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半篇差点看睡着,直到车戏那部分才看懂。
个人感觉本片讲的是1.暴力的传染性,男主的暴力影响了混混男和小偷女,让他们也变得暴力。
2.人性的冷漠,混混男在广场打女人时几乎没人出手帮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是在拍视频上传看热闹,网上键盘侠。
3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社会状态,欺压弱小然后受责难时一副受害者的姿态。
4.人都有潜在的暴力欲望,平时只是被法律道德等约束,一旦遇到完全超脱于体制之外的事物(男主),就会一触既燃
电影「错乱的一代」由於柳樂優彌在片中打到出神入化,在網路甚至成為「傳奇」,觀眾甚至不希望他被警察抓到,但導演真利子哲也強調自己不是彰顯暴力,希望觀眾思考暴力是什麼?
尤其在當今日本社會,經常出現莫名其妙、毫無理由打人或殺人事件,能藉由這部電影,反思社會現象。
导演不光讲暴力是什么,暴力种种可能,更想借年轻世代去嘲讽社会的萧条与崩坏,生活压抑无处释放,为摆脱对未來的不安與徬徨,轉化为暴力,则毋需过多的解释。
暴力可以不断滋生暴力;暴力可以发泄怨恨;暴力可以证明个体的存在感,并且试图与他人(社会)建立联系。
暴力是反社会人格,是在反对阶级固化,同时也是社会失序下对自身生存状态的竭力否定。
男主莫名的暴力,直来直去,就是反击,不断证明存在;男二展现懦弱者内心恐惧和对欺凌他人的渴望,女主则象征全社会的阴暗和虚伪。
导演虽是做了設定,也是为了引发思考社会暴力的根源,男主弟弟因为事件的影响,衍生了新的暴力,结尾部分似乎传达的是个体的暴力是被抵制的,群体的暴力是被推崇的。
然而推特上评论,各自表达着情绪,同时也在宣泄着“暴力”,在虚拟空间里,也对相关当事人形成冲击。
本质上每个人谁都不愿承担责任,也没人去反思“暴力”的根源,无从去根本解决,暴力深藏在人的内心,互相激发,它客观地存在,才是恒定。
真利子哲也这部作品前一个小时一直有动作,而且打斗场面之间几乎没有多余的人物介绍和故事情节。
长镜头加持下的打斗极具写实风格,暴力美学也极具个人特点。
几个主演在他的指导下也几乎榨干了情绪。
如果不是摄影和美术你几乎不会相信这是一部拍摄于21世纪的电影,因为它的主题实在太过了简单粗暴。
如此强悍的动作片风格之作很有可能在今后几十年里全球范围内也难以找到对手。
去年第一次去音乐会,第一次进去pogo,还玩了死墙,感觉到疼痛是一种非常爽的宣泄,暴力绝对是人性的基本构成。
最后看到柳乐优弥那一笑甚至有看圣人的感觉。
这个电影有很多镜头景深做的很好,不同景深色彩也不同。
一开始跟拍那段太棒了,不用台词就立刻被带入,打架的时候切实感受到那个疼痛感,真是新一代的搏击俱乐部。
濑户内海两主演又聚首了,苏打才是影坛多面手啊。
从电影片名出发,错乱,代表某些东西乱套了。
某些东西,指的就是规则。
但是在「错乱的一代」中,“错乱”是规则本身,还是规则之间的错乱?
每一个人类个体,都有着其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处事准则……上升到社会层面,在道德、人性、法律的多重制约下,一切利己的行为都可以称之为求生之道,反之则谓之取死;突破了社会的基本制约的不利已行为,唯有毁灭一途。
但是有一类人的人生道路,是偏离社会日常轨迹的,这里先姑且称之为“错乱”。
本文不从好恶评判电影或角色本身,仅从暴徒三人组出发,试图扫开一些迷雾,略微窥探一下他们每个人的前行之路。
芦原泰良——取死之道艺术创作中有一种常见的手法,留白,旨在以“空白”为载体衬托主体、渲染意境。
很显然,这种手法用在了芦原身上。
无论是在电影中,还是对于屏幕前的观影者而言,芦原都是一个整天只知道打架的神经病。
打架,或者说暴力,就是芦原这个人的主体、重心,是导致芦原与社会日常运转脱轨的根源,是芦原整个人完全倾覆的着力点。
极端的属性点,形成了芦原独特的生存规则——凌驾于普世法则之上的暴力。
这一点对芦原主要形成了两方面重要的影响,一是从暴力的角度去看待世界,将人以强弱进行区分,信奉极端的丛林法则;二是暴力成为芦原的行事依凭。
正因如此,芦原最初在松山市区的一系列寻衅攻击,看起来才像是完全无厘头的神经失常。
但是只有这些,依然不是芦原。
在电影中,芦原在游戏厅找到裕也,并抢走了裕也的白色短袖衬衫。
看到这里我十分疑惑,为什么这样一个只知道整天打架的人会需要一件干净的衬衫?
