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不复杂:奈丽是一个犹太的音乐家,二战时被德国人抓到集中营里,所幸没有被杀害。
战争结束后,她被朋友救出来,并做了整容手术。
康复后,她一心想回到丈夫的身边,并且说,自己能在集中营坚持下来,就是因为这份爱情给她的力量。
她的朋友莱娜告诉她,是自己丈夫出卖了她。
奈丽丈夫被德军抓起来后,把奈丽的信息告诉了德军,换了自己的自由。
但是奈丽并不相信这件事。
她还是想要见到他。
后来奈丽见到了丈夫,但丈夫发现整容过的奈丽可以利用,以便继承奈丽的巨大遗产。
奈丽在爱情的支配下,一心跟着丈夫走。
在她眼里,只要他们还彼此相爱,一切都没有问题。
好友莱娜最后自杀(我估计是因为看奈丽非要往火坑跳,她也绝望了),但是留给奈丽一些文件。
是她丈夫和她离婚的文件。
这些文件让奈丽明白,她丈夫根本不爱他。
她的心死了。
最后,她挡着好友和丈夫的面,一展歌喉,通过这种方式告诉丈夫,自己就是真正的奈丽,但是也是一个另一个奈丽,因为那份爱情没有了。
============================爱情的力量是矛盾的,它能给人带来好的结果,也能带来坏的结果。
就像奈丽,她之所以能在集中营坚持活下来,就是因为她对自己丈夫的爱。
但是她的爱情并没有像她自己想想的那样,能在战后爱出幸福的花。
而在更多类似的电影中,甚至爱情带来了毁灭性的结果。
所以,爱情究竟是天使还是恶魔??
其实它是什么,完全取决于在爱情其中的两个人是什么,是都扮演天使呢,还是都扮演恶魔。
所以我一直认为,爱情就是爱情,爱情无需对人们做出的各种不好的事情负责。
某些“爱情故事”之所以产生了非常黑暗的结果,原因就是他们之间根本没有爱情。
所以,爱情本来就是极少极少人能享受的东西,更多的人,根本无力承担爱情所带来的一切。
《不死鸟》讲述的是一个在二战背景下的故事 奈莉是个犹太人 被纳粹关进集中营后由好友莱娜救出 但她面部的伤使她不得不面临改头换面继续生活 变了一个样子的她还在不断寻找消失了的丈夫 试图回到往日恩爱时光 而丈夫强尼在看见她的第一刻就将她当成一个很像妻子的可以帮助他骗得妻子遗产的人 他日夜培训她成为“她自己” 奈莉充当着一个很傻很天真的角色 她看穿却没说穿 随着故事推进配角莱娜的退场 强尼的阴谋逐渐展露 剧末在一曲speak low中一切戛然而止 强尼的恍然大悟和奈莉的重获新生构成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尾 也成就了这部冷静平稳一板一眼的德国电影。
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不死鸟》整个剧情没有凶残,血腥暴力的场景,但却一点点把美好,爱情,忠诚,善良给打碎掉。
如此绝望的气氛,像是无法有任何救赎与希望内莉以面部骨折的代价从集中营逃出来,但却整回了原来的样子,一个犹太人的样子,她回到柏林找她丈夫,她丈夫却对她说:“你长得很像我妻子,你可否扮成我妻子,去领她财产?
”。
影片沉重的气氛下,任何一种明亮,都像极了讽刺,她却被要求穿上以前的大红长裙,化精致的妆,踩着高跟鞋模仿以前的自己。
她笑不出来。
她反问:“如果你从集中营出来,会如此光鲜?
