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梦里诗书对刺杀纳粹德国海德里希事件的改编,电影《刺杀盖世太保》前段力图还原再现海德里希的人生轨迹,后段则再现整个刺杀事件的过程,但遗憾的是不管是前段还是后段,都没能给人带来一股震撼的力量,反而这种方式造成了电影前后难成一体的割裂。
在前有《类人猿行动》同一事件,珠玉在前的境况下,《刺杀盖世太保》比前者更多的是被行刺人海德里希的视角。
电影耗费了进半的时间去回溯他一步步从失意到得意,成为纳粹党卫队警察上将的过程,但颇为遗憾的是俨然快被拍成海德里希传的电影其实根本没有能真正走进这一人物,杰森·克拉克的演绎只是让人看到了一个鲁莽野蛮的屠夫,而并非真实历史上那个儒雅睿智却行事残酷的纳粹魔鬼。
这种偏差,不仅让人出戏,更破坏了电影寄望的深度。
当我们看完了一场难如人愿,简化版的《海德里希传》后,电影也终于将镜头一转切换到了两位英国兵的视角上,但这个时候留给这场刺杀行动的时间已然不可能同《类人猿行动》那般充沛,这就导致了刺杀行动事件被大幅简化,而这部电影的导演在叙事手法上明显又没有曾以执导《超市夜未眠》名声鹊起的导演西恩·埃利斯那般的紧凑,松散拖沓的观感,对比前者自觉是相去甚远的。
《刺杀盖世太保》最为令人尴尬的问题其实就是没有一个明确的核心,纵观全片,电影一面将着力放在了对类人猿行动中那些勇敢士兵不惧困难,敢于牺牲的浩然正气而另一面的前半段虽然也是旨在批判纳粹独裁、种族迫害的恶行,可难以真正走进海德里希这一人物的展露,实则没有去提升电影的格局,反而变成了一场无力的宣讲。
电影后段也在匆匆忙间人物显得都尤为脸谱化,贪多求全的野心最终换来的只是平庸。
不管是纳粹魔鬼的成长之路,还是为国牺牲的反抗者,其实两条线索都是可以大放异彩的反法西斯选题,但强行将二者拼凑为一形散神乱的《刺杀盖世太保》,只是一场心猿意马的行动。
更多精彩内容或交流欢迎关注梦里君的微信公众号
第一次看电影全场只有5个人,大概大家都去看正义联盟了。
漫威动画里,英雄都能打败坏人,大家都看得很开心很过瘾,而现实生活是多么无力。
看完之后才知道是真实事件改编的,而且去年就出了版也是根据这个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没有看过,不过看介绍应该是完全以两位捷克士兵为主线的,而这版相当于是一个盖世太保的线一个俩战士的线。
有评论针对这种叙事方式的,我第一次了解这个故事,我只针对这个故事来说。
二战时欧洲战场与中国不同,他们的杀戮是针对犹太人的,而不是说针对一个国家的,至少名义上是这样,那么在很多国家的大多数人,甚至是国家层面的军队,都存在一些妥协来换取和平的情况,好像说攻占巴黎时巴黎大门是大敞开完全没有抵抗的那种,法国警察还帮着德国人打击犹太人么。
国家都妥协了,我也不是犹太人,我们几个人的力量能改变什么呢?
很有可能的是根本无法改变战争局势,但自己在送死。
但是所有人都妥协么?
坏人就这样一路畅通无阻么?
像那段话说的: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我不说话;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不是犹太人,我不说话;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不是工会成员,我不说话;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是新教徒,我不说话;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也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
容忍他们对犹太人的杀戮,容忍他们对自己国民的杀戮,对自己国家权力的侵犯甚至接管,其实就是在为以后更多的容忍铺路。
所以这些战士们真的挺勇敢的,明知自己力量渺小,在送死,他们很清楚这一点,他们不是在狂热的易怒的爱国主义或者民族主义驱使下,他们也想和自己爱的人好好活下去,可他们仍选择不妥协。
同样勇敢的还有那些默默帮助他们的普通人,他们也怕死,如果不帮他们他们确实有可能会活得更久,甚至安全活到解放年代。
很像我们现在社会中碰到的很多问题。
其实人人都是相关的,容忍跟漠视只会让某些人一步步不停地试探你的底线。
电影中还有个点让我印象深刻,那位盖世太保在弥留之际还想着所谓的革命事业,呵呵呵,也真是为革命事业奋斗终身了,说不定他还觉得自己为革命献身挺光荣呢…人的脑子陷入偏执后实在很可怕,更可怕的是这人还很有能力很有条理地实现他偏执的想法,而战争很容易让这么一群人陷入无节制无制约的偏执狂热的状态,这尤其可怕,看看这世界上,到处都发生过这种事,现在大概也在发生,比如那些极端组织。
最后,觉得还是要补些历史,比如二战最后盟军能胜利的关键因素到底是啥呢,是美国么?
