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據爭議性的電影。
本屬神聖的教會,假天主之名,作逆天之事。
一群未經審訊的婦女因種種原故,被當作犯人般禁錮在修道院中,受盡各種無理的對待,所作所為,為人所不齒。
即使當中的部份內容純屬虛構,是導演天馬行空,已非常震撼。
更令人坐立不安的,是片中內容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市面更一早有相關的紀錄片作證。
順帶一提,本片於內地譯名為 "青樓姊妹花" ,有趣得很,令人啼笑皆非,有可能改名的人根本就未看過本片。
originally posted at http://idpt0000.mybesthost.com/wordpress/index.php?p=108
故事中玛格丽特在马德莲呆了四年后,被长大的弟弟带走的时候,她很诧异,很不可思议,一直在问:“你能相信吗?
居然这样简单,只要有个家人,拿封信来,就可以带走你,你能相信吗?
”其他人冷漠、羡慕、麻木的眼神,如黝黑的沼泽之水,让人不寒而栗。
其实,她们并不是被上帝关照,而是因为上帝而被抛弃。
本是如花的少女,被所在畸形的环境活生生的扼杀,她们有什么错?
为什么要赎罪?
又为什么认为自己理所当然的应该承受这一切,又为什么觉得人只能去天堂??
思想如此的统一,居然这样可怕。
每次看这类影片的时候都极为不适,百爪挠心似得希望影片的后半段突然变成一部cult,少女们邪恶的基因觉醒,变身天生杀人狂,上演一出血洗修道院之类的戏码,恶狠狠的舒一口气。
比如嬷嬷们遇上海扁王里的小萝莉......当然,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
现实残酷压抑的多。
其实玛德琳真正的的“墙”并不高,嬷嬷们其实也是很怕死的。
技术性的分析一下,仔细定个攻略,过关还是比较容易的。
看看最后逃出去的,也并没有用什么高明手段,一颗坚定的心和一把随手拿到的剪刀就足以了。
鞭打姑娘们的修女们用烛台一吓就跑了,根本毫无战斗力。
但是逃出去就行了吗?
逃去哪儿呢?
伯纳黛特幸运的有个接纳的表姐,而可怜的乌娜则被父亲扭送回来遭到更残酷的对待。
1960年代的爱尔兰世风极为保守,天主教会的势力在已经洋溢着自由之风的西方罕见的强大。
1973年时爱尔兰定期弥撒出席率还超过90%,要不是1990年代,天主教会经历了一系列的性丑闻,爱尔兰恐怕也不会终于在1995年以50.28%的公民投票率废止了延续了58年的禁离婚法,并于1996年关闭了最后一家像Magdalene这样的感化院。
20世纪初,爱尔兰要求独立的运动极大的依赖于教会的力量,以至于北爱尔兰的新教徒开始要求与英国统一,此后天主教成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
加上当时严重依赖农业的爱尔兰连年歉收导致经济衰退,社会气氛紧张之下,信仰成为稳定的唯一出口,假借宗教之名的迫害如此明目张胆并获得支持也就不足为奇了。
影片的最后逃出来的姑娘最后去了英国,因为不被社会接纳的她们在爱尔兰始终不安全。
影片因为揭露教会的罪行引来梵蒂冈的震怒,但是看过就会发现片子拍的还是很克制的。
导演彼得•穆兰把更多的篇幅给了女孩们的各种感受,所以影片的细节还蛮有意思的。
比如玛格丽特终于被弟弟救出感化所时为了讨回尊严,要求嬷嬷让路没成功时,突然跪下祈祷,嬷嬷最终绕行。
有人说这反映了玛格丽特的软弱,但我认为这恰恰是她的心机。
如果不想发生正面冲突的话,在嬷嬷的地盘上让她让路是不可能的,但如果她开始对着嬷嬷向上帝祈祷,没有人敢站在前面接受,也无法说出不是,只好绕开了。
现实永远比电影更惊人。
不止是在玛德莲这样的不良少女感化院,在上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爱尔兰天主教开办的感化院、学校和救济所有数万名儿童普遍饱受修女、神父和其他神职人员的虐待,在2010年,经过9年的调查,爱尔兰调查虐待儿童委员会最终公布了该国天主教机构持续虐待儿童丑闻的细节调查报告,最终版本多达2600多页。
