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口气看了六集。
几乎没有快进。
但是开了弹幕的感受就是,这女主角好现实啊,好物质啊,等等诸如此类。
没错女主是有物质追求,她想要一个名牌包包,不想过那种一眼就能望到头的生活,她上进,她努力(当然也有金手指)。
但那个包不仅仅只是一个包,在我眼里它不仅是陈可依的欲望,也是很多人都欲望。
只不过也许有些人的欲望是包,有些人是车,有些人的是手机,不同的人不同的欲望。
区别就在于,陈可依她得到了。
但得到之后她没有停止,她知道自己想要的还有更多。
不要说陈可依如此,大部分都人都是如此。
只不过陈可依的努力和运气不是一般人能比。
所以当这样的人设出现,很多都接受不了。
因为既现实又不现实。
不说其他人,如果我能有陈可依这样的资本,兴许我会比她过得更挥霍。
但可惜我不是她,也成为不了她。
不过,我与她还是有些相似的经历。
我认识一个叫王佳佳的女孩。
而且相信也不只有我一个。
我高中就有一个同学,她能轻描淡写跟我讲述她的第一次,也能随意在酒吧里呼朋唤友。
她之前也不是王佳佳,但后来她却变成了王佳佳。
还记得陈可依因为无家可归而在冬天的马路边上啃了一颗玉米哭起来的样子,让我想起毕业后工作的第一年。
那次由于加班导致末班车没有了,打的回去的费用要抵上近乎半天都工资。
我看着寂静的道路,心里突然感觉委屈,也如陈可依般坐在马路边上哭了起来。
有时候明明只是屁大点事却偏偏能击垮自己的心理防线。
在北京投了不知道多少简历,从一开始的信心满满到最后的无奈屈就的陈可依。
也是几年前的我。
可惜我究竟不是陈可依,我接受了这样平凡的人生,接受了朝九晚五固定工资固定工作的生活。
我也曾经挣扎努力过,但现实实在太艰难,于是我放弃了。
而且也意识到,也许自己所追求的生活也不一定适合我。
只是因为年轻,所以不甘心如此的生活。
职场如战场,虽说没有剧里那样的激烈。
但实际也有人表面客套背地却光明正大的说着某个人的坏话。
甚至也有人把自己犯的错强加到你身上。
但,只能忍。
因为这是生活,这是现实。
不能掀桌而起,不能潇洒的递上辞职信。
因为下一个地方依旧如此。
至于陈可依的感情生活。
她从始至终都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既然道不同那就不相为谋。
可能大家都能接受一个男人叫陈可依,但是接受不了一个女人叫陈可依吧。
男人赚钱,买车,买房,车载美女,人生赢家。
女人赚钱,买包,买车,成就自己。
她肯定是傍大款了吧,听说她家里本来就不错,听说她男朋友很有钱……大抵就是如此吧。
我们不能靠天,不能靠地,不能靠别人,一个最成功人士,永远是给别人带来改变,一个最成功的人存在是让别人感到幸福。
这是格力电器掌门人董明珠女士,在2016年在南京发表的一次演讲《格力甚至曾几乎死去》其中的一段话。
“成功”、“改变”、“幸福”都是能够让人振奋的字眼,尤其配上众人皆知女企业家的身份,让这份振奋的情绪更加印证了人的发展需要努力就会完满,这成了一种社会人或者说都市人发展的要义。
