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古话说,再穷不卖看家狗,再富不宰耕地牛。
耕地老黄牛为这个家辛苦了一辈子,到头来,按照那的习俗,为了搭救亡人,却要宰杀了它…直到那头牛看到了清水里的刀子,它明白了自己的命运,于是它不吃不喝,起初以为是它胃死,实则它是接受命运,也是作为这个家庭的一份子,用这种方式清除体内的污秽来完成生命里最后的任务!
全片节奏极慢,一个半小时就讲述这么一件事,全程都是讲述深山与黄土坡,被层层困住的人们生活极其艰苦。
赶集时借了五元钱买了双小花鞋、洗澡用个罐子抠个洞当淋浴…无不有种苍凉的味道。
看演员应该也不是专业人士,但演的很用心,留给观众思考的空间也很大,如今商业片横飞的年代,这样的电影挺走心的。
说实话,没太看懂。
不是很懂他们的信仰,习俗和仪式。
不理解但是尊重。
很喜欢整部片子的摄影。
从海报就能看出来,设计感强烈,色彩搭配巧妙,这种色调能渲染烘托压抑沉重的氛围,影片里也充满了摄影美学,都是这种冷色调,阴冷沉重,但是视觉上很舒服,不同于水形物语的那种有点浪漫暧昧孤独的蓝绿色,这部色调只单纯的孤独深沉。
这也正好契合了主题吧,对生与死的思考。
整部片子都能听到时钟的嘀嗒声,就像生命,一秒一秒的在流逝。
印象很深的一个镜头是,下雨了,小孩子立马回屋拿桶来接水,然后家家户户都跑出来接水。
西北地区有多缺水大概能想象到了。
老头洗澡的镜头也很震撼,一小桶水,拔掉木塞,没有肥皂,没有沐浴液,就那样用力地搓着。
看着似乎很平淡,但却有种强烈的仪式感。
还有就是有段台词说人不如牛,牛会保持自己的高洁。
恩,我觉得确实是这样,思考是好的,不要以为人是万物之灵,自大狂妄,但是也不能妄自菲薄。
不过得承认,很多时候,有些地方,人确实比不上牲畜。
想起那句话,我见的人越多,我就越喜欢狗。
有很多人确实还没动物那样重情重义,性高洁。
记得牛在印度是很神圣的,被当做高洁的圣物,有很高的地位,牛可以随意的在路上走,所有的车子都要避让它。
王小波的散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里也说了插队时喂养过一头猪,和别的不一样,这只猪不甘命运的安排,敢于挑战反抗。
生死是个永远的哲学问题,我还没参透,不敢多说也不能多说。
而关于人是否比动物高级,我觉得作为一个人,还是谦虚点好。
对待生死,我觉得还是淡然点坦然点好,活的时候好好活,死的时候平静的死。
人死了,就像水消失在水中。
活着是在路上的死亡,而死亡是活过的生命。
也许人生就是一场虚幻的梦,你以为死亡是结束,其实是新生。
早就读过原著,惊叹于石舒清的细腻与敏感,并且对人物心理的那种极其耐心地刻画,当马子善老人送别了在一个床单上滚了几十年的老伴走出坟园时,他站在坟园的门口,那是生死的界限,他站在那里开始了对自己人生的回顾,思绪自由飘浮,由生想到死。
那种对死亡的深入的思考,对生死两界的清晰感知,带给我强烈的阅读体验。
在阅读过程中时常猜想:作者是不是也经历过一个面临死亡的时刻,所以他才会对死亡有如此贴近的描写。
在观看电影前还是抱着一定的怀疑:这种对于死亡的体验在银幕上如何体现?
在电影中镜头久久的凝视着荒山、老牛,马子善老人站在坟园边界回望那一片坟堆时,他好像也变成了那些坟堆中的一部分,此时,文章中的大段心理描写只能靠观众自己去体会了。
所以,电影需要更多的体验,也具有较为原著更多的自由想象的空间。
老人看到牛不吃不喝时,去问老阿訇,老阿訇只说真主的机密奥妙谁能参悟透?
老人回答对着呢。
死亡也是真主的机密,是人难以理解的奥妙,之前有电影探讨活人与死人的区别,发现活人比死人重一些,得出结论,那多出来的体重是人的灵魂的重量。
但是,对于死亡的理解一直是科学探索的一个盲区,所以它只能是哲学和宗教的核心。
在这个领域,科学无能为力。
将不能理解的归于真主,这是老阿訇的智慧,马子善老人也得到了安慰。
牛在死亡之前不吃不喝以洁净内里,然后清清洁洁地归去,这是老人们的传说。
这个传说给了马子善老人极大的震撼,他反复地洗大净,为自己挑选坟地,也想为自己的死亡做好准备,但他还是感觉到一种辛酸:生而为人,他还不如一头牛,不知道自己的死亡在什么时候。
其实不知道死亡的确切时间,也是造物者对人的一种恩典,如果知道自己何时死亡,那人还怎么生活?
