克尔·法斯宾德,玛丽昂·歌迪亚,帕迪·康斯戴恩,西恩·哈里斯,杰克·莱诺,伊丽莎白·德比齐,大卫·休里斯,大卫·海曼,罗斯·安德森,詹姆斯·迈克尔·兰金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法国,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5

《麦克白》剧照

麦克白 剧照 NO.1麦克白 剧照 NO.2麦克白 剧照 NO.3麦克白 剧照 NO.4麦克白 剧照 NO.5麦克白 剧照 NO.6麦克白 剧照 NO.13麦克白 剧照 NO.14麦克白 剧照 NO.15麦克白 剧照 NO.16麦克白 剧照 NO.17麦克白 剧照 NO.18麦克白 剧照 NO.19麦克白 剧照 NO.20

《麦克白》剧情介绍

麦克白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麦克白将军(迈克尔·法斯宾德 Michael Fassbender 饰)是苏格兰国王邓肯(大卫·休里斯 David Thewlis 饰)的表弟,在外抵御外敌平反谋乱,战功赫赫,某日归国途中,遇见了三个女巫,女巫预言麦克白将会加官进爵,此言令麦克白心中蠢蠢欲动。然而,最终将要继承王位的,却是班柯将军(帕迪·康斯戴恩 Paddy Considine 饰)的儿子。 在妻子(玛丽昂·歌迪亚 Marion Cotillard 饰)的怂恿之下,麦克白杀死了国王,登上了王座,为了保住王位和弑君的秘密,麦克白的双手沾满了鲜血,班柯将军、麦克德夫夫人(伊丽莎白·德比齐 Elizabeth Debicki 饰)和她的孩子均死在了麦克白的屠刀之下,而麦克白亦在疯狂的道路上渐行渐远。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我的另一面侯府夫人不好当油海先锋御天无常传抗日奇侠之鬼六子玛丽·雪莱的怪物尤妮的婚途廉政狙击第三种幸福附歌情缘误色我和我的父亲绝色狂花之龙迹神宫爱情生活第二季行尸之惧第八季美国恐怖故事第七季超人之死吾家有女艾芙琳庭外新马尼拉床伴逐个数刺刀英雄杀戮天眼社会性抹杀丈夫的5个方法第2季吉他兄弟一出大戏一代大商孟洛川米克与诡计潘多拉的秘密西虹市首富

《麦克白》长篇影评

 1 ) 旧文 |《麦克白》(2015):山之上,国有殇

  “殇”这个字,本意有二:其一是说未及成年、即告夭亡,其二则是特指为国而死、牺牲捐躯。

此二意自来没有混用的。

但在 2015 年版本的《麦克白》中,你却分明看得见二者殊途同归。

这么说不仅是指,在影片开始后不久,主人公便将一群“乳臭未干”的“娃娃兵”送上战场,并近乎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全军覆没;更是指这些男孩被有意识地拿来,与开场时麦克白不幸夭亡的稚子等量齐观:如出一辙的葬礼、似曾相识的哀悼,在电影开始后不到十五分钟内重复上演……这些有意为之的主题再现,当然不能不引起观影者的注意。

而在我看来,正是这些在战争中过早死去、因而恰可以“殇”命名的孩童,让该版《麦克白》在展现出沉郁苍凉、气象磅礴的美学风格之外,又为这部创作于四百年前的阴暗原著,注入了一抹源自当下的殷红血色和暗含锋芒的现实讽喻,从而使影片成了我心中莎剧改编电影的又一成功范例。

  不客气地说,“莎士比亚”这个名字就像一道诅咒,绝对足以使“文学经典VS电影改编”这片本已局势复杂的战场,瞬间陷入剑拔弩张的紧张境地:文字与影像、戏剧与电影、古典与现代、精英与通俗,还有所谓的“原意”与“新意”,这些“纠缠的夙孽”在这一刻悉数复活。

对此,各家从来也是各执一词、莫衷一是。

相比之下,改编者能否在保留一分字面诗意的同时,见前人之所未见,言前人之所未言,进而开掘出作品在当下语境中的阐释空间与生命活力,则无疑是我个人最看重的质素。

倘若具体到《麦克白》,那么在见识了那么多对性格与命运的沉思、对王权与情欲的检点、对苏格兰历史与詹姆士时代的考据,甚至穿越时代与文化界限的演绎后,2015年的这一版又将作出怎样的开拓?

