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是清明节假期,我出去走了走,当然也看了电影,发现这三天时间里就有九部新片上映,清明节,俨然成了一个电影的小档期。
(文末有福利哦)比起一个需要缅怀死亡的日子,它已经有了假期轻松愉快的一面,这种共存的反差让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也算是现代人生活多义化的一面吧。
所以也就想来讲讲《生生》,在这个档期里它不是那么受关注,排片率不到0.1%,但还是觉得它值得一说,一个比较私心的原因是,它的主角是拍戏时近70岁的鲍起静。
我们总在说要给国产电影的女性角色提供更多机会,可是当这种老年女性挑大梁的时候,怎么市场和观众都不给反馈了呢?
不过今天这篇文章要说的并不是国产电影里“中老年女性”这个问题,而是《生生》里更重要的部分——它关于“死亡”的态度和多义性。
从片名里的“生生”你也能看到这种多义性,用“生”,来让人看到“死亡”。
更具体一点,《生生》说的是绝大多数人都会有的“怕死”的情绪。
影片是那种非典型的绝症故事。
鲍起静主演的莉莉奶奶是个出租车司机,得了癌症,医生说她只能活三个月,但她不服气,非要活过这个时间,就开了一个名为“活过一百天”的直播,在上面分享自己的生活日常。
她,是一个在死亡边缘徘徊的人。
男孩生生刚刚经历了哥哥壮壮的去世,他在哥哥的手机里看到了莉莉奶奶的直播,也开始好奇起她的生活,还有哥哥为什么会成她的粉丝。
在跟莉莉奶奶成为朋友的过程里,他会帮她录下死后要上传的影片,也开始慢慢明白哥哥离世的意义。
他,是一个正在学习死亡是什么的人。
谈《生生》就不得不提到之前的“绝症电影”,像是《送你一朵小红花》、《滚蛋吧!
肿瘤君》,某种程度上,你可以说《生生》是老年版的《小红花》。
从质感上来说,《生生》的松弛就和它们的类型化不太一样。
不过《生生》更不同的一点在于,它很直接、残酷、白描地把衰老这件事,和绝症摆在了一起。
当创作者要拍绝症故事的时候,青年人会成为一种很好的主角选择,因为他们本身的年轻、鲜活、美丽、生命力就会和绝症产生冲撞。
可当放到一个衰老的角色身上时,这种冲撞就会很容易变得“顺拐”。
但《生生》把这变成了另一种力量。
你甚至能很直接地在鲍起静的呼吸中,感受到那种临近死亡的气息。
片中那个有一场戏是莉莉奶奶的女儿担心她的安危,给家里装了监控,她在工作的时候通过监控看到妈妈坐在沙发上一动不动,你也会跟着有点担心。
随即镜头转到房间内,我们也“看到”了莉莉奶奶的静止,但更具有冲击力的,是我们“听到”的,莉莉奶奶那潮汐一般的、缓慢的、特属于老年人的那种熟睡后的呼吸声。
在那个时刻,关乎死亡的恐惧也就从屏幕和人物中溢出,来到了作为观众的我们面前。
我们,也很怕影像中的那个老人停止呼吸。
就是这一幕我觉得这一幕拍得很大胆,但又显得那么的波澜不惊。
它在那一瞬间让我们意识到,原来绝症与死亡,并不完全是包裹着年轻的惋惜,而也同样可以是散发着衰老、腐朽气息的必然。
死,是个很宏大的话题。
由此《生生》也触及了这个话题面前最基本、最原始的一种情绪。
那就是害怕。
影片并没有直接讲死亡,却让我们看到了每个人的“怕死”。
男孩生生和莉莉奶奶是年轻与衰老的对照体。
生生的妈妈和莉莉奶奶的女儿,是失去了儿子和即将失去母亲的对照体。
这对母子和母女,同样也构成了对照关系。
在这三组关系里,我们也看到了不同人群对于死亡,对于怕死的不同态度。
作为一个男孩,生生的“怕死”是懵懂的。
你会觉得这个孩子好童真,因为他还不太理解哥哥的去世,隐隐觉得哥哥的灵魂会回来,还会去漫画屋帮哥哥租漫画。
但你同时也会发现这个孩子很清醒,他不愿意搬家,甚至因此和妈妈吵架,因为他明白,这个房子并不仅仅是个普通的房子,而是承载了哥哥记忆的空间。
搬走,就等于要承认死亡,要放下过去了。
他很怕这种承认和放下,因为承认了、放下了,哥哥也就真的死了。
旁观莉莉奶奶“活过一百天”的直播,才让他真正明白了死亡的意义。
一方面,他是在观看莉莉奶奶的“活着”,一方面,他又是在哥哥的离世之后,再度全程体验一个人“离去”的过程。
当生生最终和妈妈一起搬家,也就是真正接受了哥哥的死亡和莉莉奶奶的离去。
比起生生的“懵懂”,莉莉奶奶的“怕死”则是隐藏起来的。
影片的绝大部分时间,她都有超于常人的积极乐观,她做饭,上直播,坚持出车,帮客人养小狗,甚至会为了上舞蹈班不去医院做复诊。
你也渐渐被这个人物骗了,好像她真的不怕死。