个体很伟大,但也终究太渺小,社会发展的趋势究竟在哪里?
影片讲述了纳粹德国党卫队头子莱因哈特.海德里希的崛起,以及在布拉格被英国派遣的捷克籍突击队员刺杀的__历史故事__。
整部片子除了开头部分有新意有气度、结尾有短暂的精彩和震撼外,大部分时间不能让一个二战历史爱好者满意。
首先是选角问题,我就奇怪了,就算你们好莱坞不知道我大天朝谐星皇太后赵本山那“脑袋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是伙夫”的至理名言,你们也该翻出两张老照片来比比看吧(下图左侧为真人照片,右侧上方为“刺杀海德里希”版,右侧下方为“高堡奇人”版的海德里希)。
另外希姆莱的扮演者是英国演员Stephen Graham,此君演技一流,但以往所演角色多为英国市井小人物,比较有名的是偷拐抢骗(Snatch)里的黑帮小混混Tommy。
这次加撮卫生胡理个盖儿头来演大魔王希姆莱,还大量安排表现其窝窝囊囊、多愁善感的情节,真的让观众很出戏啊(下图左侧为真人照片,右侧上方为“刺杀海德里希”版,右侧下方为“高堡奇人”里的希姆莱)。
情节设置也有问题,历史上的莱因哈特.海德里希出身音乐世家,青少年时期家境优越,受过良好的教育,在小提琴和击剑运动上有很深的造诣。
被希姆莱召入党卫队后,负责情报、保安工作,他大力扩展特工队伍组建谍报网,用精心设计的索引卡片系统存储各种情报信息,是一个冷静高效的管理者。
同时绝对忠诚于希姆莱和希特勒,对纳粹党内外的敌人则冷酷无情,被希特勒誉为拥有“钢铁之心”。
而在电影中,却被塑造成一个易怒、暴力、靠老婆激励才能从挫折中走出来的冲动型热血壮汉,这种演义实在不能让人满意。
另外编排一出冲锋队(SA)头子罗姆西装革履地在餐桌边和希姆莱、海德里希边品红酒边聊的场景是谁的馊主意?
要知道罗姆是铁路警察家庭出身,退伍军人。
一脸横肉,小眼睛下边是恐怖的大伤疤——真正挂相的大老粗流氓无产者。
是他带着冲锋队的兄弟们在街头流了无数的血,把希特勒推上总理的宝座。
他也是纳粹——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里坚信“社会主义”的代表,在希特勒上台后开始叫嚣“二次革命”,要把包括大资本家、贵族、国防军在内的上层势力一扫而空。
给这样一个人物设计这样的场景,简直就是让张飞抚琴、樊哙吟诗。
好的地方也有:布拉格街头刺杀一幕挺精彩;突击队员们在教堂被包围后,用布伦机枪横扫德国鬼子们也很过瘾。
但总体只能打4/10分,不能再高了。
本文节选自我的日记“纳粹有点儿多”
刺杀盖世太保,又是一个被名字耽误的片子。。。
抱着不高的期望值,却发现诸多惊喜,前半段叙述盖世太保头子海德里希的发迹史,后面讲述类人猿行动的展开,直至最后的覆灭。
对党卫军的刻画非常生动,几场处决戏,既没有太过于血腥,又恰当的让人体会到生灵涂炭的滋味,没有刻意强调犹太人,也是避开了这个老生常谈却不易发挥的课题冷色调的画风,冬日的布景,大片的雪地,让人想起辛德勒的名单,同样也有如此的布置。
但辛德勒中没有把党卫军长官当作主角,可本片的第一位主人公正是海德里希,对纳粹高官的长时间赘述,没有多加渲染,反而是用平铺的方式,更让人感到真实中途切换主角这事儿,见仁见智,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希区柯克,我个人觉得本片略显复杂,同时叙事不够简练(稍微对比辛德勒的名单即可知)高潮出现在后半段,具体精彩的追逐和枪战戏不再夸赞,最后利迪策的屠杀伴随海德里希的葬礼,颇有些教父洗礼屠杀的氛围,节奏突然加快,屠杀戏也一笔带过,强烈的反差,情感就出来了。
正是对海德里希的主角式描述,使我们关注并体会这位盖世太保,而不单单从反法西斯的角度去思考,却依然能取得很棒的反思反战反法效果,遗憾的是对两位烈士描绘不足,以及相对混乱的故事线转换
