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坐飞机都会补课一些以前各种原因错过的电影,这次是Yesterday。
没有太喜欢男女主角,情节走向也并不很逻辑,但是“没有披头士的世界”这个够刺激的设定撑起整部电影,以及几十首披头士经典,尤其屋顶上的“Help!
”摇滚版很好听。
看到男主以外唯二两位还知道披头士的人和他抱在一起的时候就快不行了,而对我来说全剧高潮也不是最后的演唱会,而是约翰列侬打开房门露出苍老却熟悉的脸庞时,我特么眼睛真的湿润了,要不是在飞机上不好意思就要失声痛哭了。
你如果还能幸福健康地活到现在,该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另外,我觉得结尾设计非常幼稚:音乐工业下,任何作品不是一个人创造的结果。
就算是一个人写的词曲,背后也有一个大团队的付出,制作人、录音师、伴奏乐队以及整个生产链条上的参与者不计其数。
一个孩子般任性的决定,是对太多人劳动成果的漠视。
Long and winding road...可你走的路,却没有多远。
好似来自平行世界的列侬生活平淡却很幸福,也是最后给予男主启发的关键人物。
那么,短暂的伟大和长久的平凡,你会选哪个?
P.S. 我好奇那个唱Wonderwall的孩子乐队后来有什么故事。
若干年前的一条马路上,一个人跟我说:我常常梦想着自己站在舞台上唱歌。
那一段时间,我正处于极不正常的状态,每次一不小心回想起来,都羞愧不堪,恨不得把那段记忆彻底抹去。
当时的我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因为我没有切身的感受。
毕业后去了一家公司,每年的年会都是各部门出节目。
唱歌,舞蹈,甚至小品、诗朗诵。
节目质量都很差。
我们部门基本上年年跳舞,拍的视频我从来不敢看。
后来我渐渐开始跑步。
对于有了跑步习惯的人来说,身体上的累都是其次的,最痛苦的可能还是无聊。
一旦跑起来,动作都是机械的,可是脑子总不能啥也不想。
如果有人陪着,会好很多。
虽然不能说话,但是有人陪伴总会不孤单。
这是我猜的,因为我几乎从没有人陪着跑步。
所以对我来说,耳机才是跑步最好的伙伴。
最开始的时候听播客,后来听音乐,最后发现摇滚乐的效果最好。
我还建了个歌单,名字就叫《带劲》,因为听着这些歌跑起步来,的确很带劲。
耳机里放着音乐,脑子里就回到了之前的公司年会舞台。
吉他贝斯鼓一应俱全,我甚至想好了我的造型:戴上长假发,脸上涂上油彩,又蹦又跳,脚下的台子被踩得灰尘漫天。
喜欢他就会想成为他,就会想这首歌为什么不是我写出来的呢。
就像一个作家,在看到一部伟大作品时,一定会想,为什么这不是我写的呢。
所以如果有机会,世界上没了披头士,谁不想成为约翰列侬呢。
当然并不是有了这些歌你就会成为约翰列侬,但错觉会自动帮你弥补那些差距。
所以电影情节怎么样其实也不重要,只是讲述了一个小人物梦想成为约翰列侬,而已。
如果真的有平行时空,在另一个时空里,世界是什么样子?
有没有你最爱的披头士、可口可乐和哈利波特?
而你又是什么样子?
为怀揣你的梦想实现到底,还是妥协于现实?
是跟你爱了一辈子的人在一起,还是遗憾的错过?
