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看《鲸》前,看网友说建议准备好纸巾 因为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不好意思,看完以后我只觉得这个故事让人恶心、愤怒且窒息,不觉得主角查理死前是在做什么救赎和解以及给予爱而感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查理这个角色身边的妻子、女儿、死去的男友,以及死去男友的女护士妹妹丽兹,都是主角查理的受害者。
作为老师和自己学生发展恋情没问题,真爱都可以不分性别了何必分职业,但是换一个角度想,他的男友为了和他在一起背弃了自己的家庭和信教,最后顶不住这压力抑郁而死,做为为了和真爱查理在一起而背弃了这么多的男友,查理似乎也没有让男友感受到太多的力量或者爱,或者没有让男友觉得这一切背弃是值得的吧,不然也不至于自杀。
到男友将死之时,给予了他一点点问候和温暖的竟然是查理的妻子,被骗婚的妻子,得知自己老公是gay的妻子,知道在沃尔玛停车场眼前这个瘦弱男人是老公的男友的妻子!
多么讽刺另外的受害者自然就是妻女二人,这种受害是更直接的,骗婚然后生育然后抛弃,这种伤害不用过多论证,从片中妻女对查理的恨就看得出来,不是简单妻子酗酒女儿厌学、叛逆、孤僻、心坏就能囊括的。
最惨的就是女儿了吧,摊上这么个爹,抛弃自己8年之久,要死的时候告诉女儿其实爹地一直爱着你,证据就是一篇女儿小时候写的一篇文章和一坨存款?
什么鬼?
女儿实惨,女儿一直到查理死,其实都没有得到她真正想要的,十几万美元是挺爽,但一定不能弥补那抛弃后的8年带来的伤痛。
还有一个受害者自然就是查理死去男友的妹妹丽兹,不管是不是出于查理是哥哥爱人的情理,风雨无阻多年如一日的照顾着查理,一直以为查理没有收入所以一直自掏腰包给予查理关怀和医疗健康照顾,结果到头来发现查理其实一直是有自己偷偷授课的收入的,是能够自己对自己负责并的,并不需要自己一直自掏腰包,换做谁都会感觉到失望愤怒吧,等于说到头来是老娘独自扛下了所有?
是老娘帮你存了十几万?
到头来当着我的面说全部给你女儿?!
男主自己也知道自己这辈子没干好啥事儿,所以想通过存钱砸给女儿这样肤浅的方式,来自我感动、自我原谅的某种正向寻求感罢了,这种正向积极的寻求感还体现到得知女儿原本想害传教士却歪打正着帮助了传教士的时候,他会觉得这是我女儿干的好事情而感到骄傲和快乐, 看到没,我其实还是牛逼的,生了一个可以帮助到他人的女儿?
所以没什么感动的,查理就是一个烂人,和他发胖到屁股肉缝都开始发烂发臭一样烂臭。
都是因为他,造就了这一出灾难悲剧,所以他自己进行的一系列的所谓的挽回、弥补、和解什么的操作,都是自我感动罢了。
希望他死后巨大的身体也能像鲸那样鲸落万物生吧是一部好电影。
围绕宗教 取向 家庭等元素展开的故事选题我个人是很喜欢的,从演技来说这也是没得说的,不然如果这部电影不够好,也突围不到今天,其中4:3的画面比例让我印象深刻,这种画幅比例加强了电影的那种拥挤、狭窄、窒息、看不开的情感体验,低饱和度低亮度的单一场景,老是在下雨的鬼天气等等,都在让观众感觉到和查理这头屋子里的大象、大鲸挤在一起发烂发臭的感觉纸巾呢,我也是准备了的,但我最后没有用来擦眼泪,而是包裹我因为不适而吐出的分泌物罢了。
鲸 (2022)7.92022 / 美国 / 剧情 同性 / 达伦·阿伦诺夫斯基 / 布兰登·费舍 萨迪·辛克虽然我不太喜欢这种低沉压抑的故事剧情,因为我是阳光的男银!
但是它依然是一部好电影 我会给高分!