原因很简单,芦原身上具有人性。
在影片中,芦原的人性体现:之一,崇尚暴力,但不滥用暴力。
芦原从未对女人、小孩等弱小者出过手。
抢走裕也白衬衫的时候,也没有随性地踢上一脚。
后面看到人质那奈蹭开了嘴巴上的胶带,也什么都没有做。
之一,有自己的规矩。
当三人驱车在公路上以避免被警察追捕的时候,芦原曾与裕也交谈,十分简略地说出:“我有……我的规矩。
”芦原的规矩是什么呢?
电影开头,乡下三津滨,芦原被群殴倒地,随后失踪。
在松山市区,两次主动攻击吉他男。
第一次,被打倒。
第二次,把吉他男一遍遍往吧台上撞得血肉模糊。
再往后,三次主动挑衅黑社会。
在最后一次,芦原将风俗店老板松原殴打至窒息昏迷。
电影结尾,三津滨“抬神轿”,芦原从江边回转身子并摘下帽子,高崎吃惊地大呼:“芦原!
”。
随着画面转黑,只留一声枪响透出屏幕。
一定要打趴对手,就是芦原的规矩。
假如从设计的角度来看待芦原,暴力是主体,是视觉中心,空白是背景,是意境铺垫,人性是辅助元素,衬托了主题,充实了背景。
有了人性,芦原便从单调的二维纸张上,真正地站立起来、丰满起来。
北原裕也——毁灭之道说在前面,裕也在影片中是有一个毁灭的过程的。
可以说,裕也的暴力是间接受到芦原的影响而诱发的。
但归根结底,裕也甚至可以说不是一个暴力的人。
同样地,暴力也不是裕也毁灭的缘由。
回到电影,裕也以相当“出众”的形象第一次出现在芦原面前。
干净利落的黑色学生制服,白净衬衫,头扎朝天绺,两侧头发梳落至侧脸边缘,整个人的气质文静、纤弱,并带有一种伴随着脆弱的表现力。
第二幕,裕也出门前在镜子前整理自己也同样如此,干净而略带轻佻。
两人的第一次相遇,芦原在垃圾桶捡食,裕也作为不良高中生的Leader(至少是表面上的)挑衅。
随后杂毛小弟被芦原撂翻在地,芦原看向裕也,裕也下跪求饶。
两人的第三次遭遇,裕也和朋友在游戏厅玩,芦原从后面抓住裕也的衬衫抢走。
本来想反抗的裕也,看到芦原后再次下跪,逆来顺受。
出游戏厅,再次看到芦原跟黑社会打在一起。
突发奇想——“我们来做一番大事吧!
”随后两人结伴,在小道、商场大打出手,再叫嚣着离去。
路过风俗店,打昏司机,抢车,劫持那奈做人质。
至此,裕也完成了他的第一个转变,由不良少年变成暴徒。
从这里,可以简单看出一些裕也的人格表现:自恋、爱表现、懦弱。
他爱干净吗?
