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场景印象深刻
1.新闻的本意是布什总统是否服完了兵役,没人想谈这一点,人们不去讨论新闻事件的真假与否,讨论的是备忘录的字体伪造和阴谋论,偏离新闻事实的真相。
质疑记者的政治倾向、客观性、基本人格,真相迷失在混乱中,人们想不出最初的问题是什么,而只是尖叫和呐喊。
2.职业新闻人该做的是揭露新闻真相,而不是衡量新闻背后的商业利益和价值。
敬畏职业,也敬畏真相。
真相 (2015)7.72015 / 美国 澳大利亚 / 剧情 传记 / 詹姆斯·范德比尔特 / 凯特·布兰切特 罗伯特·雷德福
这种伟大的电影,当然,它不是水门事件,或许已经谈不上伟大,但还是很洗脑,很多时候,我总是发现某些美帝的片子就是赤裸裸地针对我们这里的社会现象的洗脑,比如发布未经证实的文件,立刻招来网络口水的质疑,这样的桥段,天天都在发生,影片呈现了专业和非专业,还有专业在非专业铺天盖地的质疑中要保持怎样的操守。
比如体制的压力下,一帮人统统下岗,却一个个满满的courage,是对真相的热爱或者说是信仰生出来的勇气,好像是雾霾天里吸了一口纯氧。
凯特布兰切特演出了干练强势,更衬托得对雷德福的柔情和童年创伤令人唏嘘,雷德福的气场更不必说了,出场时的垂垂老态到结尾时已经一扫而空,和布兰切特喝酒电话那一场戏结尾那个俯身撑在阳台上的镜头充满深沉的力度,想想水门事件到现在快半个世纪了,他还在!
在美国大选魔幻事件频现的当下刷到这部片子,还挺有感触的。
虽然小布什比起川普真的算是个decent person了,但是看到快结尾时,审查组老大问女主角有没有可能你口中的享有特权的年轻人就是靠自己的能力进入国家警卫队的呢?
我跟女主完全一致的想法:NO,尽管作为一个普罗大众即使再酸柠檬也得承认这个世界上出身优越的人里有靠自己的努力变得更优秀的人,但我真不认为小布什是其中一员。
当年他退任时超多学者认为他是失败的总统,不过跟大统领比起来,我竟然还怀念起小树丛用脸接笔、躲鞋、听到911消息后懵懂表情的画面了……另外,十几年前的记者等相关从业人员需要认真详实地调查确认,媒体承担着尊重新闻事实和维护正义的责任,挖掘真相过程中的瑕疵都会被放大。
反观被自媒体逐渐影响的当下,一条新闻不经过几个反转都不正常,越来越多为吸引眼球而编造的故事消耗着大众的热情,但愿未来至少还能有几家权威媒体机构能保持传统不被裹挟吧。
P. S. 片中让人觉得温情的一幕是尽管女主角之前忙于工作,夫妻感情趋于紧张,但当她面临困境时无需求助,她的丈夫会站出来保护她、支持她~
历史是人书写的,同样,真相也是人书写的。
是人就有意识,是意识就会影响书写。
读书时老师说,你把镜头对准谁,本身就是主观的。
新闻业的光晕、脆弱和深陷泥沼,在寻求事实路上的“被猎杀”,算是典型一例。
新闻理论课上曾花了6个课时来谈论这三个字,现在才慢慢体会到老师的用意。
除了新闻业题材外,其实没太多可比性。
本片要强调的根本不是真相,而是追逐真相背后的各种影响源。
一部没有得到真相的电影,一群失败的新闻记者,却令人钦佩而又惋惜。
电影中反复出现的FEA(fuck them all ),是媒体人对自己的要求:中立客观,不畏强权,呈现真相。
然而要做到这一点何其不易!
