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塔

東京タワー,东京铁塔,寂寞东京塔,Tokyo Tower

主演:黑木瞳,冈田准一,松本润,寺岛忍,半田健人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法语,日语年份:2005

《东京塔》剧照

东京塔 剧照 NO.1东京塔 剧照 NO.2东京塔 剧照 NO.3东京塔 剧照 NO.4东京塔 剧照 NO.5东京塔 剧照 NO.6东京塔 剧照 NO.13东京塔 剧照 NO.14东京塔 剧照 NO.15东京塔 剧照 NO.16东京塔 剧照 NO.17东京塔 剧照 NO.18东京塔 剧照 NO.19东京塔 剧照 NO.20

《东京塔》剧情介绍

东京塔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21岁的透(冈田准一饰)爱上了母亲的朋友、年长他二十岁的已婚妇女诗史(黑木瞳饰),他们一见钟情并开始了地下恋情。透的好朋友耕二(松本润饰)也与家庭主妇喜美子(寺岛忍饰)有不伦关系,但情感十分复杂难解,他同时还有一位女友。 三年来透听诗史喜欢的音乐,看诗史喜欢的书,每天下午在家等诗史打来的电话。他不能主动打给她,这是两人的约定。渐渐地,他越来越不能满足这样的关系,他向诗史提出了一起生活的要求。诗史是理性的,她清楚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丈夫给予的,离开丈夫意味着什么诗史清楚不过,所以对于透提出的要求她一直模糊回避。不过,当透在派对上不顾一切地当着众人的面向她表白并离去后,诗史终于做出了决定……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走山刺客永在我心间老爹的脑袋血界战线&BEYOND梅根珠城之恋从宫本到你星星少年芬芳田野跨次元少女大作战洛杉矶大劫难爱上邻家主厨奇异博士2:疯狂多元宇宙证据玉兰面屋明德绣庄力争上游我是如何成为超级英雄的荒村凶间现实中学偷偷爱着你2011靠近你祸乱心理追凶第四季恶宅紧急呼救:孤星第五季神之手头发辛瑞那

《东京塔》长篇影评

 1 ) 真庆幸,你们还爱着。

喜欢喜美子忘情的跳着弗拉门戈,那一刻,我们尽情释放。

舞蹈透着感怀人生的无限悲凉,透着于黑暗之中奋发的不懈——某豆瓣网友说:“假如一个女人不再年轻了,心里还有隐隐的痛,无处说,那么应该考虑去跳弗拉门戈舞。

”同意啊喜欢小岛和浅野在落日余晖下忘情的拥吻,身边是塞纳河,深情款款,身边是巴黎铁塔,见证爱情无数。

那一幕,真庆幸,你们还爱着。

因为江国香知,才看了《东京铁塔》。

区别于《冷静与热情之间》,《东京铁塔》是两段忘年恋。

和《冷静与热情之间》一样,故事很简单,但布局背景都很文艺,边看边截图。

第一段——18岁的小岛和妈妈的好友,年长自己20岁的浅野。

这段感情在3年后公诸于世,其间,浅野的先生和小岛妈妈都发现了这段外人眼中的不伦之恋。

被迫分开的一段时间里,浅野还是和丈夫离了婚,虽然这个男人始终认为他的妻子离了他,是无法生活下去的;小岛被妈妈送去法国留学,终日作画,画得都是浅野。

影片的最后,单身的浅野夫人只身前往法国,在和她有同样感情经历的小岛房东太太的帮助下,去找小岛,小岛在同学的告知下一路狂奔找到了清水,两人相拥,与落日余晖之下。

第二段——大原和家庭主妇喜美子,相差十几岁,因一次倒车事件相遇,进而发生了感情。

在自觉没有前路之后,二人分手了。

此后喜美子专注于弗拉门戈舞,在她的舞蹈表演会上,大原送去了最后一束红色花朵,如同罂粟一般耀眼。

这段感情,在随后二人追车撞车之后,无果而终。

本片根据江国香知改编,她的小说基本涉及的是“边缘”爱情,比如《沉落的黄昏》,比如《一闪一闪亮晶晶》,冷艳清幽透着丝丝暖意,但最是渗着彻骨的绝望。

没有看过《东京铁塔》原作,不知江国的结局如何。

抛开世俗的眼光,接受每一段爱情,因为它们都值得夸耀和祝福。

 2 ) 美少年之戀

<東京鐵塔>真是個大膽的故事,可為何叫這個名字呢?

僅僅因為它是地標嗎?

因為人們都看得見它?

我至今不理解。

又是一個和洛麗塔對應的故事,家庭主婦愛上青春的大學生。

我想起韓國電影《綠色椅子》,同樣我對影片的名字大惑不解,至今存疑。

這兩部電影里,他們學會了忍耐和付出,終于拿到了一張愛情證書,離了婚的黑木瞳仍有能力駕車前往巴黎,他們終于在橋上相遇,巴黎、河水、金色的夕陽,充滿了愛情故事所應有的一切浪漫因子。

她終于沒有『理智』的選擇理想的『東食西宿』---人間哪有這樣的美事兒?

而我也驚詫于美少年終于沒有面向鐵塔,自由落體,雖然他電話里那么說,但就此死掉顯然不是成熟的愛情,如果是這樣,那三年來的音樂白聽了,小說也算是白看了,他沒有,而是服從母親之命去了巴黎,繼續他的愛情,他沒有愛上風情萬種的同齡巴黎女大學生,癡癡的等著自己一生的戀人也是年齡足以做媽媽戀人。

她們合該有美好的結局,也許開始時,他只是『戀母情結』而她只是『玩具情結』,可到最后他們都不得不真心面對自己的靈魂,不得不承認這有些驚世駭俗,但的確是愛情,他放棄了自殺(在日本,這總是被人津津樂道的很光榮吧),她放棄了錦衣玉食的豪華生活---這個女人很幸運,從微小的細節里可以看出,她掙錢能力強大的老公內心也深深的愛著她,雖然他總是沒時間相陪。