1990年,36的董明珠从格力电器基层做起,开启职场之路,2008年,25岁的陈可从四川来到北京,她渴望成功,当她面试第一份工作时被问到为何来北京,她会说“为了梦想”,这是陈可的理由,也是北京在她的认知里会给她带来的东西,即便这种认知在面试官的脸上显露出像是会心一笑,又像是嗤之以鼻的表情。
《北京女子图鉴》讲述的就是关于陈可在北京打拼的故事,她有青春的激情和倔强的个性,同时也是围绕在陈可身边各色女子的故事,《北京女子图鉴》第一周更新七集,全部收看完毕,我直观的感受是很好看但缺少了点什么。
陈可面试
面试官表情值得思索我们先不为整部剧来定调(没有全部播出),但目前剧中争议点和原版《东京女子图鉴》差异不小。
先是年代感成为鸡肋,故事是从2008年开始,讲述是这十年陈可的发展变化,槽点还是有的,比如,十年前能用上这么大电视的家庭很难想到是来北京租房的小年轻。
最重要的是,剧中虽展示角色的手机和名牌包是10年前所用之物确实符合时间逻辑,也在每集结尾标注年份,但如此清晰的标注年限并没有对剧情产生太多的推动,或者与发生观众共鸣的内容,这让人费劲。
最重要的是,相较于《东京女子图鉴》,本剧中出现的女子角色特征不够鲜明,对比度较之于原版逊色不少,比如,目前(前7集)剧中出现的两位重要女配,陈可的两位女同学王佳佳和姚梅,在职业背景、性格特征(开朗外向)包括与女主的关系上都无过大对比,在总共20多集的电视剧中,前7集仍有区分困难,只有另外一个女性角色顾总(吴越饰)因身份和年龄的特点才有所差别。
除此之外,剧中金句过少,较之于原本也稍显力道不足,没能狠狠的戳到观众的痛点,总觉得有点不痛不痒。
不论是年代感弱、角色不鲜明还是经典语录过少,都可以归结为一个症结:一元化的价值观,这也是《北京女子图鉴》开播三分之一明显逊色于原版之处的地方,也是最核心的精髓没有被国内的改变团队抓住(不排除审核问题)。
这种一元化的价值观,让所有人物,包括出场的男性角色,不论年龄、身份地位、性格特点、职业背景和发展方向——统统追求事业上的成功,陈可初心就是这样,张超是这样(疯狂加班的直男癌患者),姚梅也是这样(在和老板发生关系之后难道不是安心等待豢养?
但最后还回到公司升职工作),尤其对于女主角陈可的发展来说,这种趋势让观众可以明显预测到整部剧开始玛丽苏的走势:女主角对爱心灰意冷,开始练级打怪,途中借助男人升级(这点已有倪端,所有男性角色都主动喜欢陈可——吴总、于总、张超、王涛,这是个大槽点),最后女总裁诞生(都可以想象接档的是戚薇的《夏家三千金》),而原版《东京女子图鉴》所有角色更多追求的是的生活上的满足,不论是包养做情妇、下海拍情色电影还是升职不成心灰意冷回到乡下种树的男人,亦或是和服店各自找伴侣的假面夫妻,包括女主角自己都在不断尝试在东京生活让自己满足的路子(做第三者、被包养、甘为人妻等),女强人绝不是她唯一尝试的方式,感情也是追与被追或同时两情相悦都会出现,结局也仍是一言难尽的嫁了富贵人家。
因此,这也不难理解为何剧中会出现这些现象,尤其是对女主角陈可的刻画,可以刚到北京一年,就因对方寒酸而抛弃的心狠女人(至少面对张超这张帅脸,25岁的我是很难说走就走),但面对有钱的女强人顾老板却又能一脸单纯又羡慕的问出“您是怎么赚到这么多钱的?
