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二战题材,加上讲述的是犹太少年和儿童在集中营的非人生活,更降低了泪点。
护士出场的时候觉得很眼熟,后来发现是《无耻混蛋》中的那位电影院老板娘,她演的很到位。
这回让·雷诺大叔只是个跑龙套的角色,可有可无。
其他较出彩的演员就是几个犹太小朋友了,其中有个叫Nono小男孩的给我印象很深,深蓝色的眸子,稚嫩的声音,单纯的言语,看他最后上了去奥斯辛威的火车竟觉无比心痛,最后当看到他幸存并被收养后,影院有许多人都抽泣了起来。
其间有带到好几段希特勒的镜头,导演估计是想用犹太人的水深火热来讽刺希特勒身边的歌舞升平。
可我总觉得这两个部分之间穿插的很生硬,没有达到导演预期的效果。
蒙马特高地的圣心教堂下有个旋转木马,在这部影片中也影射了犹太孩子的处境。
当一切太平之时,木马运行着,看似平和,实则暗波涌动:一个党卫军在旋转木马前摄影,当拍到一个带着黄色大卫星的犹太小孩时,特意着重拍了那带有屈辱意味的大卫星。
纳粹打算围剿法国犹太人时,旋转木马遮上了灰色的幕布关闭运行了。
而战争胜利后,孩子们又开心的玩着木马,同盟军在木马前面留影。
俗语有物极必反。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有强烈的情感堆积在其中,可恰恰如此却反倒使所有的一切看起来都有些僵硬、格式化。
不过因为是二战片,还是给了四星,对这种类型的片子没有抵抗力,尤其又是迫害犹太人的,因为这都是活生生的史实,历史就是那么真实和无情。
很久以前看过的电影,那时因为有让雷诺。
现在回想,已经忘了具体情节,只记得女主角梅拉尼·罗兰 Mélanie Laurent,而且也不是因为这部电影。
而是因为另一部昆廷的《无耻混蛋》,同在巴黎,同样的二战,同一个女主角,一部是委婉的悲歌,一部是赤裸裸的复仇,交错的时空与剧情,在La rafle 软弱无力的人们终于复仇了吗?
复仇的故事深入在记忆,留下的确是无限伤感。
还有那不能忘记的蒙马特高地的旋转马车,永远在心中旋转。
驱逐犹太人与以色列建国小史 据圣经记载,摩西曾带领部分以色列人走出埃及,并在约书亚(Joshua)的领导下征服了迦南(Canaan)的部落城邦。
之后,在大约在公元前 1000年,大卫王占领了耶路撒冷,并且在包括外约旦在内大部分迦南地区建立起以色列王国。
在大卫的儿子所罗门(Solomon)死后,王国一分为二,南为犹大(Judea),北为以色列(Israel)。
直到公元133年,耶路撒冷一直是犹太人的政治和宗教中心。
公元前722年,亚述人(Assyrians)攻占了以色列,公元前586年巴比伦人占领了犹大,他们焚毁耶路撒冷的所罗门圣殿,驱逐了大批犹太人。
从此之后,耶路撒冷曾被多次易手,还被无数次地摧毁和重建。
犹太人从此流离失所,散落到各个地方。
大约在公元前61年,庞贝(Pompei)的罗马军团攻占了犹大,占领了耶路撒冷。
而耶稣正是在罗马的统治区伯利恒(Bethlehem)降生的。
罗马统治者在公元70年和132年两次扑灭了犹太人起义的烈火,并于公元135年将所有犹太人驱逐出耶路撒冷。
此后,耶路撒冷就被罗马人重新命名为巴勒斯坦(Palestine)。
在拜占庭时期(公元4世纪),大量的基督徒涌入了巴勒斯坦。
那时,巴勒斯坦的人口组成是基督徒、犹太人皈依的基督徒和异教徒(paganism),以及罗马人和原著居民。
大约在公元7世纪,穆斯林阿拉伯的军队北上占领了包括巴勒斯坦在内的大部分中东地区,从此,穆斯林对巴勒斯坦的控制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
在这漫长的穆斯林统治中,土尔其奥托曼帝国(Ottoman Empire)曾于1517年将巴勒斯坦纳入自己的版图。
在这期间,土尔其苏丹还曾邀请离散的犹太人到巴勒斯坦的各个城市里定居下来。
在18世纪末拿破仑入侵时,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趁机起来反抗埃及和土尔其人的统治,致使土尔其帝国进一步开放其边界,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口同时增长了,而且两个民族的民族意识也随之提升。
