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水

Perfume: The Story of a Murderer,香水:一个杀人犯的故事,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香水:杀手的故事,杀手故事,Das Parfum - Die Geschichte eines Mörders

主演:本·卫肖,艾伦·瑞克曼,蕾切儿·哈伍德,达斯汀·霍夫曼,大卫·卡尔德,比吉特·米尼希迈尔,卡洛斯·格拉马赫,西恩·托马斯,佩里·米尔沃德,山姆·道格拉斯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法国,西班牙,美国,比利时语言:英语年份:2006

《香水》剧照

香水 剧照 NO.1香水 剧照 NO.2香水 剧照 NO.3香水 剧照 NO.4香水 剧照 NO.5香水 剧照 NO.6香水 剧照 NO.13香水 剧照 NO.14香水 剧照 NO.15香水 剧照 NO.16香水 剧照 NO.17香水 剧照 NO.18香水 剧照 NO.19香水 剧照 NO.20

《香水》剧情介绍

香水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十八世纪,让-马普蒂斯特•格雷诺耶(本•韦肖 Ben Whishaw 饰)出生在巴黎最肮脏、最恶臭不堪的地方——鱼市场上。格雷诺耶天生对气味有着惊人的天赋:无论恶臭还芳香,他都一一记住,并能轻易分辨各种气味。 当他在孤儿院长到13岁的时候,被院长卖给了制皮匠。格雷诺耶在制皮铺过着犬马不如的生活。机缘巧合,格雷诺耶在香水巴尔蒂尼面前展露了其过人的天赋,进入了香水铺工作。但格雷诺耶并不仅仅满足于制作出世界上最芳香的香水,他梦想学得如何保存万物气味的方法。巴尔蒂尼告诉格雷诺耶香水的起源地在格拉斯,那里的人知道保存气味的方法。格雷诺耶拿着巴尔蒂尼的推荐信来到了格拉斯。 格雷诺耶爱上了青春少女的体香,为了把这种香味保存下来,格雷诺耶最终走上了杀手的道路。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波兰爱经异能力高手动物园的两人我在这里等你海豹第六小队热血上海滩之未知任务解锁鬼应用活法牵牛花龙之心:致命复仇或者乌托邦一声叹息钢之炼金术师这里没有硝烟牵手向明天放学后海堤日记未知死焉知生侠僧探案传奇之催命符医疗小组:达芬奇女士的诊断人间失格公主的诱惑史塔西喜剧尼斯湖怪:深水传说雷豹天才进化论汗血宝马花颜劫亿万图谋红辣椒任长霞

《香水》长篇影评

 1 ) 香水:一个没逼味儿的大厨的故事

连坏杀手是个很令人们着迷的一个话题。

从作案动机,犯罪手法,与警方猫捉老鼠的游戏却一次次全身而退……从故事性,人性,悬疑,暴力等等方面让导演还原的话,简直是一次次浴血的艺术。

我个人认为,给荧幕上的杀手们颁个小金人的话,个中翘楚无疑是《七宗罪》里的约翰,这个原教旨主义怪胎。

而如果颁个金酸梅的话,我给格雷诺耶先投一票。

别跟我提镜头语言,配乐,剧情张力,首先要从基本逻辑出发。

一个杀猪的,就算有着忧郁的眼神,稀疏的胡茬子,神乎其神的刀化,以及那杯dry martine,充其量是个优雅的猪肉王子,但他仍然是个杀猪的。

格雷诺耶如果想以杀手的身份拿到艺术家的职称,仅仅入对了行业是没用的。

格雷诺耶很有天赋这毋庸置疑,而且这点我也感同身受。

我上小学3年级的时候是全班写字最漂亮的,老师经常把我的字贴到黑板上让同学围观。

当时我认为,我以后肯定会一个字就能换一颗大白菜,齐白石那个段位的。

后来我的成绩很稳定,直到现在写字仍然是小学3年级的水平。

所以说,天赋是天赋,但不是神赋。

艺术家也离不开生活积累,我说汤姆·提克威是不是太注重艺术渲染而忽略了生活常识了?

活活的把格雷诺耶给弄成大厨了?

格雷诺耶一心想提取少女的气味,但是用常规的两种方法:蒸馏法,这叫大锅炖肉;皮脂分离法,这叫熬皮冻。

焚琴煮鹤,吃西施馅的包子。

说一个香料的小故事,有种名贵的香料叫蛇头獐,分量如果够足,可以换等量的黄金。

形成不易,要香獐在肚皮朝天睡觉的时候,下体碰巧被蛇咬住,香獐会把蛇身咬下来。

如果又碰巧蛇头掉不下来,香獐的香腺会不停的用分泌物包裹蛇头。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蛇头獐。

寓教于乐,故事讲完了,童鞋们请听问题:动物香料是什么部位分泌的?

对,用老中医的话来说,就是生殖器附件。

如果有少女体香这一说,抛去洗发水,沐浴液的外来影响,只有下体会分泌,这点人和动物没什么不同。

至于不同的姑娘不同的味道这点我也有所体会(此处省略500字)。

所以格雷诺耶觉得自己没人味那很正常,因为他不具备那器官,所以也就没逼味儿了。

总的来说,这是格雷诺耶的本我迷失,闻香识女人,这不过是个托词吧,如果要向世人体现自身价值,杀人的影响力显然更大一些。

为什么一定要杀人?

这是个逻辑问题,如果不杀,是不是即可以开香水店,又可以开一家吸脂瘦身美容院?

孰不知东海扶桑连女体盛都稀松平常,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女人不满大街都是?

还有就是格雷诺耶的人体崇拜到了病态的地步,其实就是肤浅的好色。

这又是一个常识的问题,如果按肉食标准的话,养殖场里膘肥体壮的种牛和脏兮兮的南美野牛,哪个肉质会更好点?

昨天在哈尔滨问了学建筑设计的巍丫头一个问题,现在的建筑物都喜欢俗套的弄成表面全玻璃结构覆盖,是否出于采光取暖方面的设计,有节能效果。

结果得到的结果是:跟风。

然后丫头就跟我讲了很多天马行空,牛B的设计。

我听得不以为然,然后二人开始争论,建筑学作为八大艺术之一,建筑师需要以生活为基本出发点,还是为了自身的艺术体现?

我说如果没有成本预算,什么天马行空,丧心病狂的设计都会有,问题是实际价值有多大比重?

比如现在的MOMA社区,生态独立,内部水循环都不提,业主把钱花在这上面只当拾掇自家花园了。

可是像墙体随时间而变色这个设计是不是太过多余?

这个设计也算说得过去,起码我能一看墙就知道几点,但如果墙体会发出鸟叫报时,我非得去踢碎开发商的鸟蛋。

所以说格雷诺耶的人体崇拜很有艺术气质,但表现出来得很肤浅:长得漂亮,身材好,皮肤棒……按照《香水》的逻辑,越漂亮的姑娘越有征服力和蛊惑力,那个震撼了所有人的千人大乱pa,其实仔细看来,并不是XXOO,而都是在肉体的厮磨。

12个姑娘的精华提取出来达到的效果。

问题是,鲍鱼,象拔,鹿唇……混合的一锅佛跳墙就一定是美味至极?

那维纳斯的美在哪?

蒙娜丽莎呢?

更别提阿维尼翁的少女了。

格雷诺耶最后的顿悟更是肤浅得可笑,似乎突然明白了:我K,原来千好万好不如活的好,再漂亮的姑娘,做成标本了都不如天天温室培育搂着睡觉了!