——这一回,评论家和导演倒是口径一致,一再表示本片最大的创见,便是引入现代心理学的视角,将麦克白诠释为一名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受害者,从而深化了对悲剧主人公的体认和理解。

  但是,在阅片完毕后,我对这一流传甚广的说法却感到几分意犹未尽。

历史地来看,以 PTSD 这一现代知识,为麦克白深邃晦暗的内心戏码提供某种学理上的支撑,这无疑延续了莎剧研究中精神分析一派的传统。

然而,考虑到俄狄浦斯情结业已成为了某种大众神话式的陈词滥调,我们是否也应意识到,一种理论(尤其经典理论)在开启一方天地的同时,也极有可能造成一种新的遮蔽?

更关键的是,在看似科学、理性、客观的表象之下, PTSD之成为流行语汇或通俗常识,不正联系着一个远为深刻的反恐(战争)语境?

故此,当我们选择大谈PTSD时,实质上同时回避了对哪些话题的谈论,未始不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

那么同理,当法斯宾德版的麦克白被轻易贴上了一个 PTSD患者的标签之时,是否有什么东西,为我们视而不见?

  以我之见,“殇”之一线在片中的一以贯之,实际上异常清晰地指点着麦克白的心理症结:那可不是什么普通士兵(如从阿富汗归来的美国大兵)的战后创伤,而分明是一份亲手将年轻的无辜生命打造成战争兵器的负罪之感。

想想那位被麦克白亲自“武装”、并自此“阴魂不散”的少年兵士吧!

——在高度风格化的慢镜之下,他被麦克白从地上拽起、推向前方,继而惨遭割喉的一组画面,精准地对位于战场上女巫的初现。

接下来,导演更别出心裁地让以下独白,在主人公收葬他(们)时幽然而起:“这种神奇的启示不会是凶兆,可是也不像是吉兆……假如它是吉兆,为什么那句话会在我脑中引起可怖的印象,使我毛发悚然,使我的心全然失去常态,卜卜地跳个不住呢?

”——这难道不足以表明,在内心深处,业已获封考特领主的麦克白,深知此刻的地位与尊荣,无不来自脚下儿男的英年横死?

恐惧不安,其来有自!

  故此,麦克白必然要以葬礼安抚阵亡。

所谓“国殇”,其实质便是以国家之名为杀戮赋义,将厉鬼收编为英灵,把暴毙点化成崇高。

然而,直视过深渊的麦克白毕竟知道,一场仪式并不能将罪行真正埋葬;后者如一片断刃嵌在骨中,于弑君之夜潜回营帐。

在此,导演安排少年士兵的亡魂递上(回赠?

)凶器,不能不说是洞悉了人性的幽微——杀人者的焦虑,只有在又一次的杀人中才能释放;“无名之罪”的焦灼,唯有在“谋朝篡位”的罪名下才可暂得安息。

当僭主向女巫乞灵,群鬼中又是同一亡魂叫他顽强、残忍;因凡母所生,皆难害其身。

彼时,麦克白与其说如蒙大赦,毋宁说如见至亲,一副“还是你对我好”的表情,又怎会料到那预言中的圈套?

……直到真相大白,“愿那告诉我这样的话的舌头永受咒诅”,镜头才又一次打回少年冷酷的脸庞——原来一切引诱怂恿,都只是鬼魂复仇的伎俩;所有诓骗教唆,不过是为血债血偿!

所有踩着白骨的居高位者都该记着:  We but teach bloody instructions, which, being taught, return to plague the inventor!

  从这个角度出发,或许就能解释何以原作中的经典段落——麦克白弑君后的疯狂呓语,在片中竟被大幅度删减:照影片的推演,弑君其实远非“原罪”,反倒成了“原罪”的延续,甚至只是某种转喻而已。

同样的,歌蒂亚版的麦克白夫人不洗手(这或许会叫许多观众失望),改擦凶器。

但考虑到那是少年亡灵的回赠,那么她想拭去的究竟是哪桩罪行,就不免引人深思。

  不过,倘或回到“殇”的视点,那么更有趣的区别或许是,彼时的麦克白夫人虽精神恍惚,却并非原剧所写的梦游;相反,她亦真亦幻地回到当初那座小礼拜堂内(在本片中,几乎所有有关麦克白夫人的场景都笼罩着浓厚的宗教气息与神秘色彩),对空无中“想象出来的孩子”(导演语)忏悔落泪。

如果说在莎士比亚笔下,梦游、洗手的情节,构成了对前情中那一句“一点点的水就可以替我们泯除痕迹,不是很容易的事吗”的回应;那么 2015 版电影中的这番情节,所指涉的自然是她此前对恶灵的召唤:“来,注视着人类恶念的魔鬼们!

解除我的女性的柔弱,用最凶恶的残忍自顶至踵贯注在我的全身……进入我的妇人的胸中,把我的乳水当作胆汁吧!

