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74] Disconnect 断线 2013-10-18一部本没有太多期待的电影,如果非常出色,会给人带来莫名的愉快。
这部[Disconnect 断线]就是如此。
论坛上的介绍,说电影是描述“断线 disconnect”以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我本来以为是带一点科幻或者灾难片色彩,讲述失去网络以后的生活。
但结果大相径庭,网络在电影中从没有断过,一如现实生活,互联网进入每个人的生活以后,再也不可能消失。
而断裂的东西,是无时无刻不在的online之下,人与人之间、四目相投、言语交错的联系。
我刚刚参加完一场华丽的婚礼,毫不夸张地说,玩微信是整场婚礼中所有参与者最重要的活动,即使同一个朋友圈的人就在身边,即使500万像素真的和800万像素的照片没有太大的区别。
毋庸讳言,世界在科技的变化之下有了变化,大家都沉溺其中不愿自拔。
演员都很到位,杰森•贝特曼 Jason Bateman 在褪去故意搞笑的表情,可以做一个非常严肃的演员;安德丽亚•瑞斯波罗格 Andrea Riseborough 和宝拉•巴顿 Paula Patton都是大美女,前者在[遗落战境Oblivion]中,在玻璃泳池一展身姿,美艳不已,英国妹子的味道浓郁;演Kyle的小孩,在片尾跟Nina的对峙中,演技能称得上超一流,再长高一点,以后应该不可限量。
如果我是导演,我会彻底改变结尾:Derek即使是已经收到了Mike的电话,但是他对生活已经绝望,他和Cindy在跟无辜的受害者对峙中,狂暴之下连发数枪干掉对方;酷得一塌糊涂的Kyle的老大在看到Nina和Kyle的纠缠以后,毫不犹豫地干掉他们两个;而Rich Boyd在Mike家的前院,那挥舞出去的冰球棍,刚好挥中了小Jason的太阳穴….. 两个老爸在海扁对方以后的执手不会出现,这是整部电影中最温情的场景。
好吧,我承认,我看问题有时候真的很灰暗。
半年前,我要启程去往一个朋友所在的国家,她多年前去了那里,我们偶有邮件联系。
临行前我想给她发封邮件,却发现她用的邮箱早已被强,而这居然是我所拥有的她的唯一联系方式,于是,我跟她彻底断线。
两个月前,我戒了朋友圈。
在点赞之交淡如水的年代,人们放弃了定期联络互道近况的习惯,改为在网上展示家长里短并默认其他人会自动阅读。
于是很快,两个礼拜后,我知道了什么叫与全世界失联。
这就是我们信任依赖的科技,无比强大而又无比脆弱的互联网。
今天,我一边腹诽着互联网,一边从网上下载了这部叫《断线》的电影,它讲了三个跟网络有关的故事。
一个中产家庭热爱音乐的孤独少年,因为识破了两个熊孩子的恶作剧而被盯上,对方不费吹灰之力在社交网络上把所有信息找到,并投其所好成为其朋友,双方无话不谈后少年的私密照片被恶意传播,少年不堪其辱走上绝路。
这一切让深爱却从未了解过儿子的两个父亲迎来了激烈交锋……一个虚妄度日的裸聊少年,被野心勃勃的女记者相中成为劲爆新闻点,在对方的关怀下渐生天真不切实际的幻想,却最终领悟自己不过是被利用的nobody。
而女记者纵内心煎熬,也无法阻止汹涌而来的一切……一对痛失爱子的夫妻,在伤痛中渐行渐远。
丈夫工作赌博浑噩逃避,妻子寄情于在线互助小组寻求慰藉,大量信息的自我暴露招致信用卡被盗刷,两人于是开始千里缉凶,也在相处和对往事的回忆中逐渐找回彼此……三个故事,两对父子、一对陌生男女、一对夫妻,全是关系,有的看似稳固其实早已烂透,有的机缘巧合之下偶生羁绊,有的曾经紧紧联结却一击即溃。
通过互联网,在现实中无关的人们联系在了一起,在现实中身份亲密的人们却离得越来越远。
到处都是论坛聊天室,到处都是交友APP;没空管孩子?