”她的信仰从内部被打破,忠诚,爱情,善良,她却深陷其中无从出逃,影片营造的气氛如此沉重,几乎让人窒息。
导演的刻意安排,更让这部电影沉重感强化。
她一次次暗示丈夫,却被他有意无意的忽略。
这时,解救其出来的好友自杀,她得知了丈夫便是那个出出卖了她的人,并且早已与她离婚。
不死鸟本身就是个图腾信仰,它象征着永生。
没有人可以永生,但希望可以。
自杀的好友留给她的信中间说:“我不明白,为什么犹太人要一次次选择原谅。
”但在影片末尾,犹豫良久她还是选择了救赎与原谅。
她将摩擦许久的枪收回。
而她在与朋友唱圣歌时被他发现手上的集中营编号,彼时阳光灿烂,绿意盎然,她转身走向了阳光,歌声没有停,她在对着阳光歌唱。
不死鸟代表着永不磨灭的希望,她最后没有杀他,亦是给了自己救赎与希望,而这份希望与救赎,正是影片要从绝望中体现的东西。
战争可以将很多爱情成就的荡气回肠,但绝不包括本片中的故事。
女主Nelly的悲惨程度不弱于《魂断蓝桥》的玛拉,却没能拥有罗伊对玛拉的坚贞爱情。
影片的色调和画面感和我以前看过的《窃听风暴》很像,都是严峻冰冷的基调。
Nelly在家人都死于战争,自己也在威斯康辛集中营被枪打中脸部后奇迹般的活下来了。
好友Lene希望Nelly能和自己一起去巴勒斯坦找到一个犹太人能活下去的地方(想想如今的巴以冲突,真是讽刺)。
Nelly不切实际的想要恢复以前的容貌,执着的想要找到以前的丈夫。
在一片废墟的战后西柏林,Nelly穿梭于黑夜做危险让人担心的事,不得已,Lene只能告诉Nelly她的丈夫背弃了她。
然而这并不能阻止她的决心。
中国人说“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一个从集中营中活下来的女性,为了爱情不珍惜生命,一再涉险,颇有点作茧自缚的味道。
这个世界从来不乏深受内心折磨的情痴,诸如阿黛尔·雨果。
许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Nelly还是找到了她的丈夫。
毁容后还未完全恢复好的不安让她退却,第一次她跑开了。
第二次回到酒吧,改名、不再认识她的丈夫倒是主动和她攀谈起来。
因为她的丈夫以为妻子死了,这个很“像”她妻子的女人可以帮他得到遗产和赔偿。
她一次次的想提醒她的丈夫她没有死,却得到“不要假装Nelly,你要骗的不是我”的回应。
曾经她的丈夫是她活着走出集中营的动力,现在她的丈夫明摆着只想借她骗钱。
她还觉得她的丈夫爱着“死去的Nelly”,活在自以为是的爱情中。
当局者迷,自己主动跳入局中就更加愚蠢了。
真相逐渐浮出水面,除了不愿接受事实的Nelly,观众都明白她的丈夫只是平凡的小人物,拥有一切平凡小人物的特性,从前的确是真正的爱Nelly,为了自保,在纳粹面前毅然背叛她、战争结束,只想要Nelly的钱也是事实。
Lene的自杀遗书,让Nelly终于得知她的丈夫在她被捕前就和她离婚了。
全片最让我感同身受的是Lene的死,犹太人要宽恕德国人,让她觉得恶心。
那些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她所承受的心理创伤未必少于Nelly。
Lene只能以坚强示人,因为还有一个更脆弱的Nelly需要她照顾。
她除了Nelly,一无所有。
而她拼尽全力救下的Nelly,选择固执的留下、宽恕伤害她的德国人,而不是陪她前往巴勒斯坦。
“我已无路可走”。
提起奥斯维辛的编号,当她的丈夫想要人为加上那个编号时,她终于准备按Lene所说的拿枪崩了他,最后还是没有付诸实施。
走下火车,一切按照剧本进行,当她走向她的丈夫时,背景音出现了强烈的心跳起伏声。
接下来的一切,似乎都会按照Nelly丈夫写好的剧本演下去。
“在基督诞生之前,有一种笨鸟名叫凤凰,每隔几百年它就筑起一堆柴火自焚。
它一定是人类的一等表亲。
但是每回它自焚之后,又会从灰烬中跳出来,让自己重生。
看来我们也在做同样的事,一遍又一遍,但是我们有一样要命的本事,是凤凰所没有的。
我们知道自己做过的蠢事。
我们知道自己千百年来做过的所有蠢事,而只要我们知道这一点,并且随时把它搁在我们看得见的地方,总有一天我们会停止堆筑柴薪,停止跳入火中”。
我相信本片的创作受到了《华氏451》这段独白的影响,Nelly不是阿黛尔·雨果,而是拥有人之灵性的不死鸟。
结尾达到了影片的高潮。
她吟唱着love appears gone...everything is ends too soon,露出了手臂上的集中营编号。
伴随着真相大白,她一步步走出房间的背影在朦胧的光影下逐渐模糊。
难得看完一部不错的电影。
《晓松奇谈》里有一期谈国家领导人,聊到男领导人可能比较理性,遇到涉及底线的问题可能还会讨价还价,而女性领导人常常比较偏执,固执坚持自己的“主义”,所以有强硬的撒切尔夫人,没有结婚的朴槿惠,台湾领导人蔡英文等等。
电影的男主角因为战争而与犹太人女主角离婚,恶劣地告发了她,甚至在战后企图骗她的财产;而女主角被捕后一直不知情,恋旧情想回到男主角身边,甚至一度想恢复以前的生活,直到她知道了这些真相。
不得不承认现实生活中的确有“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的思想,但是我想人与鸟儿的区别,起码要有点信念和对信念的执着吧。
有感而发并自勉之。
喜欢看二战的故事片(非战争片),战争前后的许多故事,把人性暴露出来,而这是和平年代不会出现的。
不同于以往的二战片,《不死鸟》避开了残酷的场景。
用温柔的手法依然展现了犹太人生存的困境。
故事发生在奈莉从集中营回来后,一心寻找自己的丈夫乔尼,而乔尼认为自己的妻子死去了,碰巧碰见了与自己妻子气质相似的女人,希望她假扮自己的妻子骗取赔偿款,而她正是被集中营毁容后的奈莉本人。
奈莉一直沉浸在乔尼依然爱她的假象,并渴求与乔尼一起生活。
好友莱娜一直在说乔尼背叛了她、告发了她,还在她被捕前与她离婚。
奈莉却拒绝相信,坚信丈夫对她的爱。
而一切的转折,发生在莱娜的离开。
莱娜说过:“你知道什么让我感到恶心吗?
