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基于导演童年经历的故事。
丈夫-一个不再受欢迎的作家,妻子-一个忠于自我,渐渐成功的作家。
丈夫不能忍受自己的失败和妻子超过自己的事实,他们的关系无法维持。
两个儿子-较大的walt和较小的frank,他们将面对家庭突如其来的变化和突然长大面对成人世界的事实。
由于整个故事来自导演自己的童年经历,所以对于情感的体会和捕捉异常敏锐真实,但是并未将之过于个人化。
正相反的,所有的情感都体现在细节之中。
我非常喜欢两个细节,一个是Walt发现父亲在房间想和自己喜欢的女孩亲热之后,跑到湖边,然后回来和母亲说:我把头浸到水里去了。
另一个是frank想把猫给walt带回去,但是猫挣脱了所有人的怀抱溜走了。
Jeff Daniels,Laura Linney,Jesse Eisenberg三人的表演可以说相当出色,尤其是Eisenberg,少年成长的过程诠释得非常精彩,这大概就是在片尾Walt第一次亲眼去看the squid and the whale时的感觉。
片子的音乐(其实也算不上主题音乐)是pink floyd的hey you,这个感觉也挺到位的。
总的来说,觉得这个电影值得好好看看。
就今年的奥斯卡来说,我觉得这一部和《晚安好运》都比《撞车》要出色。
前两天刚看了《Crash》,感觉很失望,《Crash》就是收不住啊。
ok,ok,题外话了,就此打住。
电影讲的是家庭中青春期儿子的成长过程。
听到成长历程你是不是觉得很无聊,叛逆小子通过一番说教或者煽情片段成为励志少年什么的…阿尼呦,故事只是呈现了生活中的琐碎平凡的小事,主人公也没有什么非比寻常的特性或是骇人听闻的悲惨遭遇,但我们可以看到儿子在成长中发生的变化。
也因为这个变化也是我们都经历过的,所以看起来很真实。
先介绍下家庭中的父亲和母亲。
父亲曾经是为成功的作家,性情暴躁,自大傲慢,观点刻薄尖锐。
母亲受父亲影响成为作家,作品发表在各处,获得好评不断,但婚内出轨。
俩人正处在分居状态中。
大儿子w应该是本片着重讲述的对象了。
从片头的网球赛就可以看出家庭划分出的小帮派。
w从小仰慕父亲,受到他很大影响,除在各方各面模仿父亲之外,对父亲的看法也从不考虑正确与否,全盘接受。
印象最深的还是在w回想起小时候和母亲在一起的快乐时光,慢慢发现父亲看待母亲及其它事情角度偏颇,他去医院跟父亲商量想在本来是父亲日的星期六能去找母亲谈心却被父亲固执地拒绝,w突然哭了出来。
影片结束在w又去了小时候和母亲一起去的博物馆,亲眼看了自己小时候总也不敢看的鱿鱼和鲸的雕塑,它们可能代表着父母之间的争斗,或者一切原来不敢也没想过要去独立面对的事物,而他现在已经决定要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了。
最后,关于小儿子,我还没有明白他的所作所为代表的意义…
如果用英语来形容就是“Dense”,中文可能用“厚重“比较合适。
这是关于记忆和感情的沉重的伤痛。
虽然情节是两个孩子在作家父母离婚的过程中所遭受的痛苦,但同样也是关于两个作家,或者说两个敏感的文人的感情故事。
也许作家和作家的孩子对于感情特别敏感吧,他们习惯于忽略和忘记他们不喜欢的感情。
直到有一刻,他们无法再承受了,于是就会极其敏感地受小事情影响或者变得歇斯底里。
本片的情节是根据剧作家兼导演自己的童年故事改编的,所以相当的细腻。
已经被成功抛弃,自我为中心的父亲。
厌倦沉闷生活的妻子,成功的女性作家。
青春期的Walt深受父亲的影响而在感情上摇摇欲坠。
年轻的Frank则陷入了对于家庭和性的彷徨。
有几个情节特别让我赞叹,Walt在接受心理治疗时所能够回忆的美好的事情是母亲缓解了他在自然博物馆所受到的刺激,而父亲完全没有出现在这个记忆中。
父亲不断的在街区中寻找车位,诅咒其他的驾车者,将他的失落和愤懑表现的极其出色。
本片不仅剧情细腻,表演也非常出色。
尤其是两个孩子,将他们的敏感和过激的反应非常自然但是又很强烈。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曾经经历过各种各样的精神的伤痛。
只是我们已经把他们埋藏在了记忆的角落,而Noah Baumbach却一直记着。
而且把那些痛苦重新激活、放大,使每个观众记忆里的东西又跳了起来。
很惊喜。
鲍姆巴赫自编自导,作为男性导演难得的体察女性和尊重女性。
影片里的男女立场可以达到分庭抗礼的地步,而且处理地比较轻松自然,结尾处也收地巧妙。
这个父亲的形象可以说是很典型和陈词滥调了:中年危机加剧了超强的自尊心,慕弱,各种懦弱与自怜的小情绪。
母亲和父亲关于挽回婚姻的对话感觉真是对极了。
男性总是试图着眼于最浅表可怜的部分,试图以低付出换得高回报,他们的心态是“我都这么做了,还挽回不了你吗?
