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英雄

摇滚英雄,Rock Hero

主演:秦昊,李梦,刘雅瑟,都日昭日格图,马恺曼,李青云,郭伟龙,李梦晨,王辰昊,李欣冉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5

《摇滚英雄》剧照

摇滚英雄 剧照 NO.1摇滚英雄 剧照 NO.2摇滚英雄 剧照 NO.3摇滚英雄 剧照 NO.4摇滚英雄 剧照 NO.5摇滚英雄 剧照 NO.6摇滚英雄 剧照 NO.13摇滚英雄 剧照 NO.14摇滚英雄 剧照 NO.15摇滚英雄 剧照 NO.16摇滚英雄 剧照 NO.17摇滚英雄 剧照 NO.18摇滚英雄 剧照 NO.19摇滚英雄 剧照 NO.20

《摇滚英雄》剧情介绍

摇滚英雄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1994年,武为(秦昊 饰)是一位热爱音乐的摇滚青年,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天赋,武为的乐队在摇滚界里很快就获得了极高的声誉。与此同时,李爱(李梦 饰)和姜茜(马恺曼 饰)两位温柔美丽的姑娘出现在了武为的身边,令他心动不已。然而,站在梦想和爱情的十字路口,武为做出了令他后悔一生的决定。 一晃眼二十年过去,曾经的风光早已经不在,如今的武为不过只是一个酗酒闹事无所事事的中年人而已,就在他自暴自弃之时,一位名叫春晓(刘亚瑟 饰)的妙龄少女出现在了武为的生活之中。春晓的乐观和向上给武为带来了生存的希望,两人之间的感情迅速升温,变得暧昧而又复杂起来。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单身到底变形者混乱之子第一季疼痛难免水网行动杀死爱人护国密探冰糖一夏当你沉睡时伶工学社福田村事件超感猎杀第二季穹途漠路复仇者鸡皮疙瘩NO.6实习医生格蕾第九季大力神重生好友互整大电影绿光森林保留地之犬第一季圣罗兰传乔纳斯放学后战争活动第一季红书召魔流氓师表小宇宙3:自然奇观奇怪的生活方式圣斗士星矢冥王神话第1章棱镜绅士的启示联盟

《摇滚英雄》长篇影评

 1 ) 摇滚元素非常多,但演员造型是不是不太符合摇滚人形象?

整部影片几乎没有什么亮点,虽然做到了现实与过往相互交叉,但整体叙事还是很平淡,而且感觉负能量值爆棚,不能给观众积极的观影体验。

年轻时的武为和乐队内的其他成员一样,披着一头长发,看着觉得略有些非主流,但还是非常有文艺气息的。

武为年轻时在玩摇滚之余,常做的事就是撩妹泡妹子,他勾搭过好几个女生,把男主人设直接设立为了负面形象。

长大后一位女孩去找武为,其实就是武为的亲生女儿,两人彼此之间间的相处也看着挺尴尬的。

 2 ) 《摇滚英雄》:摇滚和撒尿,走肾时代

文/田金双“走肾时代”是我自己编造的一个词汇。

这个词汇,看似直白,看似粗糙,实则意尤未尽,意味伸长。

譬如,中国20摇滚成长史本就是典型的走肾时代,这个时代容纳了太多有关青春爱情的成长记录。

在中国摇滚史上,曾经出现过太多的英雄,之所谓,前有崔健,后有唐朝、黑豹、魔岩三杰,如今曾经辉煌一时的摇滚不再,摇滚精神渐去渐远,余下的只有经过商业包装的摇滚外套。

值此,摇滚青春片《摇滚英雄》恰如其份地斜剌杀出。

可以说,影片中的摇滚青年武为身上有着摇滚人太多的精神隐喻。

相比其他影片,中国摇滚青春电影《摇滚英雄》更像一部与摇滚有关的青春、爱情或者成长记录片。

影片中,年过四十的摇滚人历经孤独、辉煌、堕落、厌世和酗酒闹事扣被捕入狱,出狱后,武为的生活中出现一个十九岁情窦初开的女孩春晓。

春晓的突然闯入,让武为的记忆再次回到十十年前那段自由不羁、爱恨交织的热血青春,或者说曾经热火朝开的走肾时代。

影片中,处处弥漫着晃动不安的镜头,这亦隐喻着青春和梦想的动荡不安,或者说内心的不安份。

同样,这点在王家卫的影片中曾有过大量的运用,只不过,王家卫的影片更多诗意而忧伤的格调,而《摇滚英难》仿佛更注重写实。

在影片中,有过不止一次喝酒的镜头,在影片有关摇滚的精神表达里,酒、情欲似乎某种精神隐喻。

在影片中,当武为和朋友街头偶遇李爱后,几个人静静在聚在李爱表姐那个类似洗头房的小房里对头瓶子喝酒。

而武为和梦乐队夸大惊摇滚乐坛后,因为错综复杂的男女关系,梦乐队几个成员彼此坐在一起喝酒,而后表情无感地大打出手,在啤酒瓶破碎的声音中,鲜血漫无边际头长发,武为目光迷乱地在街头奔走。

那一年秋天,面对爱情与梦想的双重抉择,有人离开,有人死去,梦幻破碎,爱情覆灭,青春终结,摇滚不再。

提到摇滚,老崔这个名字绝对不能错过,在《摇滚英雄》中,男女主人公武为和李爱的对话也在随着老崔的名字开始的。

而后,武为李爱沿着火车车轨吟唱起崔健的老歌,岁月渐去渐远。

而后,当武为和梦乐队如日中天之前,几个人跑到野外拍照,静静地赤膊上阵一字排开集体撒尿。

这种镜头,很抒情,很直白,不加掩饰,很容易让人联想起韩寒《后会无期》中撒尿的镜头,亦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当年老崔和臧天朔等人主演的《北京杂种》。

只不过,在《北京杂种》中,众人醉酒后当街撒尿,而后醉意大发,话不投机在泥水和尿水中互相贴身肉搏大打出手。

只不过,如果说崔健参演的《北京杂种》反映的是中国摇滚老炮的奋斗史和辛酸打拼经历的话,《摇滚英雄》更像中国新后代摇滚人与青春岁月有关的吐槽史。

而这,亦是有关中国摇滚岁月走肾式的精神诠释。

不是吗?

