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蠢的废话太多了。
“你知道仙人掌吗?
”“你见过海鸥捕食吗?
”书信的内容真的没劲。
完全不想重复吧,听着都尴尬。
文艺片中最浅薄没劲的那一类。
涉及爷爷奶奶的段落还好,但也只是还好。
男女主角之间就是漫长无聊乏味看得我脑仁儿疼。。。
神州专车出现的时候全场哄笑。
书信交流固然是种挺美好的仪式,但,文学性,不是背两句牵强附会的诗就能达到的。
剧作者的审美水准停留在中学阶段,又尽是市侩。
我不懂人生,也不期待片中的一切。
生活中肯定也有很多“娇爷”。
“爷”看似霸气,其实也透露着些许无奈。
独自生活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独自面对一切,承受一切。
在独立的过程中,所有的成长都是有代价,都要在受挫中领悟人生哲学。
焦娇(汤唯饰)没有本应属于她的花样年华,15岁开始就开始混社会。
缺少太多阅历的小姑娘,独自摸索出了自己的生活之道,这其中辛酸,可想而知。
一次次搬家流落街头,一次次不知悔改赌博欠债,一次次被逼到走投无路。
终于,她也想要走捷径。
自以为遇到了真诚的爱情,与邓先生(王志文饰)去拉斯维加斯,以为可以依靠,却没想到对方依然像对待生意一样对待她。
自尊受挫。
却也终于醒悟。
在这个过程中,她遇到了“教授”,给她上了很多课,教给她人生哲学。
而她,跟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叛逆地不以为然,仍然我行我素,直到吃亏上当,才幡然醒悟,长辈告诉的道理是对的。
而我们,必须要亲身经历一遍,才愿意相信。
生活是本教科书。
反过来,活的太明白太自我的Daniel(吴秀波饰)像仙人掌一样拒绝让别人走近内心。
却也在与焦娇的通信中,在生活的磕绊中否定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对他心中的小姑娘-焦娇产生了依恋。
即使一个人很强大,置身于浩瀚宇宙,也是需要他人的支持理解关爱。
主线之外,很喜欢爷爷奶奶的这一辅线。
温暖了整部电影。
看到他们,不禁想到了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多少人向往的爱情,就是这样子吧。
遇一人白首,择一城终老。
白头偕老。
无数词汇可以描述这种爱情。
看到他们在教堂办婚礼的部分,不知不觉泪目了。
爷爷有深厚的中国文学功底,所说一字一句都那样深邃。
但他这次却没有说大哲学,只是很家常地说如果奶奶先他而去,那也是挺好的,她那样笨,怎么能够独自处理一切。
更是深情说到,自己脾气不好,如果奶奶愿意,到了那边请等等他。
此生相守不够,走后也要相伴。
“牧师”说他“过了七十年,耄耋之年,还有心办一场婚礼,这是向生而死的勇气啊”。
向生而死,这得是一种什么境界。
电影中也不乏一些套路,男女主擦肩而过N次却不得相遇。
都那样文艺地去到通信中的地址也终于在曲折过后遇到。
母子之间隔阂很深,却在外人的一番劝解下一切变好。
等等。
但这些,都不会影响我被感动。
电影本身就是艺术,艺术本来就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生活中无法实现的,电影中为何不能大胆一试?
故事本身就是创作出来的,故事主线已足够文艺的不现实。
试问在这个时代,还有多少人书信来往?
然而,你我是否都希望,也可以有这样一个人,让我们寄出情书,等待情书?
2013年,一部名为《北京遇上西雅图》的平庸爱情电影在大陆一众言情烂片中脱颖而出,席卷了五个多亿的票房。
这样的结果,一就是证明了在中国,类型片只要做到60分就能杀出重围变成口碑之作,二就是证明了找对了CP,故事好不好真的无所谓。
于是,带着一颗复制《北京遇上西雅图》票房神话的心,《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就这么拍摄完成了。
其实,观众在影院看头十分钟的《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就可以深刻地了解到本片是一部狗尾续貂,并且骗钱的目的性相当明确得让人发指的所谓续集电影。
首先,本片和“北京”以及“西雅图”一点关系都没有,男主角在洛杉矶,女主角在澳门,片方和导演为了搭着《北京遇上西雅图》这个所谓的IP(骂了隔壁的,一提这两个字母就来气)不惜把一个和前作完全没有任何关系的故事取了这个名字,其心可诛,这样的行为不是诈骗又是什么呢?