给他一个手机吧;才不用担心他寂寞,他有手机呢。
网络时代,关系是如此唾手可得;网络时代,孤独的人是可耻的;网络时代,总会有ID替我爱你。
于是我们那么那么得想要在网上寻求所有,“在前Facebook时代,你必须成为某人,才能与他人分享信息,然而如今,你只有在与其他人分享一切后,才能成为某人(by数字思想家Jaron Lanier)。
” 然后,我们努力地对陌生人掏心掏肺,却懒得管一臂之内的某某某是哭是笑;我们忙碌且慷慨地在朋友圈点着赞,却吝啬于给身边人一个拥抱;我们对着陌生人侃侃而谈,却和身边人无言以对;我们对科技的期待越来越多,对彼此的期待却越来越少。
都说科技改变生活,其实科技本身并无原罪,科技只不过让那些麻木之后原本可以做的努力找到了放弃的借口,让本能够解决的问题在人人低头的疏离下一推再推地逃避。
影片的最后,夫妻俩终于久违地拥抱在一起,两个父亲终于愤怒地扭打在一起,男孩终于冷漠地离开、女记者终于悲哀地哭泣,他们好歹都做了点什么,给予了他们的遭遇以一个向前的结局,这样总好过在黑暗之中冰冷游走的文字最终归于死寂。
最后po一组美国摄影师Eric Pickersgill的作品《remove》,他P掉了照片里人们手中的手机和电子设备,于是照片里的人们看起来都好像孤单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图片3><图片4><图片5>
<图片7><图片8>
“科技让人们更陌生。
”不怎么有新意的主题。
影片企图使用微缩式的手法用三个故事向观众说明互联网及社交媒体已经全面侵入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人与人的相处模式,并为其危险性敲响警钟。
糟糕的地方在于这是一部2012年的影片。
十年前,如果出现这样一部影片或许还会被称赞有前瞻性,但放在当下,观赏过《黑镜》系列的观众显然不能对这样一部绝对算不上深刻的影片满意,尤其是在大多数观众已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时。
简单地说,源于生活,但却没能太怎么高于生活。
还是说,影片是拍给那些网络尚未普及地区的观众看的呢?
这样的话,科普一下网络安全倒是很有意义。
严格说来,这三个故事都不是控诉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好故事。
研究这点我们只需要看看如果让一切网络都“Disconnect”这些人物命运将会将会如何变化即可。
首先第一个故事里那个靠网络聊天室赚钱的小伙子(和他的同行们)恐怕就要真枪实弹干一场才能拿到钱了(毕竟是几千年来赚钱最方便的传统行业),假设女记者光顾了他还是有机会做这个未成年人非法卖淫报道,窝点被FBI盯上后一伙人逃亡,女记者不管有没有救到小伙子两人都不会在一起,穷得叮当响的小伙子还是得重操旧业,那和现在的结局有啥区别?
第二个故事里自闭小哥的遭遇惹人同情,但在学校里经历过“霸凌”的同学们都清楚,无论换哪个班,被排挤的总是那几位,小哥回到六十年代就不会被欺侮了吗?
还是回到一百年前就不会被欺侮?
脆弱的心灵并不需要被一张裸照来逼死,这在没有网络的时代已经被证明过了。
小孩子是很残酷的,总有各种方法弄死自己不喜欢的同学,想想《告白》就知道了。
第三个故事里的木马盗密码的确是常见的互联网犯罪,但失独家庭貌合神离夫妻的悲惨生活才是悲剧的根源,如果没有互联网,憋屈的心灵难道就不找别的出口了?
