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特森

Paterson,柏德逊(港),派特森(台)

主演:亚当·德赖弗,格什菲·法拉哈尼,内利,里兹万·曼吉,巴里·沙巴卡·亨利,特雷弗·帕勒姆,特洛伊·T·帕勒姆,布莱恩·麦卡锡,弗兰克·哈茨,小路易斯·达·席尔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法国,德国语言:英语年份:2016

《帕特森》剧照

帕特森 剧照 NO.1帕特森 剧照 NO.2帕特森 剧照 NO.3帕特森 剧照 NO.4帕特森 剧照 NO.5帕特森 剧照 NO.6帕特森 剧照 NO.13帕特森 剧照 NO.14帕特森 剧照 NO.15帕特森 剧照 NO.16帕特森 剧照 NO.17帕特森 剧照 NO.18帕特森 剧照 NO.19帕特森 剧照 NO.20

《帕特森》剧情介绍

帕特森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帕特森(亚当·德赖弗 Adam Driver 饰)居住在新泽西州帕特森市,这个和故乡有着相同名字的男人是一名巴士司机,和女友劳拉(歌什菲·法拉哈尼 Golshifteh Farahani 饰)以及一只牛头犬一起过着平淡的同居生活,每天开着巴士重复着相同的路线和波澜不惊的人生。帕特森喜欢写诗,他随身携带着一本笔记本,把脑海中跃动的诗句记录在本子上,但从来都没有想过将自己的诗句出版成册,他的唯一读者只有劳拉。 和帕特森截然相反,劳拉是一位天生的艺术家,每天脑袋里都闪现着五花八门的古怪念头,她在窗帘、墙壁甚至自己的衣服上画各种黑白图腾、学吉他、做美味的杯子蛋糕,乐观开朗的她全心全意的热爱着生活。终于,帕特森答应劳拉将自己的作品印刷成册,他的生活是否会因此发生改变呢?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心悸效应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五等分的新娘第二季将我唤醒腹黑妹妹控兄记他们想让我离开教宗的承继笑脸杀手小谢尔顿第五季特种兵之火凤凰妻子的选择征服穿越时间线第一季「得到我」~追忆篇~莲花楼鳄口逃生向着炮火谜寻玩酷青春手艺第一季潘神的迷宫我的漂亮朋友米勒一家第一季武林有侠气之白叶苍苍狐步舞一起入魔伦敦黑沼永恒的记忆姐妹新娘致命筹码

《帕特森》长篇影评

 1 ) 你的生活凭什么总比别人无聊?

/ 1 /“没劲透了”“混着呗”“挺无聊的”最近经常跟朋友聊起“生活”,发现大部分人对于生活基本是无话可说甚至麻木的,我们都可以笑着谈论身边的人和事,一旦聊到自己的过的好不好,却只剩一声叹息。

“一群充满活力的年轻人”,这个词似乎是媒体杜撰出来的,我几乎没有见过这样的群体。

现实里,只有一群群不知如何是好的年轻人,眉头紧蹙,绝望扑面而来。

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无法承认自己过的很好。

拥有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每周投入50小时埋头苦干,剩下的时间思考一日三餐该吃什么,偶尔再谈个恋爱,或跟朋友出来大眼瞪小眼。

你满足于这种还算理想的状态,说不出有什么不好,但又不敢说自己过的很快乐。

而我发现,大多数觉得自己“不快乐”的人,生活中都少了点仪式感。

他们可能比别人加倍努力的“活着”,目的性很明确,却没有得到应该有的快乐,甚至逐渐的失去了自娱自乐的能力。

“活着”并不等同于“生活”,虽然我们终究无法逃脱学习、工作、存钱、结婚这一固有套路,但为了过好“生活”,我们也拥有让生活变的更诗意的权利。

这里的诗意当然不是指让你去写诗,而是要你学会为生活加剂调味,让它变的平庸却不普通。

/ 2 /最近刚看了从戛纳铩羽而归的佳作《帕特森》,由专注于独立电影偶尔玩玩乐队的导演吉姆·贾木许执导。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片中的角色,总是充满了诗意的,比如《地球之夜》里的女司机,比如《神秘列车》里的日本情侣。

这次的男主角帕特森也不外如此,他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巴士司机。

电影的8个昼夜里,每天上班、写诗、遛狗、在同一个酒吧喝酒,再以同样一个姿势和妻子睡去。

周而复始,就像一台计算精准的机械。

这样的剧情看上去无聊极了,没有波澜,更没有反转。

但许多人却意外的得到了共鸣:这不就是我正在经历的日常吗,平凡且重复,没有惊喜和意外的活着。

而帕特森生活中唯一的调剂,就是写诗。

诗是他的秘密花园,是只属于他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是他逃离世界的方法。

即便女朋友多次提出让他打印出版,他也不愿意让自己的这仅有的爱好被恶臭的商业玷污。

然而他的诗写的其实并不太好(甚至不如一个小女孩),可能是导演故意为之,拙劣的文笔让人尴尬,却又让这个角色更加真实生动。

对某件事充满了热情,却没有什么天份,但这又不影响他沉溺其中,这像极了我们身边的朋友ABC。

电影中的另一个极富诗意的角色,便是帕特森的老婆。

与帕特森的一成不变相比,她的世界每天都在发生变化,一会儿沉迷于室内装饰;一会儿沉迷于制作Cup Cakes;一会儿又突发奇想要学吉他做民谣歌手,仿佛唯一不变的就是对黑白的热衷。

不过这些最终都只是过眼云烟罢了,她在这几个梦想上几乎“一事无成”。

但是,即便“一事无成”,那又怎样呢?