本片花了近一个小时描写海德里希的个人奋斗史,但是了解这段历史的应该知道,其实描述是很简略的,纳粹从底层走到德国主导的历程不是一个小时就可以展现出来的,这点是可以理解的。
然后有些事情被编导刻意省略,却让人有种如鲠在喉的感觉:1、朱瑟夫.加布切克和杨.科比奇(两个主要行刺者)都曾参加法国外籍兵团,并在1940年参加西线作战,最后随英军撤退至英国,并自愿报名参加了SOE。
朱瑟夫.加布切克Jozef Gabčík
杨.科比奇Jan Kubiš2、超过一万三千人被逮捕和折磨,其中包括杨.科比奇的女友Anna Malinová,最后她死在奥地利毛特豪森纳粹集中营。
3、叛徒Karel Čurda在拿到德军赏金后,于战后1947年4月29日被绞死。
Karel Čurda4、阿塔在被逼供1天后,在看到放在水桶里他母亲的头颅时崩溃,招出了教堂,当时他17岁,而不是片中的小男孩。
5、1942年6月18日,750名党卫军在教堂和7名反抗军枪战6小时后,在付出14死21伤的代价后,只得到了反抗军的尸体。
出去玩了几天,刚回来。
继续。
《刺杀盖世太保》这部电影讲的是二战期间一个著名的事件,刺杀纳粹头目海德里希。
同样的故事在2016年也拍过电影,名为《类人猿行动》。
两部电影角度不同,后者主要是写捷克伞兵和抵抗组织的策划行动。
前者则是写这位被刺杀的盖世太保海德里希的各种行为。
至于哪部好看,各有各的说法。
我自己的看法,若是看情节对话以及故事性,《类人猿行动》要好看点,若是从遵从事实以及拍摄技巧,《刺杀盖世太保》更胜一筹。
影片依据的历史背景是这样的:莱因哈德·海德里希生于一个艺术世家。
是个金发碧眼、身材高挑的美男子,游泳、马术、田径、击剑等各项运动都擅长。
早年进入海军,但是由于生活作风问题被海军除名。
一度生活窘迫。
1931年他加入了党卫军,仅仅十年他就成为了党卫队副总指挥兼警察上将。
看来当年的德国纳粹也算是“不拘一格降人才”了。
海德里希是与生俱来的情报天才,超强的理解和分析力,记忆力惊人。
对音乐有独特的爱好,小提琴拉得非常好,钢琴、大提琴、作曲等方面也很出色。
他还是一名非常出色的运动员,田径十项全能;成绩优异,精通滑雪、游泳、帆船、飞行、骑术、越野、击剑,既是神枪手又是神剑手,曾经跑步横穿德国,并已是现代五项运动选手。
后来,他还担任了党卫队全国领袖的体育运动总监。
并担任了国际击剑联盟的执行主席。
无论按照什么标准,他的“智”和“体”都是完美和无与伦比的。
可惜“德”差了许多。
尽管他有四分之一的犹太血统。
他却很早就是一个极端的反犹主义者。
他组建了四支专事屠杀苏联犹太人的特别行动队。
杀害了近百万名苏联犹太人,其中大部分是妇女、儿童和老人。
他首先提出了罪恶昭著的“最后解决方案”,提出了屠杀欧洲1100万名犹太人的疯狂计划。
1941年海因里希出任波西米亚总督,一共有404人被判处死刑,其中包括前捷克军队的6名将军和10名上校,另外有5千多人被送进集中营。
在他任职期间,对当地的犹太人和抵抗组织进行了残酷的镇压,数百万人因此丧命。
被人们称作“布拉格屠夫”。
面对这个杀人魔王,丘吉尔亲自下令开始了刺杀行动。
两个捷克伞兵接受了任务,与布拉格的抵抗组织一起,开始了“类人猿行动”。
当海德里希乘坐的汽车行驶在一个弯道上的时候,一个伞兵立即扣动扳机,不料却哑火了。
另一个伞兵见状,急忙掏出特制的炸弹,向着汽车扔去。
炸弹爆炸了,海德里希受重伤,几天后,在医院死于胸膜炎。
原来那是一个含有剧毒的炸弹。
海德里希死后,德国盖世太保对捷克人进行了疯狂的报复,先后有上万人被捕,好几千人被杀。
被怀疑有为刺杀小组提供掩护的利迪策村被彻底摧毁。
所有的男人均遭枪决,妇女则被关进了集中营,小孩被送进教养院,连村庄的名字也不许存在了。
