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是张国立的电影处女作,也是根据去年几百位明星电话的大泄露的真实事件改编、发挥而来。
当然,电话泄露事件只是个噱头,影片真实表现的其实是张国立在娱乐圈打拼多年的心得体会。
明星只不过是经纪公司手中的摇钱树,任由幕后摆布,外表的光鲜背后,其实也有很多寂寞、无奈和挣扎。
当然,影片另一条线是孤独的小职员周笔畅和喜爱音乐的绝症患者胡歌之间因错误的电话号码引发的联系,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坚持其实是多么不容易的事。
我始终不认可周笔畅的表演,生涩,拘谨,在我看来比起上一部毫无进步可言,不过是借用她时下的火爆而已。
一边倒的骂声,好可怕啊.本来想只写两举简短附注给自己的,一看评论没一点肯定和鼓励的意思,于是更觉得要说两句好话以示支持,看看有没有人同意.我想也许,有时候一方面声音太大了把其实只是较小的声音压制得发不出来,可能双方势力悬殊原本没那么大的。
其实我觉得没那么差啊,至少挺好看的,挺好看下去的.不过很可能因为从导演到三位主演都是我喜欢的艺人,所以我会从头到尾带着期待很用心的看,所以比较容易投入。
不过我也不会盲目的说它是部优秀的电影,它不是那种充斥着导演理想充满野心或技术炫目的电影,它只不过是一部试图取悦观众的商业片,但是我不能抹杀导演的诚意,至少他有用心。
可能你喜欢的人,你从心里就愿意肯定他,所以他的话你也特别能理解.张导说大众对电影的要求太高.我觉得毕竟张导第一次导电影,而且电影和电视剧的差别太大了.我们都主动看了太多把观众当白痴的敷衍了事的商业片,怎么依旧津津有味鲜见怨言呢,是不是宣传越大主创越说自己用心,到时候越要把话往狠里说才显力度呢.也许前者是吃了哑巴亏没处说,后者觉得有被欺骗之嫌.至于张导说,只希望观众在看的时候有时候能哑然失笑有时候能稍稍被感动就足够了.我觉得他们努力做出的这部片子以及不高的要求在我身上已经达到了.演员的表演我觉得都没有问题,淳朴自然也很到位.但是天佑这个人物本身的设置有点问题,白白浪费柏芝很好的演技,让我有点无法接受这个人物.导演意图讽刺娱乐圈的丑陋现象,本来我们只是听闻无法想象,现在则只是把听到的看到他们演出来依旧无法真正感受艺人的无奈和悲哀,反而觉得这方面情节简陋生硬没有说服力.而且是不是把艺人和运做在娱乐圈里的商人表现的过于脸谱化,分明的好人和坏人安排不适合成年的思想成熟度.如果可以把娱乐圈的丑陋归结于环境世事逼迫的无奈或者多一点人性多方面的挣扎,片子的内涵是不是能深一点呢.至于我最喜欢的部分就是笔笔和胡歌的戏份,不明朗的爱情戏,虽然戏码并不很新鲜,但是感觉很好,应该归功于演员吧.所以虽然影片有不少我不惜喜欢的部分,但是我还是会推荐,尤其是像我这种有偶像崇拜的人,我相信你也不会介意张导第一次执导留下些许不尽如人意的.
恶评如潮,形势几乎一边倒,国产片的日子不好过,最近一直骂声连天,我们说不了什么权威的话,一定会被人砸,还好还有一些知觉,让我看见从无聊中绽开的感动。
总的来说,索爱的广告真的很成功,整部片子就它最出彩,我尊敬商人,所以我不认为这是这部电影的骂点。
谁说黑夜是孤独的,只不过有时街灯变暗了;谁说世界是黑白色的,只不过谁都害怕所谓寂寞的。
音乐响起了,用她把黑夜点亮吧,生命的旋律是最美的声音,就让她成为永远的歌唱;音乐响起了,用她化作温暖的翅膀,眼泪会倾听天使的声音,像孩子的天堂,从来不悲伤......都是这首歌,贯穿于电影的始终,不知该怎么评价,因为前后感觉差别很大,第一次出现的时候是胡歌对着手机简单哼唱还没完成的歌,当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再一次出现的时候,是在殡仪馆里的演唱,架子鼓的伴奏,有激动人心的力量,也将电影带到了高潮,当时突然觉得这首歌的副歌部分真的很好听;但最后一次的出现,就是败笔了,我只能说实在是太土了,这个这个实在是彻头彻尾地不适合张柏芝,看着她做作煽情地唱的样子,这首歌糟掉了,电影在一定程度上也是。
当我觉得这个电影没救了的时候,突然急转直上的结尾,死亡是毫无悬念的,但是当笔笔的歌声毫无征兆地出现,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被震动,像是突然被拉进故事里,像是突然看见胡歌那灿烂到刺目的笑容,草地上的那组镜头,阳光自恋的样子。
这是一部主角们没有对手戏的电影,但是在故事的最初他们就曾经遇见,一个照面的机会,在这样的城市,有多少相遇会让人铭记,那个与你擦身而过的人,或许要花一个人生的时间去等待与你的再一次遇见,但是我们有多少一生?