如果他是一个有职业操守的大厨,其实做为原材料的话,最重要的是是否健康,下体是否有异味,内分泌是否失调……所以说,《香水》本来像讲述一个有着艺术气质的杀手故事,结果,却变成了一个没逼味儿的大厨的故事。

 2 ) 天使与魔鬼

天使与魔鬼的差别往往只在一瞬间, 米兰·昆德拉在《笑忘录》中描述过两种笑——“天使的笑”和“魔鬼的笑”。

笑最初属于魔鬼的领域,而天使看到魔鬼的笑,不知如何是好,只得同样以笑回之,这样,天使和魔鬼就互相面对着,他们张开嘴巴,发出差不多的声音,但是各自通过这声音所表达却是相反的事情。

《香水》在我看来也是在探讨天使与魔鬼之间的区别。

如果当世界上最美丽的东西放在了你面前,这时,创造他的人是天使还是魔鬼又有什么区别呢?

让·巴蒂斯特·格雷诺耶,像魔鬼一样地诞生在肮脏的鱼市,又像魔鬼一样地在他出生的那一刻将他的母亲送上了绞刑架,按传统的理解,这是一个受到诅咒的孩子,凡是与他有过接触的人都难逃一死。

很长一段时间里,让·巴蒂斯特·格雷诺耶都是独自一人孤独地享受着常人无法闻到的气味。

气味——是他唯一的追求。

当他看到贵夫人把香水涂在手腕玩弄时,他依旧是对气味感到好奇,然而他随后闻到了一种奇特无比的气味,这种气味改变了他的命运。

那气味来自一个卖水果的女孩,他尾随她到街角,他发现原来少女的身体才是世界上最香的东西。

为了得到这种香味,同时也是出于恐惧,他意外地杀死了这个卖水果的少女,面对少女的尸体,他没有任何的恐惧,他只是贪婪地嗅着那具尸体,瞬间他明白他之所以能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他背负着一项使命——制造出世界上最迷人的香水。

他拜师学艺,用有别于传统的香水制造手法取得了香水制造商的信任,他开始学习保存气味,但是他的心灵是扭曲的,他努力地想保存的尽是一些无法保存的气味,比方说把猫放在炉子里蒸馏。

他的师傅对此倍感无奈,告诉他唯一能保存这些东西气味的方法不在他这里。

让·巴蒂斯特·格雷诺耶于是告别香水制造商,决定只身前往格拉斯学习那种神奇的技术。

为了能保存少女身体的气味,他花钱找妓女做实验,在妓女得知他这种荒唐的想法并予以拒绝的刹那,他杀死了她。

为了保存香味他已经失去了理智。

实验取得成功后他也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谋杀,所有的一切只是为了完成他那个魔鬼的使命(这个使命好比是一项宿命)——制造出世界上最迷人的香水。

毕竟杀死一个少女达到他的目的比说服一个少女来达到他的目的要简单得多。

12瓶满载着少女的体香的精油,承载着12条无辜的生命。

死亡的恐惧笼罩了整个城市,亲人的哭泣回荡在每一条小巷。

但是这一切对让·巴蒂斯特·格雷诺耶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在他看来那12条生命只是履行了她们自己的职责,她们的生命是为了他的香水而生的。

最终的那瓶香水终于被合成了,让·巴蒂斯特·格雷诺耶被捕了,作为死刑犯的他在上刑场的那一刻将那瓶融合了12条生命的香水抹在了手腕上,看守他的狱警臣服了,他们觉得眼前的这个囚犯是一个天使,是不应该遭受死刑待遇的。

让·巴蒂斯特·格雷诺耶穿着华丽的礼服,做着马车来到了刑场,他挥一挥抹了香水的手帕,刽子手摘下面罩高喊“他是无辜的”,他再次挥动手帕,香味让所有的人疯狂,称呼他为天使。

这是一种可以征服世界的香水。

让·巴蒂斯特·格雷诺耶的感情在被第12个被孩女子的父亲跪在他面前称呼他为:"MY SON ”的时候终于发生了变化,他眼睛看着那一片被欲望燃烧丧失理智的男女,耳中听着:"my son,forgive me"的道歉,他觉醒了。

影片的结局是值得探讨的,在让·巴蒂斯特·格雷诺耶回到鱼市时他意识到他手中掌握的这种威力比金钱、恐惧或死亡更强大,可以激发人们的爱慕之心,所向披靡,只有一件事是香水做不到的,它无法使他如常人一般爱与被爱。

所以他想:“那就让它见鬼去吧。

”在随后的场面里导演所使用的一种手法叫做“电影谎言”:在巴黎的鱼市,他把所有的香水从头淋下,然后走进人臭气冲天的人群中,彻底地消失了。

我们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消失了,我们也不知道他是不是被人群给撕碎了。

我们可以理解为他死了,为自己犯下的罪恶付出了代价,也可以理解为他消失了,就像一个魔鬼完成了自己的宿命。

所谓“电影谎言”就是指没有直接交代出来的镜头,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去想像,但那终究是想像而不是事实。

这种手法用在这里真的十分巧妙。

电影是一种影像,通过影像来传达味觉是一项十分艰难的事情,《香水》这部电影在味觉的传递上是十分成功的。

开头用了大量的镜头拍摄肮脏的鱼市,这些镜头全部都是细节描写,伴随着这些细节描写的是大量的旁白,文字与影像完美的结合让观众很直接地感受到了那种恶臭,至少在看那些镜头的时候我是真的反胃了。

在香味的表现上有一个镜头值得一提,那就是达斯丁·霍夫曼饰演的香水制造商在闻了让·巴蒂斯特·格雷诺耶帮他调制的“爱神”香水时,瞬间进入了鸟语花香的背景之中,还有美女前来亲吻。

虽然力度不及对鱼市气味的描绘,但是效果也不可小觑。

毕竟臭味大家都闻到过,感受经画面一点便可以直接涌上来,然而这种神奇的香水却始终与直观的感受是有着一定距离的。

此外,在让·巴蒂斯特·格雷诺耶的谋杀手法上,镜头处理得是比较神圣的,犹如一种仪式,抹油——包裹——刮油——剪发。

每一个动作都是那么得缓慢,这种慢动作增加了这个人物的宿命感,就好比天使附身一般。

让·巴蒂斯特·格雷诺耶在人世间完成的是一种从魔鬼转变为天使,又从天使转化为魔鬼的鬼魅过程。

魔鬼与天使是如此的难以界定。

让·巴蒂斯特·格雷诺耶虽然能闻到所有的气味,但是唯独他自己是没有气味的,他造出最迷人的香水是对美好事物的一种追求,但是他的手段是残酷的,是不可饶恕的,这个形象时而像一个魔鬼,时而又像一个天使。

 3 ) 如果你闻到过世界上最诱人的香气

这是一部混杂着奇妙邪恶诱惑无情又有童话般有趣的片子。

甚至有些难以理解以及变态恐怖。

天生对于味道的灵敏使得他对世间所有的味道感到好奇,在巴黎、格拉斯,每个城市里为了香味而忘我且凶残的努力——这并非凶残,而是纯粹的追求人生中唯一至高至圣的目标,找到那个生命中最后的味道。

他追求极致得特殊的味道——少女的体香。

说他变态也好,他不过是在好奇,是他生活的唯一动力。

而一旦这个味道得到了,他生活的一切也就失去了意义,反而重拾当年全部细节的美好,最终就回归了起点,在鱼市场的臭味里让一切归位了。

影片很深刻,特别是最后那个让人为之窃喜的颠狂场景中,那忘了声讨罪孽乃至迷醉的时刻,是伊甸园的重现。

然而群体的迷醉是天才的罪过,人间毕竟是俗人生活的,天使或魔鬼注定不属于这里。

影片结尾留下意味深长的隐喻:我们是否纯粹的爱过?

我们可以通过世俗的行为达到纯粹的爱吗?