我们犹太人书写歌唱以及被奴役,有些在德国被迫参军,一个个被灌以毒气,现在那些幸存者得以回归,并需要宽恕别人,毒气还没完全停止,我们就需要宽恕,宽恕每一个卑鄙、每一个背叛。
”
莱娜像个真正的勇士,明辨是非,又富有仁爱,她的离开像天使重返天空,也像控诉着种种可笑的行为。
电影从家具空荡荡的描写,到奈莉错愕的表情,虽然没有过多莱娜的镜头,但此时人物的塑造已然饱满。
回到奈莉,好友的离开,仿佛打破了她之前的美梦,强迫她认清了现实。
多么可笑的社会,乔尼让奈莉从集中营回来时应该穿戴高级货、化着精致的妆容,光鲜亮丽、精神饱满的样子。
还让她模仿字迹、穿衣搭配,而乔尼则去偷取他与奈莉的离婚证明,都只是为了巨额的赔偿金。
连那些所谓的“朋友”都不会过问集中营过的如何如何,只是干巴巴、假惺惺的说:“我就相信你会回来。
”没人关注你身心受过的伤害,大家都只是一味的说:“过去了,都过去了,要向前看。
”仿佛过往的苦难不曾发生过,仿佛你我之间的芥蒂不曾存在过一般。
大家依然在一起嘻嘻哈哈,而一有些风吹草动,大家就相互指责,暗波汹涌。
那些真正的受害者,被迫去原谅、去宽恕,没人能理解他们的痛苦。
他们挣扎,内心的煎熬,在你们看来,只是些不痛不痒的毛病而已。
总不承认自己的过错,站在高地上指责他人,你们别忘了,有些人永远不会忘记,希望你们在道德的高地上享受温暖,也永远活的心安理得。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奈莉的醒悟,在歌唱一首优雅的《Speak low》后转身离开,乔尼也在奈莉的歌声中明白真相。
“It’s late. Darling it’s late.”
此刻的奈莉,美的像重生的凤凰。
(芷宁写于2015年6月4日)人们都愿意歌咏爱情的美好,不愿把其视为一种折磨,在很多时候,让一颗饱经风霜的心,始终无法平息并难以忘却的,也恰恰是这磨人的爱情。
如果那份爱因遭遇极端的困境而掺杂着生死与背叛、私心与贪念时,那么想要告别过去,必然经历痛苦的涅槃重生。
德国影片《不死鸟(Phoenix)》中女主人公奈丽最终的痛悟,却也因可怕的战争和灭绝人性集中营的背景,而显得格外凄厉凛冽,繁复的人性和美好的爱情,在大难临头时,都更显其本质。
喜欢克利斯蒂安·佩措尔德执导、女演员尼娜·霍斯主演的影片《芭芭拉》的观众,或许也会喜欢这部由两人再度联手合作的《不死鸟》,可以说,在很多层面上,这两部电影都显示出了一脉相承的特点。
就表现形式而言,《不死鸟》和《芭芭拉》都有着同样冷寂沉稳的风格,叙事克制内敛,画面构图干净,只在色彩上,《不死鸟》比《芭芭拉》多些红色和黄色,似乎在第一印象中给了观众那么点暖意,但那点暖意在影片所涵盖的特殊时代背景下,反而显得孤独而凄清。
就女主人公的特质而言,不论芭芭拉,还是奈丽,都是因对情感和自由有着坚韧诉求而面临着矛盾纠葛的形象。
就故事的时间背景而言,两者都是有着无法磨灭伤痛的大时代背景。
就主演表演而言,表演功底深厚的尼娜·霍斯两次都将女主人公的内心戏拿捏得准确到位,而且十分动人。
