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插叙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故事,董洁饰演的丁碧云是一个聪慧,勤劳的苏北女孩,她年轻时候学了裁缝手艺,认识了付强,付强一副混混模样,碧云的妈妈十分看不上付强,我也觉得付强粗俗肤浅,实在配不上碧云这样的清丽佳人。
但是碧云认为从小到大,只有付强支持她的梦想,不顾众人反对,义无反顾嫁给了付强。
这时候画面切到了碧云的儿子小军报高考志愿的画面。
碧云给小军规划了以后的路,让小军报考家附近的师范学院,在碧云心里老师是个不错的职业,稳定有寒暑假,可是小军有自己的文学梦,最终报志愿的时候,小军瞒着妈妈报考了上海的大学。
这对母子是不是一样的倔强呢。
碧云婚后曾有过短暂的幸福时光,小军三岁时,付强出轨,于是两人离婚。
碧云一个人带着小军生活,碧云在一个纺织厂工作,碧云善良忍让,在厂里是一朵勤勤恳恳,默默无闻的小花。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她的好姐妹,另一位工厂女工干活时压断了手,碧云为帮她讨公道,得罪了厂长,因此被工厂开除。
画面切到了小军上大学了,大一加入学生会的时候,因为为人耿直得罪了外联部部长,遭到整治的画面。
这对母子一样的朴实,勤劳,善良,也一样的耿直,正义。
这让我不禁思考,我们的父母经常念叨劝告我们,是不是年轻时候吃过一样的亏,上过一样的当,总是希望我们不要吃那样的苦,走的顺当一些。
您好!
母亲大人 (2021)8.02021 / 中国大陆 / 剧情 家庭 / 曹盾 荆冲 / 董洁 尹昉
重逢与告别,是这部剧令我泪目的两个点。
重逢,是碧云与梅众,在分开二十年后的重逢。
曾经相爱的恋人,因为造化弄人而天各一方,虽然经历了世事变迁,但依然不改初衷,最后再次相遇,真的是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
告别,是碧云与小军,在落日余晖下的告别。
碧云对小军说:“妈妈走了,别怕”。
妈妈果然是最懂得孩子的,比起别伤心,别难过,别怕恐怕是最直白的感受了吧。
孩子会害怕什么呢?
害怕初历的死亡本身,害怕世间唯一的妈妈不在了,从此便是孤儿了。
所以小军一边又一遍的呼唤母亲,碧云一遍又一遍的答应着,因为以后再也听不到,再也答不了了。
如果说重逢是四分,告别值得五分,给董洁细腻自然的演绎,给朴实而深刻的剧本,给温柔而有张力的导演。
从《十二时辰》开始,曹盾就开始书写“时间”了吧?
这次的《母亲大人》,把“时间”的命题做得更彻底,更绵长,也更充满诗意。
我看到了剧中无数个人间的真情时刻。
剧本非常扎实,用剧本写诗,写散文,这是一种新的写作方式,也赋予了电视剧一种“文学性”的质感。
男主也从事着关于“文学”的事业,现实生活中,文学快落寞了,但这部剧竟然能对准文学这个题材,既有卓越的品味,也用巨大的勇气。
全程没有水词,没有过场戏,没有油腻,没有冗余,没有一丝累赘感。
镜头温润,触摸着生活中褶皱,剪辑利落,丝丝缝合,为我们打捞、拼接出岁月中柴米油盐的辛酸与幸福。
长镜头、横摇、跟拍、固定机位、空镜,真的考验演员的演技,场面的调度,导演和演员们,全做到了,并且做得真好。
母亲和孩子互相交织,母亲身体里的性格因子,也遗传了儿子,我看到了他们共赴内心召唤之约的决绝,和同样走上不归路的孤独。
母亲偷户口本,儿子改志愿,用镜头告诉我们,这是两代人的青春,时间在流淌,但我们是一样的人。
固定机位,窥伺、疏离、隔阂、暗淡,窗外拍傅强醉酒哭诉,门外拍外婆送母亲出嫁,如此克制,隐忍,如此不着一字,我却读懂了导演的欲言又止。
长镜头,小军和尹怡在开水房打水,小军和父亲大年夜偶遇却装作陌路,又让我在悠长的等待中,体味到了导演的言外之意。
每一场戏都有自己的小小兴味,胖胖的姐夫、自然洒脱的小舅、顽劣不羁的大学室友.......每一个小配角,都藏着笑点,藏着温情。
姐夫的包子,小舅上出租车前的给我两分钟,徐天的每一次玩笑,都成了我流泪过后的呼吸,都是哀而不伤的神来之笔。
刚看到梅先生上线,他是白月光吗?
