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万千,海为胞宫。
宇宙是一个生命体,有大海的星球便是子宫,陨石是精子,受精是庆典。
" 在有海的星球里,每当有陨石滑落进大海便象征着庆典的开始,庆典是一场海的狂欢,是一个受孕过程,每一次庆典代表着生命新的轮回。
大海为卵细胞,陨石为精子,两者受孕需要经过一定路程和养分,而这养分就是在海里长大的“空”和“海”,而空和海的职责在于将精子与卵细胞激活,并把精子也就是陨石带到庆典中央,与象征着卵子的大海,象征大海的鲸鱼结合,并成为其养分,这样就算一次生命的轮回完成。
每一次庆典都会邀请嘉宾进行旁观,而这一次邀请的嘉宾就是琉花。
“每个人都有一片宇宙,海洋孕育着所有生灵,海亦是宇宙的子宫”如果台词设计代表导演和编剧心声,角色的每一句台词都试图传达某种意境的话,那么电影的节奏应努力将观众带入一种梗宽广的视野,成为宇宙真理的信徒。
实际上,五十岚大介的唯美笔触的确在大荧幕被完美演绎,让人看得目不转睛。
但在精致作画衬托下,每到输出剧情和世界观干货的片段、角色闪烁其词、让人在一次一次守望要素能被贯通起来的期待过程中丧失信心。
每当有角色一脸凝望夜空或大海,就开始像渚薰上身一样吐露一些意义不明的台词。
似乎直到最后,电影才开始焦急地用二次元神学的手法讲明白宇宙和海的关系,女主化身宇宙(你中有我,我中有宇宙)的片段,无奈过于玄幻,相信大部分观众是解读不能的。
如果说结尾片段有致敬《EVA》的成分,那很残念、在世界观铸造上《海兽之子》远没《EVA》来得直白。
(日推上也有些影迷看完后联想到了《EVA》和《小圆》,借鉴本身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但是配套设定实在没跟上)
STUDIO4℃的画面表现,每一帧其实都可以蕴藏更多细节以便后面回味“人类对于宇宙真理的理解,就如同大海上航行的风帆捕捉到的风这么渺小。
”我们都在等着电影怎么把“宏观真理”(宇宙&海)和“主观感受”(女主的暑假)连接起来。
于是电影在含糊其辞之余,又时不时回到女主的暑假生活上去。
如果真的有那么多深刻的内容要表达,台词难免“抽象”或许可以忍受,让“海尔兄弟”拖着女主到处探寻海洋祭典的奥秘,探索完了也不输出结论,偶尔还穿插下亲子桥段(真的是嫌篇幅太长了吧),似乎打算用这些晨剧标配的散装青春戏码唤起20代和30代观众的共鸣(五十岚大介的故事多面向社会成年用户,而生吞陨石这种故事很显然不适合作为小朋友的床前读物),无疑显得又荒谬又鲁莽。
通篇在华丽的外表下,为观众传递越来越多的“不解”,简直可以拿近几年日本动画电影迷惑大赏了。
琉花在形容“深海之主”时,用的话是“这个人”,此处呼应的是故事起点的某个东南亚谚语生怕是只有我一个人没看懂,一刷后特地去翻了油管上官方做的一部“伪纪录片”(实为电影的拍摄花絮和一些海洋背景知识),煞有介事地说明了海底世界别有洞天,以及人类认知的不足,作为故事的出发点不难理解。
然后浅读了下原作,坦白说鉴于五十岚大介的画风、即便有想象还是很难在接触过电影以后正视原作。
但是漫画中对于人物细节的刻画对于梳理角色行为动机和存在感有很有帮助,另外漫画对话中写上那些台词能给读者脑子中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很显然和把同样的台词打到电影荧幕上让CV说出来的感觉截然不同。
原作中有很多关于女主的日常描写,包括最后母亲和自己的连接都隐晦点出这是部票房野心极强并且有精确定位的商业电影,久石让、米津玄师、外加苍井优和稻垣吾郎等名卡的配音,奢华的商业化包装,说他对标的是新海诚系的作品也没什么问题。
也就说,电影并不是为了走艺术流故意选择了模糊的记述手段,无疑在市场操作和制作技法方面都成熟、一流。
其商业化最不足的地方就是硬搬原作剧情和台词设计,通俗化打磨上完全忽视了电影和漫画之间、视觉情报给人的期待预设和思考力的差异点。
其实商业化遵从原作还是通俗处理这个话题,在我其他的影评中也有被提到。
在当下新生原创IP依然快速代谢的电影行业,这仍然是个分庭抗礼的难题。
就好像大多IP实写电影都很让人沮丧,老IP真人版却还是层出不穷。
因为电影的商业化道路上,权利持有者的视点往往非常极端,有像好莱坞顶尖制作看齐,觉得自家“宝贝”拍出来的电影可以达到漫威效果的。
也有像S4C(STUDIO4°C)这样反其道而行之的匠人团队。
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固然很糟糕,但过于还原、追求“纸面”的叙述留白也并非是好事。
毕竟载体不同,客群也不同。
至少这次“还原”在《海兽之子》的叙事上没起到特别正向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反面教材。
为宣传影片,特地和当地「新江ノ島水族館」联动的路演从一刷的裸感体验上而言,不会比《大鱼海棠》好太多,至少后者还有个足够通俗的世界观。
3星画面,3星剧情,1星商业化,叙事负4星。
(P.S.配安格拉德的森崎温是《头号玩家》主角团里变高达那位,有兴趣可以留意下)
如何评价动画《海兽之子》?
- 睡觉盒子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8078593/answer/1600462260 之前BD出了没看,这次特意先去影院感受大荧幕上的作画。
接下来我将分享一下我对这部电影所写的演出笔记,对整部电影的评价的可以直接拖到最后看总结。
蓝、红、绿
蓝色始终作为主色调贯穿整部电影,无论是本身就以蓝色为主色的水族馆,又或是学校、路边、海滩的种种物品,都被加上了蓝色,甚至是本身没有蓝色的环境中,也刻意“叠”上了一层蓝色的滤镜。
而同时,蓝色作为神秘、深邃的代表色,空和吉姆的瞳色使用该颜色也象征这两个人的思想和作派上的神秘。
相比于蓝色,红色同样也是经常出现的颜色,但是它并不是和蓝色完全相反代表暴怒、冲动等元素。
在片中,红色主要代表三类事物:1、人类社会的装饰性造物,如鸟居、路牌标识、桥梁扶手;2、演出上功能性的物品,如用于表示琉花母亲的红色高跟鞋、用于引导视线的红色雨伞、表示受伤事件的膝盖伤口(虽然后面已经算不上红色了);3、深层象征意义的事物,如夕阳下的大海、多次出现的扶桑花。
本应该作为蓝色对立颜色的红色,却常常只是作为毫无攻击性的人类造物的代表色,在我看来也是象征人类文明(无攻击性的红色)对超自然奇观(神秘、深邃的蓝色)的毫无抵抗。
如果在作为奇观对立方的海军身上使用红色,那带来的意义则会完全不同。
最后还有绿色,相比蓝色和红色之下,绿色要简单得多,基本就是象征自然,通过使用大量的绿色(包括绿色植物和各种绿色物件),塑造海滨小镇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让后续各种奇观的出现不会让人容易联想到与人类社会的冲突。
「电影感」日本手绘二维动画相比于其他类型的影视作品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画面信息量低,一部分原因是动画相比于写实类作品画面本身就不够复杂,而且大部分的作品都是人物数量少、运动少,真正的运动镜头少(基本就是图层平移模拟运动),如果只是TV动画,那可能对观感没有太大影响,但如果搬到电影院,就必须在画面上下功夫。
而《海兽之子》则想办法突破了上述的局限之处,让自己的画面充满「电影感」,甚至有点「矫枉过正」。