如上所述,这部《不死鸟》在剧情架构上也采用了大时代背景下人物命运兜转起落的惯常路数,但依旧没有过度渲染时代背景,将格局设置得比较小,二战的满目疮痍和无法忽视的战争后遗症,被一个从集中营里幸存的犹太女人奈丽所代表着,她十分侥幸地活了下来,可活下来的她又是不幸的,她似乎还是她,可又似乎已经不是她,一张新的面孔该如何重拾往日的身份和情感,面目全非的奈丽在面目全非的战后城市里寻找着自我,寻找着过去,寻找着失散的丈夫,也寻找关于爱和人性的答案。
在友人莱尼看来,集中营里脸部受重创的奈丽在幸运存活下来后,有机会获得新的面孔新的名字,可以告别过去,开始一段崭新的生活,就像犹太人想要复国的所在地以色列一样,莱尼也积极邀约奈丽前往以色列生活。
然而,对奈丽而言,现在的她放不下过去,没有过去的身份将无法构建现在的她,没有过去的情感,也拼凑不成一个完整的她,她不能在面容支离破碎后,还把往昔曾经美好的时光都遗忘,何况,她的爱情和回忆是支撑着她度过集中营岁月的稻草,叫她如何舍弃得掉。
然而战争毁了一切,在城市的废墟上,奈丽无法构建自我以及过去的生活,终于找到的丈夫强尼也相对已不识,却还觊觎“亡妻”的丰厚遗产,甚至让“萍水相逢”的奈丽扮演“亡妻”,并策划着她以从集中营里归来的样子出现在众人面前。
关于从集中营里幸存的人将以何种模样示众,一直顺从着强尼的奈丽终于反驳了,她因为历经炼狱而表达真实,而强尼却只想给出一个人们想象中的归来模样,此时几近难言的奈丽不得不辨识出了强尼的本质,“自私不是按照一个人自己所想的生活,而是要求别人按照自己所想的那样生活。
”(语自奥斯卡·王尔德)真相往往只有一个,真相往往也很残酷,奈丽终于还是知道自己的被捕始末以及婚姻现状,她那看似静默压抑的外表,已然流露着内心的排山倒海和艰难痛悟,“我没法儿回到昨天了,因为那时候我是个不同的人”(语自刘易斯·卡罗尔),同样,强尼也是个不同的人了,他不再是浪漫的钢琴家,不再是可靠的丈夫,战争异化了很多人,在残酷里,爱情只是个可笑的传说。
影片有个耐人寻味的结尾,在奈丽的歌声中,似乎昨日重现,但事实上,一切早已崩塌倾颓,爱与人性的考验都已交出了不完美的答卷。
片尾那首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歌曲叫做《Speak Low》,作曲家Kurt Weill的德裔犹太人的身份,似乎和这部影片也有着特别的吻合,《Speak Low》的曲调沉绵哀恸,歌词内容令人叹惋:“Time is so old and love so brief/Love is pure gold and time a thief/We''re late,darling,we''re late/everything ends too soon,too soon”。
(杂志约稿)
上世纪40年代,柏林音乐圈令人羡慕的一对伉俪,被卷进了二战的洪流里,歌唱家奈莉因犹太血统被抓进了集中营,随后非犹太血统的丈夫强尼被释放,重获自由,这个幸福的小家庭分崩离析。
奈莉生死不明,钢琴家身份的强尼沦落到夜总会刷盘子,住在半地下的陋室,生活清苦,与战前风光无限的他不可同日而语。
以上是可以看到的事实的冰山一角,然而,完整的真相是残酷的。
妻子奈莉被丈夫强尼出卖了,在把妻子推入死亡营之前,强尼私下里已办理了离婚手续,奈莉对此一无所知。
这能说明什么呢?