”事实上,你这么做的动机和你做的行为本身都远远不够。
女性在此刻仍然是沉默的,她期待对方能够对自己有深度的理解与支持,但是每一次都会失望。
而你又不知道这种失望应该从何说起——因为它太巨大太深厚,早已经把自己吞噬了。
因此看起来轻描淡写地处理实际上非常有分量。
男女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几乎是不可能的——例外就是有极少部分男性具备这个感悟力与善良的心——然后你有这个运气遇得到。
所以我的看法是,不要在绝大多数男人身上浪费时间——“一个人让你失望一次,就会让你失望第二次”。
从来如此。
劳拉·琳尼的表演非常打动我。
很喜欢她的表演,细腻醇厚,经得起反复推敲。
很难得的是,夫妻情感危机里贯穿的两个青少年的成长也难得地在这个短篇幅电影里呈现得很充分,把“鱿鱼与鲸”的意象镶嵌在里面,非常恰如其分。
说起来都是陈词滥调。
但是讲故事的方式,节奏以及镜头语言的把握让它成为佳作。
和之前想象的大相径庭。
讲的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各种关系,很直白,很现实,很残酷。
Laura Linney为什么总是那么浑然天成,根本看不出表演痕迹。
承认这片子很好,值得花时间看,但遗憾不怎么好看。
http://jcfan.spaces.live.com/blog/cns!3D69232D84896C2B!2272.entry
没有什么是最好的。
只要给逃避一点机会和时间,都可直视乌贼战鲸鱼。
这种没有答案的答案甚至更像一个准确的答案。
没有第三幕的电影,至少会是个好电影就像你我一样,鬼知道明天的夜里到底有没有星星。
喜欢的演员齐聚一堂,在最好的年纪与天才导演相遇,就拍出来一部能沁入大脑的美妙菲林。
希望弟弟以后能有乌龟,猫能在垃圾桶找到,水族馆的乌贼大战鲸鱼不会被拆掉……
2005年出品的片,英文原名叫The Squid and the Whale,導演是Noah Baumbach,觀看Netflix.這是觀賞Noah的第三部片,第一部是2014年的紐約哈哈哈,第二部是2019年的婚姻故事,第三部則是這部。
Noah自己也是出生在一個藝術之家,他的電影不時勾勒出自傳色彩,還有小眾、獨立,以及紐約。
烏賊與鯨魚,直譯是如此,故事描述一個中產高階家庭破碎的過程,其實本來就已經有許多問題,相較於婚姻故事,2005的諾亞著墨較多在小孩而不是夫妻間的爭吵張力,爸爸是在文壇中不得志的文豪作家,母親則是等待展露的文壇新星,父親在自卑中拉扯,母親也在兩性關係中找不到滿足所以外遇。
看這部電影會比婚姻故事還要氣餒,婚姻故事的女主因為婚姻總是隱藏渴望而失去自我,配合著丈夫,但親情難捨中的父母更深陷在一種混亂之中,父親驕傲自滿卻逐漸沒有舞台,母親混亂的性關係,小孩在這之中也在摸索自己的取向及生活,還有一隻走失的貓。
網球比賽代表著這一家人不和諧的關係,兩名大人都想贏,卻總有一個人得輸,小孩愣在旁不知所措,我想所有家庭曾經有過離婚分和成長的孩子看了都會心有戚戚焉,最後母親跟網球教練在一起是對父親最大的諷刺,父親總是覺得教練那樣子的生活方式不夠稱頭,他不停的詢問小兒子未來人生的模樣,卻早有想像,最後卻是小兒子哭著說他不要像爸爸一樣。