这两个角色让我觉得无比亲切又向往。

他们跟我们一样平凡,却从不抱怨。

拥抱着自己的小小理想沉浸其中,不需要别人的理解,只收获属于自己的浪漫和喜悦。

这样日复一日,枯燥的日子便焕发光彩,开出诗意的花,就如同这部电影一样。

/ 3 /“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或许鸡汤,或许理想主义,但越成熟就越发现其中的不易。

如何停止自我否定,如何在无聊的生活中学会自嗨,如何”生活“而不是”活着“,这是我们穷极一生需要学习的课题。

毕竟,每个人都总有那么一刻,想从这个世界逃离。

当然,逃离的方式有很多种。

如果你是个太在意别人目光的人,偶尔试着去放飞自我。

连郑爽都开始明目张胆抽烟了,你还跟这儿装什么劲,现在人总有一身的蜜汁偶像包袱搞的自己喘不过气来。

如果你总觉得自己不快乐,试着去降低快乐的标准,将”寻找快乐“改为”发现快乐“,你也许会意外的发现——吃到喜欢的菜很快乐,见到想见的人很快乐,随机播放到喜欢的歌很快乐,睡醒看表发现离起床时间还有两个小时很快乐。

然后最重要的,你需要找到一件让自己愿意投入热情、不受外界干扰的事物。

物件也好,人也好,兴趣也好。

对于我来说,看电影、读旅行都是可以帮助我逃离世界的事物。

最近我还迷上了做饭,在我看来,做饭和作诗其实并无本质差别,菜如文字,经过加工和组合,便成为艺术。

我有四个姐们儿,工作一般,工资也不高,但却自得其乐过的比谁都开心。

她们都十分喜欢摇滚乐,便一起组了个乐队,虽然她们几个的技术都不算太好,但没人care。

她们只要每周能在一起排练,排练之后一起喝酒然后吹吹牛逼就很满足,偶尔运气好还能接个商业演出上去赚点零花钱,那简直锦上添花。

每次见到她们都能感觉到她们是真的享受其中,能跟喜欢的人一起做喜欢的事,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在效果器的喧闹声中回归纯真,多么难能可贵。

还有一朋友,收入也不算高,但每年都给自己放四次假去旅行。

朋友圈里遍布了她在全世界留下的足迹,泰国、日本、南非、巴黎、美国……有人问她哪儿来这么多时间和钱出去玩,她在朋友圈的一句回复让我记忆犹新。

“存钱干嘛,不如拿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毕竟钱会贬值,这些经历却是永恒的。

”在小说《偷书贼》中,小女孩莉赛尔的处境不能再凄惨——父亲被纳粹带走,母亲失踪,弟弟不幸去世,自己则被寄养在亲戚家。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阅读成为了她唯一的希望。

为了读到书,她不但冒险去“偷”,还曾经从大火中救书。

因为她知道,这是她最后的救命稻草,只有书能给她带来光明。

也许说信仰过重,但我们都必须找到一件喜爱的事物,让枯燥的生活得以忍受。

/ 4 /之前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探讨应该如何过好我们的生活,特别是20多岁最茫然的时期。

里面提到我们生下来是为了两件事,一件是生活,另一件是用什么把生活填满。

第一件事是上天赋予我们的权利和义务,我们无从选择;而第二件事则因人而异,也决定了你生活呈现出的色彩。

有的人一生疲于追求物质、有的人青睐平稳安定的处世哲学、有的人崇尚理想主义精神修行,正是这么多人不一样的活法,才让世界充满了可能。

但无论哪种活法,当你感觉前路危险,抑或暂时找不到方向时,不如暂且慢下来,寻找一下那些曾经让你无忧无虑快乐过的事物。

比如计划一场远途旅行、用一下午的时间听着唱片放放空、或者裹挟在书的世界中神游,偶尔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忘记世界的艰辛。

/ END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阴翳映画馆(sadmovie2017)欢迎订阅,与我聊聊电影和生活

 2 ) 你喜欢狄金森的什么呢?

在一个摇滚诗人荣膺诺贝尔文学奖的年份,拍诗人和诗歌的电影突然多了起来。

相较于帕博罗·拉雷恩在《聂鲁达》里面的一派胡闹,“老文青”贾木许的《帕特森》算是一缕清风。

故事聚焦在新泽西州的小镇帕特森,讲述一个同样名叫帕特森的公车司机在一周零一天里的日常。

影片用极其工整的格式(每一天几乎分得同样的篇幅),“播放”着帕特森一天中从早上睁眼之后的种种细节。

帕特森活在自己和诗歌的世界里,几乎每天都会在小本子上写下(在我们看来)并不怎么动人的诗句。

平淡的生活中大多是重复但也有出其不意的小精彩(或者小意外),偶遇一个喜欢艾米丽·狄金森的小女孩,得知 waterfall 其实可以分开来拼,趁主人出门看电影的工夫在家里无法无天的宠物斗牛犬,晚间遛狗路上不经意撞见的陌生人,还有每天都打照面的酒吧老板,和他嘴里永不重复的俏皮话和老故事。

在这些导演精心“编织”的生活点滴面前,我们的主角帕特森却异常沉默和冷淡。

温和的脾气,嘴角善意的微笑,以及口中总是应承的“好啊,挺好的”这些,却难以让我们读出他内心真正的情感与激情。

一位对诗人和诗歌有着难以割舍的爱的年轻人,在荧幕前的具体轮廓却是这样平凡,不露声色,毫无戏剧性,我明白这是贾木许想要描摹出的效果,不过,正如“公车司机-诗人”这一双重身份一样,看上去很美,不过贾导演的呈现方式却难以捕获人心。

如果在开始我们还会疑惑这个帕特森背后是不是有什么故事或秘密,影片深入之后,多半该打消这个念头了。

这部电影让我觉得略感失望的地方也在这里。

“公车司机”和“诗人”之间并没有像俄亥俄州的火柴一样擦出火花。

如果在贾导演眼中,“公车司机”是帕特森的真正内核,一位路人,一位平凡人,一位“反英雄”式的英雄,而诗歌只是象征每个人心底那份珍视并加以严肃对待的爱好,那么这部电影未免过于“高冷”了,因为它把帕特森的工作生活刻画得太过诗意。

如果,“诗人”是这部电影的内核,贾导实质想借帕特森这个形象拍一部“诗人是什么?

诗歌从哪里来?

