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的时候很爱看电影画报,俊男美女,注意到力弗·菲尼克斯,年轻、帅气、阳光。
后来终于看到他参与拍摄的影片《我和我的爱达荷》,可他早已去了另一个世界。
报上说他死于毒品。
导演范·桑特说:“我觉得围绕在他们身边的别的事情可能让他们压抑不已。
毒品是一个让他们释放的工具,而不是他们死亡的原因。
”《最后的日子》是范·桑特对这些朋友的纪念。
主角的原形选择了涅磐乐队的主唱科特·柯本。
死前的几天会做什么呢?
自己回答是看书、看朋友、看亲人。
问题是除非自裁,否则很难知道自己将结束于哪一天,也就很难安排好这之前的时光了。
同样,科特·柯本必须在这部影片的结尾死去已是事实,最后的日子如何过去除了他又有谁知晓?
一个人死了,带走了一个世界,从此留下一个谜。
任何人都是。
“对于一个曾经辉煌,在生命的后半程却迷失了自我的人来说,他最后的日子不会有任何事情发生,仅仅是时间在流逝。
”我倒觉得,不单单是他们,而是我们大家,最终都将臣服于时间的权力,苟延残喘,看着自己流失。
我的回答是幼稚的。
如何表达时间呢?
或者只表达时间呢?
导演使用了一连串的长镜头,演员们都在即兴表演,主角只是喃喃自语,全片没有情节,全片不时的重复,甚至作长时间停留。
戈达尔说:“每个镜头都是关乎道德的”。
主人公不停的走,风景很美,内心很空,“接受还是返回的旅途?
”“老脸死了!
”他不停的呻吟,逃避一切现实中的人、生活,他需要的“死亡”在剧终被找到。
“生命是一次没有人能活着出去的冒险。
”最后的日子,电话还会响起,钟声还会响起,自己的退去,一切还在照常运转,一切的生命,退去,还有万物在运转,还有出生和死亡。
再问我死前的几天会做什么?
我想我不知道。
一个人的世界,也是很多人的世界,现实和虚构相交融的世界,又寂寞又美好。
或站或坐,或静或动,一个人的沉浸,很幸福也很可怕。
幸福的是可以超然物外,可怕的是给自己画上了句号。
nirvana本来是个美丽的名字,有美好向上的愿景,即使导演在这里说的不是Kurt,只是某种人某种状态,依然很美。
仿佛在生命的尽头又回到了孩童的样式,纯纯的好和纯纯的坏,纯纯的极致。
极致的东西都有一种让人心碎的美,有时只是一种恍惚,恍恍惚惚就已经走到悬崖的边上。
音乐不多,而很美,不一定非要把它和多少多少大制作大手笔作比较,它能让你产生共鸣,不一定在某个特定的年龄或者某种特定的阶段,喜欢摇滚的年代可以过去,某种旋律却可以在每次听起时毫无意外的重新让你沉浸,喜欢就是单纯的喜欢。
“将来你们都要回转,回转成孩童的样式”。
非常喜欢最后一幕,赤条条的灵魂离开身体安然地向上而去,向上而去。
是向上,而不是向下。
indie其实可以不用言语,而这正是INDIE的精神之一!画面足以表达情节,内容,线索!!!闷??? i don't think so!