首先是线条的数量,相信大部分观众对其画面最直接的印象就是线条特别多,无论是眼睛、毛发的线条还是各种材质纹理的线条,可以说是刻意加了特别多的线条。
二是毫不回避多人镜头和复杂场景,甚至会刻意把一些场景做复杂。
无论是多人的学校操场、水族馆,还是房屋错落的街道,本片中都完整地做了出来,甚至像是一些简单的场景,还有刻意去设计复杂的嫌疑,例如吉姆的办公室和饭店的餐桌,不光包含常识上必要的物件,还会加上复杂的花束等东西。
虽说不一定所有的场景都是手绘,也可能是3DCG或照片处理,但这么用心地把场景设计复杂也实属少见。
三是大量的运动镜头。
先从开场琉花在海堤上奔跑的镜头开始,熟悉日本动画的应该知道,这是日本动画中常见的「伪运动镜头」,因为实际上是使用前后图层的相对运动模拟摄影机的横向运动,实际上镜头中的物体并没有随着运动而发生透视变化。
不过,这里在前景加上了一台小货车,这车子随着运动是有均匀的透视变化的,这也增加了镜头运动的真实感。
再之后,「真正」的运动镜头总算是来了。
琉花从学校跑回,一路下坡的镜头算是挺震撼的,因为时间较长(将近30s);场景复杂(两侧房屋高低不齐,而且墙上的植物、路边的物件也挺多的);人物除了转弯时全身在画面内,需要作画和背景配好,不然容易出现不协调感;使用了大量手绘的物件夹杂在其中,增加了画面信息量,同时维持了整体的画面风格。
当然,这段镜头也有偷懒的地方,比如重复使用的凸面镜、标牌等,但总的来说还是非常用力制作的。
后面还有琉花被海拉着跑时的POV、拍摄红色海面的镜头、事件结束琉花在海边看向老婆婆的向前推镜、琉花捡球时的摇镜。
因为总的来说还是下坡这一个运动镜头效果最好,其他的我就不一一说明了。
但需要说明的是,我认为运动镜头的使用过于泛滥了,特别片尾是向老婆婆的推镜,毫无叙事上的作用,更像是「炫技」。
而其他的运动镜头也或多或少有这样的问题,没有需要强调的情感,对下文叙事几乎没有太大作用,而非得要弄个运动镜头,这也是我说的「矫枉过正」。
生命与奇观
本片在空镜头的选择上有一定的倾向性,人以外生命体出现频率相对其他动画来说较高。
例如转场到学校,使用的就是蝴蝶→草坪→图腾的这一段镜头,而非常见的学校门牌、时钟这类学校物件进行转场。
当然,这里为了能让观众理解转场到学校,是有让操场上的声音先入画的。
而其他单纯无机物的镜头,也会加上飞过的蝴蝶,附着的蝉这类昆虫。
四人的沙滩聚餐那一段就使用了野生动物的空镜头,并且通过相同镜头前后动物活动的消失表示时间的流逝。
除了这种有明显叙事意义的空镜头,其他还有蚂蚁、蜜蜂、扶桑花这类没有明显叙事意义的空镜头。
作为主要事件的“祭典”以及其前奏都是超自然的奇观,虽然《海兽之子》在奇观的表现手法上很让我惊喜,不过鉴于这部分的演出非常无拘无束,基本能怎么好看怎么来,全都摆在台面上,或者就是我水平不够,说不出什么东西。
所以我就只挑一个我喜欢的片段分析一下。
琉花在暴雨中骑车,然后陷入雨形成的鱼群之中。
这一段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声音、色调再搭配景别的变化,塑造的一种逐渐和琉花共鸣进入奇观的幻觉中的感觉。
一开始客观的远景,场景黑暗,雨声清晰;切换到中景后则是灰白一片,看不清周围的事物,雨声变得低沉,不再嘈杂;琉花的面部特写镜头,开始出现耳鸣后的风声的效果,呼吸声变得清晰;琉花背部镜头,伴随一阵低沉的雷鸣,雨滴变为硕大的水珠,出现水珠撞击镜头时出现被水淹没时的声音;琉花的POV,随着一声入水的音效,奇观正式出现,灰白的场景变成海蓝色,有鱼群游泳搅动海水一般的声音;最后奇观连带着暴雨结束,海蓝色的场景快速切换至阳光明媚,海水的声音也消失并带出最后一段雨水落地的声音,海鸥和自行车的声音表示重新回到正常世界。
声音的变化一是表示我们的视角从客观(清晰听到雨声)转为琉花的视角(听到她的呼吸声,且其他外界的声音被弱化),最后再转为客观(重新听到自行车、海鸥、雨这些外界声音),二是塑造了进入大海的效果(包括因为水作为传播介质导致的外界声音低沉,和水灌进耳朵的声音)。
其次,在打雷时也使用了画面的快速变换表现了打雷和奇观出现。
先是雨滴打到镜头上黑屏,然后雷声响起时画面亮→暗→亮快速切换,这时使用了特殊的手法描绘人物轮廓,再由全白渐变回正常画面,雨滴开始发光并变成鱼。
利用声音和画面变化自然地表示发生的变化,较为顺畅地引入奇观,不至于太生硬。
家庭及其他影片除了「祭典」这一主要事件,也夹杂了琉花一家的关系变化这一事件。
而这其中也用了一些常见的演出手法。
首先是开头琉花离开家门时蹑手蹑脚,门也是拉开一条小缝挤出去,表示她不希望吵醒某人。
还有安排了个捡起啤酒瓶的动作,以展示啤酒瓶和红色高跟鞋。
后续这两个物件也出现了很多次,并和琉花母亲绑定在一起。
而且设置了一个对比,琉花母亲第一次在家中交流时,是向琉花询问其去向,当时是喝着啤酒的;第二次是对琉花私自出海生气,这时是没有喝着啤酒的;第三次则是和琉花父亲交流家庭问题,不仅没有喝酒,而且设计了一个拿开桌上啤酒罐,换成水果的动作,暗示了人物的改变,琉花父亲离开时也是主动拿走了玄关的那一袋啤酒罐,而且给了吃完的水果盘的镜头,表示二人互相接纳,并结束原有的家庭冲突。
最后再讲一些零碎的演出笔记。
琉花躺在教室里这段,从切换到海的镜头开始,心跳声开始隐隐约约地响起,走廊有人走过后心跳声消失,琉花开始说话。
和前面提到的暴雨中骑车时的奇观片段类似,使用人发出的声音拉近观众和人物的距离,而且心跳声和入水时水灌入耳朵的声音也是类似的。
全片中这种细微的声音演出还有与空在沙滩上相遇时浪花褪去时细碎的声音(也就是两人讨论的那种声音),这两处在首次观影时其实我是没有察觉到的,可能还有其他的地方也有类似的演出。
老师和琉花谈话的最后,停下来的扇叶分割开了二人,象征隔阂。
使用黄色沙子的漏斗表示以黄色为代表色的空的时间不多。
浅海游泳这段很惊艳,蓝色更浅更亮,用来表现嘻闹和浅海的环境和合适,不过这水的作画密度和之前的游泳片段差别太大,带有很强的个性。
两次使用液体表现琉花的心不在焉,第一次是忘记舔冰淇淋,第二次是清洁海绵上的水滴下。
在前景设置游乐场并先对焦在游乐场,再推焦到大楼,引入吉姆和美国海军的会议。
游乐场对应祭典,同时摩天轮使用了大块的红色,和之前提到的将红色用于无侵略性的人类造物对应。
补充说一个我觉得有意思的片段:琉花和海二人在寻找空的过程中,乘上了一辆油罐车。
被祭典选召的二人,在寻找空的旅途中,无声地乘上人类制造的巨型机械,又无声地离开。
可以说和电影其他部分表现的以自然、生命为主要对象的片段格格不入,充满神秘感。
总评《海兽之子》的画面表现惊艳可以说是从预告片开始就已经毫不掩饰了,最后的正片也可以说没有让我失望。
但故事本身却并不让我觉得有趣,当然也可以说它压根就不是把叙事作为重心的电影。
大量的旁白讲述「祭典」,却不使用影像将祭典的概念具像化,奇观的演出确实很有创意,但表现的内容却是抽象的。
三名主人公的背景草草几句带过,对他们身上超人的能力也不做解释。
没有明显的冲突对立,即便是希望能够拯救两名少年的吉姆,大部分时候也只是静静地等待祭典的到来,利益冲突方的美国海军也只是没赶上祭典的一名过客。
琉花和父母、同学的冲突,也像是强行安排,以便让普通观众能稍微看懂的线索,而琉花母亲为何休假,他们之前到底发生过什么,所谓的「传说中的饲养员」有何意义,最后也不了了之。
特殊的人设,复杂设计的场景,生命、大海与人类自己的命题,充满实验性质,但外表却是那样商业化的作品。
最后吐槽那个老婆婆的人设真的是太吓人了,即便本片人设已经挺特殊了,但有必要设计这样的角色吗?
