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换身梗在影视剧中并不少见。
电影风格延续了导演前作《忌日快乐》,画面色彩鲜丽,美女妖娆杀手强壮,BGM热闹活跃。
这片子我有兴趣的是男女主的演技展示。
一个从娇弱乖顺变酷和凶戾,一个从屠夫大块头变的娇滴滴胆怯怯。
讲真,看到捏着兰花指吓的乱跑乱叫的“杀手”,我不由哈哈哈了。
辣眼睛的是后面两男互诉衷情那段,真的应了那句话~只要我们不尴尬,尬的就是别人。
其实这个片子剧情就是一般化,吸睛的就是错位带来的喜剧性,配合些血浆镜头,热热闹闹的爆米花电影就此诞生。
提起Blumhouse(布伦屋),相信不少影迷都会对这个名字比较陌生。
但如果盘点一下这家依附于环球影业旗下的公司所出品的诸多影片,大家应该或多或少都曾看过。
比如像奥斯卡热门电影《爆裂鼓手》《黑色党徒》都是由他们开发的。
《爆裂鼓手》
《黑色党徒》不过,该公司更多则是以出品中小成本恐怖片而出名。
前些年大热的《人类清除计划》《逃出绝命镇》《潜伏2》,或者近些年的黑马新贵如《忌日快乐》《升级》,乃至今年备受好评的《隐形人》等影片,均出自这家公司之手。
《人类清除计划》
《潜伏2》
《忌日快乐》
《隐形人》就知名度来说,也许Blumhouse尚不如同样深耕独立类型片的A24。
但比起A24更风格化、作者化的制作策略,Blumhouse则更多以创意取胜,其受众更加广泛,商业成绩也更亮眼。
由此常常被业界誉为好莱坞新晋的恐怖片专业户。
在前作《隐形人》获得惊艳成绩之后,北美的疫情却依然不容乐观;但即便如此,还是有一部影片引发了北美影迷的广泛热议。
如今,这股热度也已传到大洋彼岸的亚洲。
《砍人快乐》这便是我们今天要推荐的热门新作《砍人快乐》,又译《互换身体》。
而在某种程度上,这部电影也继承了《隐形人》的精神。
该片的导演,则是此前凭借两部《忌日快乐》而备受好评的克里斯托弗·兰登,同时他也担任了编剧工作。
熟悉《忌日快乐》系列的观众都知道,这位导演非常擅长以某个聪明的高概念结合传统的恐怖片模式去创作一部看起来崭新的作品。
其前作的主要灵感便来自经典影片《土拨鼠之日》。
《忌日快乐》
《土拨鼠之日》而到这部新作《砍人快乐》,我们在另一个译名的提示下,自然可以直接看出影片的核心高概念,也就是“互换身体”。
即便这一概念在如今早已没有那么新鲜,但对于尚属新生代导演的克里斯托弗·兰登而言,他凭借着自己更年轻化的个人经验和对社会现状敏锐的观察,确实让这部影片达到了一个更加具备现实效力的层次。
影片开场,伴随着红色版本的环球影业片头和令人不安的音乐,以及醒目的血色涂鸦,导演便昭示了整部电影的基调。
我们进而了解到杀手将会在返校节期间展开他的杀戮行动。
不出意料,高大强悍的凶手戴着面具登场,并由此展开一系列骇人但又精彩的“杀戮表演”,毫不吝啬的血浆与逼真的杀人道具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开场这一独立于主线之外的部分,是非常典型的“杀人魔类型片”拍法。
按现在的说法,这一恐怖片亚类型最早是由约翰·卡朋特的《月光光心慌慌》系列开创先河,后来的比如《猛鬼街》《惊声尖叫》等系列也都是该类型的代表作。
《月光光心慌慌》这一类型带给我们的恐惧,主要来源于无辜受害者被凶手追杀时的无助与绝望;但在多年的发展中,往往最后都还是以受害者的存活作为一种胜利。
但不可否认,这样的场面无疑带有一些剥削意味,尤其当大肆的屠杀渐渐演变成小众趣味的时候,甚至许多观众的观看位置会从受害者倾斜至凶手。