因此丹在节目尾声的那句courage,是自勉,也是作为一个资深前辈新闻人,对同行的勉励。
勇气是所有的人都在质疑真相的时候,你顶住压力,仍然坚持真相。
这群记者的社会责任感,正义感,对工作的热爱和执着,最终Mary以被解雇, 丹的节目被停录被迫向公众道歉而收场。
但是因为媒体人的良心,因为对真理的追求,对真相的渴望,相信会有更多的新闻人甘愿冒险,前赴后继。
剧中两个戏骨演得太精彩, 丹最后的告别演说写得真挚动人,那双饱含感情微微泪光的蓝眼睛呈现了一个媒体人的勇气和不得不告别舞台的复杂情感。
而MARY在父亲落井下石,背后插刀时,接电话瞬间表情从强硬,到委屈,失望,无助,哽咽着说了句:dad, please stop,她曾经经历了什么,不用再多说,我们都懂了。
Our story was about whether Bush fulfilled his service. Nobody wants to talk about that. They wanna talk about fonts and forgeries and conspiracy theories. Because that's what people do these days if they don't like a story. They point and scream. They question your politics, your objectivity. Hell, your basic humanity. And they hope to God the truth gets lost in the scrum. And when it is finally over and they have kicked and shouted so loud. We can't even remember what the point was.
影片余下部分显得更有沉思气质,另有一种更具深度的有趣。
当事情崩溃之时,范德比尔特揭示了记者们的自身政治信条(无论是真实的还是自以为的)会如何潜隐地影响他们对新闻素材的裁剪。
他也成功展现了在一个变动不居的数字化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调查行业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与传统时期的那种慢工出细活、经过反复核实的作坊式制作方式不同,如今新闻聚合平台被视为更优的模式。
关于互联网的记忆。
有时候人们会说互联网没有记忆,找到一个新的攻击和争论点,就会遗忘即使是刚刚或一同发生的,引起这个新争论的来源。
出发点被遗忘,只剩大声叫嚷后的喧嚣。
但有时候人们又说互联网是有记忆的,n年前的言论也能被扒出来,晾在无一死角的空地任人鞭挞。
在我看来,其实互联网永远都有记忆。
那些记忆和数据漂浮在历史中,只是互联网背后的人们是否选择将它们从档案库中搜查出来,用放大镜或显微镜重新审视它们。
关于真相。
李普曼认为真相是已被揭露的和未被揭露的总和(不是原话,详见李普曼《舆论》)。
我的理解是,真相就像广袤无垠的黑暗宇宙,只有一部分被光照亮,剩下许多部分仍然隐隐于黑暗之中。
甚至有的真相是宇宙里的黑洞,光照不进去,也不能逃脱。
光也有可能在半途反射,或折射,到达不了它想去的地方,这些全部一起,构成了复杂的真相。
而对于我们所看到的“真相”,每个人也都会带着偏见和立场,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结论。
这是一个人的文化,经历,家庭,教育,职业等多种背景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谓“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人民的选择》中也证实了人们往往选择与自己政治倾向相同的报道,就是说,人们选择相信自己已经相信的东西,而这种态度往往难以改变。
所以我认为“上帝视角”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不然为什么叫“上帝”的视角,谁也不是上帝。
同时,对于常常作为“真相”代名词的“证据”,过度的苛责可能会让新闻监督的效果大打折扣,因为不是所有的证据都能被找出。
就像两个人击剑,一方将另一方的武器夺走,还面不改色地说你输了,因为你没有武器。
除了外部环境的压力,内部资本力量也在排挤“直话直说”的节目组,毕竟,“新闻又不赚钱”。
关于平衡报道和交叉佐证。
在另一部美剧《新闻编辑室》中,有一个例子很好的做到了平衡报道,并可见它的重要性。
当出现穆斯林制造爆炸案的新闻时,还有一个新闻是穆斯林报警救了人们。
提出同时播放两条新闻的Maggie说“If the religion of the bomber is important, then so's the religion of the guy who saved everyone's life.(如果爆炸者的宗教信仰很重要,那么救了大家性命的人的宗教信仰同样很重要)”类似的交叉佐证也就是听取多方声音,不必自己做判断,全盘托出,将判断力交给读者观众。
还记得当初读到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中有关虚假信息的论述时的震惊。
他认为出版虚假信息也不应被禁止,人们会分辨或慢慢发现信息的虚实,淘汰假的,留下真的。
现在看来虚假信息其实也禁止不了,不断出现的谣言有时还能倒逼事实真相。
并且由于真相的未知性质,所谓的“虚假”或“事实”有时也不是一锤定音的定论,而是在光照范围扩大时逐渐被证实或证伪的过程。
关于证人和新闻来源。
我感觉这似乎是一个悖论,尤其当涉及利益资本和政治权力等方面,既需要保障证人的安全,又需要说明真实身份以自证报道的真实性。
虽然上校最终接受了采访,但一遍又一遍的提问为何隐瞒和欺骗,让一切看起来都仿佛是他一个人的错,当初是否应该选择什么也不说?
