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西腓的海岸线在镜头下延伸,海浪拍打着礁石,像一种无声的抵抗。
克拉拉的公寓矗立在岸边,像一座孤岛,被时间的潮水冲刷,却始终屹立不倒。
小克莱伯·门多萨的镜头像一双冷静的眼睛,凝视着这座老建筑,也凝视着克拉拉的生活——她的抵抗、她的记忆、她的孤独。
影片的镜头语言充满了克制与张力。
门多萨偏爱固定镜头,画面像一幅幅静止的油画,将克拉拉的生活细节凝固在时间里。
她在房间里翻阅旧相册,黑胶唱片在留声机上旋转,阳光透过窗帘洒在地板上。
这些画面没有多余的修饰,却充满了生活的质感。
镜头的静止,与克拉拉的坚持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呼应——她拒绝搬离这座充满记忆的公寓,就像镜头拒绝移动,固执地停留在某个瞬间。
门多萨对于色彩的理解很周到,克拉拉的公寓被温暖的色调包围,墙壁上的画作、书架上的书籍、窗外的阳光,都透出一种生活的温度。
而外部的世界——房地产商的办公室、街道上的推土机、邻居的空房间——则被冷色调主导,象征着资本的力量与个体的无力。
这种色彩的对比,不仅强化了克拉拉的孤独与坚持,也让观众感受到她与外部世界的对立。
在克拉拉与房地产商对峙的场景中,镜头将她置于画面的边缘,而对方则占据中心位置。
这种不平衡的构图,不仅表现了权力的不对等,也暗示了克拉拉在斗争中的边缘化地位。
而在她独自面对大海的场景中,镜头将她置于画面的中心,背景是无尽的海平面。
这种构图,既是对她内心力量的肯定,也是对孤独的深刻描绘。
门多萨描绘了一场无声的对话,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情感张力的世界。
它不仅是技术的展示,更是对记忆、抵抗与尊严的深刻思考。
在门多萨的镜头下,累西腓不仅是一座城市,更是一个充满历史与情感的符号,而克拉拉的抗争,则是每个人在面对时代洪流时,对自我与记忆的坚守。
这是一场漫长与挣扎而被持续回忆出新意的个人旅程,年华渐逝的女人在平淡的叙事中不断制造出惊艳而旖旎的盛宴涟漪,并投射出了这个看似新兴的年轻城市无数的光影碎片。
看似表面冷酷实则内心炙热的克拉拉,用泛黄而陈旧的回忆点缀出她对家园的依恋与不舍。
优雅而温柔的弦乐时常会在夜间缭绕,当她望向阳台前的大海,温柔的晚风依旧荡漾如初。
就如同晚年的她,即使容颜会衰老、美丽会消褪,但权利的博弈永远会在不断的自我认知中青春动人且昂扬向上。
在“水瓶座”这座无辜而和谐的城池中,我们看到了丰富激情而生气盎然的生活态度,这种由内而外激荡着的丰沛的感情和旺盛的欲望,传递出了那种无可争议的内心不安与无法改变的立场动摇。
通过多彩的音乐语言的鉴赏,我们可以看到门多萨古典而悠扬却又现代且激情的独特口味,这种不用风格间的激情碰撞,在克拉拉的心灵世界构建了一个摩登无畏而潺潺不绝的音乐王国。
我们的生命随年月流去,随白发老去,随故人离去,随往事淡去,随梦境睡去,随初心远去。
若生命中的悲伤不再流露痕迹,那就是我在用自己的方式来展示快乐。