#鲸# #庞然大物# (The Whale) (A-) 其实这部与《My Policeman》讲的是相似的故事,就是关于一对男同情侣的悲剧爱情给自己和身边人造成的影响。
只是这部发生在现代,且更悲惨一些,因为涉及到对孩子的影响。
《My Policeman》在看的时候就觉得好歹没有孩子被牵扯进去,而这部里,男主人公虽然是男同,但为了要孩子而结婚,且有了一个女儿,但却在女儿8岁的时候因为爱上了一个男子而离婚。
女儿和前妻当然从此恨他一辈子。
而他的男友也因为出身宗教家庭自己却是男同最终想不开而自杀。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被自责缠身、每天用食物“惩罚”自己、重达600磅的男主:查理 (Brendan Fraser饰)虽然导演是达伦·阿伦诺夫斯基,但这个故事也是出自男同编剧。
编剧说他自己是幸运的,与男友结婚很幸福,但在LGBTQ的圈子里,却有太多中过着不幸的人生。
大都因为自己的身份无法公开,或被排斥,或导致家庭破裂。
我们今年看到了很多在纽约LGBTQ圈的爱情故事,即使有挫折,但至少这些大城市里的LGBTQ群体通常都公开自己的身份,且过得相对潇洒,同类也很多,社会认可度高。
但像本片故事发生在偏远、保守的小城市。
如果作为男同又出身于宗教世家那就更容易遭受到不理解和否定,甚至自身也在宗教与性向之间犹豫不定。
《My Policeman》让我们看到了那对男同情侣相爱的过程以及不幸结局,但在本片里,我们只看到了这场悲剧的结果: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孤独且面目全非的查理、死去的男友、憎恨他而充满怒火的女儿和前妻。
因为是根据戏剧剧本改编,本片就是发生在一个房子里,主要靠人物对白推进,因此对每个角色的演技考验很大,而且最终结果令人满意。
整部电影大部分时候都在展示人物的痛苦挣扎,真的就是靠各位的演技撑起来的。
查理面对自责选择的办法是不断吃垃圾食品并放弃治疗。
他的身躯真的是“庞然大物”,人人看到后都会吃惊,比相扑还要庞大。
而且每天狂吃很多食物,确实看着让人反胃且不忍目睹。
直接反应就是看后不想吃饭,立刻想戒掉任何垃圾食品。
周洪(Hong Chau)的角色很暖心,她是查理死去男友的妹妹,却一直甘愿继续照顾查理,仿佛这样会让她觉得有弥补失去哥哥的痛苦。
这个护工像周洪之前很多角色一样,刀子嘴豆腐心,贡献很多冷幽默。
Sadie Sink出演男主的女儿,因为愤怒而常常口出狂言。
婚姻破裂家庭常常会有类似的父女关系,不管是不是与同志有关,只要是丈夫出轨、离婚、抛弃孩子,孩子都会有很强的逆反心理,并受到影响。
这样的关系在#休杰克曼#的《困在心绪里的儿子》(The Son)里也有体现。
这两部电影其实都是讲述了出轨对年轻(特别是青春期)孩子的重大影响,看了让人非常难过。
这种影响是不可逆且无法修复的,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所以,虽然本片涉及到男同恋情,但其本质还是这段破碎的父女关系以及来自父亲的自责心理。
至于肥胖的部分只是他自暴自弃的一个手段,也许换到别人那里会在药物、酒精中挣扎。。。
最终的结局是一样的,这个家永远的被毁掉了。
不过本片因为男主的过度肥胖,增加了演出的难度,也给了Brendan Fraser机会展示演技,并借此片重回银幕。
我们这场很多人起立给他鼓掌很久,听说其他场也是。
因为在银幕上虽然很多人出演过遭遇药物、酒精和精神折磨的人,但遭遇肥胖折磨的确实很少,也是本片的独特之处。
Brendan Fraser入围奥斯卡男主是十拿九稳的,但是否能得奖目前还要与柯林·法瑞尔争夺。
影片里还有长大的Ty Simpkins.他就是之前《钢铁侠3》和《侏罗纪世界》里那个小男孩,如今已经长大成人,乍一看真的没看出来,但演技很突出。
可以肯定的是,这部电影有很强的减肥效果,几乎所有人看后都会了解过度肥胖者的艰难。
北京时间3月13日,在第95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布兰登·弗舍凭借电影《鲸》中的精彩演出,拿下了最佳男主角奖。
在影片中,布兰登·弗舍饰演一位英语老师查理,早年为了恋人离开家人,但后来伴侣不幸去世,他因为痛苦和内疚而暴饮暴食,体重暴增到272公斤。
在生命最后时刻,他尝试跟女儿修复关系。
电影《鲸》改编自编剧塞缪尔·D·亨特(Samuel D. Hunter)的半自传同名戏剧,最初是一部舞台剧,2012年在百老汇首演时,曾执导过《梦之安魂曲》《黑天鹅》的导演达伦·阿伦诺夫斯基是其中一位观众,他深深被该剧打动,决定将其改编成电影。
萨缪尔·D·亨特(Samuel D. Hunter)是一位戏剧作家,近期成功转型为电影编剧,在戏剧改编的电影《鲸》(The Whale)和最近重新编排上演的戏剧《明亮的新博伊西》(A Bright New Boise)中都揭露了一个令人心酸的生活真相,而这个真相成为他成功转型的一个重要契机。
几年前,在塞缪尔·D·亨特乘坐新泽西州公交(NJ Transit)回家时,他突然想到一个令人心酸的生活真相——“我想我需要认清事实,接受我的生活可能不会很精彩”。
那一天,他正在罗格斯大学教授一门写作课,并要求他的学生写出具有真实性的作品。
这个令人心酸的真相便是其中一位学生写下的。
这句话一直萦绕在他的脑海里,后来出现在他的第六部剧作《鲸》(The Whale)中,并于十年后被搬上大银幕,成为达伦·阿罗诺夫斯基(Darren Aronofsky)执导的同名电影,让布兰登·弗舍(Brendan Faser)成就了一段精彩的表演,同时让也他成为第95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