在《新闻编辑室》中也有一集讲到在战乱国家提供新闻的记者的突然失联,好在最后他安全了。
感触很深的一幕是大学教授回到新闻学院课堂上时,黑板上的“oh, you got fired”的调侃和同学们的欢呼。
她虽“败”犹荣。
新闻理想在现实面前总会不堪一击,但至少我们曾经拥有,或继续怀有,并将代代薪火相传。
一位老师曾说当代媒体报道的三大偏好是“噬血,抗权,援弱”。
虽然可能带有批判的成分,但我想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什么样的新闻具有新闻价值,和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新闻。
新闻中的人,是永远需要关注的对象。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Truth》这样的电影,从另一个侧面,对可能别有用心的改写进行思考,提出质疑。
So "keep questioning and keep curious". "The first step in solving any problem is recognizing there is one."
好在结局就是现实结局,没有反转,这才是生活。
很难讲Mary在做这条新闻时没有立场,至少我能看到她是倾向于寻找小布什逃避服兵役的证据的,当然了,可以说这是想要挖大料的心态,也可以说是人在行动时总需要从一个立场开始,不然总是摇摆不定。
哪怕在法律行业,我们分析刑事案件,也是目光在大小前提上来回流转。
只是别忘了,还需要这份流转,和对自我立场的辩驳。
我认为Mary不论与将军的电话沟通还是在与鉴定专家的对话,她都是想要证实的,可是真理应当是可证伪的。
但仍然应肯定这部影片映射出来的真相背后的故事的意义。
Mary的被利用,企业的政治立场和利益相关,哪怕被调查组判断“没有政治偏见”但仍然被解雇,还有上校接受采访时一句弹幕里说的“说好的保护并没有 说好的真相也没有”。
我们到底能看到多少真相,我们好像都只维护自己的利益。
“我们新闻的本意是布什是否服完了兵役,没人想谈这一点,他们想谈论字体,伪造和阴谋论,因为现在的人如果不喜欢一个故事,他们就会这么做,他们指指点点,大声尖叫,他们质疑你的政治倾向,你的客观性,还有基本人格,他们希望真相会消失在混乱中,最终结束时,他们叫的那么大声,我们都想不起来最初的问题是什么。
”真相好难。
这些接受采访的人,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动机和立场去诉说,他们的话语又是否客观。
就好比,如果我不了解Mary与父亲的关系,我听到她父亲这番话,大概率会对Mary作出错误判断,可那是开了上帝视角。
倘若我只是第三方,即使我知道Mary与父亲的过节,我也不能确定我是选择相信还是不相信他父亲说的话。
这就让律师那句I believe you显得有分量极了。
律师最开始也是不愿意回答这个问题的。
我只能说,我需要与你接触,与你共事,知道你的为人,知道你的处事方式,我才好选择相信or not。
可现实中大家都是第三方,大家看到报道,如果报道中的物证都出了问题,就很难让人去信任这个结论,甚至去怀疑这是不是一个阴谋,尤其在对方总是想要证实的态度之下,当然能够理解当有人反驳自己时,首要想做的就是证明自己是对的。
辩证来辩证去,自己都没法站稳脚跟。
承认证据不足,调查不够的地方,承认调查出来的事实和疑点是什么样,剩下的交给观众判断。
可是,观众,却又不是总是可值得托付的。
但是,“停止提问的话,美国人就失败了”,“但我们要的是真相,我们就是干这个的,应该豁出去,寻找真相 ,并且承担随之而来的后果”,可是到现在,有多少媒体做到了呢,“很快我们就不会播自己的故事了,因为那样太贵了 我们只会付钱给别人去做,然后在节目中读他们的东西”。
影片还让我感受到另外一点,信念。
这两年来,我大方向上是把法律当成职业,只是偶尔的会想起自己曾经想要做个跨国的法律援助工作者,媒体人也许坚持的是真相,那我们法律人呢,也许是正义吧。
也是在这段时间因为一些事导致自己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工作的意义,后来与踏实的朋友进行的踏实的且有点存在主义的对话,虽然仍然没有找到答案,但不会因为意义这样的问题苦恼了,想踏实做好手上的事就好。
可是今天看到这部片子,好像我们还是需要一些远方一点的,大的,看上去还有些缥缈的信念一样的东西放在心里,它不一定是生活的支撑,但可以是平常生活中的一点英雄梦想,和一点光亮,那是能让自己眼睛里迸发星光的东西,让自己更有生命力的东西。
个人感觉,题材其实比《聚焦》更刺激。缺点是稍显凌乱,故事的主观性太强,最后的主旋律镜头加音乐让人有点不舒服。但是女王的表演我真心觉得胜过《卡罗尔》,所有的坚持困惑委屈无奈挣扎都表现得完美。PS:女王的衣服都好好看啊。
媒体是最没资格说真相两个字的。
Robert Redford!