编剧应该是十足的披头士迷。
假想着,如果没有披头士,世界该是多么枯燥乏味。
而约翰列侬如果不是成为了披头士中的一员,可能,他还能活着。
虽然,他身上没有光环,却仍可以平静而快乐地过完这一生。
故事一开始就在暗示这世界充满奇迹。
而这个奇迹,就存在于平行时空。
在另一个时空,你可能会更勇敢,更果断,更坚强,更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
这个才华浅薄却深爱竟的男孩总是仰望着披头士的高度,直到进入另一个时空,他可以借披头士的歌到达那个高度。
可随之而来的,是不安、恐惧、和镜花水月般的不真实感。
幸好,在影片的结局处,他终于能看得透彻,原来,所有偷来的都不是自己的。
与其被心魔折磨得快要崩溃,倒不如果敢地迈出那一步:承认自己空有激情而才华溃泛。
本剧最经典的安排就是TODAY那一段。
不是所有事都可以靠激情成全,认清自己的真实,可以选择另一种方式去成全自己的激情。
那些平凡的、细小的瞬间,也许不能万人空巷,却是最妥贴、最真实的存在。
在那样的存在里,你才是踏在了陆地上,脚下是坚实的土地,而不是大海里飘泊的浮萍。
披头士的经典音乐,萦萦绕绕着,便是看此剧最大的享受吧。
今天聊聊英国电影《昨日奇迹》。
片名Yesterday / All You Need is Love (2019),别名缘來自昨天(港) / 靠谱歌王(台) / 昨天 / 昨日 / 你需要的只是爱。
说到英国最伟大的两支乐队,一支是Queen皇后乐队,另一支就是The Beatles披头士乐队/甲壳虫乐队了。
这两支乐队都是摇滚界的顶尖代表,喜欢摇滚乐的人对他们肯定非常熟悉,像我这种上了年纪的摇滚乐迷,更是对他们的歌曲耳熟能详。
两支乐队谁第一、谁第二并不重要,因为他们都是英国最伟大的乐队。
前段时间一部《波西米亚狂想曲》以传记的方式,介绍了皇后乐队,今年还借着奥斯卡的东风,在国内上映小火了一把,带动了不少非摇滚乐迷。
这部《昨日奇迹》则用另一种方式和歌迷们深情缅怀披头士乐队。
凡是喜爱披头士乐队的人肯定会在影片中体会到主创团队的良苦用心。
传记影片可以选取乐队的几个关键时刻,向观众们展示乐队台上台下的状态。
传记片的优点是创作难度略低,素材基本都是现成的,只要将伟大传奇人物原汁原味地呈现,就能得到不低的成绩。
刚有了一部关于皇后乐队的传记片,紧接着再来一部披头士乐队的传记片,显得有些不太合适。
同类型影片很容易被人拿出来比较,更会在乐迷之间引战,冲淡影片效果。
于是《昨日奇迹》选择了类似穿越的方式,用喜剧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如果没有披头士乐队的世界。
男主角杰克生活在英国滨海小镇,他热爱音乐,上学时组建过乐队,成年后在一家超市打工干活。
但他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音乐梦想,经常创作歌曲,并参加各种各样音乐节。
而他的歌迷只有从小青梅竹马的好朋友艾莉。
艾莉十几年如一日的支持杰克,张罗着去演唱会表演、张罗着向亲友们发“通告”。
如果杰克是明星,那么艾莉就是经纪人。
一个神秘的夜晚,全世界发生大范围停电,短暂断电后世界又恢复通电。
停电时世界一片漆黑,黑灯瞎火时,骑着自行车的杰克被公交车撞飞。
车祸大难不死的杰克醒来发现世界有了一丝异样,披头士乐队等重要文化符号仿佛没有存在过,全世界的人都没有人知道他们的歌曲。
这个世界怎么能没有披头士乐队?