 4 ) 《香水》:一场惊悚的哲学课

“斯内普教授”阿伦瑞克曼镇楼 《香水》乍一听这名字人们还会以为它是一部小清新式的商业爱情片,或者是一部类似于《时尚女魔头》的都市生活片。

但当它的第一帧画面开始放映时,你就会发现这绝对不是一部简单的电影:恐怖阴森的气氛;讳莫如深的剧情;荒诞魔幻的情节以及那如歌剧般吟唱的神圣配乐,都使整部电影在深刻的哲学内核之外给人一种不寒而栗的观影体验。

本片改编自同名文学名著,这部连电影大师库布里克都说是不可能搬上银幕的小说,被鬼才导演汤姆提克威成功改编,并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而汤姆提克威就是那部大名鼎鼎的电影《罗拉快跑》的导演。

整部电影贯穿着希区柯克式的悬念,又涌动着英格玛伯格曼式的哲学内涵,而这两者结合后给人的感觉却又是库布里克式的恐怖与压抑。

因此我们也可之称为“惊悚哲学版”的《闻香识女人》。

这部电影可说的地方太多,本人才情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的用一篇水文就概括一部电影,只能借文学社这块宝地浅谈一下我对本片的粗浅理解,鉴于大部分人可能没看过该片,本文将照情节顺序分析。

影片一开始,我们看到一个囚犯坐在黑暗当中,这时我们看不到他的脸,紧接着他的脸向前移,光线照到了他的鼻子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特写,他开始用鼻子大声呼吸,这组镜头托出了了全片的故事点,这是一个关于鼻子和气味的故事。

1分05秒,监狱的门打开,几个狱警将这个囚犯带了出去,领头的十分紧张的说了一句:“Quick, we can’t hold back them much longer”这里的“them”指的是谁,为什么要挡住他们?

悬念产生。

狱警像拽死狗一样将这个囚犯生拉硬拽了出来,囚犯还被拉得摔倒一次。

这时镜头切到了监狱外的广场,广场上人山人海快把监狱的大门都挤爆了。

囚犯一被带到阳台,外面立马传来了震耳欲聋的叫喊声,群众声嘶力竭的高喊着“吊死他”之类的话,紧接着法官像朝鲜新闻播音员一样义愤填膺的宣读了宣判结果,判处囚犯乱棍打死,48小时内执行。

法官每说一句,台下就传来一阵欢呼,而且一浪高过一浪,一次比一次震耳,可见群众对这厮的恨之入骨。

那么这个囚犯究竟是谁?

他何以激起如此之大的民愤?

这时影片进行到了3分30秒,画外音响起开始介绍这位名叫葛奴乙的囚犯,《香水》的故事正式开始。

镜头切到了一个臭气熏天不堪入目的鱼市场,这里的肮脏已经超过了文字表达的能力,导演用来一系列快速剪切的镜头并用极冷的阴暗色调来展示这个“洗胃”的环境,葛奴乙就在这里突然降生,对气味的贪婪让“来自腥腥的他”在这个“泣血蝇虫笑苍天”的恶劣环境中顽强地活了下来。

由于母亲因抛弃他被判了绞刑,葛奴乙被送到了孤儿院,在孤儿院的生活中他发现了自己无与伦比的嗅觉天赋,他能分辨世间的一切气味,而鼻子就是他认知这个世界的媒介,是他的第二视觉器官。

在用鼻子认知这个世界的过程中,他邂逅了一个卖水果的少女,他的人生开始发生转折他的人生有了目标——令人心惊胆寒的邪恶目标。

卖水果少女的出场十分精彩,而本片的两个重要女性角色的出场都异常出彩,若即若离手法如雾里看花镜中窥人,尤其是女主角洛尔的出场可以说是终结了电影史上所有女性角色的出场。

下面我们来分析卖水果女的出场:葛奴乙正在一家香水点的窗口享受香水的气味。

这时卖水果女还未出现在画面中,但是镜头先用一个推动的景深镜头展现葛奴乙的反应,他突然停下正在进行的动作,开始用鼻子寻找,寻找伊人的踪迹。

镜头切至少女脚步的大特写,卖水果女正在街上行走,镜头没让我们看到她的脸。

18分03秒,少女肩部大特写 18分05秒,少女手中的果篮大特写,交代人物的身份和职业,但是我们依然看不到伊人的脸。

18分06秒,镜头又切到葛奴乙这边,展现葛奴乙贪婪吮吸少女体香的样子,他开始追着味道而去。

18分18秒再次切到少女左肩特写,轻风吹动少女肩上的秀发。

在整个过程导演始终不让我们看到少女的脸,却通过剪辑让镜头掠过少女的双肩、秀发、手臂,总之葛奴乙闻到哪镜头就打到哪,这是嗅觉的视觉化呈现。

直至18分50秒,镜头才给了少女一个全景,并用叠化扩大景别,但这只是背影,我们依然看不到少女的脸。

这种若即若离的剪辑风格给人一种朦胧的意境,,极其风格化的场面调度和剪辑完美的将“嗅觉”视觉化,达到了视觉上的“通感”效果,而这种修辞在女主角洛尔出场时发挥的更加淋漓尽致,但导演之所以这么做绝不是为了浪漫,而是为了给后面毛骨悚然的剧情做个闷骚的铺垫,以加剧令人发指的效果。

葛奴乙就像个警犬一样继续追踪卖水果少女,直至卖水果女被他吓了一跳,少女转身问:“What do you want?

” 葛奴乙管不了那么多,他一把抓住水果女的手臂开始像饿狼一样吮吸她手臂的的芬芳,少女被她吓了一跳立马跑开了,葛奴乙在其后穷追不舍,追到一个人少的地方,葛奴乙失手将她杀了,但葛奴乙依然不管这些,他贪婪的享受着这瞬间凋亡的美人香,在这时他发现了一个秘密,从此他的人生有了目标,那就是保存气味,保存瞬间梦断香消的美人的体香。

于是这场骇人听闻的疯狂之旅开始拉开序幕。

葛奴乙拜香水师包迪尼为师,学习香水制作,出色的近乎变态的天赋让他为老板赚取了大量的钞票,包迪尼告诉葛奴乙每种香水都有3个境界,每个境界有4瓶,共12瓶,12瓶香水就像音乐的音阶,但要化腐朽为神奇还需要一个最终精华。

接着包迪尼开始教葛奴乙如何萃取玫瑰花香,那就是让玫瑰慢慢死去,在它们死时蒸馏出它们的气味,这气味就是玫瑰的灵魂。

凋亡时的玫瑰花香是玫瑰的灵魂,那么瞬间凋亡的美人香不就是人的灵魂吗!

葛奴乙认为“生命的灵魂就是他们的气味”于是葛奴乙天真地开始了他的疯狂的实验,他蒸馏一只死猫,包迪尼知道后非常愤怒,受到包迪尼的呵斥和实验失败的打击,疯狂的他一下子就病倒了,一病不起。

这真是一个走火入魔的人!

包迪尼怕葛奴乙死去,就鼓励他说也许有保存的办法,于是葛奴乙踏上了去普罗旺斯的道路。

葛奴乙离开后,包迪尼第二天就被砸死了,这也是电影人物设定上的一大亮点,他走到哪里自己都是那么的不幸,但每当他离开那里,那个让他不幸的人就会因各种原因死掉。

葛奴乙离开母亲,母亲被绞死;葛奴乙离开孤儿院,院长被割喉;葛奴乙离开自己的老板来到包迪尼这里,自己的老板立刻摔死了;这样的事情一直在葛奴乙身上发生,直到电影结束,所以说葛奴乙是一个比柯南更具魅力的人,因为他不但可以走到哪死到哪,还可以“闻香识女人”。

电影,戏剧对人物的塑造不同于小说,小说对人物的塑造更加自由,而电影和戏剧则只能将人物性格的揭示熔铸与故事发展中,因此葛奴乙性格中的悲剧因素也是在故事的进程中逐步揭露的,在葛奴乙的旅程中,他难过的发现:自己是一个没有气味的人,一个能辨别世间一切气味的人自己却没有气味!