当回忆和信仰不断交织,面对陌生的入侵,她把自己武装成了一个战士,用自己的方式向外部灌注了一个女人的坚韧而性感的永恒斗争。
在真相的不明所以之前,我们所有人都是暴风雨里的孤舟,络绎不绝的寻找却遗失,丢弃却徘徊。
当初在电影网站下载这部电影,纯粹是为了片名,《水瓶座》,因着我也是水瓶座的关系,先入为主,不得不看才下载了下来。
在PAD上存了很久,今天闲暇,翻出来细看,才发现原来是建筑物的名字叫水瓶座。
影片冗长而缓慢的节奏,导致我看得并不是很认真,中途不时去洗个水果拆个酸奶的,慢慢慢慢的讲述,夹杂着好听的西班牙音乐,像极了朋友聚餐时放松而随意的一场无内容聚会。
故事大概进到一半时我才看明白了剧情,而片尾似乎也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结局,激情成了导演要表达的一种依附,重点是老年女性面对强大阻力的坚持,是啊,活到这个年龄,有过放荡肆意的青春,有过家庭的社会补给,有过很多很多人生的经历,到头来,最重要的,始终是自己。
女主无论从长相还是着装,都是人群里及抓眼球的,这样的美,却仍然抵不过内心的强大带来的魅力。
我喜欢看到年老的女性直面自己的身体,直面自己的需求,我想要的,不因为许多的否决而放弃掉。
坚持要住的公寓里满是人生的印记,一个舒适而自我的空间需求,打败了所有。
无论我年龄几何,子女几多,容貌衰老,仍然无法阻止我要做的自己。
在所有所有的先决条件之前,我才是最最重要的。
所以,愿我年老时也是这样。
年轻时,更要放浪形骸白眼翻给所有的应该,哈哈。
爱想爱的人,做想做的事,放飞长发,涂着红唇,内心里住个君王,倔强得 像个小朋友,又像个老太太。
没看片子之前,一直以为是一部讲星座的电影,一开头我还以为是关于一个水瓶座的人的故事,后来整个情节的发展有点让人有点隐射的味道。
克拉拉是一名巴西的女作家,一开场就是她们家族在召开生日趴,孙子孙女们都热情的朗诵诗歌来祝福。
大家都很开心。
然后是镜头切换到,克拉拉第二天早上起来去海滩游泳,真羡慕这种靠海的房子,走过去就是海滩。
游泳完后,居然还出现了大尺度的洗浴镜头,还显示了她被切掉的乳房。
有个房产商来找她聊天,说想买下她的房子,因为整栋就她的没有搞定。
说要把这栋房子改建成名叫水瓶座的商场,这时候才带出来,原来这房子就叫水瓶座。
合着,本片就是讲钉子户和开发商斗智斗勇的故事啊。
克拉拉自然没有答应,然后出去和朋友开各种聚会,还认识了一个帅老头,后面也做了爱做的事情。
这时候,一群人进入了他们家楼上开party,而且是尺度很大的party。
克拉拉认为这是为了赶走她。
在一次回家的时候,来了几个人告诉她去10楼的某个房间,克拉拉还不清楚,进去之后才发现,为了赶走她居然在房间里放了白蚁。
克拉拉带领着自己的家人,把白蚁都扔到了开发商的办公室内。
全故事完成。
看完后回想一下,还是很有意思的。
尤其是对于强拆这个问题上,感觉巴西都做的很不错,相对于某些国家来说。
女主的表演很到位,把那种有品位的女性的状态演绎的很到位。
算不错的吧。
害怕面对衰老、面对性 每个生命都是独立的个体,面对很多问题,很多人顺其自然的事情或许都不是这样的 电影之于我到底是生命的全部和消遣的娱乐?