不是自杀就是变疯。
对于死亡除了坦然接受外,人也有自己的应对方式,或者説是对个体死亡的对抗,那就是新生儿的出生。
片中特意加了一个情节,就是小孩儿出生 ,请阿訇来给小孩儿名,这是回民家庭中一个重要的仪式,通过起经名,给小孩儿一出生就赋予一个民族的标记,一个信仰的线索。
看着小孩儿的出生,老人们对自己的衰老与死亡应该能更加坦然的接受了吧?
西海固的回民们,就这样代代繁衍,生生不息。
牛知道它的死生而为人却不能知道这个清明节,我们终于有了一部深刻探讨宗教、生死的应景影片《清水里的刀子》
但上座率之惨烈让人痛心。
绿撸首映日上午看了一场,上百人的大厅,除了我还有另外一人。
这部由尔冬升、张猛、万玛才旦共同监制,并夺得2016年釜山电影节“新浪潮奖”的影片,实在低调。
但确实有很多人期待着它, 2016年在深圳的一场放映中,当时500多人,座无虚席,甚至有观众被挡在门外。
很多人看后形容它很特别。
在我看这场,后排的女人给了不一样的评价。
影片接近尾声时,我能听到她的抽噎声低低地回响在空旷的大厅。
当灯光亮起,打扫卫生的阿姨进来,那个女人有些不好意思,对着门口的阿姨说:“这个片子看得人真堵得慌啊。
”哪里让人堵?
人的境遇,寸草不生的地貌,生与死的割离,宗教信仰的力量。
当这些被放置在一起,画面的静默之下蕴含着无限向内的张力。
有人说影片像贝拉塔尔,有人说像安哲罗普洛斯,这无疑是一种赞美。
我认为正是这种像,让人们终于可以剥离本土化的讨论,体会到影片本身所探讨的更具普世价值的内容所带来的震动。
01中国最贫穷的地方在发生什么《清水里的刀子》改编自石舒清获得鲁迅文学奖的同名小说,讲述一个穆斯林老头马子善在老伴去世后,面临陪伴十几年的老牛将要被宰掉搭救亡人的境况。
搭救亡人:穆斯林用语,穆斯林在亲人去世以后,没有陪葬品,没有给亡人烧纸烧钱等习俗,所以家人通过招待穷人和邻里相亲,做慈善等方式,给去世的亲人积累善功,使亲人在去世后尽量距离天堂更近,距离火狱更远一些,是怀念和尽孝的一种方式。
在祭日前三天,老牛突然开始不吃不喝。
在穆斯林的说法里,牛是大牲,在死前能看到水里的刀子。
这也是片(书)名的来历。
导演王学博,曾是《塔洛》《锤子镰刀都休息》《轻松+愉快》等影片的制片人,《清水里的刀子》是他的导演处女作,2010年完成剧本,2016年完成制作。
影片的取景地宁夏西海固,苍凉到令人绝望,这里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被称作“中国最贫穷的地方”。
这里不缺历史、信仰、勤劳、厚土,唯独缺水。
于是这里变成了千沟万壑的荒凉黄土,农作物常年颗粒无收,耐旱的马铃薯就成了“救命蛋”,养活着世世代代的西海固人。
对于城市人来说,初见这样的景象往往令人激动,当绵延的黄土苍山第一次充斥导演王学博的视线时,他直呼“真漂亮”。
可同行的本地人随即回应:“漂亮啥,又长不出庄稼,长得出庄稼的土地才漂亮。
” 贫穷,是这里的人每天都在面对的事实。
正在这次对话,成为影片采用4:3画幅的原因之一,因为山太大,这样的画幅能更加突出人物,以及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
当地人惜水如金,有一种说法叫“趁雨”。
天阴欲雨的时候,人们往往出门干活等雨,雨停了再回家脱去衣服,擦干身体,这就相当于洗一次澡。
在影片中也多次出现人物与水的关系。
一次一次在井中打水的过程——麻绳一节一节被拉上水面,盛满水的桶被晃悠悠地拎回家;片中还出现一场大雨,人们从屋子里一涌而出,桶、盆、碗齐上阵,像是一场配合默契的无言狂欢;
而最多的,是老人马子善与水的关系。
如果以极端缺水的标准来看的话,马子善的用水甚至可以说是奢侈。
影片拍他洗澡共两次,一次洗手。