”的电影,而“公车司机”只是代表诗人背后的职业(也可以像威廉·卡洛斯·威廉斯一样,一位医生;或者华莱士·史蒂文斯,一位保险公司经理),那么不客气地说,这部电影,至少贾木许笔下的帕特森这个形象,并没有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

说点严肃的。

影片里提到了不少诗人,彼得拉克,艾米丽·狄金森,艾伦·金斯堡,但都没有一个人来得重要,威廉·卡洛斯·威廉斯(1883-1963)。

这位曾经出版了五卷以《帕特森》命名的诗集的美国诗人,是整部电影背后的“精神支柱”。

他所代表的意象主义,在二十世纪初期曾短暂引领了现代诗歌的潮流。

意象,不同于象征,重在描述和记录事物本身,而非有意去赋予其涵义,在这里,作诗和读诗不再是“编码”和“解码”的过程,好比“谜底就在谜面上”,你读到的是什么,作者想让你看到的就是什么。

意象主义的先驱者们从中国古代诗歌和日本俳句中借鉴了不少经验,(这也是为什么片尾忽然乱入了一位日本人),因为东方的古诗词里有太多这些“意象”的堆叠,并且诗人在堆叠过程中,是很少加入其主观评价的。

最经典的例子莫过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把这首词默诵一遍你就明白什么是意象主义。

然而,《帕特森》里的这位帕特森,却似乎没太搞明白。

或者说,贾木许放在电影里的诗篇(并不全是威廉斯所作),以及帕特森这个人物给人的感觉,我们不会一下子就联想到与“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相似的意境。

说到底,意象的堆叠是诗人主观情感在客观世界的投射,而电影中的这位“冷面”帕特森,这位我们摸不清真实感情的帕特森,想要借此理解他笔下的诗句,或者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实在是有些难。

其实这剧本本该会更讨人喜欢,帕特森,艾伦金斯堡的家乡纽瓦克,威廉斯的出生地卢瑟福,彼此相隔不远,而这一片新泽西区域,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绿草如茵,鸟语花香的“花园之州(Garden State)”新泽西,曾经的繁荣工业在二战后逐渐凋敝,如今的帕特森,想必不再是威廉斯写她时的那个模样。

然而,贾木许在大量街景空镜头和乘客的言谈中并没有为我们生动地展示出这个地区的风貌和气质,反倒由于为剧情服务的关系,多了几分强加的诗意和精巧。

我觉得导演的文艺和品质用错了地方。

影片里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偶遇的小女孩临走时那句“你喜欢狄金森吗”?

那位离群索居,但又精力出奇旺盛,想象力天马行空,如雷鸣如闪电的艾米丽·狄金森。

且不说那段 Water Falls 与狄金森有多少关联,回顾全片,想想你脑海里的这位帕特森,怕是也要多嘴问一句,你喜欢狄金森的什么呢?

 3 ) 生活像诗,平淡而美

当你还小的时候知道了世界上有三个维度长度,宽度,高度就像鞋盒 贾木许用巧柔的的文风,写了帕特森这首“诗”——名为帕特森的巴士司机生活在新泽西州的帕特森市,这里是诗人的故乡,也是医生和水管工人的故乡。

帕特森市是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的家乡,威廉斯也曾以自己的家乡为对象写过一篇名为《帕特森》的诗。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的本职其实是一名儿科医生,像电影中的大巴司机帕特森一样,只是一个业余的诗人,但是他的诗却对美国后现代诗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学院派的诗中掺杂大量的意象使诗读起来晦涩难懂不一样,威廉斯的诗更加像随口说出的口头话,描述着身边的琐碎。

这样轻松平淡的风格,在当时就像一阵凉爽的晚风吹散了学院派风格带来的“烦恼”。

威廉斯主张诗的平凡,注重平淡文字带来的诗意,喜欢在诗中描绘出自己对平淡之物的那份细腻感觉。

贾木许这次的创作是在致敬自己的偶像威廉斯,他用威廉斯的风格拍了这部电影,电影讲述了帕特森这名大巴司机一周七日的生活,平淡中带有一些苦恼与趣味。

电影中的帕特森并不以为自己是诗人,只是有写诗的乐趣而已,不难看出帕特森的身上有威廉斯的影子。

“帕特森与帕特森”就像电影中不断出现的双胞胎一样,巧合的富有诗意,也象征了帕特森的双重身份——巴士司机和诗人。

影片以这种轻松的调调传达出了一种要以诗心对待生活的态度,无论你是医生,还是巴士司机,当你用诗心认真对待身边的生活的时候,当你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平凡之美的时候,你可能会超越那些对艺术性过分执着的诗人,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成为更高境界的诗人。

虽然说贾木许在模仿威廉斯的文风的同时还是没有控制住自己善用意象的能力,加入了很多贾木许式的电影词汇,但是从致敬方面考虑,为了表达清楚自己对偶像的理解,这样做也是情有可原,而且毕竟这是一部贾木许电影,完全的模仿会让电影失去作者性。

对于这部电影,最后想说的就是电影中日本诗人送给帕特森白纸本时说的那句话——“空白的纸,包含的内容更多。

”——————————《便条》我已经吃了那些李子就是冰箱里的那些原先你大概是想留着做早餐吧请原谅我它们好吃极了那么甜又那么凉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

 4 ) 帕特森:精分宅男 or 溫馨日常?

今天跟朋友看完之後,進行了慣例的劇情討論,才發現我們兩個的看法居然有如此大的差異.......朋友:這是一個如詩如歌,如泣如訴,根植在小鎮生活的平穩小情詩。

我覺得:女朋友蘿拉其實是帕特森腦內的妄想,從來就沒存在過。

這是一個宅男如何擁抱他的孤獨的故事。

劇透有雷之論述如下:看電影最重要的常識,在於『每一個鏡頭,都一定有意義』。

每個道具,每個走位,每個神情,每個場景,都一定經過慎密的推敲與設計。

所以每一幕,其實都是深深的埋梗。

帕特森的日復一日的重複行動,直白的小詩,都是為了證實自己並不孤獨,並不寂寞,其實有人深愛著自己,並試著不斷地自圓其說,防止自己的妄想被揭穿。

整理一些矛盾片段與背後的含義:1. 每天都去酒吧,然後都是喝完酒後,black out,失去意識來到第二天清晨。

酒吧其實是所有男女感情戲的衝突場景。

酒吧根本就不存在,這是帕特森自己的腦內劇場。

酒吧裡的所有人,都是帕特森他自己。

老闆偷了老闆娘撲滿裡面的錢,後來變成了蘿拉帶帕特森去吃飯看電影的286元。

沒有電視的酒吧,現實世界也很少有,畢竟是熱愛邊看比賽邊喝酒的美國民族。

喝完酒失去意識之後,可以自己在家裡進行藝術創作,繼續扮演蘿拉的存在。

根本就是一個人自己在家喝得爛醉,好可憐……2. 蘿拉可以說出當天帕特森在不同的場景與其他人的對話,例如water fall的照片。

很明顯,因為蘿拉就是帕特森自己。

酒吧老闆也可以剛好說出蘿拉說過的話(公車有可能變成一團燃燒的火球還是什麼鳥之類的),畢竟大家都是帕特森。

3. 蘿拉買了一把吉他,叫做哈莉·奎茵(Harley Quinn)自殺小隊那個小丑女,眾所週知她是個為愛而狂的神經病。

而且剛買了教學DVD就能彈唱兩個段落,會彈吉他的人應該知道這個機率非常的低,除非是少有的天才。

4. 老闆自己跟自己下棋就是個暗喻5. 公車上兩個黑人兄弟一直在幻想有正妹會愛他們也是個暗喻6. 馬文汪汪每次帕特森跟蘿拉在秀恩愛的時候,都會接一個馬文怒吠的特寫鏡頭。