白蚁的侵蚀只是一个片段,一个部分,可是腐坏的东西远不止这栋楼。
这就是生活啊,我们不得不适应,学着妥协、学着解决问题,一路修行。
这部电影看了3天,犯困很多次,流泪很多次。
还好 我还有爱的能力。
来自巴西的这部电影很好看,先锋,透彻,剪辑、叙事、都好看。
注定孤独地走过这一生,审视、纠结。
有时候妄想着一下子到老年 有时候真的艰难到活不下去
一个乳腺癌后存活30年的女作家为了保留充满回忆和美好的家,即使在建筑里所有人的搬走后牢牢扎在建筑里,影响了建筑公司的利益。
建筑公司由大鳄留学归来的孙子领导,用一切手段想把克拉拉赶走,克拉拉说服了自己的孩子坚持下来。
结尾的时候,建筑公司的工人离开建筑公司并告诉克拉拉,建筑公司在克拉拉周围的房子砸了很多裂缝并放了很多白蚁,克拉拉带着律师把箱子里的白蚁砸到了大鳄的办公室。
钉子户全世界都有,个人也可以对抗资本。
克拉拉从内到外都散发出坚毅和美,她对抗癌症,吸引异性,人格独立,斥责大鳄孙子关于教养的一段深得我心。
追求有品质的生活。
勇敢的人并不是没有害怕的时候,她找海滩救生员,也是她的爱慕者的时候,是她觉得孤独和害怕的时候,被救生员认为在搭讪。
她一个人住在一个建筑里,被外人认为是鬼屋,她却自得其乐。
有着坚硬的神经。
影片的开头和结尾字幕都是海浪的声音,原以为这是一部非常诗意、浪漫的电影。
但是,房地产商的巨手笼罩着一个想要在海边公寓诗意栖息的巴西女知识分子的晚年人生,这里没有浪漫。
缺了的一只乳房,沙滩上的排水管,楼上的白蚁,女儿的白眼,厚厚的老照片里的故人。
没有超越一切的爱情,没有浓浓的亲情,只有一个寡居的老女人的坚守,这是她的人生阵地,战役。
开头姑妈的70岁晚宴,当人们谈到她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女人时,忘了,这所有的一切不过是每一时每一寸的坚守。
克拉拉所继承的正是这份坚守。
影片结构和枝蔓是有些散乱,但有些部分发人深省。
比如那个房地产商的孙子始终非常友好、平静地与克拉拉交谈。
他最尖锐的一席话是这样的:“我知道你们这样的人,你生长在一个深色皮肤的家庭里,你所得到的一切都需要辛苦打拼才能得来。
”这句话里的尖刺在于首先是优越感,其次对贫深骨入髓的蔑视。
还有一段,克拉拉指责那个孙子:人们都在谈穷人没有受过教育的愚昧,但是还有一种愚昧,就是受过教育没有良知的愚昧,更可怕。
这让我想到那两个告诉克拉拉白蚁真相的建筑公司工人,他们是善良的巴西劳动者的代表。
直到第三段我才意识到,影片自始至终都发生在这海边的房子里。
这是一个有历史的房子。
那一晚,我们都为克拉拉一个人睡在这个房子里担心的那个夜晚,一个黑女奴穿过这个房子,打开一个柜子,拿出珍珠和闪光的钻石亲吻着,她就坐在克拉拉的床头。
克拉拉突然从梦中醒来。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段。
在这座房子里,历史和故人离我们那么远。
这是我们现代中国人所不能体会的东西,我们不仅故乡陷落,在拆迁中更无老宅。
更多关心的是价钱,而不是历史、故人与情怀。
我们愿意谈论房子,谈论涨了又涨的房价,却不谈家,祖宅,记忆,历史。