一点都不好看.音乐传记几乎很少有好看的,特别是摇滚乐的.前几天在水果湖一家碟店买到了The Doors的主唱的传记,Oliver Stone导演的.看得受不了.还是古典音乐家的传记好看.因为他们的人生和生活没有落入虚空.给人带来的大都是爱和希望.比如埃尔加的,杜普蕾的,贝多芬的,巴赫的等等
Blake从戒毒所跑出来,回到这个令他无法适应的世界。
他游到河对面站在岩石上撒尿,他穿着邋遢晃晃悠悠地走在路上自言自语,他走在路上突然摔倒,他穿着黑色蕾丝女装手里握着一支猎枪,他慢慢地跪下慢慢地放下左手又慢慢地放下右手瘫在地上,他在写日记的时候一遍遍地说着“I remember,when...”,他弹着吉他独自低吟浅唱“It's a long,lonely journey,from death to birth...”。
他像一个被遗弃的木偶,失去了控制,神情恍惚。
妻子不理解他,朋友想要离开他,他无法和任何人交流,他也拒绝了沟通。
突兀的画面,沉闷的长镜头,错乱的叙事结构,立体主义拍摄法,与《大象》类似的结构,是加斯·范·桑特(Gus Van Sant)执导的这部《Last Days》给我留下的基本印象。
这是一部以Kurt Cobain自杀为蓝本的电影,导演不是想解释他自杀的原因,而是想揣摩一个无法从自己的痛苦中解脱出来的人,在选择结束自己生命前的一些心理变化。
他说过,毒品不是他自杀的理由,而是他逃脱的出口。
Michael Pitt的形象可能让很多Nirvana迷和Cobain迷恼羞和愤怒。
郝舫在《灿烂涅磐》中写到:他的痛苦和郁闷都曾写在他那生动异常的脸上,那是如同拉奥孔般痉挛不已的面庞。
Michael Pitt做到了神似,脏乱的长发,法兰绒衬衫,破旧仔裤,太阳镜,他和导演都已经努力了,毕竟Michael Pitt不是Cobain,英雄已死,英雄不在。
一个半小时的电影里,对话很少,只有Blake的自言自语,电影里也没有用到Nirvana的歌,仅用了一首Velvet Underground的
人声部分断断续续的失声,让我想起Cobain为了缓解汹涌的胃痛,不停地喝可待因糖浆。
我不能说这是一部优秀的电影,当然我也不觉得它有多糟糕,我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像我一样面对影片中大量沉闷的长镜头,静静地看完这部没有太多情节可言的电影,但在这个弥赛亚已经引退,乌托邦已然失色,天天解构,时时享乐,到处都是超男超女的时代,它让我一次又一次地怀念起Cobain,怀念起他的真诚和勇敢,他的乖僻和忧郁,怀念起Nirvana的
清晨,邻居发现了小屋中Blake的尸体,一个赤裸的Blake慢慢从身体上站起来,沿着梯子向上爬。
死于黎明之前,在黎明到来时绽放。
文章连接:http://blog.sina.com.cn/u/4a4e0a1f010009ll
放了整一年.终于还是把它从我快爆的硬盘里揪出来看了..Gus Van Sant我不多说了.不爱听什么人给贴上"小众"的标签.没劲.就是觉得挺好的挺冷静的镜头.没了.还是说Last Days吧..其实.这也不是真的Kurt Cobain.也不是要说摇滚歌手.跟Nirvana也没甚大关系.它就是拍了一个人.他死了.就是这么简单.Michael Pitt这个瘦子.几天没洗脸,穿的乱七八糟,架着个肩膀,一副嗑药嗑到快死的德行.他嘟嘟囔囔的说些没逻辑的语言.他不要见人,像幻想自己会见光死的神经病.就在拨拉着吉他哼哼着唱歌的时候貌似活过来那么一会.一个半小时的死亡过程.Black死的也算漫长了.看他这么死着一直也没什么太大感觉.反而是他唱歌时候活过来那么一小会让我突然很难过.琴弦也断了.他赤身裸体的离开了他的身体.还有没有在没头脑的嘟嘟囔囔..电视上放着他死掉的消息.挺官方的话.他的身体就躺在那小房子里.独自的.没给人什么准备的.好像倒也不是很凄凉.电视新闻在继续.那些几乎忘掉了他的人们得知他的死讯.他似乎又活了..我在想.死这个过程要用掉多长时间.要是有一天认识自己的人都死掉了.也就跟自己死了没什么差别了吧.没有人知道我是谁了.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参照我还活着.又或者哪一天脑子哪里的血管爆掉了.傻了.得到拥抱也不再感觉到温暖.那也就是死去了吧.剩下的也不能算是活着.就是慢慢等着在这个死以后再彻底的死一次.我突然想.Black说的没头脑的话他自己听得懂的吧?嗯..好像也说不准.像这样迷迷糊糊的死掉了好像也没什么不好.和死比起来.见人才更让他觉得慌张.大概没想过也没来得及害怕.死就来了.确实也没什么不好.在Michael Pitt的无辜脸上我什么也没看到.就好象他没活过.也没有即将要死去.算了.就扯这些吧.已经挺扯的了..