而因为受害者常常以女性为主,许多镜头在强烈的男性凝视之下,更带有一种难言的复杂意味。
在如今这个倡导平权的时代,其实是比较不合适的。
因此,本片同样选择以一种经典模式再现的方式开启,既可以理解为致敬,也可以理解为预先安排下的批判与否定。
随后,影片以速写的方式介绍了女主角米莉的身份与背景:她身处一个男性缺席的家庭,有着略微怯懦而又沉默的性格,她默默地喜欢着一个男孩,她在学校没有得到很好的待遇,并伴随着随时遭遇欺凌的可能。
与此同时,影片还快速提及了两位主要人物:黑人女孩和同性恋男孩。
导演通过人物的台词和动作轻松地交代了他们的大致形象,并以打趣的方式契合了当下的流行——社交网络。
在完成充分的准备工作后,预先昭示的返校节到来了。
杀手主角“屠夫”在烟雾和传说故事的修饰下登场,而屠戮开始的标志是社交网络的消失(手机没电),暗示着这一时刻的返古。
继而,影片便以一个强硬的、带有奇幻色彩的设定引导人物开启主故事线,亦即从凶手和受害者主角意外互换身体开始。
影片分别展示了两人在互换身体后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整个部分拍得非常幽默。
两位演员的表演也成功表现出了交换后的反差,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前几年大热的《你的名字》。
但身体的互换不仅局限于外在的形象与体征,更重要的是社会身份的互换。
屠夫不适应一个基本的家庭生活,无法自在地享受一个拥有丰盛早餐的清晨。
而米莉因为拥有了一具危险的身体,不再能安然地行走于社会空间中。
长久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她如今反倒成为恐惧化身,并在街头引发了一系列混乱。
这部分段落在某种角度上,可以视作一种隐喻的性转过程,也是两者分别适应转换为另一种性别的过程。
而米莉朋友最初的误认,不仅代表着对于罪犯的恐惧,同时也可以视作对于少数群体的恐惧。
而在解释过程中被共享的私人体验,则终于化解掉这一层隔膜,也强调了人与人之间本真联系的重要性,而非停留在表面的各种形象与身份。
在故事发展过程中,两个人物实际上也拥有某些共性,他们似乎共享了各自的伤痛经验。
而凶手“屠夫”也以恐吓与极端暴力的方式向曾经欺压米莉的对象展开报复。
他们彼此以截然不同的做法达成了僵化的亲情关系的和解。
本片最具趣味性的部分在于,大量不带冒犯色彩的喜剧段落的引入。
除了最初的以人物动作制造出的反差笑料,诸多专属于当下这个时代的台词缔造的性别笑话也同样令人捧腹,以至让恐怖片本身不再显得那么沉重。
导演力图涉及的话题也相当丰富,除了此前在恐怖片中经常被谈论到的校园暴力问题和原生家庭问题外,对于女性主义以及LGBTQ元素的涉及更是此前鲜少能够得见的。
真正危险的不仅仅是那名绝对的杀人狂魔,更多还是来自我们身边,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对女性的“荡妇羞辱,等等;可见影片中充满了十足的人文关怀。
更为难得的是,在这部电影中几乎看不到任何剥削的意味。
虽然米莉是处于更主动的位置,但实际上她和“杀手”两个人是共同在完成寻找这个动作。
作为主角的米莉,明显拥有一个非常完整而且全面的成长线。
米莉和朋友在车里的一段对话,无疑点明了本片最终主题:成长。
是啊,“力量并不是按体型来算的,而是来自大脑,还有内心。
”所谓强大的力量,必然不是拥有凌驾一切的暴力,而是勇敢地面对一切,同时努力维护好基于生而为人的一切。