到了1880年,巴勒斯坦的人口达到了40万,其中犹太人口是2.4万左右。
这时奥托曼政府开始采取严厉的措施限制犹太移民,但是,犹太人却采取各种手段移入巴勒斯坦。
这时在19世纪的欧洲,反犹浪潮和欧洲犹太人解放运动此生彼长,现代民族国家的理念与传统犹太家园的向往交织在一起,在欧洲离散的犹太人心中,燃起了犹太复国主义(Zionism)的烈火。
特别是东欧国家的反犹和排犹政策,加速了欧洲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的迁徙。
也是在此时,欧洲犹太人开始将犹太复国主义思想体系化。
犹太祭司奥克雷(Rabbi Yehuda Alcalay),在19世纪40年代发表了许多犹太复国思想的希伯来语文章。
另外,在1896年匈牙利裔犹太律师赫茨尔(Theodore Herzl)出版了《犹太国》一书,完整地阐释了犹太复国主义。
次年8月,犹太复国主义者在瑞士巴塞尔(Basle)召开了“第一次世界犹太复国主义者代表大会”,大会根据赫茨尔的理念希望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国。
与会的犹太复国主义者预期将有数百万欧洲犹太人移民巴勒斯坦,以形成人口的绝对多数。
至于当地的阿拉伯人,没有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到1914年为止,巴勒斯坦大约有70万人口,61万为阿拉伯人,犹太人还不到10万人口。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巴勒斯坦的统治者奥托曼帝国与德国联盟。
这时巴勒斯坦地区爆发霍乱和伤寒,土尔其军事首脑决定赶走所有外国人,大批的犹太人再次被驱逐出巴勒斯坦。
在此期间,只有俄国籍的犹太人可以免被逐出,这些剩下来的犹太人,就成为英国的合作者,后来为英军与土尔其作战提供了帮助。
与此同时,英国也需要阿拉伯人的帮助。
英国政府就许愿给阿拉伯人,只要他们支持同盟国与土尔其人作战,阿拉伯在战后便可以独立。
在1916年,阿拉伯人在劳伦斯(T. E. Lawrence)的领导下,真的起来反抗土尔其人的统治。
但是战后,英国却否认了自己对阿拉伯人的承诺,巴勒斯坦成了英国的“委托统治地”。
战后巴勒斯坦的人口中大约70%是阿拉伯人,30%是犹太人和基督教徒。
此时在英国本土,有一批犹太复国主义者游说英国议会,最终促成了英国在 1917年11月签署了著名的《贝尔福宣言》(Balfour Declaration),宣言允诺建立一个犹太家园,同时确保非犹太社区的权利和信仰不受侵害。
英国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考虑如果德国向犹太人做出类似的承诺,会把国际上的犹太人拉向德国一边。
英国此举遭到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强烈反对,他们坚持巴勒斯坦是阿拉伯人的土地,并且通过暴动和罢工等手段向英国当局施压。
同时,阿拉伯人还策动美国介入此事,以便影响英国的中东政策。
阿拉伯领袖达迦尼(Aref Pasha Dajani)曾对美国派来的代表陈述说:历史已经证明无法与犹太人居住在一起,所有国家都不欢迎犹太人,因为他们吸所有人的血。
在这种情况下,犹太人也意识到与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无法避免冲突,后来就任以色列国总理的本•古里安(David Ben Gurion)曾在1919年发表讲话说:没有人能找到任何解决办法,我们要这片土地成为我们自己的国家,而阿拉伯人也要做同样的事情。