总监制冯小刚,编剧邹静之,导演张国立,主演笔笔,张白纸,胡歌,这整容,吓死人了。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本片上映后的恶评如潮与票房惨淡。
也许,“疯狂的石头”把我们的眼界提高了不少,这对此后上映的国产片很不利。
去年年初演了“手机”里的费老,又出了明星号码泄漏这档子事,张国立想到拍这样一部片子是自然而然的事。
可惜,这么好的一个题材,编剧愣是写了一个正剧。
开始的一段,让我以为是喜剧的套路来的,笔笔憨憨的样子正是她可爱的地方,新闻发布会那段也比较搞笑。
可惜,越到后来影片节奏越慢,往煽情的路子上靠了,最后竟然到了要死要活的地步。
其实,与正剧那条线相比,明星电话号码泄漏那条线无疑更值得成为影片主线。
今年写娱乐圈的片子太多了,与本片同期上映的“我要成名”揭露了娱乐圈成名秘诀,“四大天王”则更直接的用记录片的手法描写了歌坛黑幕。
而现实中也有宋祖德之流和狗仔队愈演愈烈的趋势。
讽刺的是,本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抨击了娱乐圈的炒作现象,为了影片的宣传,他们又不得不炒作自己,锋芝复合,笔笔和白纸不和,认干爹等等等等。
有点贼喊抓贼的意思,只能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了。
片中不断“刻意”出现的各款索爱手机的特写比“手机”里的MOTO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拍的搞笑一点,完全可以做索爱和中国移动的广告片。
今天看了早几年的一部电影,商业味很重的《第601个电话》。
很多人都批这部电影不够好,但是我的的确确是被感动到了。
三个主角在戏里其实都没有相互见过面,擦身而过的瞬间,我们不免感到遗憾。
而直到故事的结尾,我依旧没有看到他们的照面。
生和死,会阻断你我的连接;但有时候,地位身份甚至职业的不同,也会造成彼此的疏离。
其实,很多人都会擦肩而过,有时候偶尔的相逢,也许也代表了永远的分离。
想到了几米的漫画《向左走,向右走》,那个故事起码拥有美丽的结局。
希望每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都不要错过太多对的人,都不要错过太多值得做的事吧!
ps:只是觉得电影只要可以引发自己更多的联想,电影本身的好坏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时隔近七年,对于当年的众人所谓的广告云云,其实真的没太吸引我的眼球,甚至不知出现了广告。
对于整体来讲感觉开头部分过于冗长,高潮不够突出。
演员和角色的符合度很高。
以欣赏的角度来讲,所表达的情感意图还是可贵的,不要把不太理解的,就归罪于电影。
如果是一部国外电影恐怕即使再怎么样也不会招致这样恶毒之话,甚至是欣赏。
对于大家的种种态度,就不过多评价了。
木讷的周笔笔,矫情的胡 哥欠,sb的弓长 国立拼成这部不知所云逻辑混乱的宣传索爱手机的垃圾广告片.看到没,连做广告都不够格.某sb不但糟蹋了河南话还糟蹋了我一向都很欣赏的张柏芝.张导,你家庙太小了,芝搁你手里毁了.另,有多余的索爱手机送个给我. 烂片.烂片.烂片.浪费时间.
“如果中国电影都是《疯狂的石头》,只有死路一条!!