希望同影院的那个小妹妹没有被吓到。
顺便老婆婆弹奏的口簧琴我也是欣赏不来。
看的过程一脸懵逼,画面确实很壮观好看。
感觉主旨描述的是海洋与生命,宇宙和人类,宏观微观…就像黑衣人片尾的彩蛋吧,地球也只是宇宙的一个尘埃,星系极致缩小后,宏观角度也只是个玻璃球。
也许星系也只是个细胞?
我们每个人体内千万的细胞都是所谓的宇宙呢?
凑不满140我觉得也正常吧?
非要我发点废话
某個夏天——琉花遇見了被儒艮撫養長大的少年,「海」和「空」。
巨大的流星、發光消失的魚群...自從遇見他們,不可思議的事接連發生。
某夜,空讓琉花吞下墜落的「隕石」后便化作光消失了。
琉花跟海和天才少年安格拉一起出海,卻被海中歌唱的鯨魚吞下去了。
海洋生物學者吉姆、安格拉、「海的萬事通」老婆婆蒂蒂、琉花的媽媽以及海洋生物們揣着各自的目的,也為了追求「真相」,陸續前往了大海的中心。
最終唯有琉花見證了宇宙的「誕生祭」,海洋的「大合唱」,也守住了無法言說的「秘密」,所有生命流轉輪迴又復歸平靜。
『海獸之子』的作者五十嵐大介以壓倒性的繪畫功底,將日常生活結合了神話學、民俗學、海洋學和天文學描繪出一幅關於生命體驗以及宇宙奧秘的壯闊史詩。
而本文旨在通過研究漫畫中敘事性以外的元素,探討五十嵐大介的世界觀以及科學幻想與神話文明之間產生的美妙化學反應。
1. 言靈的秘密「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and the Word was with God,and the Word was God.」『聖經·約翰福音』的第一章第一節如是說。
若從初民文化的角度將「Word」譯為「言」,那麽「太初有言,言與神同在,言就是神。
」人們所說的每一句話語,都存在着黑暗中創造了光,區分了混沌與秩序的神之力。
日本自古以來便信奉「萬物有靈論」,人們相信自然萬物中(尤其是帶來世界秩序的語言),都存在着具有人格的「生氣」(=精靈)。
棲息在語言中的精靈,擁有左右人們幸與不幸的咒力,一旦話語成音,就等於與「言靈」簽訂契約,言語的力量將作用在發話的對方,同時也會反回自身。
而「語言」和「秘密」可以說是貫穿了整部『海獸之子』,同時也是五十嵐大介的漫畫中一直繞不開的話題。
在五十嵐的處女作『聽故事的日子』中便講述了一個男孩在祭典中誤入「精靈的領域」后與貓妖約定保守「秘密」才得以回到人間的故事。
(其中「人類的語言」起到關鍵的喚回作用)
在古代日本,人們普遍認為,作為記號表現的「言(こと)」和作為記號內容的「事(こと)」是一致的。
因此語言不僅可以用來表達事物,它還屬於事物的一部分。
據民俗學家折口信夫考證,「こと」是一種連續歌唱的語言,也是一種祝詞或咒詞系列的敘述詩。
『魔女』系列中,五十嵐進一步地強調出人類現在所使用的「語言」,是切斷了與自然聯繫的「語言」,無法感受到世界的「真相(まこと)」。
「「韻律」其實原來是古希臘的語言,是用來說明構成世界的「atom(原子)」這種物質活動的語言。
因為原子是世界的根本,世界所有的一切都是由原子組成的,所以不論是什麽都有「韻律」。
不論是人類、狗,就連櫻花、紅蘿蔔..沙、水還有空氣。
我想就算是塑膠,也都有它們原來的韻律。
例如在河邊撿石頭,為什麽那麽多石頭,偏偏會選中那一顆呢?
母親與孩子、雙胞胎...無論如何都想要擁有的椅子...就連被景色所感動、喜歡上某人,說不定都是因為...相互的韻律契合的緣故。
...如果說,是契合的韻律造就這個世界,那我們所看到的世界...說不定都像詩歌一樣。
」
簡單來說,如果我們能夠把作為人類的身份「降低」到與周圍的事物同一個頻道,將會看到和至今為止完全不同的事物,世界如同蛛網一樣張開在我們的眼前,每一根絲都能看得清清楚楚,那是一種無法言說的詩意的浪漫,同時對於一般人類來說是極為殘忍而虛無的時空觀念,無我、無常。
世間萬物皆有其「まこと(真實、真相、真名)」,就如同「言靈」詛咒似的,我們似乎永遠無法解開宇宙的「真相」,那些神啓般的生命體驗也因「言靈的約定」而成為「秘密」(事實上那是一種超越人類想象力以外的體驗和感受)。
即便這樣,我們仍然能夠通過各種方法尋求得證以無限接近「真相」。
2、宇宙之卵在世界各地神話體系中有一個大部分共通的創世起源——「宇宙之卵」,希臘神話中永恆的柯羅諾斯(Chronos)創造出無限埃忒爾(Aether)和混沌卡俄斯(Chaos),并在埃忒爾體內做出了一個宇宙蛋,蛋中包含了整個宇宙的過去、現在、未來與萬物之源;古埃及神話中「原初之水」努恩(Nun)上飄着一顆蛋,蛋裂生拉(Ra),拉造萬物;中國『三五歷記』中有「天地混沌如鷄子,盤古生其中」;古印度經典『梨俱吠陀』中的代表宇宙造物主的「原人(Purusa)」亦是從洪水中的金蛋破殻而出。
結合現代所推崇的科學觀念理解,「宇宙大爆炸」理論認為,宇宙起源于一個單獨的無維度的點,即一個在空間和時間上都沒有尺度的點包含了宇宙全部物質的奇點。
又如非洲土著民族多貢族(Dogon Tribe)的傳說中,天狼伴星的智慧生物「諾母(Nommo)」乘着蛋形交通工具來到地球,授予了他們技術知識,在「宇宙胚種論」里這一過程可以被視為「播種」。
「播種」的概念從創世神話到量子力學,甚至到人體的組織里都有體現,人類大腦中產生意識的器官「丘腦」恰是一個卵圓形,『自然』雜誌曾經發表過論文,證明宇宙的成長過程和結構與人腦細胞的相似性,而宇宙大爆炸后的萬物伊始,正如一顆受精卵的分裂、生長。
人腦的記憶是神經脈衝在神經元網絡留下的痕跡,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全息電子圖譜,不管切除大腦中任何一部分腦細胞,都不會抹去人腦儲存的記憶;而我們頭頂的每一束星光,都是來自遙遠的恆星在億萬年前便釋放的光芒和能量,這是宇宙的記憶。
「大腦中每一次靈感的閃現,就像是宇宙中虛粒子的浮現和湮滅,是量子的漲落,是幽靈般的玻爾茲曼大腦出現又消失后留下的思維火花。
」3、「受胎」與「誕生祭」
世界的「秘密」就在我們的身體當中,有時候我們對世界瞭解太多,又對自身所知甚少;有時候我們關注自身太多,卻對這個世界一無所知。
『海獸之子』里,琉花被選作「隕石(受精卵)」的「容器(子宮)」而前往大海的中心,這一過程被稱為「受胎」或是「誕生祭」,并解釋道,「一切的傳承,就在不停的反復傳誦中。
」在這種永恆的輪迴中,五十嵐展示出隱藏在自然中的「世界的維度(分形幾何)」。
1993年,當代量子物理學家戴維·玻姆(David Joseph Bohm)提出了「宇宙全息論」的概念,其核心思想為「宇宙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各部分之間緊密關聯的整體,任何一個部分都包含整體的信息。
」引用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的著名詩句「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雙手握無限,剎那即永恆。
」前三句講的是空間全息,部分即整體的縮影,最後一句則是時間全息,指的是宇宙中任何一個小部分在任何時間段內的演化,都包含了宇宙全體經歷時間所產生的訊息。
「從空間全息的角度來看,人體內的每一個原子都可以追溯到太陽系形成之前的那次超新星爆發;從時間全息的角度來看,人體內的每一個細胞都可以追溯到10億年前的那個真核細胞,中間沒有一分一秒的間斷。
不僅是人,世界上的一草、一木、一粒砂、一滴水都是宇宙的分身,它們都各自獨立反應宇宙的空間組成以及宇宙的時間演化史。
」
隕石的墜落、魚群的集體發光而消失(死亡)等一系列的奇異事件,在漫畫的最終高潮「誕生祭」中獲得新生(輪迴),就好像猶太教的天使烏列爾(Uriel)向先知以斯拉(Ezra)宣稱世界末日是無始無終的圓,前世、今世、末世者接受審判。
然而漫畫中世界并沒有因此毀滅爾後重組,所有的證據都被鯨魚吞沒,一切仿彿海市蜃樓般不曾真實存在過。
4、死生一念毗濕奴(Vishnu)是印度三相神之一,萬物之源,他在無盡的宇宙之洋漂浮而睡,我們都來自他的夢境。
沈括(北宋)的『夢溪筆談』中寫到「海市蜃樓」的奇觀是為蜃蛤吐出的氣形成的幻象,說不定我們所居住的這個世界,也是埋藏於深海中的無數貝類吐出的夢境。
『海獸之子』直到結尾,仍然沒有給我們任何關於「秘密」的解答,又或者整部漫畫實則是五十嵐大介的一個提問和猜想。
無法證明存在過的事物,是否毫無意義呢?