类似的例子好像很适合上东方110和案件聚焦,事实上,不单单是钱,如果没有互联网的话,可能人都没了。
平心而论,导演拍了几场相当精彩的戏,比如片头视频窝点一镜到底把整个环境一下子交代清楚了,再通过电脑屏幕的视角给观众看到Karl,相当有时空感,两个不良少年调戏自闭小哥的戏也拍出互联网不可知性带来的惊悚的感觉了,可前面铺了那么多路告诉观众这是一部讲互联网之罪的戏,最后互联网却啥错没有,要么就是导演选题有误,要么就是执行能力不佳。
从结构上讲,三个故事平行推进,如果能在结尾汇聚到一点,像《撞车》那样迸发高潮就会是精彩的设计,而在本片中这样只是为了寻求共性而把故事凑到一起,不免让人觉得是勉强在用单元剧凑电影了。
每天面对面相处的亲人,却因为种种小事不自觉变得隔膜;见不到面的网上虚拟的朋友反而更加亲切,因为彼此身份未知,所以可以坦露心声。
现实中陌生感在虚拟世界中得到消除,穿戴上的面具在面对冰冷的机器和臆想出来的聊天对象时可以渐渐卸下,每个看似冷漠的内心都希望得到温暖的抚慰,可能现实中碍于种种不得开口,只有在那个看似和自己毫无关联的局外人的面前才能寻求安慰。
忙碌的工作、家庭的小意外,无聊的虚荣心,让家里最亲近的人找不到好的沟通途径渐渐疏远。
现代人依靠网络来弥补自己内心的空虚,满足被关爱的渴望。
距离产生美,美得让人不经意放下防备。
网络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地理距离,却也拉长了真心的距离。
当无谓的玩笑和蓄意的欺骗混杂在网络中袭来的时候,善于伪装的人们却很容易中招,因为太自信、太不在意,所以被搅得瞬间乱了阵脚,分不清真假。
当技术越发达,人们的生存能力就越退化,懒得花心思去维系家人爱人朋友的关系,一切都变得理所当然,但是一切又都朝着相反的方向向消亡着。
当那些看似都密不可分的虚拟关系网瞬间断链的时候,能陪着你支撑下来的,还是身边最亲近的人。
人情才是真正的纽带,看不到的爱的力量维系了一切能看到的真切的每个人的心。
影片采用交叉叙述的方式,几个独立的故事又因种种相互关联,分别叙述,时有交叉,杂而不乱。
导演很好的把握了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绪表达,那种隐隐的淡淡的忧伤贯穿始终,时刻敲打观影人的内心。
电影的配乐也非常棒,主旋律用提琴徐徐带出,那种剪不断理不清的复杂情绪瞬间被带到极点,在听觉上塑造了一个阴阴的微凉的混暗场景 ——写于2013-10-07
电影《断线》影评我觉得电影叫“链接”比叫“断线”好。
刚开始大家因为一些事情而忽略了现实中的感情,结局是所有冷淡的感情因为一些事故 而重新认识到身边的人的重要性。
那个男孩的爸爸终究是爱他的,刚开始总觉得他父亲太过于严厉,但当两位父亲为了各自的孩子而扭曲在一起对打时,我觉得他们的爱都是一样的,打架的那一刻他们两个站到了同一个天平上。
一个是为了拯救做错事的儿子,一个是为了找出儿子寻短见的原因。
—————————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当代人迷失在虚拟网络最后找回现实的故事”,更是一部有关校园暴力的影片。
在那个荷尔蒙爆发的青春期,作为家长的关注点不应该仅仅是孩子的衣食住行,而更应该是理解沟通交流。
就像片中的一个镜头“男孩的母亲问他还好吗,男孩说很好,随后上吊自杀了。
”在回答“很好”之后流泪的男孩多么像极了曾经某个瞬间的“我”或“我们”。
在这个“快餐”时代,似乎每个人每对父母都好忙,忙着工作与工作之外,唯独忽略了孩子。
———————关于女记者和色情男模的故事:当女记者驾车到几公里外的郊区要带男模走的时候,男模问她“如果我跟你走,我们有可能吗”,女记者说“我们年龄相差太大”,男模说“如果我不那么年轻呢”,女记者犹豫了,男模走了。
回到了他原本的世界。
或许这是对于他们两个最好的结局。
不是一路人,何必同路行。
或许就像剧中男模说的那样“女记者根本不喜欢他,她只是习惯了站在道德高处,习惯了自我感动和扮演救世主,她根本不在乎“别人是否需要她的帮助或怜悯”。
—————我挺喜欢女记者这个演员的,老是觉得她和我之前看的丛林法则里面的一个女主有些像,但是查她资料,资料显示她并没有演过那部电影。
奇怪,我明明觉得是同一个人。
———————最好那句“我爱的都在这个房间里”,挺催泪的。
是啊,房间之外都是无关紧要的。
包括那个害他儿子的“刽子手”,和那些肆意流传的艳照和谣言。
那些都是无关紧要的。
—————关键时刻站在同一边的或许只有家人,就像那个小男孩的姐姐的那些朋友。
爱让我们更加放下,也更加团结。
1. 非常真实,真实到其中的任何一点导演想展示的“荒诞”之处我都觉得好日常好常见毫无违和感【果然网络中毒2.结局!