2002年,爱尔兰天主教会同意支付1.75亿美元,作为遭神职人员性虐待受害者的补偿。
迄今为止,已有超过1万人领到了该补偿。
而涉及防碍调查的梵蒂冈对于长达60年的虐童事件,至今未有任何回应。
是的,大多数时候我们看电影是为了“爽”,香车美女,枪战动作,还有其他让人肾上腺素分泌的电影。
但如果有时候你看电影是为了让自己“不爽”的话,这部电影就对了,近2个小时的电影,你根本得不到一点轻松,直到电影结束才能长舒一口气。
导演在这120分钟里面没干别的,就琢磨着怎么能把这样的女子教养所刻画得更黑暗些,修女更可恶些,就算据导演所说考虑到大家的承受能力,他没有把更恶劣的情况搬上银幕,但他已经够成功了,就算是最虔诚的天主教徒,看完电影仍然会对那些修女们咬牙切齿,然后不忘坚称其实大部分的修女们都是可爱的。
以至于当Margaret第一次能够看到外面的草地和天空时,我的感觉就好像1984里的男主角打开那扇门一样的海阔天空。
所以如果说在影响上,电影无疑是成功的,不管是褒奖还是批评,电影出世后铺天盖地的评论,继而获得威尼斯金狮,可这部电影真的有那么好吗?
作为一部具有批判意义的电影,导演告诉我们的是受害者,是施虐者,可他仍然前我们一个“为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切?
为什么修女和神父们可以心安理得的暴行?
为什么社会会任由这样的机构存在直到1996年?
为什么Rose会说未婚生子是最大的罪孽并安于现状?
导演似乎无意深究,觉得给我们一段这样存在过的黑暗的现实就够了。
这是为什么电影乍一看震撼人心,仔细品味却发觉味如嚼蜡,像现在这样草草画一张修女淫恶史的素描出来却不深入至其起因,实在有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哗众取宠感觉。
当然以上只对电影而言,而不是帮天主教辩驳,相反,我倒是翘首以盼再来一部能深入人心引人反省的有关Magdalene的电影。
自由,爱情,命运。
Is it a sin to be beautiful? No, vanity is.潮湿的道路,路旁深绿茂密的灌木,漆黑的铁门。
一个小男孩,阳光照在他娇嫩可爱的脸上。
一个坚实温暖的依靠。
上午温和的,流动的阳光,纯棉的织物,淡蓝底色的碎花餐具。
“医生的手掌刚才在我额上轻轻一放,我所经历的却是亲切感人的抚摸。
然而医生从来就没有注意我,现在想来是他根本不会注意我是谁,为什么总是站在那里。
”在Mumbles,他将我从马路上拉过来。
So we are here. Be careful.洁白的皮肤,指尖的那抹红。
这一切现在想来,美好的让人心痛。
她推开那扇木门,眼前是无尽的绵延起伏的碧绿山坡。
Elizabeth站在微风吹拂的山顶,俯瞰Derbyshire的景色,感叹道,Beautiful.旅行中一直是在寻找,很幸运的看到了。
灰白色的天空,模糊了时间与空间,原来是这样的感觉。
所有的回忆与想象都如同浩荡长风,扑面而来,不知是喜是悲。
所有少年时的回忆和想象。
自由的感觉。
然而又是如此的无能为力。
渐渐暗下来的房间,不时吹来的清冷的风,拂动的白纱窗帘。
静默。
爱尔兰风笛,John of the Glen.看完Tess of the D'Urbervilles,就找出这个来听。
This is fate.无声的落下泪来,然而他是那样若无其事。
我又能说些什么。
就像是《呼啸山庄》,我永远不会有勇气再看第二遍。
听这首曲子,也只是想让这种无尽的宁静,悲凉,忧伤,将自己完全的淹没。
前言,这篇评论是因为无聊才写的,所谓的消磨时间的产物,所以废话可能多一些,请自动忽略剧情介绍:略,下文会透露不少因为长期在豆瓣混,最近制订了一套自用的评星理论,所以满打满算只会写5个点,以下:一.压迫与反抗压迫来自特定时期的以天主教“妓女收养所”为名义的地狱。