”这样的少女无脑问题。
不可否认,矛盾是可以共存的,单纯与狠心可以兼顾,但生活哲学告诉我们,未经世事的女性才会随意袒露心声,深谙生活之道的女性才会不声不响、不动声色,陈可发展变化的线路未免乱了一些,走向玛丽苏了一些。
《北图》陈可抛弃张超离开
《北图》陈可害羞对话顾总
《北图》陈可害羞对话顾总
《东图》女主角对幸福的思考
《东图》不同女性的都市生活思考
《东图》不同人对都市幸福的思考当然,这部剧还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对于引进改编,《北京女子图鉴》已经足够接地气,三轮车、小平房、金钱豹、工体夜店,理想物质化,追求成功学都是符合北京这座都市文化特征的和国内流文化行特征的。
同时,这部剧所有角色都在“说人话”,帮助情节快速推进不粘腻,虽然性格特征没有没有做到鲜明,但至少不会让观众反感,谈论的内容也是当下都市人会认真思考或茶余饭后的话题,让观众看得进去,就先做到了一部分成功。
除此之外,《北京女子图鉴》中结尾的“番外小剧场”也称为本剧亮点,详解每一集中发生在陈可背后的故事,让一些秘密解开,也为后来的情节做了伏笔,可见编剧们的小心思。
《北图》张超没能送给陈可 LV 的原因董明珠选择一个女强人的路线,她渴望挑起一个企业的大梁,陈可也许会成为一个女强人,完成玛丽苏走向的圆满人生,但女强人不是女人获得满足与幸福必不可选的人生之路,婚姻也一样,女人可以选择多种多样能满足自己幸福的活法。
北京的美妙之处证实在于:任何人都可以找到他期望最满足的样子生活下去。
陈可能做到,你我能做到,如果审核部门能做到的话那就最好。
大概自己看比较现实的剧就会联想到一些生活中的比较相似的细节,然后让人久久反思。
虽然看到有很多评论说这部剧很玛丽苏,但我还是一口气看完了六集,一个东西或者说一个剧到底好不好除了大众感受之外,我觉得是个人感受,是否适合自己现阶段,是否符合自己的看剧喜好,毕竟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抛去女主靠男人上位这一条线之外,其实剧中有很多细节值得反思。
1⃣️女主怀着信任的心去从小到大的男同学家里暂住,但是最后男主还是作出了出格的举动,女主在搬出房的同时还是问了男主介绍的工作能不能去,而不是放弃了工作。
从这两点中其实反应了两个很热门的话题:男女之间是否有纯友谊?
以及现在在男女之间出现的一个问题,有些男生喜欢女生,并试图讨好女生,但女生不接受也不拒绝,收别人的东西。
2⃣️女主进入靠一个个捷径上位的道路的时候,是由她的好友佳佳领入门并且传授所谓的经验。
而这一点也很好的体现了一个朋友对我们认知所产生的影响是多么的重要,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不无道理,天天处在一个虚荣攀比的圈子里怎么不会欲望变强烈,在这个物质纵横的世界里,又有多少人能够坚守自我。
3⃣️女主陪吴总吃饭看见一个杯子很漂亮,并且流露出没有见过的表情,而久经沙场的吴总便很好的利用了这一细节,买杯子给女主,女主感觉找到了知己,结果后面发现吴总只是随手一个举动而已。
有多少妹子因为别人的一个细节而对一个人有好感,信任一个人,便恨不得把所有内心的故事倾诉出来,记得看过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不缺善于发现细节且敏感的人,而我们往往把这些别人习以为常随便的举动当作信任。
4⃣️女主开始喜欢lv,口红,香奈儿,不惜刷爆信用卡也要买这一点怎么说吧,个人觉得是眼界格局的问题,加之那时的时代还不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智能手机还没推出,很难在平时获取这些奢侈品牌的信息。