冥冥中杰克似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使命,要将披头士乐队的歌曲努力回忆起来,并将他们的歌曲发扬光大,让全世界人民感受到披头士乐队的魅力。
看到这样的剧情大纲,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本片就像开心麻花的喜剧电影《谢洛特烦恼》。
表面看起来都差不多是普通卢瑟的逆袭,原本生活感情都不如意的人突然有一天获得了可以影响世界的资源,在主角地位发生巨大变化时,笑料随之而来。
但如何利用好庞大社会资源就成了影片创作的分歧点。
相比《夏洛特烦恼》中写在角色脸上的功利心,《昨日奇迹》更多的是乐迷们对披头士乐队的热爱。
真正的热爱不会用金钱物质来衡量,而是发自内心的关心呵护。
为名为利还是为传播音乐,这就是两部影片的区别。
观影期间,观众们肯定会为杰克捏着一把冷汗,生怕他的小秘密被人戳穿。
在诡异的停电事件里,并不是全世界几十亿人都忘记了披头士乐队的歌曲,还有为数不多的乐迷能够记得披头士乐队。
停电事件就像接通了两个平行宇宙,一个地球拥有披头士乐队,而另一个乐队则没有披头士乐队。
被撞进新宇宙的并不是只有杰克一人,还有很多记得披头士乐队的人也满怀希望想要将披头士乐队的歌曲重现,只是缺乏必要的能力和途径。
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听歌还是要记歌词,否则只有干瞪眼着急。
所有人相同的地方是,对披头士乐队的热爱没有丝毫改变。
能够让更多人听到感受到他们心爱乐队的魅力,这才是真正乐迷会做的事情。
创作型歌手艾德·希兰 Ed Sheeran在本片中本色出演艾德·希兰,人送外号“黄老板”。
同是热爱音乐的人,同是创作型歌手,黄老板自然知道创作之路的艰辛,也比普通人更能发现作品中的闪光点。
创作battle中,黄老板心甘情愿地认输是水平也是风度。
真正热爱着音乐的人,在发现创作型天才时,自然第一反应也是慧眼识才。
黄老板自愿为杰克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进一步将披头士乐队的魅力散布各地。
这是经典的魅力,也是晚辈对前辈的尊敬和敬仰。
如果放到另一种环境,黄老板这个角色肯定会被设定为勾心斗角使绊子的反派了。
《昨日奇迹》影片中,将英国比较著名的文化符号全部拿出来展示了一遍,在传播披头士乐队魅力的时候,也不忘提升英国文化影响力。
已经拍摄成《波西米亚狂想曲》的皇后乐队不必多说,片中还有《哈利·波特》等文化符号。
对英伦文化感兴趣的人,可以在本片中发现很多有意思的彩蛋。
如果真的像影片中描绘的那样,我们的世界真的没有存在过披头士乐队、没有存在过可口可乐、没有存在过哈利·波特,我们将会在无形之中损失多少精神力量。
就像没有见识过外面世界的人,总会以为身边的一切是常态。
只有经历过诸多美好事物的人,才能更加明辨身边的真善美。
让我们珍惜身边的那些美好事物,如果没有能够接触到这些美,你永远不会知道自己错过了什么。
"You made it to 78."如果列侬还健在,当然就是影片中所说的78岁。
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十字路口,如何取舍需要当事人自行判断。
就像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一样,名利与感情也是充满矛盾的事物,不论哪条路,只要做出选择,就要坚定的走下去。
否则患得患失,各种苦楚只有自己知道。
失去你,赢了世界又如何?
影片主要围绕的点一直是披头士乐队,通篇都是披头士乐队的彩蛋。
如果观众是披头士乐队的乐迷,自然会甘之若饴。
就像游戏玩家看到《头号玩家》时的激动不能自已一样,摇滚乐迷看到《昨日奇迹》也会兴奋地热泪盈眶。
当然啦,如果不是乐迷,也不了解影片背后披头士乐队的故事,路人观众自然是无法理解影片所传递出的情感的,更谈不上什么共鸣和感动。
就像“42”是宇宙的终极答案一样,片中所说“为什么是64?
”“这还是问题么?
当然是64。
”
Yesterday, all my troubles seemed so far away,没有披头士的世界得多乏味。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流行音乐,流行音乐电影,英国人说他们第一,我们没人会反对(或者,90后会说韩国人也说不定)。
拍过《猜火车》和《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丹尼·博伊爾,去年拍的《昨日奇迹》。
为什么没有太多人,聊这部拍得很朴素却迷人的电影呢?