所谓“妓女收养所”,相当于教管所(类似片段请参考《堕落少女日记》),而“妓女”,并非限于现在流行的那个词,而是比这个涉及的范围更宽,粗略的解释即有出轨行为(施受不论)或欲出轨行为、念头(检举人判断)的未婚女子。
反抗就来自这些“妓女”们。
为什么会反抗:1.不服,觉得无愧于心2.想念被强制收养的孩子3.“收养所”的sisters的暴行、奴役与冷漠这一大点是贯穿全片的主线,之所以会单独拿出来说,是因为:反抗的概率与力度实在是微乎其微,以至于心情长期被压抑,久久难以释放。
二.压抑与沉默沉默,在戒尺、剪刀与皮鞭的“伺候”下,大多数人选择了沉默。
这种沉默已经无法划分为精神上的,行为上的制约与惩戒让她们几乎放弃了思想活动,只是接受教诲。
压抑。
她们被剥夺了行动自由,这其实就是女子监狱;她们被限制说话的权利,尤其是与墙外的人;她们的身体遭受了凌辱与嘲笑;她们的灵魂在没有宽恕与爱的假上帝面前无法解脱。
三.一丝的反思与无止境的愚昧当一个女子因为唾弃了伪善的主教而被精神病院抓走的时候,我们看到那个老sister坐在长凳上微微露出了近似同情的表情,我不禁猜想:她会稍微善待余下的人么?
我猜错了!
四.you're not a man of god“你不是圣人”。
这句话出自上面讲到的那个被精神病院抓走的女子,you就是那个伪善的主教。
具体原因不提,只说这个女子。
她的心智不是很健全,但是当所有人都眼睁睁看着那个主教在祭奠上露出丑态,只有她一个人不理会sister的劝阻敢站出来说这句话。
我只觉得荒唐和无奈,以至于她被抓走的时候我已经没有感觉;而更多的是在回想那个主教在众目睽睽之下裸奔的场面,可笑可笑。
五.面对与资料影片接近尾声,终于罗斯和伯纳黛特逃出了地狱。
(联想《肖申克的救赎》那种释放感)当伯纳黛特与sisters在他处偶遇,她散下了湿淋淋的头发,这与她被虐待的那次很像,sisters惊呆了。
伯纳黛特终于可以挺直了腰杆面对她们,而她的属于自己未来也将被雨水冲刷的无比新鲜。
简短的资料,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据估计在全爱尔兰约有30000妇女被寄养在妓女收容所,全爱尔兰的最后一家在1996年才关闭。
一部好的电影应该可以震撼人心,就好象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名单》,能够直击观众心中最脆弱的部分来深深打动他们。
如果没有《辛德勒名单》这样一部作品,斯皮尔伯格的所有那些卖座大片都不能够令他升上大师级的高度,顶多只能算是匠人一个。
而我想谈的就是这样一部可以让你心灵为之震撼的电影,就是获得2002年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的《玛德莲堕落女孩》。
影片本身具有一定的争议性,受到来自梵帝冈教廷的抨击,因为它的主题是关于神权机构黑幕,揭露本身深深刺痛了宗教人士的痛处。
但正是这基于真实纪录改编而成的电影《玛德莲堕落女孩》深刻的刻画,使得能够如实反映出题材的震撼性,使看过这部影片的观众为之动容。
1964年的爱尔兰并不像外面的世界的西方国家那样正轰轰烈烈地进行着性解放运动和盛行女权主义,他甚至像一个沉重的封建堡垒依然恪守着天主教清教徒似的清规戒律,维持着欧洲中世纪的黑暗。
未婚生子的少女,行为不检的少女都会被送到爱尔兰各地的玛德莲女童院,受到修女们的监管,通过承受繁重的劳役来自我赎罪。
影片中的四位女孩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被送入了女童院中。
玛嘉莲被强奸后反被诬告不检,姬丝萍娜和露丝因为失足未婚生子,贝莉特因为生性开朗喜欢同男生搭讪,她们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被送入了同一家玛德莲女童院中。
在这样一座封闷的与世隔绝的女童院中,修女、神父这些所谓的上帝的仆人们,借着宗教神圣的名义成为这个小王国的统治者,而可怜的女童们成为他们的奴隶,被剥削着她们的劳动力,来为统治者敛聚钱财。
