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新天地百老汇,中午看了个以色列的片《非正统之路》犹太人的喜剧片,令我发狂,完全不知道笑点在哪里?
下午看了个日本的影片《半世界》绝望的不得了,讲一烧炭之家死亡事件,好凄惨的小世界。
希望晚上8点半这场《音乐家》可以扫去一身的雾霾,另一个理由是入围影片里可以听得懂,不用看字幕的。
中间2小时厕修档儿,我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去了旁边一家非常有名的餐厅吃饭,俏江南,吃了一碗令人垂涎欲滴的面,吃完,外面就排起来长龙,之前的几场媒体点映空座率高达百分之70%,今晚这场看来要爆满,果然来了不少电影的从业人员,尤其是老一辈的艺术家,可见本影片的不同凡响,于是我在最后一排坐下了,最后一排的好处是可以玩手机,不用担心影响别人。
8:45,影院前排,传来了一个轻柔的声音,出品人沈建,他也到场了,像牧师一样伫立,念了一段开场白,主要是介绍冼星海的生平,他谦虚又彬彬有礼,仿佛是在出席一场公审大会。
影片开始了,开头是一段精彩的大轰炸,天上不知道是哪个罪恶法西斯国家的飞机,不停的扫射,哒哒哒,地上火车站人群密集,数不清的人被打成了筛子,防守反击,冼星海身手矫捷,收到幸运女神眷顾的电波,躲过了枪林弹雨,奇迹生还,流浪到一个剧团,开始了他的流亡寄居生涯。
剧透到此为止,欲知后事如何,还请卖票观看。
下面开始说几点感受吧:1.演员上:胡军:影片算是要媲美东方的奥斯卡经典《钢琴师》,但,最最最最,令我叹息的是,胡军啊,胡军,深沉内敛的台风值得表扬,但一看就不会拉小提琴,外行,在乐团里连拉琴的近景都不敢给,几个镜头晃过,显得底气不足,这无疑大大的削弱了影片的感染力。
为什么不培训下乔帮主拉小提琴呢,这么长时间,演员应该努力学一学,至少也要学学会揉个弦,跳个弓,串个把位什么的啊,胡军粗大健硕的手指与小提琴精巧的灵动感,不是很协调,真怕一用力就捏爆了琴玄。
尤其是在能歌善舞的哈萨卡克斯坦音乐人中间,胡军饰演的角色,显得不太懂音乐,旁边人开玩笑,他拉琴的样子,就像是鲁班祖师爷在锯木头。
也许是我见识肤浅,也许冼星海本人就是粗犷豪放的陕北汉子,如果是这样,那么胡军塑造的人物就完全没有问题了,导演独具慧眼,妙不可言。
袁泉:星海的太太,多年的话剧表演经验令她中规中矩,不怯场,不惊喜,没啥缺点,更没说错台词,笑容好甜啊,成功的塑造了文艺进步女子,如遇春风,如浴蜂蜜,延安窑洞特有的负离子和膳食粗纤维有机物令她肌肤好白,牙齿好白,眼睛与嘴都大大的,身形曼妙,在其他面如土灰的百姓中,一眼就能认出她来了。
外国老婆:演的不错,影片里暗示她可能喜欢上了冼星海,很多他俩眉目传情的镜头,我只想说,我不同意这桩婚事!
外国丈夫:脸盲,感觉外国男的都一样。
丈夫,乐队指挥,拉琴的,弹钢琴的,士兵,好像都是同一个人演的。
外国小女儿:5,6岁的哈萨克小姑娘,演的非常非常的好,惊艳全场,演技秒杀所有演员,有层次,有感情,有态度,自然风趣,她要是得最佳女配角,我会感到理所当然,希望电影学院能有机会,找个暑假聘她过来,当个客座教授之类的,好好教教表演班,到底该怎么演戏?