萨缪尔·D·亨特(Samuel D. Hunter)亨特17岁时曾经在沃尔玛工作,他将这段经历与角色相结合,创作出了许多刻画生动、妙趣横生的剧作。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他的剧本中那些尖酸刻薄的话语和粗俗的对话如此真实生动。
“我的剧本里充满了自传式元素,”亨特坦言,“虽然我从未直接写过自传,但每一部作品中都渗透着很个人的情感。
”《鲸》或许是他最具自我启示性的作品。
这部剧本源于他所教学生那种“平淡无奇”的生活。
他说:“最初,这部剧本唯一与我有关的是,我当时在教授解释性写作,却难以与自己的学生建立联系。
于是,我开始写一个名叫查理(Charlie)的写作老师,但我发现他并不像我想象中的那样。
我在写一个比我年长十到十五年的人物,却在把他想成比我年轻十到十五年的人。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一次自我调节的经历。
”“作为一名同性恋者,我的生活并不容易,如果是在十年前或十五年前,我的处境会更加困难。
我曾经怀疑过自己是否能够摆脱酗酒和抑郁症,如果没有这种机会,那么我就会像自己小说中的角色一样。
”在改编电影《鲸》时,亨特将查理变成一个孤僻、极度肥胖的老师,通过网上教学,他在视频课堂上通过关闭摄像头隐藏了自己肥胖的形象。
这反映了亨特在30多岁之前一直与体重问题斗争的情况。
布兰登饰演的主角查理“在我上高中的时候,” 亨特回忆道,“我在一个基督教家庭学校学了四年多,直到我的同性恋身份被曝光,我才转去了公立学校。
但这段经历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一直对神圣的东西充满好奇,也有着对上帝的坚定信仰。
然而,这段经历也让我深刻认识到,那种信仰是以像我和查理这样的人为代价的,这是一种残酷的现实。
“很有意思的是,2010年《鲸》是一部挑衅性的舞台剧,而如今在2023年,它又成为了一部挑衅性的电影,”他接着说道,“现代社会中,宗教的运作方式通常是摆脱它、逃离它或者打开眼界去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虽然这确实有时会发生,但我相信还有成千上万的人选择留在宗教中,他们与其矛盾共存,因为宗教对他们的生活具有基础性的组织作用。
我们越不回避这些故事,越能够理解我们当下的状况和整个文化。
《鲸》海报02导演达伦·阿诺夫斯基对《鲸》并不感到丝毫畏惧。
2012年,当他第一次看到这个剧本时,就感觉看到了一部电影。
“那时我们开始谈论拍摄一部电影,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亨特回忆道。
“他从未考虑过请其他编剧加入,也从未考虑过偏离原剧本的核心框架结构。
很少有导演像他这样做。
也许他是唯一一个。
”然而,导演阿诺夫斯基最终剪辑的时候还是让他的编剧亨特感到分外惊讶。
电影的最后几分钟是一个回忆场景,展现了一家人在海滩上的快乐时光。
“并不是达伦隐瞒了这个结局,我想他可能只是忘记告诉我。
我非常喜欢这个结局。
对我来说,这个回忆场景展示了一家人在一起的时刻,同时也是查理准备做出重大决定的时刻,那时,他正在凝望着大海。
”去年夏天,《鲸》在威尼斯电影节全球首映时,影片和弗舍受到了10分钟的起立鼓掌,之后亨特和主创团队还参加了一个完全由欧洲记者组成的国际圆桌讨论。
当一位来自波兰的女记者表示“所有的评论都声称你的电影非常具有基督教色彩”,阿罗诺夫斯基听到后感到十分意外,惊呼“什么”。
可亨特却表示认可:“没错,我认为这个故事的核心价值在于种族、救赎、宽恕和人的尊严,这些都是我一直以来关注的核心主题。
”作者自白
萨缪尔·D·亨特:只有当我忘记别人的期望时,我才成为真正的作家我并非刻意要写一部电影,一开始我甚至不确定自己是在写一部戏剧。
也许我只是需要为自己写一些东西,一种安静的内心净化,我会将其保存在笔记本电脑中,永远不会公开。
也许将其保密可以让我敞开心扉地写一些个人经历,这些以前我因为害怕或尴尬而无法在自己的戏剧中探索的经历。
这些经历让我觉得自己不配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纽约剧作家。
所有这些关于在爱达荷州成为同性恋、在基督教校园度过校园时光、与抑郁症做斗争以及在自己20多岁时用食物作为自我调节手段的经历,我都深藏于心底。
也许我应该写些真实的东西。
这是13年前的事。
当时我和我的男友(现在的丈夫)住非法租赁公寓,在新泽西的一所公立大学,教授数十名对课业不满的大一新生写作课。
我教的写作方式与我作为一名剧作家的工作几乎背道而驰——我要求学生在他们的写作中去个人化,淡化任何情感或个性的痕迹,用更冷静而客观笔调写文章。
但这比上班打工要好。
至少这离似乎不可能的目标——在纽约市成为一名剧作家更接近。
有一天晚上,在乘坐新泽西州公车回家的路上,我读到了一个学生令人心碎的真相,这句话在演出和剧本中经历了无数次修改和润色,最终成为了关键之一:“我想我需要认清事实,接受我的生活可能不会很精彩。
”这句话成为了我艺术生涯的一个转折点。
因为在我读到它的那一刻,我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我要写一部关于一个讲解写作的写作老师正在恳求他的学生写出真实感受的戏剧吗?