加之个人经济有限更接触的少,所以一旦接触到便会比那些经常接触到的人有更强烈的得到欲望。
我是土生土长成都女生,在北京读完书毕业加工作已超过10年了,偶尔会想象待在成都的好处,回老家成都时内心也会稍稍动摇,但还是不想离开北京,想在北京继续奋斗,我的心路历程,跟东京和北京女子图鉴一般无二,我觉得这两部剧拍的很好。
戏剧是将一线大都市的众生像浓缩到一部剧里且都以女主为核心点生发,因此有些观众可能会觉得剧情过于巧合或戏剧化,但我看的是剧情背后想要表达的东西,本剧无非是借用女主作为基点与各种环境和人发生连接从而描摹现代社会的众生和世相,社会的现实,环境和人性的多面复杂,女性的困境,力争上游的心劲儿,女主要强争胜与善良软弱共存的描绘非常让我有共鸣。
虽然有些情节安排稍微简单(比如工作细节描绘不够专业,但可以理解这么处理,这是大众电视剧, 领会它背后要表达的意思就好),但的确是我近期看到的难得的将中国现代城市化世相和人心描绘的这么现实和接地气的好剧。
另,剧集里戚薇不是成都市里长大的(只是在成都上的大学),而是小镇上的,好像是乐山,所以更能理解她的初心动机。
我最喜欢的是张超和女主恋爱那段,觉得很甜蜜,张超在黑板上分析他们未来时候我也觉得很接地气,但是最后女主分手莫名其妙,难道就因为没有买LV。
看完六集,我觉得女主啥也没干,换一份工作谈一次恋爱,签那份合同不是因为她自己的能力而是因为男主喜欢她。
其实本质还是玛丽苏,就因为她是女主,所以每个男的都要对她动心,天天盯着LV看觉得特别虚荣,而且张檬演的那个王佳佳跟樊胜美一样是个捞女,张檬的脸真是整的不能看了,太丑了。
女主的演技特别肤浅,不能说戚薇没有演技,但是这么多年没啥进步,对比下吴越演的顾总就知道啥叫演技,张超演的也不错,整容真的太可怕了。
那个姚梅和王佳佳的脸那叫一个僵。
看完某剧被台词雷的不轻啊尤其那句“有的女人靠一张床换一套房”,“变得优秀就是多混夜店”。。。
不是,您尊重下“男生”好吗?
我很反感把男人当工具,优秀的男生吸引女生的一定是眼界的宽阔,为人的坦诚,睿智的判断等等,他一定会教你一些东西,对你的人生有着指引作用。
(至于睡一次就给你升职的,他是不是傻?
这个智商的老板公司也做不大吧!
还有你哭一下就把和别人谈好的几百W合同改成给你,这是脑残吗?
人家名声不要啦?
以后行业里不混了?
)简直侮辱那些优秀男人的智商。
人和人之间是要互相尊重的,当然是有很多渣,反省下自己为什么总是遇见渣啊?
感受不会骗人的,您自己把男人当工具就不要怪他不爱你,即使生活在了一起,还是不会对,只是互相消耗而已,不排除您初期只想要房子,相信我,有了房子有了车子你就想要爱了。。。。
恶性循环而已!
可你选的是“工具”,“工具”可是不会爱的,所以最后你说男人靠不住,没良心。。。。。
离婚分完钱,你变成了靠自己哦!
妈呀,打得一手好算盘!
真TM让人害怕!
谁都不是谁满足自我欲望的工具,人之间的美好是互相欣赏,陪伴和珍惜。。。
哎,这些傻逼编剧,眼界就那么点儿了!
爱是一切的答案,真的不懂吗?
有那么难吗?
不吐槽我不爽,哈哈哈哈哈哈!
实在是想吐槽这部剧,在豆瓣看了数年从不评价的我不得不立马注册了一个账号来劝告各位小弟弟小妹妹。
我想摸着自己的良心,用老阿姨的语调对各位看《北京女子图鉴》的小妹妹小弟弟们一句劝,北漂不是这样的,北京也不是有钱傻子一大把,相反,人精一大堆。
看前两集的时候看到那位吴总,我脑子里都是:像吴总这样人傻钱多的老板根本不存在的快醒一醒!
什么?
你跟我说吴总有家室是大坏蛋?
人家什么便宜都没占你的,请你吃饭给你买裙子买香水,带你去饭局也没说你是女朋友,帮你找了工作也没有睡你。
这样的老板简直是大善人啊。
相反,如果我是老板,见面才一次我约你吃饭你就去,你还收了我那么多好处,我当然默认你是在勾引我了。
什么你说你不是?