而在电影中,味道就是证明自己存在的因素,味道对于世人来说就是价值,葛奴乙不甘心成为一个没有价值的人,他极其渴望证明自己的存在,他证明自己存在的目的是获得爱,证明的自己存在的方式则是香水。

在葛奴乙继续前进时,女主角洛尔登场了,导演是极尽夸张之能事,把洛尔的出场烘托得美得令人窒息,这也再次体现出了调度和剪辑的巨大威力,来看拉片分析: 正在行走的葛奴乙似乎闻到了什么他慢慢停下脚步,背景音乐也出现变化,暗示观众接下来将有惊喜。

接着镜头切到了葛奴乙背后暗示观众这气味是从后面来的,葛奴乙开始回头。

一个快速剪辑切到了女主角的前胸大特写,她那红色秀发搭在胸前,这个镜头不到一秒; 洛尔右肩大特写和乳沟大特写两个镜头,这次镜头告诉我们女主角不但是一个秀色可餐的尤物而且通过女主角的服饰告诉观众这是一个贵族,这两个镜头加起来不到1秒,我们看不到人物的脸;切回到葛奴乙,他目瞪口呆的看着前方,像猎狗看斑羚飞渡一样;切至女主角眼睛的大特写,我们依然没有看到她的脸;

洛尔香唇大特写,并用剪辑扩大景别;

进一步刻化葛奴乙的反应;再次对洛尔的唇部特写,但镜头依然没让我们看到她的脸;洛尔乘坐的的马车驶入画面,葛奴乙贪婪的盯着马车目光中充满令人不安的邪恶;洛尔终于露出芳容,但是只有3秒,马车快速开走了。

这一段落告以终结;这段出场共由19个镜头组成,其中关于女主角的镜头共9个,包括8个大特写和1个移动摄影的上半身特写,配乐也是如泣如诉,加上那始终欲盖弥彰的剪辑方式,将女主角的美烘托得不可方物,而且这种朦胧的风格处理始终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诗意感,使女主角看起来似乎浑在梦中,又仿佛近在眼前,令人耀眼生花。

这种出场方式如果放在其他电影里会让人觉得夸张和做作,但在本片中却让人心神摇荡,这主要是跟全片的氛围和基调相契合,这部电影到处充斥着歌剧般升华的灵魂吟唱,因此这种若即若离的夸张手法在本片中就给人一种浑然天成的感觉。

而很多电影之所以有许多段落让人感到浮夸做作,就是因为导演忘记了从整体去把握一部电影,忘记了各部分的相互契合,如果卡梅隆一激动把歌曲《小苹果》塞进了《泰坦尼克号》中,估计《泰坦尼克号》就彻底“沉了”。

导演再次为了烘托洛尔的美,在葛奴乙偷偷来到洛尔家中后又再一次着重烘托了她的出场,依然是美轮美奂,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找来片源慢慢赏析。

(女主角洛尔)

葛奴乙来到了新的工作地点,也开始了他新的疯狂的实验,在成功的萃取到美人香之后,葛奴乙开始向他心中的女神洛尔下手了,洛尔的家中正在办生日晚宴,此时的葛奴乙正悄悄的隐藏在暗处伺机而动,这时悬念就产生了,所有的观众都在为洛尔的安危担心,担心洛尔会不会遭其毒手。

下面这场“宴会戏”充满希胖式的悬念而且和希式悬念一样是一波三折欲盖弥彰,这段戏和前面的人物出场一样都是可以拿出来独立赏析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导演是如何利用剪辑和调度做出令人心惊肉跳的效果的: 席间,洛尔和朋友进入家里的迷宫里玩捉迷藏,幽深而阴暗的迷宫在灯光处理下显得阴森恐怖,真可谓“暗香浮动月黄昏,正是杀人越货时”。

但是洛尔并不知道这一点,她正和姐妹们欢快的跑来跑去,剧中人物的轻松和潜在的危险的对比登时产生了很强的悬念,而且剧中人物越欢快悬念感就越强,就越能加剧观众内心的不安。

正如希区柯克所说:当剧中人物身处危险时,剧中人不知而观众却知道时,观众就会比剧中人物更加紧张和不安。

洛尔为了不输掉游戏便朝着更深更远的迷宫前进,此时的洛尔已是孤身一人,明处的洛尔和暗处的恶魔相比进一步加剧悬念,而此时那诡异的配乐也使气氛变得更加令人胆寒。

洛尔继续往前跑,她突然看到了前方暗处有一个恐怖的阴影,这阴影就是葛奴乙,洛尔吓得靠在墙上不敢动弹,这是观众的心都揪在了一起为洛尔的安危而担心。

葛奴乙突然向洛尔冲了过去,导演采用了主观镜头来模拟葛奴乙的视角让观众感受到葛奴乙冲向洛尔的这一过程,这种手法要比从洛尔的视角来展示带来的惊悚度强烈得多。

洛尔吓得急忙跑开了,在洛尔快速逃跑的过程中,镜头一直在洛尔背后跟拍,凶手处在画面之外,画外空间的运用让观众只能看到洛尔却看不到凶手,让危险隐藏在画外空间给观众带来的“未知感”大大提升了惊悚效果。

洛尔继续跑终于她被喜欢她的侯爵抓住了,洛尔暂时安全,悬念暂结。

但葛奴乙并不甘心,他用一个石头砸了侯爵旁边的灯泡,侯爵一分心,洛尔立马挣开了侯爵,再一次跑进了迷宫,这正是葛奴乙想要的,悬念再次产生……这次观众更加担心,因为观众不知道下次洛尔是不是还会这么走运。

而正当观众担心时,镜头却切到了一旁的宴会上。

这时镜头虽然没有直接拍迷宫内发生了什么但是带来的悬念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大大加强了,因为此时的观众不确定迷宫内发生了什么,而迷宫内的情况又十分危险,因此我们就更加担心女主角的状况。

这是未知带来的恐惧,这种利用未知制造不安感的手段几乎所有牵涉到悬念惊悚或恐怖元素的电影都会用到。

洛尔的父亲安东尼宣布游戏结束,人们开始陆陆续续地从迷宫里走出来,这时的观众都在为洛尔担心都急于知道洛儿现在的情况,她是否安全,但闷骚的导演却又把镜头切走了,切到了一个幽深的箱巷子里,葛奴乙推着一个装有尸体的车子走过,这下悬念感更强了!

镜头切回到宴会上,人们依然不见洛尔。

切至葛奴乙的加工坊,他已经开始用油脂分离法萃取尸体的气味。

切回到宴会上,洛尔回来了,观众松了一口气,洛尔没有遇害,但是遇害的是洛尔的好闺蜜——双胞胎姐妹。

由于最近有大量少女遇害,身为人大代表的洛尔父亲安东尼开始向法院提案,要求宵禁,但是提案遭到了其他代表的反对,他们认为宵禁会影响自己的生意。

万恶的资本主义就是这么腐朽,这是他们的阶级本性导致的!

议会的腐败为葛奴乙的犯罪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导演用了一系列快速的平行剪辑来展现一场场谋杀和议会及人民群众的反应,整个城市已经开始人心惶惶了人们闭门不出。

此时的葛奴乙已经凑够了12瓶香水,他需要的就是最后一瓶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的精华,而这精华必须是洛尔!