英国却在这时做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为了答谢麦加行政长官侯赛因之子阿卜杜勒曾为英国奋勇征战,当时的英国殖民大臣温斯顿•丘吉尔在1921年的“一个星期日的下午”突发奇想,把约旦河以东地区的管理权交给了阿卜杜勒,这片土地是英国所管辖的巴勒斯坦总面积的四分之三。
阿卜杜勒立刻就把这片地区改名为约旦哈西姆王国,并且在1946年得到了国王称号。
在巴勒斯坦的面积急剧缩小的情况下,在美国和英国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却仍在鼓动犹太人移居到只剩下原领土四分之一的巴勒斯坦。
到1929年,巴勒斯坦人口的日益稠密,造成竞争加剧和经济萧条。
富有和受过良好教育的犹太人有很强的竞争力,他们大量购买土地,致使阿拉伯的种田人流离失所,大量涌入城市。
阿拉伯人开始预感到大量欧洲和美国犹太人的涌入,会逐渐挤走缺乏商业竞争力的阿拉伯人。
而且,外来移民炫耀自己与大多数阿拉伯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也引起当地人的嫉恨。
在1929、1930和1931年,犹太人定居点遭到了阿拉伯人的武装袭击和恐怖威胁。
恰在此时,纳粹在德国掌了权,并开始了迫害犹太人的暴行。
当犹太人的遭遇开始为人所知时,英国政府不得不放宽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的配额。
1933至 1935年间,获准移入的犹太人在13万以上,而非法移民数以万计。
巴勒斯坦从那时起变成一座充满暴力和恐怖的活火山。
恐怖主义遍布了整个地区,英国当局根本无法维持基本的秩序。
1942年,美国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在纽约集会,通过了比尔特摩纲领,要求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和一支犹太人的军队。
不久,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就进入了全面备战,双方大开杀戒,巴勒斯坦变成了烧、杀、抢、掠的战场。
二战结束后,从欧洲各地的集中营里解放出大量的犹太难民。
西方各国不愿接收这些难民,因此,英国政府对巴勒斯坦的移民控制受到了各方的巨大压力。
美国不断地要求增加犹太人的移民配额,而这时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双方都在通过暴力手段对英国当局施压,阿方要求控制移民,犹太一方则要求放宽移民。
阿拉伯人对犹太定居点实施恐怖袭击,而犹太人炸路断桥,暗杀英国官员,以阻止英国当局对非法犹太移民的追捕。
最终,英国政府决定甩掉巴勒斯坦这个烫手的山芋。
1947年4月,英国政府把巴勒斯坦问题提交联合国解决,并宣布一年后结束委托统治,撤回所有驻军。
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届联大通过了181号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两个国家,即阿拉伯国和犹太国,耶路撒冷市由联合国的特别管理。
但是,阿拉伯一方拒绝接受联合国决议,原因是阿拉伯人占巴勒斯坦人口的2/3强,却只得到43%的贫瘠土地;而犹太国的人口仅占1/3,却得到了57%的沿海肥沃土地。
1948年5月15日,犹太临时政府单方面宣布成立以色列国(而没有采用“犹太国”做国名),次年2 月立宪会议召开,通过一部临时宪法,宣布国家为民主共和国。
本•古里安就任以色列第一任总理。
在以色列宣布建国的第二天,阿拉伯联盟(Arab League)国家埃及、伊拉克、黎巴嫩、叙利亚以及外约旦(Transjordan)(后改称约旦)拒绝承认以色列,并且对以色列宣战,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了。