蘿拉每天都閒閒在家,可是一定是帕特森帶馬文去散步上廁所。

蘿拉不帶馬文去週末市集,因為蘿拉根本就不能帶。

7. 雙胞胎本片總共出現6對雙胞胎。

加上蘿拉與週六恐怖電影中的獵豹女,馬文說她們兩個長得一模一樣簡直是雙胞胎,就是7對。

就是精分,自己太孤單了,所以需要另一個自己的陪伴。

8. 酒吧裡的黑人羅密歐小哥說自己是個演員就是個隱喻,畢竟所有的人都是帕特森自己演的。

9. 洗衣店的rap男帕特森說他很棒,畢竟rap男也是孤獨一個人,不斷的表演,想要別人愛他。

10. 秘密筆記本蘿拉能說出某某名詩人也有一本秘密筆記,還說是隨便看看就知道這件事,帕特森非常很驚訝。

這個嘛,雖然帕特森說他不知道這件事,由蘿拉幫他補充,精分的兩個人互相補足對方的對話也是挺正常的嘛。

本來說好週末一定會拿去影印,結果帕特森故意在星期六從地下室拿出來放在沙發上(導演多安排了一個帶筆記的鏡頭),“不小心”讓馬文咬碎了。

這樣就可以不必履行影印筆記的承諾,把對蘿拉的愛和自己的孤單永遠隱藏下去。

11. 帕特森沒有手機能容忍男朋友沒有手機的女朋友根本就不存在好嗎!!!

而且還是個有手機有ipad每天閒閒在家沒事的女朋友!!!

畢竟沒有手機就可以不必與他人交流,不必公開蘿拉的存在,不必圓謊。

12. 日本大叔其實也不存在,也是帕特森自己腦補的。

日本大叔的手受傷了,有個特寫鏡頭,這個意思我不是很肯定,有可能是代指之前破碎的秘密筆記本一代目,化為人形給他一本秘密筆記二代目,可以繼續妄想(這個我真的是亂猜的,但是其他幾項我都是認真的)13. Would you rather to be a fish?有這麼多種動物,為什麼想要當魚?

因為魚是唯一比較沒有智商,沒有熱血,沒有辦法互相擁抱,本來就孤獨,無法體會寂寞的生物。

14. 開槍這一段我恍神了,但是我猜應該有意義,歡迎來腦補。

15. 夜班司機夜班司機大概是全片最苦逼的人了吧。

帕特森身為同樣職位的日班司機,具有雷同的社經地位,應該也會有經濟上的苦惱,結果他還養得起一個整天閒閒沒事的大美女!!!!!!

16. 午餐盒的橘子被畫滿了眼睛就是精分的徵兆17. 全家都是黑白色的線條,圈圈,和眼睛也是個神經病很常見的徵兆18. 帕特森常常在開車的時候陷入恍惚每次都是眼前的鏡頭變得一片模糊,疊加很多景象,然後疊一個蘿拉的臉,在回歸正常。

就是精分。

因為精分,所以精分。

19. 火柴盒易燃易爆炸。

從片頭就開始了,這個岌岌可危的故事,虛幻易碎的愛戀。

20. 蘿拉愛著帕特森來來來,我們大家用世俗的眼光看一下,這其實就是一個不太可能的事情兒。

熱情,美豔,追求變化的蘿拉,愛著樸素,安靜,一成不變的帕特森。

蘿拉不打電話,蘿拉沒有朋友。

21. 週六恐怖電影帕特森看了一下隔壁的觀眾,是一對男同志情侶。

嗯,因為他其實也算是跟自己出來看電影嘛。

大概如此,其他細節也都差不多。

但是,很美很美,是一個對著這個寧靜的小鎮,對著樸實無華的自己,所獻上的,至高無上的情詩。

自己其實也可以活得熱情洋溢,可以歌詠生命,可以說著孩子氣的話,相信自己會突然成名,突然變有錢,都是帕特森渴求而不敢說出口的夢想。

五星好評。

 5 ) 关于真实的Paterson, NJ

和电影没有什么关系。

我在那里的county college工作过一年,说下我对那里的印象。

说是个城市,实际上规模特别小。

比较破败,所谓run down,电影里好像看不太出。

这个地方名声不好--当时的室友(NJ本地人)听我说要在那里工作,他说你注意安全。

我觉得比我大晚上开车经过纽瓦克感觉好些。

我只大白天在Paterson市中心街上走过,感觉还好?偶尔那么几次晚上听讲座,天黑了我都是走天桥去车库。

教学楼要刷卡才能进。

总是收到学校给的安全警告。

电影中的公交站我去过。

居民低收入家庭居多(基于学生背景)。

主要是拉美裔,非裔,阿拉伯人和少数东南亚(缅甸之类的)。

有很多不错的中东餐馆。

那边有个大瀑布比较出名。

影片里公交开过的街道我都很熟悉。

现在还没看完电影,不过想说,电影把Paterson诗意化其实没关系,不是说“生活不缺美,缺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么?

不过了解一下真实的也好。

没有去过就想象不到那里的生活。

可能对于当地居民而言,都是正常的吧。

从学生口里听到的他们的生活经历,完全是另外一个世界。

2021年10月19日更新:没想到这个影评还有人留言。

那补一下瀑布,一七年五月中旬去的。

远看

水从这里掉下去

走到上一张的对门

 6 ) 平静的生活

帕特森(亚当-德赖弗饰演)是新泽西州的一名公交车司机,他生活的小镇也叫帕特森。

每天,帕特森的日常很简单:开着23路公交车,在常规路线上观察这个城市,从挡风玻璃观察他的乘客倾听他们交谈;他在笔记本上写诗;遛他的英国斗牛犬马文;永远在同一个酒吧歇脚,喝同样的一款啤酒,然后回到他的妻子身边,第二天,他们一起相拥着醒来。

相比之下,妻子劳拉(歌什菲·法拉哈尼饰)的生活充满变化——她几乎每天都有新的计划,劳拉每天回忆着不同梦境醒来,然后开始她一天的生活项目——做茶杯蛋糕、粉刷墙面、制作窗帘、买心仪已久的吉他。

他们互相深爱,他支持她跳跃的充满活力的主意,她倾听他平凡的工作和不凡的诗作。

 7 ) 详解《帕特森》:这么多隐藏的细节你真的看到了吗?