布拉格的盖世太保和帝国保安部还在全城进行了大搜捕,并且悬赏200万马克捉拿凶手。
由于两个被捕的伞兵叛变,盖世太保以此为线索展开追查。
隐藏起来的7名伞兵集合地点在布拉格的一座教堂。
但是,他们的行动被顺藤摸瓜的盖世太保获悉。
德军包围了教堂,七名伞兵坚守教堂达14个小时。
三名伞兵先后牺牲。
四名伞兵自杀。
这就是当年发生的事儿。
也算不上剧透吧。
啰啰嗦嗦说了这么多,是因为由此想到的几个问题。
一个是剧中的人物性格的表现。
看这个电影的时候,总是觉得与其它电影不同,人物的思维很古怪,人的性格也显得过于神经质,尤其是抵抗运动和伞兵那些人。
仔细想想也很正常。
我们观众都是生活在和平年代,早已惯于用和平时期的思维去看待世界,日常的生活自不必说,即使是警匪片黑帮片,盯梢跟踪,厮杀枪战,飞车竞逐,也离不开和平这个大环境。
可是在二战中的捷克,弱小的民族受到强大德国的欺凌,一边是手无寸铁的人民,一边是武装的党卫军。
人们每天都要面对死亡,面对屠杀,无时无刻不在担心着盖世太保的敲门声。
在战争的大环境中,人们对所有问题的思考,都是在恐怖状态下了。
遇到陌生人,会怀疑对方会不会是奸细,抵抗组织接到伦敦暗杀海德里希的命令,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家人和组织的安危。
如那个抵抗运动头目所说:“如果你们的行动成功了,捷克可能也不存在了”。
甚至恋爱也几乎成了末日的奢侈享乐。
执行任务的两个伞兵,上过战场,受过专门的训练,真到了暗杀前夕,也悲观也害怕,这与战场上面对面的厮杀不同,在党卫军的高压统治下,他们的行动无论成功与否,最后逃脱的可能性都是微乎其微的,因此他们感受到的是对预期死亡的恐惧。
在暗杀现场,他们在不能扣动扳机时的茫然失措,混乱中的狼狈逃跑,在我们看来,远说不上英勇无畏沉着冷静。
可是抵抗运动领导人却对他们说:“你们是我看到的最勇敢的人。
”只有在战争环境中生活的人,才会发出这样由衷的赞叹。
其次,我们看看海德里希这样的人。
按理说,他的家庭环境和所受到的教育,应该使他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和道德素养,可最终他成为了一个魔鬼。
“性本善”和“性本恶”的争论已经延续了几千年了。
依我看来,或许在人们的身上善与恶的种子是并存的,只是看环境这个土壤是怎样的。
在和谐的环境中,生长的是善之果,在罪恶的土壤中,生长的是恶之花。
他的生活中,善与恶的界线是模糊不清的,一边是浪漫的爱情,一边是无情的杀戮。
在办公室里,他签署了无数杀害平民的命令,在宴会上,他又可以沉浸的瓦格纳的旋律中。
在海德里希以及其他同类人眼中,评判标准只是他们的种族观念和对纳粹利益的维护上。
他所缺少的是起码的良知。
影片中,海德里希临死的时候说:“世界是一台野蛮的管风琴,上帝转动曲柄,我们都在旋律中起舞”。
这话大致是不错的,唯一的毛病是,转动曲柄的不是上帝,而是撒旦。
跟着魔鬼起舞的不仅是海德里希,还有希特勒,还有戈林,还有希姆莱,还有那些大大小小的纳粹党徒们。
严格点说,还包括了大部分的德国人民。
希特勒是通过民主程序选举出来的。
当时的德国人民需要希特勒,即使没有他,人民也会塑造出一个希特勒來。
于是,一个产生了歌德贝多芬的国度也制造了希特勒海德里希这样的恶魔,一个哺育了文明的土壤也制造了罪恶。
在当时的欧洲形成了一个多数人的暴政。
对犹太民族的仇恨,对一战失败的愤怒,使当时的德国失去了理智,最终使整个欧洲陷入了战争的深渊,也使得德国自己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德国人民不仅要对欧洲几千万人的生命、犹太民族几百万人的亡灵负责,也要对柏林德累斯顿的废墟、德国妇女遭受的蹂躏负责。
看完电影,最想说的是:“和平真好!