克拉拉从海水中走出来。
不美丽不性感。
当我们以坚强、独立、勇敢为评断人的最高价值观时,我们就知道她是多么美丽性感。
其实拍过鬼片可以赚钱更多。
这种现实主义的、慵懒的风格,可以对生活致敬更多。
独立而自主。
克拉拉阿姨,七十岁的少女,美丽依旧。
看见橱柜,回想起年轻时与伴侣性爱的回忆。
克拉拉的丈夫说,我爱她,即使是我人生中的低谷期,我们还是一起熬过来了,那段最难过的日子里。
我的丈夫逝世了17年。
这座公寓,水瓶座,承载着我过往岁月的种种回忆。
我的孩子们都已长大成人成家,丈夫离去,我的阿姨也离去。
我与癌症斗争了三十余年,我不信命,医生说不行了就要放弃了么难道。
因为癌症我做了手术,切掉了右边乳房。
我是个乐评人,我的屋子里有着无数的黑胶唱片。
那天有人采访我,问难道我抗拒着时代的发展吗,怎么会呢。
我也会用mp3和流媒体去听。
听我讲个故事吧,我手中这张唱片,本来我是有的,但是我自己买的那张被借走了再也没还回来。
可能是从洛杉矶流过来或是其他地方,我在一个二手唱片店买到的。
里面夹着一张剪裁的报纸,日期是在这张唱片发行前的几周,那个时候采访我的那个人还没有出生吧。
我不知道她们是否听懂了我要表达的意思。
建筑公司先礼后兵。
我明确地说我不会搬出这栋公寓的。
他们讨厌地将传单从门缝下递进,我将其递出,但是传单又被递进,我有点忍无可忍了。
我打开门,他尴尬地走了。
水瓶座,他们说这是座鬼楼,只有我一个人还住在这了。
夜晚,薄纱从楼顶处悬挂垂直而下,像少女的纱巾又像凭吊用的白布。
我的女儿说她离婚后经济状况不好,她却不来找我求助而是主动去找建筑公司。
我很无奈。
水快到你的胸口了,回来吧。
事情并没有这么结束,某天楼上,这么多栋楼,就那么地巧在我住的楼上在开派对,乱交派对,是像讽刺我这个老女人没有性生活么?
房间的音乐声开到最大盖住楼上的声音,我叫了一个男妓,呵。
年轻的鳏夫,年轻活好的男妓摸到我手术的地方都失去了热情。
我跟建筑公司反映了这件事,他们却说我不该擅自粉刷外墙。
那个人,谁谁的孙子,是个自大的人,听到这样的言语。
我的保姆为了服务了19年,我记得她的生日。
她告诉我在我不在家时,建筑队在烧床垫。
那条下水道分开了富人区和贫民区。
我在这边,她在那边。
两个离开了建筑工队的男人跟我讲明了一些事情,我进了那些房间,我都看到了。
我将这些都装到了行李箱中,我去了他们公司,我有点歇斯底里。
我带上了我的律师。
白蚁爬满了木块,从里到外地彻底地腐蚀。
贪婪的资产家们,也是如此的吧。
邻居家的儿子说,他的父亲已逝去2年,合同是6年前签的,可是利益还没有得到,只因我一人。
那又如何?
阳光正好,我可以扎起我的头发去海滩边。
那个人还是会对我讲,水快到胸口了,回来吧。
纵使如此,我还是想扑一扑那危险的浪。
小克莱伯·门多萨是来自巴西的一个比较特殊的导演,这个导演有什么特殊性呢?
他的出生并不是专业的影视行业,而是从一个记者影评人逐步的转型成为导演。
这条路是一条特殊的道路。
如果套用我们今天的逻辑来说的话,你说我拍的电影不行,那你自己拍一部试试,试试就试试。
他试了,而且效果还不错,不错到什么地步呢?