他们的爱情一钱不值,奈莉单方面的一往情深是个不折不扣的大笑话。
演绎出的是赤裸裸的爱情坟墓,大难临头,不仅抛妻独自飞,飞走的时候还补了一刀,让自己彻底摆脱羁绊。
借此,延伸出更深层次的寓意。
独裁极权的可怖,生生把文明的人类异化成了无情无义的机器、怪物、武器。
变异复杂的人性在灾难面前的面目异常清晰,加柴添火的种族仇恨让爱逃遁,再亲密的关系,在恐怖病态的社会环境中也可能被割裂成面目可憎的碎片。
这故事到这儿并没有讲完,接着引出财富的诱惑。
犹太血统的妻子奈莉继承了家族的所有财产,强尼得知,他为了占有那份遗产,需要找回离婚的文件并销毁。
这招没成功,他的如意算盘落空,却在档案局被奈莉的好友莱娜窥见到。
事实上,从集中营里捡回一条命的奈莉,做了整容手术,那一刻正被莱娜照顾着。
所谓通俗的故事接下来可能这样讲,奈莉死在集中营,在留下的集体照里她的头像上方画着“已亡”的十字架,灭绝种族的罪恶赤裸地坦露在外。
但一万里总有万一,电影虽然没交代细节,但奈莉获救了,在二战结束时,她走出了集中营。
而在奈莉的内心深处,因不明真相,对未来的寄托之情是缘自丈夫强尼的。
她认为自己得以存活,是强尼,及他俩相爱的点滴给予了她努力求生的信念。
因此,奈莉急切地渴望见到强尼,即便她换了一张与自己相似却又不同的新面孔。
强尼以为这都是上帝的安排,让他巧遇气质长相与妻极其相似的女人,他开始了另一个计划。
我用强尼心藏秘密的反面做切入点讲述了这部电影。
但在《不死鸟》中是以奈莉的视角叙述的。
前七十分钟的剧情一直在交代奈莉的不幸与她整容重塑自我的缘由,好友莱娜试图引导观众看到阴谋的端倪。
接近尾声时,莱娜退场,奈莉了解了真相,心知肚明的奈莉继续配合丈夫的表演,她从幻想的美好中清醒,最后用一曲《Speak Low》,温柔又凛冽地浇醒了丈夫的白日梦,真相大白于天下。
你会发现,电影的名字就是它的主题,奈莉回归自我的过程,是一个饱经风霜的民族从伤痛中走出来的过程,她像涅槃上的火凤凰,死去后,以更炫目的姿态重生,是不死鸟。
请你简单地描述一下你听到“犹太人”三个字的感受。
噢!
二战,屠杀,聪明,苦难,财富,以色列。。。。。
小时候,班主任觉得我们的末考成绩不理想,他站在讲台上用一种无奈的眼神看着我们,在发卷之前,他会说上几句,更像是自言自语,“你们这些孩子又不是犹太人,爱因斯坦就一个,我对你们的要求太高了。
”打这儿起,我就知道爱因斯坦是犹太人,犹太人有个聪明脑袋。
后来,又听到另外的说法,犹太人爱知识胜过爱金钱,他们还说,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不过是个邮差。
再后来,还有其他的说法,他们精明的令人恐惧,他们的神秘是你无法触及的,他们主宰世界的能力。。。。。。
对于任何人来说,不但有聪明的脑袋,还要不断学习充电,要有独立的思维意识,由此转换来的便是无穷无尽的力量了,财富其实只是一个方面,自由不屈的灵魂才是最无敌的。
当然,他们说得没错,“财富就在一码之内!
”他们证明了他们发现金子的能力。
单单有关犹太人的生意经,就可以著书无数,譬如在亚马逊网,此类书必然在经济管理类的热门榜上。
不管怎样,被公认为“世界第一商人”的犹太人,他们一路走来,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了太多神秘璀璨的民族瑰宝。
可是,人类的某些劣根性一直兴风作浪,想要爬出等级的观念、不受限的权力,垄断的财富等等构筑的炼狱,却最后深陷其中甚至成为加固炼狱的刽子手。
事实上,从电影《不死鸟》的故事里去理解人物,理解他们想要传达的思想,这的确是一部与众不同的反战影片。
在法西斯的大背景中,挖掘了另一种被忽视的卑劣的人性。
在被迫害的犹太族群里锁定了男主仍这个反面形象,更加说明了主创们的试图要探索“人性”的意图。
不能否认人性的弱点,更不能神话“道德”可以约束人性的作用。
公正公平的法治才能让人类和平共处,与之对立的极权与独裁,可想而知它必然是制造灾难的。
再讲一个故事:纳粹上台后,对犹太人的迫害日益升级。
一队盖世太保突然来到柏林郊区的一个农庄,抓走了这个犹太家庭的男主人,家里只剩下非犹太血统的妻子。
她经过努力,设法同被关在集中营里的丈夫建立了秘密联系。
在一封信里,她向丈夫抱怨家里没有人手,无法按节令耕地种马铃薯。
丈夫收到信后考虑了几天,然后送出一封信来,上面写道:"千万别动家里的地,我在那里埋着枪和手榴弹。
"两天后,几辆满载盖世太保的汽车突然又光临了农庄。
他们花了两个星期把这家人的地翻了几遍,也没有找到枪和手榴弹,最后悻悻离去。
女主人对此迷惑不解,又写信向丈夫叙述了这一切。
丈夫回信说:"好了,现在种马铃薯吧!