有人会愿意看吗?
更让我感到害怕的是,这部戏剧是不是这个我刚刚给学生布置的练习的一个版本?
”我用了大约六个星期写完了第一稿,每个星期日我都会从检查新生论文的工作中休息一下,写出约20页初稿。
早期,我意识到,这个角色不仅在试图与他的学生建立联系,而且还在利用这些教学时间来试图与他疏远的女儿建立联系。
这部戏剧和我之前写的作品完全不同。
它既更容易写,又更难,熟悉又让人感到害怕的脆弱。
经过数周的修改,我决定把剧本交给我的经纪人。
几个月后,丹佛表演艺术中心对它进行了一次阅读,接下来的一年,他们制作了一场完整的演出。
随后,更令人惊讶的转折是——达伦·阿伦诺夫斯基看了这部剧,并想与我会面。
电影改编历时十年才得以实现。
在这十年中,我一直在不断地修改剧本,角色和故事得到了更深入和明确的发展。
主人公托马斯最初是个摩门教传教士(或许是为了掩盖自己的过去),现在改成了一个类似于我年少时所涉及的基督教派的信徒。
更重要的是,我和我的丈夫现在是一位五岁女孩的父母。
因此,父亲和女儿之间的故事变得更加真实和具体。
在这十年中,我写了十多部剧本,每一部都关注《鲸》所强调的主题——孤独的悲剧和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在很多方面,《鲸》是我整个作品的核心。
十三年过去了,我很高兴自己决定把这个故事从电脑硬盘中拿出来。
虽然我现在已经离开了它,但在某些方面,它仍然像我第一次写它时一样脆弱和私密。
但更重要的是,它不断地提醒我:只有当我忘记别人的期望,只是写下真实的东西时,我才成为了一名真正的作家。
(原文首发在深港书评,版权归深港书评所有)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不仅是他人不能理解我的悲欢,我也不能理解他人的悲欢。
影片中有对男主角身材全方位各角度的展示,主演为事业的牺牲已经达到人类极限,很敬业。
表情又精微,特别是那张放大数倍的脸上仍旧能够看到精微的表情,演技尤为高超,奥斯卡名副其实从内容上说,层次丰富,同影小众题材,这部展示同性恋群体在追求爱情的时候缺席自己小孩的教养,临终前悔恨。
以及在浪漫类型电影里放爱情不能抗衡一切展示人生悲剧,还有男主角身为肥胖人群(观众中的肥胖人群观感不佳),性小众人群受到社会的歧视。
底色很悲凉,随着时间的流逝,亲密关系和亲子关系无法修补,不可挽回,临终前拼命补救,要女儿相信才有效,不信就无效。
最好的是那句,出自无神论社工,我不觉得有人真的能拯救谁。
鲸落似雪崩,雪花一片又一片压下来,其中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庞大的体积在视觉效果上无论如何也不能称之为美,但是自绝于世的求仁得仁其实是美的。
男主角上课时讲的文学理论,和对女儿说的,都是诗中激发人“自我”的链接,要诚实,自我是立足于世的基石。
如果人生中一时缺这块基石,及时补回来。
男主角这么聪明,对文学有很好的感受,也是一名优秀的老师,生活中很多细节都能处理得很好。
这么优秀一人,过成这样,让观众中我辈蠢人情何以堪?