這一對憂郁的文藝青年和文藝少婦之戀有了完美的結局。

另一對兒多少有點滑稽,而且我覺得很詭異,居然是男方說:這樣的女人有經濟能力,溫柔體貼--我瀑布汗~~這句對白通常都是向往老男人的美少女說的呀;正在做菜的她想起他,把持不住這也通常都是獸性大于人性的男人才會有的舉動。

總之,在他們身上,陰陽全錯了位,雖如此,終于擺脫畸戀的少婦,捧著花落寞的走回紅色豐田小車時,還是忍不住落淚,她說過的名言:早知道年輕時多玩一下再結婚;這段奇特的感情就像春風吹皺了她平靜如池水的生活,激起了一點點漣漪,然后風飄走了,水面也復歸平靜。

這樣的故事,道出了愛情的特有的魔力,它看似公平--深谷里的野百合也有春天;它又極不公平--有的花兒春天特別長,會得到特別的寵愛。

它也反應出隱忍的日本文化中的奔放一面,它不像《American Beauty》,它告訴大家:不僅僅是女同學的老爸可以惦記女兒的同學,男同學的媽媽也可以惦記兒子的同學。

中年中產的生活真有那么枯燥和無奈嗎?

過著過著就知道了。

好像是去年吧,看到一則深度報道,貴州一名高中女老師,和班上兩個男生戀愛,其中一個殺死了另一個。

我記得當時大家對此激烈的爭論,看到那個風韻猶存的美女老師,男生大都沒什么要表達的,反是女網友們分外的憤憤不平,認為此老師有為師德,認為她們之間不是三角戀情,甚至根本不能算是戀情,是老師無恥的引誘了學生.....這樣的事發生在男老師和女學生之間,就不會是如此的結局,這樣看來,所謂男女平等,仍有很長的路要走呀。

看完電影我覺得東京鐵塔好熟悉,那一晚的夜色好熟悉,今天吃飯時忽然想起,那是在《The Babel》(巴別塔)的第一個故事里,那個聾啞小女孩兒的家,寬大的陽臺上也能看到燈光閃爍的東京鐵塔。

 3 ) 不是所有混乱的开始都有不堪的结尾

文/曼佳  有些书,有些电影,就是在有些年龄才能看得下去。

比如《东京塔》。

  因为演《失乐园》(1997)的女主黑木瞳太著名之故,十年前(2006)该片刚出来的时候,我其实听说了这部电影。

我打开看了一会儿,故事情节可以说很简单,进展非常缓慢,我大概看了1/3就看不下去了,这一次再次打开该电影,已经是十年以后。

  即使以前我看完该电影,我想着重点一定是更感兴趣于中年妇女为什么会喜欢小鲜肉这样的心理分析上,18岁的小鲜肉为何会被比自己年长20岁的中年美妇所真的迷恋住的原因。

这个现在好像不用分析了,除了情感中的确是有看不见的磁场在影响,有些人天生强烈吸引,有些人强烈排斥,更多的人是不远不近。

而情感是不是能持续进行下去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人性就是在熟悉中厌弃,在禁忌中兴奋吧。

所以古往今来,越是充满话题性的,比如乱伦的,偷猎的,禁忌的,年龄身份地位差别很大被世俗反对的,更容易爆发出激烈的故事。

因为平凡的生活,很多时候的确了无生气,有些时候明知道是飞蛾扑火也奋不顾身。

  现在再看这部电影,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女主的丈夫。

如果这丈夫是在中国,反而觉得奇怪,因为这样隐忍的性格更像是日本人的个性。

早知道自己的妻子爱上了别的男人,脸上焕发出不是因为自己的美丽光彩,但是因为她开心也不想去戳穿她,也是为了保留自己对她的拥有;早知道外地别墅卧室里妻子偷会情人并藏着小情人,但是为了给她自尊,不想让她紧张,而找机会和她借机离开,给自己和妻子甚至小情人以脸面;找到小情人并和他对决虽然用居高临下不屑一顾的心理战方式来欲打击小情人,但是小情人失魂落魄来找妻子求证的时候,竟然也保持了自己的绅士风度没有粗暴地阻拦,当然也无法真正阻拦;甚至在满足妻子的愿望最终签署了离婚协议书,而其中却夹杂着纸条他写下的妻子最想知道的小情人的现在住址。。。

  这是一个窝囊的男人吗?

按照中国男人的想法一定是的。

但其实在女性看来,这是一个男人真爱一个女人的最好的表现形式,他深爱自己的妻子,希望她能开心,虽然她开心的方式,是背叛了自己;以为妻子和小情人只是出于肉体的新鲜和欲望而短暂新鲜地在一起,却最终发现妻子的身心俱已经远离的时候,他痛快地做了放手的决定,同时还暗地里地成全了她。

也许这是他真爱她的方式之一,爱一个人,不就是希望她真的快乐,不管用什么样的方式,而不是用束缚的方式将对方的身蛮横地留在自己身边。

当然现实总绝大部分男女都是做不到的,懂得礼貌优雅地放手,因为这毕竟需要很高很高的境界。

  另外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小情人的母亲,也就是女主的好朋友,当自己心爱的宝贝儿子让闺中密友勾搭走了身和心,而是年龄相差20岁!

请问一个单身母亲的心理阴影面积?

她是不是也在疑问为什么儿子会爱上年龄和妈妈一样的女性,到底是自己抚育他的过程中出现了什么偏差?

还是儿子天生的性格基因希望能有一个成熟而安稳的女人妥协地爱他,毕竟同年龄的女孩子实在太会折腾?

她一定很困惑也很痛苦。

她的确有多爱儿子,就有多恨自己那个已婚而且比儿子大20岁的女人吧?

虽然痛恨,她依然没有歇斯底里,这是真正上层妇女的修养还是对情感的怜悯所致?