当初看的时候还小咋就还不结束呢还不结束?
老了老了想起这部电影开始有点怜惜他的最后一天里充满极限的窒息孤独蚕食到了底线活着其实是煎熬有些东西的确是当时看了觉得没啥可是到达相似的层次才能体会个中滋味
戛纳的一大好处就是总算可以在法国看到最新上映的电影,于是可以在开幕的这个周末去看Gus Van Sant的《Last days》。
喜欢他前年的《大象》,这部里也是同样的运镜方式,跟着主人公的背影游荡再游荡。
画面沉闷,情节淡薄,乡村的美丽与宁静透明得让人想死,也或许是人死之前就会把世界看得无比澄明了吧。
镜头的作者在不断向内再向内地挖掘,虽然可能他掘地三尺也未必要找什么,但就是这种不倦的挖挖挖,动作本身成为了目的。
既然是向Kurt Cobain致敬,那就让音乐说话吧。
你可以忽略里面本就不多的台词,仅有的几段音乐足以慰藉全片的滞重与拖沓。
游魂似的Blake反复唱着:It's a long, lonely journey, from death to birth. 最后的华彩,然后就是赤裸的上天。
官方网站:http://www.mk2.com/last_days/《Death to birth》by Michael Pitthttp://www.mk2.com/last_days/boucle.mp3
今晚,有许多人在想念你。
即便或许在你看来,大家怀念的,只不过那个被VIRGIN公司包装出来的带着伤痕文化的通俗消费品。
这个晚上,我鬼使神差地摸出那把许久没有碰过的吉他。
失真的开关被开了又关关了又开。
终于还是一个音符也没弹出来。
关于你的心事,其实早就与音乐无关。
DAVE GROHL搞了支甜到发腻的傻逼乐队,并恰到好处地拿了好几回的格莱美奖。
CHRIS也终于把脑袋上的头发掉尽,据说还脑子发热跑去搞起了政治。
这事你或许应该知道了。
大概两年前,和你一样离开我们这个世界,有个SPARKLE HORSE的乐队主唱应该把这些破事都告诉你了。
在我看来,你应该对这两老哥们早已漠不关心了。
还有你最爱的COURTNEY和FANCES。
你说过的那句话成了已被验证的预言————“PUNK IS DEAD”。
现在全世界都只记得她是个BITCH。
现今的PUNK,是一个被叫ARIVAL的小甜妞统治的天下。
妈的,你一定不在乎这个。
这个早就烂透的玩意,他们当标签爱给谁贴给谁贴好了。
你的朋友们。
REM和SONICYOUTH都解散了。
有点遗憾不。
我想这应该是合理的结果。
一群老哥们在一起玩了那么多年。
头顶NEW WAVE和NOISE的帽子也实在是该让他们厌烦了。
这时候结束,是不是可以看做是在音乐的问题上,他们还是掌握着自己的灵魂呢。
你离开这快20年了。
这儿还是和你在的时候一样。
西装革履之下的道貌岸然依旧在统治这个世界。
摇滚乐或许依旧是少数人逃避的借口。
更多的时候,大家都以为它是条价格不菲的牛仔裤T恤衫之类的玩意。
受难的底层只能在莫名其妙的愤怒情感中,一阵一阵地狂欢。
就像此时,以这样的方式纪念你一样。
傻逼极了,可我们别无他法。
此刻,我听着你在UNPLUGGED演唱会上唱的《SOMETHING IN THE WAY》。
这歌屌的像副画一样。
你怎么看?