这份思考也在影片尾声的补充段落中得到了充分应验。
在结束身体交换之后,米莉终于敢直面自己,并拥有了坦然前行的勇气,由此完成了成长的最后一步。
与此同时,米莉也收获了属于她的“胜利的奖励“:更密切的友情、终于萌芽的爱情,以及互相理解的亲情。
尽管本片的革新大多仅停留在观念层面,实质上依旧是套路化的恐怖片制式。
但在令人深陷迷茫的当下,这样一次有趣的尝试显然还是非常有价值的。
影片中那些丰富的小细节,也显露出导演对于生活的细致观察,以及行之有效的想象力。
合理的人文关怀,足量的类型元素,愉快的观看体验,都让这部新作不容小觑。
尽管观众们的口碑褒贬不一,但至少在我看来,它是今年不能错过的一部类型电影。
作者| 德卡的羊;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部电影除了最后一段没安排好,其他都不错或许是因为剧情缺乏女主转变的情绪抒发点和觉得杀手死的太容易,不够爽,所以最后安排杀手又死一次,我猜也许本身剧本剧情是,杀手最后换回身份,被当场逮捕,最后警察抓回去的路上,又给逃了,然后报复心切,想趁着女主一家疏忽大意,没有闪,上去偷家,结果没想到自带bgm暴露了,被反杀但是罪犯又莫名其妙逃了不合逻辑,所以啥也别说了,反正变态杀人狂死了能复活,还能拍续集不是常识嘛,那就改剧本,杀回去前面都还不错,而且杀手换身份后杀的,都是些比较恶劣的,学生里比较讨厌的类型吧,反而有一种爽快感,比如第一个,喜欢阴阳怪气,搬弄是非,又虚伪的碧池第二个,刻板讨厌不近人情的老师之后是喜欢校园暴力,欺凌同学又精虫上脑的烂学生,而且当时居然准备qj,额,烂透了,额,这么一想,感觉反而帮了女主不少忙,不愧是青春恐怖片,有青春,有血浆,有性转,有吐槽,有搞笑, 还有那火车和火锅,额,后面当我没说,总之cult味十足,黑色幽默也有,青春期恋爱啦,性格的转变啦,亲人间的互相理解啦,啥都大杂烩的有,混合的有条有理的已经很不错了,印象里还有两个冷俊不禁的幽默点,女主两闺蜜里面那个男的惊呼,你是黑人,我是gay,我们死定了,还有那个以为他会出柜,结果居然一本正经的的说,我其实是直男,他妈秒答,你才不是,哈哈,这两处有点逗,
《砍人快乐》 影评微信公众号西少聊影视的西少说:导演和忌日快乐是同一个导演,不知为何冲这句话就觉得很厉害,我身为恐怖片爱好者,必须点进去瞧上一瞧,果然,好片!
等一下~恐怖血腥可以并存,但这个是很很很血腥,准备好啊!
开头就给你来一个,红酒瓶破喉!
杀人手法,啧啧啧!
凶残、狠!
哇~哦~,请让我捂嘴看下去,接着又杀了三个人,最后一个女孩被挂在墙上死了,杀了这么多人,一切只为玻璃柜里的一把古老的匕首,说刀都老气了,匕首更准确,匕首把上镶钻,刀刃上刻有西班牙文字,后面他们找了西班牙语老师,才翻译过来,至于这把匕首,它可以让人互换身体,女主是一个个小有一头金发的初中生,有两个好友,爸爸去世,与妈妈和干警察的姐姐一起生活。
晚上小伙伴回家了,她一人坐在椅子上等她姐,来电了,刚说一句话,关机了,Show Time……他去杀女主,女主奋力跑,躲过一劫,哦,不对,遗憾的是她没有躲过追杀,被按在了地上,啊……,刀没插在心脏上,而是肩上,纳尼?
不应该呀,失手了吧?
于此同时风云变幻,用科学都无法解释的现象出现,杀人狂与女孩身体互换,现在是“杀人芭比和娇弱壮汉”,喜剧部分上演,能想象高大结实的身体里是个女孩?
反差让人忍俊不禁,有被惹笑。
“杀人芭比”进了校园,“娇弱壮汉”斗智斗勇,24小时内若没换回身体,则他们之间再换不回来,这是与时间的较量,到底花落谁家?
不,到底谁输谁赢!