其实她也知道这种感情是禁止不了的,越是反对,火只能烧得更旺,她只能通过自己的方法,送走儿子,让空间拉开这两人的情感距离。

如果还是不能,那也只能是天意。

  电影也用了两对类似的情感来互相衬托,都是男小女大,除了男一和女一,身份气质都相对高层级的,行为也是温柔优雅的,还有男二和女二,一对长相品行和家势均较普通的配对,更是为了打发普通生活的无聊和烦闷的勾搭情感故事,有时候这样的感情都在进行,但是动心程度,那真的只有自己内心才知道。

所有情感故事的相同点都是里面付出较多的那一个更不会容易放弃而纠缠不清,比如其中的男一,和女二。

但是经过试探性的纠缠,发现对方不会回头后,也会黯然离去。

这是人生的残酷,也是人性的妥协,同路的记忆,记得就好,剩下的路还是需要自己走的。

所以男一去了法国学习绘画,家庭主妇的女二竟然成了跳火辣的弗拉明戈的明星人物,也让男二留下了诧异的感受。

这无论如何是励志的,艺术就是需要给人一点希望是吗?

这样才能够有能量前行。

电影是关于时间空间故事等浓缩的艺术,简单台词里意味深长的双关语也许就简明扼要的暗示了很多前因后果,人物的某些表情和习惯性的动作也许暗示了有诸多故事的某些个性,而里面的很多道具甚至背景的出现更是包含了很多浓缩的故事情节。

关于语言,有些话不赤裸裸地说明白似乎有更多留白的空间令人遐想,我觉得的日本人大概更是擅长于这点。

比如在开始的时候男一小鲜肉要求女一尊贵优雅的已婚妇女离婚,但是被后者巧妙地拒绝了,她说了一段故事,大概是小时候坐车过了站,但是一个完全不认识的环境非常的害怕,因为什么也不认识没有安全感。

这为她在两人的情感故事中一直处于退缩而找到了完整的心理依据。

而电影的最后,当终于被男一的不顾一切的浓烈炙热的爱情打动而离婚终于奔向在巴黎的男一时,她没有立即说我爱你之类,而是静静看着他说,我一个人坐车坐过站我也不再害怕了!

即使你明天不再爱我,我还是会爱你。

简单的语言,和前面呼应,很完整地表现了她情感的历程,表示她内心的决定和勇敢。

关于动作物件和背景,比如一直出现的男一手里把玩的一个天主教项链,那是女主送给他的,每次出现的时候代表此刻他很想念她而且十分孤独;还有两人新年除夕夜深情浓烈的时候一起看到的窗户外的闪亮着的东京塔,于是这两样东西在电影里总是出现,一晃而过的时候,你就可以知道是男女主角内心的那些反应和对于他们的意义,这东京塔成了见证他们爱情的一个信物,但他们呼唤对方的时候一起从不同的角落看到这个塔,仿佛他们就好像在一起。

这个物件和环境都是主人公情感微澜的一个写照,只要电影镜头到这个东西,就一切明了的。

所以在情感故事中,用物件的概念植入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因为此时物体绝不仅仅只是单纯的物体,它背后的故事和情感可以被无限放大,还可以存留很久。

而最后他们重逢的城市设置在巴黎,而男一的窗户正面可以看到埃菲尔铁搭,也完全不奇怪了,因为这样的情愫就是电影中的主题。

而我们普通人,比如我在东京和巴黎看到这两个塔时就完全没有更多的思绪和联想,只是看到的是一个巨大的钢结构建筑而已,它们在黑夜里闪亮的时候我觉得这个地标很美,但是其背后完全没有其他任何情感。

所以从这点来说,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巨大的秘密,藏在一些别人万万不会知道的秘密物件里,甚至一句曾经一起面对的秘密句子里,而当某时看到或者听到的时候,会微微一笑,或者哑然失笑,也或者失落叹息,那些过去也会翻江倒海汹涌而出,而人生的时光,就在短暂回忆这些那些秘密时光中,慢慢流逝。

虽然这部电影的结尾过于完美,一对完美异地重聚,一对怅然若失相遇,完美得仿佛是假的,生活中类似一地鸡毛的故事让人觉得不应该太乐观吧。

但不是所有混乱的故事都有不堪的结尾。

因为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总会有一些不一样的人和故事让着世界有另外一种鲜活的可能。

比如这部电影里的人,无论主角配角,都不那么奇葩。

就像我上面写的,无论是炙热爱着的不顾一切以情动人的小鲜肉,还是那个理智最后放手的丈夫,或者是女主自己凭空生出了勇气要重新面对自己的内心,或者是男一她妈妈也没有用尽非人性的方法去阻隔非正常恋情。

或者看似差不多的故事中,那些不一样的一些东西,就是一部电影生动的重要原因。

话说回来,为什么大家喜欢看电影,不过是在别人的故事里体会人生,从别人的人生得到印证找到力量,让自己的思绪穿梭时空,短暂放空逃离于世俗生活。

这大概就是短短的2个小时的电影,不仅仅各人写出的影评是五花八门,让人喟然长叹不能平静意犹未尽的原因是因为通过自己看到了感受到了世界人生的另外一面吧。

也许再过一定的年龄,再看这样或者那样的电影,会看出更多的此时与彼时的不同,这大概也就是人生丰富的馈赠吧。

 4 ) 写一个唯美的爱情结局也不错

镜头年纪渐长,每回观影时越发感觉,自己对于画面和场景的欣赏与满足,甚于在意故事情节的发展。

故事总是万变不离其中;画面和场景却能够在头脑中构成再创造的空间,由观影者向其间代入想象。

整个观影的审美体验由此丰富。

我喜欢影片开头的那段。

诗史和男生在一个房间缠绵。

这似乎是一间高档公寓;显然房间里有暖气,因为透过画面我们丝毫感觉不到十二月的寒冷。

背景镜头是一扇巨大的盛满整个房间的观景窗;窗台非常宽敞,躺在上面绰绰有余。

这个镜头的画面处理非常优美。

从大床的角度,可以看到窗外下着雨;透过沾着水滴的窗玻璃,可以俯瞰下面灯火璀璨的都市。

夜色下的东京,被笼罩着一层迷蒙的水雾,色彩犹如水粉画似的绽开,迷离斑驳,潮湿温暖。

仅仅这个镜头里透露出的生活信息就让我羡慕不已。

年方弱冠的男生,就能拥有如此富足自由的生活。

或许因为故事背景是东京的缘故,这部影片中几乎所有诗意唯美的镜头都与一种富足的物质生活气息密不可分。

比如那场一月的雪。

飘飘扬扬的雪花自空中旋转坠落。

观看它舞姿的男女置身剧院走廊巨幅落地玻璃后的温暖空间。

比如诗史与透的一次次约会,地点无不是高档的酒吧、西餐厅或咖啡馆,在高脚杯相碰的清韵和红酒醇和的摇曳间交换着甜言蜜语。

也许在这个物质至上的时代,我们考校爱情唯美的程度原本就取决于它发酵的场合。

故事若非按上熟妇与小男生的情欲纠缠这种噱头,在这个婚外情已然满世界都是的时代,谁会来关注这部电影呢?