梅开二度,众里寻他千百度,太唯美的人设了。
会很甜吗?
甜中会有遗憾吧,一别两宽,苦了两人。
全员演技好,董洁很惊艳,她在摆脱“美人”人设的禁锢,剧中她几乎都是素颜,能看到皮肤肌理的岁月感,但这应该是一个优质演员的勇气,她在走出舒适圈,她忘了她自己的皮囊,而是在塑造人物,塑造作品,为她的勇气点赞。
她没有在“扮演”老,老中有一个女人此生的说话、动作习惯,老中也有美,老中也仍然有年轻时的文静,她几乎开创了一种新的“老年戏”的表演方式的可能性,她的表演是具有开创性的。
尹昉惊艳到我了,以前完全不认识他,但他就是小军。
傅强,演技真好,他的戏不多,但每一场都难忘。
不出意外,这将是今年最精良的国剧。
这部剧大概率不会火了。
播出至今,没关注度,没话题。
但真的得聊聊。
在影视剧普遍漂浮无根的大环境里,还有这么一部朴实真诚的剧存在。
它受了冷落,我们更该珍惜—— 您好!
母亲大人
评分未出。
但不少一星已经到场,都是因为一个——“不配。
” 因为个人过往的绯闻,女主董洁被认为不配在剧中饰演一个母亲。
Sir懒得八卦。
比起争执的口水,不如聚焦于作品。
改编自不良生的散文《云上:与母亲的99件小事》,这在国产剧中少见。
反复的回切,或许有点零碎。
缺乏令人上头的狗血,剧情显得平淡。
这些都会造成一些观看上的不友好,但《您好!
母亲大人》仍然展现出了相当罕见的品质——追逐流量的国产剧,是否还能保留对生活起码的尊重。
01初看《您好!
母亲大人》是不太靠谱的。
饰演母亲丁碧云的董洁,80年生,今年也不过41岁。
饰演儿子丁晓军的尹昉,86年生,今年35岁。
两人之间,实际仅差6岁。
这能成?
可很快,你就感受不到了违和。
看董洁的出场——中年妇女常见的短卷发,深凹的法令纹,脸色蜡黄,面容憔悴,眼皮重得像是抬不起来。
敢老。
但这是第一步,表演的细节更让你接受—— 这个角色真的老了。
母亲丁碧云到上海看病,检查完,母亲领着丁晓军到南京路附近逛逛。
途中,丁晓军递给母亲一瓶水。
董洁先是皱眉、喘了口气,费劲地缓了一秒,再强打精神把水喝下。
远远看过去,这就是一个行动不便的老母亲。
《您好!
母亲大人》故事一共分为三条线索,跨越了30年。
第一条线索是现在。
丁晓军步入职场后,与母亲共同抗癌的相伴。
它代表了错过的遗憾。
第二条线索是,学生时代。
高中到大学。
从丁晓军离开母亲,再到他重新回到小城。
它代表了人总有一天,要独自行走在世界里的成长。
第三条线索是,童年。
丁碧云从结婚,到离婚,一个人吃尽生活酸楚,抚养孩子长大。
主打年代感的戏不少,大都在用年代符号和回忆杀,勾起观众的情怀。
但是像《您好!
母亲大人》拍得这么细的,不多见。
文字可以写得细。
但拍成影像,会不会让观众失去耐心?
毕竟到处是爽剧,恨不得三分钟一个反转,动不动就“四海八荒”。
好在这部剧的导演抵挡住了外界的杂音,专注于还原原著的细节。
真实的力量,自然动人。
就拿卖猪肉这么一件小事来说。
小吗?
其实不小。
因为几两猪肉,可能是一天最大的开支,是思来想去为孩子的营养做的盘算。
撞见丈夫出轨后,丁碧云一气之下“净身出户”,一个人抚养晓军。
买五花肉的时候,丁碧云只买了半斤。
看见摊贩一刀下去多了几两,着急地说着: 你少切点 就半斤啊
第二次,丁碧云丢了工作。
她更穷了。
这也反映在猪肉上——因为要的太少,被肉贩呵斥:“买这么点肉都不够压秤的。
”没办法,只好再买些猪油回家。
猪油,用来拌饭。
不至于一点荤腥都没有。
猪肉呢?