”当然还有那句令其夫自愧不如的狂言:“我曾经哺乳过婴孩,知道一个母亲是怎样怜爱那吮吸她乳汁的子女;可是我会在它看着我的脸微笑的时候,从它的柔软的嫩嘴里摘下我的乳头,把它的脑袋砸碎……”无疑,在导演眼中,丧子(“殇”的另一种形式)构成了麦克白夫人残忍的源头——虽然这未必就是本片的独创,2006年萨姆沃辛顿主演的时装版电影《麦克白》便已作如此演绎;但 2015 版的亮点在于,它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这份残忍的“底线”,那是麦克杜夫的孩子被活活烧死的时刻——歌蒂亚的泪水说明了一切,所以她当然要向一个孩子忏悔,因为只有这些被无辜残害的年幼生命,才有资格审判。

  当那片乱云飞渡、鬼祟出没的高地化为一片火海,这部黑暗、阴惨,甚至连名字也因暴戾不祥而为人讳之不及的“苏格兰剧”,终于落下了其沉重的幕掩;然而,那却并不意味着悲剧的结束——君不见,先王的儿子马尔康,与班柯的儿子弗里恩斯,这两个曾从麦克白手中奇迹般地逃出生天的孩子,业已举起了父辈的宝剑,并一头扎进那片曾吞噬过万千儿郎的血雾之中!

——看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了2012年 BBC专题片《揭秘莎士比亚》中,杰瑞米艾恩斯在解说《亨利四世》与《亨利五世》时,脚下那片十字架林立的一战阵亡者墓园;想起了2014年在京上演的话剧《麦克白后传(原名“邓西嫩”)》中,那显然是来自阿富汗或伊拉克战争的幢幢阴影……或许,这才是 2015 版的《麦克白》所试图告诉我们的:  依然有无数的孩子,在被一次次人为地卷入战争的漩涡与死亡的深渊。

比起历史上的什么英雄豪强之登高跌重、王侯将相之身死人手,那难道不是,更大的悲剧?

 2 ) 有感

我想换一个角度思考,如果《麦克白》的主人公并不是弑君夺权的麦克白,而是为苏格兰人民铲除暴君的Macduff,那就是一出皆大欢喜、拥有完美结局的戏剧。

或许它就不会再是莎士比亚笔下动魄人心、惊艳百年的四大悲剧之一。

它存在的意义就仅仅是“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了,或许会淹没在百年岁月里,成为“完美而无趣”的范本。

这是一出伟大的悲剧,以至于我不能用正义的眼光审视和批判麦克白做出的暴行。

如果你带入麦克白的内心世界,用他的眼光去看待自身伟大的功绩、去怜悯这个老国王带领下的满目疮痍的国度,用他的耳朵去听三女巫近似恶魔低语一样的蛊惑、夫人理智近乎残忍的劝说、邓肯国王毫无保留的青睐赏识,我想你也会动摇的。

人的欲望需要极度的释放,可同时又被理性和道德的绳索牵制,悲剧也许在此时就暗埋了。

“这是什么手!

啊!

它们要挖出我的眼睛。

大洋里所有的水,能够洗净我手上的血迹吗?

不,恐怕我这一手的血,倒要把一碧无垠的海水染成一片殷红呢”当麦克白被欲望折磨,跌入深渊时,他就无法再得到雄心壮志所带来的满足与快乐了,取而代之的是非正义的野心给他带来的惶恐不安。

他强烈的野心和熊熊燃烧的生命力使他变成了一个英雄,也将他推入不可挽回的深渊。

”美即是丑,丑即是美。

”所以我们无法判定麦克白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坏人,他内心里,善与恶的种子是交织生长的,既然善能结果,恶又何尝不能?

三女巫是命运的象征,它许诺麦克白走向荣誉巅峰,又暗示这会是一场悲剧,命运无常,大抵如此。

 3 ) 一个奇异而华丽的梦境

一端到底的极致讲究,简单却大气的精致画面和构图,让全片湿雾流动水气迷漫的苏格兰壮阔自然风光显现出古典史诗的气质。

莎翁原著的长句典雅台词,加演员静中暴发出的以面部表情和精神状态为特写的细致演绎,使整部影片在格调上自我孤立。

只是用慢镜和混剪加灰蒙蒙的气氛制造的意识流太风格化。

太意识流了。

全片是弥漫在整个画面上半部分的湿雾,加之结尾那长达十几分钟的血红的火天,还有那神出鬼没又喃喃自语的三个女巫,再加男主动辄与自己灵魂对话的神癫状态,使影片笼罩在一种诡异又神秘的氛围中。