一个学生时代被地方报捧为明日之星的年轻人,长大了还继续唱,却没人听。
有一晚,他突然发现这个世界上竟然没有人听过披头四的歌,金曲一首一首的被他唱出。
《Hey Jude》、《Yesterday》、《Let it Be》和《The Long and Winding Road》等歌曲,随著剧情发展,随著被披头四写进歌里的利物浦场景,一段又一段的出现。
已经奔三的人,应该总有一首到好几首披头四的歌,可以被置入年轻的美好岁月。
我的最爱是距今半个世纪,披头四1970年的最后一首冠军单曲:The Long and Winding Road。
前奏一开始,我就哭了。
普通音乐人杰克和女友音乐人艾丽四处奔波还是平平常常,他发现了甲壳虫乐队那些惊世骇俗的歌曲,然后在新经纪人黛布拉的帮助下,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音乐天才也获得了商业上巨大的成功。
由于他隐瞒了所有,女友离开了他另投他抱,他日渐感到恐惧和空虚。
后来碰到甲壳虫的父母,介绍他去找78岁的约翰,约翰按自己的选择生活了一生,追到了自己最爱的女人,一生幸福,虽然不成功,但对他来说幸福就是成功。
杰克豁然开朗。
最后在朋友的演唱会上,他坦诚了甲壳虫乐队存在的事实,并示爱艾丽,最终抱得美人归,也找回了真实的自己。
在人生的舞台上,幸福比成功重要。
幸福的要素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爱自己爱的人。
有时候成功需要包装和谎言,成功往往意味着利益。
但成功不等于幸福。
人生需要追寻自己的内心,找到那些让自己幸福的因素。
2019.09.09 打卡CIANGMAI MAYA SFX电影院提前进入影厅坐下 屏幕还没有开始播放广告的世界 影厅播放了好几首Beatles的歌曲 这个电影院真的是走心了 看到三分之二觉得有些困,看到最后感觉结尾俗套的过分了,侮辱观众也有个限度吧。
还有,男女主角演技是不是有点离线???
关于这个电影,我想、最好看的就是.......它的预告片!
看完看影评得知导演竟然是贫民窟百万富翁的导演!
嗯???
还得知也是猜火车的导演!
嗯???
五颗星给Beatles,导演拍的太烂扣一分,演员演的太烂扣一分,
看了清新小片《昨日奇迹》,还真的蛮喜欢的。
刚开始的时候还以为是拍英国小镇的故事,心里想,导演把英国小镇处理得太美了,但是后面转到莫斯科、转到洛杉矶,发现拍得都很美。
导演是想展现披头士歌中的那个充满爱的温暖的世界。
尤其在当下,在这个真实的支离破碎的世界,读着各种让人心碎的各种新闻,瞬间感觉这部小片里描写的世界真是太美好了,太治愈了。
这部片有一定的门槛。
如果不懂得欧美流行文化,几乎get不到各种幽默的点。
比如,这个片的设定是一个没有“经典”的世界,所以根本没有Beatles和Oasis,但是有Coldplay,哈哈,真是狠狠涮了他们一把。
最搞笑的是,男主角要Coca Cola,结果这个世界的人不知道什么是可口可乐,只有百事可乐,然后给了一个百事可乐的大特写——真不知百事可乐的这个植入是该喜还是该忧啊。
和Coldplay的Fix You梗一样,黄老板的手机铃声,莫斯科人对夜店的态度,Lady Gaga的玩笑话,以及洛杉矶经纪人那种又贱又假又搞笑的工作方式,Hey Jude变成Hey Dude,Let It Be变成Leave It Be,这些都是笑点——但是对欧美流行文化不了解的人,就完全体会不到,更不用说男主角搜绿洲和迷墙,和玫瑰园、艾比街、黄色潜水艇的小细节了。
我不是披头士粉,电影中里讲的很多歌曲都没听过,但是《Let It Be》一出来的时候,仿佛被拉回到了大学时光,想起听力课上小兰姐姐一边教我们唱,一边跟我们讲Mother Mary的典故的样子。
仿佛就在Yesterday,真是简单又美好。
这也是这个故事的主旨:构建一个简单、美好、充满爱的世界。
然后它和男主人公的勇敢、诚实、和真诚,以及他和女主人公简单美好的爱情交织在一起,佐证了披头士歌中的那些场景。
最感人的是,在这个世界里,约翰列侬没有去世,他活到了76岁,男主人公找到了他,对他描述了一个他理想的世界。
另一个感人的地方,是全世界另外两个记得披头士的人,千方百计找到了男主人公。
男主人公本来很心虚,但是大姐对他说:“我们要感谢你。
我们怀念披头士。
但是我们不会唱歌,你唱了出来,让我们没有忘记披头士。
”“有披头士的歌曲的世界,才是美好的世界,”她说。
看到这里简直要飙泪了。
世界再怎么糟糕,还是有人希望它变得更美好。
最喜欢的是这个片的结局。
它没有让男猪脚又被公车撞一下,撞回到这个正常的世界。
他的世界里仍然没有披头士,仍然没有可口可乐,仍然没有哈利波特,但是他开心幸福地在这个没有经典的世界里继续生活。
这也应该是我们对待当下糟糕的世界的态度:心存美好、善良、不伪善、乐观、以及勇敢。
我是一个人在一个类似电影沙龙的放映厅里看的,坐的软沙发,前面还有桌子放爆米花。
可以随意哭笑,这观影体验好极了。
怎么说呢,这电影最大的优点应该就是有beatles的歌。
最大的缺点应该就是有些歌不是beatles的。
话说我也挺佩服这个ed sheeran,这么有勇气冒着鹿先森上乐夏的风险来给beatles当垫脚石。
这个片子真的,全世界就只有beatles能这么拍,再无第二家了。
至于情节,就别说了。
看这片还纠结情节,你是不是傻?