12瓶香水是20多个少女生命的精华,现在葛奴乙是万事俱备,只欠洛尔了。

后面的故事发展更加惊心动魄,就不剧透了。

不过首先提醒大家,《香水》不是一部关于正邪较量的电影,也不是一部好莱坞式的通俗商业电影,所以请大家不要按照自己以往的观影经验去推测它的剧情,因为电影本身就具有毛孔直立的剧情演进与人性反讽,电影关注的不是正义与邪恶而是人性的悲剧根源,香水是一部彻头彻尾的人性悲剧,下面从整体上对这一问题进行浅析: 电影香水是一个彻底的悲剧,这种悲剧是命运与人性的双重悲剧,命运指的是葛奴乙的命运,人性则是电影中的所有人的人性。

葛奴乙降生在最肮脏的鱼市场的垃圾堆,甫一出生就被母亲当做垃圾扔掉,他本该有着和他五个哥哥一样的夭折命运,然而对气味的贪婪却让他活了下来,他是个一无所有的孤儿,连气味都没有,他比任何人都不幸,他是一个根本不会被人们注意到的小人物,连唯一值得骄傲的天赋也是最为人不齿的嗅觉天赋,在原著中“嗅觉”是人类最低级的感官功能,因为在伟大的和不幸的面前我们有权闭眼和塞上耳朵,但我们却不能不呼吸,所以无论外来世界给你什么你的嗅觉都只能默默承受,讽刺的是气味却是葛奴乙的唯一存在证明和存在目标。

生活给他的不幸也让他对生活报以残酷的报复,那些让葛奴乙不幸的人全都死于非命就是剧情上的一大反讽和升华。

而后来的杀戮也是疯狂和宿命交织下的残忍结果,这种疯狂和偏执是葛奴乙自身悲剧的人性根源,另一根源就是命运。

终于有一天葛奴乙邂逅了那个买水果的红发少女,她衣袂飘摇宛若仙子,如天使下凡般进入了葛奴乙的视野,自从邂逅和误杀后葛奴乙便对其辗转难忘,后来葛奴乙在踏上疯狂的旅途之后又多次梦到这位梦中女神,甚至到他配出的香水可以让虔诚的刽子手下跪,让庄严的大主教和义愤填膺的群众在他面前纵欲狂欢,连与他不共戴天的敌人都泪流满面的跪在他的面前听任他的驱使,在他俨然已经有了上帝的权力之后,他首先想到的依然是那个买水果的少女,她是葛奴乙人生目标的动力,也是葛奴乙走向毁灭的不归路的起点。

葛奴乙因为卖水果少女而走向犯罪的道路,而他犯罪的目的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渴望像普通人一样被认可被爱,然而他偏偏做不到这一点,他可以奴役全世界却无法成为一个普通人,因为当他可以奴役全世界时他就已经不是一个普通人了,这就牵涉到了一个人生的普遍性悲剧 了,这种悲剧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感同身受:我们常常因渴望在社会中得到认可渴望获得大家的关注而上下求索,却发现等我们功成名就之时,人们关注的不过是光环之上的一个虚名,人们关心的只是创造的浮华表象,因为这是你对大家的唯一价值,而真正的你却早已淹没在这喧嚣之后,就像葛奴乙,离开了香水他什么都不是,连狗都不搭理他,而有了香水之后他可以让国王在他面前像狗一样摇尾乞怜,但那些在他面前供其驱使的人们不过是贪恋他身上的香味而已,没有了这香味他依然什么都不是,所以从头到尾葛奴乙都没有获得任何人的真正关注,就像莎翁的《奥赛罗》里说的那句话一样:众人所知道的我,不是真正的我。

影片的另一大讽刺与悲剧在于葛奴乙之外的人们的人性,和被害者的悲剧,为了不剧透就不点那么透了。

《香水》讲述的是一个名为葛奴乙的变态谋杀犯的故事,他是极天才极残暴与极可怜的结合体,有人说男主角是一个绝世的天才,有人说他是一个十足的混蛋,也有人觉得他很可怜,每一种说法都能从电影中找到诸多证据,《香水》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解读,本文只从悲剧角度浅析,如果大家想对本片有更深的了解可以看网络影评节目《龙斌大话电影——<香水>》,这期节目主要从欲望层面解读这部电影,把香水看做欲望的象征,把葛奴乙看做欲望的化身。

当然,如果你觉得这些解读都太过刻意,你只想以一个普通观众的心态去看一部刺激的电影,《香水》依然不会让你失望,强烈推荐!

最后多说两句,优秀的艺术作品,不论是音乐,美术,戏剧,文学,还是电影,也不论他们反映的主题是什么,它们能引起我们广发共鸣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它里面有我们共同的人性。

所以说,文艺作品就是透射社会和人性的一面镜子,我们只需对着照上一照,就能从中看到自己。

 5 ) 香水

这电影吧,尺度有点大,无论是恶心程度还是裸露程度。

后面的大场面,简直让我目瞪狗呆!!!!!

三观碎裂!!!

结局也是挺意外的,从前期对男主的厌恶到后面倒也变为有点同情了。

其实男主还蛮可怜的。

如果能有个正确的人来引导他,他大概能成为享誉世界的香水制造师。

他也绝对拥有这方面的天赋和能力。

可惜啊可惜,总是遇人不淑,从自己的母亲,到收养他的修女,到赎买他的工头,到教诲他的老师……哪一个不是在利用他?

或者说,哪一个有真正给予过他“爱”,真正教导过他如何去爱,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没有,真的没有。

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

理所应当的,拥有的,只是像真菌一样顽强的生命。

生命里充斥着最最原始的,出于自卫,出于生存……的野心。

他的人生真的可以说是一个奇迹,也是一场悲剧……

 6 ) 三个天才的故事

香水的味道分为:前味、中味和后味前味是香水第一印象,它通常可以持续几分钟;中味是香水的精髓,在和主人的体味结合过后的几个小时里,它将不停释放着因人而异的奇特味道。

后味是香水的延续,它将和主人溶为一体,并若有却无的存留好几天。

味道是一种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奇特感受,任何一个言辞犀利的人都无法准确的用语言表达出自己对某件物体精确的味觉感受。

人们常会不知不觉为某种独特的气味吸引或者逃离,比如,你能轻易的识别和自己很亲密的人身上独有的气味并为之迷恋和遐想,你能通过一股也许并不被别人所在意的气味突然的陷到某段回忆里去。

而格雷诺耶——这样一个嗅觉天才,他虽然自身没有气味,却比常人对周围的味道敏感几百上千倍,我能想象气味对这样的一个人吸引力有多大。

因此,对于他这样一个冷血的连环杀人犯,我竟然更多的感到理解和同情。

也许,在他的思想里面,世界就是由这所有的一切气味所组成的,而我们眼睛看到和身体触碰到的所有东西都是因这些气味而存在的,世上万物仅仅只是某种气味的载体,失去了味道,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

格雷诺耶是个天才,他能用鼻子辨别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却无法证明自己的存在,因为他是个没有味道的人。

在他的精神世界里面,没有气味的他就如同行尸走肉,根本没有存在的意义,所以,他要把那些他心目中的最美好的气味保存下来,综合在一起,溶入自己的躯体,让自己重生。

他确实那样做了。

无意中,他遇到了一生中最美好的气味,这种气味的载体是一个卖李子的女孩。

他追随她,不,应该是追随这股气味,那气味象磁铁一般吸引着他的脚步,他越走越近越走越近,终于,他得到了,他象个饥饿的孩子迫不及待的扑向美食,他想要马上把自己空乏了10几年的躯体用这诱人的气味填满,过于心急的他误杀了女孩,却顾不得恐惧和道德谴责,只想要马上把这气味占据,可是,随着尸体的冷却,气味也随之消逝……他沮丧的回到皮革厂,厂长用皮鞭朝死里打他,可身体的痛远远不敌失去那美好的气味的心痛。

于是,他的人生终于有了方向,他必须找到保存气味的方法,这样,他才能够真正占有气味。

他去给香水商人做学徒,用他敏锐的嗅觉和上天赐予的天赋为商人制造独一无二的美味,他为商人带来财富,商人教他保存味道的方法。

无数次实验未果,他悲伤得昏厥,几近死亡,但是冥冥中有股力量把他推醒,有人在他耳边对他说,离开这里,你能找到更好的方法。

他走了,一个人在山上隐居了7年,他不停的在大自然寻找回忆中的那美好的气味,在不段的失望中,他发现,那种气味,不存在于这山野之中,那里也没有他需要的,他要继续上路,继续寻找。

在去小镇的路上,那久违的气味伴着一位美丽的少女向格雷诺耶袭来,是的,他要的就是这种味道,这种只存在于美丽处女身上的奇特体香!