这部的精准受众应是影片本国的主流中产阶层,写边缘人群受到的歧视,社会的歧视是无所不在的,生活本身带来的压力,一个很好的人毁灭给观众看,引起情感上的冲击。
但是,发展中国家的打工群体在影片中见到过得这么好的边缘人群,实在是不能认同其凄凄惨惨戚戚。
到底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看完只能妒忌剧作家的才华,真的。
他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可以被理解的,而我一向认为,最伟大的冲突,就是只做对的事情,却被逼到死路与死路的选择。
虽然这个剧本不完全是这样,但是他的每个角色的行为和动机都是可以被理解的,哪怕是错误,也不会被认为是生硬编造的冲突,只是让人叹息罢了。
于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可以被塑造出来并且抓着人一直看下去,是真的了不起。
查理犯了一个错误,传说中每一个男人都会犯的错误——出轨。
的确,一个人一生可能不止遇见一个情投意合的伴侣,并且有可能遇见一个比婚姻里更情投意合的伴侣。
一个聪明的普通人,会做出廊桥遗梦式的选择。
因为普通的人,有普通的良心和牵绊,爱而不得,却守住了内心的道德和价值观,只是一种爱而不得遗憾;一个愚蠢的普通人会放弃了婚姻去选择爱,伴随而来的是永远无法填补的愧疚,最终会让所谓的爱也失了味。
简单粗暴一点说,真爱家庭二选一,选择家庭的会失去真爱,选择真爱的会家庭真爱都失去。
当然,这只是普通人的情况,完全邪恶自私的人,不会被愧疚困扰,甚至还可以红旗不倒彩旗飘飘,两边都不耽误,乐在其中,这些不在讨论之列。
于是查理就做了这个愚蠢的普通人,他不仅愚蠢,而且懦弱,因为他比不上艾伦,他连自杀的勇气都没有,只能放纵自毁的欲望去获得缓慢而痛苦的死亡。
艾伦也是可以被理解的,他是软弱的,因为他无法停止去做他认为错的事情。
Liz是可以被理解的,她用付出爱来缓解亲人逝世的悲伤,因为她的世界只有现世的短暂。
Ellie是可以被理解的,她在没有足够阅历的年纪,用攻击来弥补缺失。
所幸看这部剧作的人也是普通人,普通人就有普通人的愚蠢,有普通人的懦弱,有普通人对于善的意义的执着,有普通人对于虚无的恐惧,有普通人无法原谅的过去,有普通人难以释怀的心结,有普通人的立定心志由我,更有普通人的行出来却由不得我。
最后,以作者所受的教育背景,我并不觉得是在歌颂或者赞美或者洗白什么,甚至不是在争取同情,就是简单地叙述并哀悼一个事实。
很简单,在爱里没有惧怕,如果不是这样,那不是爱,是情欲而已。
而爱即使危险,也会让人欣然赴死,就像彼得为爱主可以倒钉十字架,至死仰望天堂的方向。
走不出去的,在绝对的痛苦面前,救赎就显得那么的无用___后记___wc,真的后劲好大...同性恋、肥胖、 “出轨” 、传教士、家庭关系等等好多因素堆叠起来指向了一个虚无缥缈的“救赎”。
在所有悲惨之间其实还是觉得liz是最可怜的。
Charlie最终获得了他所渴望的目的,Ellie缓和了父女关系,Thomas得到了谅解等等,似乎人们都已各种方式得到了拯救...而liz依旧在人世间依于痛苦而活着....死亡不是最终的毁灭,亦并非最终的归宿,而是在所有记忆消散被遗忘时,人们才获得最终的ending...不要尝试去拯救一个人,那是无用的,心里顽固确定的那个事情,再如何努力也是无法改变的...I don’t believe anyone can save anyone
这是一部情感浓烈又克制的佳作。
影片的人物设定非常简单,剧情也并不复杂,时间跨度很短(Charlie生命的最后几天)——因为Charlie这个人物本身就很值得挖掘。
整部电影的setting几乎只有一处:Charlie的家。
这个六百磅重的身体,由于过于臃肿,四肢无法自由的运动;他深陷在座椅上的时候,隆起的腹部可以用作茶几;无法弯腰,无法站立,更无法独立行走。
心衰导致的气喘和高血压,使他看起来时刻像是一个将死之人。
Excessive obesity is repulsive. 电影里有一个镜头,是Charlie准备入睡时候,脱掉了上衣,第一次以半裸的姿态出现在荧幕上,肥腻的身体流淌下来,不禁令人作呕。
过度的肥胖为什么让我们反胃?
是因为失去了人本应具备的形态?
是因为极度的肥胖,暗示着纵欲无度、疾病与死亡?