洗澡正是海报中所呈现的样子,拔掉悬空那个壶底部的一个塞子,水就会从一个小洞流出来,水流很快,必须抓紧冲洗,水流完,澡也就结束了。
洗手则是马子善坐在凳子上,手边放一把壶,从壶中一次一次倒出水到手里,先从双手到胳膊,再到口腔、脸,最后是头部。
马子善这几次行为,不仅仅是与水的关系,更揭示了影片的主题。
02从容而生,清洁赴死影片的宣传语为“清洁上映”,“清洁”就是影片的主题。
在气候恶劣的西海固,风沙、尘土、劈头盖脸的大雪,视线里永远都是灰霾而干燥的一片。
在这样的环境下,马子善戴着回民的白色帽子,穿着深色布衣,直挺清瘦的身板却总能给人整洁清爽的感觉。
这与不断出现的马子善清洗身体的镜头也有着直接的关系。
而影片在摄影方面也非常优秀。
室内的人物特写,每个画面都极具油画感,这与导演一直喜欢达利的画有关,他希望影片可以呈现出一种古典气质。
马子善黝黑且沟壑纵横的脸,在这样的摄影处理下显得极其深邃忧虑。
同时,人物之间的对话交流也几乎都放在室内,呈现出温情和温暖的感觉。
而在室外戏的处理上,则尽可能在色彩上保持冷色调的干净度,“黑色代表死亡的凝重,白色相对更飘逸一些”。
室外戏大都是马子善的独角戏,这样的处理,在呈现环境肃杀萧条的同时,也更加契合和烘托出人物寂寥的心境。
比如他常独自行走在黄土小径上、雪山间,他站在大雾弥漫的树下,若隐若现,神秘又孤独。
马子善面对老伴的死亡,并没有表露出明显的悲伤,但却通过一些细节和非现实画面的呈现,让我们一步一步感知他内心对此的伤痛。
影片中,马子善去还老伴生前欠下的5块钱,借钱人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她在市集偶遇马子善的老伴,老伴对一双绣花鞋非常喜欢,钱不够,只能借来5块买下了鞋子。
这段对话结束后的下一个镜头,就是马子善坐在炕上,手里紧紧攥着那双鞋子。
另有两次,他远远看见了正在劳作的老伴。
而他对老伴的怀念与悲伤的另一部分,被有效转移到了现实中即将被宰的老牛身上。
儿子起初提出要宰了牛来搭救亡人,马子善起初不情愿,儿子提出“妈妈这么多年已经活得不成人样,死后不能再亏待她。
”马子善便没有再说什么。
但这陪伴他十几年的老牛,却成了他心中的不舍。
他经常不自觉地看着窗外的牛。
随着祭日的临近,老牛开始不吃不喝,干净的清水、鲜嫩的苜蓿,它都不再吃一口。
马子善将它牵到有草的地方,它也只顾走上一圈,不曾低下头吃上一口。
马子善来到清真寺,与未露面的阿訇的一番交谈,不光解释了他心中的疑惑,也让我们对生死重新认知,肃然起敬。
阿訇告诉马子善,牛是大牲,能在水中看见要宰杀它的刀子,它不吃喝是为了清洁内里归真。
这带着神秘色彩的解释让人醍醐灌顶。
马子善叹息道:牛知道它的死,他生而为人,却不能知道。
一头牛也可以比人类更有尊严的死去,信念让它对死亡的仪式无所畏惧。
马子善开始思考自己的死亡,他为自己批了一块坟地。
祭日前,他半夜提着灯去牛棚坐在牛的身边。
祭日当天,他扔给儿子一块白布,在儿子的反对声中离开了家,他不忍直面接下来的事情。
几个大汉将老牛拴在一个木桩上,将其放倒在地,用那块白布蒙住牛的眼睛,宰杀的道具举起,镜头拉远。
马子善在雪山间独自站着,眼眶里含着泪水。
最终,镜头拉远,停留在他走过的那片白雪皑皑的坟地。
字幕升起,如鲠在喉。
马子善用不断清洗自己的身体,老牛用反刍清洁内里,完成了“清洁”的内外部动作,最终,他们合力诠释了“清洁”这一对信仰的仪式感。
这幽静缓慢的叙事给人带来的内心冲击后劲十足,生命的高贵令人动容不已,人们对这片土地的坚守、对生死的彻悟让人由衷敬畏。
导演将人物的缄默克制用长镜头和固定机位缓缓融入进了4:3的画幅之中,开场十多分钟还未出现人物的对白,靠着大场景中的变换默默开场,没有音乐,没有对白,人物情绪在长镜头的西北画布中徐徐流淌。