当然,这不是最过分的地方,因为上一部还算是致敬《西雅图夜未眠》,而这一部真的已经变成了赤裸裸的抄袭,从《给朱丽叶的信》、《电子情书》、《触不到的恋人》、《缘分天注定》、《恋爱假期》以及《一个烂赌的传说》等等,反正好多桥段都似曾相识,但是呢,影片又抄的不够高明,使得风格一直在变,节奏时快时慢,叙事的碎片感相当严重。
我其实很想把影片的故事归纳一下,但是,这部电影真正讲述的事情真的是少之又少,明明节奏很快,角色不少,但是,来来回回真的就讲了屁大的一点事儿,就是一个烂赌的女人如何戒赌和一个看似黑心的地产经纪如何成为一对老夫妻的小天使,其中,烂赌的女人遇上了三个男人,发展了三段没头没尾的、莫名其妙的感情,而地产经纪人则和两三个都只有一场戏的外国女人发生了一点羞羞的事情。
你说这片子讲爱情吧,其实它说了在移民或者出国留学热潮下的一个“回家”的主题,但是你说这片子说的是寻根吧,一切又是那么缺乏说服力,反正到头来,这片子的主题是不清晰甚至是混乱的。
大致总结一下的话,本片就是一个标准的无病呻吟的假文艺片,一部有着深深北京电影学院烙印的学究气息的四不像,把赌片、爱情片、文艺片等元素杂乱无章地堆积在了一起,看的时候,反正我真的非常消化不良。
说本片无病呻吟其实很简单,从头到尾,我们看到的都是两个自以为孤独,自以为与众不同的白痴在犯傻逼,这点上倒是和《蝙蝠侠大战超人》里面的两个弱智相当相似。
烂赌的那位有能力成为富婆,但是就是要赌,房产经纪那位明明事业很成功,但是就是要乱搞,反正,什么不该做,他们就要理直气壮地去做这个并且还他妈觉得自己活得不开心,那可不吗?
你们活得这么累,怎么不去死呢?
有病的矫情鬼!
汤唯的角色要是放在《暗金丑岛君》里面早就变成妓女了好吗!
把自己失败的人生寄托在几张来来回回的信纸之上,这不是矫情又是什么呢?
然而,无病呻吟和矫情并不是我最讨厌本片的地方,影片中最让人讨厌的就是那种显摆和卖弄学识的嘴脸,这也就让影片空有所谓的文艺气质,确实彻头彻尾的伪文艺片。
《北京遇上西雅图2之不二情书》从头到尾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个小学生写的文章,正好在写之前背了几段古文言文,就死皮烂脸地一定要把这些语句完全放到文章里面,自以为有学问,自以为有逼格,但是全然不知自己的文章也就被这些词句给毁掉了。
说难听点,这片子让我看到了当年的语文课本的感觉,作为观众我真的受不了,受不了创作者的肤浅和自以为是,受不了文言文阅读理解一般的台词,受不了导演把自己作为教师的一面暴露在了电影之中。
反正,本片一厢情愿的程度简直是世界级的。
有逼可装叫牛逼,没逼可装,但是依然要装,那叫傻逼,本片也就是后者。
除了以上这些以外,本片基本上犯了爱情片乃至是故事片的所有忌讳,比如剪辑生硬,叙事混乱,也比如情感没有代入,一个个配角都是走马观花,还比如男女主角的每一段感情的处理都莫名其妙,很多戏还没说完就断了,特别是女主角故事线上的陆毅、王志文、祖峰还有惠英红,没有一个人物是完整的,也没有哪一段关系是完整的,如果把这条故事线单独剪辑成为一部电影肯定把人看得一头雾水。
不过,影片中有一个点是“创新”,因为导演在对于表现男女主角书信交流的时候,她采取的是利用抠像让另一个地方的人物出现在角色面前,两人对话,这个方式可能别人拍ok,但是薛晓璐硬生生把这个变成了“人鬼”交流,看着看着,我还真看出了《陀地驱魔人》里面郭采洁和张家辉的感觉,最可笑的还是,每次另一个地方得角色出现的时候,身上都有可笑的光环,这样自以为聪明的处理看得我也是尴尬病要犯了。
当然,最可怕的还是,总觉得影片中两个角色之间的交流是他们自己脑补出来的,我靠,你们知道从洛杉矶写信经过英国再到澳门特么得花多少时间吗?