好吧,除了音乐之外,我们对你这个白痴一无所知。
可你总是把自己吊在阴冷的气氛中的那种姿态,已经伤到我们这些不知所谓的傻逼的神了。
在你面前,我生怕自己又要犯了矫情。
可写这些本就是他妈的在犯矫情。
算了,什么话都被你说净了————“WE DON'T KNOW WHAT IS YOUR MEAN”生日快乐。
傻逼。
因你而被占据的时间真让我烦心。
即便如此,我们都希望你在那边依旧还在弹琴唱歌。
有你钟爱的FENDER吉他和BODDH。
亲亲你的BODDH吧,他终于带你回家了。
文/故城我不得不用一个让人想到死亡的词句形容这部片子,因为《最后的日子》是一部关于死亡的呓语之作。
主人公将浮草上所有的脚印微微掩上,想让自己迷失,也永不回头,他在激情与平淡中来回踱步,那是点燃与熄灭的咒语,让人猝不及防。
《最后的日子》(Last Days)继《大象》后又一次亮相坎城,加斯·范·桑特这次没有能载誉而归,但这次的亮相依然引得众人侧目,不同于拉尔斯从《狗镇》(2003年也是以电影形式的突破与《大象》一样轰动坎城)到《曼德勒》(Manderlay)的作茧自缚,本片中那种难以捉摸的时间与空间的跳转依旧醒目,回忆与纪实同时存在,缝接、剪断都不露痕迹,保持了散文化叙事的精髓,也延续了极简叙事的风格化需要。
影片的散文化叙事最初得益于匈牙利著名导演贝拉·塔尔(Bela Tarr),他的那部《恶魔的探戈》(Devil’s Tango)使得范桑特有了拍摄《盖瑞》(Garry)的欲望,于是我们看到范桑特前后截然不同的风格转变,而这种转变绝对不是为了取悦观众的趣味而做的心照不宣的调整,圣丹斯电影节开幕式上半数观众离场便是一个佐证。
随后的《大象》则顺利的击垮观众的审美习惯,散漫的、没有明确目的的叙述和对部分细节的关注逐渐被大家所接受,原本的冗长与沉闷也随之消失了。
第一个长镜头是主人公布雷克穿越静谧的丛林,来到小溪旁。
人物从镜头一角或边缘进入,又从另一角消失,在极度的原始化背景下,我们听到的是背景音乐的圣歌和布雷克一个人梦呓般的自语。
很快,第二个长镜头给出了他从密林斜坡划到河岸旁,扎入湍流的溪水,像个游荡在森林深处的幽灵,放肆、无拘无束。
接下来,我们看到一个个长镜头串联起来,生活的琐碎都在不经意之间呈现给我们。
跟着镜头走,你不用去思考,片断的影像就是间断性的思考。
就像影片的题目《最后的日子》一样,观众看到一个摇滚歌手生命最后两三天的生活。
一座大而空的老房子,像个堆了陈年旧物的仓库,昏暗而空荡荡的,偶尔有些阳光也是无精打采的,主人公的口齿含混,偶尔清晰点的对话也尽是断句,思维的跳跃和镜头的跳跃一样的散漫。
他穿着黑色的女裙和高沿的帆布鞋,举枪瞄准熟睡的人,躯体开始痉挛,像是有一股电流穿过;他平躺在软床上,闭眼后睁眼,眼睛忽然有了些惺忪,进入了醉生梦死的境界;瘫在座椅上,双手几乎触摸到地板,陡然又精神振作,手中的吉他变着戏法,从寂寂无声到歇斯底里,再归于平静……一切看似漫不经心,却有一种冷静的质感,跳跃的快感。
其实,这种极端的随意性、长镜头套剪,以及简约运镜尺度都体现了本片向影像的极简主义“投靠”。
我们看到影片中极少用繁复的色彩和形象,简化干扰镜头主体的不必要的东西,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画蛇添足。