自然是都留给儿子。
自己夹起一旁的榨菜,吃了起来。
可吃到一半,丁碧云的眼眶红了。
是因为日子苦?
不是。
她挖到了被晓军藏在饭碗里的一块肉。
02《您好!
母亲大人》有点像《俗女养成记》。
一点一滴让你回溯童年的记忆碎片。
比如过年时,电视里赵本山和范伟的春晚小品。
过冬暖被窝用的热水壶。
家里停电时,母亲对着墙壁扮出的动物手影。
但是“俗女”丁碧云没有得到太多爱的包围。
在那个年代,为了做自己,她选择了一种苦涩得多的人生。
90年代初,在女工之间传唱的齐豫《敢爱》专辑里的那首《橄榄树》。
代表了那个时代,女性开始想要独立闯荡的精神特质。
丁碧云的每一次人生转折,都镌刻着大时代的印记。
比如好友的南下广州,对应的是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纷纷南下创业的时代趋势。
她自己则被买断了工龄,下岗。
开羊毛衫店,重新做回个体户。
亦是那个时代工人下岗后,自主创业的谋生选择。
时空之间的转场设计,也看得出用心。
比如这幕。
大学,丁晓军半工半读,去大排档推销啤酒。
下班了,就脱下工作服,拿出书包念书。
关上柜门的瞬间,镜头一切,是工厂里,正准备拿出工作服上班的丁碧云。
还有这里。
上一个镜头,是丁碧云参加同学会的场景。
下一个镜头,就转换成丁晓军大学的同乡会。
这一时空的互文,是母子人生和性格的互相映照。
Sir想起来,高圆圆在早些年的采访中,也这样说起过自己的母亲:我本来以为我跟自己的母亲是截然不同给的两种人,但是最近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像她!
我有两道法令纹,这本来是困扰我的地方,但我每次照镜子看到它,我会心里一暖,这让我看起来很像妈妈,真好。
年轻时候,丁碧云不顾母亲劝阻,偷走家里的户口本和傅强登记结婚。
到了丁晓军,他依然不肯听丁碧云的建议报考师范专业,而是选择了自己理想的文学。
丁碧云兴奋地走出胡同口。
如同丁晓军填报完志愿后,一身轻松地走出教室。
最后,他们都相继失败。
一个离了婚,一个成了三流作家,却都不曾因为自己的决定后悔过。
他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理想里残缺着。
又互相填补着对方的人生。
哪怕常常不理解,最终却总会发现,每一寸性格里都刻满了她的影子。
03丁碧云,可能是上一代中国母亲的缩影。
不管境遇多么艰难,都咬牙忍耐,硬着头皮死撑;不管内心多么艰苦,都不轻易在孩子面前流露脆弱。
房子刚租完,工作被辞退。
她低声下气,请求对方退一点钱给自己好过年。
听闻丁碧云有新欢,前夫来厂子里闹事。
看着前夫被保安带走,背后是一众看热闹的工友,丁碧云憋着劲让眼泪噙在眼眶里,不掉下来。
一个人带着孩子的日子,丁碧云几乎做遍了所有的工作。
缝纫师傅、小商店老板娘、流动早餐车摊主、服装厂女工、外贸加工员......什么挣钱多做什么。
有外快就接。
下班后,还兼职去剥小龙虾,一斤挣一毛钱。
这是上一代女性的“女子本弱,为母则刚”。
拼尽全力,只为孩子安好。
日子再穷,丁碧云都不想丢掉做人的“体面”。
哪怕婚后丈夫不务正业,每天招呼一堆狐朋狗友喝酒打麻将,她都怨在心底,默默承担家里的开支,期盼哪天丈夫醒悟悔改。
然而,唯二的两次“不体面”,都是因为儿子晓军。
第一次,是离婚前。
晚上回家,丁碧云闻到晓军嘴里的酒味,彻底恼怒。
她径直走进门,掀了麻将桌,和傅强在过道上大打出手。
再也不顾上旁人的议论,当着众人咒骂傅强这些年的不负责任。
第二次,是离婚后。
晓军到了上小学的年纪,丁碧云不愿意让晓军回乡下念书。
但城镇户口需要三千块的落户费,丁碧云找遍了所有方法都凑不齐这钱,只好找多年不联系的前夫解决问题。
不料前夫不认账,丁碧云说什么也要把电视机抬走卖钱,让孩子上学。
争执中,被前夫扔到了大街上。
前夫一气之下,把电视机摔出马路。
丁碧云呢?