没看过原著,不知原著的气氛几何。

但也觉得影片的场景和这种气氛很协调,有一种莫名的优雅。

就改编的剧本来看,是一个因一个预言成功又因之毁灭的故事。

很形象,很深刻。

有许多人有做坏事的想法,冲动,和鲁莽,但却因为自身的胆怯和懦弱无法承受做过之后灵魂的谴责。

于是终致疯癫。

如果这样的人叫麦克白,有许多的麦克白呢。

虽然本片过度的风格化,因这种突出的风格化有点曲高和寡,甚至过犹不及。

但却也因此有一个以一贯之的特色。

而且是一种优雅的特色。

虽然风格不等于创新。

但风格优于庸众。

而在呈现古典英剧的气质上,不如以前看的一些老电影更地道。

似乎还缺少点什么。

似乎是生活的火热色彩。

也说不清楚。

整体像一个奇异而华丽的梦境。

 4 ) 看完<麦克白> 忽然就看懂了点电影

<图片1>涂鸦.法鲨.麦克白的大脸读了这么多年书都忘的差不多了,感觉现在自己就是个文盲啊......我先给自己补补课.关于<麦克白>的背景知识,有文化的朋友请跳过.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姆雷特> <奥赛罗> <李尔王> <麦克白>没有<罗密欧与朱丽叶>莎士比亚写这些伟大的戏剧,都是公元1600年左右.那个时候的欧洲正处于文艺复兴的末期,文艺复兴大家都知道,是人们对于世界,对于自己的一次重新开发.当时的人们对宗教控制,神话故事已经感到厌倦,精神上处于十分空虚和饥渴的状态.当时天文学发布了日心说理论,让宗教的基石出现了一个大的裂缝."宗教并非全知全能的,世界还有很多未知需要探索".于是各个领域都开始质疑宗教,开始钻研挖掘,科学\艺术的方方面面都了焕发蓬勃的生命力,各种新的理论被发现,各种大师级人物组团出现,为现代世界的发展打下了各种精神基础.<图片2>当时的诗歌啊,绘画啊,音乐啊,戏剧啊都开始围绕着人们自身创作.注重人的价值,挖掘人性成了艺术家乐此不疲的任务.所以人的各种欲望成了关注的焦点.英国属于参与到文艺复兴比较晚一点的国家,但是一点没耽误创造辉煌."戏剧之王"莎士比亚就在这个思想潮流中,创作了全人类的文学宝藏.打造了世界知名的文学品牌.<图片3>回到<麦克白>莎翁四大悲剧都有各自内在的深刻含义,人欲和命运交织,然后发生了不可控的结局.<麦克白>主要讲一个英雄式的人物,在野心和欲望的控制下,在命运的捉弄里,逐步走向毁灭的故事.麦克白在战场上保卫国家,立下赫赫战功,国王也仰仗着他的力量才能稳坐王位,身边的人都在吹捧他的功劳,于是麦克白就想"为什么不推翻你,老子自己当国王?"他和媳妇一商量,就这么动手了.可是麦克白靠谋杀上位之后,就很担心别人也会这么把自己干掉,所以整天提心吊胆,失眠多梦,出现幻觉.为了让自己安宁,他杀掉了自己正直的朋友.朋友都杀了,那对其他有嫌疑的人更是痛下杀手,整个国家都笼罩在恐怖中,反而越来越多的人想杀他.最后媳妇也疯了死了,该发生的悲剧还是发生了.<图片4>这个故事里,莎翁巧妙的把命运具象化成三个女巫,增加了很多戏剧化的浪漫成分,感觉像是女巫怂恿麦克白去做这些事,"这都是命"其实这是麦克白自己的选择.命运的诱惑只是一个外在因素,真正让惨剧发生的,还是内心的野心和欲望.这种经典戏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怎么改也改不过"戏剧之王"的剧情设定,所以电影在剧本上注定不会出彩,那不如就在形式上提高再提高.这也是导演的策略.所以电影的画面和配音美不胜收,人物造型也非常精致.最大的特点是场景非常简单:大雾弥漫的田野和阴冷压抑的孤城.田野大雾弥漫,就像看不清未来的命运,孤城则象征着麦克白一点点走向孤立,专制,暴戾.<图片5><图片6>突然放慢的镜头,人物面部表情的大特写.都在强调这种戏剧化的美感.被欲望胁迫之后的无助,恐慌.色调也是大起大落,每一帧都能截图当桌面.通过这种极端的手段,让故事在现实和梦境里来回穿梭.<图片7>[看片感悟]电影是用音画形式创作的艺术作品,通过演绎故事,通过本身的[美]和创造出的[真实]来给观众造梦.把电影之后的思考带入到观众的心里.<麦克白>本身已经是个伟大的故事,但是让观众感知到伟大,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出色的拍摄方法,需要出色的演员来表演,需要音乐光影的配合,需要很多努力和极具巧思设计,来把观众带入到[虚构的真实]里面通过近距离的体验人的毁灭或者特殊经历,来感悟到某些生命的信息.这种感悟是非常私人的.深度和广度有可能差异相当大.可能小A感受到法鲨留胡子太显老了.可能小B感受到莎翁的剧这么拍是焕发了新的生命.可能小C感受到人和命运的抗争啊,欲望啊,内心的挣扎啊^那些看完电影似懂非懂去找影评的人(比如我),就属于想确认自我认知的水平.看到更透彻的解读.电影是手段,是一种造梦来传递信息的方式.就像艺术作品本身可能是石头,是金属,是木头,(电影是光影音画),但作品背后蕴藏了一些无可说不能说,只能感知,并且具有广泛共鸣的东西.我们评价一部电影的好坏,是要去看它能否成功的把"隐藏的内容"透过屏幕传递给观众.深深的触动到观众的心.好的剧本,好的演员,好的导演,好的配乐,都决定了信息传递的顺畅程度.常常有些电影,我们看完了会很久陷入电影里,走不出来.其实就是电影这种艺术,深切的和你的内在进行了交流.(演技太烂,导演太菜就会给人单纯的"看戏"的感觉)拍电影有什么意义?看电影有什么意义?电影就是梦,是一种私人的,广泛的,神秘的体验.我们在活着的过程里,和外部发生交流,发生联系,然后反向体验自己的生命.也许活着的意义.不是生命本身,而是只有活着,才有机会让生命在更深\更广的层面去和世界交流,去联系.<图片8>后送大家一句话:你是什么,你就在电影里看到什么.我们只能创造和我们能力一致的东西就酱.还写了几篇别的电影挖掘:欢迎来瞅瞅https://www.douban.com/people/seayo/reviews