一个个像木偶是的。
2. 剧作上:画面挺华丽的,有些镜头真美,夕阳,像一颗刚被砍下,滴血的头颅;宇宙天空流的摄影,可谓是,史诗级古典悲剧主义加浪漫主义加英雄主义加后现代主义的完美结合。
美的令我窒息,令我陶醉,令我词穷。
故事不复杂,可谓简单,有几场戏似乎应该设计的更紧张点,比如查岗,和到访搜查,边境线开枪,等等,但拍的好像也没什么悬念似的,心跳很平稳,一点没加速,朴实无华的节奏,纪录片么,也许这样更真实可信吧,毕竟什么才是好的叙事技巧,如何讲故事,一个片到底好不好看,普通观众是没有发言资格的,只能听专业人士的见解了,不懂电影的人更没资格点评,这是圈内专业人士的话题。
前车之鉴,就像金扫帚奖得主毕导的佳作《逐梦演艺圈》,点评说不好看呢,会吃官司的;说好看呢,又容易被认为是水军,名声不保;所以当个影迷还挺辛苦的。
归路,我拷问灵魂,如果是我,会怎么拍呢,多半会庸俗的拍成《流浪,音乐》这种模式。
一开头,敌机轰炸,在莫斯科流浪的丐帮乔帮主,生死关头,领悟了音十三,激发了潜伏在体内的超能力,他能控制音符,控制声波的能力。
他拉了一曲降龙十八调,摧毁了敌机。
法西斯恶魔卷土从来,到处抓捕乔帮主,妄图抓住他,制造终极超声武器,灭绝人类并控制宇宙。
乔帮主一心想归国,拒绝了帮助斯大林,斯大林下达处决信,以人民公敌的名义,杀死了乔帮主所有的亲朋好友。
乔帮主一怒之下,再次领悟冥想的黄河之音,逐渐成熟,音符所到之处,如千军万马,所向披靡。
一夜之间,降服了法西斯,地球和平了。
好景不长,更高级的银河外星系观察组织,发现了地球上有不安全的力量——音乐;音乐的力量过于强大,为了维持稳定,外星文明就用一个封印,锁死了地球上的音符,地球成为了无声之国。
翁的一声耳鸣,地球上一切的声音消失了,在之后的几百年,人们只能用手比划。
之后的几千年,耳朵和声带的器官功能也退化,逐渐消失了。
语言没了,知识无法传播,文明在消亡。
沧海桑田,有一天寒冷的莫斯科,一个渔夫在冰封之下,发现了一个手抄本《黄河大合唱》,打开以后,里面奇怪的符号,字字跳动,仿佛千军万马,在述说一段往事,一个弱小的文明,在战火中灭亡,又在灰烬里重生。
综上,我想说的是,我希望他可以更好,这个题材是真挺好,具备了奥斯卡大片的气质,可惜有些地方感觉不太像是电影,也说不清为什么,感觉像是样板戏。
俗话说, 怨言才是上天得到人类最大的供物,是人类祷告中最真诚的部分。
3. 彩蛋:满分!
我哭了,再美的俄罗斯姑娘都留不住短暂的青春。
一种莫名的悲怆之情油然而生,沧桑感,恍如隔世。
4. 情怀上:我打满分啊,无可挑剔!
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伟大的音乐,伟大的人格,伟大的自由,伟大的祖国。
可恶的法西斯,可恶的暴政,可恶的战争。
5. 一句话,概括: 没有音乐,生命是一种遗憾,没有祖国,生命是一种多佘。
当黄河大合唱再次响起,我记住了他,冼星海,一个回不了家的音乐家,祝他魂安故里,英气长存。
电影的出品方说,《音乐家》被院线经理划归到好莱坞大片、国产大片、喜剧大片、甚至是国产文艺片之后,归为第五类片子,统称为主旋律影片,排片十分不乐观。
但就是这样一部片子,让电影院里的观众在100分钟里感受了战争的伤痛、亲情的割舍、朋友的温暖,还有音乐的力量。
冼星海是小学课本里的人物,但更多的人不知道他人生的轨迹,在创作了《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作品之后,1940年冼星海赴苏联,为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进行后期制作与配乐,第二年苏德战争爆发,该片制作停顿,他被迫羁留于哈萨克的阿拉木图,因劳累和营养不良,他的肺病日益严重,1945年10月30日病逝在莫斯科,年仅40岁。
电影讲述的时间段就是选取在他赴苏期间,战争阻碍了他的归途,也阻碍了他与亲人所有的通信联系,离开家时他的女儿只有8个月。
在苏德战争期间,他得到了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拜卡达莫夫及其姐姐一家的救助,并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而冼星海与拜卡达莫夫的外甥女小卡丽娅更是情同父女。
影片中感人的一幕出现在冼星海和卡丽娅之间,两地的小女孩各自唱着同一首歌谣,音乐像一座桥梁,连接着思念女儿的父亲,和两个思念父亲的女儿。
卡丽娅生活在战火连天的哈萨克斯坦,父亲已经被处决,小女孩对素不相熟的音乐家从陌生、害怕,到亲近、依赖。