贾木许的《帕特森》并不是一部多么晦涩难懂的电影,普通观众对这个关于公交司机诗人的日常生活故事都能无障碍地看懂,但《帕特森》丰富而富有内涵的细节,则很容易被忽略,甚至被误解。

反复看了五遍,这算是一篇拉片笔记,也算是一篇影评。

如果不能准确接收到这些细节信息,对这部电影大概只会停留在“文艺片”的层次,但《帕特森》是一部真正的艺术片——文艺片和艺术片可能表述不同,但因为“文艺”这词在当下的各种曲解,变得有种轻微的嘲讽意味,这是其一,其二,说《帕特森》是一部“艺术片”是因为这部电影触及到了艺术(准确来说是诗歌)的真相。

再强调一遍:贾木许是音乐、美术、文学包括电影各方面素养都很出色的电影艺术家,他的“文艺”属于极为高阶的等级,不是简单的文艺小清新这种恶心流行语能概括的。

何为诗人?

何为诗心?

大部分影迷对《帕特森》的观感都能统一到此处:所谓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帕特森作为公交司机与诗人的双重身份,一种生活,两个世界。

他对日常细节的高度敏感,他的温柔耐心,他的细腻优雅,让他在表象上极为单调而枯燥的生活中找寻到美丽的诗意。

这种观感是直接的、确定的,当然没错。

但并不是这么简单,把诗意等同于生活细节,或者直接挂钩于对生活的敏感之心,都是弱化简化“诗人”的行为:对生活敏感细腻的人很多,甚至有能力涂抹两笔创造几句“佳句”的人也大有人在(朋友圈是这些人写这些句子的最好的秀场),但这些人并不是诗人,虽然那几句话是诗歌的形式,甚至也有诗歌的美感。

帕特森是公交司机也是诗人的事实,并不代表诗人的门槛被拉低到人人可为的地步:重要的是帕特森的“诗人之心”。

真正的诗人,身份如何并不重要(跟身份一点关系也没有),而是这颗“诗人之心”,不是只有在想发泄心情炫耀几句随想的时候才切换到诗人模式,没有切换这一说,诗人永远是诗人。

生下来就是,在他意识到之前就是,在之后也是,在死后也永远是。

——这不是语言游戏,如果不是如此,那所谓诗人一定是个蹩脚的所谓诗人而已。

这就是天赋。

贾木许或许确实想通过这部电影去传达生活日常中的诗意之美,去激励一些心怀抱负身为平凡的观众,打开你的五官,触碰无处不在的诗意。

但在根本上,是在彰显帕特森作为诗人的独特性与不可模仿:对的,帕特森的身份再普通,他的诗人身份也不是任谁都可以效仿的。

诗人之心,是在生活中的任何时候、任何状态、任何接触中都是诗人的状态,这是一种真正的无时无刻不在创作的“温柔的癫狂”,也是杜尚所谓的“我的呼吸便是艺术”。

真正的艺术家之间,殊途同归。

不是只有帕特森在瀑布前写诗的时候他才是诗人,他在驾驶公交时、遛狗时、和女友聊天时、早上醒来时、吃早餐时,都是诗人。

先理解这一点,才能更多地抓住电影中的丰富细节。

日常生活的戏剧性:危险《帕特森》不是单纯地在表现生活中的诗意,而是在表现发现诗意的过程。

所以,很多细节呈现的不是诗意,而是神奇、巧合、幽默、危险,而帕特森通通在接受它们、消化它们,生活中的“呼应”,对应到创作上的“呼应”。

比如帕特森的23路公交车出现故障抛锚,女友、酒吧老板和他交谈中都提到一句“公交车不会爆炸成大火球吧”,前后出现,就形成一种对应(文学创作中的呼应、渲染),隐隐传达的是一种日常的危险。

包括那个失恋的黑人小哥埃弗雷特,对前任纠缠不舍,最后在酒吧举枪自杀——当然是一场闹剧,帕特森制服了小哥,前任女孩夸赞帕特森用的词是“heroic”,有英雄气概的。

日常生活中的危险,日常生活的中的英雄。

贾木许太擅长撩拨观众的情绪,比如帕特森带着马文遇到一车说唱团队,对方说要他提防马文这种斗牛犬很容易被偷。

对应的是之前帕特森去酒吧把马文系在酒吧外,之后帕特森再去酒吧,观众的情绪期待就是:听了被偷的警告,他会不会把马文带进去。

没有,马文依然在外面。

这种观影情绪的把控,让观众完全浸入剧情中。

这是贾木许的拿手好戏。

包括帕特森家门口那个老是倾斜的邮筒,帕特森每次回家都要扶正,后来才揭示出,是顽皮的马文干的好事——帕特森和宠物狗马文之间有一种幽默的对抗关系,马文(这个名字的含义就不多说了,熟悉贾木许的都知道这个梗)毁掉帕特森的诗集,是这种对抗的最高峰。

在毁掉诗集之前,贾木许在台词和镜头上给出了暗示,当天早上帕特森带马文出去散步,刚出门就发生了分歧:明显习惯是往左边走,但今天马文选择往右边走。

而且在走到大瀑布时,帕特森想停下来休息(这是他习惯写诗的地方),马文拒绝停留,又跑着向前。

这已经隐约暗含着要发生的戏剧性了,出门前劳拉对马文说:guard our palace,然后一个镜头给到帕特森忘在沙发上的笔记本。

终于酿成惨祸。

再往之前推,前面有个情节是劳拉一直劝帕特森把诗歌印出来,“至少求了你一年了”,帕特森答应了,许诺周日就去印。

注意,就在这时候,马文叫了一声。

——仿佛听懂了对话,为之后毁掉笔记本铺垫。

叙述和虚构的本能《帕特森》充满了各种类似的行为模式,比如每天起床、看手表,出门,听印度裔老哥们抱怨,开车,写诗,遛狗,在酒吧喝啤酒等等。

在公交车上的剧情很少,主要是是帕特森在听别人的闲聊。

有趣的是,出现了三场闲聊:两个小男孩,两个建筑工人,两个大学生。

他们谈论的内容五花八门,但融合了各种叙述、虚构(吹牛)、议论:我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我们就生活在叙述和虚构、议论构成的世界中,这不是什么作家、艺术家的专利,而是我们生活便如此。