 5 ) 麦克白的宿命

1. 讨论自由意志(freewill)和决定论(determinism & soft determinism): 女巫的预言是命运的昭示,尽管麦克白最初不想杀掉邓肯国王,但他的妻子还是在命运的怂恿之下不断放大了他内心疯狂的欲望,最终导致行为的发生。

妻子在教堂中的独白显示她已经成为了命运的傀儡和工具。

但是,麦克白的命运到底是注定的还是他自己的行为导致的(01:23:00 “没人能威胁我们为什么还要再去杀人?

这不正是走向了命运设下的陷阱?

”)电影开篇就是麦克白孩子的葬礼,这一段是原著当中没有的情节,展现了一开始麦克白夫妇的人性(humanize them),也和后面屠杀麦克德夫一家妻儿的场景做了对比。

麦克白从一开始害怕杀害了邓肯国王,到最后已经变得麻木疯癫,展现心态变化的同时也似乎意味着自由意志的丧失和宿命的降临。

麦克白相信宿命的论断,可以从他犹豫到果决甚至疯掉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在他对自己的生死不在乎,肆无忌惮地砍杀,因为他知道”no one born of a woman will be able to harm him”。

因此我们可以倒推回去,即麦克白已经完全相信宿命论,放弃了自己的自由意志,这体现在他断定自己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道德责任(moral responsibility)这一点,因为这一切都是命运的错,与他无关。

2. 反思: 预言是否都实现了?

通过叙事(女巫的预言和故事发展)以及场面调度(结尾两人执剑从反方向像夕阳跑去)来昭示电影结束之后的故事。

但是关于预言实现的部分,个人认为《麦克白的悲剧》表现得更胜一筹。

另外,电影中对于经典的“Tomorrow”这句台词没有过多地突出。

 6 ) my loyal lord

Ay,my good lord.可是那个时候就是城堡呀,就是城墙呀,就是铠甲呀,就是争夺呀,就是要战斗,就是要厮杀,穿上你的战袍,骑上你的马,血迹斑斑在雾气厚重又缭绕的山间束起你的裤脚,拉扯你的长袍,还有风在吹。

画面很辽阔很深远,my lord,看看你都干了些什么。

hail,king of scotland.刀光剑影,黄土漫漫,广袤无垠下尘土飞扬,天空艳红色。

 7 ) 浅浅吐槽,请导演放过《麦克白》

我不知道导演是什么人,但我知道他一定不是莎翁的粉丝。

这部电影从头到尾,导演夹带私货不要太明显,完全就是借了个《麦克白》的壳子,剧情,剧情没讲好;莎翁的悲剧性和艺术性啥都没看到。

你只能看到导演在不停不停地搞光影啦摄影啦色彩结构啦,乍一看,哇,好艺术啊!