二、 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1949年) 从1948年5月起,阿拉伯联盟国家的军队相继进入巴勒斯坦,对新生的以色列国展开了正规的战争。
开始,埃及在巴勒斯坦南部攻下了部分领土,继而外约旦占领了耶路撒冷老城。
但是由于阿拉伯各国彼此心存疑忌、内部不和,很快进攻就停了下来。
6月,在联合国的斡旋下,成功地实现了4周的停火。
但随着以色列在 7月的大举反攻,停火被打破了。
零星的战斗一直持续到1948年底。
以色列在次年1月的凌厉攻势隔绝了埃及的军队,迫使阿军接受停火(1949年1月7 日)。
1949年7月阿、以签署了停战协议,但并没有实现和平。
大约40万巴勒斯坦的阿拉伯难民逃离以色列,滞留在以色列边境的难民营中,这成为日后阿、以冲突的重要原因。
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美、英出于长远利益的考虑,在幕后支持阿拉伯联盟,而苏联却支持以色列,这与后来几次战争的格局有很大的不同。
战后,阿拉伯国家对军事上的失败,备感失望和耻辱,叙利亚、约旦、埃及等国先后出现了政治动荡和权力交替,使阿拉伯国家的地缘政治出现全新的格局。
二、第二次中东战争(1956年) 从1949到1956年,联合国监督执行阿、以停火,推迟了冲突的到来。
在这期间,大国列强已经调整了自己的中东政策,美国、英国和法国支持以色列,而苏联转而支持阿拉伯国家。
1956年7月,埃及领导人纳赛尔(Abdal Nasser)将苏伊士运河收为国有,并且征用运河所有者(主要是英国和法国人)的财产,英、法为了报复,唆使以色列进攻埃及。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集结空军和陆军力量,入侵了埃及的西奈半岛(Sinai peninsula)。
同时,英、法还直接介入了战争,使世界舆论哗然,一致谴责以色列的入侵和英、法的干预,这一事件几乎酿成了一场威胁世界的危机。
11月6日,在美、苏的支持下,联合国调停双方停火。
这时,以色列已经占领了加沙地带和通往亚喀巴湾的入海口。
但在1957年,以色列又不得不将加沙地带交由联合国管辖。
三、第三次中东战争:六日战争(1967年) 整个1960年代,阿、以边境冲突不断。
叙利亚训练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实行恐怖袭击,埃及领导人纳赛尔与约旦和叙利亚结成联盟,放言以色列必须从地图上消失。
1967年5月,纳赛尔要求联合国部队从埃及完全撤出,并且关闭了亚喀巴湾这个以色列通往红海的唯一入海口。
以色列所做出的反应是向埃及和它的阿拉伯联盟发动闪电进攻。
1967年 6月5日,以色列发动了大规模的空袭,一举摧毁了阿拉伯联盟的空军力量。
依靠空中优势,以色列步兵在3天内就占领了西奈半岛,大兵长驱直入地压向约旦边境。
到6月10日仅短短的6天之内,以色列军队夺下耶路撒冷老城(后来永久地吞并为以色列领土),占领了战略地位重要的戈兰高地(Golan Height),陈兵叙利亚边境。
这场战争史称“六日战争”。
埃及和叙利亚军队在6天内遭到重创,叙利亚随即接受了停火,让以色列占领加沙地带、叙利亚半岛和约旦河西岸的领土,埃及的苏伊士运河因战争而关闭。
以色列还宣称不会放弃耶路撒冷和其他占领的领土。
纳赛尔的政策以灾难而告终,他本人3年后去世。
而以色列大获全胜,民族情绪高涨。
这场战争为日后的无休止的阿以冲突种下了苦果。
到今天巴、以谈判的核心内容,仍然是以色列在这6天内拿下的关键的地区,巴方要求以色列归还这几处战略要地,而以色列岂肯轻易放手。
这次战争的后果为巴以关系的未来,投下了暗淡的阴影。
四、第四次中东战争:赎罪日战争(1973-1974年) 1973年10月,阿拉伯国家认为自己谴责以色列的声音没有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埃及总统萨达特(Anwar Sadat)决定趁10月6日犹太人的赎罪日,对以色列发起突然袭击。