五十嵐用五年的時間,描繪出巨幅的海洋生死圖卷,如同舉辦了一場遠古的巫祝儀式,連接過去與未來,此岸與彼岸,死與生,皆在一念之間。
落花會化作春泥,枯樹能夠生花,萬物皆在流轉輪迴,為了將來「某一時刻」的到來作準備。
生命自誕生之初開始,似乎被設定好的程序便是延續下去,不管在何種演化過程中,當生殖繁衍無法繼續承擔延續生命的作用時,人類只能往更高維度的方向進化。
正如尼采所說「人類是過渡者,為大地犧牲,為了使大地終有一天屬于超人。
」(在五十嵐的下一部連載作品『DESIGNS』中正試圖探討這樣的一個命題)面對這樣殘忍和艱難的挑戰,人類遠遠還沒有做好心理準備。
S4C的作品。
海獣の子供与其说看不懂,不如说这个题材本身就说不清楚,至少目前的人类还不能完完全全地去解释人体,生命起源,宇宙和人体的关系。
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就不能不去想,不应该不去想。
我个人感受得更多的是对自然与生命以及对未知的敬畏。
首先讲讲氛围渲染。
喜闻乐见的江ノ島。
从スラムダンク,到狙われた学園,TARI TARI,再到最近的兔女郎学姐,以及等等等,江ノ島多次作为舞台出现在众人面前。
江ノ島确实有其独特的魅力,而海獣の子供不同于以往的作品,展现出来的是江ノ島的另一面——南国渔村的恬静与喧闹之美。
海獣の子供有大量对渔村风土的背景描写,云,海,植被,昆虫以及建筑。
瑠花去参加社团活动的路上有一段在防浪墙上蹦蹦跳跳的场景,从学校出来有一段下坡赶电车的长镜头,女主在海滩“吹”虫子都令我印象深刻。
那种被海风所侵蚀而颜色发暗、发锈的建筑和石头,明晃晃的沙滩,再配上海浪的声音,仿佛身临其境,有种海风扑面而来的感觉,似乎能够闻到淡淡的咸腥味。
这是江ノ島的静之美。
乱糟糟的渔船,熙熙攘攘的夏祭り还有丰收时节的渔民,这是江ノ島的动之美。
江ノ島不再是那个旅游胜地,而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渔村。
让我这个在海边长大的“孩子”不禁开始回想起童年。
至于人物方面,有朋友跟我说眼睛有些大得离谱,显得突兀,这个是画风问题,还在接受范围内。
海獣の子供的人物线条很乱,很杂,很“古老”,尤其是头发、眼睛、嘴唇的画法。
用朋友的原话画是:“用线很多的‘笨蛋’画法,但却有作者作画的痕迹在里面,所以让人更觉得有亲切感”。
再比如说デデ这个老婆婆的形象刻画方面,在一群俊男美女里面显得不是那么“和谐”,然而看电影的时候完全不会有这种感觉,究其原因,是我本人看电影的时候内心十分平静,平静的来源当然是海獣の子供。
不去调动观众的情感,让观众站在旁观者的视角而不是去代入,这也是这部作品的魅力之一。
和promare这种让观众跟着一起狂欢的作品简直是两个极端。
当然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尊重原作画风。
上面说到不和谐,关于婆婆还有一个不和谐的地方,那个奇怪的乐器。
小的时候玩橡皮筋的时候也会发出这种声音,说实话,并未觉得是种令人身心愉悦的声音,反而会扰乱心神。
目前接触过的类似的声音,比较有印象的是夏目友人帐里,在剧情陷入混乱的时候,就会出现这种类似的声音。
但是这个声音伴随着剧情进入高潮,却给人一种生命的躁动之感,格外清晰。
再说点细节方面。
女主的妈妈安海加奈子在第一次去水族馆的时候,镜头特意给了一个脚部的特写,脚指甲染好了指甲油。
让我想起来一个曾经读过的一个情节(好像是出自《围城》,记不清了),一个女人让一个男人形容一下另一个很“潮”的女人时,男人在纸上画了一个女人形象,涂了口红、染了指甲,来形容这个女人很前卫。
只一点就解释了女主妈妈会变成这样子的原因:她厌倦了在水族馆的生活和工作,更向往美丽和自由。
还有很多双关和意象,就不一一列举了。
至于海獣の子供要真正传达出来的东西,实在是超出了我的评论能力,无法评价。
最后,
我好想吐槽啊啊啊啊!
看完了,演出好,分镜好,美术好,场景好,作画好,音效好,但就是不知道他想表达什么。
前十五分钟还挺好,气氛感情很到位,有些演出很贴合那个年龄的孩子。
还有音效真的非常好听,可以完完全全把人带入到那个台风天或者下雨天的环境。
(以下剧透)但是我认为这故事讲太烂的,先不扯什么科学原理,是因为一些操作实在太让人迷惑,不是指意识流的东西,而是人物的反应和做出的决定,比如空莫名其妙的吻,你们才见过几面就亲
空你这是干哈,突然接近女孩子你以为不会被打吗?
诶还真的没有;空要死了要跳海,琉花你作为不明真相的人好歹也挽留一下吧???
你腿是瘸了吗???
遇到这些怪事你都不觉得好奇吗,吃陨石是为什么,吃了会怎样,没吃又会怎样,问一下会死吗???
吃下了石头你一点都不带慌的,实属牛比;空让你帮海,琉花你帮了吗?
你都不知道怎么帮吧,海要吃陨石你不给,非得跟人抢,完了肚子痛了就塞别人吃,我,啊???????
;
唉,好,讲宇宙,讲孕育生命的是吧,那为什么要让一个小学生来承受这一切,让未成年人孕育生命你是疯了吗?????
;最后设计让黑皮阿婆年轻时也遭遇这种事,糙,女主母亲的故事都没补完,就一个传奇饲养员一句话带过,哈???
传奇在哪里,我拳头硬了。
总之,海兽之子啥都好,就是不知道在讲什么。
是一部少有的能把人看生气的动画电影。
《海兽之子》但从动画电影的技法上看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大海中贝壳吐出的梦。
它的画风细腻的程度,隐隐超过了以细腻著称的新海诚。
包括一些非常独特的大纵深推拉镜头,配合着整个环境的背景变化,镜头运动的感觉干脆又有张力。
所以《海兽之子》人物的塑造没有问题,画风没有问题,细节没有问题,甚至前段的剧情也没有问题,但是豆瓣6点几的评分,明显是低了呀。
于是我带着困惑接着看了下去。
直到我在这个晚场电影差点睡着。。。
是真的看不懂呀!