细数摇滚和撒尿,两者同为走肾,只不过,前者,阳气上升,抵达喉咙,冲天一吼,不吐不快;后者,阳气外泄,抵达丹里,顺势而下,一泄千里,势不可挡。

所以,在与中国摇滚史有关的走肾岁月里,有人尽兴地活着,有人悲伤地倒开,而之于影片中的武为,从曾经一时的武断行事到梦幻碎碎爱情覆灭后的无所作为,似乎距离《摇滚英雄》中影射的窦唯相去甚远。

且不管影片是有意无意的影射还是精神怀旧还是集体讨伐,在中国摇滚老炮和铁托中,窦唯都是一个拥有着自己原则绝不妥协不断推出作品的音乐人,而之于影片中那个拥有摇滚身份的武为,遭遇李梦和姜茜内心掀起波澜之后,事隔多年,除了邂逅自己身份不详的亲人春晓外,一切,似乎都刚刚开始……而之于中国摇滚,摇兮滚兮,不能摇不你就滚!

经过数不清摸爬滚打跌跌撞撞之后,中国的摇滚精神就这样在“走肾时代”中图有虚名。

而留下的,只有怀旧,或空空荡荡。

 3 ) 玩音乐的不归路

对于大多数七零后、八零后男人而言,摇滚音乐应该是不少人的共同回忆。

当年资讯不发达,可以拿来娱乐消遣的东西太少,像我这样的小孩听烦了爱来爱去的流行音乐,突然有一天听到摇滚,看到几个人在台上各司其职,用吉他、贝司和架子鼓组成一个名叫“乐队”的玩意,心里非常憧憬——所以决定自己搞一个。

那时候要弄这么一件事,在别人眼里还是挺神圣的,毕竟大家都在埋头苦读,为着高考发愁,我们这群人却在那里不务正业,研究音乐,完全一副大无畏的样子。

后来玩乐队这件事,渐渐地没那么神圣了。

其实在大多数人尤其是家长眼里,除了读书之外的事,都不是正经事。

既然不是正经事,也就得不了家里的支持,好不容易凑够钱买了吉他和贝司,架子鼓又买不起;最后七拼八凑凑齐了,乐队在哪排练又是个问题,敲鼓动静太大,占的地方又多,家里排练没指望,只能到处找地儿。

而且,为了把买乐器的钱赚回来,我们也只能去酒吧里给人打工,每天从晚上9点唱到深夜,有时候凌晨一、两点才收工,为的就是挣每天的200块钱。

注意,不是一个人200,而是乐队5个人加起来200块钱。

所以,摇滚乐队这件事,神圣感被丧失殆尽,后来高考后乐队的成员各奔天涯,乐队也就无疾而终。

十年过去了,这些事都成了回忆,但对摇滚音乐的喜好却保留了下来,看电影时,这类音乐题材尤其是乐队故事的,也成为了我观影的一个喜好。

看《摇滚英雄》时,我想起了十多年前罗启锐和张婉婷执导的《北京乐与路》。

其实“英雄”这个词是很容易给人提气的,尽管那时候真没几个人把我们当英雄——反正不务正业了,也没人觉得玩音乐有前途。

所以看到《摇滚英雄》里颓废的秦昊,总觉得如果当年自己按照这条路走下去,可能也跟他差不多,境遇只会差不会好。

《摇滚英雄》的电影里用了一个时间点,是1994年。

90年代初那几年,是华语摇滚最辉煌的时候,魔岩带着中国火出现了,带着唐朝、张楚、何勇和窦唯,震撼了许多人,包括我在内。

1994年12月17日,他们几位在香港红磡举办了摇滚中国乐势力演唱会,彻底把华语摇滚推向了前无古人的境地。

但就像电影里所遭遇的那些种种事情一样,1994年,大家都以为这是华语摇滚崛起的开始,却没想到就此结束。

后来这二十年里软绵绵的情歌、无病呻吟的口水歌和各种动词打次的网络神曲风靡大江南北,摇滚却越来越边缘化,乐队也很难登上大雅之堂,只有穿皮裤的汪峰还在以摇滚的名义在舞台上问大家梦想是什么。

于是这个时候再看《摇滚英雄》里秦昊颓废的中年模样,有那么一点讽刺感呼之欲出。

我还是挺喜欢秦昊的,之前在《怒放青春》里,他已经演绎了一回摇滚歌手,范儿是非常正的,堪称整部电影里最大的亮点(主要还是潘粤明实在不像扮演他年轻时候的小男生的样子)。

这次在《摇滚英雄》里,秦昊担正了男主角,把这个关于摇滚和青春的故事,又一次的呈现出来。

对于大部分有理想有抱负的音乐人而言,在中国,尤其是当下的中国,玩音乐真的是一条不归路。

《摇滚英雄》里的男主角人生已经足够精彩,足够戏剧化,戏剧化到进监狱的地方,但我们的人生通常不会是这样。

平凡的过有平凡的好,为理想而生活,虽然很过瘾,但如果找不到自己的理想,或者在前往理想的路上一直停滞不前,那自己也会受到很大的折磨。

那也是一种痛苦。

PS:推荐电影里出现的音乐,都是这几年不错的独立乐队的作品,值得一听。

 4 ) 摇滚骚年到底是英雄还是狗熊?