欲望让格雷诺耶疯癫,为了占据那种味道,他前后杀了26个少女,而那种叫做油脂分离法的精华萃取,使得这些女人的死,似乎成为了艺术的必然。

没有强奸色情,用恐怖来体现美,真的让人震撼。

那些被整齐的割光头发的美丽女子,为了他的嗅觉,如油画般美丽而恐怖的死去…… 终于,他得到了所有想要的味道,并组合成那瓶具有神秘力量可以鼓惑人心激起本欲的液体——作者把它称之为香水,或者,那散发出来的味道根本不是香味,但它却拥有和香水同样的三个味觉阶段,这也许就是作者把它称为香水的原因。

前调:他只是用手指蘸取了一点在腮后,那散发出的味道便让行刑台下愤怒的,迫不及待等着看这个残忍的罪犯被千刀万剐的民众们莫名感动,他们几乎就在同一刹那360度转变了思想,他们看到的这个站在行刑台上的人不是罪犯,是个从天而降的天使,他给他们带来的不是杀戮与恐慌而是平静与祥和,还有所有所有的美好……人们的眼神温和了,有的甚至留下泪来,天使降临人间!

中调:他轻轻的把香水洒在手绢上,幽雅的挥动着,让香味急速扩散,人们纷纷闭上眼睛只是去感受那空气中传来的气味,加速呼吸,生怕慢了就被别人抢去,有人昏厥过去,那是幸福的极端,每个人都陶醉得激进疯癫,只有台上的格雷诺耶冷冷的看着。

后调:香味已经充斥了所有人的躯体,人们忘我的和周围的人拥抱亲吻做爱,每个人都沉浸在各自独立的思想世界里面,完全的忽略了周围的环境甚至和自己赤裸相对的人,空旷的刑场上多么壮观的群交场面,这瓶神秘的液体散发的气味已经超越了灵界,不属于人间。

格雷诺耶平静的站在刑场上看着底下的人为之朝拜随之疯癫,当初那个卖李子的美丽少女又浮现在眼前,他突然困惑起来,眼前的这一切难道就是自己想要的吗?

不是!

绝对不是!

我们总会为了去追逐某些东西;逐末舍本,反而忘记了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

或者说,更多的时候我们总是处于一种极其迷惘的状态之下;或许,我们连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也并不清楚。

他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想,就连他自己,也许也在迷惑中,结果总是与初衷无关吗?

多么恐怖和悲哀的事实!

欲望从来都是不会消失、只会扩散的东西。

人因为有欲望而存在,而贪婪的欲望又是带你走进灭亡的根本。

总的说来,我觉得这部电影是由一个天才创作了一个天才,然后又被另一个天才用视觉表现出来。

无论如何,都值得推荐!

 7 ) 应该把这畜生折磨但永远不能让他死去,看他还露出虚假的纯真不

本人这样看这电影:主角从小缺乏爱(出生环境不好,没香味),长大后寻找童年缺失的东西---爱(香味,还要最香的),极端自私的性格使他完全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伤害了无辜的人,这样的人在本站居然得到无数的赞许,例如纯真\天才\等等....这世界真荒唐,看来导演击中了人类的弱点:自私很很,只要不是伤害自己的,大可欣赏赞赏.要知道,死亡的都是些无辜的少女,伤痛的都是无辜的家庭,为了一已之爱(可怜是的最后发现自己失去了爱的能力)做伤天害理的事情,居然有人找到理由和角度去赞赏.可怜的人类!人吃人的禽兽社会!"害人之心不可有""但我不知这是害人,我只是用她们来做香水,你不应该责怪我""你不是像小孩子一样什么都不懂吗?居然知道被别人责怪自己不太好受?责怪会给你带来痛苦吗?""我真的无心伤害她们""我也无心杀死你的,你为什么请求我别责怪你""这....""我真的很纯真""法律也很纯真"

 8 ) 邪恶,有时候看起来很美。

格雷诺耶是天才。

天才的概念很简单,一个人在某个方面天赋异禀。

这种天份属于他的是嗅觉,是在视觉、听觉、味觉之后,触觉之前的人类感觉。

嗅觉这个东西比较抽象,虚空的很。

而人类,在追寻虚空方面一向一往无前。

于是,香水师的职业只是这个天才的寄生之处。

因为,天才的行为往往与社会生活无关。

天才,有颠覆极限的砝码和真情难收的热度。

不幸的是,众多天才也凝练出众多的白痴。

与他们发达的天赋相比,他们在人之常情方面几乎与天才的概念背道而驰。

上苍如此造人,不是格雷诺耶的错。

他只是遵循自己的规则、性情来过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导演汤姆提克威在开片用黑暗中邪恶无情却单纯坚定的双眼和探出黑暗饲机而动的鼻翼展示了格雷诺耶的魂魄,一个魔鬼与天使的结合。

这个黑白交替、混乱视听的天才究竟如何定论?