并且作为可统治者的修女和神父们可以无视女童们的任何要求,而作为统治者的他们可以任意鞭打她们,或者取笑她们,乃至于提出性的要求。
女童们无力反抗,承受着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摧残。
事实上造成这样一种现状也不仅仅是天主教的伪善所造成,在另一方面导演彼得•穆兰不仅仅在痛斥天主教,同时也在指责着那些少女们的双亲,他们已经被封建宗教侵蚀得丧失了亲情的感觉,麻林而冷酷。
就如同影片之中少女奥娜因为想家逃离了女童院,但最终被他父亲痛打后送回到女童院。
这仿佛在意味着这些少女已经被这个社会所遗弃,她们即使逃离也终究无处可去。
面对如此的境遇不同的人因为自身特质的不同也以着不同的态度来面对,比如玛嘉莲虽受冤屈,但是作为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她以一种隐忍的态度面对,只是默默承受。
直到有一天当她看到修女神父们丑陋的一面,她第一次采取了报复手段,但也只是惩罚他们对上帝的不忠,却没有反抗的力量。
面对逃离的机会她最终仍旧缺少勇气,她能够对修女们统治者最大的抗争也只是跪地祈祷迫使修女们让路。
而与她不同贝莉特天生充满了叛逆精神和抗争的勇气,她从最初便尝试逃跑,尽管失败但仍不放弃。
最后她终于带着露丝一起逃离了女童院,在这一过程中她充满了对封建宗教的仇恨,几乎暴发出压抑许久的愤怒,把修女们打得落花流水,在这点上贝莉特拥有着革命者的气质。
露丝是个软弱而善良的人,最终也看透了那些修女统治者的真实面目,她不具备反抗的勇气,但在贝莉特的引导下鼓起勇气逃出了女童院。
与上面三位最终得以离开修道院的女孩相比,姬丝萍娜的境遇是最为可悲的。
她就像中国作家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坚信自己罪大恶极,死心塌地地在里面受苦受难,甚至于会傻到替神父口交而以为是替上帝服务。
她已经被封建宗教侵蚀得麻木且神智不清,只会承受而失去了反抗能力,以至最终在疯人院中悲惨死去,年仅25岁。
如果过错需要一生去救赎,一切未免太过残忍。
在远离中世纪宗教的黑暗已经很多年,宗教改革也已经很多年,可是这个世界仍然到处存在着宗教遏止人性,扭曲人性的事件,这又岂是一句愚昧可以说清的。
一直到1996年最后一家女童院才得以关闭,其间至少有三万爱尔兰姑娘被送进这个打着神圣幌子的地狱。
且不论死在其中的女孩,影片的最末贝莉特在街头遇见修女,她突然出现一阵难以名状的痛楚,我想说在女童院的那段残酷经历对那些女孩一生会产生如何的影响,或许就像一个梦魇时常出现,不可磨灭。
导演彼得.穆兰是演员出身,参演过《猜火车》、《浅坟》、《勇敢的心》,看这些影片都能感觉出穆兰是个典型的苏格兰人。
作为演员他不算特别有名,然而作为导演似乎颇为成功。
在这部电影中穆兰并没有采用过多的技巧性的东西,但是以真实素材为基础的故事也的确让人感到足够震憾,穆兰在细节上的处理也非常到位。
在表现修女的贪婪和无情上,一卷卷的钞票被藏在一个罐头里,以及最后修女院长找不到钥匙时对露西提出问题乱发脾气的桥段都处理的入木三分。
尽管这些都已成为了历史,但是仍有许多的罪恶或者痛苦继续尘封着不为人知,有些可能还在继续延续着,仍然在折磨残害着受控的人们。
所有像《玛德莲堕落女孩》这类现实题材的影片总是能够发挥出不可衡量的意义,我们需要这样的影片来给我们一个警醒,一个审视。
评价这些女孩 ”道德败坏“ 是及其不公平的言论。
我们在学习儿童保护的历史的时候这部电影中的情况被引用作为残害少女的证据。
女孩们只要被她们的家人或者社会打上”堕落“ 的标签,就会被送到有进无出的救济院。
有的人终其一生耗费在救济院里,成为免费的劳工,被体罚和性虐的例子层出不穷。
多数人因此有精神上的疾病。
可悲的是1996年最后一间救济院才被关闭。
剧中逃跑被捉回的女孩,被亲生父亲殴打得满脸是血,第二天被剃光头发。
三姐妹并没有做什么在我们看来伤天害理的事,她们被视为家庭的耻辱,却被忽略了她们受到的伤害。
最痛心的是来自父母蔑视。
可怜可悲。
庆幸我出生的家庭和时代。
什么人可以入院?