" 上面的故事听起来令人紧张,埋着黑色幽默的彩蛋,最后看到的是智慧的光芒。
不深入探索,你可以无视犹太人这个“政治”身份了,故事场景放置高墙内外就可成立。
因为没讲男主人的最终结局,你甚至可以把这当成是一个透着人生哲理的喜剧故事来读。
若把这一段文字拍成电影,我想象的故事主题应该是不离不弃的爱情。
但是,不能无视的一个真相是,罪恶的都是愚蠢的,何况极权统治下的生锈的脑子。
盖世太保的恶意结出苦涩的“善果”,解决的“耕地问题”,是为表现夫妻二人同心迎战的勇气。
随后,故事的转折点来了,某一天,妻子无法再联系上集中营里的丈夫了。
非犹太血统的妻子苦苦地等待着她的爱人。
战争结束了,可是男主人杳无音讯,妻子迫于生活的压力,嫁给别人,生儿育女。
至花甲之年,男主人出现在妻子面前,这时的妻子从现任丈夫的葬礼上回来。
事实上,男主人幸存下来后,来往于以色列、德国,已是亿万富翁,他一直生活在妻子的周围,默默地注视着妻子。。。。。。
好了,我编造的俗气又俗气的浪漫爱情故事就讲到这里。
现在把上面的故事编排成从始至终隐藏着秘密的悲剧,男女角色的命运调换一下,身份高大上一些,依然讲述爱情,但要在爱情里加入隐秘的背叛,这时,你看到的故事便是德国电影《不死鸟》,讲述了一个没有硝烟的战争,二战悲剧中的悲剧。
世界的文明史就是这样推进的,进步的躯体在磕绊中跪地、匍匐、起身、前行,人类在生与死的接替中碾压着牺牲者的血迹开辟着新的人生路。
人性亦如此。
虚伪与恶毒叫嚣时,善一定是受害者;当恶之言行被拆穿被晾晒被审判时,善者又被要求速速忘却伤痛,报以恶徒无限的宽容,若不能“原谅”,善者又要被道德绑架、拷问,这令善者痛不欲生的不公,亦是令善者作呕的病态人世。
“与其面对周遭的生灵,我更愿意走向死亡。
”电影里女二号莱娜发出这样的声音,她就是那样的善者,也是真正意义上的涅磐重生。
她给我极深的印象,她像一个英勇果敢的斗士,但在所有细节动作里泄露的都是她的柔软她的慈心,静静地削果皮,默默垂泪,安心地酣睡,到最后以死换来惊醒梦游者的希望。
想来,莱娜就是推动文明的铺路石。
特别有感于那一幕:房子被收拾过,人去楼空的凄冷弥散在屋子的各个角落。
莱娜把奈莉丢下,一个人走了。
这画面切入屏幕时,我就猜到了它接下来要宣布的结果。
观看电影《修女艾达》时的情景重现,是类似的剧情处理方式。
当艾达的姨妈挪动着清醒的步伐,移至窗口处,我便等待着接下来要表现的“义无反顾”的告别了。
从窗口纵身一跃,抑或饮弹自尽,用影像传递这种猝不及防的噩耗时,不露声色地转场,自然又出乎意料,强化视觉感官上的乍然错愕之感,这的确是个好主意。
观看者会有被“叮”了一下的感觉。
当然,奈莉对友人莱娜的“背叛”是无意的,甚至未能意识到绝望的猛兽会吞噬掉活生生的人。
极力想要回到“从前”的行为举止都缘自恐惧,是要平复纳粹造成的创伤的避世心态,这让她选择性失明,用夫妻情深的记忆障目,奈莉得到转瞬即逝的安慰。
但谁都知道,这不是办法,要么与人性之恶为伍,要么与人性之恶为敌,无法折中,没有中间的路可走。
所以,她终究要回到现实面对已发生的一切。
剧尾处,全片的点睛之笔说明了这一点。
奈莉与丈夫强尼合作演唱的歌曲《Speak Low》,是由作曲家德裔犹太人Kurt Weill创作。
约翰在恍然大悟中停止演奏,奈莉用开阔流畅的气息唱出“Time is so old and love so brief。
Love is pure gold and time a thief。
We''re late, darling, we''re late。
everything ends too soon, too soon。
”显然,一切都结束了,那些她曾幻想用遗忘去修复的裂纹,也包括她与强尼的夫妻关系。
无须掩饰,我很喜欢这部电影。
电影幕启,沉稳的叙述节奏带着一股神秘的风扑面而来。
灰绿的色调让电影故事在刻板的复古意境中呈现出了复苏的“生机”,偶尔点缀的生命之红与阳光的暖黄,又让电影有了视觉上的温度。
传统的“浅焦”镜头把人物从背景中过滤出来凸显在画面前,从近镜头定位的画框里可以清晰地洞悉人物的面目表情及心理活动。
德国电影特有的冷峻的画质在导演克利斯蒂安.佩措尔德的《不死鸟》中也有体现,克制的情感,构图干净简洁,处处显出一板一眼的规则。
小景框的逼仄剧场效果,这也渲染了二战时期的生存氛围。