不,干净对于裕也只是一种象征,如同芦原那件在垃圾堆里翻滚的衣服一样,裕也穿上后便不曾脱下。
裕也还有一点尚未彰显的特质——极强的控制欲,这在裕也转变成为暴徒之后开始体现。
暴徒二人开始了连续作案。
不断更换地点,不断随手伤人。
施暴过程中,裕也多次催促速战速决以避免抓捕,同时作案地点也无规律可言。
裕也始终占据小团队的主导,出发,到达,攻击,撤退,裕也的支配欲发挥得酣畅淋漓。
作案后的奔逃路上,有过几次对话。
芦原十分平淡地表达过几次自己的声音,不强硬但十分果断。
团队出现了不同声音,裕也对此每次都表现出暴怒,甩椅子、砸方向盘、手脚乱踢乱挥,歇斯底里的大吼、大声咆哮……不得不说,裕也实在是一个太懦弱的人了,却又过于太爱表现,享受被关注的感觉。
关键在于,认不清自己的软弱,想要强行支配超出自己能力的不可控力。
由于这份软弱,外界因素逐渐成为裕也的重压。
新闻报道上一遍遍强调“无差别攻击二人组”,播放受害者和路人的采访,警察处理犯罪现场的影像及通告,裕也上传的伤人视频不断引起关注,舆论压力也在大规模地形成……暴行告一段落。
郊区公路,黎明破晓,裕也疲惫地躺在车里,做出了第二个重大的转变——让出驾驶席。
这是一个信号,意味着裕也让出了作案攻击的指挥权,同时也意味着在芦原、警察、舆论多方面的压力下,裕也的心理承受能力即将达到一个临界点,他将无法再掌控局面。
很快,这一临界点便被完全突破。
在后备箱里闷得全身虚弱,坐上驾驶席的那奈下意识缓缓踩下油门,随即碾到了之前被芦原揍昏在地的农夫大叔。
这是所有暴行中最为严重的一次,死亡。
这让那奈由人质转变为暴徒,也让裕也彻底感受到了无力。
他摊在后排椅子上,大笑着说道:“我们是奇迹的三人组!
”犹如丧钟敲响,裕也直直坠落向黑暗的深渊。
裕也的设计稿应该如何布局呢?
软弱是衬底,控制欲是辅助性元素,外在的不可控力才是真正的主体。
外在因素的强势压倒内在的力量,才是裕也不受控制地走向毁灭的原因所在。
作为不良少年,面对芦原两次下跪;作为暴徒,面对芦原只能无能暴怒,面对压力持续性恐慌,面对死亡才看清了自己的无力。
那奈——求生之道那奈第一次出场,在超市偷东西,看到大快朵颐的芦原。
离开超市的过程中,被超市大妈追出来拦住。
被抓住现行的那奈立马将大妈的注意力引向芦原,趁机跑路。
在这里那奈表现出了她的三板斧:拿到好处,避免关注,置身事外。
实际上在全片中,那奈遇事都是这样的表现,她的准则始终如一,从未变过。
就算是由人质转变为暴徒,也只是因为外在的好处由逃跑变成了隐瞒自己的杀人暴行。
第二次偷手链被健儿看到,随后在工作的风俗店招待他们几人。
将太与健儿发生冲突后,被老板发火赶走。
招待健儿他们这件事,让同事顶缸。
好处:手链、健儿的保密避免关注的手段:招待健儿、让同事顶缸车子撞到铁杆停下,司机被打倒,那奈想要偷偷逃跑但被发现。
到了另一个地方,芦原、裕也下车施暴。
那奈蹭开嘴上的胶带,用鼻子触碰手机屏幕想要报警,被回来的芦原看到立马狡辩:“它是自己开的。
”好处:逃跑、报警避免关注的手段:暴徒二人组的注意力、语言顺从地听着裕也的命令,全身虚脱的那奈去开车,却不注意碾到了人。
吃力,但是却十分淡定,那奈把被碾到的农夫装入后备箱。
农夫清醒过来,那奈在惊慌之下又立马做出了掐住对方脖子的决断。
好处:生命、罪行暂时得到隐瞒避免关注的手段:顺从裕也、掐死农夫深夜行驶在公路上,那奈悄悄系上自己的安全带,缓缓加重踩油门的力道,高速奔驰着与另一辆车相撞。
芦原下车,把另一辆车上过来查看情况的司机给揍昏,然后逃走。
裕也受伤最重,挣扎着爬出车子便倒地不起。
那奈下车,把裕也拖到车子旁边,并用车门一遍遍撞击,杀死裕也。
听到警车赶来的声音,又立马回到驾驶席假装昏迷。
在医院里,面对采访表现得十分无辜,并把所有的锅甩向芦原。
在网络上,以受害人的角度发声,引导舆论。
好处:杀死威胁、隐瞒罪行、完成暴徒向受害人的转变避免关注的手段:车祸、杀死裕也、转移警方视线、利用舆论三板斧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难上加难。
以个人适应社会的角度来说,那奈是真正的顶级核心玩家。
唯利驱使,凡事首先考虑的是自己;敏锐而又果决,在超市甩锅芦原、掐死农夫都是快速做出的决断;薄情寡恩,对于被甩锅的芦原、顶缸的同事、揍趴在地的司机,从未表现出半点关切。
那么问题来了,游离规则圈之外的芦原,因自身弱小身处规则圈底层的裕也,玩弄规则、操纵游戏的那奈,他们为什么会是“错乱”的,他们“错乱”在了什么地方,什么才是不“错乱”的?