”
和平年代的超级英雄电影里,正义永远简单易得,战场也成了寄托浪漫幻想之地,让我们几乎忘记了现实世界的冷酷。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刺杀盖世太保》,讲述几个小人物慷慨赴死,对抗整个帝国机器的故事。
以卵击石的结局已经注定,那段大历史的结局也尽人皆知,可以说整部电影并没有大悬念,却处处揪心;没有好莱坞式的视听套路,只有平静的悲壮。
看完心里沉重,久久不能平复。
片尾没有彩蛋,但影院里的观众都坐到了最后。
喜欢这个题材的话,建议平行欣赏《希望与反抗》(Sophie Scholl: die letzten Tage)。
基于二战期间两名捷克士兵刺杀盖世太保首领海德里希的真实事件而拍的电影。
结构上比较独特,开场就是刺杀行动,然后就开始了倒叙,倒叙还分成两部分,先是讲述海德里希的发家史,然后回述执行刺杀任务的两名捷克士兵的境遇。
两种不同的叙事视角,最后统一融合到刺杀行动以及之后的纳粹追捕、报复情节中。
故事讲述还是挺流畅的,基调很严肃,最触目惊心的是清理犹太人和最后对村民的报复,说杀就杀,开枪的毫不犹豫,挨枪的也不哭啼求饶。
海德里希的孩子出生时他却在看屠杀犹太人的录影。
生与死,就这么不动声色的交替。
影片没有着力去渲染海德里希的罪恶,只是一场开会讨论欧洲各国犹太人数量的戏,但是最后奄奄一息之际还不忘把屠杀犹太人计划交给前来看望的希姆莱,这种执着,让人细思极恐。
没有浓墨重彩的表现反抗军、地下党的英勇,反而在两名捷克士兵与两名女接应人之间安排了一些生活戏,轻松了氛围,也是为后面的殒命做情感铺垫吧。
最让人想不通的是,为什么刺杀行动后,相关人员不安排马上撤离转移?
虽然他们是临时接到刺杀任务的,但也是做了不少准备啊,应该有周密的计划。
就算两名捷克士兵不好撤退,那掩护他们的两个家庭无关人员也可以赶紧离开啊,只有 一家人走了,另外一家却留下来等死。
也许当年就是这样的事实。
藏在教堂里,从晚上抵抗到第二天,最终两名捷克士兵自尽,换来的是海德里希的死亡以及纳粹的疯狂报复,相关地下党几乎全军覆没,一个村子不分男女老幼都被赶尽杀绝,包括后来纳粹继续疯狂屠杀犹太人。
这种牺牲,有多大意义?
影片没有直接点出,但是安排在执行刺杀行动前抵抗军们内部争议这场戏,以示疑问吧。
IMdB公布的电影时长:120分钟院线版本电影时长:100分钟首先,为什么说是两个版本,因为不只是剪辑后电影时长的不同,许多地方也有诸多改动,我先在影院看了100分钟的版本,又在家看了一遍120分钟版本,对比了一下,记不清楚的地方欢迎指正。
1.影片开头04’00 海德里希在海军基地服役时,演奏小提琴并进行击剑训练一幕100分钟版没有。
取而代之的是一句字幕“1929年,海德里希还在海军基地服役”,然后直接是他在火车站接情人克里斯蒂娜来找他。
个人认为这段对交代莱因哈德·海德里希的性格背景和出身还是很重要的。
海德里希出生在音乐世家,他的父亲理查德·布鲁诺·海德里希(Richard Bruno Heydrich)是歌剧演唱家和作曲家,外公则是著名的德累斯顿皇家音乐学院的院长。
莱昂哈特(Reinhart)这个名字来源于他父亲创作的一部歌剧中的一个悲剧英雄主人公(或许就是他垂死前念出的那一句歌剧的出处?