但在影片的最后时刻,我们也看到了她的情绪崩溃,因为她抱着女儿说“我好怕”。
这么积极地活过医生预言存活期的她,也是会怕死的。
她还同样害怕伴随着死亡的尊严丧失,因为曾经照顾过去世丈夫的她很明白,没有人愿意把屎把尿。
她也怕女儿因为自己身处这样的局面。
这种害怕也同样在生生妈妈和莉莉奶奶的女儿身上体现。
生生妈妈想搬家,是要赶快走出这段记忆,带着剩下的儿子进入新的生活。
莉莉奶奶的女儿则寄希望于现代医学手段,一直催促妈妈去医院接受化疗。
这都算某种程度上的用“逃避”去试图抵抗自己对死亡的害怕。
影片也就由此把家庭内部、亲人之间要经历的那种死亡阵痛,放到了更加广阔的社会语境下。
莉莉奶奶——女儿——去世丈夫,生生——妈妈——去世的哥哥这两组关系,都是家庭结构和亲情关系中的死亡。
因为亲密关系、成长记忆,这样的死亡带来的伤痛是更直接、更绵长的,也更容易让人有共鸣。
而生生和莉莉奶奶这组关系,还有那些观看莉莉奶奶直播的粉丝,上门采访的记者,则说的是陌生人之间也会经历、见证的死亡。
死亡不再仅仅是亲密关系中害怕面对的课题,而也是放大到整个社会语境下,人人都会经历的必然。
在看《生生》的时候,我总是回想起那些关于死亡的电影。
怎么说呢,“死”这件事,我们都是听说、观看、见证,先于自己体验的。
它好像是一件没有办法用过来人立场,来进行经验之谈,从而贴近、复刻真实的事。
但有的部分是不用体验死也能感知到的,比如亲人离世后,还活着的人经历的痛苦。
比如看到病人临死前,为了活下来努力抗争遭受的痛苦。
比如看到一些死亡时刻所传达出来的黑暗、破裂,冰冷。
死亡,始终在恐吓着我们。
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不少讲“死亡”的电影都会用积极的、乐观的甚至喜剧的态度去解构死亡,去消解死亡背后的恐慌。
这是一种优秀的创作手法,但并不是我们面对死亡的唯一态度。
《生生》也不提供唯一答案,它要说的,就是不管我们用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死亡,都是可以的、被允许的,能够走向未来的。
像莉莉奶奶那样积极,简直是种超人般的能量。
但我们也可以像生生妈妈那样用逃避来保护自己,用远离过去来接受和面对事实。
我们当然也可以害怕,可以恐慌。
因为这,就是人面对死亡,最正常、最原始的情绪。
+++++本文首发于我的公众号,关注我呀。
传送门:https://mp.weixin.qq.com/s/2qd9sEJN98VLFSLb6-B1sw
前言:我写的影评不算好影评,我只是觉得每一个认真演戏、全力以赴的好演员都值得一篇好影评。
正文:《生生》吸引我的并非情节,它情节简单、低调简朴,看起来也很难拥有像商业电影那样的高票房,但《生生》却铺就了一方小型的专属舞台,令一名影后再一次得以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精湛绝伦的演技——也让我们有幸再一次,欣赏到金像奖影后鲍起静那炉火纯青、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表演。
我最初认识鲍起静,是通过许鞍华的《天水围的日与夜》,这部电影令人赞叹,堪称俗世安魂曲。
每次我看过它,内心总感到平静又温暖。
《日与夜》成功之处,在于它没有任何的说教和煽情,而是把很多人生起落与五味杂陈,跟那些细碎真挚的生活日常细细密密缝合在了一起,整部电影自然、坦诚又满溢着生之热爱。
鲍起静在其中饰演在超市打零工的贵姐,她幼年失学,早早出来打工,用自己菲薄的工资供养了三个弟弟读书成人。
后来她失去了丈夫,只身抚养了儿子。
在贵姐身上,丝毫看不出对生活的抱怨和愤懑,她日日勤俭持家、烹饪着简单可口的饭菜,忙里忙外,以轻松无谓的心态,抵御了命运的无常起伏。
爱出爱返,贵姐帮助过的亲人和邻里,也在以不同的方式回馈着她的温情和照看。
在香港这个繁华大都市,有清贫家庭偏安一隅,中式传统深厚的人情交往在其中流转。
鲍起静的表演朴素真实,跟这个简单平凡却心志淡泊善良的女性完美贴合,这种充满生活气息和生活阅历的气质,令电影拥有了平凡而久远的滋味。
鲍起静可以演绎平凡女工,也可以演绎《月满轩尼诗》中泼辣艳丽、斤斤计较的老板娘,身为一个演员,她的演技和阅历随着时光的推移而日渐醇熟。
时间对于一个有悟性有觉察心的演员来说,真的是好事,让她真正能了解生活,观察到各种各样的人生,觉察人生本质上的滋味和道理,进而把握住和演绎好每一个角色。