两个在婚姻中迷失的家庭主妇,两个喜好和年长异性谈情说爱的小男生,两段结局殊异的不伦之恋。

除此以外,《东京塔》并没有剥离开一般爱情故事的通俗套路。

黑木瞳饰演的诗史,物质生活优渥,能够每日周旋于派对和观看演出,沉湎于品酒、音乐和阅读,优雅从容。

婚姻给了她优越的社会地位,却不能给她以持久的激情来克服餍足后的倦怠。

诗史的老公富有、忙碌、不苟言笑,情感表达含蓄内敛至于吝啬。

这样的男人,这样的婚姻,无法满足一个会醉心于马拉第九首和凯赛尔《狮王》的女人的敏感心灵。

她因此迷恋上一个小男孩。

在原著中,他苍白忧郁,富于艺术气质,电影里倒是没看出这气质来。

或许这便减少了此段情爱的精神内涵,而增添了多些肉欲成分。

即使物质生活富裕,缺失生命激情所带来的失落也终究难以弥补。

这一切不禁让人联想起安娜卡列尼娜或者《包法利夫人》。

这通常也预示着悲剧即将出现。

我一直在等待,想象着它将以何种方式降临。

当诗史的丈夫约了男生到游泳馆会面,在高台上打斗的时候;当诗史违心说出“坏了的玩具我不要”这句话后,心碎的男生在高楼顶上徘徊时,我觉得悲剧的帷幕即将在血色中闭合。

这当然也很落俗,不过我绝没想到这个故事的最终结局竟会是团圆。

一个如同三流小说般的童话结尾,它与影片优雅而弥散着淡淡忧伤的气氛,其不协调仿佛蒙娜丽萨的脸被画上小胡子,怎么看都显得相当别扭。

想必托尔斯泰或福楼拜会对此深感遗憾。

因为,一个虽年届四十,却依然执着向往浪漫的爱情,天真脆弱得如同小孩子的女人,离开她的鸟笼,是全然无法在这个现实冷酷的世界生存下去的。

她的乌托邦注定破灭。

东京塔不知道作品何以起了这个名字。

没读过原著,因此其象征意义究竟为何便无从知晓,而在影片里中我也未能找到相关直接答案。

东京塔是东京一处地标式建筑。

据相关资料介绍是以艾菲尔铁塔为范本而建造的。

目前是全世界最高的自立式铁塔。

东京塔塔身为红白两色建筑,其照明灯光颜色随季节变化,夏季为白色,春,秋,冬季为橙色。

色调的冷暖变化让人联想到江国香织《热情与冷静之间》那部书名,这或许是塔所代表的某种象征含义?

东京塔防台风、抗地震的建筑特性,也似乎能暗合女主人公内心深处一股坚忍不拔、颠扑不灭的情感涌动。

但是,这种表面的、机械的关联性也许并不存在。

由于东京塔是东京市内最高建筑,站在塔顶不仅可以俯瞰东京市内景色,还能远眺富士山。

这里因此成为东京都内一处风景名胜,每天都会吸引大批游人观光。

这里也是恋人们牵手密会的必到之所。

日久天长,便逐渐获得了某种爱情象征物的意义,一如上海外滩那段被称为“情人墙”的防波提。

歌手梁静茹唱到:“在东京铁塔,第一次眺望。

看灯火模仿,坠落的星光。

我终于到达,但却更悲伤。

一个人完成,我们的梦想。

”由此可见东京塔所象征的爱情含义早已深入人心。

或许,这种潜移默化中形成的象征意义就是主创者拈来以之命名的根本原因吧。

东京塔,就是某种爱情的信念。

情感据说江国香织的书震动了社会。

年轻男性同年龄是自己母亲的女人恋爱,对方还是有夫之妇。

即便可以认为日本人属于能消化各类极端情感体验的特殊人类,不伦的情感也依旧是大众耻感窥视的焦点,就像片中高中生与自己同学的母亲做爱。

传统的道德情操依旧牢固掌控着人们的情感取向。

从这一点上来看,日本民族与华夏民族也没有什么不同。

诗史,无论她多么认识到自己恋情的必要和纯粹,内心依然充满罪感。

透的母亲在大庭广众谴责诗史“霸占了我儿子生命中最纯洁的三年”时的满腔义愤令后者羞耻地沉默。

是啊,一个四十岁的女人,凭什么能去喜欢十八岁的少年,凭什么能得到对方的爱?