孩子的世界无比单纯,他不知道自己的父亲为什么不能回家,就像他也不知道为什么相处得日益融洽的黄叔叔(冼星海在苏工作期间化名黄训)为什么要离开。
在黄叔叔离开的那个早晨,还不知情的卡丽娅去阁楼上说早安,只看到了收拾好的屋子,下一秒她坐在阁楼的楼梯上伤心的哭泣,外边还在打仗,大人们因为各自的烦恼忧心忡忡,但那一刻,没有什么比孩子的伤心更牵动人心,战争对孩子的创伤永远是最大的。
还有一幕,冼星海站在边境线上望向祖国的方向,一步之遥却又无能为力,他抓起了一把祖国的雪,望向祖国的眼神满是不舍,之后一直到去世,他没有再踏上祖国的土地,唯有一曲曲撼人心魄的音乐在祖国大地上回响。
战争对我们这代人只是文艺作品里的描述和影像,战争的残酷我们也许会感动,也无法感同身受,就像我们同情《何以为家》里扎因的遭遇,为他能最终走出难民区而高兴,但却无法真正理解身在战乱中,是怎么样的一种无助。
杜甫写“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芈月远嫁秦国带了一抔家乡的土,这种情怀,在冼星海的那抹望向祖国的眼神里都找得到。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在延安时期创作的,在哈萨克斯坦做过修改,影片中,他在自己生病之后的一次演出中,特别送给祖国的乐曲,音乐响起,泪水会夺眶而出,就是一种单纯的震撼。
电影是个不错的电影,民族大义,情感戏节,音乐的配合,战争的场面,基本都算是中等偏上的表现,再加上剧组三地五年拍摄的用心良苦,胡军近20斤减肥的挑战自我,但还是会担心这类题材的作品在进院线的过程中,会成为高口碑低票房的炮灰之作。
一江河奔腾、不舍昼夜,诗仙李白曾经感叹「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诗圣杜甫曾经乘舟眺望长江沿岸星辰低垂的原野,记录下水天之间「月涌大江流」的壮阔。
长江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一代代人生长于斯、歌哭于斯。
上世纪30年代,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土沦陷、山河依旧,青年作家光未然创作了组诗《黄河大合唱》以唤醒同胞共赴国难。
1939年,作曲家冼星海为《黄河大合唱》谱曲。
看了讲述冼星海人生故事的的传记电影《音乐家》,看电影的时候想到了唐朝诗人杜甫,和杜甫一样,冼星海也曾将江河融入自己的创作。
他们都命运多舛,犹如漂萍四处浪迹,但是一直未忘忧国。
他们在忧国中创作出的作品犹如江河,流传不息。
杜甫出生在一个官吏之家,走上仕途既是家族对他的寄托,也是他个人的志向。
然而造物弄人,他的一只健笔能够写出惊风雨的诗句,却无法写出符合科举考官心意的文章。
饱读诗书的杜甫屡试不第,他唯有蛰伏在唐朝的首都长安等待政治机会。
他没有等来登上天子堂的荣宠,四处奔走为达官贵人献赋呈诗仅仅让他谋到了小吏的差事。
唐朝的叛将安禄山起兵反唐,攻陷长安,曾经开创了开元之治的皇帝李隆基携杨贵妃出逃。
在纷乱的时局中,杜甫被叛军抓捕。
出逃陕西、辗转甘肃、栖身四川,诗人杜甫发出了「国破山河在」的悲叹,「一洗苍生忧」的壮志难酬,杜甫因为囊中羞涩而英雄气短, 「囊中孔羞涩,留得一钱看」。
当西南的生活无以为继,杜甫携家带口前往湖南,准备投奔在那里为官的旧识。
然而旧识亡故,杜甫只能带着家眷乘船在湘江上漂流,「归路从此迷,涕尽湘江岸」。
杜甫原计划带领家眷北上汉阳从汉江走水路抵达长安,然而他身染重病,天不假年,最终,一代诗歌天才在湘江的一条小船上辞世。
二电影《音乐家》刻画的是在抗日战争中,冼星海只身飘零哈萨克斯坦那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冼星海和杜甫一样生逢乱世,一样为自己生长于斯、歌哭于斯的土地不息创作。
1905年,冼星海出生在一个贫苦的澳门渔家,自幼显露出不凡的音乐天赋。
通过一路的勤学苦练与负笈深造,上世纪30年代,冼星海成为了上海滩著名的作曲家,他供职于百代唱片,他的音乐作品又叫好又叫座。
30年代末期,受到延安精神的感召,冼星海放弃了在国统区优渥的生活,毅然前往延安投身红色革命。
1940年,冼星海接受组织安排前往莫斯科为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制作配乐。
苏联卫国战争爆发以后,冼星海几经辗转,落脚在苏联加盟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当时的首府阿拉木图。