她震撼到我的第二部电影,就是恐怖片《僵尸》。
鲍起静在其中饰演的梅姨,与自己的丈夫冬叔在廉租房相依为命。
但冬叔被坏人设计,失足跌落楼梯惨死。
梅姨无法接受丈夫死去,听从了术士阿九的蛊惑,将丈夫制成僵尸,以期待丈夫能起死回生。
在他们清贫孤独的老年生活中,彼此的爱成为了梅姨生活的支撑和慰藉。
丈夫猝逝,对于梅姨的打击可想而知。
在丈夫跌落楼梯、扭断脖子的那一刻,梅姨从沉睡中惊醒,她惊栗着直望向前方,预感大事不妙。
在制作丈夫成为僵尸的过程中,梅姨备受痛苦和煎熬,脸上的老年斑凸显,她对着僵死的丈夫哭诉自己的孤独和恐惧。
但丈夫没有复活,而是变成了坏人借尸还魂的工具,她含着热泪走向丈夫,与他同归于尽。
贫苦老人的孤寂和无助,底层生活的无望,痛苦和恐惧穿透了银幕。
梅姨是个善良的人,却连遭不幸。
在廉租房那栋贫苦而空寂的生活空间里,人和鬼都在拼命挣扎、强撑度日。
他们都是社会的弃子,亲情成为了他们活下去的唯一支撑。
《僵尸》在讲述一个僵尸复活、危害人间的恐怖故事的同时,直击人心深处,那黑色的脆弱和孤绝。
《生生》里的鲍起静,饰演了一个倔强的母亲莉莉奶奶。
她独立生活,虽然年逾花甲,但依然开着自己的出租车过活,直到癌症击倒了她。
在病倒进入病房抢救的那一刻,鲍起静奉献了炸裂级的表演:她拼命要自己坐起来,女儿忍不住发脾气,说她太自私。
她才说她不想让女儿受累,她好怕死。
鲍起静真实而生动地演绎了一个热爱生活独立女性,逐渐被衰老和绝症征服的残酷过程,她在面对死亡时复杂悲怆的状态。
就在疾病拉着她往末路上走时,她依然爱着自己的女儿、依然热爱着生活。
纵观鲍起静饰演过的角色,出彩的大都是市井里的平民女性。
有些故事甚至没有激烈的矛盾,仅仅只是平凡如水的生活,即便这样,鲍起静也能演绎出角色的魅力、诠释生活平淡中的真味,堪称平民影后。
有时我想,最精彩的戏剧,大概就是生活本身吧,最精彩的角色大概就是真我本色(原创影评,首发豆瓣,署名党阿飞)
千禧年伊始,台湾著名编剧吴念真(《一一》当作洋洋父亲的扮演者)带着杨得昌最新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的作品《一一》来到大陆做文化交流访问,在记者会上,面对媒体的某个问题,吴念真先生给出了这样一个回答:生老病死,一叶知秋。
英国社会学家卡尔·波普尔在《the poverty of historicism》一书中提出:只有少数的社会建构是人们有意识地设计出来的,而绝大部分的社会建构只是“生长”出来的,是人类活动的未经设计的结果。
这段话,放在《生生》这部影片当中的解释就是,有机体生命的消逝其实并不是有意设计的过程,而是自然主义学说的衍生品。
鲍起静老师所扮演的奶奶,在得知自己命不久矣的时候,便将直播这一年轻的生活方式纳入自己生命中最后的时光。
而与此同时,一个名叫生生的小男孩,他的哥哥前不久刚刚因为一场意外交通事故而离开了这个世界,母亲整日郁郁寡欢,冷落了他。
他翻开哥哥生前的手机,发现哥哥在生前很喜欢看一位老奶奶的直播。
于是呼,他便追寻这位老奶奶的踪迹,与她在物理世界里产生了交集。
虽然本片讲述的是一老一少两个人的生活琐事,但在主客体方面,则是通过另外两位配角来推动故事的发展。
生生的母亲在自己的大儿子意外去世之后,慢慢地不愿意在家中长呆,而是通过上夜班的方式来试图抚平自己的伤痛。
这一举动无疑冷落了小儿子生生。
而在某日清晨她回到家中找不到生生时又表现出来了诚惶诚恐,说明她内心深处始终是不安的。
片中的台词很好的作出了解释:现在,我只剩你了。
这不禁让人想起前不久已故香港著名男演员廖启智。
廖先生生前有过三个儿子,但不料小儿子五岁时便因病去世了。
如果原来没有得到过,或许并不会有所感受。
但世界上最疼的无非就是让人曾经拥有,而后又硬生生给夺取。
影片的另一条线索则是鲍起静老师扮演的奶奶的角色跟其女儿以安之间的互动。
以安是一位三十八岁的单身女子,一个人在台北工作生活。
平日里最放心不下的便是生病的母亲。
跟大多数中国母亲不同,鲍起静老师所扮演的母亲非常独立,并且从不参与女儿的私生活。
年轻时一个人从香港嫁到台湾,人到了中年又一个人把丈夫伺候离世,一个人养活女儿读大学。
现在也是一个人面对着生老病死。
很多观众都不明白为什么这个奶奶会如此抗拒女儿的提议,女儿回到家乡,她不同意,让她搬到台北与她同住她也不同意。
一直到她昏倒在家,在病床上奄奄一息的时候,她才道出了真相。
因为在十多年前,在她丈夫快要离世的时候,她一个人照顾自己心爱的人。