两个建筑工人互相吹牛怎么吸引女人,这几乎就是口头文学创作了。

也别忘了还有酒吧老板的一处场景,他在向一个女人讲述荒诞不经的关于熊的故事。

还有洗衣店里的黑人说唱小哥,属于说唱形态的“帕特森”,他随时随地要创作,找韵律、配歌词,和帕特森惺惺相惜,虽然说唱小哥有些蠢,但也有股可爱的痴劲儿。

(多说一句,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有一首关于洗衣店的诗,不知道贾木许设置这个场景算不算致敬)帕特森的诗歌创作,在这种语境中,也变得与当下紧密联系:艺术家与生活最是紧密相连,紧密得甚至让普通人觉得不接地气。

诗人的帕特森,五官是永远打开的,所有这些观察、感受,都经过变化融入到他的诗中,有的能看出来(比如火柴、啤酒杯杯底的诗句),有的无法看出来,但能感受到。

关于电影中的诗歌,我在一篇日记中也做了整理:https://www.douban.com/note/607686062/双胞胎《帕特森》里有一个重要的、反复出现的细节,就是双胞胎,先后出现六对双胞胎,有趣的是,写诗的那个小姑娘说是双胞胎,但没有在同一画面中出现,可能贾木许玩了个花样。

此外,还有帕特森和劳拉周六晚上看的那部《亡魂岛》。

里面的女主角和劳拉长得几乎一模一样,帕特森还调笑说你俩就是对双胞胎。

还有酒吧老板自己与自己下棋,这种双胞胎隐喻——各个年龄段的双胞胎,在帕特森这个小地方如此高频率出现几乎是不可能的。

贾木许在电影中加入了这一罕见的、幽默的、富有戏剧性的细节,就是为了增添神秘性,也增加了许多意指,比如冥冥之中帕特森和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就形成了某种“孪生”的关系。

睡姿和手表时间帕特森的女友劳拉是一个很耐人寻味的角色,她有太多梦想:纸杯蛋糕、民谣歌手、视觉风格艺术家等,而且很神奇地是她有种特别纯真的热情,不管是不是不切实际,她也是典型的白日梦想家,某种角度来说和帕特森是一类人,所以他们在一起。

注意周一到周三,画面右侧都出现了IPad,酒吧老板曾问帕特森为什么不买一部智能手机的事,还问到他女友,帕特森说女友有智能手机,还有笔记本电脑和IPad,而且女友对他没有手机这回事也可以接受。

但这对情侣的状态是危险的:这种危险是潜在的、隐藏的,电影里没有任何直接表现二人争执破裂的段落,帕特森温柔,劳拉热情,但总是有种不安。

每天早上醒来,二人的睡姿变化,很耐人寻味。

周一到周五,帕特森起床都要看手表,贾木许也给出时间的特写镜头(周末两天没有给手表特写),周一到周五的时间分别是:6:12、6:15、6:12、6:28、6:28,这种微妙的时间变化(连续给特写,不可能毫无意义,当然也不能过度解读),代表着帕特森陷入连续疲惫。

帕特森vs彼特拉克,劳拉vs劳拉

此处镜头很值得揣摩,帕特森在地下室里的小工具间写作,劳拉下来问候,贾木许用了一个非常常见的“镜子反射”的镜头,但在这里,就有了强烈的疏离感:劳拉和帕特森的精神世界,多少是格格不入的。

而且在电影开头和后半部分(84分钟),都出现了一个画面:床头柜上的相册。

有帕特森军装照,父母照片,甚至还有小狗马文的照片,唯独没有劳拉的照片。

很感人的是,电影里虽然对劳拉这个角色有些许嘲讽,对二人的关系有某种担忧,但总体来说依然是甜美的。

没有出现在床头柜上的劳拉的照片,出现在帕特森的餐盒里,和但丁的明信片放在一起。

——他对劳拉的爱是无限温柔的(片中那首诗《小南瓜》),从种种细节中就能看出,他非常耐心地接受劳拉变幻无常的理想追求,和无处不在的黑白色系改装,正如劳拉对他诗歌创作的信心,从来不会动摇。

后来劳拉提到,另一位古典大诗人彼特拉克有一本早期诗集叫《秘密之书》,是献给一个叫劳拉的女人。

帕特森与彼特拉克,劳拉与劳拉,冥冥中好像对应上了。

这种情感细节上的隐约和暧昧,是贾木许电影的重要美学特征,甜美之下有隔阂的暗流,矛盾之中也有爱意汹涌,相比他之前的作品,《帕特森》里的“隐约和暧昧”显得温厚许多,不再是冰冷和无助的,而是充满了如冬日阳光般的惬意。

诗人的身份焦虑诗集毁掉后,劳拉安慰帕特森,帕特森说:没关系,那些诗本来就是写在水上的。

这大概是全片最令人感动、心碎的台词。

但请大家收起伤感,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此时的帕特森,才开始意识到“诗人身份”的问题。

之前他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自己是不是诗人的问题,因为他一直在写,这本身就是,何必思辨。

但现在诗集被毁,没有任何的物理证据能证明他是诗人(当然是自我证明)。

他开始动摇了。

沮丧的周日早上,他再次拿起精神偶像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的诗集,看着背面威廉的肖像,前面一处镜头中能看到他简陋的工作间墙壁上也挂着威廉的肖像: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的职业是医生,业余写诗,深刻影响了美国现代主义诗歌。

于是在见到永濑正敏饰演的日本诗人时,他扭捏、愧疚、纠结——对比之前遇到写《water falls》的小姑娘,小姑娘惊讶他作为公交司机竟然也懂诗,帕特森苦笑——此刻在一个真正的诗人面前,帕特森是羞愧的,因为他都无法相信自己是一个诗人。

永濑正敏提及了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也提及了法国艺术家让·杜布菲曾经在埃菲尔铁塔上担任气象观测员,什么都可以很诗意(帕特森当然懂这个道理,但他现在的状态是自我怀疑)。

在永濑正敏无意间充满禅意的触发下,帕特森终于恢复了镇定,诗人的身份焦虑也迎刃而解,无需证明,是也好,不是也好,都无所谓:内心深处是,以前是,现在是,将来也是,写也是,不写也是,给人看是,不给人也是,诗集在了是,不在了也是。