看来并不是只有怪异凛冽的类型电影可以作为注脚定义导演与其作品的隐秘关系。
事实上,地域、民族、时代这种大背景也是无形的模具,有意无意地捻塑着一些导演的作品风格。
不论娄烨还是佩措尔德,我想在处理爱情的时候都在或多或少的表达着政治。
因为爱情如此强烈而瞬息万变,妥协与遗忘甚至是感情中的必然。
爱情是自相残杀的幸存,而这凤凰就是痛苦本身。
两次逃离集中营,都带着满身伤痕。
女主代表的不仅仅是犹太民族或是受到实在迫害的群体,而是德国,欧洲甚至整个世界对于一场浩劫之后,如何带着伤痕,重新启航。
空间的移动可能不再刻意的出现在这部电影里,更多转向了人物本身的细节。
但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地下室的门和窗户,在两人行为中给出了强烈的象征和指引。
内莉对于从前面容的执着,也是对从前生活的执着。
我们从苦难当中死里逃生,我们如何面对回不去的过去?面对苦难本身?面对自身的行为?面对未来? 乔尼对于妻子已死这一事实坚定的态度,与内莉的执着形成强烈对比。
他内心十分不想面对过去,恐怕尤其不敢面对自己的所作所为。
这种逃避也是浩劫之后很多人持有的态度,在一种极端环境下存活下来,多多少少都是带着罪涅槃重生。
这种简单的意志,是否也是人们一次又一次演绎相似历史的原因呢? 当然,内莉虽然一心希望回到从前的美好,但是当一切改变已成定局,她也在乔尼问起名字时选择成为另外一个人。
可能,无论是否选择逃避,无论是否正视,我们都已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以另一个人的身份,去接触曾经熟悉的事物。
这是逃避不掉的,历史总会留在痕迹,哪怕乔尼也是在不断面对妻子的曾经。
对于穿着红裙子,浓妆艳抹从火车上走出的设想,乔尼与内莉的态度又很是不同。
内莉对于乔尼光鲜亮丽从集中营走出来的想法,几乎是绝望而失望的看着他。
而乔尼说出了很多人的想法,人们不会再关注什么真实性,他们只想看到他们想看的,不愿意看到他们想要遗忘的东西。
原谅,永远不是一个单方面的过程。
而选择不原谅,逃避也会引入第三方来介入曾经的生活。
原谅者需要正视黑暗,被原谅者需要把愧疚感消化掉。
不愿意原谅如莱娜,曾经的痛苦也使她无法逃避,未来没有她的一席之地了。
#一天看一部片 01内莉从集中营回来后寻找丈夫强尼、试图重归昔日生活的故事。
(没忍住瞟了眼简介,捕捉到关键词“集中营”“回来”“寻找丈夫强尼”)起初无法理解对强尼没有认出内莉。
“这个女人”的身形、步态、笔迹…种种迹象的相似都指向原来的妻子内莉。
看到后半段,猜测强尼其实内心早有怀疑但不敢认,也许和妻子相认就不能继承遗产?
没明白内莉对挽回丈夫、重归以往的生活的渴望贯穿片子前后,第一次是朋友和内莉聊到强尼,从这就可以看出。
害怕中透着期待,犹豫中隐隐有希冀,记得她当时的神态。
扮演“内莉”协助强尼拿遗产期间,强尼对她的利用、夸张不符实际的形象标准、过分的要求(在手臂割伤口)和举动间所显露的对遗产的渴望,都被内莉忽视了。
强尼对遗产的渴望带来盲目,内莉对丈夫和过往的渴望、也导致她的盲目。
内莉朋友的自杀,很突然,这才惊觉内莉朋友对内莉的失望,以及用内莉遗产重建犹太安全区这一期望破灭对她的影响。
最后如果内莉用朋友给的左轮枪杀死丈夫挺有爽感的,但看完其他影评感觉这样结局也不合适。
蛮喜欢导演的拍摄方法、角度。
和温蒂妮相比,觉得后者更好看。
电影配乐都值得保存,目前只找到歌曲“Speak Low”(kurt weill)。
3星半。speak low,还有红得刺眼的不死鸟霓虹。
佩卓尔德总能把离奇的故事讲述得令人信服,克制的表现让人物有了强大的力量,从集中营死里逃生的女性又死去了一次,最后一切尽在speak low的歌声中
佩措尔德太擅长营造一段荒谬,在他惯常的幽灵般的柏林和二战布景下,荒谬比真实更真实,残忍:比如教人护身却自杀的无罪者、比如让一个人练习更像她自己、比如不得不说德语(她以为那是她的母语)、比如重逢的场合都经过排练、比如任由野蛮发生,比如她提起多少次他都判她已死去。从最后二十分钟车站那场戏开始爆哭,无人可共的孤独和痛苦,speak low, my darling, time is so old and love so brief...