这见鬼的艺术和莎翁有半毛钱关系?

甚至为了这见鬼的“艺术”,原著台词大幅砍掉,不仅砍台词,还砍剧情,砍人物,甚至还有嫁接的,把后面的剧情台词提前挪到前面来,后面干脆就开天窗,不演了,啥也不演了。

导演你是觉得自己比莎翁更了不起是吗?

你到底在干嘛?

你在搞什么乾坤大挪移?

搞原著算了,改编嘛,哪个改编不搞原著,非得显得自己是认真干了活的,不搞点事情都不叫改编。

你要是改编得好,我无法可说。

可是你在搞什么呀?!

我不仅看了原著,还看了另外两版话剧,和一版歌剧,加上这部影版,我看了得有四个版本的改编。

这四个改编中,电影表现得是最枯燥的!

诡异阴森,完全丧失可看性。

苦大仇深非常严肃(男主甚至让我觉得变态)。

别扯什么光影艺术了,电影最重要的目的是表达,是讲故事,你表达了个屁,你就是难看!

难看得要死,故事讲得稀巴烂,国王去爵士家里做客,好家伙,住帐篷。

我还以为剧组就这么穷呢,结果后来居然是有宫殿的。

好嘛您,国王住宫殿,爵士睡帐篷,谁不反?

原著里有睡帐篷吗?

导演你就为了拍荒原,你强行让一个皇亲国戚睡帐篷?

真就追求所谓的美感,是一点逻辑都不讲呗!

我甚至觉得现在的评分都太高了,有多少人是为了莎翁才给的这么高的分啊,可是你们真的误会了,莎翁的戏不枯燥!

真正枯燥的是这部电影啊!

这导演之前的作品我瞄了两眼,全是低分。

这部能有这么高的分,真是托的莎翁,关键他还把莎翁的作品改编得面目全非。

台词,台词砍了;人物,人物砍了;剧情,剧情砍了。

原著的光辉是一点没沾,全都是自己的私货。

浪费演员!

对,我忘记讲演员了。

影版的夫人感觉上蛮贴近原著的,冷静狠辣。

但是我也挺讨厌的,哪来这么多亲密戏,宫殿那场给我看吐了,我就是在那里觉得男主变态的,像个毒蛇似的,黏腻冰冷恶心。

最后,我要说,导演我一生黑。

 8 ) 尽鬼诏之言,极蛊征之悲

——分析电影《麦克白》与《蜘蛛巢城》同讲述的莎翁悲剧或许很多人看到这新版《麦克白》想到的通常都是“老故事,还想玩出什么新花样?

” 确实,莎翁的《麦克白》在电影和戏剧舞台上都已经上演过不知多少次,这部最新的《麦克白》没有将情节和语言大过变动,没有穿许多戏剧版本中的苏格兰裙,没有像黑泽明那样把莎剧拍出异域风情……如果要说它的进步,便一定是在摄影上了( •̀∀•́ )镜头运用的大气十足,真正的将幕帘布前的莎剧搬到了大银幕跟前,废话不说,上图一睹<图片1><图片2>开头的战争场面影调阴沉,暗淡,雪峰高原之上更添几分雄壮的历史史诗感,添加婴孩葬礼的部分更渲染麦克白的内心压抑,为之后他对班柯父子的嫉妒作了铺垫。

女巫直接混在了杂乱的士兵中,显得突兀而有了不真实的虚幻感。

麦克白的悲剧有其复杂性,可分为荣耀,逆转,孤立,血腥的麦克白几个层次部分。

莎剧中通过着重表现麦克白的内心冲突去着力揭示人物灵魂中的善与恶。

而促成麦克白变化的一个重要人物便是麦克白夫人——一个莎剧中经典的蛇蝎野心女形象。

<图片4>当电影中展现麦克白夫人“激励”他丈夫篡权时,镜头前景为麦克白夫妇大面积为阴影的脸,后景则为燃烧的熊熊烛焰🔥,仿佛预示着两人心中如火般的野心和急火攻心的私欲。

杀邓肯的片段中,麦克白身后有许多摇曳着的蜡烛,不知为何让我不由想到了《英雄》里无名与秦王之间的一排排蜡烛,蜡焰如心,心不静,烛焰则摇曳不定,此时的麦克白内心也一定是心念杂乱的。