个人觉得,酒吧老板在墙上贴的那么多帕特森本地名人(包括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和金斯堡两位著名诗人),不管是有公园还是街道以他们命名,其实都不是男主心中所羡慕的,他没有强烈的名利心(他甚至不想打印自己的诗集),这让他变得真正与众不同,尤其是对国内诗歌现状了解的话,会对这部电影有更多的感触吧。

那些诗人打破了头也要出名,要赶紧开宗立派,标新立异,和帕特森相比,什么叫云泥之别。

最后,电影里的这些小细节错过,不会影响理解剧情,开头就说了,《帕特森》不是什么晦涩故事,但领会到这些细节,才能更深入地体会贾木许的用心,何为艺术,何为创作,又何为“诗心”。

很多电影,不要简单地用“文艺”囊括,有时候一个词太小,小得连一只蚂蚁都盖不住。

 8 ) 诗

"When I wake up earlier than you and you are turned to face me, face on the pillow and hair spread around I take a chance and stare at you, amazed in love and afraid that you might open your eyesand have the daylights scared out of you.But maybe with the daylights gone you'd see how much my chest and head implode for you,their voices trapped like unborn children fearing they will never see the light of day.The opening in the wall now dimly glows its rainy blue and gray.I tie my shoes and go downstairs to put the coffee on." by Paterson“We sit and talk,quietly, with long lapses of silenceand I am aware of the streamthat has no language, coursingbeneath the quiet heaven ofyour eyes;which has no speech”― by William Carlos Williams,

 9 ) 《帕特森》与诗

帕特森是个公车司机,他每日的生活总是按部就班,起床、看表、在工作开始前写诗、听同事的牢骚、开公交车听车上人的高谈阔论、回家扶正信筒、去酒吧喝酒、和女友聊天、写诗睡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比起他的外在身份,他还是一个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诗人,他并非心血来潮而去构筑几个简单的词句,而是把写诗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写在纸上的字词可以称之为“诗歌”,可握住笔写下诗歌的人,又能否被称为“诗人”?

帕特森就是在这样的矛盾中渡过自己的每一个日夜,他的诗歌除了自己的妻子外完全不为人所知,因为他并不愿意出名,而是平静的写、单纯的写,享受着写的情趣与写的快乐。

哪怕写出整整一个笔记本的诗歌,但他从不认为自己是诗人,他的心里藏着诗,浓缩着对诗的渴望,但他并不追求成为诗人。

如此平静且富有诗意的内心也让帕特森的外在转换为了平静甚至冷淡的状态,他会听着公车上的人的交流而笑、会听着酒吧里为爱痴狂的男子的故事而笑、会听着妻子大谈特谈自己的爱好多么成功而笑,他的表情变化很多,但你就是感觉不到他的情绪,一如流水般蜿蜒绵长。

他的妻子劳拉是和他完全不同的人,她的每一天都富有活力和变化,乡村名谣、纸杯蛋糕、黑白作画,这些别具一格的爱好让她每天都充满了新奇的体验,这一切更让帕特森的处境变得压抑。

电影用七天时间记录了帕特森的生活,七天几乎是所有上班族循环生活的一个时间周期,甚至有的人按这样的规律穷极一生。

这一周的生活片段可以当作是帕特森一生的缩影。

帕特森是一座城市亦是一个人,他开着公共汽车,思绪飘散洒落,他对光影、文字、话语那么敏感,以至于现实和想象的界限很模糊,模糊到他的生活仿佛是被偶然性组成的。

这一个星期中,他写下关于火柴盒的诗句、小女孩的诗句、为爱假意自杀的演员的诗句与被生活困扰的上司的诗句,他以自己都没有认识到的诗人之眼扫视着周围的一切,那些偶然把他们凝聚在帕特森内心的,那一首想要让自己成为诗歌的一部分的诗中,再把它们投射进自己的秘密笔记本当中,仿佛如他的归处。

当这归处被撕裂时,他那寄托了自己的思想与意志的诗词在犬牙中纷飞的时候,帕特森的表现是静默的,他或许伤心、或许悲悯,但他没有任何表现,不对任何人发泄,只是来到一处瀑布前,观察水落的痕迹。

直到一个日本诗人来到他的身边,在他的身边翻阅他最爱的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所写的《帕特森》,并且向他搭话,介绍自己是一个诗人的时候,帕特森也意识到了,原来承认自己的热爱那么简单。

他是个远道而来的人,只是来到这个叫做帕特森的城市,见证威廉·卡洛斯和艾伦·金斯堡的出生之地,那仿若朝圣般的行径将写诗的乐趣再度显现,也让帕特森想起了写诗的初衷,即为崇拜威廉而写,最终演变成为自己而写。

但他说出自己是个公车司机时,日本诗人只是露出他缠上绷带的手,暗示他和帕特森一样,一边干着平凡普通的工作,一边坚持艺术创作。

最后的笔记本,则是赋予了帕特森新的意义。

撕毁的笔记本,毁便毁了,心有惋惜,但仍需继续向前,空白的纸张上恰恰书写着让帕特森再度回归自己内心与组合诗歌的道路。

于是他离开了“星期天”,回到了“星期一”,重整旗鼓继续开始写诗,进入又一次寻常往复,这一切才是现实的诗意,一种真正意义的诗人,而不是一种陷于表演的身份。

虽然《帕特森》中的诗句因为翻译问题,就像穿着雨衣沐浴般难受,甚至让人难以感觉它可以称之为诗。

但《帕特森》这部电影就如同一首工整、浪漫、有趣的诗。

章节体的结构就如同诗的句型;时不时出现,且不做解释的“双胞胎”角色就如同诗句的押韵;诗意流畅的镜头就如同流动的韵脚。

贾木许用镜头作诗,这首“诗”太过迷人,读起来平淡乏味,细细品起却余味了然。

 10 ) 住在帕特森的帕特森最喜欢阅读出生于帕特森的诗人发表的诗集《帕特森》

我想,用优雅来形容帕特森一点也不为过。

他不高估诗歌,也不低估生活,很容易让人想起《枯叶》和《完美的日子》里的无产阶级工人形象。

他手头拮据,买一把吉他也要咬咬牙;他和妻子不经常外出,看一部电影吃一顿晚餐便是很大的乐事;他穿着朴素但干净,家里简约但有品。

最重要的是,生活尽然不完美,但他选择拥抱这一切,用最细腻的方式把平庸写成诗行。

这部片子绝不只是在表达对简单生活的满足,因为他的生活看似平淡却处处充满玄机和戏剧性。

老婆刚说完做了双胞胎的梦,他就在那一周接连看到六对不同年龄的双胞胎。

汽车引擎失灵,连续三人问他车会不会烧成火球。

他对光影、文字、话语那么敏感,以至于现实和想象的界限很模糊,模糊到他的生活仿佛是被偶然性组成的。

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成双成对,三组公交乘客,从小学生到中学生到成人,谈论着完全不同的话题,却都分享着某种特质。