The cost of being honest. 电影里Charlie远程授课,一直没有打开过摄像头。
直到生命的最后几天,他决定be honest, 在学生面前终于打开了摄像头,并且拿着摄像头从上到下扫描了一遍自己的身体。
学生们还在诧异之余,他把电脑抬起并扔到了房间的另一角,摄像头里的他变成了一团漩涡状的画面,与学生们彻底告别。
对于Charlie来说,对于自己的身体的坦诚,就是要直面人们对他的厌恶。
外卖pizza小哥是个阳光开朗的人,每次送外卖,都隔着门窗快乐的和Charlie聊上几句。
然而当他终于看到Charlie的真实面孔的时候,惊愕的说了句“Jesus”然后就跑开了。
"People are amazing." Charlie这个角色最让人感动的是他的positivity。
很可惜,对于自己,他已经全然放弃。
但是对于别人,尤其是女儿,他永远相信女儿是好的,是善良的。
就是因为这种信念,使得可悲的他也具有可爱的一面——他时不时闪耀的幽默细胞,他对学生的耐心与循循善诱,他对文字的敏感与执着,都让人幻想着,曾经的Charlie或许是位迷人的男性。
然而影片只是给我们呈现了他生命终结前的这些最残忍的日子,令人惋惜。
It's all about love. Charlie与旧妻Mary的互动非常动人。
Mary一开始还摆出毒妇的模样。
后来等女儿走了,她和Charlie回忆起那天在海边他们一家三口的快乐日子(海洋在影片里大概是自由的象征),她停留在他的胸口,听着他即将死去的心脏的声嘶力竭的搏动。
再多的恨意也无法完全抵消爱意,他们曾经那么爱过彼此。
Charlie和Liz的互动也很微妙,他们共同深切的缅怀着一个人。
Liz也是被生活锤打过的,充满了对世事的不屑。
她深爱Charlie,但是深知Charlie,认同死亡对于Charlie想要一死了之的想法,所以没有过度的挽留。
Moby Dick. 故事里Charlie一遍遍的背诵女儿小时候写的关于Moby Dick的文学评论,文字质朴又灵动,也是Charlie的救心丸。
“I just want one thing done right in my life.” 最巧妙的设定在于,女儿竟然忘记这是自己曾经写出的文字,当她把这些文字最后一遍读给爸爸听的时候,自己也得到了文字的救赎。
那一瞬间,她忆起了写下那些文字的时候的自己,那个时候她还有父亲,她还可以爱与被爱,她还可以信任别人,她还愿意流露真实的自己——那个时候,她还能感受到幸福与快乐。
尘封的文字,有魔力。
电影结束的恰到好处。
Charlie解脱了,解脱的一刻他充满希望——他看到女儿借由忆起了曾经的自己,他多么快乐,多么解脱。
女儿身后的家门半敞着;阴暗的房间里,只有女儿站在光明中。
他也要奔向光明——他竭尽全力从病痛的泥沼中挣脱出来,缓缓站起,就这样,最后一次,他病态的白皙的脸庞在阳光下几乎透明,他的瞳色变的湛蓝明亮,宛如那日的大海,而他也终于消融在那片海水之中。
感动于父亲拼尽全力为女儿踏出的每一步、做出的每一个选择。
他享受了很棒的爱情,同时因此而悔恨,承受来自挚爱的深深的怨恨。
他那么热爱这一切,却又因这一切而痛苦到以暴饮暴食来慢性自杀。
“海盗亚哈经历了重重困难,他的一生都在围绕着杀死那头鲸鱼而展开。
我认为这很悲哀,因为鲸鱼没有任何情感,他只是一个可怜的庞然大物。
我也为亚哈感到难过,因为他觉得,只要他杀死了那头鲸鱼他的生活就会有所好转。
但现实是残酷的,这一切于事无补…作者只是想让读者从他悲惨的故事中被解救出来,得到片刻的救赎…之后它让我为我所拥有的感到庆幸。
”抵抗之人事物的另一面,或许会让人庆幸拥有。
海盗与鲸共生,父亲与女儿共生。
海盗抵抗鲸的反抗与逃离,鲸抵抗海盗带来的疼痛与死亡恐惧。
女儿抵抗父亲的叛逃、抛弃,父亲抵抗女儿的怨恨与愤怒以及自我悔恨。
当父亲内心接纳了女儿的怨怼,接纳了曾经抛妻弃子的自己;当女儿接纳了叛逃的父亲,接纳了被抛弃的自己。
他们都获得了救赎。
“没有人可以拯救他人。
”天助自助者,阿门。
看完《鲸》,好死不死的脑子里胡乱出现了如题般很多伟光正的文言文。
甚至出现了很多近现代的英雄人物形象,当然我不能提他们的名字。
但转念一想,男主明明一个妥妥的反面教材典型,却被塑造成了一个非常正面的人,还得到了很多人的共鸣共情这多少出乎我的预料。
是只要有一束光最后照在脸上就可以感动人的吗?
真是他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而作为观众的你居然代表上了片中的其他角色,就地原谅了这个自私的男主。
不是说好要唾弃代表我们的人吗?
难道是国产四大宽容的锅?
一个男同骗婚、抛妻弃子、欺骗友人、暴饮暴食、恋人自杀、看片自慰、巨肥宅家的文学中年,在将死的日子里居然想起要教育、挽回、弥补自己抛弃多年的女儿。
其实大家都应该明白他只是想救赎自己,求得自己的心里安慰而已。
想死安安静静的死去就好,却偏偏要伪善的去扰乱被他抛弃了的家人的生活,这点其实是不应该被尊重和感动的。
别联系、勿打扰才是他应该做的。
扮丑、增重、男同、有病、姜丝……加上自我救赎的桥段,这些十分刻意的得奖向设置已经成为了演技发挥的必备条件,放以前这都要被说成鸡贼,虽然男主得了奥斯卡影帝是实至名归,但这个自私自利的内核不应该让人厌恶吗?