如果说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引爆了人们的青春怀旧情绪,那么赵薇导演的《致青春》则让内地电影人看到了青春片的希望。

自此之后,《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小时代》等打着青春旗号的电影无一不是票房大卖。

今年的五一档《左耳》、《何以笙箫默》两部青春片继续领跑票房,青春片显然成了屡试不爽的票房救命稻草,青春片几乎占据所有档期,且高潮迭起话题不断。

不论是为爱而生的青春,还是为理想而活的青春,或是对现实青春的写照,还有那虚无飘渺的青春,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经历过,而有一种青春却不是所有人都能经历的青春,那就是摇滚骚年们的热血青春。

近几年摇滚题材电影很多,从水木年华的《怒放2013》到崔健的《蓝色骨头》,从陈翔的《热血男人帮》到梦乐团的《摇滚英雄》,这些摇滚题材的影片都是向致敬中国摇滚乐手的,而即将在5月末上映的《摇滚英雄》则是中国首部摇滚青春片巨制,呈现横跨二十年激动人心的青春情爱和摇滚乐成长史。

1986年“中国摇滚之父”崔健的《一无所有》开启中国摇滚时代。

1990年代初,摇滚乐在中国大陆达到流行高潮,号称魔岩摇滚三杰时期。

魔岩三杰为窦唯、张楚、何勇。

在中国摇滚乐历史上,崔健、窦唯、郑钧、许巍、汪峰让摇滚进入主流视野,摇滚乐在中国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于是也就成就了《摇滚英雄》这部影片。

影片就像摇滚人的一次大聚会,除了崔健这样教父级别的摇滚人对影片给予很大的帮助外,新生代摇滚乐队们更是鼎力支持,影片由梦乐团领衔主演,逃跑计划、旅行团、瘦人乐队以及谭维维倾情助演 。

昨天有幸在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影片展映看到了《摇滚英雄》的点映,影片汇集了励志追梦、青春爱情、中年感怀等元素,也算是一次创新,还是蛮不错的。

影片讲述了横跨20年青春爱情故事,以20年前摇滚天才武为与天后李爱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以90后少女春晓和70后摇滚歌手武为两代人的情感纠葛为切入点,呈现了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历或正在经历的青春蜕变,或是极度美好,或是极度痛伤,或是血脉贲张,或是感人肺腑,影片将90年代摇滚人张狂的青春展现的淋漓尽致。

这是一部青春片,对80后、90后的吸引力不言而喻,对70后更是有着共同的青春记忆、摇滚记忆,对于电影市场主力有着强大号招力。

影片最吸引我还是影片的爱情故事,武为是一个玩摇滚的穷小子,摇滚乐在当时并没有多大的市场,而演戏的李爱却凭借一戏成功进军香港(PS两位主角所影射的明星人物大家都懂得的),在武为最为穷困的时候,李爱为了他倾尽所有,而聚少离多的他们距离越来越远,心也越来越远,再加上姜茜的主动上门,武为没有任何愧疚感的背叛了李爱。

看完这个爱情故事, 真心觉得《摇滚英雄》这个片名充满了讽刺的意味,一个男人靠女友上位,然后劈腿兄弟女人,还要理直气壮的抛弃女友,武为到底是英雄还是狗熊呢?

这是20年前的武为,而20年后的武为更加混蛋,看到李爱和别的男人结婚生子,武为不知是后悔还是愧疚或是怨恨,开始酗酒撒酒疯,活得十分颓废,甚至还进了劳教所。

直到90后女孩春晓的出现,让武为的生活开始有了些许改变,两人的故事,前半部分一直以为是在看韩剧的爱情故事,而后半部却发生惊天的逆转,原来我们看的是《爸爸去哪儿》,导演如此设置了两代人的感情纠葛十分巧妙。

不管武为到底是英雄还是狗熊,我们只能说武为是一个有故事的老男孩,李爱对他可以付出一切,姜茜能为他独自己生孩子,虽然他辜负了两个深爱他的女人,但这种事情永远都是你情我愿的事儿。

这就是青春阿,为了爱不可以不惜一切代价。

看影片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一直都在为自己的年少轻狂买单。

一个有故事的老男孩能的动我,也许因为自己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文艺青年的气质吧。

 5 ) 伪摇版《匆匆那年》:一部赝品的详细解读

拍好一部以摇滚为关键词的商业片,又要保证够“摇滚”,又要保证有钱赚,绝非易事。

可以看出《摇滚英雄》在努力向两个方向上靠,但最终都没上岸,既无力迎战同档期对手,又不是一部有诚意的小众片。

最后所呈现出的,不过是碎片化片面化负面化的摇滚符号拼贴出的青春片,一次失败的文化+商业合谋。

走出影院,尽量梳理好复杂的感情,从“摇滚”和“青春”两条线出发,和大家讨论下这部伪摇版本的《匆匆那年》是怎样拍成的。

【第一条线 | 摇滚:假致敬,真利用】借选秀节目复兴春风,“摇滚”在主流文化舞台上亮相的机会越来越多,背后的商业价值若隐若现。

而《摇滚英雄》的观众群体无非两类,一是摇滚乐迷,一是好奇观望摇滚究竟是什么的圈外人。

前者而言,只要没对国内电影绝望,听说有这样一部电影多少会有兴趣主动进影院;后者来说,要不要进影院,要和同档期影片对比一下,看这部片有没有足够特别的卖点。

前者是人气再低可以保证争取到的基础观众,然而,想要票房成绩,就要想办法迎合更多的人。

小众话题进入主流语境难免会有妥协,但真实反映那代人身上的故事也并不难。

怕就怕在呈现是还是以媚俗猎奇的视角,夸张放大最有话题也最容易被误读的部分,甚至干脆沿着误读的思路走,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这部电影也未能幸免。