虽然黑镜风格的充满神脑洞和神展开的戏剧化和冲突看得人更爽更震撼,但是我还挺喜欢导演选择了归于平淡的结局。
归于平淡,归于真实。
不过有点暗暗地希望如果3条线都能在结局也保持disconnect就好了(像女记者的case一样,该找的人并没有找到,该修复的关系也没有完全修复。
没有大悲剧,但是也没有大圆满,之类的…但是那样大概太dark?
)3. somehow三条线能串得更紧密一点或者在结局高潮突然全部交叉就好了,现在的串法感觉和没串一样…4. 虽然有夸半天其真实,但是观影感受还是觉得超慢热。
没办法我就喜欢黑镜那种调调,不喜欢写实但是平淡的>< my bad...
很多时候一个看似简单的单词作为片名恰恰很难翻。
目前该片主流的片名“断线”容易让人联想到“掉线”和“断片”,前者指涉网络的断开联结,这跟片子还有点关系,而后者无疑只是一种失常、意识停止的身体状态,过犹不及。
而且,线作为名词在表示connect的意思上略弱。
或者翻译为“失联”,若从抽象的角度理解,很对。
但这个词被广泛运用于表示物理上的失去俩系。
片子有并进的四条故事线,但联系得非常自然。
《云图》故事线更多,但那是一种科幻的格式。
本片更像《巴别塔》式的联系,只不过少了几分戏剧化,多了几分写实,当然,也是在无巧不成书的框架内。
四个故事缘起的人物,都是单向度的人。
他们好像应了乱纪元中的呼喊——“脱水”,又好似践行奥卡姆的的“如无必要,无增实体”,在经济社会中抛开很多角色,褪去许多感情,几乎成为一个职业的符号。
无论是律师、侦探。
记者还是职员,这些标签,足有生活那么大。
人非机器,与其关系最紧密的家庭慢慢出现了问题,有亲子关系,也有夫妻关系,还有工作关系,总之这些情感上的裂隙越来越难以弥合,越来越撕扯、疼痛,他/她们顺理成章地找到了寄托作止疼药,哪怕是短暂的欢愉,或是片刻的麻醉。
但错位并不会自然回正,矛盾爆发,四条故事或明或暗地纠缠在一起。
他/她们在无所依凭中挣扎,在不明所以中浮浮沉沉,在夜色迷离中追寻那水中稻草般的原因,幡然悔悟交叠着减轻罪责。
渐渐地,这些导致事件发生的人物们,在身不由己和别无他法中疏离了职业符号,重拾他/她们原有的其他身份,重新从物变成了人。
然而这远未圆满,伤痛还在,伤痕长存,但被血与泪浸湿的他/她们,更柔软了一些。
碎过之后,我们一同期待着,破而后立。
P.S.其实,单拎出来任意一个故事,都算不上新颖,但那种交叠营造了一种丰富感,一种现实生活处处皆存误解与无力的为之奈何,这让本片有了一种意味深长。
好比片尾平行的几个慢镜头。
一帧一帧,全都是无可避免。
很久以前,网易音乐推荐了一首名为written on the sky的钢琴曲给我,那时我还未看过断线这部电影,却被这首曲子深深吸引了,总觉得它很伤感,就像是当今时代人类脆弱敏感而又疏离的关系。
今日才得知这首曲子出自此部电影。
我们总是喜欢在网络中探寻一些未知的东西。
但是可曾想过,其实正是那未知的神秘吸引着我们去一探究竟,可是当我们逐渐揭开谜底,你是否可以接受这华丽面具下真实的不堪?
失足的男孩以为遇到了能拯救他的美貌记者,却发现这仅仅是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记者以为自己可以打击犯罪势力,拯救男孩于水火,达到事业巅峰,却何曾想过男孩是否愿意被拯救?