他们口中的吹嘘、偶像或者信仰,或多或少带点神秘色彩,这也是帕特森观察世界的窗口,是文学创作的一部分。

冥冥之中,帕特森也有许多自己的“孪生兄弟”。

洗衣店里的rapper和他创作形式不同,但他们带有同样的笨拙与执着。

写《秘密之书》的古典诗人Petrarch和他一样,起家于一本笔记本。

William Carlos Williams出生于帕特森,写了一本名叫《帕特森》的诗集,诗集里的帕特森是小镇也是人,而他就叫帕特森。

住在帕特森的帕特森最喜欢读出生于帕特森的诗人发表的名叫帕特森的诗集——他俩已经不只是“双胞胎”这么简单了。

最后与日本诗人的相遇是我最喜欢的桥段。

贾木许似乎精准把握了日本人特有的幽默。

在三个Ah ha之后,诗人心满意足地离开了,留下帕特森自己独自品味这一“Ah ha moment”: “Sometimes an empty page presents the most possibilities.”诗集的撕毁也许并没有那么糟,因为帕特森终于开始考思考自己这一诗人身份了。

可第二天是周一,他又照常六点多起床上班,循规蹈矩的生活会让他回到最初的起点吗?

他会永远也走不出平庸的圈套吗?

没人知道。

然而退一万步讲,他把诗歌变为私人的创作和疗愈,又有什么不好呢?

也许贾木许想说:诗意不是表演性的职业身份,而是探索性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春风吹又生的精神状态。

可惜,帕特森在电影里写了这么多诗,我最喜欢的是双胞胎小女孩的诗《Waters Falls》,摘抄如下:*Water falls.**Water falls from bright air.**It falls like hair, falling across a young girl’s shoulders.**Water falls making pools in the asphalt, dirty mirrors with clouds and buildings inside.**It falls on the roof of my house.**It falls on my mother and on my hair.**Most people call it rain.*

《帕特森》短评

和影片内容相辅相成的,竟然是从隐隐约约到愈演愈烈,进而一发不可收拾的呼噜声。(资料馆的各位小伙伴都懂。)莫名戳中我的笑点。

7分钟前
  • 养只猫叫狗
  • 还行

贾木许 呵呵

11分钟前
  • 克里斯
  • 较差

陈酿老醋贾木许。看完了,我真棒。

14分钟前
  • vcff jbn
  • 较差

实在看不下去

17分钟前
  • 西山不落
  • 较差

好看,喜欢

19分钟前
  • 吃货月
  • 推荐

一个叫Driver的演员演一个巴士driver。角色叫帕特森,是个诗人,在一个叫帕特森的小城。嗯,这很诗意。

24分钟前
  • 渡边
  • 推荐

不自然。演员一开口,观众就发笑2025.2.25二刷原谅不代表释怀。不用原谅,因为从未责怪。这诗比威廉斯差了不知多少个段位看到有人说是家庭版的完美的日子

27分钟前
  • 请勿打扰
  • 还行

siff2017#5# 像是无聊对话里多了些诗意和无意义的俏皮话,但还是无聊。流畅技术娴熟,但非常老派油滑工整。无甚新意,又缺少清新之气。不像是年轻人在忍受循规蹈矩的生活,却像老年人在无病呻吟。

32分钟前
  • 小熊QQ
  • 较差

工作,写诗,遛狗,泡吧,睡你。规律的生活也是理想的生活,他用诗而非智能手机和世界交流。每天都是相似的,每天又有所不同。虽然诗稿被毁,但在那些扰乱日常的小插曲中,孕育了诗的无限可能。贾木许理解的诗意跟王家卫和毕赣截然不同,应了陈升那一句:“如果你觉得我有一点怪,那是因为我太真实。”

37分钟前
  • 晚不安
  • 推荐

诗倒是一般,但是电影拍得充满诗意美。欢笑的地方很多,但对我来说居然(自然)是“喜欢电影因为它是黑白的”那句。

40分钟前
  • \t^h/
  • 推荐

真的是对贾木许无爱啊......

43分钟前
  • davekozg
  • 还行

对大众而言,日常生活也并不如帕特森所展示的那样,而那些喜欢的,我觉得用帕金森更合适。

46分钟前
  • 藏藏
  • 很差

很日常的日常,周一至周日,然后再周一这样的往复循环。没有抓吗,没有冲突,唯一的高潮就是狗撕坏了日记本那里也被男主淡化了,他俩是真互相不喜欢。浓油重酱吃多了,偶尔换换口味也挺好。女主不但漂亮,还把黑白两色玩出了花,真厉害。

48分钟前
  • 给你我最亲爱的
  • 推荐

小女孩的water fall比男主的一堆破诗都要好哈哈哈 看的时候还老担心这对性格画风两极couple的relationship不要出什么问题吧 又感觉男主是故意把笔记本拿出来给狗啃的😂结束后想想这都看到第十部贾木许了,有这些奇怪想法不应该啊

53分钟前
  • Zaggy 🇵🇸
  • 还行

虽然我每天开公交车,喝啤酒遛狗,但我知道我是一位伟大的诗。。。啊哈护妻狂魔。贾木许拍的很像威廉斯的诗,日常与简单,开头也肯定就是结尾。

54分钟前
  • 押沙龙
  • 力荐

倒也不是有多不好看,是真的太闷了。

56分钟前
  • k
  • 较差

所以一共出现了多少对双胞胎?

1小时前
  • 你虎哥
  • 推荐

都快70岁的人了,还整天像个17岁的文艺小清新一样,开个公交车吧还得顺便写个诗,段子写不出来吧,就弄只狗来凑,做作的心灵鸡汤。

1小时前
  • Peter Cat
  • 较差

做个短片应该不错

1小时前
  • 翠西 。o 0 O
  • 还行

虚高……Adam Driver我好难消化

1小时前
  • 竹傻傻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