埃及和叙利亚分别在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向以色列展开进攻,伊拉克也加入了进来。
以色列毫无准备,措不及防,几天后才完成战争动员。
但很快,以色列又把叙利亚和埃及赶了出去,并且在战争的最后一刻,成功地在苏伊士运河西岸突进敌人原来的防线,但是以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7天的激战在美、苏两国的联合压力下结束,阿方战果甚微,但却表明了以色列在军事上的绝对优势开始衰落了。
埃及和以色列在1974和1975年分阶段达成了协议,协议规定双方不在苏伊士运河区进行战斗,以色列把西奈油田归还埃及,埃及向以色列开放苏伊士运河。
1977年11月,萨达特访问了以色列,埃、以两国关系和缓了。
同时,埃及和叙利亚恢也复了与美国中断的外交关系,中东局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五、第五次中东战争(1982年) 从1978年起,巴勒斯坦的游击队以黎巴嫩为基地对以色列实施恐怖破坏,同时,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alestine Liberation Organization)逐渐发展壮大起来,雅瑟尔•阿拉法特的精明,使他后来成为世界叱咤风云的人物。
以色列强硬政府决定在1982年6月,对巴勒斯坦进行一次惩罚性征讨。
贝京的国防部长沙龙宣布的目标是建立一个40公里的缓冲带,来保护以色列的北部边界,同时暗中计划消灭巴解组织。
全副武装的以色列军队入侵了满目创痍的黎巴嫩,一场混战后,将这个小国一分为二。
叙利亚介入了这场战争,以保护其水权。
以色列将战火引到贝鲁特城,并且屠杀了两个集中营的数百名穆斯林平民。
最终,沙龙成功地将巴解组织赶出了黎巴嫩。
从以色列建国的漫长过程到5次惨烈的中东战争,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围绕着巴勒斯坦,经历了十分错综复杂的历史纠葛。
双方都认为自己的存在有更大的合法性,并且力图通过暴力来捍卫自己的生存空间。
双方的历史学家也通过历史叙述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是有根据的,犹太史学家在讲述这段历史时,往往强调圣经记载、英国的《贝尔福宣言》和联合国第181号决议,试图证明犹太人对巴勒斯坦拥有合法权利。
而阿拉伯的史学家则往往强调犹太人的移入,造成了多少阿拉伯人流离失所,双方很难达成共识。
值得注意的是,英、法、美、苏等大国,总是在扮演公正无私的裁判国形象。
但实际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们又总是根据自己当时的利益,利用双方的矛盾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虽然前埃及总统萨达特和巴解组织执委会主席阿拉法特曾先后承认了以色列存在的现实,但阿、以当前争执的核心仍然是,阿方要求归还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失去的土地,这在以色列看来是不可能的。
后阿拉法特时代不容乐观,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关系的未来道路,仍然是漫长崎岖的。
(改编)
◎IMDB评分 5.8/10 (305 votes)一句话评论 在梅拉尼·罗兰温柔而令人心碎的演绎之下,《围捕》将法国在被占领时期那些不那么荣耀的往事又浮现出来,好在影片中被人们称作“正义者”的勇气让我们倍感欣慰。
——《费加罗视点》 影片的情绪渐入佳境,导演没有丝毫的卖弄和偏离主题,始终带着一种形式感的审慎。
——《星期天日报》 影片令人震惊,引人入胜。
演员们在隐忍、真诚和克制中展现出巨大的表达力。
——《法兰西西部报》 影片的激情是卓越的:面对这种耻辱,没有一个观众能不为之动容。
为什么现在才有人调查我们历史上的灰暗地带?