《摇滚英雄》对摇滚元素的用料看似很硬,很足。

宣传中主打“王菲和窦唯”的往事,邀请到了当红的乐队客串,主演秦昊的气场非常合适,片中梦乐队的青春时代由四个音乐学校的学生出演,甚至导演本人也自带音乐人属性。

然而,上镜≠致敬大量关于摇滚的内容逃脱不了以下几种命运:片面粗糙的复制,放大最吸引眼球的部分,空有表面符号不具备实际内涵。

就个人经验,列举出一下几处:-- 1. 窦唯、王菲及其他 --影射“王菲和窦唯”是《摇滚英雄》的最大卖点之一。

窦唯是八九十年代大陆摇滚乐的领军人物,王菲是长盛不衰的流行天后,他们的往事也是摇滚圈内外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不过从影片的呈现来看,已经不能说是影射,简直就是复刻,而且很多地方不太厚道。

当然,复制八卦往事的做法本身就不怎么厚道,这又不是传记片,简直就是抄剧本。

电影与现实对比如下:☆ 男主武为,组建梦乐队,四个大长发少年,1994年通过“中国摇滚新势力”演出震惊乐坛。

★ 男主影射窦唯,窦唯曾在1991年组建“做梦乐队”,不过片中的梦乐队和现实中的黑豹乐队(窦唯曾任主唱)、唐朝乐队更为接近。

唐朝乐队的四人组大长发形象更为深入人心,而片中武为的形象也纳入了唐朝乐队主唱丁武的一部分(武为=丁武+窦唯)。

1994年,唐朝乐队和魔岩三杰在香港红磡体育馆举办“摇滚中国乐势力演唱会”,被誉为大陆摇滚的巅峰。

☆ 回忆中的两个女友:女主李爱,从跑龙套演员到大腕,深爱武为,后感情破裂。

第二任姜茜,大学肄业,梦乐队吉他手的女朋友,乐队摄影师,与武为分开后生下女儿。

★ 女主影射王菲,虽然身份从歌手变成了演员,但特立独行的性格和对男主的感情如出一辙。

女二影射窦唯第二任妻子高原,也是摄影师。

王菲如日中天时,由于种种现实矛盾,和窦唯的感情也走到了尽头,高原则取代了王菲的位置,一时流言蜂起。

窦唯和高原后来也分开,高原带走了女儿。

而姜茜的名字显然在影射姜昕(窦唯的初恋女友,摇滚圈音乐人),她大学肄业和窦唯渡过了成名前的几多时光,后来写了《长发飞扬的日子》一书对回忆那段岁月,可以说女主身上也有不少姜昕的影子,相信编剧也没少参考这些资料,姜昕也出现在片尾致谢中,但片中的处理怎么看也不够厚道。

☆ 武为一个人、而不是整个乐队和唱片公司签约。

吉他手(姜茜男友)出车祸,乐队彻底散伙。

★ 窦唯最初成名是在黑豹乐队时期,后来因为音乐理念单飞。

但这次事件和王菲也脱不开关系,因为王菲原是乐队另一成员的女朋友,和窦唯在一起后,窦唯的处境多少有些尴尬。

吉他手出车祸则是影射唐朝乐队的衰落。

1995年唐朝乐队贝斯手张炬,号称当时中国最牛的贝斯手,因车祸离世,唐朝乐队、甚至整个摇滚界也告别了辉煌时期。

说句题外话,一个人签约唱片这类事最广为人知的案例还是汪峰。

★ 细节:被狗仔拍到在胡同里买油条,四合院里的合影等等都有出处。

以上是“抄袭”的部分,下面是抹黑的部分。

片中男主不仅颓废、酗酒、乱性、歌不怎么样颜值也不高。

现实中窦唯不但有音乐天分,也是完全可以靠脸吃饭的人物。

当然,这一点可能是选角问题,但电影中完全呈现出迎合大众认知中的摇滚乐手负面形象,且对于做音乐的细节没有多少笔墨,大多是随便玩玩乐器唱唱流行腔。

而女主的设定完全是在包养男主的状态,男主也完全被塑造成了渣男,劈腿的缘由没说清楚,又随便甩了第二任女友,人到中年还和外国友人随意乱性,理解成抹黑窦唯、抹黑“摇滚”也不为过。

另外看到春晓这个名字,不知道彭坦会怎么想。

另外片中北冰洋的频繁出现可以理解,但油条是给谁打的广告?

单纯强调这里是首都?

-- 2. 歌词 --音乐的欣赏上大家各有所爱,在这样一部电影里,虽然主打“摇滚”旗号,毕竟是商业片,编曲上流行风一点也可以接受。

但就歌词的内容而言,也完全是小清新的套路,看不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怀疑、反抗和质问,反倒是积极向上、没有迷茫、充满希望,或者用主流话语体系来概括:青春正能量。

令人无语的是,这种感觉也是嫁接在对经典曲目的改编上,以导演作词少年演员编曲的两首歌为例:☆ 《梦》:“我,飞向梦里的路,飞向了太阳”★ 改自唐朝乐队两首经典作品《飞翔鸟》和《太阳》。