那个时候,她就明白,没有人愿意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即便是自己的亲人,即便是自己的女儿。
看到这一幕,我真的泪流满面。
原来,普天下的父母尽管做错过很多事情,但随时随地都在为自己的子女设身处地地着想。
影片的最后,奶奶活过了一百天,离开了人世。
以安将母亲生前的东西收拾好,准备将房子卖掉。
生生也与母亲搬离了原来的住所,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生来病死,一叶知秋。
香港口音和台湾口音碰撞的突兀在一开始让我有些出戏,但没有太多煽情的音乐,有的只是生活里的背景音,伴随着一帧帧极其平淡的生活化的镜头,这都很自然地让我代入其中,电影里的每一个演员的表演平常得就像我们任何一个人都会在现实中遇见的人,这部电影离我们太近了。
生生演员的表演在与其他老演员的对手戏里也毫不露怯,呆呆木木小男生尤其在青春期阶段表现得更为内敛,我们都曾是或者还是不善于表达情感的人,把波涛汹涌的情感通通藏起来,外面看来就是一潭死水,收着的的表演是很有难度的,一不小心就成了呆子,但生生演员诠释得很好,眼神时有闪烁,像湖面的波澜更显细腻。
《生生》让我想起了《遗愿清单》还有最近的《送你一朵小红花》,虽然知道面对生死间隙时流露出的温情都是电影的卖点,但我确实很喜欢看这类“绝症片”。
主人公都有轰轰烈烈的余生计划,就像杰克伦敦说的那样“我宁愿是燃烧过后的灰烬,也不愿作地上的尘土。
我宁愿我的星火在耀目的火光中燃尽,也不愿任其干腐窒息。
我宁愿做一闪而过的流星,每一个原子壮丽的发光,也不愿做永恒沉睡的行星。
为人的使命是去活,而不是存在。
我不会把时间浪费在延长生命。
我会用尽我的每一秒。
”但在选择以何种姿态向世界告别的同时,他们也要面临如何对爱的人告别的问题。
小朋友,肯德基要打烊了,快回家吧
去年十一月初時我臨時決定去高雄看《生生》,在台鐵上我读到《袁琼琼极短篇》里收录的《望远镜》,说的是摄影师小卓在家中用望远镜头看对面楼里的一个外国女孩,看到的都是些日常,女孩和同居的男朋友吃饭、喝茶、吵架,小卓和她始终不认识,但却偷拍了很多她的照片。
后来两人在公交车上相遇,一个紧急刹车使女孩摔倒在小卓怀里,“有五六秒,他怀里整个塞满了活生生的她,有形体、有感觉的、结实的,热活的,软,有气味。
”从此小卓再也不用望远镜看她了,因为“它给人造了近的幻觉,其实那人还是很远。
”所以小卓说,“望远镜这东西,有时是很悲伤的。
”现在回想起来,觉得电影《生生》里也有这种“望远镜”的意味。
身患癌症的莉莉奶奶被医生断言只剩下三个月的时间,但莉莉奶奶一定要活过三个月,因此她在网上的日常直播叫作“活过一百天”。
孤单的小男孩生生一直用去世的哥哥的手机看莉莉奶奶的直播,几次线上对话后生生逐渐在现实生活里和莉莉奶奶相识,也开始帮莉莉奶奶录直播。
有一天晚上,莉莉奶奶忽然问生生,“为什么要帮我,为什么敢独自跑到我家里来,不怕我是坏人吗。
”生生沉默良久才说,“我只是想知道为什么哥哥那么爱看你的直播。
”莉莉奶奶一愣,生生接着说,“可是我们家要搬走了,哥哥的遗物也被处理掉了,哥哥就要真的不见了。
我很想他。
”那时我才觉察到生生在莉莉奶奶身上寻找的是哥哥的影子,仿佛是一种望远镜,看见她就会想起他,假装哥哥还在身边,但其实哥哥已经不会回来了。
那天散场以后,我在步行回酒店的路上想起之前同学说,因为没抢到五月天跨年演唱会内场的好位子,所以想用没花出去的钱买个望远镜在山顶看他们。
我问“现场不是都有大屏幕吗”,她说“大屏幕也太远了,我可能还要用望远镜看大屏幕”。
当时我觉得这真是好笑又心酸,像是一种……望远镜的二次方。
后来想到自己,才觉得我和她也没什么不同。
那晚见到莉莉奶奶的扮演者鲍起静本人的时候,我也在寻觅我的那个望远镜,手机、相机、准备签名的海报……企图拉近距离的种种道具,但其实都是徒劳。
作为迷妹的我心中大概都有上百架望远镜,双击放大式舔屏、修图、剪片、签售、握手、同框……想尽一切办法把那個人拉近到眼前,制造暂时拥有的错觉。
打卡大概是一种更委婉、更寂寞的望远镜,睹物思人,触景生情,独自来到你的城市走过你来时的路,内心上演着千百场穿越时空的爱恋,归根到底也只是错过的总和。
其实我挺喜欢《生生》这个片子的,不仅在于故事主线上莉莉奶奶面对注定的死别时所展现的坚强、乐观甚至萌萌哒那种状态,还在于片尾莉莉奶奶睡前以安说的话,那一晚以安帮莉莉奶奶关灯,莉莉奶奶忽然问她,“你刚刚是不是有什么话要和我讲?