),而他的中名Tristan来自他父亲钟爱的瓦格纳歌剧经典《崔斯坦和伊索德》(Tristan und Isolde)。
所以他的出身严格说其实并非底层,而且从小就培养了极佳的音乐素养。
而我觉得从击剑一幕显示出早年的海德里希就很有狠劲,充满着报复和不择手段的求胜心理,当他处于上风时把对手一直逼出界也不停手,处于下风时则采用严重违规的推搡人等手段。
这段其实是开头剧情很好的blend in,100分钟版可能觉得没必要所以没展现。
2. 05’49 海德里希和情人克里斯蒂娜不可言说的镜头。
这段主要回答了军事法庭上法官的两个问题:“Did you have sexual relationship with this young woman?”还有“她说你们两人已经订婚”。
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因为不可言说的镜头专门聚焦在克里斯蒂娜中指上的订婚戒指。
所以海德里希或许是因为遇见了丽娜才单方毁了婚约。
事实是1930年12月6日,19岁的丽娜第一次遇见海德里希,12月18日两人就宣布订婚,但此前克里斯蒂娜已经与海德里希交往了好几个月。
真是比闪电战还迅雷不及掩耳的闪婚。
所以克里斯蒂娜愤恨恼怒下把他送上军事法庭也不难理解。
3. 10’00’’ 部分海德里希和丽娜在火车上的谈话100分钟版没有。
丽娜带海德里希去见父母乘火车的途中,提到她是纳粹党党员,并询问海德里希是否介意这一点,100分钟版海德里希答“不介意”。
120分钟版丽娜说:“你必须得读读他写的书”,海德里希问“什么书?
”,丽娜吃惊地表示海德里希居然未听闻过希特勒的自传《我的奋斗》(Mein Kampf),并告诉他他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东西。
这段重要之处在于,海德里希并非一开始就是纳粹,他在被海军解职、前途无望之后事业上彻底陷于绝境,是丽娜介绍给他上升势头正猛的纳粹党,并一再鼓励海德里希从希姆莱新近成立的党卫军内寻找事业契机。
4. 11’50’’-12’00’’ 海德里希在海军基地主持升旗仪式。
就是简单的十秒钟海德里希号令全体举枪、敬礼、升旗。
看似可有可无的一段,其实重点在于海德里希此时敬礼升起的国旗是黑红黄三色旗(与现在的德国国旗基本一样),这是1919-1933年间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国旗,再次证明他并不是一开始就是纳粹。
从1933年1月30日起,纳粹党胜选之后官方认可的旗帜改为只有黑白红帝国三色旗和中间是万字符的纳粹旗了。
在影片后面党卫军于“长刀之夜”清洗了冲锋队并枪决了曾与希姆莱、海德里希同桌共进晚餐的冲锋队参谋长恩斯特·罗姆后,有一个镜头是魏玛政权时期的黑红黄三色旗被燃烧殆尽,标志着海德里希阵营的彻底转变。
5. 22’30’’ 和妻子丽娜的不可言说镜头。
6. 23’50’’ 海德里希和丽娜带大儿子参加纳粹游行,100分钟版少了丽娜指着希特勒的画像告诉大儿子Klaus,这就是德国未来的领袖,他已被任命为总理(此处应该是在1933年希特勒正式上任chancellor时发起的庆祝游行)。
7. 27’00’’ 海德里希第二个儿子出生后,举办了庆生趴踢,希姆特地莱来参加亲友聚会并与丽娜有一段对话。
重要之处在于展现希姆莱与海德里希一家的亲密关系。
正是此处点明了英文片名“tHe Man witH tHe Iron Heart”即照应原著小说名“HHhH”。
Laurent Binet原著的四个H指的是“Himmlers Hirn heißt Heydrich”意为“希姆莱的大脑叫海德里希(Himmler’s brain is called Heydrich)”。
估计英文片名为了对应原著名称,所以用了“the Man with the Iron Heart”中的四个H. 因为100分钟版没有这段,所以自然照应不了“铁心男人”的片名,因此中文片名只能译为“刺杀盖世太保”。
(不得不吐槽一下这片名,海德里希根本不是个一般的盖世太保,作为党卫军仅次于希姆莱的二号人物,在他指挥下的RSHA涵盖了盖世太保、犯罪警察部队和党卫军保卫处等若干重要部门)。