香水,一种发自精神需求而物质化的商品,是人类物质与精神需求的代表。

它即可以成为奢侈品,也用作日用品。

它比穿衣戴帽更高出一个层次,因为使用者的内心因由精神需要而让这种商品更为物质化。

格雷诺耶用少女体香炼就的香水在影片中有三次表现,让人叹为观止。

无意流露的半成品可以让阴暗猥琐之人变得和睦和正直;刻意点出的几滴可以让众生迷醉颠倒忘情而为;全部挥洒则成就了疯狂的虐杀,尸骨无存。

格雷诺耶所擅长的嗅觉本就抽象,不易掌控。

人类对于味觉也无从发展壮大。

因而,原作小说用香水作为凶器的根源另有深意。

香水是产品,具备物质化的属性。

而对于物质的追求,人类从来乐此不疲。

因而,物质的价值就随同格雷诺耶的香水有所提示。

些许的物质能够维系正常,甚至可以拯救灵魂;刻意的过量的物质可以让人迷失本性,淫逸就是人性本能中的某些隐藏特征;而彻底泛滥的物质则直接带来毁灭与死亡。

格雷诺耶掌握了物质的精华,却终究还是被黑暗淹没。

这样的香水不仅毁灭了格雷诺耶自身,更毁灭了他人。

因而,在《香水》所带来的奇情故事背后,更直观的展示了物欲的力量和深度。

物质自身是美好的,冷酷的格雷诺耶在幻觉中仿佛没有失手杀掉那个卖水果的女孩。

这种救赎自己的感受是香水(物质)带来的。

因而,物质本身没有过错,有错的只是量的问题。

格雷诺耶这个天才和香水放在一起就组成了邪恶,与命运放在一起则组成了世道。

就如同导演绘声绘色所展示的十八世纪最肮脏的巴黎一样,世道往往可能造就邪恶的生存环境。

陪伴格雷诺耶成长的几个人都有一种相同特性,统一的榨取这个香水师的可利用价值。

生母抛弃他是认定她没有价值、人贩抛弃他是认定他是商品、皮草老板抛弃他是常见的见利忘义、香水匠抛弃他则是彻底的榨取了他的剩余价值。

香精作坊的小老板另当别论,他是已经壮大的格雷诺耶的牺牲品,但之前从没有把才华横溢的格雷诺耶当作人看。

这些与格雷诺耶共同生存的人全部死于非命,就如上天有眼一般。

因为,在原作者的眼中,这个香水恶魔的形成与他们的行为有直接关联。

实际上,在这些人的眼中,格雷诺耶只是一个半傻的可以随时废弃或利用的筹码,这一切仅仅因为格雷诺耶表象上的丑陋低智。

在影片所描述的生存体系中,人类没有保留善的一面,而是随着体制而生存,遵循的是适者生存的残酷哲学。

这种生存空间和成长法则共同作用于格雷诺耶的自身,借用了中世纪的低下文明来展示人的劣根性。

而体制和不健全的文明,则有助这种气息繁衍,成为气候。

原作者在无力之后,只能让这些人遭受天谴。

因为,格雷诺耶的自我所造就的邪恶更为让人恐惧。

有过这样的经历和遭遇,使本就低下的格雷诺耶变为异类。

一面纯真,一面邪恶,状似魔鬼和天才的混合体。

天才和恶魔有相同的共性,就是本性单纯而执着。

在观众的眼中,格雷诺耶属于典型的美与丑、黑与白的交替者。

被遗弃的命运无以复加,他内心肯定如死灰一般无望,与他人深埋仇视的心理。

然而,格雷诺耶是天才,具备常人没有的能量。

他的嗅觉为他凭添了神奇与魅力,他的柔弱为他凭添了同情和悲悯。

但是,善良和邪恶之间的转换不会因为人情而变。

格雷诺耶的行为让自己变成了魔鬼,因为他无视他人的感受。

而这种邪恶的无视却是托他成长所赐。

上天赐给他与生俱来的鼻子,而体制赐给他肆意妄为的心智。

天才痴迷于天赋是美好的,而白痴痴迷于被认同却是危险的。

在一条条被掩杀的生命中,格雷诺耶的目的是为了获取自己所需的价值,其行为的性质已经与那些遗弃他或利用他的人等同。

即使,这个冷酷的杀手最终面对自己的珍爱让凶器有所停留。

但成就非凡的目的,还是在天性和经历的作用下让他选择了扼杀。

汤姆提克威的《香水》实质描述的不是对于体制的不满,而是在讲述人性中的劣根。

在影片中,所有的人物都被剥夺了人类的真善美,而生存在丑陋中。

格雷诺耶的悲惨遭遇暗含了对于人性转变的负面过程。

在制造至高无上的香水过程中,一切的丑恶都在显现。

愚昧、伪善、无知、软弱、贪婪等等,而在格雷诺耶身上则突出了邪恶。

大奸大邪起初看上去总是有道理的,有意义的。

就如观众会被这种神奇香水所蒙蔽,就如导演所美化的一切凶残。

这样的处理极为现实,犹如光天化日一样的真切。

那瓶用邪恶换回的香水则带人走到了欲望的峰顶,因为强大而让人产生希冀,而香水制造者的一生则让人无语。

其实,《香水》是透彻了人类那些永恒不变的弱点而圈点的寓言。

在最后时刻,格雷诺耶在出生之处的恶臭中将无敌香水浇灌在自己头上,一切尘归尘土归土,烟消云散。

导演用欧洲古典油画的质感来表现香水味道的影响,用柔和的强光圈住了黑暗中蜂拥的人群。

那一刻,汤姆提克威彻底展现了作品的核心。

当尘埃落定之后,黑暗依然笼罩过来,人们一切如昨,人性中的羸弱和丑陋依旧如初。

当纯美到极致的物质出现的时候,人性中的丑恶则变本加厉。

当唯美消散的时候,人性中丑的那一部分则控制着黑暗。

因为,即使是天才,也无法摆脱亦美丽亦丑恶的人生。

《香水》,只是运用唯美的语境描述了人性中黑暗的那一面。

 9 ) [影评]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Tom Tykwer的嗅觉盛宴

这真是一部神奇的电影。

聚斯金德(徐四金,omg……)的小说本身就够神奇,我是强忍着没看电影先读的小说,那个时候我一直在想,这本带有浓烈幻想色彩的小说如何能够改编成电影?

那么多对气味的铺陈怎样才能转化为视听语言呈现出来?

读书的时候小小地被震撼了一下,看到电影才真正地被这个故事折服。

当那一切隐秘的气味和被压抑的欲望变成光影展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终于意识到这个故事的魔力。

这是一部大概只有Tom Tykwer能拍出来的电影。

这个神奇的体制之外的导演进入电影工业之后,短短几年就已经能够驾驭这样一部超大制作。

严谨之处不亚于所有大制作的导演们,而细微之处作为一个电影作者的风格要素依然强烈。

《罗拉快跑》中的超级快速剪辑在《香水》被用来表达气味。

并且,在故事的处理上,格雷诺耶被描述成一个用嗅觉代替视觉的人,如此,他能够辨析混合气味中的各种成分,而这种行为似乎也只有Tom Tykwer招牌式的超级快速剪辑才足以表达。

这部电影虽然长达两个多小时,然则依然是删去了不少内容。

比如完全删去了原著第二章中,格雷诺耶和公爵空气疗法的故事。

这个并算太不影响结构,然而格雷诺耶发现自己没有气味,并且为自己创造气味的情节完全被改写。

在电影中,格雷诺耶是在离开巴黎前往普罗旺斯的时候终于意识到自己没有气味。

不过大概不影响理解。

格雷诺耶对气味病态的迷恋,用生命为代价对少女香气的追求,以及他作为魔鬼和天使的混合体这一身份都被诠释的很好。

Tom Tykwer肆意地用特写景别的短镜头来呈现视觉化的气味,而其他的作为叙事的镜头组合都异常规矩,一种我们熟悉的,描写十九世纪法国上流社会的油画般的视觉呈现被他精密地延续下来。

我喜欢故事高潮的处理。

那个时候妖媚的格雷诺耶站在人群之中的高台上,他的香水弥散在人群中,然后是狂欢。

我喜欢那一刻他的君临天下。

或者是希特勒,或者是其他。

我喜欢这部电影的理由还有很多。

达斯汀·霍夫曼的华丽客串,以及普罗旺斯乡间的美景。

那满山遍野的紫色花朵和金红色的阳光,巴黎的阴冷和灰暗在格雷诺耶离开的时候终结在他身后。

那些凝聚这少女所有青春和美丽的香水被一瓶一瓶的制成。

终于他制成了天下无双的香水,终于他如愿地在巴黎以离奇的方式死去。

我们可以从各种角度解读这个故事。

格雷诺耶是没有性能力的,他变态的对少女香味的追求可以看作是手淫和意淫的结合。

然而这个人很简单,为达目的绝不罢休,那深重的怨念啊,简直是一。

他的天赋如此,然而他善用他的超人天赋。

不过这都是故事而已。

故事留给外国文学评论家们,我们看的是电影。

 10 ) 卑劣的人生,可憎的人格!

看完这部电影再到这里来看评论。

出乎意料的居然没看到什么差评,继而又看到:假如理解为对自己艺术理想的执着与偏执的话,真的很棒/观影过程中如果曾有过那么一丝丝对杀手的憎恶, 那么你便是不纯洁的/不愧是我最爱的导演,故事如此酣畅淋漓,一个如此美妙的杀手故事,非常棒/非常喜歡男主角。

非常喜歡/看到诸如此类的评价居然出现在首页。

我终于不再从容了。

我想作为一个比较敬业的影评人士,我必须得在这里发表些不同的看法。

3点:1,此片脱离现实。

它的主题既不是科幻又不是奇幻。

它以过去式,以一页历史的手法来阐述这个故事。

片中且没有什么虚幻点什么超前的香水提炼技术,只是单纯的强调提炼香水的原材料—人!

而用人真的能提炼出香水么?

这显而易见是不可能的。

要不然来个神经病上街随便杀几个女人,然后去征服世界?