政治都一样,只不过有的人知道怎么穿衣服,搭配得好看,有些人还没学会怎么穿。本质都一样:黑。
没有孤独而逝的理想,只有无处遁形的真相
这部电影里,凯特女王的穿衣风格让我很心水~~
我没看懂啊
导演把电影视角放在切糕身上,然后立场偏向过于明显,这部片子就文不对题不及格了。
很多人说kate演得好balabala,我要唱唱反调。其实她并不适合这个角色,气场太强以至于破坏了整剧的平衡,同时也不是特别符合角色的定位,so。。。另外对造型师要吐槽,一个忙于工作、照顾小孩的母亲,整天还花着烟熏妆?另外团队确实对证据没有做到抽丝拨茧,被人坑似乎很正常啊,与聚焦形成鲜明对比
完全没有故事性可言,倒不如拍成纪录片或者伪纪录片。大魔王一如既往气场强大。
题材挺好的,传递的也算得上丰富饱满,相对缺乏的就是不太集中,节奏松散。Cate一句dad pls stop令人泪奔!某种含义上比聚焦更亲切。啊啊Redford都那么老了…完全没看粗来…
从后半段看出,电影聚焦在新闻从业者,但前半段重心,是挖掘线索,力证材料为真的过程。前后侧重的偏离,让故事最后试图展现新闻人的精神勇气的力度消减了。PS.个人猜测,真假至今也未有结果,否则影片会有彻底的反击。
指向性过强,有点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意思了
女王表演用力,部分戏份涉及有些过于刻意。不过还是值得新闻从业者已经社交媒体用户们看看。
2.5星,立场混乱的电影,和提供多个角度让观众自行思辨的片子并不同。也许这才是现实惯有的吧,出发点是好的,想要揭露黑暗面,但又不够严谨,贻人口实,最终究竟是否黑暗仍是悬案。如果他们真的像自我宣称的那样在意真相,就不会在心中预设一个真相,而且涌动着个人英雄主义。到底是批判还是平反?
现在的人们不喜欢一条新闻,只会去指指点点和咒骂,去质疑报道者的政治色彩,指责这是阴谋论,甚至质疑报道者的基本人性,希望真相在角力中消失。等报道的热度过去,没人记得当初的重点。为了不被消费,不随波逐流,不被媒体摆布,一切努力终于让自己陷入了随波逐流。台词太好,女王表演太好。
第58分钟 网络黑子对女主的第一波攻击是“丑 没男人要 砍死这个女巫 ” 典型的男性攻击。 女主老板josh,在故事首播成功后专门发了一封邮件表达崇拜与肯定 在故事被质疑攻击后, josh也是第一个严厉斥责她的人。 啧,最后还是被一并开了。
好看
丹拉瑟这事不好洗吧,他老违背职业操守又不是一次两次,卷铺盖滚蛋那也是众望所归啊
除了Cate,其他人都在神游。整体劣质版《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