还有是,这里展现了海德里希在家庭生活中刚开始是非常贤夫良父的形象,后面与妻子丽娜关系降温,100分钟版因为缺少这段,直接切到了媳妇生娃海德里希都不在场,而是忙着观看入侵波兰的录影,其实这里媳妇应该已经生第四个孩子了,如果一开始就这样冷漠那估计丽娜也不会嫁给他。
8. 31’00’’ 德国国防军将军去的妓院里,有一段展现妓院大堂的镜头(请自行想象),100分钟版改为直接领进了房间。
9. 35’00’’ 海德里希教儿子弹钢琴,并告诉妻子他已被希特勒任命为德占领区波希米亚-摩拉维亚保护国(今天捷克的一部分)的代理总督。
妻子讶异于这么重要的任命丈夫居然一个月来只字未提,从原先事业上妻子的建议至关重要到独守空闺的家庭妇女,这里也显示出二人亲密关系的不复。
10. 52’00’’ 海德里希的副手穆勒在向他报告发现皮尔森附近挂在树上的降落伞的调查进展前,还有一段海德里希击剑练习。
100分钟版因为没看到这段,直接上来就报告了,我还纳闷海德里希不穿军装穿个连体服干啥......原来是击剑服。
11. 63’00’’ 扬、约瑟夫和地下抵抗组织“三王”最后仅存的一位莫拉维克在郊外马厩见面。
100分钟版直接就切到莫拉维克抵达马厩布置任务,120分钟版约瑟夫所住家的男主人(后面与儿子一起服毒自杀)驾车带约瑟夫来到马厩。
两人闲聊等待时,扬给约瑟夫闻了闻女友安娜给他洗头发用的薰衣草洗发水。
这里影片与历史略有不同的地方是,“三王”之一的约瑟夫·马欣(Josef Masin)影片中拒绝交代而被海德里希处决,事实则更为痛苦,他一直被酷刑逼供两次试图自杀,但一直被折磨到被海德里希遇刺事件之后才出于报复被枪决。
12. 68’00’’ 决定实施暗杀行动前夕,扬的女友在房间跳完swing给他看之后,询问起扬和约瑟夫是如何认识的。
100分钟版没有这段。
这里也提起约瑟夫是斯洛伐克人(扬是捷克人),两人在两年前前往波兰克拉科夫参加自由军的途中结识。
由于100分钟版没有这一小段,因此当结尾教堂地下,两人举枪准备自我了断前,扬说了一句“克拉科夫,记得吗?
”100分钟版没有了前文的铺垫,可惜。
另一个有可能是被我过度解读的点在于,这里导演专门提到约瑟夫是斯洛伐克人,像是为他们正名。
一般的历史观念似乎是,在纳粹德国占领期间,捷克人奋力反抗,而斯洛伐克人倾向与占领军合作。
历史向来不是黑与白,这里刺杀行动的执行者中就有斯洛伐克人,而当纳粹掀起疯狂报复行动后最后出卖了所有人的Karel Curda是捷克人。
也许导演想指出,所有国家、民族在当时中都有反抗者、也都有合作者,由此为斯洛伐克正名。
13. 88’00’’ 约瑟夫所住家庭的反抗组织女成员在去教堂给他们带物资前,与年幼的儿子有一段对话。
100分钟版没有这段。
孩子一边自己玩桌游,一边询问母亲“表哥”们都去哪了,突然严厉起来的母亲警告他绝不能提起这事,年幼的孩子由此推断出“表哥”们不是一般人,也间接知道了他们的藏身地在教堂。
14. 93’00’’ 海德里希在爆炸受伤后,最后提供给了希姆莱所谓“犹太问题最终解决方案”,然后闭眼了。
100分钟版我记得清楚得听到丽娜看到海德里希最后一口气,说了句“no”然后微微抽泣。
但120分钟版本的丽娜没有说话,似乎预料到此刻的到来。
影片结尾 120分钟版本结尾三句话:“海德里希是二战期间被抵抗组织刺杀的最高阶纳粹军官,希特勒曾向希姆莱表示海德里希的死比战争中的损失更巨大,海德里希的下一个行动目标原本是巴黎”。
想必作为法国导演,Cedric Jimenez对最后这句话的用意,可以更好地引起法国人对这次暗杀行动动机的共鸣。
100分钟版本结尾改为科普利迪策大屠杀和国际儿童节的来历。
一群为了挽救自己种族覆灭的热血青年刺杀一个为了信仰想要消灭一个种族的“铁心”男人的故事。
大概不一定有多少人能真正看懂影片结尾处海因里希重伤弥留之际递给希姆莱那份“犹太人最终解决方案”时的心态。
二战已经结束快八十年了。
这当中给全人类带来的伤痛无需赘述。
今时今日,俄乌战争使世界突然处于三战爆发的边缘。
不论一千一万个理由,多方公婆各自说理。
人类这个物种大概永远都会在争斗与杀戮的往复中不断循环,直至彻底消亡,以至于越来越相信地球大概真的是高维度文明观察人类这种碳基生物发展的试验场。
正义是什么?