靠一瓶香水能征服世界,这样的故事未免也太轻薄,太搞笑了。

2,此片思维俗套。

撇开人究竟能不能提炼出香水不提。

为什么就非得是长得好看点的女人才能有特别的气味呢?

最后遇害的那个女孩的父亲对她说,那个杀手杀的都是漂亮的女孩,而说到漂亮,谁还能比得过你呢。

而片首出现的那个过气香水师也曾说过,古埃及有个传说,要提炼出一瓶真正的香水,最后必须得在众多香料中再加入一种能压倒其他所有气味的香料。

明显的,片中那变态是拿最后遇害的那女孩做成的香料来作为这最后的基料的。

有人曾经这么说过,命运是公平的,它在夺走你的一项天赋的同时,会赐予你另一份天赋。

一个天生目盲的人,他的其他四感,触觉,嗅觉,这些都会很灵敏。

你就说说吧,为什么就非得是漂亮女人才能有这气味。

切!

杨贵妃,历史上出了名的大美人,人家反倒有狐臭呢!

3,此片反人类!

这得重点提了。

前面有人说过,要以艺术片来看待这部电影,要把那变态理解为艺术家,要理解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笑话!

哪来这么变态的艺术?

哪来这么个非得杀人的艺术家?

此片在刑场上出现的千人大裸战简直是光怪陆离,匪夷所思,这与国外现实中的某些不良风气何其相似?

偏偏还被导演以一些慢镜头,一些不知名色斑,硬生生渲染出一种神圣的光彩。

最后那变态把那瓶能征服世界的香水倒在自己身上,被人分食了,居然还颇有点佛祖割肉饲鹰的味道。

在中国古代,有圣人提出忠,孝,仁,义,至今还被人们所推崇着。

在国外,讲究人权至上,这人权,强调自己的权利,前提是不影响他人的权利。

说到艺术,始终被蒙上一层圣洁的光辉。

真正的艺术家都是圣人,他们踏着青草,走过山涧,他们的作品引人深思,使人心情愉悦。

艺术是神圣的,在追寻艺术的道路上,执着是会让世人钦佩,却并不是让你不择手段的去追寻。

如果这变态的做法也能被世人称之为艺术的话,那么这世间就已经是道德伦丧!

这是蒙了尘的艺术!

这根本不能算是艺术!

非常讨厌在最后段导演的手法,刻意营造出那种神圣的氛围,让人恶心,反胃,让人一吐再吐。

综上所述,这是一部脱离现实,思维俗套,且反人类的影片。

撇开原著不提,这导演的拍摄手法太有问题。

看前面那么多的评论将这变态的做法归类为对艺术的追求,对他那沦丧的道德,扭曲的人格推崇备至,此片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可见一斑。

建议:此片存在严重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

应杜绝未成年人,臆想症患者接触此片,18岁以上可以在心理医师的严格监护下以批驳的眼光观看。

《香水》短评

1 嗯··反复确认了 确实是德国电影 真新奇。2 出生的时候没人爱 死的时候是因为别人太爱他了 所以把他吃了?。3同情 憎恨 崇拜 我觉得大可不必 他根本跟我们不是一个品种的生物 汉尼拔他们还是基于人的行为逻辑但是 这主角他逻辑是人吗 嗅觉逻辑 这玩意我们正常人怎么理解 他杀的那些人味道一定好?开玩笑 人的气味何等复杂?。

5分钟前
  • 边说边学的小涛
  • 推荐

如同《香水》这个片名般,电影充满着仿若触手可及的香氛,将嗅觉的感观世界用各种视觉效果的表现手法之为之体现,汤姆·提克威近乎完美的重现了聚斯金德的原著,欲望与爱情所交织而出的一场香艳谋杀,是无法让人去憎恶的,罪恶与高尚在《香水》里实仅一步之遥。

9分钟前
  • 梦里诗书
  • 力荐

以精巧和奇淫堆砌起的屎。(如果是法语片可能还能加一星 甚至两星。)

12分钟前
  • 伍月
  • 较差

感觉有点儿平淡~虽说故事什么的都很出名~但感觉电影没有完全将精髓表现出来~不过,总体来说,还是一部不错的电影~

17分钟前
  • 推荐

没有太大的感觉,可能是因为职业原因,已经把它当做商业广告片来看了,老是感觉看到最后会出现一大排广告文,Dior或者CHANEL的新香水广告。哈哈哈~

18分钟前
  • 无止境
  • 还行

爱和被爱……呸,这根本就是在说姑娘们被强奸是她们自己不好,谁叫她们的味道“香”,太恶心了

21分钟前
  • 有未始有始也者
  • 较差

香水能够激发人的爱慕之心,却永远无法真正教会用它的人如何去爱——我想这应该是电影的主题之一。

24分钟前
  • 大-燕-威-王
  • 力荐

最后一个镜头堪称绝唱。

28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画面音乐啥的倒是不错,反正我没有被引向思考人生的路子,就觉得世界上最牛X的不是飞机大炮原子弹,是女人的体香,特别是美女、处女的体香,这香水太尼玛牛X了,能让万人臣服还能让所有人乱搞。结尾出一logo的话就是加长瘆人恶心版广告片,不知道为啥那么多人给5星,可能观片能力太差,差距啊

30分钟前
  • 江小毛
  • 还行

太经典了!

31分钟前
  • 什么是永恒
  • 力荐

垃圾1星片一个嗅觉特别灵敏的变态杀人狂,仅此而已

33分钟前
  • 勤学
  • 很差

剧情本身还不错 但是现实如此就太可怕了 一个偏执狂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不择手段 我请所有支持他对艺术狂热追求的fans设身处地想想如果为了艺术而牺牲的是你们的亲人,你还会支持他么

35分钟前
  • 我爱看电影
  • 推荐

观影过程中如果曾有过那么一丝丝对杀手的憎恶, 那么你便是不纯洁的。一个单凭体香达到高潮的男人。“他本身其实就是一瓶香水,馥郁绽放之后终会随风消散。”

40分钟前
  • Anday
  • 力荐

一切只因导演敢于为了装逼而抛弃人性,于是更真实的丑陋就在群P之中原形毕露了。然而这个引人跪着唱征服的主角并非本卫肖,也不是这高逼格片子,而正是导演君!他的邪恶目的不过是妄想把一部超长香水广告冒充成神作罢。

43分钟前
  • Ocap
  • 还行

其实是「开着强外挂香水师的故事」...直到艾伦叔出现我才想起下载这片的原因...叔窝错了...forgive me...[所以终极香水的名字是「make love no war」翻译成中文叫「大家一起啪啪啪」么?...[够... 话说回来,最后那些群众演员太~棒~了~~[真的吗?= =

46分钟前
  • 懿粉
  • 力荐

香水,气味电影,嗅觉电影,然而始终没有对香味,进行过多的阐释,而往犯罪上进行渲染,到底这个动人心魄的香味是什么原理产生的,我对这个更感兴趣。而万人敬仰的春欲之味,是那样不真实,如果作为传奇来讲还有余韵,但又立足在真实历史,就显得死去的女性那么苍白无力

51分钟前
  • 肆捕像
  • 还行

带给爱人以幸福,从来都不仅仅靠爱。人性是纯粹,但我们的终生努力,不就是拜托这丧心病狂的纯粹。

52分钟前
  • 大人
  • 还行

最大的缺点是:我根本闻不到香水嘛,你在那陶醉个啥?

55分钟前
  • 苏格
  • 还行

天才。他有深邃的双眼。无人可比的嗅觉。却杀害多少无辜少女。只为创作独一无二的完美香水。

56分钟前
  • 小柒゜
  • 较差

假如理解为对自己艺术理想的执着与偏执的话,真的很棒.

58分钟前
  • 寂地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