但或许日本人总还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地方。

江国香织是以理解的笔触甚而肯定的态度来宣示:女性,即便已年纪老大、嫁作人妇,也不论是面临社会的严厉指责和背负内心巨大压力的双重折磨,也有权正视内心的情感需要。

江国说:没有什么为什么,只是想要在一起,或者分开。

它是真实的,甚而是正当的。

它是人性的呼唤。

偷情的主妇(喜美子)尽管对丈夫极其不满,却没有足够勇气去摆脱这种自己看来毫无希望的生活。

找个小男生恋爱,与其说是寻找新的归宿,莫如说是为了刺激寂寞的心灵,好发现自己依然还在活着,还能激动和期盼。

她知道这感情没有结果。

可她依然会像个十四岁的初恋女生那么撒痴撒娇、蛮不讲理,那么不顾一切地冲动和愤怒大吵,甚至开车撞向男友的汽车。

当一切情感的挣扎注定没有结果的时候,她就只能寄情于舞蹈。

看到她悲凉地诉说自己一眼望得到头的命运:“”时流下的眼泪,心便颤抖着收缩。

这维系的哪里是爱情,分明已是整个生命的重量。

然而现实无比强大坚固。

凡人似乎永远无法奢望战胜。

这一点即便江国自己心里应该也是很清楚的吧。

喜美子告诉耕二:我们注定要分手。

与电影不同,据说小说的最后没有结果。

一切悲喜都融入到现实的阴暗背景中去,无声无息。

所以有时候,像电影那样留个唯美浪漫的结局或许也不错。

尽管明知那是虚幻,至少留给人一份幻想中的安慰。

因为除此以外,世间别无其他安慰。

 5 ) 冷静与热情之间

“两个十九岁的东京少年分别与比他们年长20岁的已婚女人相恋。

诗史与透的恋情已经持续两年了,两人不能经常见面,多数依靠电话谈情说爱,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慰藉和交流。

透的同学耕二高中时候就和同学母亲有过不伦之恋,分手后虽然在和同龄女孩交往,但同时又和已婚女子喜美子保持肉体关系。

根据江国香织同名小说改编。

黑木瞳和岗田准一主演,另一对情侣由寺岛忍和松本润饰演。

” 导演好像比较偏重表现分别代表了精神和肉体两种不同类型的恋爱。

看了看影片介绍,类型那栏孤零零的只有三个字“爱情片”。

封面是繁华而寂寞的东京塔,由夜晚的黑幕和零星的灯光映衬着灯火绚烂的东京塔。

感觉导演没有把这电影拍得很忠实原著。

对于作者描述的社会现象,比如高中生在成长过程中对爱情和人生的不同理解和体验、家庭生活中的婚外情等。

感觉没有特别重视。

因为,原著中开篇第一句话是,“世界上最令人感伤的景色莫过于雨中的东京塔了。

”而我在镜头里,没有发现透的寂落。

 6 ) 兩張網

說情慾絕對比不上失樂園,所以我願意把這部電影理解為愛情片。

兩對姐弟戀,開始都是互相玩一玩,不想,感情介入了。

這時就出現了兩張網,一張是婚姻,一張是感情。

同樣都是束縛,不易掙脫。

幾個人就在裏面掙扎。

最後,一對散了,散得藕斷絲連,另一對在巴黎結合了---即使知道再過幾年你也許不再愛我,我也會愛你。

既有愛,有欲,也有人掙脫不掉的無法主宰自己命運的蒼涼。

很喜歡的一部日本電影,沒有了所謂的傳統給人的感覺更自在,更人性。

黑木瞳比失樂園還要漂亮,拉丁舞給人的感覺很專業,讓人感到日本的文明程度。

已經很久不看日本電影了,因為上一次在小津電影裏感到的那種讓人沈悶的儒家思維。

這部電影一點都不儒家,很難得。

 7 ) 岁月有着不动声色的力量

现实生活中,腰缠万贯、满脑肥肠的富婆遍地,恬静淡雅、才气横溢的知性女子少见;油头粉面、出卖灵魂的小鲜肉无数,腼腆纯真、刻苦好学的钢琴天才难觅。

老牛啃嫩草的桥段以前上演的不少,但基本都是大叔配萝莉,有够心酸浪漫,看得俺们唏嘘不止。

现在倒过来,大妈配少年,却不管你和老公是多冷淡的“橱窗夫妻”,你是多么表面风光、背后凄凉的“优雅奴婢”,你曾经是如何的拒绝隐忍克制,最后还是免不了要落下一个万夫所指的骂名。

《东京塔》结局还算圆满,两人抛开一切,远走他乡终成眷属,一往情深终得所愿。

但十年二十年之后呢?

少年长成熟男,熟女却沦为老妪,你是否还愿意爱她满脸满身的皱纹?

万一不爱了,你可以立马拍拍屁股逃之夭夭,可你让那个众叛亲离孤苦伶仃身心俱残一无所有的老太太怎么活?!!

差几岁的姐弟恋尚难经营,差20岁的母子恋?

呵呵,那真的是只能在影视作品里看看了。

不知《密会》如何收尾,钢琴于我,一直是个高贵遥远不可触及的梦。

儿时,爷爷去白沟给我买了一个小小的电子琴,教过几首最简单的曲子,《东方红》《让我们荡起双桨》之类的。

后来学习忙就荒废了,从此,我对钢琴就开始充满着一种神圣膜拜感。

本剧,行云流水丝丝入扣恰如其分贯穿始终的钢琴配乐是最大亮点,一下子就比普通的爱情剧提升了一个档次,瞬间有种高大上的即视感。

舒伯特的F小调四手联弹幻想曲D940、贝多芬第23号F小调钢琴奏鸣曲——热情等名曲的精彩弹奏,让人不明觉厉。

金喜爱,视后级的精湛演出自不必多说,刘亚仁在本剧中着实太出彩了,平时就喜欢弹钢琴,这次算是发挥了特长,边拍边播时间紧张,私下严谨认真的训练态度值得赞赏。

表演上,人物心理拿捏得当,各种小表情表达细腻精准,你绝对会忘了他的真实年龄,以为他就是那个20岁的懵懂男孩,的确无愧于“忠武路电影蓝筹股”的称号哦。

只是韩剧不少都虎头蛇尾,太过依赖观众,太注重收视率,边拍边写边改,节奏总是失控,前紧后松,不能统一,越到后面越拖沓。

《来自星星的你》 《主君的太阳》,莫不如此。

《继承者们》 就更甭提了,很能创新,它是整个儿反过来了,前十集根本不用看。

额,我这是在没事闲的明晃晃地拉仇恨么?

希望《密会》的郑圣朱编剧一定要hold住,创造个经典吧!

某发烧友还在虾米总结了剧中出现过的全部钢琴曲,非常细致,感谢!