还是捡起来,一个人边流泪边抱着被摔碎的电视机回家。
这是丁碧云在剧里最接近“泼妇”的两次。
是什么让这样一个娇小的女子,也有这样的力量?
年轻时候,丁碧云原本有机会重拾爱情。
和温柔儒雅的日本经理梅众一起远赴日本,两个人的日子至少不用像一个人这么累。
但看到晓军把自己的出生证明藏起来,她最终还是为了孩子,牺牲掉自己的幸福,拒绝了梅众的爱。
丁碧云从来不把儿子丁晓军当拖累。
可老了,生病了。
知道儿子为了陪自己抗癌辞掉工作,丁碧云的第一句话却是: 是妈妈拖累你了
有人说。
丁碧云这种女性形象已经过时了。
但是你无法否认,她们就是这样活过了一个无从选择的时代,那是属于她们的强大与勇敢。
你遇上了另一个时代的主义与正确。
但这是你的运气,而不是你用来俯视她们的资本。
丁碧云打小功课就好,学习成绩拔尖。
但恢复高考那年,父亲病逝,家里没有多余的钱,母亲重男轻女,决定让丁碧云辍学,供小儿子读书。
丁碧云满肚子委屈,但还是卖掉了书,辍学打工。
她的自我牺牲、囿于家庭,好像不符合今天被肯定的价值。
但我们是否想过——那被今天追捧着的潮流,可曾给过她机会吗?
丁碧云的母亲说过,“女人就是命苦,不是为男人活,就是为孩子活”。
然而没有说出来的是,她们何尝不想为自己活。
不做谁的妻子,不做谁的母亲。
只做自己或被疼爱的女孩,感受“今夜的月色真美,风也温柔”。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罐头盖的日与夜
今天终于彻底看完了《您好!
母亲大人》,和这部难得一见的国产好剧正式地说了声再见。
看完之后,心情依然还是久久不能平静。
人们常说,艺术存在的最大意义,是为了填补我们线性的人生中所缺失的那一种可能性。
而对我而言,这部剧里所描绘的苏北小镇那看似稀松平常的日常生活,却恰恰是我这前半生所不曾拥有的。
剧里的丁小军,在我看来,简直就像是另一个时空下的自己。
生于苏北,一个简单的名字,一个并不完整的家庭,选择了文学专业,在大学邂逅了自己的爱情,最后又与初恋终成眷属,并在短短7年内迎来了与自己母亲的告别。
就好像,他在每一个人生交错的节点,都或主动或被动地做出了与我截然相反的选择,也因此拥有了另一种人生。
其实,看这部剧之前的我,如果在现实中碰到一个类似丁小军一样的人物,恐怕也会像剧里的女主播一样,发自内心地对其感到不屑与鄙夷——很多事在没有亲身经历过之前,真的很难想象那些文字背后所蕴含的千钧之重。
那些属于乡下的风俗习惯,那些复杂交错的亲戚邻里关系,都是为现在的我所感到极度陌生,并一直想要逃避的存在,当然,这也与我自身成长的背景密不可分。
人生啊,真的是有太多的可能性了,每一步都在拥有,每一步又都在失去,只不过,过去的人们,没有机会看到另一种可能性,于是就一步步地活成了自己期望的样子,一步步地实现了本我、自我与超我三者的和解与统一,进而达成人生的大圆满。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借助互联网上汹涌而来的信息,我们也拥有了做各种假设的权利,并因此看见了远超我们自身生活之外的另一种可能。
不过好在,这种东西如果看多了,也就麻木了,日子还是照样过,太阳还是照常升起,生活还是本来的生活。
但是最可怕的,就是你所看到的那个平行世界,与你目前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离得如此之近,近到仿佛伸手一够就能够到,但是却又早已在开始就已成为两条不会相交的直线。