结尾之处,大面对着铺满白雪的荒原,眼里透露着对生死的凝重考量,看着一座座坟头,此时儿子和乡人将牛放倒在地,用白布蒙住牛的眼睛,阿訇给将死之牛念经,大在茫茫莽原上伫立着,镜头逐渐拉远,大地黑白两色,透着一股青黑色。
贫穷的山沟,人们保持着一份尊严与仪式,大到新生儿的出生,小到茶米油盐;缺水的境况下也坚持每天洗净自己,端详古兰经;人们在宗教中,带着对自然万物的敬畏,坦坦荡荡地活着。
看完影片,不知所以,没有音乐,渐渐远去,出现演员表,结束。
导演将人物的缄默克制用长镜头和固定机位缓缓融入进了4:3的画幅之中,开场十多分钟还未出现人物的对白,靠着大场景中的变换默默开场,没有音乐,没有对白,人物情绪在长镜头的西北画布中徐徐流淌。
结尾之处,大面对着铺满白雪的荒原,眼里透露着对生死的凝重考量,看着一座座坟头,此时儿子和乡人将牛放倒在地,用白布蒙住牛的眼睛,阿訇给将死之牛念经,大在茫茫莽原上伫立着,镜头逐渐拉远,大地黑白两色,透着一股青黑色。
贫穷的山沟,人们保持着一份尊严与仪式,大到新生儿的出生,小到茶米油盐;缺水的境况下也坚持每天洗净自己,端详古兰经;人们在宗教中,带着对自然万物的敬畏,坦坦荡荡地活着。
看完影片,不知所以,没有音乐,渐渐远去,出现演员表,结束。
很喜欢这部电影的节奏,好像有大把的时间。
喜欢电影讲故事的方式,没有配乐渲染,话语也甚少。
情绪的表达就在一个眼神、一段静默之间缓缓进行。
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老人离开老伴的坟默默走出镜头后,镜头并没有跟随他的背影,而是继续留在坟上。
死生之间形成强烈对比。
画面真美。
两代人的冲突表现的也很明确。
老人的情感表达是内向的,宁愿自己在静谧的夜里燃灯诵古兰来纪念老伴,把对老伴的思念留给自己只与造物主分享,祈求造物主对老伴的赐福。
儿子却觉得要操办,宰牛。
办完事情儿子还要去城里打工,家里只剩老人,媳妇,和几个孩子,没了犁地的牛,也不知道日子要怎么过。
喜欢电影里诵经的方式。
应该是老派的念法吧。
小时候家里面办事情阿訇念经都是这样的念法。
现在的一般城里阿訇念经都是新派的念法了。
假期去长春找好朋友玩,在清真寺偶然听到大殿里传来老派的念法还觉得是很大的缘分。
(时间太快,现在想来恍如隔世。
)喜欢影片对伊斯兰精神的解读,清洁与顺从造物主的意志。
苦难中的希望。
喜欢这个故事,每一点都很有带入感。
老伴老伴,到老做伴。
父母变老,娃要上学,家里没钱。
虽然故事是贫瘠土地上一个回民村的故事,但讲述的是大家都会有的经历。
喜欢演员的表演。
喜欢纪录片一样的感觉,是对一方水土,一种生活方式,一个消逝中的时代与社会关系的记录。
为什么没给五星呢?
说不上来那块儿欠点力。
也许结构不够紧凑?
我也不懂。
只是觉得和五分电影还是有差距。
可能没有穆斯林的宗教信仰体验,也没有到已经能够感悟生死的年龄,电影还是没有对我有太大的触动。
原本以为宗教的祈福能够减轻人们对死亡的畏惧,但在这样一个到处充满穆罕拉德祷告的小村,面对生命,即使是大牲也留恋着对生命的不舍。
清水里的刀子,是对生命的预知,更是对生命的敬畏。
生活的未知,生命的庄严,都在这清水的稻种参透。
儿孙满堂却老无可依的老人与老牛最后的相处时光。
漫长焦心的抉择与无论是人还是牛的厚重的仪式感换来一死。
情节过于单薄(也许),与其说是给观众的留白不如说是思考还不到位。
与其说人与动物之死引发了阿大对生死的思考,不如说是对个例死亡时短暂的不适应(我想打3.5星来着,可是要么3星要么4星,剩下的0.5星送给画面,送给西海固😂)
我不是专业做电影或相关专业的,我也不懂什么长镜头、短镜头之类的,我就说说这个电影所描述的那种生活是真实的!