海报做成油画样,虽说过于硬朗,有点不美,但低调奢华沉闷压抑的质感,的确与本剧风格很契合,也不错啦。

本文为“但行前路无问西东”即“公子世无双456”(姜丹)原创,已在“维权骑士”确权,如若喜欢,转载请留言联系,感谢(^_^),欢迎点赞、收藏、评论指教、转发和分享。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8 ) 下一站,与幸福有关

这是我一个亲姐们儿写的,她说她要消失了,所以我要重新发一次,祭奠曾经的她与他们。

正文:“你能看到东京铁塔么?

”      透問诗史这话的时候。

只是想寻求一种。

一种诗史在身边的感觉。

     孩子气的时候。

两个人曾对着同一个月亮講电话。

听他描述月亮的模样。

是看到的模样。

就觉得。

仿佛天涯咫尺。

     等到真的应当有一个臂弯一个肩膀的时候。

却发觉一个人走在路上。

彼处恍恍惚惚的不真实。

途中惊醒时身边坐着的是路人甲乙丙丁。

无论怎样。

透找到诗史了。

他爱诗史。

且诗史爱他。

     是纠结的情感。

美少年与熟女。

这爱情听起来总是比少女与老男人要好那么一点点。

仿佛真的有感情。

反之,则总像是为了后者的地位和錢。

因为,毕竟男人不可能因为一个女人身居高位而指望傍上她就可以从此出双入对尽享荣华富贵。

所以只剩下了錢。

还有透与诗史之间真实存在的爱情。

     距离。

时间和空间的。

你回不来我过不去。

就这样子卡在那里动弹不得。

前行时时常停下来,想到你,阳光正好。

仍旧用少年时期青涩的概念来安慰自己,无论如何,你我,仍在同一苍穹下。

那种灵魂上自我满足的靠近感。

只是这次。

没有你在电话那端。

对着同样明媚的阳光。

给我哪怕苍白而虚伪的诺言。

     喜美子为了耕二握住她手腕的那个瞬间而久久地心动着。

她的生命。

她的生活。

從那一刻就开始转弯。

看似温顺却疯狂的熟女。

和黑木瞳饰演的诗史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是主妇,忍受无趣的丈夫和婆婆,猫咪死掉的伤心却没有人可以分担,开快车,易冲动;一个是贵妇,有优秀的丈夫和自己的事业,貌似有力量实现自己所希冀的一切,偏偏那般理智,不会冲动,永远端庄高雅。

透痴情,诗史太理智;耕二玩世不恭,喜美子又真的期待一份守望和安慰。

     这本来就是个矛盾的世界。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我离君天涯,君隔我海角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化蝶去寻花,夜夜栖芳草.      其实。

你不恨。

我也不恨。

只是独自感叹某种遗憾。

但明了那遗憾是逃脱不开的宿命。

一如所发生的一切。

细沙夹在脚趾之间。

略微的疼痛与不适。

海水一次次冲开旧沙又捎来新沙。

所以不去在意。

逃不开与抓不住本来就是定数。

于是继续独自前行。

寫很多很多的明信片。

然后把你也藏匿其中。

一并塞入墨绿的邮筒。

那是种不为人知的小快乐。

我喜欢这样的独乐乐。

仿佛你也只是我的。

虽然我知道。

那不过是我的新一次自欺。

新一次虚假的事实。

却是真实的快乐。

     透的纯净使他们的爱情是真正的爱情。

而不是为了錢与欢愉的婚外之情。

他用诗史喜欢的音乐,诗史喜欢的文字,诗史喜欢的一切来讓自己活在诗史的世界里,来假装自己不曾离开诗史她一直在自己身边。

作用类同曾经的月亮和现在的阳光。

潘越云很早就唱。

若将我身当作你。

就能天天在一起。

     我想你在我心里。

那么海角天涯。

也不过咫尺。

     喜美子用最激烈的方式来与耕二告别。

她撞坏他的车子。

她看他冲她发脾气。

她孩子气地笑着說,每次都是我发脾气,好想看看你发脾气的样子。

她所有的微笑留给呆在原地的耕二,转身,却把玫瑰抱得更紧。

  诗史终于走到了她的下一站。

透用他的画笔。

为自己勾勒了很多诗史在身边。

那是新的。

假装距离不存在的错觉。

  诗史說。

这一次。

让我走向你好么?

     下一站。

未名之地。

我知道我仍将独自前行。

偶尔联络。

但。

总有一天。

会有潮水涌上来把你带出我的生命。

然后会有新的人出现。

新的。

不需要我再用其他事物来假装不存在的。

没有距离的人。

     他在未名之地等我。

下一站。

与幸福有关。

 9 ) 电影《东京铁塔》观感——当下的爱情

我一直有一种感觉,觉得电影或者电视大部分不如小说原著,但昨晚看的《东京铁塔》算是意外的少数,电影非常精彩,甚至超越了小说,不愧为05年日本电影的单周票房冠军,黑木瞳和冈田准一的对手戏可圈可点,美女帅哥加上唯美的镜头让人印象深刻。

作家江国香织描述了两对陷入不伦之恋的爱情。

40岁的诗史和20岁的阿透,35岁的喜美子和20岁的耕二,两对恋人,女方都比男方年龄超出一轮,可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坠入”了爱情中。

在我看来,这两对恋人表达了一个对比,一对的爱情是冷静的,精神的,阿透每天静静守着电话,看诗史看的书,听诗史听的音乐,他们的爱情,是站在彼此身边,看潮起潮落,用诗史的话说:不能一起生活,那就一起活下去。

这种爱情,淡如香草而持久弥新。

耕二和喜美子的爱情,是浓烈的,世俗的,他们对彼此身体的渴求,超过了一切,耕二用身体,感受喜美子的潮起潮落,他们的爱情,是任性的,恣意妄为的,但因其浓烈,会灼伤彼此。

喜美子在做饭的时候,给耕二打电话,央求着要见耕二,可耕二却无法见她,她因之而伤心痛苦,不能自控。

爱得不是自己了,就像喜美子自己对耕二说的那样。

在这段浓烈到让人窒息的爱情中,她失去了自己,如同眼睁睁看着燃烧起来的烈火,茫然不知该如何去熄灭,最终只有恐慌无助得转身离去。

“她是多么孤独啊。

”和喜美子分手后,耕二感叹道,“和她分手后,我才发现,她一直都是孤独的。

” 可是爱情,原本不是为了不寂寞吗。

正如诗史对阿透说,结婚的理由,是为了不再一个人吃饭。

可是,可是真的就能不寂寞了吗?