胡军和袁泉主演的电影《音乐家》让观众得以知道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的际遇,得以知道妙手天成的音乐作品创作过程中的千锤百炼以及创作者在创作功底登峰造极之前所经历的千难万险。
音乐没有国界,在举目无亲的异国他乡,冼星海凭借自己的音乐才华打动了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拜卡达莫夫。
因为拜卡达莫夫的援助,冼星海有了栖身之所与工作赚钱之机。
在「国破山河在」的悲愤中,冼星海奋笔创作。
他根据带领哈萨克斯坦人民抗击沙俄、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民族英雄阿曼盖尔达的事迹,创作了交响乐《阿曼盖尔达》。
音乐家有自己的祖国,身在哈萨克斯坦的冼星海时刻盼望回到中国。
然而因为军阀盛世才控制了新疆,冼星海无法取道与哈萨克斯坦接壤的新疆回国。
在「归路从此迷」的无奈中,冼星海在异国痴痴遥望祖国的方向。
多年的漂泊摧折了冼星海的健康,他患上了严重的肺病,被转送到莫斯科接受治疗。
然而天不假年,1945年,四十岁的冼星海在莫斯科一家医院辞世。
三评价与被评价是创作者的宿命,杜甫对唐初四杰的作品有共鸣,然而在杜甫生活的时期,有文人认为唐初四杰的作品流于平庸,杜甫质疑那些批评者只有描绘花鸟的功力并无擒纵瀚海巨鲸的道行,「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
正是在反击批评者、为唐初四杰正名时,杜甫写下了「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长江万古流」这样流传千古的佳句。
江河万古,流水不朽,和江河同样不朽的,还有杜甫的诗句。
中唐时期的诗人白居易推崇李白天马行空的浪漫,也被杜甫记录的民生多艰所感染。
白居易在《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这首诗中写道,「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
晚唐文学家韩愈也写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人间等待好的作品,人民呼唤好的创作者,好作者携好作品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
诗人杜甫、音乐家冼星海创作出了光焰耀人间的好诗、好曲,他们的作品唤起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共鸣。
他们的诗、曲之所以不朽,其中的一部分原因正如清代诗人赵翼所言「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身处国家危亡之际,杜甫、冼星海为了倾诉家国情怀呕心沥血「赋到沧桑」。
有幸因北京国际电影节第一时间看到了这部期待已久的《音乐家》,起初以为这会是一部冼星海的传记电影,但事实上完全不是,影片并没有选取冼星海在延安创作黄河大合唱的辉煌时期,而是聚焦在他流落异国的生命最后几年鲜为人知的经历。
本来想在观看前做些功课,结果发现这段经历鲜为人知到不仅没有影视作品呈现,甚至在冼星海多数传记中也是很少的篇幅一笔带过。
影片除了着重刻画冼星海对家国的思念,更重要的是通过他这段经历表达反战的主题。
影片最大的特色是叙事上时空的切换,除了首尾冼妮娜和卡莉娅两位老人九十年代见面场景外,主要以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的经历为主线,穿插同时期妻子钱韵玲带着女儿在延安生活的场景及其离开延安前一家人的回忆。
这种切换不是简单随意的,而是依据角色的思绪变化自然而然地通过情感连接。
影片的音乐运用非常对得起片名了,可以说音乐是贯穿整部影片始终的。
“音乐”除了是情节上必不可少的因素,比如冼星海一直离不开他的小提琴、在乐团演奏、坚持创作等,更是起到了与剧情互相推动的作用。
冼星海教卡莉娅唱自己创作的《只怕不抵抗》,稚嫩的童声加上略显生硬的汉语让人忍俊不禁,紧接着导演却把镜头切换到延安窑洞中冼星海自己的女儿同样唱这首歌的情境,一个平行镜头赚足了观众的眼泪。
相信很多在评价中提到“感动”和“催泪”的观众都无法忘记这个画面。
《只怕不抵抗》此外值得称赞的是整个剧组的匠心,制片人带领团队对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做了充分的实地调研;整个剧组辗转三国,为了真实的雪景从夏天拍到冬天;演员胡军为了冼星海这个角色减重四十多斤,其中为了更好地展现冼星海最后病入膏肓的状态在二十几天内就瘦了十七八斤。