大兒子由後來走紅的Jesse Eisenberg飾演,劇中是一個開始dating的青少年,他排斥母親,詢問父親對於女孩的意見,但最後因為抄襲而被心理師約談時,他想到快樂的回憶是母親帶他去看鯨魚的時候,或許他深愛母親但又不願意面對家庭破碎的事實,雖然在一切發生時,他總是很冷靜的問著分配財產的問題,兩個小孩配合著父母的監護權分配制,他們接受卻只能從旁理解某些像是真相的片段,小兒子酗酒把精液到處亂抹,大兒子也用某種奇怪的方式變異著,父母互相怪罪,最後小兒子哭了,想做的事只要是父親的日子是不能跟母親一起做的。
在破碎之中要怎麼重新拼湊跟尋找方向?
這部片很真實的拍出了一切,有不美好也有美好的部分,不美的地方比較多,但比較貼近人生。
推薦。
感謝網飛買下這部。
--
这是一部必须要重温的电影。
提醒因为多看了一些书和电影就以为自己拥有更自私、更虚伪、更胆小的权利的我们。
关于家庭危机的电影,让我想起了另一部冷门的电影《游客》。
这是我看的第一部鲍姆巴赫导演的电影,翻回他以前的作品,可见得导演热衷于探讨家庭与人与人之间复杂的情感,鲍姆巴赫导演接下来值得期待的是他今年的新作品《婚姻》,依旧关于家庭。
说一说《鱿鱼和鲸》里的角色人设,柏克曼一家。
父亲伯纳德和母亲鲸同是作家。
从父亲身上可以感受到浓烈的大男人主义气息和身为知识分子那让人厌恶的自恋,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和鲸的角色相比,我对伯纳德就是同情不起来。
这角色的性格本身就扭曲,在家庭危机爆发前就能看得出。
影片开头,一家人正在打网球,从这一情节中就可以看见父亲那该死的好胜心和自以为是所引发的第一个矛盾。
离谱的是他把他这性格也驾驭在对儿子的教育上,他尝试在儿子们的心中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形象,在和儿子的每一场比赛中都非常注重输赢,当然他会是赢的一方(幼稚)。
家中最受不了伯纳德这幅个性的人是小儿子法兰克,他和父亲之间永远都有隔阂,甚至认为母亲和出轨对象艾文才是最好的搭配。
鲸虽然和伯纳德一样是作家,但两人的起点不一样。
从大儿子沃尔特其中一句对白中可以得知,母亲是和父亲在一起后才成为作家的。
沃尔特认为母亲的成功怎么说都该归功于父亲,但母亲却出轨了,离开了父亲,恰好这个时候伯纳德的事业处于下风,一事无成的穷作家,这给鲸冠上了“虚荣”的称号,无论是儿子或丈夫都这么认为,认为鲸是因为看不起伯纳德才离开家的。
其实不是,这个危机的爆发已经酝酿许久,鲸三年前就已经开始出轨了,家庭对她而言只有亲情的枷锁,而伯纳德的性格只不过是危机爆发的导火线。
再说一说电影映射的当代社会病态扭曲的家庭生态,离婚成为常态,“共同监护权”泛滥。
这看似缓和剂的法定监护权事实上只关注了大人的利益,对小孩只有雪上加霜。
沃尔特和和弟弟法兰克在父母的时间分配下在两个“家”之间来回跑,“家”的意义也在这段距离之间慢慢磨灭。
整部电影中最精彩的表演,我认为是Jesse Eisenberg饰演的大儿子沃尔特,这一位正青春却还夹带着稚气的男孩。
如父如子,沃尔特遗传了父亲的个性,他极其崇拜父亲。
直到目睹了父亲和自己喜欢的女孩正在“偷吃”,父亲的形象在他心目中正式瓦解。
故事发展到这里,导演已经成功在这家庭中的每个角色之间划下一道鸿沟。
伯纳德意外入院前对鲸做了一个手势,“婊子”。
鲸确实是bitch,但伯纳德说出这个词的时候,更多的是温柔,这是他们之间一段甜蜜的回忆,伯纳德还在尝试着挽回这个失败的婚姻,但最后医院里的场景,鲸和小儿子都没出现过,只有沃尔特一人。
鱿鱼和鲸曾经是沃尔特的噩梦,现在他只能硬着头皮去面对了。
故事在一首又一首民谣歌曲里漫不经心轻描淡写的铺展开来,不算引人入胜却绝对妙趣横生。
这是一个貌合神离的家庭,平常得不能再平常;你却突然发现:出大问题了!