不管是肉体紧紧结合在一起,拥有最美好的做爱的感觉的耕二和喜美子,还是一个人静静等待电话的阿透,抑或者对一切无比理性和冷静得诗史,真的可以不寂寞吗?

不是,爱情,只会让人更加寂寞罢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或许,是因为我们太难太难“活在当下”?

当我追问自己时,这个词跃入心间。

其实最近一直在看一些哲学书籍,比如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的《重新认识你自己》。

这部书的核心,很多人总结为:活在当下。

克氏是这样解释“活在当下”的定义的:所谓“活在当下”,就是在刹那间领会其中的美及喜悦,而不眷恋它所带来的喜悦。

克氏认为:如果你看到美好的事物,感受它的美好就好了,如果你眷恋这种美好,产生了什么念头,它就变成了回忆,而日后对这种回忆的留恋又会滋长它,进而变成痛苦的根源。

所以说,欲望本身并没有错误,错误的是,不会对欲望放手。

不知道,该来的来,该去的就让他去。

正如爱情本身并不会让我们寂寞,让我们寂寞的,是想永远拥有彼此,是那种希冀能够一直在一起的感觉,如是,才是爱了,还更加寂寞的原因和症结。

可是,人本来就是孤独的,如何能永远在一起呢。

贪婪过去,惧怕未来,却忘了要享受当下的快乐,寂寞,才会来袭。

江国香织很仁慈,最后给了诗史和阿透一个比较完美的结局,离婚后的诗史去巴黎寻找阿透,他们在巴黎铁塔下重逢拥吻,不伦之恋,仿佛也是有现实的可能的。

可是我留心到前面诗史和巴黎那个让阿透暂住的阿姨的对话,那段对话隐隐给出了另一个结论。

那个阿姨也爱上过一个比自己年轻许多的男人,可是最终还是失去。

“那您是要叫我放弃吗?

”诗史淡淡地问。

“不是。

不管怎样,我觉得那是我人生中最幸福的一段时光。

”发已花白的阿姨如是说。

或者,活在当下,最大的智慧就是:明明知道会失去,也不放弃拥有麦田的颜色,因为麦田的颜色,都是金黄色的美丽,每一种爱情,都是爱情,不管它是否注定失去。

“明明知道你生命里会有别的女人,我还是一路把你带到了这里。

”诗史将阿透拥个满怀,情深如斯。

在电影的最后,诗史看着急切奔向她的阿透,大声说道:等等。

这简单的两个字,是多么的意味深长,等等,等等,请等待着,让我走向你,虽然有你我无法跨越的20年的时光,时间是最无情的距离,可是,这一刻,活在当下的喜悦中的我,仍然可以跨过那最远最无情的距离,跟你相遇。

就像诗史亲口说出的那样:“就算明天你就改变,我现在依然会爱你。

”活在当下,是具有不怕面对失去的勇气和智慧。

人必须首先有不怕失去的勇气,才能享受生命的喜悦。

最后想起两首诗。

一首是泰戈尔的: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生与死 而是我站在你的面前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站在你的面前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爱到痴迷 却不能说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 而是想你痛彻心脾 却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 而是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彼此相爱 却不能在一起 而是明知道真爱无敌 却装作丝毫不在意 没把你放在心里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思念 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把你放在心里 而是用一颗冷漠的心 在你和爱你的人之间 掘了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树与树的距离 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 却无法在风中相依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树枝无法相依 而是相互了解的星星 却没有交汇的轨迹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星星之间的轨迹 而是纵然轨迹交汇 却在转瞬间无处寻觅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瞬间便无处寻觅 而是尚未相遇 便注定无法相聚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是鱼与飞鸟的距离 一个在天 一个却在 深潜海底ps:看了这部影片,觉得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空间,而是时间。

可是,即便这样,也可以跨越,阿透问诗史:“我多想遇见20岁的你啊,20岁的你,是什么样子的呢?

”诗史浅笑:“可是20岁的我,现在都在我身体里啊,现在正在全心全意的爱着你。

”另一首诗,是唐代无名氏的五言绝句: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我离君天涯,君隔我海角。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化蝶去寻花,夜夜栖芳草。

 10 ) 《东京塔》

书是先于电影看到的,还是在去年的地坛书市上买的,记得当时还有一本《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那本书好象红透日本了,跟风的电影和电视剧也红得一塌糊涂,这本书似乎就寂寞了些。

作者江国香织算是畅销作家了,但书给我留的印象并不深,没有特别能抓人的细节或者细致入微的表达,日本人总有一些感受是不一样的,比如谷崎润一郎比如村上春树比如川端康成比如吉本芭娜娜,所以,我不觉得那本书写得有多好,或许是翻译的缘故?

在店里看到这个片子,想了想,还是拿了。

片子节奏很慢,黑木瞳仍然在里面演一个出轨的已婚妇女(她那种半放纵半端庄的调调儿好象特别适合演这样的女人呢),她和小自己十几岁的男孩透一次偶遇后就在一起了,另一条并行的线是透的朋友和另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之间的纠缠。

男孩子们很难表达清楚为什么会喜欢这些大自己很多的女人,他们也讨论,可是说到后来就会说不下去,也许是她们的温柔、宽容让人没有一点负担,再或者是她们的欲拒还迎,在顺从、温良背后偶露峥嵘的狂野诱惑着他们?