”以安转过头来,说“我爱你”,然后沉吟了片刻,又说“但你不要和我妈讲,她听了会生气”。
莉莉奶奶眯着眼睛说,“她怎么会生气啦,她会很高兴的。
”接着以安就关了灯,等到下一个镜头再开灯时,莉莉奶奶已经走了。
也正是那一段对话让我忽然怀疑整部片中一直以母女关系出现的以安和莉莉奶奶到底有没有血缘关系,好像导演是在故意模糊这一点,也可能是他有意的设计,我很期待映后见面会时能有人问问,但没有。
我也不好意思问,总怕是自己看漏了什么地方,所以这个问题一直悬置到现在,而我似乎近期内也没机会问了。
我显然是更想把这段对话当作是非血缘关系的暗示,因为总觉得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的陪伴似乎要花费更大的决心与心甘情愿,所以那种温情也更珍贵、更感人一些。
回台北之后偶然间和室友提到“望远镜”这些事,她说她早就无心追星了,心里的那架“望远镜”已经不存在了。
连以前一时冲动买的周边都挂到了闲鱼上,她有时会劝我在台北须尽欢,因为她说我“以后的人生可能再也没有这么爽到爆的冬天”。
有时又会劝我出坑卖掉周边,回归所谓现实生活,因为“称心的工作实在是太难找了,要早做准备。
”我承认她说得都有点道理,但我也不知道怎样做才算是“尽欢”,更不清楚什么样的准备才是正确的准备。
前段时间因为细枝末节的误解,心灰意冷狠狠心把望远镜扔了,却还是忍不住灰头土脸地捡回来;也明白在这个年纪应该要扎入所谓现实世俗生活的浪潮,却不知道该从何扎起。
所以才觉得莉莉奶奶说得扎心,“人这一生其实不知道到底怎样做才是对的”。
那晚的映后见面会上,鲍鲍提到一个被剪掉的镜头,是夜里莉莉奶奶送生生回家,到门口的时候两人紧紧相拥,依依不舍。
这个画面本来是要用在片尾的,但最后被替换成了两人在温暖明媚的秋光下打羽毛球。
她描述这个片段的时候我的代入感很强烈,再次确认自己之所以那么留恋用望远镜看到的世界,不过是因为现实中找不到莉莉奶奶那样的依靠,并且差不多确信以后也不会找到。
而望远镜里的依靠也是假的,暂时的,遥远的依旧遥远,得不到的仍然得不到,所以觉得小卓说得没错,“望远镜这东西,有时真的是很悲伤的。
”附送映後: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16058995
公众号:鸡蛋里有什么人之所以彻底转变,大部分都离不开死亡,只有死能触及到人心底最深的脆弱灵魂,而《生生》这部电影,就是一部探讨生死的电影。
故事交叉着四个面临死亡的人,诉说着一个活不到百日的网红奶奶,一个刚死了哥哥的寂寞男孩,面对突然而来丧子之痛的单亲母亲,一个面对母亲随时离世的单身女子,四个人就像我们身边随时会遇到的人,也可能是我们自己,只是我们不常把这样的内心坦承在别人眼前。
公众号:鸡蛋里有什么我关于《旅程的意义》皆是由死亡开始,我的第一次400 天转身远行是因为心死,期待爱情跟生活中开花结果的心随着期待落空而转而消极,面对工作感情总总不顺遂决定逃亡,才发现心死是困住自己的一道墙,而墙外只是坦然面对过往。
第二次是面对工作伙伴的烧炭自杀,惊讶跟不舍中看着熟悉的人就消失在同一个世界,之所以放下一切又踏上旅途,是死亡带给我的一堂课,因为你的人生不可能等待别人来拯救你,最终能救赎自己的人只有自己。
《生生》这部电影,是由四个人刻划出了一段笑中带泪的生命旅程,所经历的正也是日常中最不想碰触的,却也无法避免的,死亡,是一道深沉的课题,考验着每个细胞的呼吸,急促而不舍。
莉莉奶奶,若有一天知道活不百日,你怎么接续未完人生?
莉莉是一个计程车司机,从香港远嫁台湾后生了一个女儿,曾经历丈夫的死亡,对于死,她没有太多活下去奢求,知道自己癌症末期活不到百日,将手机直播改成活过一百天,然后用心记录着即将离开的每一天,去跳舞,去打撞球,去做任何自己想要的事,就是不愿意去做化疗,放心不下就是唯一的女儿,那是她人生中最珍贵的礼物。
男孩生生:若有天最亲近的人意外离开了,要怎么面对伤痛?
公众号:鸡蛋里有什么他是一个寂寞的男孩,哥哥意外地去世让他的世界突然间变得好灰暗,似乎少了什么,也没有什么,他想念哥哥,他打开哥哥的手机,然后去搜索哥哥所有的一切,发现了莉莉奶奶的直播,追逐着莉莉,就像追逐着哥哥的身影,甚至在莉莉死亡前陪着莉莉一起,他的寂寞没有人可以知道。
生生妈妈:若有天你的儿女意外过世,要怎么重拾生活?