这种匠心自然也让影片的细节十分真实,语言上百分之九十的对白都采用俄语包括胡军,道具上更是十分考究,比如影片后段有一个黄河大合唱延安首演的场景,可以看到当时的乐器十分简陋,这与历史上的实际情况是一致的,而这个镜头在影片中的时长不到一秒;此外钱韵玲为冼星海手画五线谱也是历史上的真实情况。
《黄河大合唱》首演 影片之所以能打动人心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演员的表演,不仅是主要演员甚至是群演的演技都十分在线,比如开头战争场面失去儿子的母亲那个绝望的眼神,令人印象深刻。
所有演员的表演都是克制的,如果演员自己嚎啕大哭那并不能打动观众,正是演员的克制才更符合角色在残酷战争条件下的坚韧,也更能赚足观众的眼泪。
胡军在这部影片中充分展现了作为一个演员的真诚,让人相信他就是那个因为战争流落异国、思念妻女和祖国的音乐家。
几场关键戏份的度都把握的恰到好处,如窗前落泪的背影、边境线上未出眼眶的泪水。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音乐家一定要是柔弱忧郁的,但却忽视了冼星海本人的情况,冼星海出身于一个渔民家庭且是一个遗腹子,从小就经历风吹日晒和各种艰难困苦,相比于所谓的“艺术气质”,他更多的表现出的是坚韧的气质,不然也写不出黄河大合唱这样的作品。
哈方女主演的表演极具层次感,把失去丈夫的达娜什独自一人支撑家庭的坚韧诠释的淋漓尽致(这里评一个心中最佳女主);袁泉老师真是太让人心疼了,每次出现都是泪点;小女孩的表演更不必提,相信看过的观众都会十分认可。
看过这部片子我最大的感受是人在战争面前是多么的渺小和无能为力,那时的人们所经历的困苦是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永远无法想象的。
影片开头敌机轰炸车站时,有一个冼星海救小男孩的片段,导演并没有通过冼星海救了小男孩来表现其作为一个革命者高尚的品格,而是通过他想救却不能救来表现战争的残酷。
冼星海离开延安时,面对鲁艺热情的送行学生,没有再抱一下自己的妻子和襁褓中的女儿,他以为自己半年就能回来,却没想到这一别竟成了永别。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冼星海在遥远的异国只能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对家国的思念,只能站在边境线远望自己的祖国。
导演通过这种“无能为力”更深地表达了战争的残酷和对和平的渴望。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影片中有两处关于“家书”的片段,一是冼星海1941年在莫斯科写的信钱韵玲1943年才收到,二是达娜什在丈夫被错误处决很久后才收到他死前六个月写的信。
除了表明战争年代家书难抵之外,更让人联想到冼星海眼前这对母女所经历的正是自己的妻女所经历的,也是战争年代下千千万万家庭的现状。
而最温暖人心的在于残酷战争下互帮互助的人们,在于这种跨越国界的人与人之间的友情。
大概看了这部电影之后,就明白导演为什么被称为“西部暖流”派的代表了。
总之,《音乐家》作为一部电影,无论从画面、音乐、细节还是导表演上都称得上优秀,十分值得去影院观看。
并且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了解耳熟能详的《黄河大合唱》的作曲者冼星海生命的最后五年是多么悲壮,他这位人民音乐家走得那么匆忙、那么唐突,甚至没有看到东方的黎明,也没有最后抱一下自己的女儿……
5月17日上映
我要想批评却总是被感性冲昏了头脑。
这部电影的剧照师谢浩和我认识好些年了,他喊我叫兄弟,喊我爸爸叫“老人家”又是也喊“局长”,我既认识这部片子的导演西尔扎提,当然,也是为了谢浩兄给他捧个场。
作品的苏联/北方风格是极为明显的,总是在下着雪,可能是为了突出冼星海漂泊在异国他乡的不易,影片中我从未看到过哈萨克斯坦的夏天(当然诸如很多拍俄罗斯的宣传片也总是拍大雪纷飞、拍新疆的宣传片总是拍戈壁胡杨一般,这个时代传媒的宣传也犹如戏曲一般有脸谱化的问题)。
有人扒出来冼星海其实有好几段婚姻,其中就有是他在哈萨克斯坦结的,这对一些好追求历史真实感的观众老说肯定是一个巨大的八卦和槽点,但是我认为这属于可以接受范围内的艺术改动。
有关于艺术与真实的话题,我自己经历过,也见过听过太多的讨论了,在此不再赘述。
尚飨!