当然那个女主角给人感觉有点类似爱乐之城那女的,如果换一个就好了,比如接盘录音室男后来那女朋友。
对了话说这个女生挺漂亮怎么没戏份,是不是给剪了?
里面提到的相对比较冷门的乐队有neutral milk hotel和pulp。
话说这个片其实晚拍了20年,如果早拍20年……大概可以上damon albarn?
或者morrissey?
好像还真没有特别流行又不违和的人。
2012年伦敦奥运会前夕,央视的记者向开幕式导演提问:为什么奥运会开幕式要用小众的摇滚乐?
他问的没有错。
《昨日奇迹》拍片很少。
我用淘票票查了一下,整个昆明市只有7家影院上映。
除了百老汇影城和嘉美文艺影院,其它每家影院只排了一两场。
在排片如此稀少的情况下,昆明最市中心的百老汇影城周五晚场最好时段,整个厅也只稀稀拉拉坐了十个左右的观众。
很显然,列侬和披头士纯属小众。
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压轴的是全场大合唱《Hey Jude》。
《昨日奇迹》片尾也用了这一首。
1968年,《Hey Jude》问世。
同年,Marta Kubišová改编和演唱了捷克语版本。
1989年11月,在布拉格的瓦兹拉夫广场,Marta Kubišová再次演唱了这首歌。
说起来,《昨日奇迹》其实蛮像《夏洛特烦恼》(我没看过电影,看过开心麻花的舞台剧。
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看开心麻花的戏)。
不过我可以赌十块钱,《昨日奇迹》票房拍马也追不上《夏洛特烦恼》的。
毕竟,披头士比周董小众多了。
《昨日奇迹》当然是怀念披头士,怀念列侬。
它还想讨论一个假设,没有了披头士,会不会很多东西都不会有了?
肯定不会有Oasis了,说不定没有哈利波特了,当然,可口可乐不见了不能怪披头士。
在中国,有一个人也慢慢地在消失。
我小时候语文课本出现频率最高的鲁迅,慢慢地在当今的语文教材里消失。
《阿Q正传》没了。
所以下一代应该不会有那么高的频率说“你也配姓赵”了吧?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没了,别人帮他开窗子,他却指人为强盗的傻子,就不会刺痛那么多人了吧?
《呐喊》没了,“中医是有意无意的骗子”,这句话提起的人会越来越少。
《药》没了,人血馒头吃起来就没有那么讽刺了。
《狂人日记》从来都没有进入过教材,毕竟,翻开中国的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也太辱华了。
……或许有一天,鲁迅从课本上彻底消失。
或许有一天,孩子们不再知道汉语里曾经有鲁迅。
那时候,会有记得鲁迅的人,用笔,把鲁迅重新写一遍。
列侬不死。
鲁迅不死。
摇滚不死。
批判不死。
如果这个世界上,披头士,哈利波特和可口可乐消失了会怎样?音乐意义大于电影本身的一部电影。一些老歌的翻唱是让人重新感受到了披头士的魅力,特别是经典的yesterday /letitbe /herecomesthesun /thelongandwinding road。(一星加给Ed Sheeran)
年轻人会记得他们吗
男主一出场我就想点退出了,难道是觉得这种设定的男主稍微帅上一点点,事业失败就不够可信了吗?可是长这样还有个Lily James 暗恋二十年更不可信啊!!!