“永远没有梦的尽头,永远没有不灭幻想”和“太阳,我在这里”是非常经典的老歌词,带有时代的迷茫和追寻。

但片中的《梦》“选择了方向,就别回头望”完全是青春励志流行作品,请类比传唱更广的“青春有太多,未知的猜测,成长的烦恼算什么”。

☆ 《明天》:“我遇见你,在一辆开往春天的火车,火车往前开,没有为什么”★ 改自二手玫瑰乐队《火车快开》,原句是“我们的青春就要开,往哪儿开”的一系列戏谑排比,和前一条一样,电影中还是表达青春正能量的主体思想,最后歌词里又加一句“在梦里飞翔”,无力吐槽。

看得出来电影在对摇滚现场的表现上是下了心思的,虽然莫名的甩头和曲风实在不搭。

另外有不少在音乐节现场的采风,然而像剧中客串的摇滚乐队一样,终究只是皮毛。

-- 3. 圈里 --在一篇对导演的专访里,用了“崔健力挺”的字眼,其实细读下去,只不过是电影中用了崔健的歌,而崔健没有要版权费。

同样,片中还号称有逃跑计划、旅行团、瘦人乐队客串,但看下,只有走摇滚风的谭维维算客串了一个和摇滚无关的角色,而其他乐队不过是录了下他们的表演现场而已,靠这样来堆砌更多摇滚元素,装作自己是“圈里人”,不过是增加了电影的MV质感。

另外,《夜空中最亮的星》肯定掏了腰包。

-- 4. 电影名 --最后说到电影名上面。

相信大部分人看完都会有这样的疑问,《摇滚英雄》,哪儿英雄了?

谁英雄了?

我也反复捉摸这个字眼好几遍,突然脑海一亮,想起10年在工体看了一场号称要重现94年红磡盛况的演唱会,请了一水的摇滚老炮,就差窦唯没到场,艺术总监是宁浩,可能是近几年老一辈摇滚圈的最大集会。

集会的名字就叫:怒放摇滚英雄演唱会。

脑海又一亮,想起去年水木年华的卢庚戌导了一部《怒放之青春再见》的片子,顿时明白了,所谓“摇滚英雄”,就是因为“怒放摇滚英雄演唱会”的“怒放”两个字已经被用过,只好用“摇滚英雄”了。

那么,我预言明年上线一部摇滚青春巨作——《演唱会》。

不是脑洞大,《怒放》和《摇滚英雄》两部片子有很深刻的联系:首先,女主的名字都叫李爱——不明白是什么鬼;其次,导演都自带音乐人属性;然后,阵容都有秦昊;最后,都是所谓摇滚青春片。

——还真是彻头彻尾缺乏创意,海报上“国内首部摇滚青春片”的名号是怎么打出来的?

完全符合的,只是宏大命题,情怀绑架,和不着边际。

另外,《摇滚英雄》海报中“摇滚”的字体和香港2012年一部《起势摇滚》海报的字体重合度非常高,请大家自行判断。

最可惜的点在于,《摇滚英雄》不仅真的不是首部、没有摇滚、只是青春片,甚至连青春片的路子也是从青春片巨制《匆匆那年》搬来的。

进入下一部分:【第二条线 | 青春:不致敬,直接用】作为一部没有任何先锋意识和思辨能力的电影,里面被污名化的不只是“摇滚”。

秦昊卖肉出演可以理解,毕竟老婆是制片人。

但有一个情节却不怎么让人舒服:女孩子春晓在中年男主洗澡时聊天,开口时随意掀开洗澡的帘子,男主像惊慌失措斥责她之后,说了几句又掀了一次。

掀帘子这一桥段,我总觉得在哪里看过:一个背负“90后”标签的非主流外形女孩子,和陌生老男人共处一室时,随意而自然地掀开全裸老男人的遮羞布。

(这部电影里被污名化的不只是“摇滚”,不只是“青春”。

)追溯看过的所有烂片,终于在青春片里找到了答案。

对,是《匆匆那年》。

《匆匆那年》里隐瞒身份的男主初恋的妹妹对卖肉的男主做了同样的事情,只不过掀开的是浴巾。

细思极恐,我突然发现,就连人物设定上,不止春晓,每一个人都能从《匆匆那年》里对上号,双线回切的叙事手法也一模一样。

或者说,去掉所有本来就没什么联系的摇滚符号,这就是一部《匆匆那年》的致敬之作。

对比如下:☆ 《匆匆那年》的双线·回忆线:青春少年时,男主和女主好上,一段得意时光,几年后男主莫名劈腿女二,女主心碎默默离去,男主心碎甩女二。

女主特别好,男主渣。

女主有打胎戏。

·现实线:男主进入颓废中年,突然有天遇到莫名闯入生活的非主流短发少女,少女在身边逗留几日,帮他回忆起许多往事。

最后摊牌,少女是女主的妹妹(设定为男主并不认识)。

最后莫名happy ending★ 《摇滚英雄》的双线·回忆线:青春少年时,男主和女主好上,一段得意时光,几年后男主莫名劈腿女二,女主心碎默默离去,男主心碎甩女二。

女主特别好,男主渣。

女二有意外怀孕戏但没打胎,可能因为女主女二没有妹妹,需要新角色帮男主回忆。

·现实线:男主进入颓废中年,突然有天遇到莫名闯入生活的非主流短发少女,少女在身边逗留几日,帮他回忆起许多往事。

最后摊牌,少女是女二的女儿(设定为男主并不认识)。

最后莫名happy ending好了,补一刀,《匆匆那年》的女主妹妹和《摇滚英雄》的女二女儿都是刘雅瑟演的。

看到这条线索水落石出,我终于明白,之前堆砌的摇滚元素,不止是供赏玩的猎奇符号,更是障眼法,一场巧妙的化妆舞会,每个少年带上“摇滚英雄”的面罩。

相比匆匆那年的好学生,《摇滚英雄》里更像是不好好上学的坏学生,在思想觉悟上已经低了一个档次。

摇滚的粉饰也没有到位时,就只剩下一部残妆的青春片。

行文至此,这部分也不必再谈太多。

-- --其实,摇滚和青春的碰撞在大陆商业电影中远不是第一次。

有第一代大陆摇滚兴盛时期,田壮壮的《摇滚青年》(1988,虽然和摇滚乐的关系不大),张元的《北京杂种》(1993,崔健主力出镜,大量老炮出没)以及青春片兴起时期,张内咸的《那些五脊六兽的日子》(2013,马頔、宋冬野主演,小清新路线,中二病结尾),卢庚戌的《怒放之青春再见》(2014,校园民谣风回忆录)等,但口碑都是不上不下,更没有票房的成功,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路子。