她单独抚养的两个孩子,生生的哥哥壮壮意外过世,她痛彻心扉,却无力发泄,因为她需要赚钱养家,她还有另一个孩子,她没有力气去面对生活,另外活着的孩子,于是放任着生生四处游荡,放任自己一个人面对伤痛,一个人活在伤痛,那种无力像是一种漩涡让每一秒都窒息到沉默。
莉莉女儿:如果有天母亲只剩下三个月生命,要怎么面对她的离开?
公众号:鸡蛋里有什么莉莉女儿,是一个独立的女强人,在得知母亲即将活不过百日,仍执意过着网红生活,开计程车,完全无法谅解,她觉得母亲都没有为她好好想,都自私的想为自己活,她找医生,她想回来陪她走完最后一段路,却也被拒绝,她心底很爱莉莉,却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不停冲突,她真的舍不得母亲就在人生的未来缺席。
如果有一天,你也遇见了死亡,你会怎么做?
多年前死亡这件事情袭击了我,让我放下多年工作重拾旅途,几个月后,不巧刚订完了北欧的机票,家里突然发生大事,妈妈疑似得了乳癌,在胸腺下有了硬块,做了好几次X 光检测都无法确定,整个家里充满了阴霾,我告诉爸爸可以把机票取消,然后专心照顾妈妈。
爸爸跟我说,他会把工作结束,然后在医院里面好好照顾妈妈,要我放心去旅行,我整个无法谅解为什么在最需要我的时候,却选择让我一个人飞翔,而妈妈也请我不要担心他,说该来的就是这样。
(推荐阅读:学习失去这堂课!
专访五月天石头:「死亡这么近,更要用力的活着」)最后,在几许挣扎后收拾了行李飞向远方,我告诉爸爸一个月后就会回来,发生任何事情都要跟我说,才发现面对死亡每个人都无法真正的坦然跟放下。
或许,生生这部戏演的就是我跟妈妈,一个任性的想要独自承受痛苦,一个想要陪伴却被句局门外。
或许,生生这部戏演的就是我跟伙伴,面对突如其来同事的死亡自杀,身为主管的我一直苛责自己为什么没有提早发现然后阻止,却也只能接受冰冷冷尸体的事实,在心中留下了一道伤疤,反而在活的人身上,多年后也无法真正放下。
或许,就像莉莉一样,坦然的面对死亡;或许,就像生生一样,追逐的故人的影子找拥抱;或许,就像生生妈妈一样,沉浸在自己的哀伤;或许,就像莉莉女儿一样,再不舍得也要学会放手。
公众号:鸡蛋里有什么很久没有一部戏能触动心弦,《生生》触动着我曾经的过往,面对死亡,我们都在学习,好好说再见,好好活下去,去相信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他们也会活得好好的。
彼此都要好好地,说再见。
温馨提示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公众号:鸡蛋里有什么
公众号:鸡蛋里有什么
有评论说,《生生》是继《送你一朵小红花》后的又一部探讨生命和离别的影片,没看过《小红花》无从比较,但这种以平实的角度来展现离别态度的题材,我真的很喜欢,哭了全场,头疼缺氧,连带第二天双眼皮离家出走。
曾经读过一本书叫《最好的告别》,书里的很多内容已经不记得了,只是对临终关怀印象深刻,那时候边看书边想,如果自己到了人生的末尾,不得不跟世界告别的时候,希望以什么样的姿态过完最后的时光呢,是选择医院治疗,与病魔抗争下去,还是选择尽量减少痛苦地快活一段时间,然后离开呢?
至今我也想不明白,因为这个选择很难,只要世界上还有让自己眷恋的人或者事,就一定会想能不能继续活下去,是不是还有机会好起来……所以我很佩服莉莉奶奶的选择,很佩服她放弃治疗在生命的最后活的精彩的勇气。
作为独生子女,尤其是离家在外,看到这种故事的时候总会特别难过,我会想应该如何处理父母老去与自己生活的纠结问题,但从来都是无解,或许真的到了需要面对这个难题的时候,必定会做出当下最恰当的选择。
说回电影,最喜欢的情节的是奶奶在书店里等待会不会有人借走她放在书架上的漫画,她说店员早就知道了,这个世界上会有人一起帮你维系一些可爱的小心思和小愿望,这样的感觉真好。
面对生死,很多人都是歇斯底里的,是情感剧烈的,但在《生生》这部电影中,一切都显得平和而温情,仿佛离开人世只是一次普通的远行,离开的人交代好了一切准备好了放下,留下的人也不要让自己困在痛苦中,要珍惜眼前人,要继续发现幸福。
同样是癌症病人的故事,如果说《小红花》太热,《小伟》太冷,那么《生生》这部电影是把温情的火候拿捏得恰到好处,是令观众心心相印的传统台式风情,不止于暖黄的色调、道具的重复、有东方寓意的长镜头。
在相斥后复相吸的母女关系、疏离过又和解的母子关系之外,也有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之间幽微的烛照关系,而大量合乎情理的细节事实,让微澜略起于平实,不过分戏剧,也不过分乏味。