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获得了提名。
这估计是大多数影评人的终极梦想了吧,这一点在小克莱伯门多萨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作为旁观者,我们去顾及这位导演的从业目的的时候,不免会带入自己的情绪,可能导演曾经被人这样说过,然后气不过,最终转型成为了导演。
这是玩笑,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他的作品,他并不丰产,然而每一部作品都挺好玩。
可能是因为影评人的身份,他的每一部作品似乎都有一些关联点。
也可能是因为他对于某一种社会现象了解至深,因此,这些关联点之间的共性也能让观众一眼看穿。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就是他的这部著名的《水瓶座》,这是一部介乎于第一部作品《舍间声响》与最近的一部作品《巴克劳》之间的作品。
本片聚焦的依旧是社区矛盾,不过这一次的社区矛盾主要着眼点是租售住房的地产商。
我们在《舍间声响》与《巴克劳》之间来看这部《水瓶座》就很容易看到一条直线,前者主要着眼于贫富差距在巴西的社区中间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结果,后者则是在不断地探讨开发商与住户之间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即使是在未来也不会有任何的改变。
本片则不然,本片中杂糅了贫富差距化,同时兼具当地企业与个人之间的种种矛盾不可调和,力图展现一种巴西社会的现象——没有活力。
很显然,导演的展现很成功,然而作为观众看来,未免太过于影评人了,因为本片的节奏有点缓慢。
除非耐心,否则看起来很吃力。
当然,这是本片的一大被人诟病的地方,除去这一点,三段式的分布并没有将后来的高潮展现得非常好,反而是让观众们产生了一种疑惑,或许去掉三段式叙事,本片连贯性会好很多。
究竟该作何选择,我们看看本片的故事吧。
一个知名音乐评论家已经六十岁了,她儿女满堂,十几年前丈夫去世后,她就独自一人居住在一个大型的公寓内,然而周边的开发商想要买下这栋公寓,然而所有人都出售了自己的房子,她却拒绝了开发商。
她的这种举动引发了开发商的不满,在被拒绝后,开发商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法子来骚扰这位老妇人。
包括深夜在楼上举办派对,在院内纵火焚烧垃圾等等,后来不惜在楼上养起了白蚁来以此驱散她。
在她忍无可忍之际,老妇人带着自己的孩子以及律师找上了门。
矛盾瞬间爆发了。
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而且是一个主线明确的故事,开发商想要买下公寓来作为他用,然而总有一个住户不愿意搬迁,于是开发商动用了“国际惯例”,来迫使租户就范,然而这种方式并不奏效,矛盾就此产生,在资本的作用下, 开发商会做出来很多匪夷所思的举动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然而他却忘记了对面的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坚定的人。
最终这种矛盾不可调和的爆发了。
在这样的主线下,我们还能从各种各样的旁支末节中看到另一番景象,那就是整个巴西存在的社会现象就是活力不足。
作为南美洲国家,本身地处不发达地区,巴西的种种表现正式说明了这种社会矛盾的根源。
音乐评论家的衰落体现的是人们对于精神的淡漠,而地产商的崛起则是因为人们对于金钱的近乎于痴狂的追求。
这种追求一定意义上已经让整个社会陷入到一种畸形的状态中去了。
老妇人不过是选择一种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而已,然而这种选择并没有能让自己的处境有一丝丝的安定,地产商威逼利诱,子女们的不理解等等,都加剧了这位老妇人晚年的生活。
在各种各样的矛盾下,老妇人的健康状况却没有人关心了。
这无疑是很讽刺的。
而老妇人将自己独立的生活与儿女们隔开,就如同巴西的富人将自己和穷人隔开是一样的。
他们各自驻留在自己的圈子内抱团取暖,而唯一的跃升的机会看似达到后,就会引发一系列的报复。
地产商无疑是讨厌的,而这种讨厌是建立在老妇人一样的人们看待他们原本的家庭聚集区的时候的目光之上的。
因此,这也算是有因也有果。
社区矛盾是最基础的矛盾,同时也是最深刻的普遍的矛盾,然而这样的矛盾如果不能缓解,就会引发出来大问题,当然,这种结果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看到,也不是任何国家都能平稳解决的,这才是悲哀本质。
……你好,再见
第6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4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水瓶座》,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退休者冷静体面的抗议评价了!