而崔健的《蓝色骨头》(2014,风格突出,但制作粗粝)也没有绽放出更耀眼的花来。

再相比其他由音乐人故事改编的非传记作品,《天鹅绒金矿》(1998,影射David Bowie)和《最后的日子》(2005,影射Kurt Cobain)都是成功且有深度的作品,窦唯在中国摇滚乐史上也是有足够的分量和代表性,如果是有诚意的作品,不可能一点深度都拍不出来,却成为青春的无病呻吟。

总之,把摇滚嫁接到青春片上并不是个坏主意,那些叛逆、激情、爱恨正是两者最为交融的部分。

但要驾驭好真正的摇滚口味,拍一部破除类型片定式的青春片,难上加难。

话说回来,无论怎么宣扬小成本制作,宣扬有文化有情怀,《摇滚英雄》毕竟是一部商业片,无法揣测导演的真实动机是什么:是想为摇滚发声,结果在实际运作中遇到种种困难,最后想法和票房两边都难保全?

还是只为了题材出新和在导演资历上留下一笔?

我个人希望是前一种,但谁又能说清道明。

作为一个看到摇滚话题就马上贡献票房的少年,也知道想要有成功的商业片必须有所妥协,但确实很期待一部像样的作品出现,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摇滚英雄》并不是。

-- --(图文完整版请移步微信公号:rocktheold)

 6 ) 真摇滚是演不出来的。。。

先说说影片的几个槽点吧。。。

1.男主角青年时代和中年时代长相差距也太大了吧。

怎么20年后帅了那么多,都说弹吉他的男生很帅,但是也不是这种帅法吧。

2.我觉得主唱很明显不太会唱歌啊,他唱歌的嗓音明显是在用嗓子唱,并且不会用气,高音全部都没爆发出来,作为拍大电影的,你们好歹你找个唱歌好点的,酒吧里一抓一堆啊。

3.中年大叔只是从侧面说他是昔日的rock star,可是电影从头到尾都没安排他秀一下自己的才华。

应该给他一个机会,比如突然间抱着吉他冲上台去和乐手们即兴一下之类的的,我估计秦昊是不会吉他不会唱歌吧。。。

但是话说回来亮点也是有的。

最主要就是难得导演找的乐队成员真的是搞乐队的,相对于《重返二十岁》鹿晗在那里假弹,电影里的乐队确实是在真弹。

而且底下的群演们,很专业,一看就是真正的爱听摇滚的。

其实摇滚这东西真的说不好,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

真正会弹吉他的,举手投足就感觉是随着音乐律动在摇晃身体,给人一种代入感,而假的演员就是投不进去。。。

其实觉得影片再二十年前的部分拍的真的挺好的,既映射了中国摇滚圈的真实故事,又能引起青春共鸣。

而现实部分太扯淡了。。。

哪里摇滚了。。。

哪里英雄了。。

是不是从侧面告诉我们摇滚英雄们只存在二十年前。。。

 7 ) 情怀不应该被商业毁灭。

个人主观:这是以消费崔健,窦唯和王菲 高原 姜昕 张炬为主的电影,纹树的纹身 摄影师 为高原, 王菲就是那个拿拨片的女主角 香港影视天后 ,就连2014年的女主角因为他的音乐所以才喜欢上了摇滚可以看做是姜昕,乐队里的吉他手最后骑车死了,难道不是映射张炬?

这电影看到了很多别人的影子,剧情烂的掉渣,抱吉他去轨道上练歌,难道是因为窦唯黑梦专辑的封面?

这天真烂漫的偶遇也太超前,轨道噪音大,谁会去那练吉他,然后摆个造型开始扫弦,我虎躯一震开始怀疑这是偶像剧?

但男女主角真他吗的太难看了,1994年 姑娘不一定非要扎麻花辫子,不过狗尾巴草和麻花辫确实是90年代大陆青春电影典型的标志,之后偶遇到的两个主女角像站街女,为突出乐队的勤苦所以选择抗麻包吃不起饭抢方便面,傻帽的台词换成傻逼更好点吧?

连毒品都没,电影怕被和谐吗?

难道中国摇滚就是打炮 打架 吹牛逼 戏果?

真不知道你拍中国摇滚是为什么?