排队上床等拿我好处的妹子真的不少,麻烦让一让。
大家都是成年人了,我凭什么帮你呢,不是吗。
另一方面,如果我是王佳佳,我看中的男人,你跑去临时插一脚,也不跟我说一声,我肯定觉得自己眼瞎收留你啊。
女主是玛丽苏主角光环所以一路顺风如此容易,一般有能力的人凭什么帮你呢,因为你长得漂亮么,去看看北影中戏她们不够美么。
还有那位靠跟两个老公离婚暴富的女总,快醒醒,婚姻法早就不保障穷人权益了。
还说要去找富二代,快醒醒,富二代从小莺莺燕燕就看太多了,你想要什么就算富二代蠢,富二代爸妈可不蠢。
最受不了的是电视剧里的奇葩三观了,捞女女二过得风生水起,女主奋斗的目标是LV包,是房子,是富二代。
不是有这样的价值观不行,而是这部电视剧到底把那些真正在北京辛勤努力,怀揣美好梦想,有情有义的大部分北漂放哪里了。
大北京还有不少凭自己工作能力一步步爬到高位的女精英,她们可真的没靠男人。
女主可是靠了11个男人啊,你跟我说这是大女主剧?
真正的北漂,是柳岩,是大鹏,是郭德纲,他们曾经在北京捉襟见肘,也靠着自己闯出自己的天地。
也像我的雅思老师那样,从美国名校回国,因为在美学社会学找不到工作,只能日复一日在地下室熬,平时靠给人补习英语挣钱。
更是北京街角的煎饼果子铺,大包小包带着全家离开北京的身影。
这才是北漂,不是没有见识过世面的小姑娘的金钱欲望梦,你若真的那么想,听姐姐一句劝,你在北京会交不到真心朋友,只会被人利用的。
网易云今天推荐的歌里有一首《北京女子图鉴》的插曲。
音乐一起,我脑海里立马就出现了当时那个场景的画面:陈可一个人站在镜子前,看着里面陌生又熟悉的自己,把发型换成刚来北京时扎的双马尾,然后痛哭流涕。
这一场戏日版里没有,还有很多特别打动我的情节都是原创的。
不得不说,《北图》改编得是真的好。
质感好,细节好,本土化得也好。
我从里面看到了自己,看到了故事帮我放大的委屈、恐慌和骄傲。
所以喜欢。
你说北漂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说不出来,一千个人一千种活法。
有人光鲜就有人苦哈哈。
北京只不过是给了这无数个人无数种可能罢了,这才是它的魅力,是它让人又爱又恨的地方。
没有很推荐,也没有很鄙弃,淡淡的共鸣我想只针对于我们这些正在或者刚经历过打拼经历的一群人才能体会到,刷结局的时候,正好在敷面膜,十几块的面膜,不算贵,也不便宜,想起刚开始用的时候,总是一片面膜敷完脸敷腿,左腿敷完换右腿,一直到面膜干掉,袋子里的余液不嫌腻乎的抹腿,一点也不浪费;现在的我,十几块的面膜一买几打,一片没贴好丢掉再来,贴到满意为止。。。
我想,这就是区别吧。
仿佛什么都变了,却什么都没变。
经历过很多人,一晃眼,都过去了,舍不得的舍得的,最后单单留下自己,深夜里和孤独深深拥抱。
世界上最幸福的有两种人,一种是与海拼搏葬身海底的人,一种是看见大海转身就走的人。
不幸的人也有两种,一种是在海边徘徊不定的人,一种是为没能看见大海抱怨终身的人。
陈可是幸福的第一种人,海有多深,她并不知道,只是想去看那片海,想去探索,探索那海域,探索自己。
这部剧更像是一个女生的心路成长史,生活观、爱情观都在不断的改变。
长大真的很难,很多选择在你面前,无论哪扇门的背后都是未知的,选择之后,只能硬着头皮走下去,无路可退,偶尔回头看看,也许会泪流满面,也许会喜极而泣,哪种都好,哪种也罢,哭过后,擦干眼泪,继续前行就好,不必回头,不必懊恼。
因为既无用,也不必。
大概女生都从起初的懵懂无知,渴望爱情,到渴望白马王子,又再认清事实,白马王子只是停驻看看,终究是有公主等着他,灰姑娘也许还是安静度日,遇到相爱的人儿就好。
陈可离婚的那段,像极了我无数次问自己的话。
你问我后不后悔,你问我怕不怕再遇不到更好的人,我怎么会告诉你呢。
是啊,我怎么会告诉你呢,我只会精神满满的迎接每一天,去工作去生活。
既然无法回头,所有的情绪都大可不必。
看到初恋的那刻,一家三口的简单生活她也是羡慕的,可真的到了她再一次可以选择的时候,她依旧选择了北上创业,电视剧终究是美好的,她幸运,还是拥有了爱情,可又有多少人,奋斗数年,依然孑然一身。
如果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去紧紧抓住就好,不要回头看了。
按照自己选择的路,走下去吧。
东京女子图鉴讲的是阶级,北京讲啥?