本片强烈地抨击了网易云音乐用披头士的歌收费的行为,颇有现实意义
只有hey dude的世界
男女主角实在令人讨厌,听好听音乐都拯救不了的那种讨厌
丹尼-博伊尔拍过几部牛掰电影,但这部一般般。拿披头士当情怀,幻想约翰-列伦还活着,倒是可以满足披头士迷们的心愿,不过剧情的设定还是非常勉强。怎么电脑上就查不到披头士、哈利-波特?是讽刺互联网吗?怎么不去图书馆、音像店再找找?另外,导演似乎偏爱印巴人形象的主演,是偏爱这种类型么?
这个世界上可以没有可口可乐,但不能没有“披头士”;果然致敬什么的都是假大空,直接在历史上抹除“披头士”,据为己有,这才是真爱啊!————— 🔴 2019 🔵 英国【9月【💻】【➊】】【2019 ▲ 308】【≈ 116分钟】【原版 ★ 中文字幕】【⭐】◀▶【⭐⭐⭐】
感觉是个划水交差拍出的片子
如果说Taymor那部MV大杂烩的Across the Universe里至少还体现了歌曲背景和政治意义的话,这部片子简直空洞无比,白白浪费了音乐和一个不错的概念。收尾讲明真相以及爱情线处理得草率无比。另外Danny Boyle的dutch angle太可怕了,拍个romcom就不要随便乱用了吧...
感觉像一个短片的概念,被强行植入进20年前的romcom模板里,三颗星全归Beatles。回看了一下Danny Boyle的作品表,居然从来没写过原创剧本……
歌很多,有的歌无论何时听到永远都会感动。lily james好看,喜欢这样的英国女孩
平庸到难以相信是一部Boyle的电影,Beatles滤镜都没法救
还有什么比黄色潜水艇更暖的道具么!
看到这个设定想起《夏洛特烦恼》了。一位英国印度裔青年的音乐追梦记,想起皇后乐队的主唱弗莱迪本人其实也是印度裔。他车祸后发现这个世界没有披头士和可口可乐以后,他就走上了剽窃之路。可笑的是,在被大明星艾德西兰提携之前,即便他唱出了全套的披头士音乐后,也没有多少人感兴趣,我觉得是因为男主本身其实就没有明星气质,巨星其实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我曾经因为《波西米亚狂想曲》而重新去看了皇后乐队的演唱会,发现即便演员非常用心的去演,也演不出巨星的味道。更不要说男主本人其实是自卑惶恐的,因为这些都不是他自己的,他没有原创者的自信和骄傲。我本人不是音乐迷,所以影片中的许多梗我不太能看得懂,很多歌我也没听过,影片本身而言我觉得拍的非常一般,甚至无聊。
非常奇怪的一部电影,如果说是爱情片吧,就显得要素太多,冲淡了男女主角本应有的化学反应,而且结尾凭什么就把加文给踹一边儿了,加文比主角差吗?如果是讽刺喜剧吧,最后的落脚点又太小太个人化了,中间明明有许多桥段在讲这个时代是如何扼杀经典的,并深入刻画了一头腐化一切的资本巨兽。更不能当奇幻片看了,因为片中的奇幻设定是先验、非逻辑、且不成体系的,只是让故事发展的一个引子。所以,各方面四六不靠,让这部电影只成为了披头士元素的堆砌。说真的,要不是为了听披头士的歌,我绝对看不下去,光唱一首《Let It Be》就那么费劲,实在让人心焦。但是只要是任何披头士的歌响起,我都会头皮发麻。电影也只能用这点伎俩讨好我们了。
虽然英国美如画,虽然最后遇到了平行时空的John Lennon,但是整个故事框架真的好弱智!!好欺骗感情!!!!!!!!!梗铺得倒是挺满的,没有the Beatles的平行宇宙没有Oasis也没有可口可乐,太可怕了XD
看预告构思非常有趣,结果给拍成这样,白白浪费一个大ip
果然不出所料,借着披头士乐队的名义,拍了一部俗套爱情片,本来抱着如果不好看,听会儿披头士的歌也行,没想到连歌都没放一首完整的。笑点整段整段垮掉,太套路。
cctv 6 一塌糊涂的难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