后段这些剧情表面浅显,内里却难以理解。
而且几乎没有代入感。
我有点难以对海和空这对儿“海尔兄弟”产生太多的同情感。
这种共情的缺失,可能是导演太过于执着于讲解某些更深层次内涵的时候,忘记了把故事讲好吧。
因为他俩所以十分特别,但是其实并没有在世俗社会受到什么伤害啊?
寿命比普通人短也算吗?
泰国的人妖寿命也不长啊,这不是特别的一种代价吗?
因为没看明白,所以我打开豆瓣查看大佬的解析。
他的解析参考资料是这样式儿的。
这都是啥!!!
我顿时感觉自己被划分到了学渣阵营。
这年头看个电影对观众要求都已经这么高了吗?
(捂脸。
)如果你和我一样没看明白,那么请看这个链接。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2364144/大神写的,我写不出来。
就算写的出来也没有精力写。
所以经历了被动画的质量所吸引,到信息量过大没有理解。
我有了这样的观后感悟:卿本佳人,奈何......是个理科学霸?
看懂这部动画需要你懂宇宙学知识,海洋学知识,生理学知识,物理学知识,哲学知识。
总之如果你的文化积淀不那么深厚的话,你很可能像我一样开开心心看片去,晕晕乎乎把家回。
豆瓣目前评分6.6,8000+人评价,其实本质并不是差,打低分是因为没看懂吧。
院线电影是普世的大众艺术,太过高深的艺术电影确实难以传播。
最后,让我用一个中国古代的故事结尾吧。
中国古代四大美男子之一的宋玉,曾经讲过这样的一个故事。
有一个歌唱家在京城唱歌。
开始唱的是楚国最流行的民间歌曲《下里》《巴人》,这时围观的人中有好几千人跟着唱。
接着他又唱起比较高深的《阳阿》《薤露》,跟着唱的就只有几百人了。
当他再唱起高雅的歌曲《阳春》《白雪》时,跟着唱的就仅剩几十人了。
最后他唱起五音六律特别和谐的最高级的歌曲。
能跟着一块唱的人就仅仅几个人了。
可见歌曲越是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啊!
因此后人以“下里巴人”代指通俗的艺术,“阳春白雪”代指不通俗的高深艺术。
而这个故事,就是“曲高和寡”。
一开始勉强还知道画面上在干什么。
女孩从小就受到海洋生物的喜爱。
妈妈是传奇饲养员,爸爸是海洋馆某个科室的主任。
两个小男孩小时候在海里生活,被人类发现的时候和海牛在一起。
不知道为什么不能适应陆地的环境,也不知道为什么身体在快速衰弱。
小女孩家里母系代代相传有个催眠曲好像也有故事。
后面女孩被鲸鱼吞进去开始,就不知道画面上在干什么了。
生命的诞生和陨落?
天地海洋间的循环?
2020年11月20日姗姗来迟的【海兽之子】距离其本土上映已经晚了一年多,回想2019年初夏,我坐在阳台上听米津玄师的【海之幽灵】看《论语》的记忆,恍如昨日。
仿佛是冥冥之中某种力量,阻止我对【海兽之子】的垂涎,各种各样的原因,竟然让我在整整一年多的时间里,没有被互联网资源和自媒体解说提前剧透,我甚至连关于这部影片的预告片都没有多看。
这部作品诡异的停在我记忆中的【待办事宜】选项里,却没有被我付诸于观看——直至前两天突然发现定档11月20日。
兴冲冲的找了家偏僻的影院定好首映影票,不出意料的是,影院冷清客人伶仃,竟然允许我——一位三十多岁的中年人,拎着自带的热奶茶安静祥和的看完整部电影。
我能理解一部分观众对于影片的不友好,这种愤怒的谩骂源于创作方的知识储备对普遍观影群众的知识储备不对等,以及艺术及哲学理念的表现形式对当下年轻人的认识方式产生的断层。
就像这条热评所说:他要的是一种程序化的,诸如一加一等于二的,有“引子,有证明过程”的影片,而非一部打包的,考验观影人知性解析能力的电影,在这种层面上说,导演被市场中一部分观众排斥是必然的。
还有这种,看过之后由于太过于“反其逻辑(理解)”而恶言相向的观众。
然而如果稍微用心去投入的看这种电影,纵观影片背后的哲学逻辑,其实是很朴素的自然主义的唯物哲学观念,然而并非说“朴素”即是一种“落后,陈腐”的哲学观念,事实上,在古人以自身出发,经验拓宽的角度说,站在人的基点向外放射的,非工具化,非精致理性的哲学观念,这种观察世界和臆测宇宙的方式,我们如果不站在一个真理性的“结果”去看,而是站在一种“艺术“的目的去看,是充满了人的伟大和温度的。
这部影片援引了德谟克利特的理论,这是在早期希腊哲学中,(主观)唯物主义哲学流派,在影片的开篇,,其实就已经点明。
星的种子,星的孩子,关于星星诞生的故事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大概的思路就是,宇宙之中只有“原子“与”虚无(事实证明,是人类目前无法观测的暗物质)“,宇宙中的星辰组成了宇宙中的各个部分,大到星河, 小至原子,物质永远不灭,人的消逝与诞生,大抵是原子的运动(冲突与聚合)所致。
这种原子论的观点被伊比鸠鲁及克莱修所继承,传承至约翰道尔顿处,最终发展成近代原子理论,为近代微观科学领域奠基。
其在诸多领域颇有建树,理论至今仍然可用,不仅仅是在物质理论先行的开拓者,更为后世自然科学的先驱者。
我们可以在影片中多处可见德谟克利特的痕迹,譬如德谟克利特的观点解释的认识问题:通过事物中流散的原子构成的“相“,作用于人类感官的和心灵,产生出的结果就是人类的感情和思想。
这是个物我一体的混沌的唯物观念,是基于理性的一种推测,这一段大概在空与瑠花的对话中,有类似的意思所以这部影片的核心哲学论点,基于德谟克利特的部分——在譬如人于宇宙的关系,人的形态对宇宙的摹态等等确凿无疑,随着我们之后的影片梳理,能看到诸多细节。
那么这部影片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标题指被海牛养大的孩子在原作作品中,其实作者讲述的是一个关于【人的存在】的故事。
注意这里的【人】不是个体,探讨的是一种群体性的抽象【存在】概念,但是需要一个契机展开这个讨论,所以采用了陷入青春期彷徨的女孩儿——瑠花作为叙事主体视觉跟踪的对象。
日式三板斧:讲到存在就要讲人的相互理解——二战后反思狂潮 导演影片的前半段,很好的将夏天焦躁,压抑,闷热的负面情绪压缩在画面中,传达给观影者,这一段的镜头语言虽然颜色明亮,但是因为细节的矛盾:诸如
象征禁止的红灯
朝向不一的水龙头
不对称构图的教室角落和停止的风扇以及难看的字帖以及俯瞰角度下,被审视的女孩瑠花——我们能够感觉这种视角之下对象的弱势
俯瞰角度下,被审视的女孩瑠花和音效的繁复(蝉鸣,运动声,人声嘈杂等混合音效),对于观影者其实施加了一部分压力(这也是一部分观众讨厌电影的原因,因为如果人在碎片化的短视频中浸淫太久则会难以招架这种冗长的压抑感受),
注意这里虚假的笑容与之相呼应的则是作为主角的瑠花被揭露的大于校园矛盾的生活困境。
父母因为深陷婚姻危机已经分居,而缺乏了对孩子的关注(从瑠花在学校受伤之后回到家看到是成堆的垃圾而却步,去父亲工作的单位却被醉心于工作的父亲觉得奇怪“为什么她来找我?