最后,我真心觉得汤唯得罪了化妆师,而吴秀波得罪了发型师,反正,两个人当年在《北京遇上西雅图》中暧昧的光环在本片中已经荡然无存了,他们的角色都被感染上了导演的急功近利。
你以为第一部拍得像电视剧,第二部预算多了就好点了吗?
结果,哈哈,简直是MV既视感烂片《冲上云霄》混搭上了二流言情广播剧,说到底,要是大家听得懂墨西哥语、粤语以及英语的话,本片光听就可以了,花这个冤枉钱观看干嘛?
电影学院老师拍电影能不能有点诚意!
这部电影讲述了全新的故事,里面含有诸多因素,对爱情的追求、对人生的思考、关于生活的哲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诠释,画面精美,文艺范儿十足。
只是在叙事性上不如前部,台词有些矫情,但总体上还是极具温情。
以互相传递信书和隔空对话的方式连接了两个人的世界,展现了生活的虚妄和人性最柔软的一面。
这一部三观比第一部正,内容也更加温情,但是前半部分的蒙太奇衔接镜头较为混乱,不能让观众很快地融入剧情叙事。
2个小时过于冗长,而且前部过繁后部过简。
故事延续了第一部所想反映现实的鸡汤套路,不过我愿意干了这碗鸡汤,有的人高学历低人品、有的人花钱买性、有的人专骗老人家,这些都是切实存在的社会问题。
特别是男主角骗取老年夫妇房产的那一段,可谓温情得“防不胜防”,以前觉得老人家被骗都是因为自己太蠢,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儿女不肖啊。
闲暇无事一个人去看了这部《北京遇上西雅图2》,在电影院看到宣传以为是前一部的续作心中不解,第一部故事已经圆满不知这次要怎么继续。
虽然清楚的知道一般续集都不会有前作惊艳,可看着那两张熟悉的面孔还是买了票。
看了才知道这部《不二情书》与前作毫无关系,只不过借用了前一部的大势。
这次的故事发生在澳门和洛杉矶。
提起澳门就不得不想起她的支柱产业:赌场。
女主娇爷就是在这样一个声色犬马的地方长大,自幼受嗜赌成性的父亲影响,性格执拗叛逆却心底善良,大概只有这样的地方才能孕育出如此矛盾的结合体。
男主罗大牛却是一位温文儒雅气质如兰的绅士。
通常都说“男人不坏女人不爱”, 这次电影的人物设定却是女坏男好,这样的设置打破了观众一贯的认知,在第一感官上引人入胜让角色更加饱满丰富。
胆量有加赌运不佳的娇爷,没想到在情场更是屡战屡败。
执拗的娇爷却是个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性子,一次次的背叛让她更加勇敢。
从几乎让她陷入绝境的学霸同学到邓老板再到诗人,三段恋情全都破灭。
所幸她最终还是遇到了属于自己的真命天子。
看电影中美貌善良的女主都经过了这么多渣男,才找寻到自己的真爱我们有什么理由抱怨好男人太少呢。
14岁就出国求学的罗大牛,受家庭破裂,父母离异的影响,在所有人面前都带着假面具生活。
谁能想到这个文质彬彬的绅士,背后却是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小人”。
甚至为了获利不惜欺骗将他视为亲人的老夫妇。
他如同一株仙人掌随时防备着所有靠近他的人,他将自己的内心筑造成铜墙铁壁任何人都不得进入。
有时候缘分就是如此秒不可言,一本有着魔力的爱情书信圣经《查令十字街84号》让原本毫不想干的两个人有了交集,开始了频繁的书信交流。
在彼此的书信交流中让两颗孤独的心慢慢开始靠近,从最初的调侃嘲弄到最后的坦露心迹,两个素昧平生的人产生情愫深深爱上彼此。
我不知道应该将此片归类到哪种类型,它不是单纯的爱情片更有点文艺片的意味。
大段大段的独白却是不符合如今越发浮躁的社会。
忽然想起我已经很久没有动笔写过一封书信,看电视看电影不到十几分钟就想着快进,希望自己可以慢慢静下心来感受身边的一切。