上了点年纪的女人对自己心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都有种骨子里的温顺体贴,所以才让那些男孩子感觉到久违了的,如同母亲般的舒适,就连做爱的时候都是一样的体贴。

这样的交往一般持续不了多久,很快,随着男孩子的成长就会中断。

可是这两段感情却都有一个“拧巴”的结尾。

中年女人温柔但也贪婪自私,她们喜欢年轻男孩儿给自己带来的青春和刺激,但也同样害怕他们破坏自己固有的生活,他们可不能给予她们现在这样优渥的生活条件,感情就是谁付出的多就希望得到的多,看着黑木眼中的游移怕丈夫发现时的慌张,让观者也能感觉得到透的屈辱,而另一个女人也开始卸下温柔,在患得患失中再也无法平衡彼此的距离,她打电话要求他即刻就来,她气恼他扰乱了自己的生活和计划,那男孩终于觉得了麻烦和厌倦……后面的故事结局应该不用再多说了,猜也能猜出来,不过让人啼笑皆非的是编剧竟然一相情愿的替黑木那一对设计了一个童话般完美的结局,透到巴黎学画画,一年后黑木放弃一切去找他。

再然后呢?

呵呵,就听天由命吧。

在于是的博里看到她的观影记,是这样写的——“有很多迟迟没有结婚的女人,在犹疑、或在否定爱情。

另一种女人早早就结婚生子,忙碌完婚姻,还有大把的岁月用来犹疑、或否定爱情。

丈夫和家如同万无一失的港湾,象征了自己的身份、却不是完整的自己。

其实爱情只能是用来认识自己的。

别无他用。

甚至无法让人幸福。

甚至根本没什么奇迹,乍一看,都是说了一百遍的老式故事——过着平淡生活的太太爱上了年轻男子。

恋情的开始是盲目的游戏,结局却是人人发现了新的自己——这恐怕就是爱情的定义了,并不是保证抵达幸福的途径。

从某种角度来说,虽然透和诗史的结局是美好的,但总觉得,这是电影编剧的一片好心而已,是可以切去的、童话般的结局。

《东京塔》短评

黑木瞳天生搞外遇的,见《白色巨塔》《失乐园》

9分钟前
  • メこ
  • 较差

看密会觉得年龄挡不住纯爱可小日本拍的就真像变态了

11分钟前
  • 拓雨
  • 较差

没有看原著的时候的触动 不是演员 而是感觉不到 而且结局改编的太...理想商业化

14分钟前
  • 红绿RG
  • 推荐

日本人的世界,也许中国人很难接受!

15分钟前
  • 大秦阿瑟
  • 还行

冲着母子温情去看《东京塔》,结果资料馆给放成了人妻不伦恋《东京塔》,所有观众都方了但却秩序井然看得津津有味,不争气的我还差点看哭了… 寺岛忍有赢黑木瞳。查了下,导演也是《贤者之爱》的导演,他这辈子怕是过不了这道坎了…

19分钟前
  • Aboo
  • 推荐

黑木瞳很美,电影很不怎么样。少年和少妇的戏码。激情褪去后,东京铁塔还是那么冷冰冰。而蜕变,可以惊艳到瞠目结舌。东京可以拍《东京塔》,上海可以拍《东方明珠》嘛。哪位导演大胆的来一个?

21分钟前
  • cheer chow
  • 较差

既拖沓,又幼稚。

24分钟前
  • 小J²
  • 较差

向来喜欢黑木瞳,优雅而又魅惑~这部倒是耕二和喜美子,让人感觉,更加的真实~35岁的女人的野心~

29分钟前
  • 几维🌈
  • 还行

安妮宝贝的调儿 差密会太远啊

34分钟前
  • 翠西 。o 0 O
  • 较差

日本普男极度意淫之作,充满了男凝和对女性的不尊重,男二怎么没有被砸死,极度后悔看了这部片子,浪费了我两个小时

37分钟前
  • 春川小熊池
  • 很差

画报跑马灯+城市风物mv的通俗情节剧。近年来东亚姐弟文化圈的逐步膨胀,与社会整体经济政治结构的变化密不可分。在传统观念中失去性别优势的大龄独身女性激增,为了经济发展需要,对既往观念的颠覆势在必行。另一方面,随着中高阶层女性比例的增大,对女性心理、气质、社会生活与境况的文化需求也相应增长。创作与需要的相互作用,也就衍生出像本片这样设计伦理道德问题的姐弟恋情变体。

40分钟前
  • 杨小槑
  • 还行

虽然不伦,可是拍得还是可以的,也没有刻意追求一种颓废的极致,就是散发出的奢靡气息,让人讨厌啊。

42分钟前
  • sea
  • 力荐

爱的产生无关乎道德,「恋はするものじゃなく、落ちるもの」

46分钟前
  • ComicCelia
  • 推荐

喜欢书才来看电影,透就像是大唐里的徐子陵一样,总喜欢这个类型的男人。电影比书剧情激烈很多,到底要进行艺术加工的啊,差点以为他死了,他和诗史这一对真好,比耕二那对悦目很多,不过喜美子那段舞蹈还是很不错的。

49分钟前
  • River
  • 还行

看岔了,正经该看的是小田切那部……就说怎么一个一个演得和头牌牛郎似的还有人推荐……

50分钟前
  • 莫奈
  • 较差

画面唯美得一塌糊涂,然而正因为如斯浪漫,才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大概是可以称作梦的东西。

54分钟前
  • 秋熙
  • 推荐

多年前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两个男主角都太糟糕了。

58分钟前
  • 月光剩女
  • 很差

你有选择的权利,我却只能选择爱你。婚外情是地狱,翻天覆地。

1小时前
  • 九川
  • 推荐

那时的松润灵气逼人感天动地 感觉可以理解这两对…喜欢人妻撞车那段 恋爱中那无法抗拒的甜蜜和野蛮往往是与人生不相容的 这一生幸福的事可能不多 所以、就算还是要放弃你、就算知道再不可能 还是自私地想让你记住我…另一对就是一对文艺灵魂伴侣 幸福不幸福那就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了吧

1小时前
  • 无妄
  • 推荐

舞就是要你看我/看我的身体我的脸我的媚/我的热烈我的痛楚/你看我/但你无法偷窥/因为我已经打开/并且要你看/我的身体不再是你的欲望/而是我之写。《费兰明高女子——如果你不爱我,请不要伤害我》

1小时前
  • Chaozi ♥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