从「无脸」到「换脸」,Nelly的身份就像浮漂一样飘摇不定,当Nelly个人的历史与集中营的历史在复述的语境下重合,前者便如尘粒般被抹杀掉了,后者却在更多人心中存活——昔日的「死亡」致因竟成为「重生」的重要借鉴和证据,多么讽刺!因此Nelly一直在寻找过去,她把眼神放置于废墟、物件、爱情上,然后静默地等待着互动的反馈,但是正如透过两次地下室窗的轻轻仰望,男人的离开与归来都被历史固定成一种空间化的标准行动,他们无法建立起有意义的视觉/听觉/触觉形象,排练和预演必须不断发生,任何即兴成分都不被允许,但是未来,哪怕是短暂的、不远的未来,在这段单向的互动关系中都不具有某种合法性。只有最后,Nelly的过去和Jonny的过去在那首speak low中慢慢消散,巧合戳破规定的空壳,现在和未来才姗姗来迟。
不大的故事,但当你的期待、我的期待,你的故事、我的故事交错在一起的时候,真的是深沉又美妙。请允许我与你擦身而过,在那么用力地爱过你之后。
其实还行,就是Jonny那么迟钝认不出来女主有点不太真实....
德国人编出这种有巨大漏洞的剧本就离谱
一星是给闺蜜的穿搭,其余都令人生气
竟和45 Years有异曲同工之妙
气死了呀、一个男的、这样也有资格娶媳妇?
①作品看到第四部,终于嗅到佩导的执念——别跟我提什么新柏林学派,他其实就是对人的身份、身份的转变,以及一切由此带来的后遗症怀有极大的好奇,甚至迷恋,《过境》、《温蒂妮》,包括本片,无一不是,而《温》是结合得最好的(或者说我最能看得懂的);②无论巴黎或者马赛,环境是次要的、无论二战中或战败后,时代也是次要的,佩导的兴趣不在于此,他不是那个希望通过个体的人,去叙述一段历史的导演,他更像一个深入某个含混的时代,准确攫取人的灵魂的那个创作者,颇有点类似「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的感觉;③本片故事严密性不够,比如前面这么多近距离来回,前夫都深信不疑女主非前妻,最后她一开嗓就认出了?不过从另一角度看,导演已经太执着于他想表达的意念,对故事逻辑的遗缺已经没有忌惮了,三星半。
这么烂的片子 结尾居然收住了 呵呵呵
《不死鸟》隐含着对“表演”的讨论,从表层到里层有三个维度:演绎妻子-幸存者-妻子(这里不涉及演员自身,卡萨维茨也才两个维度),这三个维度应该在情节演进中有流动感,但是除了结尾,其他时候流动感太弱,整部电影只有最后的华彩段落才显示出佩措尔德在所有作品中构筑身份与主体的模糊所指的美学驱动力。
情节的可信度濒临危险边缘,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似乎是讲述身份重建的故事。剧本用女主角的眼光审视纳粹屠杀后幸存的犹太人在德国社会的身份问题。开头和结尾的爵士曲不仅让人陶醉,而且还肩负起巧妙的叙事功能。当然最令人印象难忘的依然要数女主角的精湛演技。
一个男人究竟要瞎到什么程度才能认不出发妻?无论如何无法接受如此荒诞的剧情设定
大背景下的小格局封闭故事,女主角由在爱情面前的不断退让到最后的忍痛抽身,女性在背叛面前表现出的痛苦多过于觉醒。
翻了一圈感觉只有几个短评说到点上,狗血荒谬的剧情是为不同人物所代表的观点所服务,收尾收得太漂亮了!
我们不可能回到过去,甚至到不了未来。劫难余生的重见天日,绷带背后面目全非的容貌。回到原来又如何?冰冷字迹,变装,拥抱,甚至亲吻。都不曾怀疑,金钱驱使的游戏。奥斯维辛编号,击溃密谋的处心积虑。她放弃海法和特拉维夫,却使心离死亡更近。集中营摧毁身体,爱却耽误内心。
这个结局也太无聊了,要知道这个结局我都坚持不下来运动完,好无聊
年度十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