这会带给你一种难以言表的失落感,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惆怅,这其中夹杂着遗憾、落寞、自我怀疑与饱含泪水的来自内心深处的温暖。
而这一切,正是这部剧所让我感受到的。
写到这,不由得又让我想到了那个童话故事。
它说每个人的人生都像是一个残缺的圆,去寻找自己丢失的那个角。
找到的人,就会从此向前一路狂奔,再也不顾周遭的一切;而没找到的人,就会不停地四处张望,于是也就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并且尝试着用不同的角去填补那残缺的一块,但又总是归于徒劳。
很幸运,在看到这部剧的时候,我自认为我还不是一个完整的圆,我还没有寻到那个属于我的角,所以,我才能如此深刻地领会到这部剧里的点点滴滴,才会在该痛的时候感到心堵,在该笑的时候感到眼热。
而那些已经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肆意翻滚的人,恐怕不会拥有和我一样的体验了吧。
恍惚间,又觉得过去的自己是不是错过了很多,错过了很多所谓的暗示,错过了很多主动表达的机会。
那个曾经的自己,不知道是有心还是无意,刻意拉开了自身同周围所有人的距离,拒绝了每一种看似理所应当但却又暗含希望的可能,这才最终走到了今天。
直到去年十月的那一场不期而遇,才让我仿佛从梦中惊醒一般,意识到或许不能再这样继续了,但是,却又悔之晚矣。
我还记得丁小军去实习的那家出版社的老师对他说的那句话,“很多东西,看似是得到,其实是失去;看似是失去,其实是得到。
”所以啊,这所谓的得失因果,本就因不同的尺度标准而异,又怎么可能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圆满呢?晖落不觉恨,明月几时圆。
长叹无人语,回首却人间。
好的作品总能调动观众更多的情绪,引起更多的共鸣,我觉得。
临近毕业这段最后清闲的日子里,每天睡醒了吃,吃饱了睡,我也没有“闲”着,努力看了很多影、剧作品。
我本以为我会优先推荐电影(因为有逼格),但是看完《您好!
母亲大人》之后还是想优先为它站台,我个人认为它比《人世间》刻画出了更加真切的情感体验。
这是一部叫好不叫座的影视剧,对母亲丁碧云和儿子丁小军成长的刻画真实得无比具细,截至丁小军大学毕业这个时间点,他之前的成长经历甚至可以覆盖到我自己百分之六十、七十。
小军像一面镜子,我在窥探他的成长,他的性格,他的境遇,他的抉择,让我对自己也有了深切的反思。
这部作品前面的部分是四线并进,对于第一次接触这种剪辑和叙事方式的观众来说相当于脑力考试,弹幕中总能看到无尽的谩骂和批评,我想自己如果没有看过《穆斯林的葬礼》的话可能也很难坚持着看下去。
很高兴曹盾导演能在影视剧中采取这样大胆的叙事剪辑方式,敢于这样考验观众观影水平。
回到小军,感觉在这个i人身上好多地方折射出了自己,所以看的时候特别能引起共鸣,我没有小军的优秀,也没有小军的文采,惭愧惭愧。
小军坚定的喜欢文学,我只是把文字当工具罢了,文学比文字多了两点,我想就多在了一“点”自我,一“点”情感吧。
回到母亲,丁碧云这个角色和我的母亲也很相像,虽然不是单亲家庭,但是母亲陪伴我的时间总是最长的,这和剧中很贴切,所以在观影中体验感也别充实。
这个坚强、独立的女性撑起了两个人的生活,庇护小军长大成人、立业,她温良恭俭,总是尊重孩子的选择,为大家庭、小家庭劳累了一生。
这个母亲的角色刻画得如此详细真实,总能让我联想到自己的妈妈。
作品最后关于丁碧云离开的画面实在感人,一个人在床下一边看一边偷偷放肆流泪,不敢哭出声,真的用完了一包纸巾!