“)而十几岁的青春期孩子,正处于孩童到青年的蜕变阶段,再失去了“自我中心“和如何与陌生的世界达成和解之中摇摆不定,我们这里可以看到导演用(桥洞的)画框将瑠花禁锢再一副画面中(传达一种压抑的情绪),
而在水泥的牢笼远方是一望无垠的大海,这是导演预埋的伏笔,为之后的剧情做铺垫。
在影片的前半段,表达瑠花及其家人的困境,多用此类镜头,比如这组瑠花的母亲的初次登场中我们可见:
比之瑠花,其母亲似乎困境更大,一面是同丈夫的夫妻生活失能,一面是同女儿的隔阂,注意这组画面,母亲和瑠花是没有停留在同一画面中的
瑠花父亲在初次登场接电话,在工作环境中被巨大的工作器具挤压在画面中央,画面构图杂乱,传达一种心理导向,即其工作的复杂和失控【注意,瑠花的母亲和父亲出场场景的共同点:同样的杂乱无章,象征着工作和家庭的失控。
】瑠花的母亲比父亲所占比例更大,更(偏于画面边缘)右,象征着一种极端,暗示着家庭矛盾的爆发点是在母亲。
而父亲的画面往往是比较靠中,如果是积极的家庭关系则是稳定的支点,而在一种消极的婚姻关系中,这传达了一种消极的不作为的情感。
导演用这样的叙事语言的累加,使观众逐渐感受到瑠花对自身存在感消失的焦虑,即“产生了一种自我否定“——这是大多数观众都共有的一种必然经历的过程,在之后的瑠花对【海】的对话中,导演嵌入一个画面表现了这种情绪之下濒临崩溃的瑠花状态:
本已经陷入虚无的幻影的自我存在,被风吹起发丝,意味着重新找回实体瑠花作为一名手球队成员,因为太过自我而遭至对手的算计,同时又被同伴所排斥,因为其愤而反击,被老师批评而暂时离队。
注意眼角的光,意味一种清明状态下的恶意这种屈辱的苦闷诱发了积累在胸的负面情绪,在浑浑噩噩间,她走到了父亲工作的地方:水族馆。
这里她曾经实现的最美妙的幻想:暗合孩子的”自我中心“思想——”我是独一无二的“,潜台词就是呼唤一种“回应“
以及——只有我才能见识的一种“奇迹“
在这里,通过一组非常经典的镜头,完成了作品序章到正片的转变,这组镜头非常经典:
引导进入——暗示一种转变的到来(引导员全篇第一个对瑠花表达出善意)
好奇,郑重(我们的视觉对象)
我们的新视觉对象--位置改变为瑠花视角(我们此刻的观察位置)
再次切换观察视角,情绪的递减,瑠花表情逐渐松懈
光线改变,空间改变,改变情绪预备
表情柔软,注意力衔接上一个镜头,回应观影逻辑,增加舒适感(让观众觉得猜对了)
一家三口,回应瑠花心理期待
从心理期待上升到环境的魔幻——飞在人们头顶的鱼
大环境,稳定情绪的递转注意表情变化及场景变化,这里的伏笔解答了许多问题:第一是瑠花已经很久没有来父母工作的地方了。
【微表情整理:进入时的沉重-进入水族馆过程中的犹豫-进入之后的回退:孩子(弱小,羞怯)状态)】第二是为何瑠花浑浑噩噩之间选择来到水族馆。
【注意进入后三组镜头,全部是亲子关系】第三是瑠花的状态以及水族馆在影片中象征性。
【水族馆本身就是“奇迹“的一种具体表现:在陆地上饲养海生物,水中的生命翱翔在”天空“】这个转场并非首创,古《桃花源记》中也是用类似的转场,通过进入洞窟而转变两个世界,影片的风格也在此处从之前序章中的焦躁转为平和,情绪流放缓,在这里导演深入强化了观影人的视角(以瑠花视角追随导引员,在这里我们的视角对象从瑠花身上提出,我们的观察主体从审视瑠花进入了瑠花视角,这阻碍了之前的负面情绪的累积,有点适可而止,重新清零的意思。
)从这个转场之后,影片进入了超现实部分:瑠花在水族馆的后台,认识了一位寄宿在此地的男孩【海】,男孩还有一位兄弟【空】,他们自小被儒艮
这种海洋生物非常可爱(海牛美人鱼原型)养大,因此不能在陆地久存,作为人类的他们,在物种间产生了认知偏差,为了探寻自己存在的意义,回归人类社会,配合调查和科研。
瑠花与【海】交换了名字——注意:交换名字处于一种类似于仪式的“奇迹舞台中“,双方隔着厚重的玻璃墙,仅仅倚靠口型辨认对方的意思。
在这里,导演就已经剥夺了语言的力量,回应了德谟克利特的”印象“说,为后面的超验展开,埋下伏笔。
追寻“奇迹“是共性,是瑠花同【海】【空】一致的目的,但是区别在于,瑠花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人类,而【海】【空】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偶性,因此这为【海】【空】能够在固有的界限范围内遇见第三位共同追寻”奇迹“的同类,而【海】则比其兄长更为健康活力,因而将瑠花从日常生活中解救出来(注意,在【海】去学校找瑠花之时,瑠花正陷入一种普遍的焦虑情感中,她渴望有人将她拽出情绪的沼泽,在听到走廊有脚步声时期待,而声音远去时又萎靡下去。
被负面情绪折磨的她,被循迹而来的【海】找到,声称去带其看”鬼火“)这种拯救和奇迹的对偶,被导演安排着对应了结尾处:瑠花为何下定保护【海】的决心,以及最终将【陨石】喂给【海】的结局。
【海】带瑠花见证了【鬼火(应该是陨石坠落)】并且获知了海的祭典。
海的祭典——对应现代哲学中尼采的酒神精神部分,是一种无我的跨越物种的共鸣。
在尼采的叙事中,达到超越目的唯有极致的(陶醉),这种陶醉是反(理性)的,是个体无法达到的——在古希腊中唯有酒神的信徒所组织的宗教祭奠仪式才能达成,通过一种迷醉,参与者放弃了一切理性的,兽性的,达到了一种短暂的同天地草木同喜同悲的大境界。
这种东方式的认识,是尼采站在叔本华的反面通过批判基督教,极致肯定生命意义所得来的。
在见证了【鬼火】后,瑠花见到了【海】口中的哥哥【空】,在同【空】的交流中,得知了两兄弟命不久矣的事实,哥哥主动配合人类的科研团队尝试寻找延长寿命的方法而失败,只能寄托于更为古老的,神秘的海的祭典。
祭典的核心就是【鬼火】所带来的【陨石】,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放大版的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运动理论,原子和原子的碰撞与纠缠产生了奇迹,作为个体的【空】找不到延长寿命的方法,因为期待一种外力的帮助,从人类上升到星辰。
随着友谊的加深,瑠花在【空】【海】的帮助下,认识大海,感受海洋的流动和形式。
然而在未到达祭典之日,【空】的身体已然到达极限,随着对照顾弟弟的嘱托中,【空】将【鬼火(陨石)】交给瑠花,自己回归了海洋。
随后,瑠花暗下决心,一定要守护【海】的生命,随着祭典的到来,瑠花和【海】被座头鲸接走,来到了海洋的漩涡中心,在陨石和海洋的碰撞下,在象征死亡的(陨石——星辰燃烧殆尽的余烬)和新生的(海洋——孕育万物,一切生命的母亲)【这里应该回应了一种海洋诞生假说:陨石撞击海洋诞生生命】力量所带来的超验感受下,瑠花和【海】失去了人类的形态,在抽象的认识层面与世界和生命展开祭典,最终待尘埃落尽,筵宴休止,瑠花与【海】阴阳永隔。
——瑠,通琉,瑠花即晶莹剔透之花。
到这里,瑠花完成了追寻“奇迹”的旅程,随着【空】【海】兄弟的生命消逝,瑠花茫然无措,因为这里蕴含的信息量太大,而观众同样在瑠花的视角中体会到了那种不畅之感,这种不畅感来源于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人文方面的,即人们天然对悲剧所携带的“否定”因果律的形式反感,即对于一种理解为【空】【海】兄弟死去的观影体验。
这种观影体验建立在一种非常功利的普遍价值观念之上,即“忙活了这么半天,全死了”的观念,是一种“有什么用?