原来的豆瓣账号密码居然忘了,微博关联个小号重新写影评。
《错乱的一代》作为2016年《电影旬报》年度十佳之一,撇开强大的卡司阵容不说,光是迷失青年的题材本身就赚足了眼球。
但看了下豆瓣上评分也就6.8,远远不如榜上另一位商业大片《你的名字》。
看完电影后完全能理解了,这必定又一部评论两极分化的电影。
《错乱》将近三分之二的内容是殴打场面,长镜头拉的人昏昏欲睡,男一整场电影就没有几句台词。
然而会看电影的人还是能感受到影片魅力的。
男一活脱脱一个疯子,一个毁天毁地的暴力狂。
在实施暴力时,似乎也在渴望承受暴力。
完全不计后果放纵自己内心最原始的丑恶。
这是否也是一种自我毁灭?
相较男一,男二的行为似乎好理解多了。
和现实里许多迷失的小年轻一样,他走上暴力之路的起因就是对暴力的崇拜。
暴力带给他快感,满足他欲望。
然而这些必不能持久,清醒之后看见新闻,对自己的行为只有懊恼和畏缩。
胆小才是他的本质。
没有研究过 “暴力美学”一词是从何而来的,但这几年关于这一题材的电影确实风靡。
电影主角往往以“正义”的名义挥舞拳头,血腥的部分因电影技术美化从而削弱了其侵害性的一面。
然而,冠以正义的头衔的主角实质上仍是施暴者,再炫目的武打场面也仍是残酷的暴力。
感谢《错乱》的导演点醒了观众,暴力是无美学的。
用豆瓣上一篇热门影评的题目做总结吧:但凡暴力,皆无赢家。
关于主演还有点小感想•柳乐优弥不愧是戛纳影帝,为电影事业的付出也是真儿真儿的。
片子里的殴打镜头太逼真了,那清脆的拳头声听得我得都肉疼死了,实在怀疑是否就是实打实的挨了胖揍。
影帝颜值也是一流,电影最后邪魅一笑骚气的哦你国百花影帝能有人家十分之一不?
•菅田将晖16年也是红惨了吧,之前一直没有get到他的帅点。
但看了《错乱》好像知道他的魅力在哪儿了。
苏打小哥是个不落俗套很有意思的演员,戏路也很宽。
神经质的街头混混,还是文艺的小模特,各样角色信手拈来,真实不造作。
新更:•注意到了一个小细节。
男二在商场里随意殴打群众时,几个围观的青年是满脸笑意的。
或许他们也是下一个男二?
第一次写豆瓣影评哈哈哈,看完电影有感而发,纯自我的gp逻辑,随心码了1000字,望各位不吝赐教。
另:没有剧透 一切都是有原因的,意味着一切都是注定的,意味着一切都是可以被原谅的。
不要暴力与仇恨,因为他们会利用自己的害怕与恐惧,可以要法来去制裁他们。
他们有错乱,也意味着有错乱使他们错乱,错乱造成了罪,与此同时有的错乱没有造成罪。
成不成罪,成不成错乱,重点在于理解那些原因,理解了原因之后,需要用主观的能动性去认识法。
去知道什么事情不应该去做,做了之后会伤害到某些利益,这些利益呢,由正确的法来规定。
(也就是说,所谓正确的法就是那些所谓利益的集合)那么对应的,就是什么事情应该去做,鼓励去做,那些做了之后能使各方利益变多的事,能使人间的爱与感动,信任,体谅之情得到扩散的事。
所以说,法也是人类的限度,过了限度,就叫了极端,极端不利于稳定,所以要把极端给去掉,管控起来。
那这个极端呢,就是指使自己的脚申到了别人的利益水池中,不巧自己的脚有脚气...... 那除了应不应该的事之外,还有一个高于应不应该,也就是有一个“一定会”的信仰(某人自发地对某种思想或宗教或追求的信奉敬仰)祂代表着自己对于至善,至美的理解,指引着自己向一般善,一般美去进发。
暴力代表用力过爆,那为什么要用力过爆呢,为的是把自己多余的力抒发出去,那为什么会有多余的力呢,是因为精神上的压力或者是不痛快与肉体上的类激素类荷尔蒙分泌。
这就要谈到我们要的是什么,要什么的路上会压着什么,要什么的路上什么会使我们不痛快。
我们要被爱,要心里有依靠,要被理解,要实现自我的价值。
实现自我的价值也就是觉得自己做的事是自己喜欢的,是有价值的。
自己喜欢也就是指能把精神上的压力或者不痛快抒发出去的东东,是能使自己产生神经快感的东东。
那么以上的核心就是在心中形成一个的应不应该统计表,然后基于理解能力逐渐幅度提升的基础之上去重塑自己的价值体系。
我们不理解,我们就会被其制约,我们理解了,我们就突破了一些制约,周而复始,这是一个死循环。
循环到哪里呢?