最刺激的还是要看杀人Part了,因为那是现实中的你不可能扮演的角色,现实中的你是一个善良,不惹事,人人叫好的人,而电影则是电影,这也我喜欢看电影的原因之一,在电影中可以扮演好人与坏人,任何人,各种各种人,也会有各种各种人生故事,可以经历,可以感悟,可以总结。
看完以后就会想太喜欢这种“恐怖喜剧片”了,上网查也搜到了其他的7.0--7. 5分此类的影片,其实以前也是有接触到这一类,感觉恐怖和喜剧两大元素都想要拍在一起,挺难的,又要吓到你,又要笑到你,周星驰的《回魂夜》,知道否,经典好作+1,好了,我往后会慢慢阅片的。
很肤浅的评论,不喜勿喷。
砍人快乐 (2020)6.22020 / 美国 / 喜剧 惊悚 恐怖 / 克里斯托弗·兰登 / 凯瑟琳·纽顿 文斯·沃恩
谈起欧美恐怖片,避不开的就是血腥二字。
无论是早期的《13号星期五》、《月光光心慌慌》、《鬼娃回魂》、《猛鬼街》、《德州电锯杀人狂》系列还是千禧年之后的《死神来了》、《致命弯道》、《隔山有眼》、《人皮客栈》系列,基本上都是杀不死的连环杀手+放水般的鲜血直流为套路进行故事展开,影片会具有绝佳的视觉冲击力。
因此对于血浆片情有独钟的观众,老式欧美恐怖片绝对能满足胃口。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国之间文化的沟通交流,好莱坞恐怖片也逐渐开始有了不同的分支。
有密室片(心慌方、电锯惊魂)、重口猎奇类(人体蜈蚣、千尸屋)、丧尸片(活死人黎明、僵尸世界大战)、游戏改编(寂静岭、生化危机)、心理悬疑(小岛惊魂、第六感)、灵异片(闪灵、驱魔人)、伪纪录片(鬼影实录、科洛弗档案)、鬼宅类(招魂、潜伏)以及最近比较流行的宗教类(遗传厄运、仲夏夜惊魂)和与时代发展相关的互联网类(网络迷踪、解除好友)以及政治正确类?
(逃出绝命镇、我们)等等很多类型。
这里面我要单拎一个导演出来讲,就是温子仁。
可以说是他以一己之力让我对欧美恐怖片的类型有所改观。
亚洲的恐怖片是偏心理恐怖的,善于营造气氛,也许是华裔的身份,让他产生了欧美恐怖片也不仅仅只能是血腥暴力的看法,因此温子仁将亚洲恐怖和传统欧美恐怖相结合,创作出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温氏”恐怖片,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欧美恐怖片中只有血腥暴力,缺乏剧情悬念的缺陷。
从《电锯惊魂》到《死寂》(电锯惊魂第一部由他导演,也是最为经典的一部,后续的续集他最多仅是监制,并不是导演,而续集也逐渐往血腥暴力靠拢),再到从《招魂》、《潜伏》系列引申出的“招魂宇宙”,温子仁的悬疑类恐怖片越来越成熟,不过这几年他去拍《速度与激情7》、《海王》这些商业大片去了,期待有一天他能重回恐怖片领域。
回到正题。
随着各种题材各种道具的使用,每年都会出现大批量的恐怖电影,但是有一种类型一直坚挺着,就是血腥暴力片,配上极具冲击力的音乐和视觉效果,一直都是欧美影院中的常客,爆米花属性极高。
《砍人快乐》在杀人场面上也属于血腥暴力的范畴,不过与通过毫无目地杀人堆砌出来的重口味血腥片不一样的是,它通过在搞笑场景设置的基础上穿插一些血腥杀人场面,更注重搞笑玩闹的氛围营造,而不是血腥暴力的视觉冲击。
与导演克里斯托弗·兰登的前作《忌日快乐》中“土拨鼠之日”般循环某天具体情节的设定不同,《砍人快乐》采用的是高校女孩与杀人犯身体互换的戏码。
通过一个身材一米九的杀人犯和一个在学校中备受欺负的女学生互换身体,形成一个巨大反差来制造影片的主要笑点。
其中饰演被称为“屠夫”的杀人犯文斯沃恩确实将这两个身份演活了,特别当其身份是高中女生的时候,一米九的大个需要演出女孩子的娇羞,行为举止虽然表演味十足,但是笑果出奇得好。