无辜受害者:比如纯真的少女,从未见识过人心险恶,就在一场欢歌曼舞的婚礼上被堂兄夺去处女的贞操,在别人眼里,作为受害者的你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罪人和荡妇。
诚实和信赖亲人者:一旦把痛苦向所信赖的亲人和盘托出,希望在他们那里得着安慰和保护,你就必然面临这样的危险:为了家庭的脸面,为了维护男性成员的尊严,他们可能会无情地牺牲你,包括你刚刚出生的婴儿。
他们只盼望你从此消失,不给他们光鲜的脸带来一丝一毫的污垢。
天真和轻率者:从生为女人的那一天起,你就要祈祷自己成为一个循规蹈距的邻家女孩,像圣女一样无欲无求,如果做出任何“正派女孩”不该有的虚荣和轻佻举动,在你身后,立即会有无数道绳索一样的目光将你牢牢捆缚,送入这座专为“婊子”设立的玛德琳教养院。
为了生存和少受痛苦,你必须——有个让修女满意的名字:最主要的是不能重名,让修女们费神区分不同的两个人。
如果重名了,你最好有其他的名字,否则修女们一定会给你取一个新名字,连你都不再认识自己。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像那些老女人在这里一呆就是40年,麻木而虔诚,有没有自己的名字又有什么要紧呢?
超负荷工作:工作是你能活下去的唯一理由,没有谁会愿意养一个废物,包括仁慈的修女们。
6点起床,6点半祈祷,7点工作,总有没完没了的衣服让你洗,洗到两手由疼痛至麻木,惨白如纸。
你的劳动所换来的钞票是不是真的寄给了非洲的儿童,那也不是你应该关心的事情,你只要知道,洗衣服就是在洗掉你的罪,洗涤你的灵魂。
顺从:不要说“不”,不要发问,不要打断修女的命令和训诫。
不顺从是最不可容忍的过错,否则你将面临削发、鞭打的惩罚,而被打之后,你还要满怀感激地说:谢谢,修女。
不要交朋友:这个终年阴冷幽闭不见阳光的大屋,不生长盆栽、温情,也绝对不允许生长友谊。
你的声音每天只须祈祷,赞美全能的主,感谢仁慈的修女,然后,就是沉默和冷漠,孤立无援。
当有人偷了那个可怜的神经质女孩的圣主符,她唯一拥有的,她的孩子和希望,也没人觉得有什么大不了,那一室同谋而麻木的沉默,让人恐怖。
与世隔绝:你必须接受这个事实,进入这里,没有谁是出于自愿,你是被外面的世界主动抛弃的人,所以,不要妄想与他们取得联系,即使只给你的儿子寄一张圣诞卡。
如果你提出这样的要求或者试图与外人交谈,等待你的,必然是骤雨似的鞭打。
学会赞美和谎言:看着银幕上英格丽•褒曼修女凄美的表情,院长修女潸然泪下,一脸圣洁的光芒。
你们目不转睛冷眼相对,这是最好的电影,装出来的感动和慈悲可以欺骗自己,你们也一定从中获益匪浅,对着主教和镜头隐藏怨恨,挤出最幸福的笑容。
忘记耻辱:你的额头上永远烙着“罪人”两个字,而罪人是没有耻辱的。
在黑袍重裹的老处女面前赤身裸体,任由羞辱,比起你所犯的罪、给上帝带来的耻辱简直算不得什么,你知道,那不过是修女们想让你高兴所发明的游戏。
献身:在这里,你唯一的目的是赎罪,而修女和神父是上帝的人,代替主来引导和看管你。
所以献身于尊敬的神父,满足他种种见不得人的肉欲需要,或者在主前起誓,把身体和灵魂永远献给教养院和无尽的工作,那是你最大的荣耀。
当心老女人:不要以为那些熬红了眼睛,熬白了头发的老女人会同情你,与你有一样的痛苦和恐惧,40年,如果你能用你苦不堪言的40天来想象她们的40年,你就会明白,熬到今天,她们心里为什么只剩下仇恨、忠诚,脸上不是被恶毒和幸灾乐祸刻满的皱纹,就是像洗过40年的床单那样空洞苍白的满足。
如果要逃离……你当然要记得两个前提,那就是:首先,你得有处可去,你的亲人必须愿意你回来,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面对你的是比修女的惩罚更痛苦的经历,家人的诅咒,父亲的鞭打,并亲自把你送回囚笼。
其次,你必须有力量承受世人的目光,你永远洗不掉额头上的烙印,摆脱不了男人恶毒猥亵的目光,在这目光里,你会像那个叫做玛格丽特的女孩,当机会突然降临时却步不前。
方法一:有个与你情深意笃的弟弟,耐心等待他长大成人,然后来带你离开。
这是最理想的方法,可是几人有此幸运?