循环到自己发现的至善中去。
ps:所谓“理解”的由来: 教育与学习是一同的,教育是在规定一定法的前提之下,又规定了一系列的学习可检验的目标,从而来促进学的发展。
学的意思是模仿,去模仿一种动嘴,动手,动脑的生活习惯,去达成一定的可检验的目的,全过程回使自己的多维理解原因的能力得到综合提升。
不知为何,看完我竟然能理解这种青年一代无因的暴力。
当面对社会的绝望时,或许会选择这种寻求平静的方式。
柳叶优弥没几句台词却演的真好,菅田将晖这个角色不过不失,村上虹郎本身就长了一张全是戏的脸。
电影的节奏把握的很好,在缓慢的推进中一点点感受到这种恐怖。
主题曲是向井秀德,果然声音响起,我就回到了number girl时代,很棒。
影片用刚猛的路数讲述青年的暴力与恶。
三条线索:A纯粹的暴力:男主B人性的暴力:小混混C意外的暴力:援交女还有一个旁观者角色:D将太,负责代入观众的认知与世俗的视角。
1 结构开头引入A和D的背景,然后马上进入A的独角戏。
群像的结构,用1作为主线,带入B和C,给人物定调;D继续围观。
在发展阶段,AB结合,进而结合C,达到高潮。
2 纯粹的暴力背景:小时候性格内向被欺负;人设:无缘由地找打,只是为了享受;无痛感,不要命的纠缠;斗殴技能见长,慢慢变得无敌;不辨是非,纯粹的无指向的暴力,如同世界的一种疾病。
不辨是非是最突出的特质,强化了其非人格化,让观众完全失去了角色认同的根基,看着它像是看着一个怪兽3 诱发的暴力背景:孤儿人设:瘦弱胆小,欺软怕硬,在为恶的路上逐渐走远,从一个胆小懦弱的无知学生演变成肆意为恶的恶棍4 意外的暴力背景:有偷窃习惯的援交女人设:被欺辱后终于爆发,意外撞伤路人后因为脑子一下没转过来竟然将其碾死。
5 旁观者为何是兄弟的角色,而不是惯常出现的警察或者老师?
青年的群像由此更加突出。
旁观者被处理为“寻觅”的平视视角,观众在这个过程中被代入将太,将男主想象为一个有故事的男孩,期待着兄弟相逢后能对他的动机有所洞察,结果是一次次错过后,男主的非人格及其滚起的暴力雪球,愈发显得世界的突兀和无可救药。
谈论性本恶这个命题无疑是老掉牙的了。
这部电影独特的一点在于,将这头世界的猛兽无来由地扔到当代的都市人群中,看看会发生什么。
这犹如一个开放式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导演冷酷地操持了实验,毋宁说他像是在玩一场游戏。
是的,这就是一局群像式的GTA。
实验结果?
在当今原子化而又高度组织化的社会中,原子化的暴力与其说令人恐惧,不如说是令人尴尬及无力。
黑社会大佬全然看不懂男主想要干嘛,男主跟小混混的联盟也是不知去向的茫然。
暴力最后变成放逐自我的路径,就像GTA在年轻人中大受欢迎一样。
而最终男主会抵达何处?