泪点充足,哭得稀里哗啦的。
剧组对生活细节的刻画很用心,就仿佛把自己的日常生活搬到了剧中,穷苦孩子总是会对生活多一些自己的触角。
可惜这样的好作品反响平平,没有大爆,实在惋惜。
本来几乎是不怎么看剧的,最近一次性看了两部,都是好剧。
还有一部《春色寄情人》,编剧有自己的巧思,真正从普通人的生活,以另一种视角打开残障人士的情感和面临的困境,剧组也很用心,能处理好一些观众都注意不到的小细节,作为现偶算高质量的上乘之作,也值得推荐。
《一个母亲的复仇》里有这样一句台词:因为神明不能无处不在,所以创造了母亲。
一直想写影评,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写,或者是说怕写得不好。
憋了很久,有些话,还是想说说。
电视剧看到一半,就感动得想哭,看完全剧,终于没忍住泪水。
看着电视剧,不知不觉回想起了以前的生活,两者太像了:不靠谱的“父亲”,要强的老妈,苦涩且幸福的过往……唯一不同的可能就是,老妈的生活中没有一个“梅众”的出现。
小学,就开始了和老妈两个人的生活。
那会物价很低,但是工资更低,一个月的生活开支后,所剩无几。
后来到了初高中,各种各样的补习班,生活更是捉襟见肘。
母亲的“更年期”和我的叛逆期碰撞,火花不断,那时的我不理解,对母亲更多的是抱怨。
后来我明白了,那是母亲的倔强要强和不甘人后,她想证明,一个人也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好,一个人也可以让我健康成长。
生活的巨大压力,一个瘦弱的肩膀独自扛起,这种感受,那时的我丝毫体会不到。
尽管如此,她从没对我说过“父亲”的一点不好,反倒是尽量调和我们的关系,这一点,看似简单,却是很多人做不到的。
至于为什么我现在如此怨恨那个男人,是后来发生的一些事儿,改变了我的看法和心理。
那些事儿无关乎老妈,但在我看来,她也是这之中最大的受害者之一。
虽然那会家里不宽裕,但是很感谢老妈。
2010年,上海世博会,我们启程出发。
其实不论是当时,还是现在,我都很惊讶,对于老妈当时做出的那个决定。
我记得很清楚,她当时是这么说的:有些事情,生命中只有一次,我不想你长大以后,为以前的过往感到遗憾。
老妈说那段话的时候,我觉得她太帅了。
就这样,我亲身经历了那场盛况:沙特阿拉伯馆的5D电影,以及凌晨五点在中国馆门口的漫长等待……那场出游花了很多钱,回来后老妈又变成了那个“抠门”的女人。
不过,渐渐的,在我看来,这不叫抠门了,而是识大体。
高中的补习班格外得多,价格也都贵的离谱,但是我没落下什么。
现在想想,当时的成绩,真的是有些对不起老妈的付出。
各种补习班的地方不同,导致我需要不停地“赶场”,老妈一有时间就会提前做好饭,赶到下一个上课的地方等我一起吃饭:主要是营养,二来是省钱(哈哈哈,调侃一下)。
印象深刻的有两件事:第一件就是我把老妈的小灵通撇出了车窗外。
一次赶场途中,因为时间关系,得在车上吃饭,我拿出饭顺手就想把放饭的带子靠到窗户上,但是,窗户是开着的……就这样,小灵通和饭勺一起飞出窗外。
第二件是南郊一次补课结束,下着大雨,老妈接我一起回家,公交人很多,我俩还吵了架,下车回家的路上,一辆轿车飞驰而过,溅了我们俩一身水,看着彼此,我们笑了,不愉快也就随之而去。
很平淡的两件事,但是我记忆深刻。
尽管不富裕,但是我们也有自己的“浪漫”。
高三,紧张跌宕的一年。
这一年,老妈和我的压力都很大,之间的关系也很紧张。
记得一次学习中途,实在是心烦,也看不进去书,老妈看到我状态不好,说是带我去兜兜风。
于是,晚上十点多,我们在三桥坐上了222路公交车,途经钟楼、南门等繁华的市区,到了终点站文艺路后,原地坐返程车回到家里。
路上看着霓虹闪烁的街道,吹着冷冷的晚风,所有的烦闷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就这样,这种排解烦恼的方式,陪伴了我和老妈的高三生活。
高考结束,成绩不理想,只能上一所普通一本院校。
老妈建议我报提前批,上军校。
当时很抗拒,因为我大致了解那里的生活,我觉得过于压抑,不是我想要的大学生活。
老妈也没有逼迫我,只是给我一些合理的建议,看着自己的高考成绩,思前想后,上了军校。