孤僻的长发少年以为在FB上可以有一个知心朋友,却殊不知已经把自己推向了绝望的深渊;单亲家庭的小男孩过得压抑,想在网络上给别人恶作剧而逗乐,却没有料到已经犯下了自己都无法承受的错误。
在这个信息发达的年代,你可以接触到任何人,你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去派遣自己那没来由的寂寞和孤单。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喜欢用交友软件的原因。
现实中没有几个真心的朋友,却希望通过网络找到能够理解他关心他的人,这可能吗?
而在这些人当中,因为交友网站而被骗财骗色甚至犯罪的都大有人在,这样的后果,你承担得起吗?
我永远没办法让自己整日沉浸在虚拟的世界中,因为那永远是不真实的虚妄。
为什么不花点时间多陪伴你的父母和孩子?
为什么不花点时间跟你生活中的朋友吃一顿饭,聊聊开心的往事?
为什么不能静下来读一本书,看一部电影,为自己的人生带来新的感悟?
我也曾经有过那种被网络世界吸引的日子,但是相信我,最终你会发现,没有什么比活在现实中来得更加踏实和自在了。
另外我惊喜的发现女记者的扮演者是在黑镜第四季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个故事的女主角,这个故事叫<鳄鱼>,她所扮演的米亚.诺兰是一名功成名就的建筑师,但是为了掩盖往日的罪行而做出了更加疯狂的行径。
在这个故事里面这个演员很瘦,很白,一头金黄的短发,很干练,如果不是因为她那具有强烈辨识度的眼睛,我还没办法认出她来,演技真的很棒。
看到有网友把这部电影与黑镜子比较,其实并没有孰优孰劣,黑镜更像是后现代科技背景下的人性预言故事,而这部影片则是现代社交媒体下的情感赞歌,黑镜是不可触摸的未来,让人赞叹,但断线,更能打动现实中的我,disconnect,切断的是网络,连起的是人心的桥梁。
作为被网络媒体包围的现代人,我也会很困惑为什么离不开他们?
也许是每次下线后的失落感,也许是现实中种种失意,反正虚拟的,总比赤裸裸的现实好。
笑脸表情符号并不代表我们在笑,INS上的照片并不代表我们真实的心境,正如剧中老公不关心找网友排解,现实中不被理解的音乐小少年(那两个整人的孩子问谁是sigur ros我莫名喜感),还有那个视频卖春的年轻人,没有人爱自己的现实,但现实是虚拟的麻痹所无法代替的,感情没有虚拟。
网络色情,网络暴力,信用卡诈骗,社交网络,甚至网络私家侦探都出现了,苹果索尼电子产品一起上,但讲了一个很老的故事,人,还是感情动物。
从你一出生,你的父母,兄弟姐妹,朋友同学,老板同事,你不能与他们切断联系,你想冷酷,你想不在乎,但你做不到,你和爱你和你爱的人在一起高兴过后你有满足与踏实,但和网络狂欢后却超寂寞,老想再打开手机电脑,互联网让我们更近,却无形中让我们更远,所以我们需要与活生生的人交谈。
对于长期依赖网络的朋友们来说,一下回到现实是困难的,正如搞视频的小哥觉得网上的自己更有价值,也更习惯,要重建信任是很难的。
那对丧子的夫妻,若不是网络犯罪榨干了他们的钱,恐怕还沉浸网络不愿面对已经分崩离析的婚姻。
网络到底带给我们什么?
没人能回答这个棘手的问题,但至少各界都在关注。
所有的东西都是在自己消亡后让后世评价,那网络呢?
特别爱结局,虽不完美,但真温暖,每个人还是找到了弥足珍贵的东西。
最原始的触动,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好作品是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让每个观众深有体会,这就是电影艺术的真谛 !