反观饰演女高中生的凯瑟琳纽顿,当身份换成杀人犯时,可能是因为原本该人设就是面无表情的冷血杀人犯,基本上整个表演都处于咬紧牙根瞪大眼的状态,没有撑起人物。
三年前的《忌日快乐》的出世成了当年恐怖片的一个小爆款,较为新颖的故事框架,笑料百出的人设冲突,让它仅凭借480万美元的低成本便在全球范围内席卷了1.2亿美元票房。
《砍人快乐》在血腥效果上比前作有过之而无不及,同时加入融合了更多恐怖片应有的元素,不过也正是融入了太多元素,使其惊喜程度和喜剧效果大打折扣,成了一部中规中矩,什么都有,但又什么都不算出彩的影片。
像是一个欧美恐怖片流水线上的产物,充满了格式化,哪一步该是什么样的剧情,都是约定俗成的。
为何说本片能成为欧美恐怖片的标准模版呢,有几个方面。
一、人物设定米莉是个普通的女高中生,父亲已经离世,与母亲和姐姐相依为命。
母亲因为丈夫的离世天天用酒精麻痹自己,害怕女儿也离开自己,不希望她去上远点的大学,最后母女两人彻夜长谈,解开了心结,米莉也获得去波士顿大学上学的支持。
标准的亲情套路。
米莉在学校中总是受到同学的轻视和嘲弄,甚至是校园暴力,但她从不敢还击,只是默默忍受。
直到后来与屠夫互换身份后,她开始在校园中进行了大范围的杀戮,那么曾经嘲弄过她的人都惨死于她的暴力手段下。
标准的复仇套路。
米莉有两个死党,一个黑人女同学,一个已经宣布出柜的gay。
这两年美国“Black Lives Matter”的口号越喊越响,不出现一两个黑人担当主要角色的影片都不好意思上映,而同性话题也一直是受热捧的题材之一。
这么安排即顾及了黑人群体,又顾及到了LGBT群体。
也许是因为影片导演本身是男同性恋者,在影片中也安排了英俊帅小伙和一米九大壮汉的亲吻情节,看来不仅我国观众喜欢卖腐剧情,欧美市场看待卖腐情节也是滋滋有味。
真的是观众想看什么导演就能给你安排什么。
二、剧情节奏身体互换的戏码在每个国家似乎都能找到类似的故事,本片甚至直接和2002年的美国电影《小姐好辣》撞了故事框架,后者是抢劫犯与女高中生的身体互换,道具是魔法耳环,而前者的道具是一把魔法匕首。
因为魔法匕首的设定,要是身体互换的两个人想换回来,则需要在24小时之内使用匕首再次插进米莉的体内,才能使其身体换回来,否则两个人的身体再也无法互换。
于是在经过一番坎坷波折之后,在24小时倒计时仅剩几分钟的时候,两者终于换回来身体,屠夫也被赶来的警察击倒。
标准的倒计时套路。
屠夫被带走,米莉经历惊悚的一天后与母亲姐姐回到家中,从救护车上逃走的屠夫来到了米莉家中,被母女三人联合击败。
标准的坏人打不死,不会轻易happy ending的结局。
至于屠夫有没有死,没给出最终答案,也许是为下一部作伏笔。
三、恐怖元素血浆。
本片在杀人手段上比前作多了不止一点半点,只要能被插进体内的就能用来杀人,虽然不像B级片那般整个镜头都是鲜血,但是贵在真实,血淋淋的伤口直接展示在眼前。
有内味道。
面具与匕首。
当屠夫戴着面具拿着匕首站在米莉的对街上时,很难不让人想到《月光光心慌慌》。
电锯。
当还未换回身体的米莉在教室里用桌上电锯杀教授和在厂房里用手持电锯杀害三个男同学时,很难不让人想到《电锯惊魂》和《德州电锯杀人狂》。
13号星期五。
这个倒是没有与《13号星期五》剧情相关的设置,而是导演运用事件发生时间直接进行了致敬。
只要在上述人物设定、剧情节奏和恐怖元素三个方面上进行排列组合,然后在一些梗上加上时代专属的特色,就可以拍出一部无功无过的恐怖喜剧片。
而《砍人快乐》就是这个逻辑出来的影片,并且每一点完成得都还挺好,称其为欧美恐怖片的标准模板毫不为过。
图片来自豆瓣和电影截图电影 | 阅读 | 人生 | 经典公众号:端木胥微信号 : duanmuxu_movie
血腥版羞羞铁拳意思,身体互换这个题材比较老,但大美女和变态杀手互换少见。
一开始以为被钉到墙上那个是女主呢,长得不错。