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
对于那些热血“义士”来说。
正义就是挽救更多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就是消灭海因里希这个”大魔头”。
他们对此信仰弥坚。
愿意为了这份“真理”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
对于海因里希来说。
他深爱自己的民族和国家,面对一战失利后近乎崩溃的德国心痛不已。
认定希特勒是拯救德意志民族的天选之人。
甚至,在他眼中,希特勒是神不是人。
于是临终前眼含热泪将报告递给希姆莱时那句:“为了元首。
”那份笃定而坚毅的眼神令人震惊之余心中久久难平。
因为他手中握的是如何杀死一千五百万犹太人的详细计划说明。
一个,为了一个种族能活下来而杀掉一个男人的一群人。
一个,为了一个种族能活的更好而杀掉另一个种族的一个人。
同样是为了生存,同样是为了信仰,同样愿意献出生命,他们,难道不是一种人么?
向烈士致敬,是他们的命换来了我们的和平。
前半部分,后半部分,两个视角都很真实,但是有些过于客观和平淡,缺少情感,更像是纪录片风格
2.5
很可怕很精彩,各方面都挺棒在影院本来可以加一星,以为只是删了点船戏,原来特么的删了成20分钟!顶了个肺妈卖批!有空再补会完整版
男主的大脸我的天
大家都在讲英文,开始完全分不清,要不是知道这个历史,以为都是英国人…英语太出戏啊
裴淳华芳华依旧,只是戏份安排得有点莫名其妙,有点像金刚环太平洋里的景甜。另外,国内的抗日神剧要是有这部电影十分之一的水准,应该不会也那么招骂了。
海德里希和捷克伞兵两条线看过来,避免了脸谱化的说教。我理解H大清洗,理解伞兵刺杀H,甚至理解最后的告密者,但依然不能理解战争。看士兵齐齐举起右手是噩梦。「海德里希的下一个屠杀目标是巴黎」,呼吸一窒。偌大的厅,只有一个银发奶奶和我一起看。离场时发现奶奶眼里有泪光,不知她想起了什么。
男演员太差,分割叙事也分裂了高潮。
百分之八十都在描述杀人,这种片存在的意义是啥?别看评论都写的挺深刻,爱这部片的人扪心自问,是不是因为满足了你们内心深处观看屠杀的乐趣?
纳粹太残暴了,凶残的纳粹头子疯狂地杀人证明自己真的能有手段,也证明了自己真的很“硬”,完全是灭绝人类的没有人性的动物,被邱吉尔下令暗杀也是有道理的。只是一群革命勇士,在暗杀过程中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不仅仅这几个人几乎被全部疯狂的纳粹反扑并消灭,而且帮助他们,甚至毫无关系的人群也被全村剿灭,那种残暴程度让人看不下去,但这竟然是历史上发生的人类灭绝的现实。据说海德里希是生活在一个艺术家庭中,本人也有很高的艺术造诣,但是在杀人的时候丝毫都没有显示出任何人文的精神,这真的是不可思议。人性本善还是本恶呢,这真是个问题。竟然六一儿童节就是为了纪念这次纳粹屠村中被杀害的那些儿童,欢乐的日子竟然来自这么血腥的历史,这更是令人细思恐极。
又一部流水帐。甚至还不如一年前的《类人猿行动》呢。
导演大概是拍MV和广告片出身的,这都是啥人物塑造,节奏也差,全是浮在上面的漂亮镜头
没想到影片所述内容居然是儿童节的来历
因为评分7分才下载看的,和类人猿行动写的是同一件事件,可是处理上绝对没有类人猿来的精彩。从刺杀者和被杀者两个角度描写让人感觉有些新颖,可惜处理的不够完美,反而让人感觉杂乱无章,没有重点,缺少了完整性。演员表演也算卖力,可是和哈迪相比相差太多,让人少了那种震撼,不值得推荐!
7/10片名:Himmler's brain is called Heydrich
“情报就是直觉和信息的结合。” 以为这句话是电影的题眼,没想到说过就过了。导演用大量镜头拍海德里希玩儿击剑、跟老婆拌嘴、逛窑子,却对人们真正感兴趣的盖世太保情报工作一笔带过,舍本逐末,实为糊弄。同一题材不如《类人猿行动》。
我觉得蛮好看的,关于盖世太保,关于牺牲,关于选择,关于儿童节,关于二战
和《类人猿行动》一样内容的电影,但我感觉这部拍得更好。前半部以海德里希为主角描述了这个刽子手的发展历程,后半部是捷克的两名暗杀者为主线,还原了整个历史。最后的教堂战役很是悲怆。
剪辑有太大问题,前段以为是传记,后段刺杀人物出场毫无仪式感,导致后面的剧情观众无法带入简直是隔靴搔痒,情绪的东西没做出来,剧情铺成也未显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