它里面描述的除了穆斯林特有的风俗之外,其他的我都经历过,我小的时候也是那样等着天下雨,下雨了满院子的水,泥能糊到头上,窖里的水都是泥水沉淀下来的!
下雨不及时把雨排出院子,房子都会塌!
因为是土房子!
小时候家里面养了一头驴!
母的!
每天放学回家我会拉着它到沟里的泉上,让它喝水,喝完水后我会骑着它回家,那时候个子小,要踩到田埂上才能骑上去,它都会很温顺的等我骑上!
最后它被卖到别人家了!
好几年后我去卖家家里看到它时,它流泪了!
电影中借粮的一段也很真实!
我们村上也有那样的人,地里的收成不够还债!
只能借粮,他们的眼神都是一样的!
69/100 矛盾之处在于故事本身是一个值得形式主义加工的作品,但导演又是偏现实主义风格,结果就是给观众留的空间有点大,应该点出的话没说出来。镜头里的山那么多那么厚,被山围住的人们活了一辈子也苦了一辈子,电影让我想起了自己的老家,了解这样山区生活的人都应该对这种独有的苦有共鸣。
零分
多加一分给剪辑
看不懂,半天放不出一个屁。幸好能快进拉完,权当完成任务吧
故事简单得几句话就可以概括,艺术方面也没有特别突出抢眼的地方;想讲关于生与死的严肃问题,却没有特别深刻难刻。两星。
不知道大西北是不是就是这样,牛啊,羊啊,人啊,都没什么差别。
观影过程有点煎熬 但是这种电影其实不是看故事情节的 需要比较耐心的看完 ~ 为了演员和艰苦的环境打分
一般般
清汤寡淡仿佛日常纪实一般,没产生共鸣的观众极容易被催眠。不清楚当地人是如何看待生死的,但就我所见,人到了一定年纪确实会对死亡异常敏感,也容易往自己身上联想,这种情绪在马子善身上得以展现,乃至感慨于人尚不如牛知命。简而言之,大命题,小故事。
清水里的刀子简称水中刀...小说改编 回民生活习俗科普 4:3画幅牛的视角读人的生死 暗场景播放考验影厅灯泡良心
镜头编排很用心了,可真的无聊又没灵气啊
清水上面浮油,终究到不了一块儿。
長拍、正反拍、簡約、凝練、遠景、沉默,電影本源的構成,無法理解金馬選了無聊透頂的德布西森林卻不選這部,唉…2017.04.24
BJIFF。在93min的影片中,导演涉及了生老病死四个永恒的命题,并将之安排在西海固这片荒原上。生命的无意义和企图从中找寻意义的两股力量在这片土地和生活中互相撕扯。镜头缓慢且充斥着苍凉,画面阴冷并夹杂着挥之不去的雨雾。背景音除去风沙便是钟表的滴答声。很有气质的电影
没耐心这片子能看一年!
给人一种精致的“松弛感”,对现实的描绘陷入在毫无生机和想象力可言的套路中,没有出路。想想老范例《木屐树》《迪尔曼》新范例《某种女人》《欢乐时光》吧。大概只有摄影是好的,还有男主的表演。
全程一脸懵逼
我们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方面缓慢移镜头+室内伦勃朗光在90分钟内获得流动着的"时间"厚度,另一方面,它迫不及待地向非穆斯林观众宣传(或兜售)"专属"符号(不是普世意义上的"上帝",而是至大的真主),它没有虚无或实有,不毁灭也不建构,除了那头获得宗教意识的牛,所有影像均是"死"的。
最干旱的地方,与水的故事。在少数民族有宗教信仰的地区谈论生死议题得天独厚,或者应该反过来怪市井之中太过喧闹,来不及思考。4:3画幅、慢节奏叙事、细腻的灯光设计让人想起《修女艾达》,从釜山国际电影节拿下新浪潮大奖就对它期待已久的《清水》。水是牛眼里的刀子,牛是他眼里的刀子。
形式上做得非常好,摄影有大师的质感。几乎是靠一些情绪而不是靠戏剧性的外在冲突来支撑故事,这导致了压抑、难过的观影情绪。伊斯兰教,穆斯林,万物有灵。写意的视听寓言。4:3的画幅。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