生活并没有给男主带来挤压,宗教同样也未给他带来惩罚,七宗罪里他占了几条,大家可以悉数一下。
一个想吃死自己的人其实是不想死的,因为死的快的方法有一千万种。
他自己留着命就是想去麻烦照顾他的人,去贪念欲望的自慰,去求得家人的“爱”,一遍一遍念着文学作品抚平血压真是虚伪至极的做法,托着周身臭烂的上百斤脂肪站起来了,像是战胜了所有生活的苦难的胜利者奔向了天堂……我想最烂俗的梗就是:他开篇看着G片自慰喷射的那刻,就已经心脏病发作死掉了,不应该给这种人任何救赎的机会,这样才能救了片中所有人,甚至那只窗外的鸟!
首先我觉得剧本和角色和冲突等等写的都很好,唯一不好且容易被骂的点就是那个fat suit is extremely ridiculously fake…主旨应该就是everyone is incapable of not caring吧?
但是caring does not mean saving, 也许真正的救赎只能是自我救赎。
影片里暴食等情节刻画的很好,但是本人经历过且貌似走出那个self loathing/self destruction cycle后发现,真的就是do not impose your own emotional values on others. 不知道是不是故意没有通过画面展现其他人物的背景故事(只是通过叙述),弱化了他人的perspective。
我不太懂为什么没有一次提到主角试图吃,或liz给他健康食物的场景,哪怕是以失败告终?
最后,看完不觉得只是一个非常悲伤的故事(影院好几个人哭了)每个敏感,经历过伤痛的人都会从中映射出不同的东西吧。
上网课不开摄像头引发的血案(我懂为什么大家都骂它,我真的懂。但达伦的片子不都这样吗,你们早不骂。我当然按西方人的标准没有胖过,但我是个失败的老师,失败的女儿。我真的懂。
音乐总是在渲染着 “你看他多悲壮多可怜”,最后渲染着“你们快哭你们快哭!” 结合现实中那些重重伤害别人,还要怪别人做得哪里不好妨碍了自己的赎罪(男主跟前妻讨论女儿的时候,拜托你把人伤害得那么重,别人还要跟你一一汇报女儿情况,感恩地接受你的钱?),然后向受害者寻求宽恕,好像不原谅都是你们受害者自己过度纠结于往事,最后再以自残自杀强行得到原谅。特别是强行获得女儿原谅宽恕这一点,真是吐了;所有的专制强权父权加害于别人之后靠自残去赎罪就感动天地了???
亲情
F. 对苦难和同理心的双重剥削,从第一个镜头便“开宗明义”——欢迎大家观看达伦出品的廉价misery porn。所有人都像在逼仄空间中轮流叫卖的情绪贩子。Brandon Fraser真是努力,可他越努力,就越显得“电影”是如此急切而可悲。
独幕剧
积重难返的影像化体现 肥肉更是过去一系列痛苦经历在肉身的显化 达伦赋予寓言化的本片报丧女妖般悲天悯人的情怀 连白鲸的类比也被合理化 从中间就控制不住大哭 为什么 因为本片从始就是只是独白是男主一个人的电影 即使女儿的形象如此显著似乎也是过去业障限制男主行动的一系列后果而不是互动 传教士 前妻 护工 学生的目光构成了男主被凝视的 被影响的一系列日常 他说出的每一句有关救赎的话都是被视为女性的我们想要听到的 作为母亲 作为女儿 作为男性友人 但核心还是如何阐释现实作为一种幻想而达到洗刷痛苦活下去的过程 男主的每一次进食行为都与他的情绪是呼应的 这使行为被暗示到任何一种人类活动 男主欠缺的求生欲使他是反人类的甚至接近于圣人 对话精悍有力 着实让本片可被视为人类救赎指南 生前做点好事 死得好看一点
非常喜欢的一个剧本,仿佛另一个版本的男人四十。如果说身体是人的最后一道堡垒,那文学就是精神之海上的不断闪烁的灯塔。能在电影院和大家一起哭,是重要,也是必须。
好女人守空房,坏男人上天堂。我们仍旧在自己惩罚自己吗?