是为了精神,还是想证明中国摇滚没有精神,那么你已经告诉全国观众了,这简直是部黑中国摇滚的电影,麻烦导演先去看看中国摇滚记录片再拍摄,不伦不类的电影,真是黑了个梦嘞。

第一次评论,语句不太顺。

但看过片子的你应该懂得。

 8 ) 摇滚,音乐,电影,不容易的融合

摇滚音乐的萌芽,一帮追逐梦想的年轻人,人在屋檐下,不能不低头,商业化是必不可少,但是摇滚原本的那些东西也被保留了下来,还是值得力荐的,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会存在这些东西,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导演将他们糅合在一起,最终的效果不是特别好,但也还是保留了摇滚独到的一面,不然不会引发这么多人的抨击,摇滚还是在少数人手上,抨击只是嘴上或者键盘上的摇滚,不适合看这么独到的电影

 9 ) 青春岁月,摇滚梦想

我一向不善于怀旧。

我是活在当下的人,既不纠结地回首以往,也不无聊地展望未来。

然而最近因为在微信上连载旧文,身不由己地常常在重温文字时回到过去,而今天刚刚看完的这部电影更是将我瞬间带回了九十年代,那个我还年轻,还充满激情与梦想的大学时代。

我并不想从技术层面分析这部电影拍得到底有多好,和以往一样,我固执地认为,一部电影只要有一个地方打动我它就算是成功了,而我自认为已阅片无数,在心里是有自己的衡量标准的。

这部电影不止一次打动了我,甚至在影片结束时我仍少见地坐在原地不动,直到把片尾看完,并且听完了最后那首歌。

我看着银幕上音乐节的写实画面内心充满感动,我已经有好几年没去过音乐节了,自从家里不再有车之后。

还记得上一次去摩登天空音乐节时内心所感到的失望。

当然也记得我参加过的每一次音乐节:草莓,迷笛,张北草原音乐节……所以当片中出现熟悉的画面时,我顿时被往昔的回忆击中。

第一届张北草原音乐节不巧下了雨,在午夜时分喧闹之后迎来了暂时的平静,我们钻进帐篷休息,一直等到半夜三点,然后淋着微雨看张悬唱歌。

周围是一顶顶五颜六色大小不一的帐篷,衣着特异的文艺青年们往来穿梭。

夜晚的风带来深深的寒意,但心里却感觉有热血沸腾。

还有某一年的音乐节,压轴的是我最喜欢的杭盖乐队,他们粗犷雄浑的歌声瞬间将我的热情点燃,我疯狂尖叫,纵情狂舞。

我不知道如果换作今天我是否还能这样,我觉得我内心激情犹在,只是恐怕有些力不从心了。

我是多能跑题啊,写了这么多还没怎么提到电影。

我想说其实我不是要写电影,而是想要写那个年代热爱摇滚的自己。

上大学时我曾经留过一头狂野的披肩长发,那一年黑豹和唐朝正流行,我迷他们迷得如痴如狂,因此别人说我的头发像唐朝主唱时我甚至有些沾沾自喜,全然不顾对方是不是在讽刺我像个女汉子。

我想和我同龄的爱摇滚的女生们大概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和刚刚认识的男生坐在图书馆前的大草坪上弹着吉他唱张楚的“姐姐”,在何勇的“钟鼓楼”里寻找自己熟悉的影子,声嘶力竭地呐喊“回到唐朝”,在窦唯高亢的歌声里感受柔情摇滚带来的震撼,当然也少不了最牛逼的老崔,时至今日他仍是中国摇滚圈不可撼动的领军人物,不论在何种场合,只要听到他的歌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感到激动。

前一阵校友聚会组织K歌,我不顾形象地吼着“无地自容”,别的女生围着话筒唱“一无所有”。

这是我们的青春岁月最美的回忆,是曾经代表了激情与梦想的“摇滚英雄”。

还是说回这部电影吧。

有人说它影射了王菲与窦唯的故事,然而步入中年的武为却仍然像是愤青,他的愤怒来自于无法与世界握手言和。

这个世界早已不是他当初熟悉的样子,一切都让他感觉无所适从。

这是所有的理想主义者或早或晚都将面临的问题。

是向现实妥协从而证明你可以混得更好,还是依旧保有心中的梦想并为此付出巨大代价。

但现实中的窦唯显然比武为的境界要高,他早已看穿一切与世无争,虽然在地铁上被人拍到颓废的中年大叔形象,但却丝毫不以为意,多年来遗世独立的生活使他对他人的眼光与评价一笑置之,他天真固执地在自己的世界里悠然自得。

这是个早就活明白了的人,当年那个个子不高却气场强大,才华横溢歌喉独特一开口便hold住全场的摇滚青年,也经历了武为一样的愤怒时期,最终在与世事的博弈中成了笑傲江湖的高手。