一直以来对胡军的印象是硬汉,但没想到胡军还有艺术家的一面。
本片根据冼星海在阿拉木图的经历改编,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期间,中国音乐家冼星海为了完成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的制作化名黄训来到莫斯科工作。
期间因为纳粹的突袭,战争使他流离失所,继而辗转到了阿拉木图。
在阿拉木图生活条件艰苦,吃不饱穿不暖,自己的护照到期,回国无门,幸好遇到哈萨克斯坦的音乐家拜卡达莫夫,并且得到他的救助。
在阿拉木图期间,冼星海创作了很多激励人心的作品,比如《神圣之战》、《阿曼盖尔达》。
这些歌不仅为当地的人们反法西斯战争带去力量,同时也是冼星海生活的来源。
在阿拉木图的日子,冼星海一直住在拜卡达莫夫的姐姐家,他们一家对冼星海很好,彼此也产生了亲人般的感情。
最后冼星海因因劳累和营养不良,肺病日益严重,虽然在得到了苏联医院的救治,但病的久了,最后还是无力回天,于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
电影未作中哈纪念冼星海的合拍片,从电影质感看的出来,非常用心,观影过程非常舒服。
胡军演技真棒,最后演出那场戏很动人,电影值得更多人关注,不应该默默无闻——《音乐家》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看世界电影”,欢迎朋友们关注
无论是“冼星海”这个名字,还是他创作的“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在我们中国那都是如雷贯耳的,黄河大合唱的曲子相信每一个人上学都会接触到,一首家喻户晓的作品…在抗日战争的那个年代,这首曲子更是鼓舞了千万战士奋勇向前,激荡人心!
冼星海这个名字我们虽然不陌生,但其人我们却知之甚少,这部影片讲述的就是冼星海人生最后几年的故事,在哈萨克斯坦历经磨难,却一直心系祖国,坚持创作,并与哈萨克的友人共渡患难,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交响乐章!
由于历史的现实,本片展现的是一段史诗悲歌,让人潸然泪下,让人无比动容,冼星海百折不饶和艰苦不屈的精神以及其所经历的曲折和创作的不朽作品更是将这个人物显得更加鲜明,感叹我们能有这样的音乐家而尤为可贵!
胡军的演技是不错的,但总感觉少了些南方艺术家的那种神韵和气息,几位哈萨克斯坦演员倒是表现的不错,动人心弦…本片最大的槽点在于影片的剪辑,个人感觉比较差劲,无论是故事还是配乐都剪得有些破碎,好几个场景转换较为突兀,让这曲悠扬的乐章少了份浓厚的史诗感和气魄…本人由于喜爱历史,近年来没少看个人传记电影,但遗憾的是国内这方面的电影要不就是比较少,要不就是又红又正,希望未来能看到更多比较写实的中国人物传记电影,对于我们国歌的创作者聂耳和田汉我也是充满着好奇…
个人认为是一部值得二刷的电影,第一遍看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震撼和感动,音乐的震撼,《阿曼盖尔德》《黄河大合唱》激昂振奋人心,家国情怀的震撼,感受到战争年代人们的无可奈何,第二次更多的是感动,默默流泪,影片叙事形式,包含一些背景的交代,整体可能显得略散一些,也是我认为稍微不足的地方,很多镜头收得太快,就是情绪还没转过来就被切到下一个情境里,大概是由于叙事的完整性和影片长度的限制吧,但主题其实很鲜明,太多让人记忆深刻的场景,相信看过的人都能记在心里了,有家而不能回,每个人都怀着对家和国的思念,车站老人对在前线的儿子的思念,卡莉娅对爸爸的思念,达娜什对丈夫的思念,冼星海妻女对丈夫的思念和期盼,拜卡达莫夫对音乐、对祖国的热爱和信念,冼星海对妻女的思念,对祖国的思念,他们都共同爱着自己的祖国和家人,所有的情感都在音乐中升华,“音乐是不朽的”,这句话每每听到都会打动我,时光流逝,风采留低,优秀的作品是永恒的,会让我们永远记住,记住那些带给我们感动的人和事。
冼星海,一个从小知道的名字,却从未特意了解过,这里也要再一次感叹偶像的力量,不然可能也不会有机会了解这位音乐家,看到他短暂而伟大的生命的最后几年,不由得让人惋惜让人心疼,但是与流浪汉不同,孤身一人在异国他乡,他崩溃过失落过也痛苦地反抗过,但他始终不孤独,他心向祖国,把对祖国的思念化作音符,音乐给他力量,他也通过音乐带给人们带给这个国家力量。
三刷的时候我更加感触,有的人,一次再见可能就是永别,也还有今生未见一生想念的遗憾,那种深入骨髓的想念,多想见他,多想再见他一面,以至于影片一开头妮娜和卡莉娅相见,黄河大合唱响起到影片最后,我也是止不住想哭。
我看电影会特别关注演员的情绪,这里真的忍不住大赞各位主演了,中哈两边的演员都太优秀了!