鲍起静无疑掌控了强大的角色魅力,她用直播记录生命的结束,也记录生命的延展,在生命最后的一百天,六十八岁高龄的她穿着色彩明艳的花衣裳,抹着精致的口红,戴着墨镜开计程车,打桌球,学跳舞,画漫画,捡宠物,一个人生活。
她有开放的身心,告慰女儿“结婚并无必要,但热烈的恋爱谈一谈更好,至于生不生小孩,那是另一种体验”,告慰女儿“各有各有的人生,彼此应该放手”,开放到甚至和女儿因为亲情的样子总是拘束而发生争执。
奶奶烛照的小男孩,因为刚失去了哥哥而对她产生心灵依赖,男孩幼无所依的生活状态撼动着她的开放,让她也会恐慌死亡的到来。
电影里有老与少的对应,生与死的合流,一日与千秋的辩证,科技工具木乃伊式的画面记忆和“搬家了,哥哥快不见了”的空的互补,而电影的解释不失新颖——在尚未到来的未来面前,再老的人可以是小朋友,将死之人可以是新生儿,正如奶奶对女儿说,“我也只活到这个年纪,未来的事我也不知道,如果你知道了,一定要告诉我。
”而奶奶也把因直播而相识的小男孩亲切地唤作“小男朋友”。
让死亡轻柔地滑进未来,能无端收获地久天长的希望。
先感谢奇遇观影团,带给我首次提前观影的机会,感恩。
以下内容涉及深度剧透,请酌情观赏影片主要围绕4个人物展开叙述:失去哥哥的小男孩生生,肺癌末期的莉莉奶奶,即将失去母亲的单身女儿以安,失去儿子的母亲。
四个人物形象,像极了生活中的你我他,仿佛多多少少都能从四个人物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很有代入感。
1.关于温暖。
生生,无论是坐在打烊的肯德基,还是空无一人的家中,最缺乏的是温暖。
看着同伴在母亲的嘘寒问暖中接走,然后一个人落寞地回到肯德基,真的充满唏嘘。
与其说,生生给予了莉莉奶奶陪伴,同时,莉莉奶奶也给予了生生温暖。
生生在帮莉莉奶奶录视频的同时,也一点点地学会打开心扉,理解母亲,学会成长。
2.关于家庭。
早年丧偶,中年失子的母亲为了维持生活,晚上在便利店打工,白天在家里补眠,在孩子最需要陪伴的时候,却都是缺席的。
但生活不是非黑即白,不能仅凭表面就去下定论,要知道,作为单亲母亲,搬砖与陪伴注定不能两全,不能接他放学,不能给他做饭,不能同他聊天,听他讲校园发生的点滴和成长....人生没有绝对正确的选择,一步难一步艰,艰一步,难一步,走着走着,但愿路就会好起来3.关于需要。
电影里有一幕,是以安的员工吐槽家中的母亲做个小手术就把家里弄得人仰马翻,很羡慕莉莉奶奶的独立性。
但在以安视角,可能会羡慕员工母亲对子女的需要感,莉莉奶奶实在是太自私了,无论是带她去台北看病,还是辞职照顾,都遭到莉莉奶奶的拒绝。
连莉莉奶奶平时发生的事情,都是别人通过莉莉奶奶直播后,转告给以安,才知道的。
往深处想,莉莉奶奶作为过来人,知道,女儿有女儿的旅程,她有她的人生,更不希望女儿因她而改变她的航程。
即使,莉莉奶奶也需要陪伴,即使,她也很怕死亡。
4.关于失去。
“如果你丢了什么,觉得遗憾,那才是最重要的。
”拥有时,不知道去在乎,去珍惜,等到后悔,已来不及,有些东西丢了,可就再也找不回来,如岁月,如青春,如健康,如爱你的人。
这部片的主旋律并不是要你知道失去的不可逆,而更希望我们珍惜当下,尽量的学习,尽量的尽力,尽量的开心,尽量的珍惜身边人,人生就遗憾少一点,美好一点。
最后,剪辑,有点乱,时间线得去二刷,但不影响观感。
生死都是自然: 很多事我们不能选择,也不能控制,比如诞生,死亡,万物都存在生长衰亡,除非你是修仙可以长生不老。
如果轮回真的存在,那死亡就没什么可怕的,因为你现在的死,也是你明天的新生,除非你伤天害理,失去了再次为人的机会。
人活着,一辈子总要经历悲欢离合,有很多是非纠缠,有很多恩怨瓜葛,也有很多荡气回肠的爱恨,会得到一些东西,会失去一些东西,有初见,有遗憾,有无奈,也有温馨。
人的勇气不是直面被野兽吞噬的生活,而是灵魂救赎的死亡。
台湾电影《生生》有个老人家大妈,被诊断出了肺癌第四期,医生说她最多只能活三个月,她却很自信的告诉医生自己可以活过一百天。
已经超过六十八岁的她,法定年龄是不可以开出租车的,她却坚持着开出租车充实自己的生命。
有一次乘客还把一只狗丢失在她车上,老人家把狗抱回家精心照顾,就担心自己去世了,狗不知道怎么办,好在狗的主人找到了她。
女儿建议去化疗,她拒绝了,女儿要辞职回来一块住照顾她,又拒绝了,她只想用自己的坚强活完剩余的时间。
如果说她对自己的女儿有没有什么愧疚,如果有,那就是没有让女儿去读美术,选择了女儿不喜欢的专业。
老人家很懂娱乐,医院不愿去,却跑去学跳舞,甚至还每天把自己的视频传上网,她的直播竟然是个突破,有很多粉丝,甚至还有记者登门采访。