也许就是你把GTA玩到吐了,那个意兴阑珊的时刻:暴力根源于生存的虚无与意义。
Cult片看过不少,只是这部片子将更多暴力的细节展现地更加真实,拳拳入骨,血肉横飞。
不知道为什么,这部片子莫名让我想到了原来读书时候的几个学校里的混混流氓,成天不好好上课,就是到处去找茬打架,惹事生非,唯恐天下不乱。
当时我很不能理解他们,而且也很讨厌他们,他们对于学校而言完全就是毒瘤,他们的存在,对于那些平时努力学习的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
可是现在,我仿佛又能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他们不想被学校这台“流水线”改造,从而变成和其他人一样,走着同样的人生轨迹,走向同样的终点。
他们不想被轻易同化,他们想要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们渴望活出自己的人生,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他们想要“放飞自我”。
可是,很多人把暴力作为了宣泄自我的唯一途径,无差别地伤害别人成为了这群人展现个性的方式,他们自以为这很酷,其实这很操蛋。
没有规矩约束的人生,终将会自取灭亡。
就如同片中苏打饰演的男二号,虽然从暴力当中获取了无限的快感和成就感,但是在暴力过后,他反而会感到加倍的痛苦,因为这个世界上的一切,善恶终有果。
只是建立在给他人带来痛苦之上的快乐,只会让毁灭来得更快。
可惜片中的男主永远不会明白这个道理,因为他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没有关爱的环境之中,他已经被黑暗蒙蔽了双眼。
没想到是这种题材。影帝又演这种可以自由掌控力度的电影。
摄影机位于看客的视角将打戏记录,将无因的暴力放大,劫持戏后,电影进入了论证暴力如何传染的任务之中,僵直的走向传递出些许说教。结尾双线并行,流畅地将暴力的源头指向社会。
暴力与生俱来,暴力无来头,暴力会传染……拍得太简单粗暴直白了吧~行为艺术般的独立电影。。。
和热血高校一样,不是很懂他们的信条,随便他们怎么作吧。。影帝为何这么禁打。影帝您开心就好。好像第一次在电影里听到没加夸张音效的拳头声,原来是这么单薄,啪啪啪而已。
對我而言,這簡直不是電影,是一套無聊的測試題。
看到评价里说平时老实的人看完这片想干架还被赞了几十次 这些人都是主角的跟班一样可怜自卑的人渣
我是谁?我在哪?结束了?影帝???苏打???
成功地讓人極其厭煩歇斯底里起來聲音就特別難聽的菅田將暉和小松菜奈。純暴力的化身柳樂優彌已經是這個難看故事的清流,特別片尾寸頭一笑。想主動睡著的一部戲。
16年HKAFF看的,現在是不是可以拿來重看。當年看完就是身體的每個細胞都在拒絕這種獸性(柳樂的角色只懂揮拳,打的角色面對無差別襲擊失去善惡判斷力)以及被nana在這部的演技氣暈。
柳乐优弥碾压式的演技
看了20分钟实在看不下去…
本质上是通过一种无政府的纯暴力行为来引出不同人心中的欲望,即每个人体内其实都有一条暴龙。想法还不错,实际剧本实行起来暴露了不少刻意安排,尤其是主角没有交代清楚是最大的致命伤。那种暴力的宣泄有那么点搏击俱乐部的劲,不过无论是视听语言还是深度方面都差的太多了。
无数个长镜头,没有一个演员给这个片子拖后腿,soda演技真棒,村上虹郎真有影帝当年的样子。
畜牲
疯狂发动斗殴是一种急于宣泄的饥渴。
挺无聊的
四星半,今年至今看过最好的日片,上一次看到节奏控制这么自如自我的是《冰冷热带鱼》。观影感受被真利子哲也完全牵制,一开始对拳拳到肉的暴力长镜头频频皱眉,然后渐渐也感到了愉悦和快感。柳乐优弥憋着一口气终于吐出来,小松菜奈也不再花瓶
冲破秩序的渴望和秩序崩溃的恐惧一体两面。结尾的仪式真是神来之笔。
柳乐优弥不用开口,张力、毁灭感十足,加上有个弟弟作解释以及对比,核心当之无愧。菅田将晖和小松菜奈的角色虽感觉也很用力,但效果上很普通。暴力,无论是于个人因子还是社会模式,都始终存在。种种因素导致“变异”的发生,疯狂的破坏。这是“错乱的一代“、还是无论什么时代社会都难逃的一种矛盾?
虽然没有理由的暴力更阴森,但还是有理由的暴力看起来更卑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