也许爱情不仅仅是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甜蜜,更多的是兜兜转转的寻找,只愿所有等待都能圆满。
对于北京遇上西雅图的喜爱已经是很久远的事情了,没有期盼过还有续集,感觉那是无法超越的唯美爱情,不过依然等来了不二情书。
整个影片中由来来回回的信牵引着全片剧情的起伏跌宕,久远的书信联系方式奠定了剧情的文艺情结,让人不能自拔,文艺中参杂了世俗的套路又莫名的戳中泪点。
角色定位也深的人心,赌场公关娇爷与和一个房产经纪人,谈情说爱中考量着内心的善良与道德,我们不是被爱情感动,是被好的爱情感动,好的爱情就是为了你我努力变成最好的自己。
而好的电影就是在呼唤人们心中那份纯真,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中,那对耄耋之年的老人不知道感动了多少观众,平心而论,用相濡以沫白头偕老的爱情来敲开现代人的心灵,确实没什么新意。
可当林爷爷在婚礼上对老奶奶说“老太婆啊,我脾气不好,你要是到了那边,愿意的话,就等一等我。
如果你不愿意,你就找一个脾气比我好的,我也答应。
那咱俩说好了,墓碑旁边我会空出一块,到时候把我的名字刻在你旁边,你看行吗?
”时,我转头还是看到了坐在旁边的姑娘湿了眼眶。
有谁不向往这种一世一人的爱情呢?
尤其是最后老奶奶举着颤巍巍的手放在胸前,说“心在哪儿,家就在哪儿”时,就连我,明明知道是套路,但还是被感动得一塌糊涂。
电影总爱不厌其烦地表达恋旧的主题,我想大概是我们有多仰望复古的爱情,心底就有多不相信现世的情感吧。
就好像《不二情书》中小虾对教授说,你看过海鸥捕食吗?
一群海鸥绕着海岸飞啊飞啊,看准了水下的鱼,收了翅膀,一猛子扎下去,那样子就是寻死。
自由落体似地掉进水里,不管不顾,就如同爱情,只不过,有的满载而归,有的一无所获。
只可惜,并不是所有的理解和怜惜,都是真心实意,她的爱情之花还没开始就已经凋零了。
而后在赌场遇见的那个酷似教授的男人,也陪她聊天,陪她读书,倾听她的烦恼,并且近在咫尺地亲吻了她,可那也不是真正爱她的人。
28岁以前,我爱的像汤唯。
每一次都是奋不顾身,去相信,去剖开自己,然后得到大大的伤害。
印象里在剧中她哭了三次。
一次是遇到曾经心仪的大学的男同学,然后拼上了身家性命借了钱让对方赌,结果输得一败涂地。
钱输光了可以再赚,可感觉丢了,却再也找不回来了。
有些人,不经历一些事,你根本看不清楚。
有时候恋爱不是盲目,是真的眼瞎。
我曾经痛恨过在分手的之后还纠缠不休,甚至列出清单写说,你给我买过什么,我给你买过什么,两者价值抵扣之后你还应该付我多少钱的极品前任。
有时候我们不能总抱怨世界上狗屎太多,为什么你总是踩到。
也许你踩到了狗屎觉得恶心,而只是因为你一直光着脚,没穿鞋而已。
汤唯第二次哭是遇到了她以为可以托付终身的老男人。
有时候恋爱的确会让人智商负值,我们甚至会忽略对方所有的试探、城府、背景、出身,而只是单纯以为,他爱的就是你。
可等有一天你发现对方其实对你有所图,或者你们之间可能是最蠢的等价交换。
心碎之后,不仅仅是疼一下的事儿。
当汤唯遇到了她梦想中懂书作诗的人,以为这个或许才是最对的那个,然后再被现实狠狠打碎。
这次她有没有哭我不记得。
比起伤心、难过、和所有的舍不得之外,不敢再去爱,才是最大的后遗症。
有多少人开始是汤唯,爱着爱着就变成了吴秀波。
和很多人保持距离,分清楚爱和性。
希望被人需要,却又渴望安全。
想谈一场简单的恋爱,却发现世界不简单,而自己也不简单了。
28岁以后,我爱的像吴秀波。
以前痛恨等价交换,这以后才懂得什么是各取所需。
我很少再和人提前当年的种种,经过前几段感情里曾走过的地方,内心里也不再有波澜。
我分得清需求和需要。
我内心里一直希望找一个不会因为身份、地位、收入、外表而爱上自己的人,却又容易在下一秒对自己说,别做梦了。
就让我一个人孤独终老吧!