最后来点题外的,那个老鸨Harvey是Marc Jacobs演得,差点没敢认。
Max Thieriot真够鲜嫩,Jason Bateman演这个苦逼角色真有不适应 电影配乐超赞,来自英国作曲家Max Richter,除本片配乐外,其他作品亦不错,动听有意境,片尾曲叫Ni SU NAVE ,原声虾米可在线听
标题有点装逼,但是是实话。
《断线》就是这样一部电影,看完没有硬伤,让人不觉陈旧。
最近看了两部电影有这样的感觉,一部是皮特主演的打丧失的末日之战,一步就是断线。
两部相比,断线做得更好。
社交网络的题材早就被黑镜子拍得几乎没有东西可以拍了。
黑镜子第二季里那种无力感已经把现代科技传递给我们的恐惧感夸张到极致。
断线就很聪明,从小故事入手,把人物最自然的情感作为重点,展现社交网络之外的人之间的温暖与无奈。
最难能可贵的是,电影没有草草结束,而是认真地给每个故事画上一个句号。
比如男孩对女记者的话就很引人反思,比如父亲对另一个父亲动手甚至打伤孩子就很真实,寻仇的男子得知自己跟踪的不过是另一个受伤的男人的失落与无助,都用一种最巧妙的方式跟我们诉说这个世界的温暖与真实。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很害是坏的结局,因为这样的导演是不负责任的;但我也怕它为了好的结局而圆一个好的结局,这样落了窠臼。
因此断线在这一点上做到了九十分。
当然Andrea和宝拉都是我的毒药。
作为不算脑残的粉丝,必须支持。
写实,但只有我一个人觉得极其压抑?
黑镜电影版。黑互联网也就这几招吧,人性本来如此怪媒介干嘛。
You think you&#39;re helping, but you really not, don&#39;t impose your morality on others. 又是子非魚。。。。 Max Theiriot is smokin&#39;! Marc Jacobs, 驚。。。。。一直覺得Nina怎麼這麼眼熟,看到快最後才認出原來是Andrea Riseborough。。。。
奇烂。
不知何时起我们对互联网上一个个ID和头像倾注了太多热情和信任,现实世界反而变得格格不入;因为连线,所以断线。其实电影的局部大于整体,因每个碎片都很漂亮,拼在一起反而凌乱。PS:Marc Jacobs只在里面打了几个酱油就叫苦连天说这辈子再也不拍电影了~
网上犯罪新动向
多线叙事的手法讲了互联网对现实人生的影响。网络社交时代有一个独特现象,就是大家对陌生人投入的情感要比身边真实的人更多,对于孤独的人来说,这种虚拟的感受久而久之就会变成强烈的存在感与依赖感,但是这种心理满足与慰籍的表象下却也隐藏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危险。总之,莫寄情于网络。
把疏离世界看成了琉璃世界,我说看完了这缤纷到底在哪呢~我不觉得所谓多线就非得有惊艳交叉才可谓之牛逼,也不觉得非得有神来剪辑才算得上入流~本片踏踏实实滴着眼于四条朴实却波澜的被网线扯断的感情线,因为浅显所以凝练,因为生活所及所以感慨颇丰,结尾不明媚却更有味,不戏剧化却更动人~
不是我喜欢的美好结局
优秀 剧情片 恐怖片
故事司空见惯,拍摄也无新意。全片都在等待高潮中错过高潮。。。
浅显的六度分割理论,以互联网的虚拟串联起四个故事,每个故事里都有一个人物活在自己的生活里,同时又影响着别人的生活,被称为网络版【巴别塔】有点过誉了。四个独立的家庭悲剧,胜在情感的细腻丰富,故事始终沉浸在悲伤的氛围里,完成度很高的处女作,最终的高潮让人很释放。★★★☆
比凯歌的搜索深刻。
现在的我们急需真真切切的现实而现实却正在被我们一点一点的cut掉这是真真切切的
线下的生活才会如此真实。
互联网和时代正在改变着我们以前的生活
只有到max richter的著名最丧一听就要哭的配乐On The Nature Of Daylight才用正常速度播放,三条线三个故事有头无尾,要表达什么不明,人生就是这么丧?三条线关联性较弱,只有网络是导火索引发问题这一个交集。不像是电影。Jason饰演的父亲很棒(还有点可?),珍贵的Max鲜肉twink影像(现在成熊了)
不好看,根本和悬疑不沾边!害我期待那么久…到片子中段就奇怪,这哪跟哪啊?哪里有伏笔悬疑?2分拿好,滚粗!
还不错
流水账似的叙事,缺乏情感的共鸣,题材很有趣,但剧编得不聪明。尤其选四哥演这个中年危机男,感觉是败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