在粉丝中有一个叫生生的小男孩,他去世的哥哥也经常看老人家的视频,生生妈妈晚上在超市上班,白天下班回家准备好儿子的早餐就睡觉了。
似乎一个大房间就剩下生生一个人,小时候的成长如果孤独是很委屈的,会害怕,也会胡思乱想,还会偏激抱怨,他需要有人说话,有人关心。
生生的妈妈不是不关心他,而是生活所迫,她没有时间,有一次还以为儿子丢了,紧张的要去报警,又不忍对儿子发火,只能躺在床上哭泣。
生生经常骑车到妈妈的超市附近去偷偷的看他母亲,有次还不小心被车撞倒,立刻有许多热心群众围上来帮忙。
在与老人家的一段相处后,生生也成熟了很多,懂得亲人的可贵,当他最后一次去老人家家里,老人家已经去世了。
生生觉得有什么东西失去似的,他害怕发生在自己身边,哥哥已经走了,最后一个不能再失去,他飞奔到妈妈的超市,二话不说就一头扑到妈妈的怀中。
我们觉得花朵的生命很短,其实我们也很短,就像天上的高级生物看人类一样。
一些人活一辈子是浑浑噩噩的,糊里糊涂的,一些人是轰轰烈烈,一些人是卑鄙无耻,一些人一辈子都在乐善好施,做好人做好事,一些人却是伤天害理,做坏人做坏事。
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属于什么阶级,问心无愧就好,如果非得要和别人比,那就比德行吧,远离那些可能让自己堕落的人。
古人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活着总容易陷入当局者迷的迷失与困惑,只有将死的时候,许多人才有旁观者清的超然觉悟。
活着的一切到了死前的思考是否还是难舍,或者是微不足道,当然有的人会更多愁善感,有许多事放不下。
我们无法决定命运,也不能时间倒流,或者改变以后,一些人,一些事注定是遗憾的,一切只能是过去,这些记忆会在孟婆汤的效应下变得一无所有,就好像自己根本没有在地球活过。
那么人一旦知道自己要死了,那么想说什么,想做什么,如果是我,我会说不后悔接触过一些让自己缠绵悱恻的文艺朋友,不后悔自己选择的兴趣爱好。
与其用尽一切办法去苟且偷生,还不如顺其自然,迎接死亡,人都是过客,谁都有这一天,最后也都成为往事被遗忘。
好好活着
怀着看剧情片的期待观影,但发现到最后片中也没有交代为什么哥哥的手机里会关注莉莉奶奶的直播,两位主人公的联系线索似乎显得有些牵强。故事并无太大亮点,但看到身患癌症的奶奶还是会禁不住泪目。
20180910 3.5 莉莉奶奶的每一套衣服都好可愛/雖劇本不夠成熟紮實,探討不深,但都該把我們所愛的人的份一起活下去吧。/雷光夏音樂好溫暖
破防了,哭成狗
烂
还是太单薄了
不如听歌
鲍起静一出,泪腺就不行了。默默流了几次泪。
3.5/5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Only old people and children can touch the true meaning of the world.
个人角度说,我还是喜欢这样的文艺片,关于死亡,关于生命,关于人和人之间关系以及在死后关于这个人的印迹与记忆的呈现,都从不同的角度让我陷入思考,有深深的渗透力。
挺催眠
第一部电影院睡着的电影,以前看《一一》的时候也有点累,节奏稍微有点慢。感谢青年电影展的票。会找找资源重新刷一遍。
莉莉姐在医院流着泪和女儿说:其实我也害怕。真的,想想我也是,外表的坚强只是狮子座的伪装而已
乏味、沉闷、无聊。两个中年女演员表现太差,举两例,生生妈妈找不到孩子的时候突然看见孩子出现在门口时的反应完全不是一个母亲的反应;奶奶和照顾她的女演员在医院的那段争吵本来可以是全片的一个高潮,可惜女演员憋了半天也挤不出一滴眼泪。
3点5星。生老病死,一日千秋。四个人,四份孤独的灵魂,因为相识而改变,适合与《又见奈良》对比观看。
用人生的序幕初开连接行终将晚,站在生命的终点回望开路、对话往惜,用一种回环式的结构呈现人生起点与终点处对待死亡与生命的态度,人生两端的我们,却有着同一种的孤独。对照与回望形式与框架的搭建,背后的支撑是剧作层对生命的思考,以及对生活的那份深沉情怀。
鮑姐從香港新導演首作演到台灣新導演首作,駕馭莉莉奶奶這個角色輕車熟路,情感到位不必說。小男孩這個角色寫的也不錯,甚至導演可能對他更用心。有幾場戲挺喜歡,音樂、攝影也還行。但缺點亦明顯,剪輯把故事的時間線打得太亂。生生媽媽的演員有一種突兀的刻薄感,幾場戲都比較糟糕。整體過於溫吞,流於一般此類片的表面,缺少特點。
挺无聊的,导演是不是周杰伦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