真正女主这金发碧眼大美女怎么也不像校园欺凌的对象啊,欺负她的男男女女看上去可也不怎么坏但死的都老惨了,尤其他们老师生劈了。
小鲜肉和老男人车上热吻那太恶心了,确实想不明白男同。
做为爆米花电影打个不错分数吧,还行。
观影过程中,脑海里就蹦出了《羞羞的铁拳》,都是喜剧外衣,不同的是,《羞羞的铁拳》是纯喜剧,而《砍人快乐》还掺杂了一丝惊悚、恐惧。
灵魂交换的题材其实已经屡见不鲜了,尤其是《你的名字》大火之后,各种各样的灵魂互换题材层出不穷。
《砍人快乐》也算是在众多魂穿题材中比较脱颖而出的题材:杀人不眨眼的杀人犯和胆小怯懦的女高中生灵魂互换。
不过既然是喜剧,要掺杂上犯罪、惊悚,就不得不出现一些降智画面:杀人犯不赶快趁换了身份以后换个地方开始自己新的“快乐生活”,而是抓着小镇的人不放;出现误会的时候,第一反应不是报警;总是留时间给反派回机等等。
但整体上来说,新颖的题材加上还算符合逻辑的故事线,整部电影还是值得一看。
看完心跳不止,可能是好久没看惊悚类题材电影了吧。
感觉还是可以的,女主换身前换身后完全两个样,又甜又A的妹子谁不爱呢,屠夫也是,老演员没得说,这种换身剧情不会像看国产一样出戏觉得他们还是自己。
But,有几个点没看懂,一是屠夫被枪击后已经在救护车上心跳停止了,怎么还会活过来而且没有伤口呢?
看时以为是魂魄离身后来找女主身体了,毕竟待过熟悉,接下来是女主双灵魂的故事,也便于开展下一部。
二是,屠夫被枪击后警察拿走了凶器也就是那把匕首,镜头给了很久的特写,女主说了句:“希望不会再有人拿到这把匕首”,这也是我以为结局是个open ending,给人猜想或者方便第二部开展,但是什么都没有,失望。
第三是那把匕首,没有解释过它是因为什么受了诅咒,为什么一把凶器受的诅咒是让两个人互换灵魂而不是使拿着它的人变得杀戮呢,不解。
第四是屠夫为什么是这样一个人,也没有交代任何背景,哎,或许导演真的只是想拍一部搞笑点的惊悚血腥片吧,适合入门级小白看的。
虽然可吐槽点不少,但还是有几个地方挺让我感动的。
比如母亲与屠夫(实则是女儿)的对话,不能跟最亲近的人倾诉的话语,却可以隔着一扇门,妻子述说着对去世丈夫的爱,对两个女儿的歉疚,女儿也可以尽情倾诉对父亲的思念,文斯·沃恩瞬间让我泪眼朦胧。
比如男主与屠夫(实则是女主)在车里的对话,“有力量的从来都不是强壮的身躯,而是思想和心灵”。
虽然有被鸡汤到,但是全电影反映下来身强马壮就是可以更加🐂🍺啊,不管欺负别人还是保护别人,哎,好吧我无力吐槽了。
比如男主能看着一张杀人犯的脸和女主调情到想kiss,真的是电影里才会有了,我剃光头的一段时间,男朋友想PP都会让我戴上假发,好吧只能说我们不是真爱。。。
好的我知道了,我去哭了,拜拜👋
电影名就是这么简单粗暴 砍人快乐,这是继 克里斯托弗·兰登 忌日快乐又一恐怖力作,虽然一些镜头颜色,调调很像前作但是这部电影依然有很高的可看性,下面就为大家解析一下这部电影。
一群作死的青年在聚会两对儿情侣在别墅一边喝酒一边讲述着新鲜事,他们在讨论连环杀手,小壮提议和小红去下面拿瓶酒,小花和小强则是在外面互啃,小壮和小红看到、小花的爸爸的收藏品(重要点)
然后在小壮和小红在地窖的时候被{附下图}
一杀
双杀小花和小强在寻欢做x,后来小花竟然觉得小强太久了然后转头走了,就
欲求不满
三杀
四杀在完成收割以后,杀人狂选择带走一件特别帅气的匕首 (附图)
女主一家三口姐姐是警察,女主是个女屌丝,妈妈是卖衣服的商场售货员,看似其乐融融但是女主却有点懦弱,似乎口碑也不太好,可能是平时太訥了,她有三个好朋友,小黑和小基
在学校被霸凌
三人组我个人感觉是因为他们三个都是边缘人物才会走到一块儿的,黑人妹子,一个基佬,还有一个焖壶。
不太待见她的老师晚上的时候有一场运动会,女主焖壶扮演的是海狸,等活动结束了 只剩下焖壶一个人在等着妈妈来接她,而妈妈却睡着了,然后就。。。
屠夫来了
开启条件 月亮被盖住
女主这就会死吗?