”式的价值拷问。
还有一种不畅感则来自于导演的表现形式,一连串的超验叙事剪辑。
注意到有人说这是一种蒙太奇,蒙太奇是有明确的定义的,即通过多镜头剪辑产生新特质,新含义。
也就是说蒙太奇的镜头是要讲究逻辑的,是要解释一种事物和现象的本质联系,是拷问人的感性理解能力的。
而渡边的这段镜头叙事,更多的是(借鉴手法的)意识流,着重点在于打碎理性的精致和重组,以及意象和诗意的传达,潜意识提炼等。
它从女主被伪虎鲸击晕开始,被座头鲸吞入口中带往台风中心,
周围的图形是指向中心作用,增加座头鲸吞瑠花造成的惊吓感观众在这里失去了有一次的观影实感,为我们之后即将看到的画面做了心理铺垫——一种亦真亦幻的铺垫,我们眼见是失去实体的,难辨真假的。
(事实上我们甚至能够预见瑠花将以一种昏迷的姿态在一切事件结束之后。
)
反视觉习惯的粉色轮廓——造成一种虚化让我们来看这段渡边的镜头表现:注意这里采用粉色的轮廓描边,整个画面采用一种轻浮的,暧昧的色调。
暗示一种梦幻的/不真实的。
采用血红色的模拟,气泡跟血小板难以区分,一种生命意象的阐述。
攻击金色海马——海马具备一种男性符号的隐喻红眼的长相惊悚的深海鱼,追光而噬。
是一种血红的生命的恐怖意象的深化,延续一种压抑性,缓冲观众停留在女主被座头鲸吞食的不适感。
形象惊悚,但是衰老静止的远古鲨鱼——渡边导演将死亡静止的画面摆在荧幕上,目的是为恐怖情绪的段落画下一个句号。
观众理解到这层死亡的意象之后就不会在恐惧了,也就是说,下一个镜头将开始情绪的回升,境界的回升。
在这么深的海沟中,仍有生命——这里开始唤回生的重量,对死亡呈现压倒性的。
注意下一个镜头有个重叠的三叶虫,传达了一种繁衍的,动态的生的概念
利用了恐怖谷效应座头鲸的腹部的是月亮的女神(对应月亮潮汐对海洋的影响),狩猎(对应吞噬瑠花对观影人潜意识的影响)与纯洁(【海】【空】的出世)的女神——阿尔忒弥斯,多乳同时象征丰收与生命
比较著名的就是土耳其博物馆的这座雕像了,注意百乳标志是一种原始的,对女性掌控的生殖力量的崇拜。
柔软的子宫象征安全,柔软的子宫——情绪的暂时安抚:为之后更为激烈的生产(创作爆发)——注意,此时的叙事主题回到了瑠花(女性视角),这种视角跟之前的女神是有潜意识的连接的。
腹中有陨石,借助女性才能发生生育,所以男性吞吃则是毁灭这个镜头讲述的从瑠花的身躯涌出水,其实就是生育的一种意象,也就是导演的一个暗示,一种更高维度的认识即将出现了。
注意这种视角:瑠花是透过生产的水看见的【空】瑠花的“生育”即更高一层的认识:【空】的回归。
这一层即是对【空】已经死亡的事实的否定。
也就是说,瑠花“认识”人挣脱肉体束缚的那种状态(注意【空】是黑色剪影,无实体,仅有思维——通过语言的方式表达)。
这种不全面,也是瑠花刚开启生产的阶段,随后不断攀高。
注意这里,是瑠花静止停留的最长的(准备)阶段。
之后随着认识的深化,多是碎片的,动态的,扩张的,超越性的。
海洋祭典的开始。
首先是婴儿般的双眼睁开之后伴随着瑠花的“看见了”
阿耳戈斯——非人领域这里座头鲸腹部的百眼灵动意会为:极致的看见,预示着一种明察。
随着陨石的开裂,瑠花(的意识)开始失去人的身体。
扩散(或者说还原)为空间(意识)。
我们注意,这里导演在空间中用反色保存了瑠花的身体,因为这里讲的是意识形态的高级趋向。
随后意识扩张,吞噬了原本的象征“安全”的子宫空间——此时变成了禁锢。
意识突破了三次禁锢,第一次是瑠花的肉体,第二次是生产的圆,第三次是象征保护和安全的子宫——注意画面闪过的粉色火焰,以一种瞬间的破坏态度,这种燃烧看似灼伤了屏幕,(在观影者的潜意识中)形成了一种对次元的突破。
注意鲸鱼形态对人形态的转变在海洋的中央上升。
意识的吸收和包容,但是表现的如同泯灭吞噬了一切海的生物。
包括微生物。
最终在星球的表面形成庞大的意识主体
这种主体似人型非人型(注意这里还停留着潜意识对人的主体意识的自我约束),它突起的一端活跃着灵动的眼,真视的欲望伸向宇宙——意味着更进一步的认识扩张。
当认识超越星球和星系时,这种扩张的欲望开始跨越维度
导演用“融化”概念表达了客观事物向认识主体的趋向。
随着维度的升高,【融化】进化成为【融合】,高维度形状彼此穿插交互却不混乱,维持法则的张力。
最终缩成闪烁的点。
极度的坍塌再迎来一次爆发。
宇宙大爆炸极致的光之后是衰竭
死亡和生命的相依相伴是极致的扩张,是余烬里强大的动能。
超体等科幻作品中均有类似片段拖着划破虚空的尾焰,原子绽放耀眼的光
一般用作绘制宇宙观念,表述原子创生概念一头扎入它的目的地注意这画面,亦有受精的精子进入卵子的含义。
再那些散落的星辰漂浮的宇宙之间,星球诞生了。
星系这里是微观到宏观的转换
背景图片是NASA观察的一个年轻星系诞生的景象。
以及(草履虫)之类的生物诞生过程。
浮游生物的运动又使镜头由宇宙转移回海洋而倚靠这些浮游生物的供养,体型庞大的座头鲸却能够得以生存。
我们的身躯亦是如此,我们是这个宇宙的一部分,亦拥有这个宇宙所提供给我们的一切。
人自身就是宇宙的一部分/人自身亦是一个宇宙——这是一种佛教观念
星辰组成了我们的基因密码
它们构成了我们的意识(注意这里就是德谟克利特的谬误范畴)
这里采用瑠花母亲形象的意象:1为表述精神层面被安抚的安宁感。
2为对精神上对母性的溯源。
在这种溯源中,瑠花明悟了——这象征真理明察的金眼在背后的火焰中诞生(火焰是生命的更高级精神形式表现,在这段叙事中,已经不再是粘稠恐怖的血液,而是象征人类文明的火焰)
在叙事主体瑠花所产生的象征生命的精神火焰中,却有作为客体的【海】的游来,这里暗示着【海】的生命对瑠花生命的介入,并将在燃烧中走向新的形式。
这种介入,是一种祭品概念,即成为其“燃烧(理解宇宙)”的“替代”
无法互相理解的“误解”在这里,两人的争夺是因瑠花对于【海】的错误理解,于人的角度,错误的理解了【海】夺取【鬼火】的目的(贪婪),而【海】则是海洋生物的视角,是以代替瑠花牺牲的意图而行动。
而瑠花在争夺中,回忆起保护【海】的自己,因而选择回头,这时候的【海】的精神已经变成了她怀抱中的【孩童】
也就是说,【海】的生命在这里已经进入了不同于人的【赤子】的准备阶段。
作为人,母性使瑠花超越了人对真理的渴望,将【陨石(象征着宇宙真理)】喂给了【海】完成了祭典过程。
此时的【海】已经完成了整场祭典
实现了一次拯救 注意这个表情,甚至代拉斐尔笔下的圣母意味,是充满了宗教情感的。
背景音乐是八音盒的生日快乐飓风结束,在天文台的副手拨动“生日快乐“的八音盒,庆祝所有人的新生。
注意,【海】的生命以金色星云的形式回归——这大于了瑠花的理解力
注意这个动作,瑠花抓住的是【海】的碎片,放入口中象征着(成为我的一部分——永远在一起)
画面生动的原因在于丁达尔光线在瑠花父母的呼救声中,瑠花疲惫的漂浮在海面上:灰色而沉重的暖黄绿的色调,传达的是一种“白茫茫的大地真干净的意味。
自此,影片的完结。
这一段镜头语言复杂性主要在于一种原子式的世界观和日式美学表达——火焰意象,母性意象,吞噬意象等。
还有被认为“含混不清”的结局,瑠花所经历这一切究竟收获了什么,这种问题会使一部分看影片试图从中收获具体的什么的观众感到愤怒——因为没有清晰的结局,只有一种形而上的和解(甚至还是通过老婆婆的点拨——稍带勉强之意)但是我们宽容的看,导演只是把原作者关于【存在】的讨论,进行了一点取舍,把原本过于宽泛的【存在】概念,用【理解】廓清界限,再回来影片,最终瑠花的父母和解,母亲主动给父亲递上点心,而父亲离家时主动拎走垃圾,科研团队最终理解并保护了【海】【空】兄弟,而瑠花借助【陨石】的力量,短暂的看见了世界,然而当她回退到生活中,那种怅然若失其实就是对于自己的难以和解——因为瑠花经历了一切,停留在【海】的生命的逝去,在瑠花的理解能力之下仍然停留在【死亡】——这需要一种更为简单而直接的【生】的对冲,因为她还只是一个孩子。
所以导演需要阶梯性的完整答案:1是同老婆婆的对话——相信【海】【空】兄弟对瑠花的选择。
并非是无意义的(肯定生命经历进而肯定生命经历的生命载体)
2是为自己的弟弟接生(建立同新生命的联系)
见证了新生命的诞生,于【海】的离开呼应,形式的生与死的完善。
3是同自己的母亲和解(肯定自己的生命)
与母亲的和解
人于天地间导演在影片之外,亦有所传达,大概是一种“重量“生命的重量,一种实质重量,这种重量通过一种超现实的叙事,带领观众见一种”大“,并以”大“见”小“来获得的,希望以情绪传达一种”观照“的生活态度,为什么说是超验的,因为是一种想象的:譬如人的身体组成之颗粒,最极端之电子核中是否存在一个蔚然世界?