曾经的我们,是否都说过这句话。
后来,有的人找到了归宿,活成了爷爷奶奶的执子之手。
有的人游戏人间,活成了邓先生的精于世故。
有的人屈服现实,活成了诗人。
还有的人盲目,活成了如今不幸福的大多数。
爱情的千百种结局有时候不过是一念之间。
我曾经为前任写过十万字的回忆记录。
我曾经在大使馆门口当着卫兵的面激情深吻。
我曾经一度不敢去之前去过的咖啡馆、剧院、以及一起去吃过的料理店。
我曾经把所有和你有关的东西砸的粉碎,付之一炬。
哭久了,爱伤了,就懂的自我保护,就懂的试探,懂的冷眼旁观。
我不曾再和人在酒吧里提起伤心往事。
我不曾再把天亮之后那句例行的以后联系当真。
我不曾再为了谁抱着电话哭上整整一夜。
我以为我强大了,只有我知道,我是更懦弱了。
当有一天我做好一个人终老的准备,就会遇到那样一个人。
懂你,爱你,乐意缠着你。
你们相互依偎,彼此需要。
你们各自都有鲜明的缺点,却又彼此并不厌恶。
你可能还是会有各种烦和不如意,你也还会有压力容易患得患失,你甚至曾后悔没把自己最好的年纪给对方,可那又有什么关系。
最好的你也许并不是在最好的年纪,而只是在此刻。
如果说如今和过去有什么不一样,大概就是,我不再说起以前里的那些浪漫回忆。
因为再浪漫都未必曾有好的结果。
有时候我甚至会觉得以往那些书信往来,哭哭笑笑,都是人生爱情剧里的“作”。
谢谢那些前任陪我一起“作”过。
然后让我们得以上岸,幸福。
祝福天下经历千帆仍心怀有爱的人,终成眷属。
我们都曾奋不顾身,之后又羞于提起BY :小川叔
完全不认同姣爷的生活方式,赌场、砍刀、巨额债务、富豪包夜声色犬马,这一切离一般人的生活太远太远。
可是,那种破败和拼力挣扎的感觉,相信许多人与她是一样的。
我们也会觉得自己只是一个小虾米,奋力张舞着脆弱的须须与生活抗争,心力交瘁的时候,多么希望有一个依靠、有一些温暖、有一个呵护和爱自己的人。
所以当邓先生说出“你可真让人心疼”时,姣爷几乎要缴械,她以为自己有幸等到了。
直到一夜20万再次残酷地将她打回原形。
我们也可能再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时候会心宜、心动,但最后,仍是一个泡沫。
我们没有姣爷戏剧化的故事,但我们与她有相似的人生,斗着,渴望着,失落着,再勉力自己继续斗下去……就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青春走远了,年华已老去。
终究,我们等不到一封由伦敦某间古老书店中转的信。
相比姣爷,大牛离普通人更近。
年岁已不小,自以为已看透人生,信奉人生来孤独,不会将自己交付于人,也不让别人走近自己。
相信这世间还有真情吗?
NO,既使不是逢场作戏,所有的温情也只是一种手段,为的是自己的目的。
爱情可做不可谈。
这样的人真的太多。
可是,会有几个人因为一对相濡以沫70年的老夫妻,而意识到自己错了?