汤达人:整部影片一股我弱我有理的态度,稍微明智的人都知道双方均有问题。
并且电影非常散没有汇集一个点,开头的80年代放在结尾都比现在要好很多。
薛Tony:内部受到侵蚀,身体残缺与以回应。
站起来,向海边望去,海浪冲击岩石,锲而不舍,无疾而终,最终散去。
海鸥盘盘旋鸣叫,唤起远方鸥鸟,无疾而终,最终离去。
游离生活之外,以性唤起生命之光,无疾而终,最终舍去。
最终孤独一掷,寄托着过往与记忆,将所有力量散去。
日烦夜烦:又散又满,就那样吧,喜欢不起来。
淡水河边:用一个大龄钉子户中产故事去开启思考自己和回忆过去的故事,探讨人过半百的单身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结合社会阶级的探讨,有点散吧,开始看着挺舒服的到后面显得有点无聊了。
Her Majesty:小门多萨这一部很像大师了。
节奏其实非常好,段落之间主要靠音乐组织起来,而且很多歌曲比如Queen和Lennon都是比较熟悉的。
女主虽老但风韵犹存。
一个强拆问题看出来其他的社会问题,但导演又好像不急于把问题罗列成奇观,但是野心又好像很大。
法罗岛岛主:优势方极爱强调冷静和体面,并不真的因为他们是体面人,而是因为在他们所建立的制度框架下,被冷静与体面束缚的劣势方只会更加弱小,更容易被拿捏剥削。
可当情形急转直下、优势方失去优势变成劣势方时,先前说的什么冷静对待、体面处理都成了放屁,他们张牙舞爪气急败坏起来的嘴脸倒一点不输那些素质最低下的人。
我从不赞成按闹分配,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但若优势方一味的压迫劣势方不知节制,那他们收到劣势方的大吵大闹,就是咎由自取罢了。
血腥爱情故事:影片通过讲述无良开发商和钉子户女主的故事来讽刺社会现实。
影片中多次的闪回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女主的表演确定担当起全片围绕她展开的戏份。
此外推拉的镜头也增加了不少神秘感。
但是开头的往事略显尴尬。
开发商和乐评家的女主互相不理解。
但是如果把阶级差距拉大会不会更好些。
fire_storm:感觉整个片子有些散漫。
展现了独居钉子户的老年生活,也许是文化原因,出戏的时间比较多。
音乐舒服,镜头挺独特的,很多快速拉焦的。
斯诺-纳什维尔:导演讲述一位受到房地产公司胁迫的老寡妇如何面对麻烦的故事,也隐喻着当代社会动荡,展示着社会年轻一代如何看待那些享受着年轻一代无法获得的机会的上一代,展示着年轻一代是如何吞噬占据现有剩下的资源,社会的传统价值、文化,正在为了现代性和金钱而被销毁。
女主角Clara由Sonia Braga饰演,全片还给了她很多次脸部的特写。
Sonia的精湛演绎向观众展示了一副反映着岁月流逝的容貌、气质与生活品质,她让Clara的坚定与温柔的性格交融在一起。
有人可能会指着这位顽固的女人只会生活在过去,可观众看到的是她一次又一次沉浸在当下的幸福之中,而这也正是让这位独立的女性奋起反抗、维护自己所爱的"Aquarius"。
影片原声歌曲在经典的摇滚乐与巴西流行乐之间自由切换,而时间元素也在许多歌词里扮演着关键角色。
了却烟硝:作为中国城市建设的头号障碍,拆迁问题一直是民生问题中的一个棘手问题。
其实不仅是在中国,巴西竟然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这部《水瓶座》遍集中反应了“钉子户”问题。
不过这部电影中的“钉子户”可不是我们印象中那种蛮不讲理的粗人,相反,她还是一位拥有高雅文艺情操的女性。
当然影片也不拘泥于一直绕着搬迁问题喋喋不休,更是深入探讨了巴西社会的风云变幻和气象万千,以女主角搬迁事件串联起了整个巴西社会令人心酸的现状。
不过导演的处理方式还是略显私人化,很多地方还是让人觉得乱糟糟的,很多情节的加入又有点“跑题”的嫌疑。
不过能通过这样一个小事件影射出巴西社会的现状,再配合上索妮娅·布拉加的优秀表演,依然值得肯定。
Ps.结尾女主角把白蚁啃食的木头从行李箱里倒出来的镜头真是霸气!