从小到大,大家都说我“听妈妈的话”,有些人也曾说我是“妈宝男”,哈哈,有些想笑。
仔细想想,老妈还真的没有用母亲这一身份,来强迫我做一些事儿,或者给我灌输她的意志,更多的时候,我们像朋友,说话的样子像,相处的方式像,这也导致外公外婆总是说我和我妈“狗屁袜子没翻正”,觉得我们俩没大没小。
老妈从不强迫我做什么,她只是会给我讲清利害,至于选择,我自己做。
但是有一点不得不承认,童年中父亲这一角色的缺失,会让我的性格中或多或少地少了一些男孩子的大大咧咧,而多了一些心思细腻,但我觉得这也未必是坏事,得失自己满意就好。
外公的去世,可能是对老妈最大的打击了。
本生活在上海,过着富裕生活的外公,因为支援大西北,带着外婆、老妈和舅舅,一起来到了西安。
外公为人谦虚待人和善,就是这样的一个老人,依然早早被病魔夺去了生命。
外公生病的那段时间,刚好重合了我高三紧张的生活。
老妈请了长假,白天在医院照顾外公,晚上舅舅换班,老妈从唐都医院赶回家给我做饭。
我放学后,首先进的不是家门,而是菜市场,提前准备好需要的食材,等老妈回来。
外公去世后,老妈告诉我,当时站到唐都医院住院部的16楼上,都曾经想过一跃而下,但是因为我,她选择了继续坚持。
好巧不巧的是,外公的第一场手术和我的一个手术,时间刚好重合。
当时我的屁股里长了一个囊肿,只能手术切除。
老妈找了朋友照顾我,她守在外公的手术室外。
后来她说,因为这个,她觉得很抱歉,没有陪在我身边。
但是我不难受,也能理解,老妈很不容易。
后来上了军校,老妈身体里也长了一个东西,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没能在手术时陪在她身边,她一个人扛下了所有,不过所幸,手术成功,身体无碍。
大学还算努力,毕业成功留在了西安,毕业后的三个月,我胃部出了问题,西京医院的初诊:腺癌。
记得领结果那天,我是一个人去的,在医生办公室听到这个消息后,懵了那么一会,大脑一片空白。
走出医生办公室,我就已经坦然了,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接着拨通了老妈的电话,告诉了她这个消息,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然后她用颤抖的声音告诉我别害怕,先回单位,一切都有她呢。
哈哈,其实我能感觉到,她比我害怕得多。
不过所幸,误诊。
只是严重的胃溃疡加多发性食管炎,后来我们去了唐都医院和交大一附院复诊,总队医院住院,现在已经痊愈。
工作以前,老妈有一句魔咒:别害怕,有我呢,大胆去做。
每每听到这个,我就像打了强心剂,感觉信心满满。
因为我知道,不管怎么样,老妈总会在我身后,给我支持。
以前的我也坚信,老妈就是无所不能的。
后来慢慢长大,我也明白了,老妈不是万能的,她也会有茫然无助的时候。
所以啊,魔咒该换我来念了。
大二那年,老妈再婚,我很开心。
毕竟年纪慢慢变大,能找到个人一起共度余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希望她永远幸福。
故事很多,讲不完说不尽。
说出来的只是这25年生活的冰山一角。
生活还在继续变好,故事也不会停止。
从前的日子平淡无奇,你却让它熠熠生辉。
你带我来到这小小的星球,现在我要带你去看看那更大的宇宙。
你好,母亲大人!
第五集28分钟开始有一段无声的戏,加上背景音乐直接把我整哭了,30多岁的人了,我的家庭也跟这个差不多吧,太多地方有感触了,哭一场真的挺舒服的,丁小军还是很幸运的起码有一个爱他的妈妈!
我曾经也很多次跟爸爸形同陌生人擦肩而过!
这该死的背景音乐直接把我整破防了,我也曾经看着别家小朋友跟着自己的爸爸妈妈幸福的一面,我很尴尬的在一边,真的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这辈子不可能会有一个完整的家庭了,不会有父爱母爱了,不会有家庭的温暖了!
我跟我爸爸到现在也不会说话,我知道他也挺不容易的,他也不会跟我说话,我也不会跟他说话,我妈妈从小就跟别人跑了,也从来就没回来找过我,他们没有错,不爱也不能勉强,错的是我投错了胎!