更别说,会有来自伦敦某间古老书店中转的信。
《北西2》对于冰冷破败的现实生活和人心的描募可以说是真实细腻的,稍有生活经历的人,大概都能心领神会,这一部分作为电影的基底,应该还满加分。
同时,它又是以一种不现实的甚至是虚幻的方式去化解这份冰冷,对此有人觉得莫名其妙,有人觉得做作矫情,但别忘了有一种说法是:电影的功能之一就是为观众打造梦,对于现实生活中不可能的存在,我们可以到电影院去梦一场。
你说有人,去国怀乡,满目萧然。
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
书信往来是一种奇妙的趣味,就像电影里写的“以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那时没有一秒钟就可以到达的电邮,等一封信,漫长的如同一生。
”现在通信发达,这样一个慢节奏的故事让人感动,书信来往确实比短信微信有意思,因为见纸上文字如见人心,小学生字迹也好,都是人心。
那是最真实的交流,最温暖的等待。
一段时间,我也有沉迷于此,与远方的陌生人互寄明信片。
只不过,短暂的志趣相投貌似并没有太多心灵上的触碰。
这部电影,真的有很浓厚的中国味道。
从“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到“此处心安是吾乡”。
从“居蛮夷之地,与魑魅同群”,到“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荫”。
《不二情书》用别具一格的故事设定,在书信带来时间和距离上的发酵,在书缘与情缘之间牵了一根红线,用向死而生的顿悟,在查令十字街84号记录下永远。
或许,这就是“云中谁寄锦书来”的意义吧!
而那个脆弱而又坚强的姑娘,终究还是把那个与她互通书信却又无数次擦肩的日久生情变成了一见钟情。
跟北京和西雅图没有半毛钱关系
不错的预告片,吴秀波大叔真是温润的文艺范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失望。
华语爱情片这么拍,就比较能让人看到希望了,可以看成一封写给文艺青年的情书,双线多人物叙事前1/3有点找不着调,越往后就平滑许多,老夫妇的故事承担了所有泪点。预感到电影之后,《查令十字街84号》又要大卖了。
一场美梦柏拉图。心疼北京和西雅图躺枪了。
好古典的故事。表面上是孤独的两个在异乡漂泊的人之间通过书信来往的爱情故事,实则暗含了很多其他的元素。而大量古诗词的巧妙植入,更显得整个故事气质非凡。相比于男女主的查令街84号的书信,我更喜欢两位老人的长相厮守不离不弃。
好雷好累。
槽点不能更多。其他90年代的电影都发邮件了你俩还写信,还通过伦敦书店转寄,我就问你三个月能不能有一个来回?假文艺真矫情,没必要的支线太多,也就一对老人走点心。对《查令十字街84号》的亵渎,以及我看过最差的笔友电影。
确定不是“葡京遇上柏拉图”?黑人问号脸.jpg
跟北1换了一个画风呵,为什么还要取这个名,导演矫情文艺得用力过猛,槽点太多,以及主角两个人设都太不喜欢,演技还是赞,挺现实的,全片唯一想哭的点是那一对老夫妻。这部电影让我对颜卓灵印象非常深。
女导演请记住,文艺不是矫情,有文化也不是背背几句古诗,台词酸到骨子里就是说教了。情怀可以有,但请分清主次,到底是年老的陪伴还是少年的追梦还是不二的情书呢,不要让你的加分项冲淡你的主旨,毕竟你拍的还是爱情戏。既然故事没有北京和西雅图,却仍沿用此名还要解释不是续集,也是多此一举。
点映,跟上一部没有任何关系,跟北京和西雅图也没关系,双线故事,很奇怪的故事,真的没什么看头
看了北西,感觉汤妹妹的演技没有任何进步,很做作,很尴尬,不知道为什么会接这种烂片。剧情一点都不给力,太俗套。一星是看在汤女神的面上给的,否则都是0分。
。情节老套,那对老夫妻算是一个亮点吧
太煎熬了,又臭又长,前作的好感丧失殆尽。为了文艺而装腔作势,整个一出花式秀矫情。剧本神奇到不行,槽点巨多,主角简直活在上个世纪,好想教他们下载个微信用一下…这个片名该改成:澳门遇上拉斯维加斯之特二对白。
喜欢老夫老妻相濡以沫那样的情感。波唯部份的感情戏少了一份动人的真诚。
近几年看过最好的爱情片,感情细腻, 镜头真实
注意,他们现在已经学会往烂片里加古诗词了。安意如和白落梅将在2年内执导电影,保守估计,不一定对。
有一些不错的转场,老人们都演得好赞。不觉得神神叨叨地有点儿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