我们一切皆为星尘组成,那些死去的人不曾远去,只是以星尘的形式回归于这个宇宙。
诸如此类之想象,推翻界限,推翻概念,不囿于因果,反思想,反逻辑的。
更尊重生命的本身(体验)——静态的,动态的。
就像一首海洋的宏伟诗篇,不要试图去理解剧情的话,就会觉得很好看
故事自女主进入鱼肚子开始意识流后和我的一个梦境残片越看越接近,我感觉我的灵魂一定比我的脑子看懂了,于是我的眼泪忍不住了,也是奇了。
学了潜水以后对海产生了执念。什么时候能不带气瓶自由潜。
大母神。子宫,孕育等。这个故事一半喜欢。一半不喜欢。因为以前喜欢村田莲尔的画风对人物设计没有什么抵触。只是看这部以前看了开头,没时间放下。和朋友一起用大屏幕看,才发现自己以前觉得没有巨大事物恐惧是因为懒都用小屏看没感觉,这部后面的鲸鱼和星球真的是巨大事物恐惧发作,瘆得慌。很早以前看过一篇古早网文,作者写了两个主角其中一个非人,在海里行走生活以及有音乐的环节,文和这部里的一些自然平衡基调重合,更喜欢网文那部的内核。配乐和背景。香蕉鱼开创了金发美少年的先河,但是毒舌的就……当故事看吧。
画面复杂,画质细腻。祭典是生命的孕育和狂欢,影片的高潮。想要表现一种宇宙观、时空观,和生命的诞生、“我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人与自然的相处,却又张力不够,不够感人,也引导不了更多的思考,不够深刻又缺乏娱乐性。
彻底的作者电影,基本是把《地心引力》没点破的生命母题强化一万倍后表现了出来(然而有些东西说的太清楚就失去了它原有的趣味性),高潮戏一出瞬间明白了让人难以进入的前半部分,少年人的感情羁绊可以是令人生厌的电波系日常,也可以是牵动全宇宙的生命赞歌;当意识流叙事与突如其来的“绘画降维”交互,少女变成了亲手将脐带剪断的母亲,被告知宇宙真相的她,也终有扬起风帆的一天
画风是真不错,然后就没有了。
很无聊的故事
好好一堆奇幻元素,却被讲成了一部主角全程不说人话、不干人事的神棍片。满嘴宇宙运转、星辰更替、人类起源、生命轨迹,却连一个故事都讲不好,剧情单薄又干瘪,说教意图过于明显。卖弄神迹,飞天遁地,叙事上却又无法自圆其说。所谓情怀背后,是空洞无物的故事内核,与缺乏感染力的词藻堆砌。(另这种少女漫草稿图的画风,在大银幕上实在接受不能)
不管是海洋还是星空,作画和演出的表现力真是太棒了,整个电影的视觉效果像是一篇流淌的神秘长诗,宏大的生命诞生物语,身心融化在陨石迸发的一刻,感觉制作团队本就不打算讲好这个故事,要的是一种臣服。结尾看了下作画监督是小西贤一,今敏和吉卜力团队里的,怪不得
这绘画简直无敌了。日本真的很喜欢用小人物讲宏大的故事。
我喜欢大海!!!!远比人类更喜欢大海!!!!!
不知所云,鲸鱼的梗也太老了吧,我以为我在看《海豚湾恋人》
主角们都长着卡姿兰大眼睛,剧情实在不能理解。
1.“宇宙是一个生命体,有大海的星球便是子宫,陨石是精子,受精为庆典,目睹庆典的生物将其化作歌谣,传颂咏唱。星辰万千,海为胞宫,歌声继续传来,人为乳房,天为乐园,祭典的压轴戏开始了。”||“我们从何处来,要往何处去,以及生命的缘由。世界的秘密通过这些细小的暗示,以不同形式展露出来,怀抱鲸鱼的女神,与时间搭擦肩而过的少年,通过风吹拂到各地,开始为我们传颂,你那双小手里握着的故事,亦是世界的一重化身。”2.81-99分钟,包罗万象,从看见「海」到看不见「海」,琉花经过了诞生与死亡,穿梭了时间与记忆,华彩段落,美轮美奂。这是关于宇宙洪荒、大海记忆、生命起源以及少女青春的礼赞。
画面音效音乐都好的不行,做这个动画的人肯定都做的很爽,大家一定都很喜欢原作,代价是这个片确实对没看过原作的人不友好…倒不是说真的有什么格外深的内核或者逻辑(原作故事本身也就那样),而是某些东西借视觉传达之后需要给观者一些时间来共感,这个时间漫画给的了,电影给不了,何况时间限制还要砍细节…无怪乎某些观众会觉得电影传达得过于草率,但已经做得这么好了,真不知道说不好的人在想什么.jpg
以为是一部普通剧情片,没想到已经在讨论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种终极问题了,真不把观众当小孩,获得了尊重,不过严肃讨论也是裹在一个少女暑假的青春背景之下,跟两个海洋之子的游戏之中,窥探海洋和生命的缘起,这是深潜浸入式了。《生命之树》我睡了,这部没睡
我的婆婆有多省呢?就是她不喜欢花钱到,送我的东西都是旧品二手的程度。比如婚前送我的项链,是多年前泰国旅游买的,送我的钻戒,是二十年前自己买来戴厌的,送我的LV包,是别人送给她她从没用过的,给我们200块酒店餐券,知道点一个菜都不够,就狂给我洗脑说菜不好吃,只有包子好吃的……哈哈哈哈,更别提什么月子中心那种出去花钱了,所以这次送了我一颗几十万的钻戒,她心里不知有多膈应
视觉奇观可以说是做的非常宏大了,故事主线却让人实在无法理解,如果多一些解释,让观众最后不至于像女主一样一脸懵逼就好了
秀了那么多玄妙的生命影像,陨石是精子,大海是子宫,少女追随陨石投入海洋做了一场巨大的夏日之梦,归根结底还是个借想象逃遁现实的故事,画面美则美矣,但总觉得没到那个能力,就去讲这么大的主题,显得有些空泛。