2023.1.31巴塞罗那Phenomena。7.5。Do you have the feeling that people are not capable of not caring?庞大而柔软的男主角身陷沙发中就像一头搁浅的鲸。暴食自毁的他怎么会是前妻嘴里“永远乐观”的人呢?他自身就已经是一个黑洞。他的死仿佛鲸落——回归大海,创造生命绿洲。就本人而言其实不太喜欢这部电影,叙事像主角一样虚弱而过分理想主义,在Darren Aronofsky的作品里规矩得像老师布置的作业。怎么回事啊?阿伦诺夫斯基,朴赞郁,阿莫多瓦,导演一老叙事就会变得平和吗?故事是拯救和治愈,但现实其实是披萨小哥惊愕中带点厌恶的表情,是夜校课程学生皱起的眉头和恶意的笑容。Ps. mark赫尔曼的《白鲸》。
全程心疼利兹,亚裔,被收养,因为信仰被养父抛弃,哥哥被抑郁症折磨她照顾直至哥哥自杀,哥哥的爱人查理因为哥哥的去世暴食肥胖生病无法出门她照顾,她学的护理仿佛是为了他俩而学。然而查理只为他的女儿存钱,利兹心疼查理无钱看病她的车出了问题不去修一人提着查理的日用品在雪地里艰难行走,她承受着哥哥离世的痛苦,承担着哥哥爱人的护理重任,并即将承受查理的死亡。然而她还是心软放不下查理,最后赶来看他,甚至为他带了赛百味。查理有她这个朋友真的一生所幸。
男主真的演得太太太牛逼了,他的眼神和一直在说sorry的状态真的让我觉得闻到了将死之人的腐败味道。全部室内场景的群戏的确很有舞台剧的影子,但是每个人物都蛮有料的。最后和女儿的对手戏我都完全看不进去女儿在干嘛,就看着他每一个动作就能哭晕。(一边擦眼泪一边赶船也的确搞笑)
男主似乎把自己的身体当成一座丰碑,用这座狰狞而巨大的丰碑来压倒性的彰显自己荣耀般的苦难,他矫情,他也自私,丝毫没有被同情的必要。工具人丽兹为他付出这么多,结果啥也不是,他在自我感动和自我内耗中一心只想救赎自己罢了
太悲伤 不然可四星
话剧的幕间感过重,每场戏节奏起伏像一节节扎好的香肠轮廓那么相似,以至于最后我只替这头巨物感到解脱
真的边看边感叹怎么可以这么惨,但是这可能才是现实中同志群体里一部分人的真实状况?同志群体看似光鲜亮丽,instagram上刷到的永远是肌肉丰满的年轻美男子和美到不真实的夫夫。可是我们看不到的是更大一部分外貌并不出众,生活并不那么幸福的人,他们可能像Charlie这样过着自我封闭的生活,被生活的困苦磨平了棱角,丧失了追求幸福的动力与能力。这个角色的对现实的极端化与戏剧化处理,与此同时Charlie也是活在悔恨自责中、不幸福的、寻求救赎的人的集合体,现实到令人胆寒和害怕。所以这个角色给Brandon Fraser再合适不过了,他和主角Charlie一样经历了太多起伏,事业受挫之后身材也走形,这个角色就是他的回归和救赎之路,给他鼓掌。
男友死前瘦如枯槁,死后巨人观。他完美的复制了,只是在死前每一餐食物他吃的都是双份,替死去的爱人吃了一份,又在死亡的那一刻。带着沉重的躯体,迎接光明。我不嫌弃你的巨人观,你也不嫌弃我的“巨人观”。同志皆凡人,我们可曾看到过他们内心的光茫?最后一刻为爱所做的一切…泪目
后劲略大。那篇被男主视为珍宝的读后感,既是生前最大的慰藉,也是女儿8岁以来纠结人生的写照,想要通过与父亲划清界限甚至在思想上“杀死”父亲来获取个人的“解放”,但更多的只是给自己构建了一个假象。男主的演绎令人信服,一度让这部影片有了几分惊悚的气息,以一种近乎自暴自弃的方式度过每一天,绝对是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折磨。Liz的遭遇令人同情,不论是哥哥Alan还是Charlie都没能对他完全敞开心扉,同时也无法对她所承受的压力感同身受,她把对方当做生活的依靠,却也不得不接受两人相继离开的事实。女儿Ellie令人困惑,单纯从她行动的结果评判善恶,更多像是Charlie的一厢情愿,能够保证她未来过得好的其实也只有她自己。Charlie通过理想的死亡方式获得了解脱,但留下的这些人不得不继续面对残酷的现实。
给不了更高的分数了。达伦收敛了神棍属性,却依旧用自己一直以来关于宗教议题的表述再一次聚焦死亡和呼唤人们的“真心”,这在现实语境当中很容易变得更为虚假,但他完成了这个动作,以一种不乏真诚的方式(尽管创作动机是极其可疑的)
终于看完了《鲸》,看到结尾处哭的头都昏了。这是一部对宗教提出质疑、却洋溢着宗教情怀的电影,生死、忏悔、心魔、救赎,每个话题都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来,最后的光明结尾显示出导演对这个世界无尽的慈悲与温柔,也是最戳人泪点的地方。值得说的一个细节,剧中男主是一个教写作的老师,他对文字的细微感触我完全能够get。
不针对演员。男主人设真的好造孽,为什么这是一个男人受伤总会有女人无限散发爱意和柔情并且选择原谅男人最终得到谅解解脱的世界。要是女性出轨早就化粪池警告+荡妇羞辱一百遍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