神经质的母亲分外诚实却外遇太多,自大虚饰的父亲爱上了他的美女学生,哥哥剽窃作品自欺欺人,弟弟酗酒还有些变态的先兆。
所有事情都显得混乱和无可救药,没人摆脱得了误解和隔阂。
然而,没过多久,一切又那么缓慢的消散开去,没有高潮也没有结果,也许这就是生活。
难以消解的隔阂在血浓于水的联系中妥协,不完美的人们没有因此破碎,在巨大的鱿鱼和鲸前一切戛然而止,一片凝人的深蓝。
如果说《鱿鱼和鲸》所展现的困境和《美国美人》异曲同工,那么它又有一种不因为滥用技术技巧而沾沾自喜的淡然,生活扑面而来,微秒的嘲讽,宛如小调,悠然又丰润。
大概这就是那部自《克莱默夫妇》以来,美国最好的家庭电影吧~听Pink Floyd的the Wall是我初中时的事,Hey You很多年以后想来都韵味无穷。
如果说Hey You是本片的主题曲,那么可喜的是,它找到了一部完全配得上它的电影。
爹和随爹的大儿子这两个角色都很恶心🫵
鲍姆巴赫和韦斯·安德森虽是多年好基友,电影风格颇为相似,尤其那镜头的快摇真是像啊;但细究之下却有很大不同:若安氏的电影是童话,那鲍氏的电影就是寓言。把这个带着点知识分子自恋式的故事解剖开来,其实本质是非常普罗大众的,直面纠结而拧巴的人生,远离和依附相辅相成。
看得浑浑噩噩
年轻时的卷毛还挺好看
快进
三星半
让我想起克莱默夫妇了
有点在一种小情调里自我陶醉。
杰西艾森伯格的口音好听。
其实不知道想讲什么
Hey,you!直视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恐惧!其实四星半最合适的 PS;大儿子居然是小时候的杰西·艾森伯格,那是也算满脸英气啊
糟糕透顶的一家人
导演和杰畜都是恋童癖吧呵呵,这女生比你女儿都要小四五岁呢,你这货跟她还有感情戏过于恶心变态了吧杰畜这货这个老头
好有安德森的影子
为什么叫鱿鱼和鲸呢
艾森伯格是一种理想型。^_^
父母都是渣,部分场景转换的时候剪辑的很奇怪啊。
1、威尔汉姆:“一个不成熟的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的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2、还好父子3p的戏没上演,否则是真心狗血。3、被80年代的青春片这个表象迷惑了,不过那个年代的神曲真是让人着迷。
本片获第78届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提名。一个正走下坡路的自我为中心的混账爹的家庭故事。故事一般,没有起伏,看得昏昏欲睡,而且过后就忘。
他一面跑,我一面慌。牠倆的糾纏不清,我去了博物館兩次都無法趨近。能夠安全地審視自已的恐懼,是電影的力量也是它的限制。從前風聞有你,不忍卒看的終歸要看見,謝謝Noah Baumba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