即使有一个真心关心你的亲人,可也许就像克丝皮娜的姐姐,就算你已经奄奄一息,也根本无从知道你的消息。
方法二:靠色相诱惑掌管钥匙的男人。
这个办法很不可靠,你当然得有布兰达那样的美貌,更主要的,你只有完全依赖男人,而男人是多么肮脏懦弱卑鄙不可信,可怜的你早该知道。
方法三:自杀。
没有去路时,你会选择最决绝的方式永远地解脱。
你可以悬梁,可以在料峭的春夜穿上浸水的睡衣发烧而死。
可是一旦获救,你以死来公然藐视仁慈,只能激怒修女们。
她们甚至不给你死的机会,而将你活活逼疯。
方法四:杀出生路。
就像布兰达,那天夜里愤起一搏,才发现修女们原来也是怕的,她们并不比你离上帝更近些,甚至一只黄铜的烛台就能从根上夷平这座大屋。
那么,曾今是谁给了她们精神奴役的权力?
关于“玛德琳”一、它是教养院的名字,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的郊区,那个乔伊斯的城市,压抑甚至迷狂。
类似于我们知道的少管所,不同的是,没有人会像欣然等待犯错的孩子那样等你回来,基本上,你是被社会和家庭遗弃的人。
二、它是人名,玛德琳教养院的保护神,一个曾今“为了金钱把身体交给了邪恶和淫荡”的女人。
她自杀未遂,于是禁欲,不吃不睡,超负荷工作,“把灵魂完全献给主,因此来到天国之门,得以永生”。
三、它是一部电影的名字,导演是英国人彼得•穆兰,获得了2002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如果你在片头和片尾,看见那份黑底白字的长长的名单,从而联想到了辛德勒名单,我丝毫不会觉得奇怪。
纪实的风格,极力压抑的愤怒和哀伤忧郁的气氛,冷硬、潮湿、幽闭的空间,没有任何渲泄的出口,一部情感的力量让你忽略了技巧的电影。
四、它是真相。
在天主教统治下的爱尔兰,这种教会办的收容院遍布全岛,成为敛财和迫害妇女压制人性的连锁机构,而它那冷漠无情和伪善残酷的表情却不仅仅属于教会。
至1996年最后一座关闭,全岛的教养院曾关过30000名妇女。
当彼得•穆兰的电影去年在威尼斯获奖时,梵蒂冈的震怒和指责当然在人们的意料之中。
选择这样的真实题材,本身就意味着巨大的勇气,盗版商在DVD的封套上评价导演道:语不惊人死不休。
——但是你知道,惊人的,不是电影,而是生活。
引起我注意观看这部电影的第一点是因为这部电影名字的中文翻译。
中文翻译的意思是“青楼的姐妹们”。
我不知道谁首先翻译了这个名字,也不知道为什么玛德琳庇护所被贴上了妓院的位置,因为玛德琳庇护所是被视为一个宗教场所收容道德堕落的女性,被翻译者用青楼代替了。
因此,我想在整部电影的评论写作中带着这个问题出发去思考。
首先,这是什么地方——玛德琳庇护所?