”——导演张国立近期名言 张导怒了,面对《疯狂的石头》票房超过2000万,而自己执导的《第601个电话》上映大半月却只有600多万的现实,导演张国立在被记者提出比较时这样回答说。
虽然此张导非彼张导(大名鼎鼎的张艺谋),但脾气之火爆、文字之激扬毫不逊色。
都说演而优则导,其实这也很正常,一个演员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不错的业绩,完全应该向同类领域深入发展,逐渐从一线盆钵中脱身,转而在幕后“发展下线”,从事一些组织工作,搞一些创作,艺术本身没有高低贵贱,据说都是为人民服务,不过艺术家的行情就不大一样了,演员和导演的价钱可大不相同,虽然导演表面上的价格不如演员高,也不如演员风光,但他们的价值却是巨大的,导演可以提携一个小演员成为国际影星,所以对于已经算是混出来的演员们来说,当导演是向更高的层次过渡。
张国立先生就是这样的例子,最近他的电影作品《第601个电话》粉墨登场了,主要演员目前的人气都很高,属于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没时间到香港购物的主儿,讲的故事坯子成色还行,说的是关于前不久闹得沸沸扬扬的演艺圈名人电话泄露事件,按理说,这样的题材属于爆料范围,只要操作的好应该说很容易成为叫号、叫座的片子,完全可以成为针砭娱乐圈时弊的讽刺作品。
然而不幸的是,一直在演艺圈中摸爬滚打的张导,显然是对这汤浑水眷恋有加,难以痛下其手,所以他展现给我们的只是一盘杂烩饭,啥都整点、啥都掺合点、啥都忽悠一下,各种低俗的娱乐元素都给你方进去,煽情、伪崇高、绝症、FANS、郭德钢相声……2006年所有的娱乐元素这里都能露脸,还不忘给索爱手机狂做广告,生怕观众不知道这电影有人家日本人的赞助,就像片中张国立对张柏芝说的“庸俗才可以流行嘛”!
似乎只有这种东西才是观众最想看得,这是什么狗屁逻辑,我去你大爷的。
电影简介是这样的:易淑是个生活不如意的小人物,走路会被车撞,喜欢的东西都得不到,更不幸的是,她的手机号码与遭泄密的大明星天佑的号码只差一位数字。
大明星天佑虽然生活在鲜花和掌声中,但实际上她却同样面临着常人不能理解的压力。
600明星电话曝光后,易淑的号码成了“第601个电话”,一下子收到无数骚扰电话,就在她不胜其烦要换电话的时候,接到了一个大男孩阿文打来的电话。
阿文身患重病,但是一直希望心爱的偶像天佑能演唱自己写的一首歌。
易淑于是重新选择自己的生活,去寻找天佑…… 什么电影叫好电影,我才疏学浅、词汇量匮乏,说不出什么深刻的东西来,我只是站在一个爱看电影的普通影迷的角度来谈:一部好的电影首先要有一个好的故事,再由一个会讲故事的人讲出来,这个讲故事的人就是导演,电影的好坏很大程度就在于这个人的表达能力。
既然张国立摆明了要跟《疯狂的石头》叫板,那我们就帮他分析一下。
首先看如何讲故事,凑巧的是这两个电影都是通过三条线讲述,本来《第601个电话》应该更能出彩,因为它是想揭露娱乐圈的内幕,比起《疯狂的石头》讲笨贼笨探起点更高,但《疯狂的石头》恰恰成功在安分的在故事上下功夫,围绕一个意外发现的翡翠,把各路神仙各种衰人烂事表现的淋漓尽致,三条原本平铺直叙起来很累赘的线索,被导演宁浩以三个独立的倒叙紧凑又巧妙的联系起来,浑然一体,让人想不出除了这样表述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影片中伪装搬家公司行窃、假中奖可乐、旧房拆迁等等都是老百姓身边的事,一下挠到了观众的痒处,整个电影信息量和搞笑量大的惊人也优质的惊人,自始至终,没有虎头蛇尾的感觉。
如同一场精彩纷呈扣人心弦的足球比赛,让人忘了自己的存在,这就是导演的功力,不需要其他的东西,完全靠对故事的控制来抓观众。
而反观《601个电话》,三条线索基本被控制的谁也不挨谁,生硬的搅在一起,节奏缓慢还要靠大量的极度深沉的背景音乐来烘托气氛,而至于绝症音乐青年是什么绝症、电话差一个号的人多了怎么就都找到了周笔畅、一帮品质低劣的同事怎么就忽然间全都良心发现、一个低能到生活快要不能自理的“春天花花”怎么就靠一个号码时来运转???