《围捕》将在法国电影史册上写下重要的一笔。
——《影视迷》 罗丝琳·伯胥全身心地投入这些历史事件,她的诚实和正直彰显无遗。
但她过分典型的视角让她的电影看起来像一幕沉重的情节剧。
——《20分钟》杂志 这部影片有点法式好莱坞的腔调,强烈的情感堆积在其中,所有的一切看起来都有些僵硬、格式化。
——《巴黎人》杂志
首先是结构松散,其次是剧情沉闷,尤其是后半部分,我都不想看了。
最后一点,就是此部电影有美化历史,弱化残酷的嫌疑,尤其是集中营里犹太人们跳舞的段落,让观众有一秒不觉得他们很悲惨,毕竟这是法国人自己拍自己国家的历史,弱化战争的残酷也许是有意的。
总之,《围捕》(又叫《巴黎血色围城》)是一部很平庸的二战电影。
本片的故事背景发生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被占领之后,维希政权出于讨好德国的考虑同时也因为对于犹太人的仇恨,与纳粹一起驱逐在法国的和法籍犹太人。
在此事件中有13000人被驱逐,其中有4500人被送往东部的集中营,而这些人中只有25人幸存。
影片根据真实的事件改编。
虽然不是第一次看到纳粹屠杀犹太人的影片了,但是对于维希政权与纳粹的沆瀣一气、肮脏的政治交易还是令我震惊。
同时我也不理解,为什么欧洲人那么憎恨犹太人,非要把这些普通人置之死地而后快,难道只是因为他们更聪明、更会做生意,还是由于某些犹太商人过于的为富不仁?
作为一个亚洲人,我无法知晓这些,但是我要问:对于一个种族的仇恨我们要怎么去化解。
当然我也看到了在恐怖气氛中普通人的善良,很多人竭尽所能的在救助、保护身边的犹太人,这也就是为什么维希政权原本计划围捕24000人,最后只抓到13000人的原因。
更多的法国人只选择漠视、熟视无睹,然而代价是遭受心灵的震撼与无尽的内心谴责。
对于被抓捕的犹太人,其实他们都知道自己的结局,只是选择逃避。
大多数人选择把事情往好处想,一旦发生了最坏的结局只能默默地承受,毕竟与命运抗争的人只是少数。
影片的人物并不多,但是场景大小结合,摄像、取景很有讲究,人物刻画与背景介绍结合,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堪称上乘之作。
敢对反思二战的电影下恶评的人都得三思,所以这个题材本身是讨巧的。
《辛德勒名单》,《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儿》,《朗读者》能想起来的这几部都从截然不同的层面表现这场人间惨剧。
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题材,作为一个普通观众,对反思的深度不敢妄言,但是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好看么,感人么。
而这部电影机会恰恰是没走任何弯路地极尽煽情之能事。
影片讲的是1942年法西斯对巴黎城内犹太人的那次大围捕,表现作为法西斯同谋的法国警察围捕在城中生活的普通法国人,以及这场劫难之下的诸多人性缩影,友邻之爱,家庭之爱,还有有良心的小护士对犹太人的同情帮助。
这部电影的角色塑造是无功无过的,没有让人能记住的个人,而让人恨得牙痒痒的反角儿也都是异常脸谱化。
影片中有打了几分钟酱油的让雷诺和因为《无耻混蛋》爆红的mélanie laurent但是风头更健的还是那三个可爱的孩子,尤其是那个讲话奶声奶气的nono. 孩子虽是很难掌控的演员,可同时也是最好的催泪弹。
不禁让人想起《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儿》里面的那对小朋友,当两个小朋友一脸无邪的走进焚化炉的时候,我的心都快碎了
说起二战,全世界都知道罪孽深重,极端种族主义仍阴魂不散,所以每年我们都会缅怀前人,以敬效尤。
法国人今年上映的这部的确有它独特的地方,但我只能说此类题材老去这样,总有些疲劳,但我还是哭的稀里糊涂,看到坠死的那对母子,我还是恨的咬牙,也许我们不能用评论来糟蹋严肃的反战题裁,此部亦然。
2009年法国首次公开承认历史上的傀儡政权维希政府在二战时曾根据纳粹德国的意旨,把生活在法国的数万名犹太人送到了德国设立的集中营。
法国电影《围捕》中的故事就是发生在法国排犹运动的前期,在这个一度被视为禁忌的事件中,包括4000多名孩子在内的13000名犹太人被捕并被送往集中营,最后仅有25人生还。
而当年法德当局原计划逮捕的犹太人是20000多名,但是在很多有良知的法国人的帮助下不少犹太人逃脱厄运,可见即使再黑的黑暗之中也会有微弱的光芒。
和《辛德勒的名单》、《伪钞制造者》等大批反映犹太集中营事件的电影相比,《围捕》几乎没有多少展示排犹暴力的镜头,而重点放在了表现亲情和人性良善上面。
对于笼罩在片中人物身边的黑暗和心中的痛苦,导演有意使之边缘化和模糊化,但在这种被“温柔化”的氛围之下,影片的悲怆丝毫没减弱,同样具有感人肺腑的力量。
影片开始,在游乐场中的旋转木马旁,一名正在拍照的德国军人的相机镜头内突然闯入了一个小孩,他胸前的那颗黄色的星星让这名德国军人勃然变色,而随后影片中佩戴黄色星星的人越来越多,这预示着在1942年二战正酣的时候,在德国、波兰等犹太人惨遭屠戮的时候,法兰西曾被很多犹太人视为避难所。
尽管面包店的女老板表现出鲜明的排犹情绪,但是另外的很多法国人依然对犹太人友好,这让大多数犹太人有理由相信,这只是清晨的微风中偶尔带来的一两粒沙子而已,法国政府是不会抛弃他们的,与生存相比,这点委屈又算什么呢?