从演员就能看出电影拍摄的用心程度,每一位都令人印象深刻,对哈方的两位主演别里克·艾特占诺夫和阿鲁赞·加佐别可娃很陌生,但看完电影我对他们肃然起敬,不管看几次,你都会被他们的情绪带进去,包括一个眼神,让我记忆深刻的地方太多了,冼星海进剧院看到的,拜卡达莫夫在台上指挥演奏,气质到神情,太引人入胜了,包括他表现出来的角色眼里的忧虑、激动、笃定,一系列的情绪变化都是自然而准确的。
袁泉老师虽然只有几个镜头,即使没有对白,也将满满的思念感染到了观众,胡军老师跟袁泉老师对手戏的场景,都极为流畅自然。
影片里面很出彩的一条线就是卡莉娅与冼星海的互动,吹起小喇叭,嗒嘀嗒嘀嗒,打起小锣鼓,嘚儿隆嘚隆咚~我很喜欢的一段,是在阁楼上,“妮娜,我好想你”,卡莉娅问冼星海,冼星海只是点头而不是说话,每次看到这里我都感叹一下,胡军老师这里的演绎实在太棒,到后面冼星海转身背对卡莉娅,两个人都在哭,那个有着宽厚胸膛坚实臂膀的男人,此刻也忍不住抽泣,女儿大概是每一位父亲心里最柔软的地方吧,这是影片里面唯一一次看到冼星海哭,其余更多处是压抑在内心深处的深切的痛,想念,无望,胡军老师是一位太优秀的演员,看完影片我不会认为他就是冼星海,但是他真真实实让我体会到了冼星海的内心滋味,他的信念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对家人热切的想念,冼星海三次靠近中哈边境线的情境无一不让人动容,一线之隔,跨不过去的背影,激动到忘却生命危险而奔跑却被止住的步伐,“那里就是中国”,铁网另一边,一把白雪寄托深切的故土情。
胡军老师对冼星海这一角色的演绎真的带给我很多惊喜,却也不意外,相比硬汉形象,我更喜欢层次丰富的角色,即所谓的细腻,内心丰富的演员最能打动人,所以想想大众普遍意识和固有印象也会让人深受其害,有时候会让你看不到一个人的多面性和闪光点,也包括许多人对这部电影的一个最初定位,它不只是是一部带有“主旋律”标签的故事片,电影从演员到制作,都是非常用心的,国和家密不可分,影片传达的家国情怀,都因为这群人,而显得真诚,朴实又格外珍贵,真诚的东西最能打动人,也应当被更多人看到。
又是一部纪录片风格的电影,记录化名黄训的冼星海二战时期在哈萨克斯坦的生活。
影片拍摄风格写实认真,黄训接受了阿拉木图的音乐家及收留他小姑娘家人的很多善意,大家多体谅这位中国音乐家,相互感情十分真挚!
那年代战争时期人们的生活需要音乐的慰籍和鼓舞!
战争年代的友谊超越国界!
很为冼星海的命运惋惜!