影片一共不到半个小时,那首不咸不淡的歌倒是反复出现了五六次,再加上大陆影片中非常习惯运用的俗套——背景音乐,真正讲故事的时间不到50分钟,可见其货有多干,别说注水即便是充气也不粘啊!!
再说演员,又很巧,两个片子里的演员大都不是专业的,但不同的是,《石头》里的演员服务于电影,不管是谁都演的到位,符合角色的需要,几个主角的表演让人过目不往、津津乐道,就算是火神庙门口的“棒棒”们都相当的出彩;而《电话》呢?
简直就是靠名人做卖点,超女的粉丝、郭德钢的钢丝、张柏芝的芝丝、胡歌的……看看周笔畅面无表情的表演,觉得她真的适合演恐怖片里的僵尸,从井中爬出来的镜头更是能让贞子下岗,这叫什么表演,简直就是在给超女拍MTV,而愣挤兑一个通过商业炒作出来的超女成为巾帼活雷锋、当代刘慧芳,此等动机也忒庸俗了吧!
最后说细节,别的不提,单说两个电影里都有的手机铃声,《石头》里手机的彩铃来的正是时候,把电影的喜剧效果推向高潮,而《电话》里的铃声多的令人发指,连傻子都看的出来,这是丫变相的广告。
奉劝张国立先生,您不是说过:做人要厚道嘛。
先别说别人的死活,踏下心来学学怎么讲故事,虽然您挺能折腾,这几年没少出作品,但能折腾不见得会折腾,乌鸦叫的挺欢但爱听的人毕竟不多,可能这是曲高和寡,不过也别当寡人当惯了不能自拔。
电影好坏还是在电影自身而不是靠其它因素,想圈钱不错但也不能拿老百姓开涮,把大家忽悠进电影院,骗了钱又拿不出什么东西,大家都不容易,冲着您的名头来的,这么做您也下的了手?
“我是文化人,又不是黑社会”。
这不也是您说的吗!
======我的BLOG:http://baibo.blog.sohu.com/
当寂寞的生命遇见会唱歌的灵魂,生活的轨迹都会改变。
一个错误的号码,一首动人的歌,把三个原本不会有任何交集的人联系在一起。
易淑是一个默默无闻还有一点小自卑的女生,因为名字的关系让她觉得生活总是不尽如人意,男朋友被抢走,过马路掉井盖,就连六百分之一的号码错误都轮到她身上。
每一分每一秒都有打给天佑的电话,不胜其烦。
却意外地看见一条唯一不是表达爱意的信息,那是几句歌词。
“谁说 黑夜是孤单的 只不过是街灯变暗了 谁说 世界是黑白色的 只不过谁都害怕所谓寂寞的”也许是歌词里的寂寞正好触动易淑的心境,又或者她在歌词里找到了知音。
她默默地记下这个陌生的号码,电话里传来伴着吉他的温暖歌声,虽然只有简单的四句,却音律动人。
之后传来的是一个年轻男孩的声音,轻快活泼的语气带着一丝调皮,但更多的是阳光般的灿烂。
这么多天来他是第一个说她不是天佑的人。
晓文以为电话里这个女孩一定是天佑的助理,所以求她帮忙把这首自己写的歌推荐给天佑,一个单纯乐观的小粉丝,却有一个远大的音乐梦想。
医院总是带着苍凉冰冷的颜色,只有在太平间管理员老李头的房间里能看到满室花朵,他年轻时也曾是乐团的一名乐手,所以他会更懂得晓文他们的梦想,会比较期待在这悲伤的地方照进一缕暖阳。
晓文是一个身患绝症的大男孩,他的内心一定是充满无限恐惧的吧,面对消逝的光阴和不知何时就要终结的生命,他是否每一天都会无比眷恋夕阳?
直到在医院看见别人布置灵堂,听到哀乐骤然响起的那一刻,他才第一次流露出他的脆弱,他的恐惧。
之后的日子里,晓文就是抱着吉他在这里句句斟酌,字字推敲,把写好的歌词一段一段发给易淑,而易淑也会顺着歌词的意境接上一两句,渐渐的,成了一首完整的歌。
“咱们的歌写好了,今晚唱给你听。
”收到这条短信后,易淑满怀期待等待晚上的到来,甚至准备好了录音设备。
铃声如约响起。
“你在听吗?