这是一个真实的地方,而不是虚构的环境。
玛德琳庇护所所也被称为“玛德琳洗衣厂”,这是一个由爱尔兰天主教徒经营的营利性组织。
在这个地方,天主教修女是经理,因为他们安排并教学妇女在那里从事洗衣服的工作。
修女是主管,因为他们监视妇女的工作过程并申明工作规则,例如“工作时不说话”。
修女不但是老师也是兼职美发师,因为他们在尝试教育妇女时会剪掉她们的头发。
修女也是游戏评委,因为他们要求妇女们赤裸裸地站成一排,并对妇女的乳房和阴毛发表评论。
修女某种意义上还是电影爱好者,因为他们播放有关修女的电影来庆祝耶稣的生日,而且每个人都需要在那里观看。
那么,在玛德琳洗衣厂中,有什么角色是修女们不可能担任的呢?
有一个答案我比较肯定——他们不像在那里工作的其他妇女一样是道德堕落的人。
为什么?
也许是因为他们信仰上帝,或者是因为他们将生命奉献给了神圣的事业,或者可能是因为他们似乎与任何人都没有性接触,或者你可以告诉我另一个原因。
接下来,我想比较一下玛德琳洗衣厂和“青楼”,以试图理解翻译者的观点。
青楼在中国文化中,’老鸨’是场所经理和教学专家,因为她们安排妓女工作和训练技能。
但是,她们不会呆在同一个房间里,监督妓女工作的全部过程。
她们也不是美发师,可能一个秃头的妓女不会为她们赚太多钱吧。
但她们可以是游戏的裁判,而游戏可能和玛德琳洗衣厂里修女玩的相似——评判女性身体的隐私部位。
从盈利的角度而言,玛德琳洗衣厂是一个青楼,管理阶层的女性利用工作阶层的女性谋取更多的利益。
但是,在撰写本文时,我发现这部电影的中文名称可能还有另一种解释,因为“青楼”最初并不被视为妓院。
在中国文化中,“青楼”的原始含义之一是指一个装潢精美且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人居住的地方。
住在青楼的女性是一群有才华的人。
好像“青楼”是在唐代以后开始与妓院紧密联系的。
相对于“青楼”的原始含义,这部电影的中文名称——青楼姐妹花,听起来更不合适,因为在玛德琳洗衣厂的妇女不是特权人士也不是有特殊才能和天赋的女性。
那么那些在玛德琳洗衣厂中的女性是谁呢?
她们可能只是一名普通的乡村妇女,不幸的是,在其亲戚的婚礼上被强奸;她们可能是一个年轻的母亲,即使孩子的父亲“消失了”,她还是决定要生下小孩子并盼望抚养小孩长大;
她们可能是一个青春期的女孩,喜欢和男孩调情;
她们可能是行为举止看起来似乎有所不同的女性,但对其他人没有任何威胁,相反,她热心于帮助他人。
这些是在玛德琳洗衣厂中的妇女的一些例子。
她们被带进宗教院地,并被锁了起来。
为什么呢?
是什么把这些妇女送到了玛德琳洗衣厂?
答案是他们“道德沦丧”。
即使那个乡村妇女反抗强奸者并试图告诉其他家庭成员以求伸张正义;即使年轻的母亲试图一个人照顾新生的婴儿,并恳求父母不要把婴儿送走;即使那个十几岁的女孩实际上并没有与任何人做爱。
那么到底是什么把这些妇女送到了玛德琳洗衣厂?
我的理解是社会对妇女的偏见。
对于某些人来说,这个答案可能是显而易见的。
为什么强奸受害者会受到社会风气的鄙夷?
为什么苦苦挣扎的单身母亲会受到家族荣誉的唾弃?
为什么一个处于性好奇时期的少女在生物学上受到宗教法规的制裁?
也许会有不同的解释,这其中包括性别偏见。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部电影的中文名称本身就可以认为是性别偏见,因为在玛德琳洗衣厂中的妇女不是性工作者,也不属于上层社会。
我仍在努力理解翻译的观点并提出了这种潜在的解释——翻译者是不是尝试指出,住在青楼的女性实际可能是一群有才华的女性,但是,她们必须用才华招待或服务高级人士,这种服务和娱乐逐渐包括了她们的身体。
在这种理解下,我觉得从围墙外的人角度来看,有一种对青楼女性的怜悯。
但这种怜悯也使我感到一种无望感,因为这种怜悯是高级阶层可以剥削较低级人民的证明,只有低级阶层才会受到审判和怜悯。
这样,性别偏见在阶级偏见中被放大了。
最后,笔者想说的是,自己可能无法弄清楚翻译者的意图了,其实我也不在乎翻译者的意图。
笔者只是感到愤怒,因为中文翻译不仅不能反映电影的真实含义,而且其出发角度正是这部电影所反抗的偏见。
但这样的名字也许并不是很糟糕,它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去看电影,例如,我首先也是被这个名字所吸引,想想,“玛德琳姊妹”这样的名字不会太无聊了吗?