我始终认为有窦唯在的黑豹才是真正的黑豹,就像离开家驹的Beyond再不是Beyond一样。

那时所有红极一时的乐队后来都经历了相似的事情而分崩离析。

有些人永远地离去,将生命定格在了最璀璨的年华,比如张炬。

再来谈谈电影里的爱情。

看电影的头一晚我刚好看了“晓松奇谈”里“白衣飘飘的年代”那段,听到高晓松讲述他年轻时的校园民谣和姑娘们。

在九十年代的摇滚圈里也少不了姑娘们的身影。

那时的摇滚乐手们是女孩们眼里真正的英雄。

他们弹起吉他就能轻易俘获漂亮女孩的心,让她们死心塌地义无反顾地爱上。

那时的女孩多么单纯,没有一丝一毫的功利心,甚至也不计较得失,为了才华就可以献身,轻而易举就陷入爱情。

对于电影是否影射窦王之恋我不想多说,其实答案还是挺明显的,当我看到那张与现实中几乎一模一样的照片时,内心不禁生出无限感慨。

那时他们青春恣肆神采飞扬,爱得奋不顾身如火如荼,她还没有成为天后,被他的才华吸引甘愿和他一起住在胡同大院里,早起去倒尿壶被人拍到也不在乎。

没有那么多现实的羁绊,没有谁比谁更成功,他们的心里只有音乐与爱情,以为此刻的相爱便是永恒。

但后来的后来,变了,散了,各自走上再无交集的人生轨道。

当初的抵死缠绵也只能化作表面的云淡风轻。

可那时候多美啊,在铁轨两边初次相逢,她梳着麻花辫穿着红裙子,他背着吉他长发飞扬,她让他唱歌给她听,于是他唱起了崔健的歌。

还有那些最快乐的时光,一个女生为四个男生拍下的照片,将曾经的美好凝成了永恒。

我始终觉得年轻的时候就应该疯狂,甚至荒唐一些也不要紧,谁没在年轻时碰得头破血流过,重点在于我们付出代价,收获了无法复制的最宝贵的青春回忆。

所有的拥有最终都会成为失去,但这丝毫也不能阻碍我们去追求的决心。

因为为了拥有而奋斗的过程,就像一朵花开的时间,当漫长的岁月过去,我们会记得盛放,忘记凋零。

写到这里忍不住又联想到了自己,大一时我买了把红棉吉他,报了个校外的吉他班,每天晚上不出去晚自习,而是一个人在宿舍的床上练琴,十个手指全都磨出了茧子。

我清楚地记得临近初级班毕业时那个教吉他的老师(也是一个长发披肩的摇滚乐手)把我叫到他家里去试图引诱我,当时才20出头的我竟然义正言辞地拒绝了他,还告诉他我并不爱他。

真不知他如果长得帅些结局会不会有所不同,也许一念之差我也成了片中那个混在乐队里的文艺女青年呢。

然而对于音乐的热爱终究还是没能冲昏我的头脑,我老老实实地把四年大学混了下来,去走了大多数人选择的那条正常的路。

所有的回忆都只停留在了过去,只有当我今天在银幕上看到熟悉的场景时才再次被唤回,在那一瞬间我发现它依然清晰如昨。

突然感觉有没有把它写成影评又有什么要紧呢,关键是我写出了我想写的,关于青春,关于回忆,关于摇滚,关于爱情。

真庆幸我出生在七十年代,成长于八十年代,我的青春属于美好的九十年代,可以留下那么多珍贵的回忆。

怀旧并非我的初衷,我只是想说,每一个曾经热爱摇滚的青年都有一颗渴望自由的心,而激情并不只属于年轻人。

虽然如今已人到中年,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继续怀揣着一颗热情洋溢的心,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10 ) 开场太美

这部电影最美的就是男女主刚见面的时候,火车驶过,对视,交谈,走在铁轨上弹唱崔健的花房姑娘。。。

太浪漫了。。。

李爱为男主付出了很多,但我还是喜欢姜茜一些,虽然她是个小三。。。

不过也怪男主花心啊。。。

最后春晓的出现算是对他的一种救赎吧。。。

经历三个女人,不是摇滚乐救了他,而是女人们。。。

《摇滚英雄》短评

莫名其妙的男主

7分钟前
  • 白驹在空谷
  • 还行

我不想看手法不想看拍摄技巧,我只知道这个故事就是摇滚一路走来的感觉,好喜欢

9分钟前
  • Kuma
  • 推荐

去年看的粗剪,因为有一些还没完成,所以别的方面不好多说什么。年轻导演有想法有热情是好事,但是剧本方面最好还是要交给专业人士,剧本不及格,戏不叫戏,影像和演员表演再怎么提也还是撑不起来的

12分钟前
  • =。=
  • 还行

越看越糟践~

14分钟前
  • Sepultura
  • 较差

这演的就是窦唯和王菲啊!!

15分钟前
  • 哎呀
  • 还行

对于这时代,文青都在回溯过去,企业家都在巴望未来。至于现在?真low真烂。

16分钟前
  • 潜心解剖学
  • 还行

只看到了酗酒 疯狂 性 这就是摇滚精神?

19分钟前
  • yukainju
  • 还行

没法说

20分钟前
  • 烤鸡腿儿
  • 还行

排片很少,所以坐了很久的车,到很远的地方,买票去看,如果不是因为有认识的人参演,应该不会特意买票去看吧,但是,很喜欢

21分钟前
  • 小Q
  • 推荐

配乐还不错的~

22分钟前
  • 好秋爽
  • 还行

故事虽然有点说得不完整,交代有些不清晰,但总体来说是一部诚意之作,可能对于北方的摇滚青年有更多共鸣,但广东地区还是稍微有差异

27分钟前
  • 我不是柏柏人
  • 推荐

硬伤太多了,比如逗逼的21世纪风格乱入90年代,但是这估计是少有的所有OST我都能叫出明白,甚至知道他们翻唱的敲开天堂之门是枪花版本的片了。。冲情怀给个5吧。。

30分钟前
  • 球宝宝
  • 力荐

哇靠你是投资人派来黑窦唯的吧!!!!!!还黑土摇。进行时的几段父女互动挺好,多给1星。

31分钟前
  • 沉默
  • 较差

镜头还是比较好看的,也很复古,一度没意识到这是2015年的电影。就是稍微有点狗血,感觉没什么深度,不过也许只是记录一下几个人的爱恨纠葛呢。乐。还有就是这个海报。什么玩意儿。

36分钟前
  • 一起去散步吧
  • 推荐

每个跟摇滚擦点边的东西一出来,都一堆人骂,他不懂摇滚!也不知道谁懂

37分钟前
  • 宋改锥
  • 还行

看着像王菲和窦唯的故事

40分钟前
  • jimkase
  • 还行

还是那个长发飘飘的时代比较好

45分钟前
  • 刺儿
  • 还行

这他么什么玩意????

49分钟前
  • 蜗牛
  • 很差

杀时间……感觉有点蠢!

52分钟前
  • Pint
  • 较差

其实这是摩登天空和太和麦田的音乐节宣传片吧?不知道是不是在影射王菲窦唯,情怀有,故事性弱了那么一些。

55分钟前
  • Cloudy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