去年看了《东京女子图鉴》,当时非常震撼,人生的每一章节都要狠下笔,才能写出最浓墨重彩的情节…当时就想着如果有北上广篇,一定也会很触心,没想到今年就翻拍了,一口气看了几集,四星完全可以打,非常棒,留一颗看完补上。
该剧说了太多的心声。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励志故事,不错的剧,先看看,不知后面会怎样?
跟原版比有点距离但是还可以
刚看完6集,难得有一部能入眼的国产剧,讲职场的,不错。一集不长,小番外也异常有意思,还有一部姊妹片叫上海女子图鉴,看主演表挺期待的~续:有些观点不敢苟同。。。再续:这剧情。。。恕我没勇气在追下去。。。。
北漂的女孩子真的不是这样生活,很多女孩子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病,一个人搬家,工作生活中没有那么多小鲜肉小狼狗霸道总裁去帮你,这部剧完全看不出北漂女孩子的真实生活写照。也有可能贫民窟女孩的我除外吧
你跟我说这是职业女性??
三观尽毁,满口仁义道德,喊着女性独立奋斗的口号,然而我只看到了女主靠着不断的陪酒、换男人一步步上位
如果只评论第一集还可以推荐,比较写实,大学毕业生刚去北京确实面临很多困难,不过第二集开始一路飙运气,人生开挂成这样就可以当魔幻电视剧看了。
整容怪辣灵魂,黑你麻痹的成都啊
北漂不是为了蹦野迪和买假包
没见过出门就遇伯乐、有贵人一直帮你,没有想跳槽就能如此顺利骗得涨薪一倍,从来没有这么轻易的吊到凯子,从来没有那些霸道总裁顺利地迷上你,没有顺利交到好基友不断给你出谋划策,没有,起码不多见吧。蜗居地下室、三餐吃盒饭、冒雪等公交、拼命挤地铁,加班累成狗,月底又空空,这种事倒是常有。6
条件不对等,给的爱都像是施舍。
奋斗史是真没看出来,整部片子就看睡了多少个男人了。
编剧对北漂有什么误解???对励志有什么误解???对正能量有什么误解???女主集邮11个男人从而上位很励志很正能量吗???豆瓣为啥没有0星???
上写作课说到女性时,这个剧被老师拿来当反面教材,立意不明,并非所有女性都如此。。。看了一下剧,咳,真的是改变了我对戚薇之前的好感,剧情也就这样吧。。。
我超爱原版的,这个改编版首先买了版权,其次没有照搬,本土化做得还不错,第三没有judge,承认女人不管选择什么人生,只要自己快乐就好。国产剧能这样就已经不错了,何况还让我略有共鸣。有人反映职场戏有点浮夸,我看着还行,可能我没上过班,不懂。戚薇脸僵了还是演得可以,说明她演技还不错。
其实翻拍完全没问题啊,北漂能拍的题材太多太多了,但是这个本地话做的真的不怎么好,不用心而又随意,日版的是女主工作靠自己,生活男友随意换,这里的全他妈成了各种附属,编剧是闭着眼做梦写的剧本吧,真是服了
婚前拍的很一般。婚后越往后看越觉得比上海版扎心。“失去一切却又获得满足。自己心里舒服就好。”
居然不错的改编剧。当初知道改编消息真是无力吐槽,没想到被打脸了。尽管一些编排流于套路,也没有原版那么深刻和经验,但整体很不错。上海女子图鉴走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