我真的谁也没怪,这辈子就活着在等死,下辈子重新来过吧
看到一半就来评价了,虽然一开始感觉导演的叙事很凌乱,但只要看一集,你就会适应整个叙事的节奏。
越看越舒服,没有期待,没有亢奋,没有气愤;有舒服的感人,有舒服的揪心,好像所有的一切就应该一直这么走下去。
妈妈的故事和自己的故事,都是好似平平淡淡,缺演到了我的心坎。
还有就是,我们因为世俗的偏见将我们的爱情葬送,其实就是我们不够爱对方,皇室公主都会为了爱情脱离皇室
这部剧真的要静下心来仔细看,不知道流过多少次泪,母亲永远是子女们心中的牵挂,和剧里的丁小军一样,年纪小的我们会经常因为母亲的管教而叛逆,觉得生活总是自己的,不管是谁都不能强压想法;随着年龄增长和阅历增多,渐渐明白家长们的无可奈何,是倾注了多少心血放弃了多少才能将一个孩子培养长大。
以前的我很逃避表现感情,但是某一个瞬间开始变得勇于表达,那时才发现母亲眼底的欣喜,原来我错过了这么多。
另外董洁的演技真的好细腻,之前还觉得她不适合演年龄跨度这么大的角色,但是看下来每个时期的细节都和生活中遇见的同龄人一样,这就是好演员,有些人不要上来就骂,哪来这么多二极管
电视剧还行,董洁演这个角色和现实形成鲜明对比了,真·魔幻现实,挺好的。
看了一部分,节奏略显拖沓,男主有点故作忧郁
瀑布的水逆流而上;蒲公英的种子从远方飘回,聚成伞的模样;太阳从西边升起,落向东方;子弹退回枪膛,运动员回到起跑线上;我交回录取通知书,忘了十年寒窗。厨房里飘来饭菜的香,你把我的卷子签好名字,关掉电视,帮我把书包背上,你还在我身旁。
妈妈是我和死亡之间的最后一道隔板 她干净 有力 坚强 温暖 好像爱我只是她最不值一提的属性而已
画面蛮好的 随便一截图就是壁纸 但是剧情和台词真的是稀碎 董洁声音太年轻 应该化妆一下 演技都挺好的 但是真的...很多地方很不生活化 没有加速的习惯 看得是挺累的 最后两集像是MV 每个人像是在做哭戏showtime 剧情be like 观众你哭了吗你咋还不哭 你看我多有感情
这跟父母爱情有可比性?
这主持人东施效颦
其实我觉得还不错
半小时,还没进正题呢。而且这俩感觉是两口子。开篇“用廉价的文字博取广泛的共鸣”不是李诚儒说郭敬明的话吗?是自黑吗?用廉价的情节和影像博取广泛的共鸣?
家庭剧好看的,董洁饰演的母亲真不错,演技自然,走心,对她的印象本来还停留在金粉世家,岁月流逝,董洁都开始扮演母亲角色了,好感慨啊
啥单位啊两年不转正
倒叙插叙的穿插叙事方法挺好的、服道化也写实,和余雅分手后就没看了
好久好久没有看到这么如散文诗般涓涓细流的内地电视剧了。不狗血不悬浮,没有噱头连宣传都几乎悄无声息。看了导演的微博记录,那些打油诗和杀青小画像,就知道为什么这部剧是这种气质,淡淡的悠悠的香气,轻轻地吹拂过去,在你心上留下一些真挚细腻和美好,不着痕迹。摄影、构图、配乐简直太赞,电影级别。梅众这样的人好的真实又不真实,遇到就要不顾一切吧。虽然我并不理解也不认同母亲为了儿子放弃这段感情的行为,但不妨碍这是一部难得的好剧。那些看都没看因为演员的戏外生活打一星的人,真的你们去看那种家庭感情调解节目吧,正义凛然道德卫士化身的情感调解嘉宾的表演才是你们喜欢的。董洁演得真好。
看完4集弃。时间线太混乱,可能是我欣赏不了这种叙事方式吧,剧情也没法吸引我继续看下去。
我不知道曹盾为何要用如此俗套的开头直播引入 开头第一个镜头往往是最引人入胜的 可你为何用了最无聊口型都对不上的镜头做开场?
不像个活人
丁碧云和丁小军之间的日常小事,完全就是我和我妈的相处日常啊。
爸爸妈妈一定会长命百岁的
王楚然演技真垃圾,长得真丑
董洁饰演的是与她自己相似的人生。与前夫情投意合结婚,后因丈夫大男子性格,好面烂赌不顾家庭,导致感情破裂离婚,一个人带着儿子相依为命努力营生,此后爸爸再也没有以父亲的身份出现在儿子的人生中。而现实中顶顶正处在丁小军童年时期,父亲的缺失对性格的影响,让未来虽还未发生但似乎也可预见,那个人毕竟是脱离不了的至亲血缘。对于这一点,让董洁一直处于失德艺人的舆论批判中,被道德卫士键盘侠们咒骂,作为母亲选择不争辩不声明,可能是最妥的唯一选择,而围城里的事也不需要跟外人解释,很难说清,各占各理。但始终相信,一个女人对于自己选择的相濡以沫过的爱情,在没有彻底失望之时是不会轻易放弃的,不如相忘于江湖各自安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