只是他们忘记了胸前的那颗星星是一个凶兆,一个和平宽容而富于人道主义的政府怎么会把同属上帝的子民人为地加以区分呢?
而种族主义的直接特征就是首先要把人群按照不同的种类做出严格的区分,佩戴了那颗星星就如同待宰的羔羊被标上价格标签一样,厄运只是早晚的事情。
于是,当影片中约瑟夫一家还在讨论法国政府会不会继续对他们友好的时候,维希政府和德国纳粹已经开始密谋围捕了。
少不更事的约瑟夫正在父母面前煞有介事地模仿希特勒的疯狂讲演时,画面突然一切换,立刻变成了真的希特勒的歇斯底里的讲演:消灭犹太人!
这应该是这部电影中最经典的一个镜头。
一边是犹太人寄人篱下但平静快乐的生活,另一边是邪恶力量的磨刀霍霍。
山雨欲来风满楼,黑云压城城欲摧,当军警们粗暴地破门而入时,覆巢之下再无完卵。
人性是不会彻底被湮灭的,即便是在历史最黑暗的时候。
电影的后半段把重点放在了善良的法国护士莫诺(梅拉尼.罗兰)的身上,从这10000多名犹太被塞到冬季自行车赛场时,她就自觉地开始了人道主义行动,在让.雷诺扮演的犹太医生被限制了自由之后,这种行动一直持续到最后。
只是很多人还不相信这些犹太人的命运是死亡,毕竟种族灭绝是超过大多数人心理极限的事情,他们认为这不过是上帝打了个盹,只可惜,上帝经常打盹,而且有时还一睡不起。
在围捕过程中,有人自杀有人逃走,在集中营中也有拳脚相加的暴力,也没有出现赤裸裸的处决犹太人的画面,但这丝毫不影响影片的震撼力。
影片以男孩约瑟夫和护士莫诺的感情以及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生离死别为重心,表现的是人性的良善以及围绕在这些感人力量周围的强大的邪恶力量。
我们看过很多反映犹太人在二战中的苦难经历的电影,我们只能远远地无比同情地看着那些无辜死去的生命,同时也惊愕而厌恶地看着实施这些暴力的刽子手,但是我们永远都无法真切地揣摩和理解对犹太人的那种仇恨到以至于非要从肉体上消灭他们的思想。
然而有一点可以明确,这绝非希特勒一个人的过错,希特勒只不过是反犹太群体中最疯狂最极端的一个代表罢了,他真正的作用在于推波助澜,倘若没有长久以来深埋于普通民众心中的仇视犹太人情绪,这样的人间惨剧是不会发生的。
尽管上帝教诲他的子民要仁爱,但是有时这只是教徒们挂在口齿之间的华丽词藻,当资源和欲望受到挤压时,他们就会把上帝的教诲抛到九霄云外去。
而就在不久前法国政府又开始驱逐吉普赛人了,只不过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类文明的发现已经不允许太野蛮的方式,所以我们看到的不是惨剧而只是牢骚。
但是历史上一群人对另外一群人的疯狂灭绝实在太多了,心有余悸之外有时很难确定人性之中到底是善多一些还是恶多一些,唯一的希望是在人类的不断自省之中抑恶扬善。
《围捕》可能是反映犹太人集中营历史的电影暴力色彩最弱的一部,着力表现的是家庭和个体在历史的洪流里的无奈,在强大的政治力量面前,生命是如同草芥一般微不足道。