在麦克白夫人的独白中进行了简单的声画对位,他按照她说的做了……过程中仍闪回出现许多心理蒙太奇:战争镜头的回忆(高低速摄影的剪辑,黑暗的转场,马蹬前蹄的暗喻……)最后的一战色彩瑰丽而凝重<图片5>

仍是一波一波的逆光剪影(美美哒👍)看到用浓雾来渲染气氛的不觉就想到《蜘蛛巢城》

当年的画质虽然很渣,但是营造出雾的感觉来又增添了些东方氤氲美,体现迷幻,不祥。

同样在麦克白夫妇二人共谋野心时,《蜘蛛巢城》里是这样的

三船的表演一直具有能面“平太面”的威严感而山田五十铃则显得更淡定而端庄,更符合淡定心机婊的特点😌。

而我自己感觉《蜘蛛巢城》在戏剧性处理上更有料一点,比如班柯鬼魂出现在宴会上的片段,新版《麦克白》表现得并不是太另观众惊讶(难道是暗色影调的原因让我一开始并没发现班柯的鬼魂跑到了麦克白的位子上,反而经常因为画面太暗而从我的平板屏幕上看到我自己的脸╭(°A°`)╮还是几个配角演员长得比较像——这仅仅是我自己想法,表介意😁)下面看一下《蜘蛛巢城》里这个画面就能知道有多……吓人

三木(班柯)鬼魂是随着拉镜头突然出现在观众眼里的,之前从三船的表演中便能发现那种一触即发的恐惧感。

如同看恐怖片先从被害者眼神里发现异样然后镜头一拉……女孩子们可以闭上眼睛了😜连麦克白夫人最后的发疯,《蜘蛛巢城》中都表现得极其传神,不是空洞的念独白,而是麦克白夫人像中了魔怔一样不停地洗手,山田脸上也出现了日本能面“曲见面”的脸谱,显得外表狰狞内心坠落而扭曲

最后麦克白的死,黑泽先生也设计得别具一格,找来有名的神箭手进行真射,演员真实表演被群箭射击的场面(为了电影拼命啊),麦克白最后的挣扎和绝望感更是让人深感无力回天。

最后再说回来《麦克白》是莎剧中悲剧环境最为阴沉的一部,莎翁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想象,创造并描绘了女巫,鬼魂,幻想,梦游等超现实形象,来突出紧张阴暗的气氛,反应人物心理真实。

如同女巫所说的名言“美即丑恶丑即美”,既写出了一个美丑颠倒的时代,又写出了美向丑转化的悲剧性,这也是一个历史的悲剧之歌。

尽鬼诏之言,极蛊征之悲!

注:转载需经作者本人同意。

 9 ) 《麦克白》以不义开始的事情,必须用罪恶巩固

《麦克白》书籍节奏很快,快到后来只用几句话佐证麦克白的暴政,甚至都没表大家发现原来麦克白是凶手时的场景,又潦草的交代了麦克白夫人的死因……所以,很多剧情要靠脑补,投入的感情要快速转换。

要配合观看舞台剧和电影,弥补了这种缺憾,感受才能更深刻。

推荐伦敦阿尔梅达剧院拍的戏剧,将书中未描写的情节连接清晰。

有些场景设置特别精妙了,只能有现代夸奖界最高标准词语“wo ca”来评价。

《麦克白》电影拍的太好看了。

让一副完美的骨架填上了血肉,看的即心痛又感动。

麦克白在杀掉老国王那一刻,他之前的英勇和好名声都被一笔抹掉,所有的亲朋好友都离他而去。

麦克白知道会是结果,但他被利欲和恐惧推着走,已经没有选择的余地。

内心的野兽被唤醒的那一刻,你就不再是你自己了。

书里最后没有表班柯儿子当上皇帝的剧情,但根据书上这一句,-可是帮助他们杀人行凶的党羽,我们必须一一搜捕,处以极刑;我推测,这又是另一段忠良变残暴的故事。

电视剧也是按这个思路把这一段补上了。

因为历史在不断轮回嘛!-迟早总要死的总要有听到这个噩耗的一天我们所有的昨天,不过替傻子们照亮了到死亡的土壤中去的路

 10 ) What’s Love?

Love is to deny the world and confirm everything at the same time。

How can it be?

How can you love me so much?

I know you are afraid of the world,so am I。

So I love you too.==========================================================================

《麦克白》短评

你一惊一乍的,把事情都搞砸了!

3分钟前
  • 水泥脑袋
  • 较差

这镜头这调色这氛围营造的,给跪了!马里昂和法鲨的演技都是碾压级别的,太赞!