我略知她一二:这是一场漫长与挣扎而被持续回忆出新意的个人旅程,年华渐逝的女人在平淡的叙事中不断制造出惊艳而旖旎的盛宴涟漪,并投射出了这个看似新兴的年轻城市无数的光影碎片。
看似表面冷酷实则内心炙热的克拉拉,用泛黄而陈旧的回忆点缀出她对家园的依恋与不舍。
优雅而温柔的弦乐时常会在夜间缭绕,当她望向阳台前的大海,温柔的晚风依旧荡漾如初。
就如同晚年的她,即使容颜会衰老、美丽会消褪,但权利的博弈永远会在不断的自我认知中青春动人且昂扬向上。
在“水瓶座”这座无辜而和谐的城池中,我们看到了丰富激情而生气盎然的生活态度,这种由内而外激荡着的丰沛的感情和旺盛的欲望,传递出了那种无可争议的内心不安与无法改变的立场动摇。
通过多彩的音乐语言的鉴赏,我们可以看到门多萨古典而悠扬却又现代且激情的独特口味,这种不用风格间的激情碰撞,在克拉拉的心灵世界构建了一个摩登无畏而潺潺不绝的音乐王国。
我们的生命随年月流去,随白发老去,随故人离去,随往事淡去,随梦境睡去,随初心远去。
若生命中的悲伤不再流露痕迹,那就是我在用自己的方式来展示快乐。
当回忆和信仰不断交织,面对陌生的入侵,她把自己武装成了一个战士,用自己的方式向外部灌注了一个女人的坚韧而性感的永恒斗争。
在真相的不明所以之前,我们所有人都是暴风雨里的孤舟,络绎不绝的寻找却遗失,丢弃却徘徊。
#FIFF6#DAY4的主竞赛单元场刊评分稍后会在广播中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乱七八糟
死活看不下去
What a scene
还不错 歪果仁拍戏还真是敢拍 暴露镜头好多呀
2016 top 1
女权/文艺钉子户,通过放大矛盾来指涉现代入侵。
快进看完的,一点也不赏心悦目。
我倒是觉得最后一幕爆发反而削弱了一点点营造出来的那种薄如蝉翼又去如抽丝的力量,无论是批判该是新旧观念的碰撞,都因为这一时的爽而全部毁掉了。
好沉闷,太平稳,故事推进又慢又散。风格介于小津和伯格曼之间,但又缺乏他们的精髓。是一部看得打瞌睡的电影。
我承认我只看了一半不到。。。
影片四星,女主墙上的巴里林登海报再加一星。
珍惜年轻啊,要勇敢去爱才对!
对你们来说这只是一间公寓,对我来说却是我的一生啊
大段大段的无聊派对看得我反胃
老娘连癌症都战胜了,还怕你们这些无良地产商?以蚁还蚁一幕真钢,大快人心,为克拉拉鼓掌叫好。
#2016.12.21#b站#6/10#一個釘子戶的奮鬥史?⋯⋯恕我看不懂想傳達什麼⋯⋯這是水瓶座的特性嗎(扶額⋯⋯但是lucia真美真有氣質啊(雖然我以為要說她的事結果她只打了個醬油orz
把白蚁巢穴扔到桌子上剧情竟然就这样结束,倒是交代清楚后续结果啊,一个人不愿意搬迁就被万恶的资本家阴谋诡计驱赶,真是可悲。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节目中心译制。
隐喻真是简单粗暴到好笑,这想当年XXX都没弄死老娘你等新社会蛀虫能奈我何的劲头儿…
钉子户与不法商人斗争的故事。集中刻画女主人公,生活细节不少。整体内容单薄了些,分量不够。比在金砖节看的两部巴西电影逊色不少。
借钉子户故事的外壳讲岁月无情。列侬唱片也好水瓶座公寓也好,都是个人记忆的载体。如果失去这些有形之物,将用什么凭吊过去?被白蚁侵蚀的大楼,从无主公墓掘出被丢弃的枯骨,都是想留却留不住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