影片中在室内自行车赛场中的一个长镜头中,充满了密密麻麻的犹太人,局促的空间压抑的气氛,庞大和渺小,形成强烈的对比。
黑白的影像资料有一种无声无息的历史质感,透过天真的儿童的眼睛,将这种历史深处的罪恶又一次挖了出来。
如果《美丽人生》是笑中带泪的先喜后悲,那么《围捕》就是苦中作乐的先悲后喜,在战后,莫诺和死里逃生的男孩约瑟夫偶然重逢,历经劫难喜极而泣的场面充满了悲剧美,让影片在情感上更加丰润。
不断地唤醒记忆是这类电影的历史责任,历史的黑暗之中的光芒也同样需要有人知道。
真实故事改编。
关于二战,关于集中营、大屠杀,欧美拍了好多。
而我们,除了南京大屠杀、731、栖霞寺、上海犹太难民还有最近的慰安妇,都成了抗日神片。
其实类似的迫害、屠杀、三光政策还有很多,东北日军强迫中国人修建堡垒、军舰岛的中国苦工等等,可以拍得深刻又有戏剧张力。
只是我们“忽视”了那些好题材,而总是往抗日神剧上靠拢。
让·雷诺可以演这种不计酬劳的片,姜文、陈道明、孙红雷等得学着点,当然得有导演拍不一样的抗战题材。
法国人做走狗的时代!想起了现在的吉普赛人!
不知是想表达太多的缘故还是因为压根就没有编好,至少在我看来情节很乱,让人觉得沉闷、拖沓。这类故事本可拍的更好,如果说是想打亲情牌赚眼泪的话,那么我这个泪点极低的人除了最后Melanie抱住那个失而复得的小男孩的瞬间能够使我动容以外,再无感触。★★★
太沉闷了。另外,犹太人这种祥林嫂作风也有点让人心烦
平铺直叙的夸夸其谈,演员像跑龙套一样匆匆过场,二战的题材不知道拍没拍烂,这部是平庸至极。(配乐有一处还盗版面纱吧,= =)
助纣为孽的法国,即将陨灭的天使们,再加上越老越忧郁的让雷诺,这电影有成为佳片的足够因素,但是为什么感觉那么苍白?看了太多的二战片,突然对那段历史惶恐起来,或许是该停止看二战片了,我想通透的读一读没经过审查的那段世界史。
老幼妇孺所引起的怜悯弱化了二战的残酷,想想集中营的毒气,毛发,尸体,
总不忍看到这些,但忘记这些就一定会重复悲剧!只是剧作不慎缜密,有些枝杈显然是多余的,结尾有点好莱坞。
唠唠叨叨 臃长节奏慢
每一个场景都漂亮,还有蓝眼睛的小男孩,精灵。
时间点挺有趣的
沉默的力量。
生不逢时的二战犹太人
全篇极少暴力镜头,却远比任何殴打和屠杀更让人难受。法国人把更多的怨念都放在软弱的政府上了
最后几分钟有点小湿润~~~
虽然沉重但是感受到了人性的力量,和平万岁!
很好的题材 但是拍的很是杂乱 没有轴心 各条线索感觉都没有得到充分发展 像是法国版的南京南京 男主角的出现也略显突兀 只剩一个一个得片段加上配乐来打动人 群像类的戏要拍好真的不容易
法国对犹太人算是好的了~
2010.12.02非常讨巧的题材,四平八稳的叙事,明知道它在煽情,可就是不由自主地被煽被煽被煽啊!
从儿童视角切入总是能赚足观众的眼泪🥲
GOOGLE的英文翻译还真是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