5分钟前
  • 道臣岚
  • 力荐

文言文,超难懂的英语。莎翁的语言,极慢的叙事,苍凉大气的摄影,最后血红的天空,逐步描绘了麦克白的悲剧命运。法鲨和马良两人表演都很赞,法鲨出演了最性感的一版麦克白,从水里走出来那身材...马良继续控场,英音无压力。很特别的一部电影,并没有讨好观众。

8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应该是电影而不是戏剧不是吗,感觉这个片子并没有找到很好的平衡点。最大的优点是画面真的美哭了,以及法鲨神来之笔的一行泪。

12分钟前
  • 恶客_R(嗑挑版)
  • 还行

7.5,昏黄的战场和结尾的血色真加分,大气的摄影加磅礴的配乐看得真让人震撼。大段独白,全是莎翁剧里面直接拿来用,真的太吃演员的演技,歌迪亚演的真是太好了,一个法国人英语说成这样太让人佩服了,四星半,偏爱系

14分钟前
  • мая
  • 推荐

台词上高还原原著,视听上极力鲜明个人风格,表演上两位主角都奉献了各自的巅峰水准,各方面都无懈可击,应该是今后几年莎翁戏剧改编的标杆之作了。PS,如果因为受不了晦涩难懂的台词而放弃此片,那真是太遗憾了。

16分钟前
  • 洛风城
  • 推荐

还不如王的盛宴呢。。噩梦。。噩梦。。。。

18分钟前
  • 独自退场
  • 较差

有外景的莎剧 。摄影很美,但是太沉闷了。

23分钟前
  • 拔刀诀
  • 还行

#SIFF2016# 编剧太着急啊,把弑君和复仇写了就完事了?中间太潦草。

25分钟前
  • Lies of Lies
  • 较差

我就想知道 那些给四五星 评论的头头是道的人 台词到底听懂了多少 一步连台词都听不懂的好电影 也是煎熬 画面再美 抵不过语言的鸿沟-_-#

26分钟前
  • 浅 川
  • 较差

好喜欢法鲨扑倒在玛丽昂歌迪亚怀里痛哭和最后那一幕血舞狂沙的战争场面。事实上台词太吊书袋口音又重满场人大部分精力都放在精美的画面和配乐了。

27分钟前
  • 豆瓣浅度用户
  • 推荐

什么鬼,居然把《洗洗睡吧》拍成了电影。

31分钟前
  • 寒狐居士
  • 还行

只能说莎翁的剧太难改编成电影,绝美实验的视觉效果,法鲨马良的精彩表演,以及结尾宿命般的升华,依然无法拯救晦涩深奥的台词,突兀的人物变化,以及大量冗长乏味的独白。第一次在影院感到如此昏昏欲睡,难以为继。

35分钟前
  • ballsirius
  • 较差

既无戏剧的形式感,也无电影的代入感,很尴尬,很无趣。浪费了好演员。

36分钟前
  • 虾球二宝
  • 较差

生命里面无美酒,死亡之地有珍馐,漫天的火星飞絮里,麦克白被女巫的咒诅掏了空,跪败给染血的双手和暴虐的心魔。若是不怕,怎会引燃炼狱的火场;若是怕了,又何以于王座上叹息命数已够。清洗不净弑君的血手扼住自己咽喉,疯魔的英雄在波澜壮阔的既定命运里垂首。蓦然回首,苏格兰的天空已被血光染透。

41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引发命运的预言不是预言,是谗言

42分钟前
  • 蒼間
  • 还行

论讲人性,莎翁从来都能创造足够的话题和空间;论拍摄技巧和风格,确实非常有个性,虽然没戳在观众的点上;论台本,非英语国家群众看起来确实非常痛苦,从头到尾,看汉语我都没几句是看懂了的更别提英语

47分钟前
  • 好大一张饼
  • 还行

大银幕刷还是很酸爽的。所以歪果仁看聂隐娘就是这感觉吗…

49分钟前
  • 唐小万
  • 推荐

出色的摄影和配乐在调动情绪方面没话说,悲恸一波波袭来,但莎式台词还是会让节奏比较慢。总之你会被感染,但似乎没有什么出彩,有点儿像BBC《空皇冠》系列。

52分钟前
  • 我是豆瓣酱
  • 还行

一部比较成功的改编,画面、色彩、场面调度大气磅礴,充满史诗感,又与戏剧特点很好的结合起来,法鲨在这部里演的比《乔布斯》好太多,但是,还是认为歌迪亚演的更出彩。另,浓重的苏格兰口音以及古英文如果不看字幕真的很难看懂(可能就像外国人看聂隐娘的感觉吧...)

54分钟前
  • 柯里昂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