不不不 ,在刀子捅到女主身上的时候,大高个也流血了,结果女主姐姐警察女士赶到救了她一命
互换身体后的大高个
互换身体后的焖壶
完了完了,姐姐不会死吧, 不会 当然不会。
大高个叫 昆丁。
谢默 从阿文代尔疗养院出逃,该疗养院是最高安全级别的的关押精神病罪犯的监狱,谢默被当地人称为屠夫,1992年他杀了他的母亲,并无耻的把母亲的头颅放到了冰雪皇后后面(个人认为他是个gay,很大程度是母亲影响的,从他那个乞丐朋友说可以帮他k可以体现)
身份转换的他变成了万人迷,后来把欺凌她的女孩给 活活冻死了
焖壶通过一段舞蹈和兴趣爱好来证明了自己三人组重新组成
罪魁祸首,这个古匕首 ,据说献祭失败就会互换身体,然后24小时就会永久更换,时间不多了。
他需要去警局拿匕首杀大高个才能换回来,
血肉模糊自动和谐了,欺负他的老师被kill了然后然后焖壶和大高个见面了,换身的大高个叫了警察来追击焖壶,然后焖壶三人组逃了出来,他们寻思着给大高个换个衣服。
被全城通缉了的焖壶
抓到了大高个焖壶的暗恋对象骚男被一首情诗来证明了自己的身份,自此就成了四人小队。
焖壶提议去警局拿匕首,然后小基看着高个,毕竟这是小基家,小基的母亲出去了下周才回来,可是万万没想到,小基的母亲提前回来了,自后高个被放走了,焖壶任务失败匕首让高个抢走了,并且关了她姐姐。
逃出去之后的高个又去杀人了
图谋不轨的痞子三人
一杀
酒瓶割喉 双杀
三杀被赶来的焖壶三人组控制住了并成功换身了。
而大高个也被来到的警察击倒送回精神病院,可是在半路大高个神奇复活了来焖壶家准备大开杀戒,结果被反杀(提醒我们蛋蛋是男人克星),焖壶踢了高个蛋蛋然后反杀了他。
这个导演对于此类青春惊悚喜剧已经很熟悉了。
节奏感和血腥度非常不错,这次反差萌的设计以及大叔小鲜肉的基情戏份确实增加了满满的看点,新奇之作。
堪称轻松解压必备之选。
《你的名字》和《惊声尖叫》相结合,节奏和惊悚成分充分结合给观众良好的观影体验,这是2020年喜剧惊悚电影上乘之作。
必火!!!!!