其实这种改变是自《盖瑞》开始的,在现代极简主义音乐家Arvo Part的配乐下,50个长镜头构成了长达100分钟的生命苦旅,这段苦旅的漂泊感是寄居在范桑特极简的镜头里的。
戈达尔说“每个镜头是关乎道德的”,实际上镜头是意识形态的载体,这也意味着本片中的漂泊感和死亡气息是从《盖瑞》移植过来的。
站在这个角度,《最后的日子》影像中的极简主义是与生俱来的,具有不可磨灭的范桑特气质。
《最后的日子》看似情节安排并不紧凑,而且在日常事件的跟拍中,更显松散和零碎,几乎是反情节的。
但镜头的视角转换以及用镜头回切制造出的时空错位,却都在维持着某种形式的戏剧冲突。
这种隐在的戏剧冲突是不同于一般的戏剧化杜撰的,观众对主人公的印象随着镜头游走逐渐发生变化,从起初的无常行为到后来的孤独虚无。
当然,影片视角的转换最重要的是为观众留下冥想的空间,它像是文学文本里的补叙,从另一个角度重溯刚才叙述的情节,每当两个不同视角在影像中重合,我都会有种如约而至的欣喜,在一个个空间的空档里填补似乎已经发生但却是同时发生的事。
这也就是一部看似没有情节的电影为何观众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拉着走的原因。
这种影片构架颇似一个迷局布阵,身在迷宫中或许你会厌烦、苦闷,甚至不知所措,但奥妙玄机不易察觉,它就隐藏在不知不觉地生活叙事当中,张力被拧成一张网,逐步铺开后才一览无余。
影片的灵感来源于涅磐乐队(Nirvana)主唱科特·柯本(Kurt Cobain)的死,虽然过量服用毒品已然被公认,但到现在还有人揣测柯本的真正死因,《最后的日子》就是以柯本为原型还原死亡来临前一个摇滚歌手的生命历程。
影片的结尾,没有了《大象》的触目惊心,却多了莫名的抑郁,我想,没有人能抵抗来自于静穆的袭击,那静穆的容颜在我脑海里变为无法预料的幻境,只得静静地注视。
——眼前的温室,我试图蹑足靠近,薄薄的一扇玻璃门挡住我的视线,但最为微弱的风也能让它颤抖,我微闭双眸,从内心搬出惦念,生命远逝,灵魂尤在。
2005/12/30 网易娱乐专稿
幸好不饭寇本
什麽都不說了
看不下去
这种电影也有7.0? 太他妈装B了
死亡三部曲里最没感觉的,却也是最不能忽视的。因为柯本的原因话题性很强,安静的消逝的生命更显得普罗。
冲着kurt和GUS看的,当画看可以,剧情就有点困了
只是受科本的启发是吧? 确实不能够是改变 不能够那么压抑 简直是莫名其妙
看得太压抑了
脑残
chaos.
Kurt。
太过于关注神经质的那面了。。。而且主演跟kurt气质完全不在一档次上啊。。。
太莫名其妙了,中间还有段搞gay的。
如果pitt也能左手琴那段solo就完美了。。。
最沉闷的摇滚电影
是什么样的技术让这个片子扬威戛纳技术大奖?
gus kurt third
literally电影时间过半,才第一次响起电吉他声,GVS真能憋。“最后的一段路,只能自己走”,如果身边至少还有一个人真正关心他,是否能带来拯救?或早已为时太晚?Michael Pitt貌美如花,弹吉他技术也不错~
听说是科本的自传电影 抱着窥看舞台下科本的愿望看了此片 发现一个长着厚嘴唇的假科本在那旮旯发出恶心的喘气声 导演很想还原一个真实的科特科本 又找不到合适的人选 不敢以科特科本命名 他想拍个科本原型的传记电影 又想照个像点的演员
发现是我不喜欢Michael Pi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