傻逼上帝,傻逼神圣,一群傻逼。
放在宗教的大环境下,却有《索多玛》的即视感。教女们的特写镜头很有效地激起观众的仇意,但是结尾不及《如果》解恨。对于教会此种行为的存在环境交待不足,会让人不解三个少女家人送她们进去的动机。
我是没想到都这样了还选择信教...
用钥匙插进它的喉咙,用烛台打碎它的后背,那不过是个谎言编织的牢笼,唾弃它!反抗它!击溃它!用你的一切拥抱自由!
英国有很长一段时间存在一种收容所,住在里面的女人其实是囚徒。她们的灵魂和身体都在被囚禁。她们只是都是因为男人对他们的迫害,没有婚姻,有了性生活,有了孩子。而她们却要背负一生的罪责。同为女人,很是无奈。虽然那是很久以前的英国,可即使是现在的女人,还是会遭到谴责。女人,你的名字到底是什么?
非常好看
不论真实改编,单就作为一部电影拍得有点太平淡了无高潮。不明白她们为何要等四年,而且最后逃得也太容易了吧。开始介绍这三个女孩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她们仨带领大家反抗变态老处女然后一起逃出去
得益于题材内容的选取,这样的真实改编无论如何也不会无话可说。就现实意义而言,它也能让我们看到——在轰轰烈烈的性解放革命前,在一代又一代女性前辈打下女性主义的根基前,在这个闭塞的天主教国家里女性的生存环境是何等恶劣。
女性的命运
女人何苦为难女人。。。
社会价值很高的影片。你很难想象,在1996年这样的文明年代,爱尔兰最后一家“女性惩罚机构”才宣告“歇业”。国人一直崇媚的欧美国家,其实脱离封建和堕落教会也没几年,甚至至今也没有戒除堕落。我国表现愚昧和落后的影片往往在欧美大放异彩,甚至获大奖并被标榜成现实主义艺术成就。但真正反映西方社会和文明状况,尤其是具有社会反思意义的影片,在国内却悄无声息。这部影片已经有22年历史,但至今,即使是盗版,也很难找到中文字幕版本,豆瓣评价仅有两千多人。我猜测,这些人中,不是较为狂热的影迷,或喜欢研究社会和历史的人,或被另外的译名“青楼姐妹花”骗来的之外,普通观众会很少。影片反映的问题其实广泛发生在西方世界,只是程度不同,本质上,女性地位和社会阴暗等人权问题,他们比谁都蛮荒。我们也不能只看阿甘不是?
片头的哼唱特别好。
飞越修道院
刻板的发达国家奇观思路
这可是1960s的事啊!穷山恶水出刁民 贩儿卖女无恶不作。感谢经济发展 科技进步 至少身为女性我对这一百年的改善大为感恩。本片色调 氛围和表演很棒 缺陷剧本单薄 三位女主心理动机刻画差 没有被虐经历的人很难体会既然没高墙没警卫 是什么束缚她们逃出去。
觉得这些女人真可怜,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压抑
不止是在玛德莲这样的不良少女感化院,在上世纪30s到90s,爱尔兰天主教开办的感化院、学校和救济所,使数万名儿童饱受修女、神父和其他神职人员的虐待,在2010年,经过9年的调查,爱尔兰调查虐待儿童委员会最终公布了该国天主教机构持续虐待儿童丑闻的细节调查报告,最终版本多达2600多页……
这个片名翻译的啊......
本片改编自真实的历史事件,将当年发生在爱尔兰不为人知的一段历史往事搬上了大荧幕,对于保守宗教势力来说无疑是一次赤裸裸的挑衅,不过片中展现得内容还是颇为克制的,并没有太多尺度很大的镜头来冲击观众的视觉,反倒是全片从头到尾都可以用平淡来形容,以至于长达两个小时的剧情看来下有些让人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