”晓文对着手机深情投入地演唱,“音乐响起了 用它把黑夜点亮吧 生命的旋律是最美的声音 就让她成为永远的歌唱 音乐响起了 用它化做温暖的翅膀 眼泪会倾听天使的声音 是孩子的天堂 从来不悲伤”。
不管身在哪里,甚至不顾保安阻挠,更不去想自己糟糕的身体,这一次,晓文只想用生命演唱,唱一首点亮生命的歌曲。
当电话那边传来久违的声音,易淑只是静静地听着,我想她能听出歌词里寂寞的味道,能听懂旋律间渴望的灵魂。
但紧接着听筒里传来的却是一阵争执和拉扯的声音,而那个动听的歌声却或远或近执着的不曾间断。
晓文最终在拉扯中倒下了,同时掉落的还有那部被当做话筒的手机,落地清脆的声音让世界都瞬间寂静。
隔离病房外,乐队的四个朋友看着昏迷中的晓文,轻轻地唱起他写的歌,缓慢的旋律唤醒了晓文,他慢慢抬手艰难地向窗户伸去,和朋友们隔着玻璃相握,有晶莹的泪水滑落。
这一次的歌声里,有生命的乐动,有他们最执着的梦想,还有深深的不舍。
天佑是当下娱乐圈炙手可热的歌手,却看不惯经纪人的各种营销手段,她只想唱好的歌曲而不是公司给安排的那些庸俗元素拼凑的垃圾。
她说,歌手是为了歌而活着的。
所以天佑站上阳台的那一刻或许是她最自由的时刻吧,也就是这一刻,收到了那条改变命运的彩信。
视频里躺在病床上的晓文清唱着那首用生命谱写的绝唱,虽气息虚弱但并不影响真情的流露。
天佑看着视频不可抑制地哭出来,是被歌声感染,更是被晓文感动。
天佑亮了,天——又亮了。
最后的演唱会上,天佑终于演唱这首《你在听吗》,而易淑身边始终空着的座位似乎预示着什么。
“你还在听吗 天籁是我们的和音 所有灿烂的笑泪 终将融化成动人的乐章”。
真希望,你在听。
虽然直到最后易淑也没能见上晓文最后一面,但就像歌里唱的那样,“电话打错了,却接通了心底”,以后的日子里,易淑心里会珍藏一个最温柔的角落,那里有一个单纯善良的男孩和一首动人的歌。
易淑也会因此而变得开朗变得自信吧。
而天佑,每次唱起这首歌大概都会落泪吧,一首拯救她生命的歌曲,她也会永远记得这样一个乐观坚强的粉丝。
至于晓文,在没有病痛的天堂依然会继续歌唱,谱写他的旋律,带去他的快乐。
有时候,我们只需要褪去浮华,静静聆听,听见生命。
周笔畅演技尴尬,张柏芝没足够的表情,胡歌镜头少,演技青涩。
可并不妨碍我喜欢啊,娱乐圈就是那么脏,想把活人逼死,生活就是那么残酷,要把活人变成行尸走肉,可也有人想活着,拼命抓住每一天。
晓文救了要跳楼的天佑,救了对生活麻木的易淑。
也救了现在在黑色深渊的我。
他那么想要活着,而你面前只是一个低洼,你又凭什么一蹶不振!
一个伤感的故事
因为周同学和号码,打五星
当时周笔畅说她很喜欢演戏,说的时候眼睛里有光。
我真看了!确实不好看,让我一度质疑张国立的能力,后来看了他的纪晓岚和金婚,我才稍微有点点没那么鄙视他吧
记得当时看的时候觉得挺好的,感觉上貌似觉得胡歌很帅
喜欢主题曲
还是觉得笔笔在里面好呆……
说真的 不管别人怎么说这部片子不好 可我真的有被感动到 周笔畅估计自己也认不出在片中的样子了吧
立意可取,能看到能量与灵魂,但电影呈现近乎零分。
有一个画面挺不错的,就是胡歌走过来,然后一群鸽子飞走。其余没什么的了。另外我超级喜欢《号码》这首歌,最后我觉得像电影里周笔畅这样的女孩子应该很多很多吧。
很好看啊
不仅仅是因为胡歌~
青葱胡是我唯一的心灵依靠啊
少有的让我看不下去的电影,所以人啊还是应该该干吗干吗,别总是喜欢看着锅里的,这不,烫死了吧……
bibi
周笔畅处女作
笔笔,胡歌。。。
曾经是脑残粉时看的
没什么大印象~
歌很好听。胡歌很帅,那种“要眯起眼睛来看的”帅。可惜一去不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