嘿嘿
多灾多难的2020年总算来到了年底,又到了各种年度盘点的时候。
不久前,美国老牌生活杂志《名利场》公布了2020年十大佳片,说实话这个片单挺严肃的,大半都是电影节的参赛影片,比如威尼斯大放异彩的《无依之地》,目前都还没有途径观看。
但夹杂在一众曲高和寡影片中的,是一部叫《砍人快乐》的恐怖沙雕喜剧片,榜单的画风突然就变得不正经了起来……
米莉是小镇高中里的小透明,没什么存在感不说,还经常被同学欺负。
回到家里也同样憋屈,一年前父亲去世,一家人都沉浸在悲痛之中:姐姐专注于警察工作,母亲则开始酗酒,还对米莉展现来了病态的保护欲。
连环杀人狂“毕福斯屠夫”突然在小镇上大开杀戒,他选取受害者完全随机,杀人手法充满创意,一时间镇上居民人心惶惶。
倒霉的米莉很快成为最新的受害者,可是她却没被砍死,而是与中年大叔“毕福斯屠夫”互换了身体。
如果24小时内不能换回身体,则转换会永久生效。
平日里总欺负米莉的恶同学,被附身的“屠夫”一个个清理掉,仿佛“屠夫”不是一个坏人,而是专门为了米莉出气的复仇天使。
成了大叔的米莉则一夜成人,在好友的帮助下,要夺回自己的身体。
导演克里斯托弗·兰敦的上一部电影《忌日快乐》,也是借用一个“土拨鼠之日”的循环结构,就搞出了令人惊喜的新鲜感。
可这次的《砍人快乐》实话说有点令人失望,还是围绕着“魂穿”的那些老梗在做文章,无非就是互换角色后的反差感。
可你玩儿的再HIGH,也都是《勇敢者游戏》这样大规模乱穿的电影玩儿剩下的了当然苏莫也是被电影逗笑了的,没创意也是可以很快乐的,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变身大叔的米莉与男神亲热的场面,实在是重口加没想到。
说到这里,我再顺便表扬一下男主文斯·沃恩,演技绝了。
整部电影基本就是他扛起来的,如果换个人演这片子,基本就是垮的。
文斯却凭借自己强大的“信念感”,把这么不可信的一个角色给演活了。
(估计郭敬明导演都会直呼内行)
但总结下来,《砍人快乐》的质量也就那么回事,好片指数66分,不高也不低的水平。
要说这部电影能进入年度前十,无论从哪个维度好像都圆不回来。
这根本不是勉强入榜的问题,而是差着老远呢。
所以我只能得出结论,《名利场》这个片单是不那么靠谱的,至少跟苏莫心中的年度十佳完全不符。
等过了今年,把最后几部种子影片看完,我也会出一个自己的“年度十佳华语片”,和“年度十佳非华语片”,到时候分享给大家。
(END)
有一定的娱乐性,但整体也比较套路吧,感觉恐怖喜剧这个融合的路子也比较有限,相比纯粹的类型片,反而有点左右不沾似的。好笑的地方反而全是LGBT的部分自带的,但是落到情节上的设定就很普通。
多砍几个人可能会更快乐,现在这样太无趣了。。
凯姐杀我(星星眼),少女大叔属实难绷hh
挺无聊的青春片。不过有句话说的对,你长了蛋,踢裆一踢一个准。
含情脉脉的大叔演技爆炸
偏青春剧
2020.12.8 阿骐说:有点搞笑,突然蹦出来那种有点吓人。小鱼说:有点太恐怖了。
男主演的挺好 小细节抓了不少 ;女主太差
这导演的能力真是肉眼可见的弱鸡,丝毫制造不出一点惊悚感。所有可以变得非常好玩的设计被处理得一点娱乐性都不具备。
很差。
冲着Alan Ruck饰演against type角色来的,没想到彻底被Vince Vaughn模仿少女的演技惊艳。「你是黑人,我是同性恋,我们死定了」全片正是基于以往类型传统的肤色性别性向剥削凝视进行的反写复仇,男女灵魂互换的浪漫喜剧样板成为血浆电影的笑料源头。并未顺着感官宣泄到底,裁接青春主题与杀戮惊悚,观感很像Ryan Murphy作品。在血淋淋却毛茸茸的细腻铺垫之下,高中男神与变态屠夫接吻的场景充满温暖的说服力,美女与野兽的核心设定再次被解构重塑。娱乐诉求主导和现实议题反思结合毫不惺惺作态,传统恐怖片受害者手握致命武器,而中年男性杀人魔被困在瘦弱女性躯壳里视角反转,强制体验作为性化客体在中学社会缩影必须与弥漫至无所不在的焦虑共存24小时,与开头反差极大的暴力指数就是对此回应的潜台词。
爆米花电影,看完就忘
竟然有点浪漫。转个化身共你再蜜运。
女警姐姐好帅!
舊瓶新酒為靈魂對調題材注入非一般的活力,娛樂性算強,但對比《Happy Death Day》系列缺乏驚喜
其实男女互换后的点选取的还是挺讲究的,一些细节挺不落俗套的,表演和对白有不少出彩的地方,整体也轻松愉快,故事再讲得利落些就好了。
小伙伴好给力
非常烂的同时还刻意搞一些人生感悟,挨了很多枪的坏人为何还能再次杀人,什么玩儿呀
哈哈哈哈,沙个人怎么能这么快乐呢?
这个导演的作品始终非常轻松,娱乐性很好。这部也是结构了不少恐怖片,而且卖了很多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