如果能回国和回到延安,可以想象会留下多少作品。
好电影真情动人,虽然是悲剧,确实让观影的很多人在别人的故事里留下了自己的眼泪。
想象中里冼星海是个文弱书生式的人物,惊讶于导演选胡军演音乐家。
不知道惯于演硬汉、演军人角色的胡军是北京人艺话剧演员。
话剧演员当然功底深厚,什么角色都能演。
这部影片实际是哈、中、俄三国合拍的俄语片,俄语对白占全部对白的95%左右。
影片基本架构中规中矩,但细节处理到位,战争场景等特效很出色,特别是融入了不少近年来新出现的无人机航拍等增强现实技术,因而在技术层面达到了这个时代所应具有的高度。
这部片子最重要的价值在于文献意义,把以往鲜为人知的冼星海生命中最后几年的经历展现给了世人。
此外,本片能在这个时代问世,也同苏联解体后哈萨克斯坦挖掘民族文化的积极努力分不开,片中特别提到了冼星海在困难的条件下为发掘整理哈萨克民族音乐做出的积极贡献。
需要指出的是,传记类影片并不如完全虚构的剧情片那样可以天马行空地进行创作,而是需要依托于史实,是一种“戴着镣铐的舞蹈”。
而这部电影的可贵之处在于对几组重要关系的刻画做到了既表现充分又合理平衡,包括冼星海对音乐的热爱,苏联各族音乐人以及冼星海对卫国战争的付出,冼星海对祖国的热爱,冼星海对于哈萨克民族文化的贡献,以及冼星海和哈萨克家庭的亲情爱情等。
反战题材,雪山真美,小女孩可爱。只是结尾追忆共同的父亲那段太尴尬了。
真的超级震撼,我向来不喜欢这一类题材,但是朋友推荐了,看完之后回味无穷。演员都非常朴实,用真心在演戏,在讲故事。总之推荐大家看,真的很让人思考。
虽然是根据真实历史改编的,但是导演我问你,和异国他乡美女在一起的桥段能不能再给我煽情一点,当然我知道你做不到,那我就自己想象一下吧。
冼星海二战时期流落俄罗斯的故事,俄罗斯小女孩演技不错。
致敬英雄。话说,还以为胡军跟外国女主人还有点爱情故事。
浪费好题材了,拍的稀碎
根据真实人物故事改编,一代音乐大师冼星海,战争时期在阿拉木图漂泊的故事!故事虽然简单,但极具温情,抒写了音乐家最后的人生时刻,思念祖国的感人情怀!小演员迪纳茨努尔赛伊提可爱中透着温情,唱“吹起小喇叭,嗒嘀嗒嘀嗒”的画面催人泪下!胡军的演技为影片增色不少!
在改论文的这个星期去看了这部电影,影院一天只演一场,除了我们宿舍三个人就没人看了,真的觉得好电影没人看太可惜了
实在是太一般
故事太过沉闷。异国他乡隐姓埋名民族友谊,成名之后漂泊的故事。但真的太无趣。音乐也没有想象的好听。
冼星海,如雷贯耳的名字,他的《黄河大合唱》家喻户晓。可也许和我一样,很多人对他的生平其实知之甚少。他的哈萨克斯坦的漂泊挣扎更是鲜为人知。音乐家间的惺惺相惜及无私帮助,令人动容。回望,是对天才最好的铭记。 “离乱人不及太平犬”,感恩生于和平。愿人类永生永世远离战争。
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的灵魂以及他的精神世界存在与他所有的音乐中,这是他留给我们世人的礼物。音乐只所以有它伟大的撼动人心的力量,只因为那是心与心碰撞的力量。艺术属于人民。这应该是他所追求的吧!
稍微普通了一点 没有什么特色 这种题材本身就好 如果其他方面比如摄影、剪辑、配乐再优秀一点就更好了 不过成片明显没有那么棒 但是也值得一看 起码没有消费历史人物 还是有真情在里面的(关键是除了合唱部分 对于音乐的创作部分还是有点轻描淡写了)
对冼星海塑造展现太过浅显,音乐理念与身份在创作这个生涯核心上刻画得毫无力度,让所有角色成为主题展现的功能性道具,各方面已经不是平庸的问题了。
可以
胡军完全不适合这个角色,没文艺气质。
人物刻画得还不错,形象饱满丰富
一个人包场看的,《阿曼盖尔德》那里哭得全身都在抖,之后就一直眼泪洗面。但说实话,演员演得都不算特别好。胡军太憨厚了,没有艺术家的气质。小女孩也很工具性的存在。袁泉反而很动人,可惜也没什么发挥的空间。但这个电影的画面真是绝了!有很多次是因为画面哭而不是因为演员哭。画面太有艺术感了!
不错
补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